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對玉米螟生物防治推廣技術及成效_第1頁
赤眼蜂對玉米螟生物防治推廣技術及成效_第2頁
赤眼蜂對玉米螟生物防治推廣技術及成效_第3頁
赤眼蜂對玉米螟生物防治推廣技術及成效_第4頁
赤眼蜂對玉米螟生物防治推廣技術及成效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赤眼蜂對玉米螟生物防治推廣技術及成效    李傳國玉米螟稱之為玉米螟蟲,鱗翅目、螟蛾科。以幼蟲為害。初齡幼蟲蛀食嫩葉形成排孔花葉。3齡后幼蟲蛀入莖稈,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營養及水分輸導受阻,長勢衰弱、莖稈易折,雌穗發育不良,影響結實,導致玉米減產,發生嚴重可減產30%以上。在阜南縣一年發生3代,1代為害春玉米,2代、3代為害夏玉米。一、赤眼蜂對玉米螟的控制作用(一)赤眼蜂顧名思義是紅眼睛的蜂,屬于膜翅目赤眼蜂科的一種寄生性昆蟲。赤眼蜂為卵寄生蜂,可寄生玉米螟、二化螟、黏蟲、條螟、棉鈴蟲、斜紋夜蛾和地老虎等鱗翅目害蟲的卵。易於實驗室繁育的

2、微小赤眼蜂(t.minutum)已成功地用來防治各種鱗翅目(lepidoptera)農業害蟲。主要是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蟲赤眼蜂。(二)赤眼蜂對玉米螟的防控原理利用赤眼蜂寄生產卵的特性防控玉米螟,是實用性很強的技術。害蟲在產卵時會釋放一種信息素,赤眼蜂能通過這些信息素很快找到害蟲的卵,它們在害蟲卵的表面爬行,并不停地敲擊卵殼,快速準確地找出最新鮮的害蟲卵,然后在那里產卵、繁殖。赤眼蜂由卵到幼蟲,由幼蟲變成蛹,由蛹羽化成赤眼蜂,均是在卵殼里完成的。發育成熟,破殼而出,然后再通過破壞害蟲的卵繁衍后代。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一)使用時間阜南縣玉米螟(1代)在春玉米上產卵的始見期、高峰期和末期分別為

3、6月15日、6月20日、6月25日,玉米螟(2代)在夏玉米上產卵的始見期、高峰期和末期分別為7月15日、7月20日、7月25日。春玉米田第一次使用赤眼蜂卵卡6月15日,間隔57天第二次使用。夏玉米田第一次使用赤眼蜂卵卡7月15日,間隔57天第二次使用。(二)使用數量每畝放23點,每點放35袋,每畝放卵卡810袋。(三)實用技術1代、3代螟蟲產卵始盛期放蜂1次,2代螟蟲發生時放蜂兩次(即:田間初見螟蟲產卵時放第一次蜂,隔57天放第二次蜂)。放蜂時將蜂卡撕成小塊,每小塊有一定量的赤眼蜂,將小塊蜂卡卷入玉米中下部葉筒內,用牙簽或席篾別牢固即可。三、注意事項赤眼蜂成蟲壽命2025時47天,30以上時1

4、2天。雌蜂平均產卵42粒,在害蟲卵內產卵,幼蟲孵化后取食卵液,殺死寄主卵,712天繁殖一代。雌蜂產卵2528,相對濕度6090%為宜。20以下以爬行為主,活動范圍變小,水平擴散半徑減小,25以上時,赤眼蜂水平擴散半徑可達10m。放蜂14天內降大雨,對寄生效果有不良影響。它的觸角上的嗅覺器尋找寄主。先用觸角點觸寄主,徘徊片刻爬到其上,用腹部末端的產卵器向寄主體內探鉆,把卵產在其中。使用時注意以下2點:赤眼蜂喜歡找初產下來的新鮮卵寄生,因此防治時要搞好玉米螟蟲的預測預報,使釋放赤眼蜂的時間與玉米螟蟲的產卵盛期相吻合,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防效。赤眼蜂的活動和擴散能力受風的影響較大,因此在放蜂時既要布點

5、均勻,又要在上風頭適當增加放蜂點。四、取得的成效(一)生態效益明顯一是運用簡潔:開釋赤眼蜂辦法簡潔,只需要將蜂卡掛在植株上即可,不管男女老幼均可操作,不會發生人員中毒等風險;二是省時省工:開釋赤眼蜂每畝地只需要掛810個蜂卡,操作方便,成人均勻每人半天可掛蜂卡50畝左右,其功率遠遠高于噴灑農藥或撒顆粒劑;三是無農藥殘留: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然天敵,開釋赤眼蜂不會形成環境污染與農藥殘留,能更好的保證鮮食玉米的品質;四是對害蟲繼續操控作用好:赤眼蜂可以運用害蟲卵自我繁衍,與運用化學農藥比較,開釋赤眼蜂對玉米螟的繼續操控作用更好。(二)成本低、防效好,經濟效益可觀調查統計,對玉米螟平均防治效果春玉米田

6、、夏玉米田分別為95.8%、81.7%;應用后平均蟲害株率為1.33%、平均百株有蟲0.65頭,對照田平均蟲害株率為10.21%、平均百株有蟲8.78頭,加權平均防效為91.6%。調查統計,赤眼蜂卵卡防治玉米螟蟲,正常年份在2代防治即可控制為害,放蜂2次每畝每次10包、計20包,防治效果可達到90%以上,能夠滿足控害目的,投資20元,平均增產率16.3%,可增收89kg按照每公斤1.9元計算增收169.1元,投資與收益比為1:8.46;使用農藥防治2次、畝成本36元,防效才能達到90%,達到相同防治效果,平均每畝節省防治費用16元,即為平均畝凈增收16元。赤眼蜂卵卡防治玉米螟蟲項目,投資與收益

7、比為1:8.46,平均每畝增收185.10元。項目實施防治1.8萬畝,實現產值2146萬元、新增產值370.2萬元,純增收132萬元。(三)保障糧食安全,社會效益顯著現如今,人們的消費趨向安全、優質、綠色、健康的農產品。推廣應用生物防治技術,對于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另一方面,由于采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蟲,可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1.5次,平均每畝減少商品農藥使用量65g左右。從而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殘留和污染,對于保護生態、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乃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五、存在問題(一)田間使用技術要求較嚴格,推廣應用緩慢放蜂效果的好壞,受多種因子的影響。如每畝地放蜂的次數與蜂量,第一次

8、放蜂時間的早晚,玉米長勢的強弱,田間螟卵數量的多少以及放蜂時的氣候條件好壞等,都影響到放蜂的效果。(二)大面積協作應用,效果好田間釋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蟲,最好做到幾個鎮聯合大面積連片防治,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適當結合使用菌劑將殘余幼蟲消滅,效果會很好。可選擇的菌劑有:白僵菌和bt等生物制劑。(三)種退化等現象而影響防控效果當前我們采用的蜂種是松毛蟲赤眼蜂,它的野生蜂種多寄生在松毛蟲、玉米螟等一些鱗翅目昆蟲卵內。經人工采集、轉主、擴繁后施放到田間防治玉米螟.在此過程中,由于改變了赤眼蜂生態環境,長時間利用單一寄主多代擴繁,以及技術環節掌握不當等原因,很容易出現蜂體弱,蜂種退化等現象而導致防治效果差。六、意見建議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廣天敵昆蟲防治農作物害蟲,成為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主要手段,在推進農藥減施增效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建議政府部門,加大生物防治重視力度,鼓勵和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