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禮樂制度的認識_第1頁
西周禮樂制度的認識_第2頁
西周禮樂制度的認識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對西周禮樂制度的文化的認識一、周代的禮樂制度公元前11世紀中期推翻殷商建立的周王朝,在總結殷商典章制度的 基礎上,制定了等級嚴密的禮樂制度。“禮”是為了區分貴賤等 級,“樂”可以使人互相和敬,兩者結合,為的是維護奴隸制貴族 的等級秩序,鞏固統治階級內部團結而更有效地統治百姓。 周禮的種類繁多,主要有祭祀、喪葬、交際、征戰和吉慶五大類。 涉及冠、婚、喪、祭、朝、聘、鄉、射及職官制度等諸多禮儀、禮 制和禮義。由繁瑣的禮儀制定了與之配合的各種音樂使用標準,不 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僅禮儀有別,所用音樂也有嚴格規定。 為了維護和推行禮樂制度,周王朝還設立了由“大司樂”總管的音 樂機構,對十三歲到二十

2、歲的貴族子弟進行系統的音樂教育。在周 禮中,“禮”與“樂”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禮”體現為等 級制度的規定和要求,社會秩序中的君臣、父子、夫妻和高低、貴 賤、尊卑都要由禮來加以區別和定位。但是僅僅有“禮”是不夠 的,單純強調“禮”可能會造成等級間的距離和人際關系的冷漠, 而“樂”的作用就是與“禮”相配合,起調和關系、融合感情的作 用,消解由“禮”所帶來的等級差別感,以達致和諧的理想境界。 二者雖然功能各不相同,但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 政治制度。東周時代即春秋戰國時代,總體上是諸侯爭霸、列國爭強,戰火頻 仍、紛爭相繼的亂世,同時吃"鄭衛之音”的傳人,在這樣的政治 和社

3、會環境下,禮樂制度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被列國紛紛棄 之如弊履,史稱“禮壞樂崩”。但正是在這一 “禮壞樂崩”的時代,禮樂作為一項 基本政治制度的價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內的各類有識之士的思考和 重新認識,基于此,禮樂制度才能在漢初重登政治舞臺,并綿延兩 千多年而不衰。二、儒家對禮樂文明的繼承和發展自周朝以后,歷史上每個朝代興起后都要有一番“制禮作樂”的活 動,或者把前代流傳下來的禮樂加以改造,或者根據當時的需要制 定新的禮樂,歷代史書里面都有一部KL樂志。那么,在周代“制禮作樂”至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再到以后每朝每代的“制 禮作樂”,這中間明顯存在著一個斷層。是誰將這個斷層連接起來 的呢?儒家

4、是主要的貢獻者,儒家創立者孔子則是發展中國古代禮樂 文明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他一方面繼承、推廣和宣揚禮樂文明,整 理、傳播了記載古代禮樂文明的儒家經典“六經”,另一方面以禮 樂為解說對象,著力彰顯禮樂文明的精義,強調禮樂文明的人倫教 化和治世功能。三、禮樂文化的內核及其對傳統文化的影響禮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說,“禮緣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 而制定的。儒家從人本主義出發,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 性。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惡之情,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但是, 這并不等于說人性可以不受制約,可以縱情放任,那樣無異于將人 類等同于動物。人的好惡之情的缺乏或者過度,同樣不利于社會的 安定。只有健康的情

5、感,是社會和諧、進步的保證。人的情感應該 與天道一樣,處在陰陽和諧的“至中”境界。但是人性不能自發企及于至中之地,因此需要禮(各 種儀式節文)來引導人性,使之合于天道,這是儒家禮治主義的根本 要旨之所在。1 禮樂文明中“禮”的要義。其一,“禮”是人性的基礎。孔子: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 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 知自別于禽獸。”把“禮”作為區別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標 準,所以“禮”是人類文明社會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二,“禮” 的重要作用在于規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非禮勿視,非禮 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作為

6、一種行為規范,維護了 社會的秩序和等級關系。 其三,“禮”也是一種道德規范,引導 人們向善和自律。禮樂文明更強調通過禮教,使社會規則內化為人 的內心尺度。 其四,通過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 2禮樂文明中“樂”的要義。其一,“樂”的社會作用重在精神和 諧。“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 “樂”是協調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 相處。 其二,“樂”注重有秩序的協調。樂記云:“宮為君, 商為臣,角為民,微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J沽卷之音 矣。” 其三,“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3.二者關系的認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禮和樂雖有形

7、式、 功用上的不同,本質上是相通的。份L記樂i改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樂在 儒家的體系中得到規范。“禮”先“樂”后,禮是樂的基礎,樂為 禮定,樂為禮用。不僅選用樂,要按禮的規定,評價樂,也要以禮 為標準。(2)禮和樂不可偏廢,禮樂不潛越,平衡與調和,就會形 成和諧社會“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禮是貴賤有序,樂是對 禮的調度。四、禮樂文明的現實意義傳統禮樂文明有助于當今和諧社會建設,“禮樂無常制”,應該與 時俱進。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禮樂文明具有值得開掘吸取 的價值。比如其中對中和之美的愛好,對盡善盡美的追求,對道器 合一的向往,對人格尊嚴的歌頌,對社會和諧的規劃,對藝術目的 的設計,對教育功能的要求等等。傳統的禮樂文明,有許多值得當 代人反思和學習的地方。孔子在對周朝禮樂制度有所損益的基礎 上,對禮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