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加工工藝_第1頁
茶葉加工工藝_第2頁
茶葉加工工藝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漢中仙毫(一)原料鮮葉要求1、要求不帶茶蒂、 不含鱗片、 魚葉及老葉, 芽葉新鮮, 無劣變或異味, 不受污染, 無其它非茶類雜物。2、鮮葉運抵加工廠后,應攤放于清潔衛生、設備完好的貯青間,禁止鮮葉直接攤放在地面。鮮葉要分級攤放,堆放厚度不超過3 厘米,攤放時間不超過10 小時。3、鮮葉的運輸、驗收、貯存操作應避免機械損傷、混雜和污染。(二)加工工藝要求1、工藝流程為:攤青殺青理條做形提毫烘干精選。2、攤青:(1)環境:陰涼通風、不受陽光直射、干凈衛生的室內。(2)用具:竹質匾盤或晾席上。(3)厚度:一般不超過3 厘米厚。(4)翻動:每12 小時 1 次。(5)時限:一般 610 小時內應付制。

2、(6)程度:葉色變暗、 葉質萎軟、 青氣消失、 失重 810% 。3、殺青(1)機械:常用 30 型、40 型、50 型滾筒殺青機(2)鍋溫:以 50 型殺青機為例, 一般 220240。(3)投葉量 : 以 50 型殺青機為例 ,一般 8001000 克/次。(4)程度:青臭氣散盡、茶香顯露、葉色變暗,含水60% 左右為適度。4、理條(1)機械:常用五槽和七槽多功能理條做型機。(2)鍋溫:通常9080。(3)投葉量:一般每槽100200 克。(4)程度:初步成型,含水率40% 左右為適度。5、做形(1)機械:同理條用機械。(2)鍋溫:通常8070。(3)投葉量:一般每槽150250 克。(4

3、)程度:基本定型,含水率2030% 為適度。6、提毫(1)設備:目前常用炒茶鍋手工提毫。(2)鍋溫:通常6070。(3)投葉量:一般150250 克/ 次。(4)程度:白毫初露,外形固定為適度。7、烘干(1)機械:名茶熱風烘干機。(2)溫度:初烘10090,復烘 8070。(3)程度:足干時,手捻成末,含水率6% 以內。8、精選(1)揀剔:按產品實物標準樣揀剔。(2)復火:對水分超標產品,進行復火,使含水率在6% 以內。碧螺春碧螺春采制技藝高超,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凈。每年春分前后開采,谷雨前后結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

4、62.0 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 克高級碧螺春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采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 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于品質的形成。一般59 時采, 915 時揀剔, 15 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采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干。殺青 : 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 190200 c 時, 投葉 500 克左右 ,

5、 以抖為主 , 雙手翻炒 , 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 分鐘。揉捻:鍋溫 7075c , 采用抖、 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 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松緊應適度。太松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干度達六、七成干,時間約10 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 分鐘左右。搓團顯毫:是形成形狀卷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 ,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 反復多次, 搓至條形卷曲, 茸毫顯露,

6、達八成干左右時, 進入烘干過程。歷時 1315分鐘。烘干:采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干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干。鍋溫約3040c ,足干葉含水量7% 左右,歷時 68 分鐘。全程約為40 分鐘左右。碧螺春分 7 級,芽葉隨17 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龍井采摘龍井茶的采摘有三大要求: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1、以早為貴:歷來龍井茶采摘時間很有講究,以早為貴。茶農常說: 茶葉是個時辰草,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 2、細嫩著稱:

7、龍井茶的采摘還以采摘細嫩而著稱,并以采摘嫩度的不同分為 蓮心 、 雀舌 、旗槍 ,鮮葉嫩勻度構成龍井茶品質的基礎。只采一個嫩芽的稱 蓮心 ,采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葉形如雀舌的稱 雀舌 。 3、采摘次數多: 采摘次數多, 也是龍井茶的一大特色。長期以來, 采大留小分批采摘, 已經成了習慣。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隔幾天采一次,全年采摘在30 批左右。晾其次是晾,所謂晾就是剛采摘下來的茶葉得在陰涼處堆放上大半天,大約相當于機械加工的退火,也就是通過堆晾,去掉茶葉里殘余的大部分剛性。采回的鮮葉需在室內進行薄攤,厚度為3 厘米左右,中下級原料可稍厚。經8-10 小時攤放后,葉子失去一部分

8、水分, 減重 15%-20% , 鮮葉含水量達70% 左右為適度。 目的是散發青草氣, 增進茶香, 減少苦澀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鮮爽度。還可以使炒制的龍井茶外形光潔,色澤翠綠,不結團塊,提高茶葉品質。炒制龍井茶的炒制分青鍋、回潮和輝鍋三道工序. 炒制手式有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號稱 十大手法 。青鍋,即殺青和初步造型的過程,當鍋溫達80-100 度時,涂抹少許油脂使鍋內更光滑,每鍋鮮葉約125 克。開始以抓、抖手勢為主,散發一定的水分后,逐漸改用搭、壓、抖甩等手式進行初步造型,壓力由輕而重,達到理直成條、壓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時即起鍋,歷時12-15 分鐘。回潮,即

9、起鍋后進行薄攤回潮,攤涼后經篩分, 篩底篩面茶分別進行輝鍋。攤涼回潮時間一般為40-60分鐘。輝鍋的目的是進一步整形和炒干,通常四鍋青鍋葉合為一鍋輝,葉量約250 克。鍋溫 60-70 度,需炒制 20-25 分鐘,鍋溫掌握低、高、低過程。手勢壓力逐步加重,主要采用抓、扣、磨、壓、推等手法。其要領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炒至茸毛脫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折之即斷,含水量達5-6%為適度,即可起鍋,攤涼后簸去黃片,篩去茶末即成。六安瓜片制作流程一, 采摘的 工藝 要求1“扳片”的采摘要求采摘一芽二至三葉茶草,經扳片,將梗葉分離,老片,嫩片,梗子,芽頭分開存放,不采露水草和雨草,扳片時,嚴禁芽頭放在

10、片葉里,不能扳榔頭片,腳葉片,扳好的片葉分開攤涼,嚴禁發熱變紅。2留枝采葉采摘要求新生茶長至一芽一葉,二芽或三葉時,底葉初展開始采摘,這時片葉長度一般不超過3cm ,采摘時采至脈處,不必將葉脈全部采下,根據茶樹 的長勢,可一天一采或隔天采摘,葉片在中開面后,大開面前時是采摘的最佳時機,殘葉,病蟲葉不要采摘,采下葉片,嫩度,大小基本均勻,采摘過程中嚴防發熱變質,采摘后攤涼存放。二, 烘制技術瓜片茶在綠茶中獨樹一幟,它的烘制技術也是別具一格,它經毛火- 足火 - 老火三道烘制才成為成品,要求火溫,烘制技術也各不相同。1 毛火毛火也就是烘濕坯,烘籃溫度要求在100 度左右,用竹制烘籠,木炭火烘坯,嫩葉薄攤,老葉稍厚,攤葉量1,5 公斤, 2-3 分鐘翻動一次,翻茶時要均勻,烘毛火時,屋內嚴禁有煙或其他異味,烘后攤涼 10 小時。2 揀片毛火攤涼后,揀去老片,黃葉,焦葉,雜質3 小火 小火烘籠溫度為120 度左右,烘葉量2 公斤,兩把烘籠換倒,或兩個火攤三把烘籠換倒。用手輕輕翻動, 以免斷碎, 小火烘制九成干時,停放 3-5 日,讓葉片葉脈中的水分充分吐出,再進行下一道工序。4 老火俗稱拉老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