三大類巖石的比較_第1頁
三大類巖石的比較_第2頁
三大類巖石的比較_第3頁
三大類巖石的比較_第4頁
三大類巖石的比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三大類巖石的比較自然界中礦物以一定的規律由一種或多種組成的集合體,稱為巖石。有些巖石是由一些礦物組成,如純大理巖是由方解石組成;而多數是由兩種以上礦物組成,如花崗巖是由正長石、云英和云母等多種礦物組成。巖石是組成地殼的主要物質成分。自然界的巖石種類很多,按不同的成因可分為三類,即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巖漿巖是由高溫熔融的巖漿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巖石,也稱火成巖或噴出巖。沉積巖是在地表條件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產物經水、空氣和冰川等外力的搬運、沉積和成巖固結而形成的巖石;變質巖是由先成的巖漿巖、沉積巖或變質巖,由于其所處地質環境的改變經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巖石。 地殼深處和上地幔的

2、上部主要由火成巖和變質巖組成。從地表向下16公里范圍內火成巖和變質巖的體積占95%。地殼表面以沉積巖為主,它們約占大陸面積的75%,洋底幾乎全部為沉積物所覆蓋。1、 三大類巖石的形成成因及其相關作用:(1)、巖漿巖巖漿在地下深處有很高的壓力和溫度。當構造運動使巖石圈局部壓力降低時,巖漿就向巖石圈壓力降低的方向運移。由于運移途中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巖漿也不斷改變自己的性質和成分,最后巖漿上升到地殼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凝成巖石。包括巖漿的形成、運移和冷凝成巖的整個活動過程,稱為巖漿作用。由巖漿冷凝而成的巖石叫巖漿巖,巖漿巖約占地殼總質量的95,是三大類巖石的主體。巖漿作用包括噴出作用(火山活動)和

3、侵入作用,分別生成噴出巖(火山巖)和侵入巖。巖漿噴出地表的活動稱為噴出作用,由巖漿噴出作用形成的巖石稱為噴出巖。巖漿噴出物有氣體、液體和固體三類:氣體噴出物。巖漿在向上運移的過程中,由于壓力逐漸降低,溶解在巖漿中的揮發物就以氣體形式分離出來而成為巖漿噴發的前導。氣體噴出物以水蒸氣為主(一般占6090),還有CO2、S、硫化物以及少量的HCl、HF、NaCl、NH4Cl等。液體噴出物。噴出地表而逸散了氣體的巖漿稱為熔漿,由熔漿冷凝形成的巖石稱為熔巖。硅酸含量少的熔漿稱為基性熔漿。基性熔漿因粘度小、溫度高、流速大,在流動過程中,往往表層先冷卻,而內部尚在流動,導致表層熔巖形成波浪起伏狀或繩狀,通常

4、稱為波狀熔巖和繩狀熔巖。硅酸含量多的熔漿稱為酸性熔漿。酸性熔漿因粘度大、溫度低、流速慢,在流動過程中很快冷凝成塊狀,通常稱為塊狀熔巖。固體噴出物。火山爆發的固體噴出物稱為火山碎屑物。其來源有三,在地下已冷凝的巖漿物質被噴射出地面;液體巖漿噴射到空中冷凝成固體;圍巖炸碎拋出地面。火山碎屑物按其粒徑大小可分為以下幾種。火山灰:粒徑一般小于0.01mm,是最小的火山碎屑物。火山渣:粒徑0.01mm100mm,外形不規則,多具尖銳的棱角,包括火山砂(0.01 mm2mm)、火山礫(2100mm)。火山集塊:粒徑大于100mm。其中,巖漿在空中冷凝降落過程中因發生旋轉而扭曲,外形常呈紡錘、梨、餅等特殊形

5、狀的火山集塊稱為火山彈。火山碎屑物經壓縮膠結形成火山碎屑巖,它是巖漿巖與沉積巖的過度巖類,因有外力作用參與其形成,故可劃歸沉積巖大類。巖漿上升到地下某一深處,占據一定空間,基本停止運移,最后冷凝結晶,這種活動稱為侵入作用,由巖漿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巖石稱為侵入巖。巖漿在距地表3km以下冷凝結晶者稱為淺成侵入作用,其所形成的巖石稱為淺成巖。(2)、沉積巖沉積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地質作用過程,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松散破碎階段。地殼表面原來的各種巖石,長期遭受自然界的風化破壞作用,主要是風吹、雨淋、冰凍、日曬、水流或波浪的沖刺和淋蝕溶解作用,以及生物的機械作用和化學作用的結果,使原來堅硬的巖石,逐

6、漸破碎形成大小不同的碎屑物質,甚至改變原來的物質成分和化學成分,形成一種新的風化產物。 搬運階段。巖石風化破壞的產物一部分停留在原地堆積起來,但大多數情況下,經過水流、風力和巖屑本身的重力作用,搬運到其他地方。在搬運過程中,不穩定的成分繼續淘汰,穩定成分的比例不斷增加,具有棱角的不斷磨圓,顆粒的圓度增加,顆粒變細。沉積階段。當搬運力量逐漸減弱時,攜帶的物質沉積下來。沉積的物質具有較明顯的分選性。因此,在同一地區便沉積著直徑大小相近的顆粒。最初沉積下來的物質呈松散狀態,稱為松散沉積物。硬結成巖階段。最初沉積的松散物質,被后繼的沉積物所覆蓋,進入與原介質隔絕的新環境,在上覆巖層的壓力和一些膠結物質

7、(如膠體顆粒、硅質、鈣質、鐵質等)的作用下,逐漸使原物質壓密,孔隙減小,脫水凝固起來而成較堅硬的整體巖石,這種作用稱為硬結成巖或石化作用。(3)、變質巖變質巖是由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巖石,主要分布在古老的前寒武紀地層中及其他各個地質時期的地殼活動帶、巖漿侵入體周圍及斷裂帶內。地殼中原來的巖石由于受構造運動、巖漿活動等內動力的影響,使其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甚至化學成分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總稱為變質作用。一方面它是在地下一定深處較高的溫度、較大壓力條件下進行的,因而不同于在常溫常壓條件下進行的外動力地質作用;另一方面,這種作用是在固態下進行的,所以也不同于巖漿作用。根據變質因素和變質方式的不同

8、,變質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接觸變質作用:接觸變質作用是由巖漿活動引起的,發生在侵入體與圍巖和接觸帶內的一種變質作用。當地殼深處的巖漿上升侵入圍巖時,圍巖受巖漿高溫的影響,而產生變質,所以它僅局限在侵入體與圍巖的接觸帶內,距侵入體越遠,圍巖變質程度越淺。根據變質過程中侵入體與圍巖間有無化學成分的相互交代,接觸變質作用可以分為熱接觸變質作用和接觸交代變質作用兩種類型。熱接觸變質作用,亦稱熱力變質作用,是由于眼睛侵入體釋放的熱能,使接觸帶附近圍巖的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發生變化的一種變質作用。主要表現為原巖成分的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和新的結構、構造,而化學成分基本上沒有發生變化,如石灰巖變為

9、大理巖,砂巖變為石英巖等。接觸交代變質作用。接觸交代變質作用是由于巖漿成分結晶晚期析出的大量揮發物質和熱液,通過交代作用使接觸帶附近的侵入巖和圍巖,在巖性和化學成分上均發生變化的一種變質作用。其與熱接觸變質作用的區別在于圍巖溫度升高的同時,還有化學成分的進入和帶出。接觸交代變質作用主要發生在酸性、中性侵入體與石灰巖的接觸帶,往往形成矽卡巖。動力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又稱為碎裂變質作用,是在構造運動產生的強應力作用下,使原巖及其組成礦物發生形變、機械破碎及輕微的重結晶現象的一種變質作用。由于應力性質和強度的不同,可形成斷層角礫巖、碎裂巖、糜棱巖等。動力變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巖層的強裂褶皺帶或沿斷裂帶

10、呈條帶狀分布。、區域變質作用:由于區域性的地殼活動,在大范圍發生的變質作用稱為區域變質作用。在區域變質作用過程中,溫度、壓力和溶液等物理化學因素的變化都比較復雜,實際上是各種變質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受區域變質作用影響的巖石,可發生重結晶等復雜的變化,形成與原巖礦物成分或結構,構造完全不同的區域變質巖石,如片麻巖、片巖、板巖等。在區域變質帶內,由于巖石所處的深度不同,其溫度、壓力條件和所受巖漿活動的影響也不一樣,因而巖石的變質程度也有深淺之分。2、 三大類巖石的礦物成分(1)、 巖漿巖組成巖漿巖的常見礦物不過20余種,分別是長石(60.2),石英(12.4),橄欖石、輝石、角閃石(16.3),黑

11、云母、白云母(5.2),磷灰石(0.6),磁鐵礦、鈦鐵礦(4.1),其他(1.2)。其中主要是硅酸鹽類礦物的長石、石英、云母、角閃石、輝石和橄欖石等,所以他們被稱為巖漿巖的造巖礦物。組成巖漿巖的主要造巖礦物分類如下:按化學成分a、 硅鋁礦物。硅鋁礦物中SiO2和Al2O3的含量較高而不含鐵鎂,如長石、石英、白云母等,顏色較淺,常呈灰白色、肉紅色,所以又稱為淺色礦物。b、 鐵鎂礦物。這類礦物中FeO和MgO的含量較高,SiO2的含量較低,如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云母等,顏色較深,常呈黑綠色、墨綠色,所以又稱為深色礦物(暗色礦物)。一般從超基性巖到酸性巖,鐵鎂礦物逐漸減少,硅鋁礦物則逐漸增多,巖

12、石顏色又深變淺,相對密度也由大變小。按礦物在巖漿巖中的含量比和對巖漿巖分類所起的作用的分類a、 主要礦物。是指在巖石中含量一般大于10的礦物,他們是劃分巖石大類的依據。如花崗巖中的鉀長石和石英都是主要礦物,沒有它們便不能稱為花崗巖。b、 次要礦物。是指在巖石中含量較少,一般占110的礦物,其存在與否不影響巖石大類的劃分,但對進一步命名有作用。如石英在角閃巖中可有可無,若含有少量石英時則稱為石英角閃巖。c、 副礦物。指在巖石中含量最少,通常不到1的礦物,肉眼不易看見,因此對一般分類命名不起作用。常見的副礦物有磁鐵礦、磷灰石、鈦鐵礦等。按礦物成因的分類a、原生礦物。是指直接從巖漿中結晶出來的礦物。

13、如長石、石英、云母、橄欖石、輝石、角閃石等。b、次生礦物。是指原生礦物形成以后,由于受到熱水溶液或風化作用所形成的新礦物。如鐵鎂礦物在熱水溶液作用下所形成的蛇紋石、綠泥石等;長石風化形成的高嶺石等。(2)沉積巖沉積巖的礦物組成主要是原來地表的巖石,由于風化作用,使原巖在新的環境下形成新的礦物和膠結物質組成,這些礦物與原巖物質組成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處,目前已發現的礦物種類很多,而組成沉積巖物質成分90以上的礦物,僅有20余種。按成因類型可分為:碎屑礦物。主要是來自原巖的原生礦物碎屑,如石英、長石、云母等一些耐磨損而抗風化性較強和穩定的礦物。粘土礦物。是原巖經風化分解后而生成的次生礦物,如高嶺

14、石、蒙脫石、水云母等。化學沉積礦物。是經化學沉積或生物化學作用而形成的礦物,如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鹽、鐵和錳的氧化物或氫氧化物等。有機質及生物殘骸。是由生物殘骸或經有機化學變化而成的礦物,如貝殼、硅藻土、泥炭、石油等。(3)、變質巖組成變質巖的礦物種類很多,一部分是與原巖相同的,如火成巖和沉積巖中的長石、石英、云母、方解石、黏土礦物等;另一部分則是在變質過程中產生的,只有在變質巖中才出現的礦物(稱為變質礦物)。,如絹云母、石榴子石、綠泥石、滑石、蛇紋石、紅柱石、硅灰石、石墨等。變質礦物是在特定環境下產生的,可以作為鑒別變質巖的重要標志。3、 三大類巖石的結構(1)、巖漿巖巖漿巖的結構是指巖

15、石中礦物的結晶程度、顆粒大小、形狀及其空間結合方式,巖漿巖的結構類型繁多。按結晶程度劃分按結晶程度劃分的類型有全晶質結構、半晶質結構和玻璃質結構。a、 全晶質結構。組成巖石的礦物全部結晶是侵入巖常見的結構。如花崗巖。b、 半晶質結構。組成巖石的礦物既有晶質又有玻璃質。常見于噴出巖,有時也見于淺成巖體的邊緣,如石英斑巖。c、 玻璃質結構。巖石全部由玻璃質礦物組成,是少數噴出巖的結構。玻璃質結構的巖石斷面光滑,常具有玻璃光澤和貝殼狀斷口,如黑曜巖。按礦物顆粒的絕對大小劃分a、 顯晶質結構。肉眼或放大鏡能辨認出礦物顆粒之間的界線,據其粒徑大小又可分為:粗粒結構:粒徑大于5mm,是深成巖常見的結構;中

16、粒結構:粒徑為0.15mm,也是深成巖常見的結構;細粒結構:粒徑為0.11mm,一般是淺成巖所具有的結構。b、 隱晶質結構。用肉眼和放大鏡不能分辨出礦物顆粒,但在顯微鏡下能夠鑒別。隱晶質巖石結構致密,斷口微顯粗糙,無玻璃光澤和貝殼狀斷口,常見于噴出巖中。影響巖漿巖礦物結晶程度及晶粒絕對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巖石的形成環境和巖漿成分。深成巖在地下深處形成,冷卻迅速,質點沒有充分時間結晶,故只能形成半晶質、隱晶質和玻璃質。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由于酸性巖漿溫度低,粘度大,因此其結晶程度比基性巖差,結晶粒徑也比基性巖小。按礦物顆粒相對大小劃分a、 等粒結構。巖石中主要礦物粒徑相差不多。它是深成巖常見的結構。

17、b、 斑狀結構和似斑狀結構(不等粒結構)。巖石由粒徑大小懸殊的兩部分礦物所構成的結構稱為不等粒結構。其中粗大者稱為斑晶,細小者稱為基質。如基質為隱晶質或玻璃質者稱為斑狀結構,常見于部分淺成巖或噴出巖;如基質為顯晶質者稱為似斑狀結構,常見于部分深成巖或淺成巖。斑狀結構中的斑晶,一般在地下深處先結晶,晶粒較粗大。隨后,攜帶著斑晶的巖漿上升淺處或噴出地表,因迅速冷卻而形成基質。似斑狀結構中的斑晶和基質大體同時形成,其斑晶是由于某一組分過剩,首先飽和結晶而成的。按礦物晶形完整程度劃分a、 自形結構。巖石中的主要礦物晶形發育良好(自形晶)。b、 半自形結構。巖石中的主要礦物晶形發育不完全(半自形晶),只

18、有部分發育較好。由半自形晶組成或半自形晶與自形晶或它形晶混合組成的結構稱為半自形結構。c、 它形結構。巖石中的主要礦物都不具有規則的晶形(它形晶)。礦物晶形的完整程度主要取決于礦物的晶出順序。自形晶往往先結晶,半自形晶次之,它形晶較晚,因此根據晶形的完整程度可以大致確定其晶出順序。(2)、沉積巖沉積巖按組成物質、顆粒大小及形狀,可分為:碎屑結構。碎屑物質被膠結物質粘結起來而形成的一種結構。泥質結構。礦物顆粒顯示定向排列,一般由顆粒徑小于0.005mm的粘土等膠結物質組成的結構。結晶結構。是由化學沉淀或膠體重結晶所形成的結構,其中又可分為鮞狀、結核狀、纖維狀、致密塊狀和粒狀結構等。生物結構。是由

19、生物遺體所組成的結構,如生物碎屑、貝殼結構等。(3)、變質巖變余結構。亦稱為殘留結構。由于原巖礦物成分重結晶作用不完全,使變質巖仍殘留有原巖的結構特征。如沉積巖中的礫狀、砂狀結構可變質成變余礫狀結構、變余砂狀結構等。變晶結構。變晶結構是在變質過程中,原巖在固態條件下經重結晶作用而形成的新的結晶質結構。由于與火成巖的結構名稱相似,所以往往在結構的命名前冠似“變晶”字樣,以示區別。如“等粒變晶結構”、“斑狀變晶結構”等碎裂結構。在不同應力作用下,巖石中的礦物顆粒被破碎成不規則的、帶棱角的碎屑,甚至被壓縮成極小的礦物碎屑和粉末,又被膠結而形成新的結構,稱為碎裂結構。它是動力變質巖具有的結構特征。4、

20、 三大類巖石的構造(1)、巖漿巖巖漿巖的構造是指不同的礦物集合體之間或礦物集合體與巖石其他部分之間的排列、充填方式的特征。它與結構的差別在于:結構是指礦物之間的特征,而構造是指礦物集合體之間的某些特征,是比較宏觀的形象特征。巖漿巖常見的構造如下:塊狀構造。巖石中礦物分布不均勻,無一定向排列。這是一種分布最廣的構造,大多數巖漿巖,特別是深成巖都具有此種構造。斑雜構造。巖石中的礦物成分或結構特征不均勻,在不同部位分別聚集而彼此錯雜分布。造成巖石成分或結構的不均一,往往是由于析離體或捕擄體等影響所致。斑雜構造常見于中酸性侵入巖中。流紋構造。巖漿噴出時,因熔漿流動而使不同顏色條紋或拉長的氣孔在巖石中呈

21、定向排列,流紋即代表原來熔漿流動的方向,如流紋巖具有典型的流紋構造。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巖漿噴出地表時,揮發性氣體逸出,氣泡的孔壁迅速冷凝,在巖石中留下圓形或橢圓形孔洞,此稱為氣孔構造。當氣孔被后來的礦物質所充填如杏仁狀者稱為杏仁構造。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往往分布于熔巖的表層,如多層氣孔構造或杏仁構造,則可作為判斷地質時代火山噴發次數的依據。枕狀構造。當基性熔巖流在海底噴發時,常形成枕狀構造。有枕狀構造的巖石被分成許多上凸底平的橢球體或枕狀體,在枕狀橢球體之間充填了沉積物或次生產物。(2)、沉積巖沉積巖常見的構造有:層理及成層構造。是沉積巖最主要的構造特征。沉積巖在形成過程中由于沉積環境的改變,

22、所引起沉積物質成分、顆粒大小、形狀或顏色的變化而顯示出成層的現象稱為層理。層理之間結合得較緊密。當沉積物連續不斷沉積所形成的單元巖層簡稱為層。相鄰兩個層之間的界面叫做層面,它是由于上下層之間產生較短的沉積間斷而造成的。一個單元巖層上下層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稱為巖層的厚度。根據層的厚度課分為塊狀(大于2mm)、厚層狀(20.5m)、中層狀(0.50.1m)、薄層狀(小于0.1m)。層理和層面之間的方向不一致,根據兩者的關系,可對層理形態進行分類:當層理與層面延向方向相互平行時,稱為平行層理;有時兩者是斜交的,稱為斜層理;若是多組不同方向的斜交層理相互交錯,稱為交錯層理。有些巖層一端比較厚,而另一端逐

23、漸變薄以至消失,這種現象稱為尖滅層;若在不大的距離內兩端都尖滅,而中間較厚則稱為透鏡體。層面特征。巖層層面上的構造特征,常見的有波痕、泥裂、雨痕等。a、波痕:沉積過程中,沉積物由于受風力或水流的波浪作用,而在沉積層面上遺留下來波浪的痕跡。b、泥裂:粘土沉積物表面,由于失水收縮而形成不規則的多邊形裂縫,稱為泥裂,裂縫內常被泥沙、石膏等物質填充。C、雨痕:沉積物表面經受雨點、冰雹打擊后遺留下來的痕跡。化石。在沉積巖中常見到古代動植物的遺骸和痕跡,經石化交代作用保存下來的稱為化石,如蚌殼、三葉蟲、樹葉等。常沿層理面平行排列分布,也是沉積巖的重要特征。根據化石的種類可以確定巖石形成的環境和地質時代。結

24、核。沉積巖中常有圓形或不規則的與周圍巖石成分、顏色、結構不同,大小不一的無機物包裹體,稱為結核。結核是膠體物質聚集呈凝塊狀析出形成的,也有膠體物質圍繞某些質點中心聚集,形成具有同心圓結構的結核。如石灰巖中的燧石結核,粘土巖中的石膏結核、磷質結核及黃土中的鈣質結核等。(3)、變質巖片理構造。片理構造是巖石中所含的大量的片狀、板狀和柱狀礦物在定向壓力作用下,平行排列所形成的類似層狀的構造。巖石極易沿片理面劈開。根據礦物組合和重結晶程度,片理構造又可分為如下幾種:a、片麻狀構造:部分成定向排列的片狀或柱狀礦物在長石、石英等粒狀礦物中成斷續分布、稱片麻狀構造。巖石不易沿片麻理方向裂開成平整的面。若片柱

25、狀礦物和粒狀礦物分別集中,則可形成粒度不同或色調不同的條帶狀構造。b、片狀構造:變質過程中所形成的片狀、長柱狀礦物平等排列構成片理面,片理面可以較平直,也可波狀彎曲。c、千枚狀構造:結晶程度較板狀構造強,但肉眼尚不能分辨礦物顆粒;裂開面比較密集,不平整,表面有皺紋,并有強烈絲絹光澤。d、板狀構造:泥質(或粉砂質硅質)巖石在低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平等破裂面,板理面光滑平整,由于原巖的礦物基本上未重結晶,故只有少量絹云母、綠泥石等在板理面上呈弱絲絹光澤。塊狀構造。巖石中礦物顆粒無定向排列所顯示的均一的構造。部分大理巖和石英巖具有此種構造。5、 三大類巖石的分類和鑒別方法(1)、巖漿巖。巖漿巖分類的

26、主要原則是:巖石的化學成分。根據巖漿巖的主要成分SiO2的含量,把巖漿巖分為超基性巖、基性巖、中性巖、酸性巖類,此外還有半堿性巖和堿性巖類巖石的礦物成分。巖漿巖的化學成分不同,其造巖礦物的種類和數量比也隨著變化,根據各眼淚的主要礦物成分可劃分基本巖石類型。巖石的產狀。根據巖漿巖的產狀和結構、構造,可將其分為深成巖、淺成巖和噴出巖。巖漿巖的鑒別方法:對巖漿巖手標本的觀察,般是觀察巖石的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確定巖石名稱。a、顏色:主要描述巖石新鮮面的顏色,也要注意風化后的顏色。直接描述巖石的總體顏色,如紫、綠、紅、褐、灰等色。有的顏色介于兩者之間,則用復合名稱,如灰白色、黃綠色

27、、紫紅色等。巖漿巖的顏色反映在暗色礦物和淺色礦物的相對含量上。一船暗色礦物含量60%稱暗色巖;在3060%的稱中色巖;30則稱淺色巖。b、結構:根據巖石中各組分的結晶程度,可分為全晶質、半晶質、玻璃質等結構。巖漿巖結構的描述內容和方法:c、構造:侵入巖常為塊狀構造,巖石中的礦物無定向排列;噴出巖常具氣孔狀、杏仁狀和流紋狀構造。要注意描述氣孔的大小、形狀、杏仁的充填物及氣孔、杏仁有無定向排列。d、礦物成分:礦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巖漿巖定名的重要依據。巖石中凡能用肉眼識別的礦物均要進行描述。首先要描述主要礦物的成分、形狀、大小、物理性質及其相對含量,其次對次要礦物也要作簡單描述。e、次生變化:巖漿巖固結后,受到巖漿期后熱液作用和地表風化作用,往往使巖石中的礦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變化,若變化較強,就應描述它蝕變成何種礦物。如橄攬石、輝石易成蛇紋石,角閃石、黑云母常變成綠泥石,而長石則變成絹云母、高嶺石等。f、巖石定名:在肉限觀察和描述的基礎上定出巖石名稱。顏色結構巖石基本名稱,如淺灰色粗粒花崗巖;灰黑色中粒輝長巖等。(2)、沉積巖沉積巖的分類:根據沉積巖的組成成分、結構、構造和形成條件,可分為碎屑巖、粘土巖、化學巖及生物化學巖等。它們又可按膠結情況分為未膠結的松散沉積物和膠結的沉積巖。a、 松散沉積物。松散沉積物又稱為松散沉積巖,廣泛分布于地表,可做工程建筑材料,也常做水工建筑物的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