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針培訓教材_第1頁
薄氏腹針培訓教材_第2頁
薄氏腹針培訓教材_第3頁
薄氏腹針培訓教材_第4頁
薄氏腹針培訓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薄氏腹針社區培訓教材腹針療法的經絡理論中醫認為“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道”,任何的組織均需要經絡供給氣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狀態。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的認為:經絡是人體最早的全身調控系統。根據上述的理論,在母體內胎兒是通過母體供給的氣血逐漸成形的,而母體供給胎兒氣血的最早通道是臍帶。因此,臍帶是經絡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調控系統。在這一過程中,臍帶始終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供給營養的通道而且在組織發育到一定的程度后會控制供給某些組織的營養量,有效地對所有的組織和系統進行控制,使人類的遺傳能得到有序的延續。故而,我們可以斷言:以臍帶為核心的系統是全身最早的調控系統和全身營養的供給系統。在中醫的

2、理念中可稱為:先天經絡系統。大家可以明顯地看出:中醫經絡系統的概念既包含調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給營養的作用。因此,經絡系統不僅可以應用于臨床診斷而且可以應用于治療的系統。薄氏早在年的北京中醫期上,便發表文章認為腹部存在著先天經絡,提出“以神闕為核心的大腹部還擁有一個被人們忽略的全身高級調控系統”。先天經絡系統的提出完善了經絡系統的理論,使針灸學科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臨床資料和理論的依據,促進了學科的發展。人類的第二大腦近年,西方的醫學家也提出了與先天經絡相似的理論,他們把腹部稱為:人類的第二大腦。 美國科學家聲稱,每人生來有兩個腦,即顱腦與腸腦,兩腦相互作用與影響;由此而來否定了每人只有一個顱中

3、腦的觀點。科學家研究明確了兩腦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顱腦面臨驚恐釋出的應激激素會沖擊胃發生痙攣;驚恐又引起交感神經影響腸腦的血清素分泌量。據11月號德國地球雜志報道,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的許多感覺和知覺都是從肚子里傳出來的,肚子里有一個非常復雜的神經網絡這一“第二大腦”也被稱為“腹部大腦”,它擁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比骨髓里的細胞還多。有科學家認為,通過觀察人的肚子能了解人的思想,也就是說“人的決定是從肚子里作出的”報道說,人體的神經傳遞物質血清基95%都產生于腹部的“第二大腦”。這套神經系統能下意識地儲存身體對所有心理過程的反應,而且每當需要時就能將這些信息調出并向大腦傳遞,這也許會影

4、響到一個人的理性決定。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邁克爾·格肖恩介紹說,這個“第二大腦”也會生病,并導致神經機能病。而另據獲悉,許多科學家已將一些病癥的起因歸為“第二大腦”的神經系統沒有發揮功能,例如神經性恐懼癥和抑郁癥等。現代醫學還把臍帶干血細胞作為治療血液病的首選,并從胎兒出生時便進行儲備,因為其是血液的初始細胞有非常強的再生能力。腹部經絡的特點(1)胎兒在母體發育成熟后,先天經絡已經形成。胎兒娩出后,人體的營養攝入方式發生了變化,通過食道攝取食物,鼻子吸入氧氣,后天的經絡系統開始發育和創建。先天供給營養的途徑被人為地切斷臍帶被結扎系統的功能被新的方式所替代,融入新的系統同時被人們所忽略。

5、但是,這一系統在腹部依然存在,當人們在發生疾病時便可以在腹部找到與全身應答關系非常明確的相關位置點,只要根據腹部先天經絡分布的特點進行相應的輕微刺激,許多的疾病癥狀便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緩解。因此,這腹部除了傳統的經絡系統,還有一個被人們所忽略了的新的先天經絡系統腹部全息系統。薄氏在對腹部經絡分布特點經過二十余年的臨床研究后認為:腹針能夠取得很好的臨床療效,先天經絡對全身的調控作用和腹部經絡系統對全身的影響是首要的條件。腹針療法治療時強調取穴準確,針刺深淺合理,操作嚴格規范是取得臨床療效的基本保證。同時證實了腹部經絡系統有序分布的客觀性和與全身經絡分布的相關性。為揭示經絡的特性和科學地對經絡系統的

6、功能進行開發具有一定的意義。使腹針療法成為能夠滿足時代需要的無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廣泛適應癥的治療慢性病、疑難病的新方法。現代醫學為依據,巧妙立法顯奇效腹針療法以神闕調控系統理論為核心,充分對傳統的中醫臟腑、經絡基礎理論進行了研究,根據腹部經絡的特點,使傳統針灸中的腹部穴位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認為,先天經絡位于腹部的淺層,而傳統的經絡位于腹部的深層。把腹部不同的經絡系統的不同功能進行了巧妙的整合,使腹針療法成為具有廣泛適應證的治療全身慢性病、疑難病和老年病的無痛針灸新療法。腹針療法提出:“處方標準化、操作規范化、辨證條理化”的針灸發展新思路,為腹針療法的普及和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使

7、腹針療法成為與時代科技同步發展的新學科,同時也為針灸學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使針灸學科的可重復性大大提高,任何醫師經過嚴格的培訓都能夠很好地掌握。腹針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穴位是針灸治療的施治部位,每個穴位都是在體表的標準定位點,穴位的穴性是根據不同的穴位在臨床上的不同功能確定的,每一個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對特異性。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點,而決不是任意點,這是腹針療法對穴位的認識和基本的理念。因此,準確的定位取穴和對每個腹部穴位的穴性進行了解是學習腹針的基礎。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繆之千里”的特點,必須嚴格執行腹針的定位標準和操作規范。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1腹部分寸的標定:比例寸取穴法(1

8、) 上腹部分寸的標定:中庭穴至神闕穴確定為8寸(2) 下腹部分寸的標定:神闕穴至曲骨穴確定為5寸(3) 側腹部分寸的標定:從神闕、經天樞穴至側腹部確定為6寸1.2腹部分寸的測量:水平線法(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闕穴確定為8寸是指病人平臥時,中庭至神闕穴兩個穴位點之間的水平線上的直線距離為8寸。(2)下腹部神闕穴至曲骨穴確定為5寸是指病人平臥時,神闕穴至曲骨穴兩個穴位點之間的水平線上的直線距離為5寸。(3)側腹部從神闕、通過天樞穴至側腹部確定為6寸是指病人平臥時,側腹部的止點至神闕穴兩個穴位點之間的水平線上的直線距離為6寸。水平線、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針排除人體因為胖瘦形成的個體差異而采取的取穴方

9、法。1.3任脈的定位 任脈位于腹白線的下邊,是否能夠準確地對任脈的位置進行判斷是影響正確取穴的主要因素。分辨任脈的定位有二種方法。()、觀察毛孔的走向()、分辨任脈的色素沉著為了大家便于記憶,特編腹針取穴歌訣如下:腹針取穴要認真,反復度量莫走神;上八下五旁開六,起止摸準尺端平。中庭曲骨需祥辯,更查任脈何處行;色素沉著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記清。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序號穴位名稱定位功能傳統功能全息圖功能1中脘神闕穴上4寸的任脈上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嘔吐、腹脹、腹瀉便秘、痢疾、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病、虛勞吐血、氣喘等疾病。相當于口,可以治療口、鼻、牙部及頭面

10、部的各種疾病2下脘神闕穴上2寸的任脈上任脈的經穴,可以治療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瀉、反胃等疾病。相當于第七頸椎,可以治療相應部位的疾病3水分神闕穴上1寸的任脈上腹水、嘔吐、腹瀉、腎炎、腸鳴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相當于第七胸椎,治療相應部位疾病4神 闕臍之正中急慢性腸炎、慢性痢疾、小兒乳痢脫肛、腸結核、水腫、臌脹、中風脫癥、中暑、婦人血冷不受胎氣等疾病。5氣海神闕穴下1.5寸的任脈上下焦虛冷、嘔吐不止、腹脹、腹痛、腸麻痹、遺尿、尿頻、尿潴留、遺精、陽痿、赤白帶下、月經不調、虛陽不足、驚恐不臥、神經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相當于第二、三腰椎,可以治療第二、三腰椎的疾病6石門(別名:絕孕,禁針)神闕

11、穴下2寸的任脈上腹脹堅硬、水腫、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瀉、身寒熱、咳逆上氣、嘔血、疝氣疼痛、產后惡露不止、崩漏、閉經、乳腺炎、婦人絕孕等疾病。禁針7關元(別名:丹田)神闕穴下3寸的任脈上諸虛百損、臍下絞痛、腹痛腹瀉、腎炎、月經不調、婦女不孕、痛經、盆腔炎、血崩、子宮脫垂、遺精、陽痿、遺尿閉經、帶下、尿路感染、產后惡露不止、疝氣等疾病。相當于第四、五腰椎,可以治療第四、五腰椎的疾病8商曲下脘旁開5分處腹中切痛、積聚不嗜食、目赤痛從內眥始、腹膜炎、頸肩疼痛等疾病。相當于頸肩結合部,治療相應部位9氣旁氣海旁開5分腰肌勞損、腰部疼痛、酸困、下肢無力等疾病。相當于二、三腰椎旁,治療相應部位10氣

12、穴關元穴旁5分處奔豚痛引腰脊、月經不調、帶下、不孕癥、尿路感染、瀉痢、腹瀉等疾病。相當于四、五腰椎旁,治療相應部位11滑肉門水分穴旁開2寸處取之癲癇、嘔逆吐血、重舌舌強、胃腸炎、肩關節炎等疾病。相當于肩,治療肩關節周圍疾病12天樞臍正中旁開2寸處嘔吐、泄瀉、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腫、腹脹腸鳴、冷氣繞臍切痛、煩滿便秘、赤白帶下、月經不調、淋濁、不孕、癲癇等疾病相當于側腰,治療各種腰肌的疼痛及疾病13外陵陰交穴旁開2寸處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疝氣、月經痛、髖關節疼痛、坐骨神經痛等疾病。相當于髖,治療髖關節及股骨頭周圍疾病14上風濕點滑肉門穴外5分上5分相當于肘,治療肘關節周圍疾病15上風濕外點滑肉

13、門穴外1寸相當于腕,治療腕關節周圍疾病16下風濕點外陵穴下分外分相當于膝,治療膝關節的各種疾病17下風濕下點下風濕點下分外分相當于踝,治療踝關節的各種疾病 腹針要求臨床病人在首次治療時必須對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進行準確的度量,對于療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規范進行反復的校對。腹針的針刺手法1.針具選擇為了避免針刺意外的發生,便于控制進針的深度,腹針治療時根據患者的體形和疾病選擇針具,要求同一病人使用同一規格的針具。詳見下表:薄氏腹 針 專用 針 具 標準規格分型適應證34#(0.22mm-50mm)34#(0.22mm-40mm)34#(0.22mm-30mm)A肥胖型頭痛、面神

14、經麻痹、上呼吸道感染、帶狀皰疹、過敏性哮喘、慢性胃炎、慢性盆腔炎、頸椎病、肩周炎、網球肘、腕管綜合癥、腰椎病、坐骨神經痛、骨關節病、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疼痛性疾病。A正常型A消瘦型36#(0.20mm-50mm)36#(0.20mm-40mm)36#(0.20mm-30mm)B肥胖型腦血管病后遺癥、小兒腦癱、慢性前列腺炎、眼底病、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B正常型B消瘦型38#(0.18mm-50mm) 38#(0.18mm-40mm)38#(0.18mm-30mm)C肥胖型多年腦血管病后遺癥、小兒腦癱、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中體質較弱者。C正常型C消瘦型2. 進針深度腹壁層較厚,針刺時不

15、僅疼痛程度較輕而且便于施術。由于在腹壁的不同層面分布著腹部的不同經絡系統,因此,針刺的深度會影響不同的腹部經絡系統。腹針根據腹部的經絡分布特點,對于初學者首先要求將腹針的進針深度分為淺刺、深刺。2.1淺刺:將針灸針刺入皮下,即為淺刺。淺刺時,會對腹部的全息經絡系統產生影響,病人可以沒有任何感覺,但當針尖進入相應的深度時,治療的相應病變部位的感覺會很快改善。2.2深刺:將針灸針刺入較深的皮下組織中,即為深刺。深刺時,會對腹部傳統的經絡系統產生影響,病人可以有輕微的酸、麻、脹、痛的感覺。但深刺時不能把針尖刺入腹腔內,因為,腹部的經絡存在于腹壁的組織中,因此,深刺的深度以患者的感覺為度。應當在不斷的

16、臨床實踐中,提高手法的熟練程度。腹針療法提出“疾病有浮沉,針刺有淺深”便是要求針刺的深度必須根據疾病的病位進行判定。腹針要求的“刺至病所”便是:疾病的病位深應當針刺的深,疾病的病位淺應當針刺的淺,根據疾病發生的病位來決定針刺的深淺。3 針刺手法腹針進針時應首先避開毛孔、血管,在準確定位的前提下,根據處方的要求,按照順序進行針刺。3.1 進針的方法腹針進針時要求刺皮時要快,取穴要準。進針快可以減輕病人的疼痛感,取穴準才能保證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套管進針法:為了強化消毒觀念,避免交叉感染,我們提倡使用一次性針具或專人專具,采用套管進針法。套管進針法不僅衛生,定位準確,而且操作簡單。可以縮短大家學習進

17、針的時間。腹針與傳統針灸的差異是進針時對取穴的準確性有更高的要求。3.2 捻轉的手法腹針的捻轉手法與傳統的手法不同,一般采用以下二種方法: 只捻轉不提插 輕捻轉慢提插,3.3 起針的方法腹針的起針方法與傳統的針灸不同,在起針時按照進針的順序以序起針。在起針時從原來針刺的深度緩慢捻轉出針,不允許先向深刺然后起針的傳統針灸習慣的操作手法。3.4 留針的時間腹針的留針時間,一般為2030分鐘。對于病程短和體質較差的病人主張留針的時間稍微短些,對于病程長和體質較好的病人主張留針的時間相對長些。治療的療程為6次10次之間,一般疾病6次一個療程,腦血管病后遺癥等慢性病10次一個療程。治療的第13次連續針灸

18、每日1次,第3次后隔日針灸1次。在腹針治療的過程中,由于腹針要求“刺至病所”,因此,不可以把病人對針刺局部的主觀感覺作為針刺深淺是否適度的客觀指標,而是以臨床癥狀的改善作為針刺適度的客觀標準, 腹針的操作規范薄氏腹針療法的操作規范貫傳在腹針療法的全過程中,在臨床治療時與傳統的治療方法不同,必須按照腹針的要求進行操作。1、治療前的檢查準備1.1、詢問病史、現病史,并做好記錄。(見腹針病歷表)1.2、進行詳細的檢查在結合病史明確診斷的同時,觀察平臥體位時病人的陽性體征。1.3、根據檢查的結果給病人確定治療處方并在腹針病例上進行計錄用不同的顏色對穴位的進針深度進行標記。a、 紅筆標計的穴位表示深刺或

19、中刺,藍筆標計的穴位表示淺刺。b、 同一種顏色的筆進行標記時,用D表示深刺、M表示中刺、S表示淺刺。1.4、根據病人的體型選擇針具。2治療時的體位2.1、腹針治療時,病人采取平臥體位,四肢放松,腿可伸直或半屈曲。在治療的過程中,病人可以根據舒適的程度把體位適當的進行調整。2.2、術者應根據自己的習慣決定操作的方位,左利手站在患者的左側,右利手站在患者的右側。2.3、根據處方的需要對每個穴位進行度量在腹部標記,然后根據處方的要求,依序進行針刺和對穴位的深淺進行調整。2.4、進行平臥體位的治療前后對照,根據對照的結果決定是否對處方或穴位的深淺調整。2.5、操作過程完成后,選擇適當的器具,罩在腹部對

20、針刺在腹部的針具進行保護,并根據室內的溫度或環境溫度為患者腹部保暖。腹針的適應癥與禁忌癥任何療法都有相對的適應癥,只要選擇得法,任何療法都會取得很好的療效。這是腹針的基本觀點。因此,適應癥與禁忌癥的學習非常重要。1.腹針的適應證:一般而言,腹針的適應證為內因性疾病,即內傷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難病、慢性病為主要的適應證。2腹針的禁忌證:腹針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癥均為禁忌證,以免因針刺而引起誤診。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腫大引起的臍靜脈曲張、腹腔內部腫瘤并廣泛轉移、懷孕婦女大月份孕期均為禁忌證,對于長期慢性病而致體質衰弱的病人,在施術時亦需謹慎處之。如肝脾腫大則需注意針刺兩脅時

21、不宜太深,以免損傷實質性臟器。腹針治療常見病癥腹針療法在治療時有一病一方的標準化處方特點,許多疾病在腹針療法中都有其對應的處方。而且,任何疾病的處方都是唯一的。只要診斷準確都有很好的臨床療效。因此,必須從提高診斷水平入手才能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其次,認真地把握好腹針治療時的每一個環節和提高取穴和手法的基本功使操作規范貫穿在治療的全過程中,是提高臨床水平的關鍵,其次還需要掌握好各種疾病的辯證特點,才能滿足每個病人臨床癥狀不同的個性化需要。在每個處方中,對針刺的順序,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于進針的深度在每個處方中都把淺刺的穴位進行了說明,以便大家能夠掌握。對于每種疾病的臨床不同表現,也可以在辯證加

22、減中去選擇。1落枕1.1定義落枕是多見于成年人的急性單純性頸項強痛,活動受限的一種病證,又稱頸部傷筋。本病多由于睡覺時頸部位置不當,風寒侵襲所引起。部分病例可因頸部輕度扭傷引起。1.2腹針治療(1)處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門(患)(2)針刺的順序:、中脘、商曲(患)、滑肉門(患)(3)針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淺)、滑肉門1.3辯證加減頸項雙側疼痛:商曲(雙、淺)、滑肉門(雙)。頸項后正中疼痛:下脘(淺)、商曲(雙、淺)。2肩周炎2.1 定義肩周炎又稱肩凝癥或漏肩風,因患者年齡多在50歲左右,故又稱“五十肩”。本病以單側或雙側肩關節酸重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為主癥。2.2 腹針治療(1)處方:

23、中脘、商曲(健)、滑肉門(患)(2)針刺的順序:、中脘、商曲(健)、滑肉門(患)(3)針刺的深淺:中脘、商曲、滑肉門(淺)2.3辨證加減肩部疼痛的范圍較大時滑肉門三角(患)。肩部疼痛的范圍較局限時以滑肉門為頂點的三角取穴距離縮短。3肱骨外上髁炎3.1定義肱骨外上髁炎又稱網球肘,通常發生于網球運動或經常用力作旋轉前臂、屈伸肘關節者,肘關節疼痛為主癥。3.2 腹針治療(1)處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門(患)、上風濕點(患)(2)針刺的順序:、中脘、商曲(健)、滑肉門(患)、上風濕點(患)(3)針刺的深淺:中脘、商曲、滑肉門(淺)上風濕點(淺)3.3辨證加減 肘部疼痛較劇加上風濕點三角(患、淺)。

24、 腕部的狹窄性腱鞘炎4.1定義本病多發生于經常使用腕部及手指握力的人群,以腕部橈骨莖突及拇指的掌指關節掌側等處最常見。工作時由于肌腱和腱鞘在橈骨莖突及關節處經常摩擦,產生損傷性炎癥,逐漸使腱鞘狹窄而患病。病程緩慢,偶發于手部急性損傷后。4.2腹針治療(1) 處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門(患)、上風濕點(患)、上風濕外點(患)(2)針刺的順序:、中脘、商曲(健)、滑肉門(患)、上風濕點(患)、上風濕外點(患)(2) 針刺的深淺:中脘、商曲、滑肉門、上風濕點(淺)、上風濕外點(淺)4.3辨證加減 腕部拇指側疼痛加列缺(患)腕部關節正中疼痛加外關(患)。5 頸椎病5.1定義頸椎病是一種老年性退行性

25、骨質病變,又稱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綜合癥。本病臨床表現以頸項部疼痛、頸項強直、活動受限、上肢麻木放射痛、手指麻木或伴頭暈頭痛、耳鳴眼花、眩暈、失眠、記憶下降,嚴重時發生卒倒等。光片顯示有骨質增生或生理彎曲度改變、椎間隙狹窄、椎間孔變小、變窄等。臨床可分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脊髓型。其中以神經根型、椎動脈型為多見。5.2 腹針治療(1)處方:中脘、關元、商曲(雙)、滑肉門(雙)(2)針刺順序:、中脘;、關元;、4、商曲;、滑肉門(3)針刺深淺:中脘、關元、商曲(淺)、滑肉門5.3辨證加減: 神經根型加石關(雙)、取石關時依頸項部疼痛的部位而變動,如在兩側項肌的外側時取穴離腹白線稍寬,如在兩

26、側項肌的內側時取穴離腹白線略窄。椎動脈型加下脘。上肢麻木、疼痛加患側滑肉門三角。頭痛、頭暈、記憶下降加氣穴(雙)。耳鳴、眼花加氣旁(雙)。6 腰椎間盤突出癥6.1 定義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腰腿痛中常見的原因,許多腰痛和根型坐骨神經痛,均與此病相關,近年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確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為我們的辨證施治也提供了可靠的保證。6.2 腹針治療(1)處方:水分、氣海、關元(2)針刺順序:、水分;、氣海;、關元(3)針刺深淺:水分、氣海、關元6.3辨證加減: 急性腰椎間盤突出:人中、印堂。 陳舊性腰椎間盤突出:氣穴(雙)。 以腰痛為主:外陵(雙)、氣穴(雙)、四滿(雙)。

27、合并坐骨神經痛:氣旁(對側)、外陵(患側)、下風濕點(患側)、下風濕下點(患側)。8 腰背痛8.1 定義腰背痛是指背痛連及腰痛的一種常見臨床癥狀,背痛除背肌勞損、骨質增生、感受風寒等因外,還可因內臟的疾病而引發,腰痛除風濕、勞損、骨質增生、閃挫等因外,亦可因內臟疾病誘發,故其病因較為復雜。本證常見于腰背部軟組織損傷,肌肉風濕以及脊柱和內臟病變等。本篇僅就寒濕性、勞損性、腎虛性腰背痛敘述如下。8.2 腹針治療 (1)處方:中脘、氣海、關元、大橫(雙) (2)針刺順序:中脘、氣海、關元、大橫(雙) (3)針刺深淺:中脘、氣海、關元、大橫(雙) 8.3辨證加減: 腰背痛背痛較甚:滑肉門(雙、淺)、太乙(雙)、石關(雙)、風濕點(雙、淺)。 腰背俱痛:商曲(雙)、天樞(雙)。 腰背痛腰痛較甚:外陵(雙)、金河(雙)。寒濕性:上風濕點(雙、淺)、下風濕點(雙、淺)。 勞損性:商曲(雙、淺)、四滿(雙)、氣穴(雙)。 腎虛性:下風濕點(雙、淺)、水道(雙)。9慢性胃炎9.1定義本病可有急性胃炎轉變而來。飲食不節、嗜食生冷辛辣或長期飲酒、過度吸煙、精神刺激,都能成為本病的誘發因素。其他如潰瘍病、胃癌、胃擴張、胃下垂等,也能引起續發炎癥。9.2腹針治療(1) 處方: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雙側)(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