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津液的形成及作用_第1頁
氣、血、津液的形成及作用_第2頁
氣、血、津液的形成及作用_第3頁
氣、血、津液的形成及作用_第4頁
氣、血、津液的形成及作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氣、血、津液參考資料:氣血津液的生成都是來源于水谷的精微,但又各有其特殊的本質。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全靠臟腑的功能活動,而臟腑功能的正常活動,又依賴氣血津液為其物質基礎。這些營養物質由于臟腑機能活動而不斷地被消耗,又不斷地得到補充與滋生。它們之間是互為消長,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氣(一)氣的生成及其作用氣的含義有二:一是指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一是指人體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動力。氣的生成來源:一是與生俱來的,稱“元氣”,藏之于腎,又稱“先天之氣”。一是吸入自然之氣和水谷所化生的精氣,兩者結合于肺,稱“宗氣”,藏之于胸,又稱“后天之氣”。先天和后天之氣,是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二者結合

2、起來,名為“正氣”,亦稱“真氣”。由于氣的活動范圍及其作用不同,而氣的名稱,亦因之而異。“正氣”為諸氣之本。各種不同名稱之氣,都是在正氣支配下發揮作用的。人體各部的功能以及機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過程,無不體現于氣的推動作用。總的來說,氣有溫胸、保衛、化生、固攝及動力等作用。“元氣”受于父母,為先天之精所化生,元氣通行于全身,能激發和推動臟腑功能活動,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宗氣”上出氣道以司呼吸,下注心脈以推動血液的循環。凡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和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生理活動機能等,都和宗氣的盛衰有關。宗氣中具有營養作用的部分,經肺入血,稱為“營氣”。行于脈道之中,運行于周身上下,表里各部,營養

3、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宗氣輸布于體表,行于脈外的部分,稱為“衛氣”。宣發于體表,充盈于肌肉、膜理、皮膚之間。具有溫養肌肉、皮膚,滋潤廢理,管理毛孔開闊和防御外邪的作用。另有把臟腑的機能活動,稱為臟腑之氣,簡稱“臟氣”。如肺的呼吸機能稱為“肺氣”;胃的飲食消化機能稱為“胃氣”。還有心氣、肝氣、脾氣、腎氣等。脾胃居于中焦,故脾胃的機能活動除稱脾胃之氣外,又稱為“中氣”。它具有增強消化、吸收,升清降濁,統攝血液等作用。(二)氣的病證氣來源于脾腎,出入升降于肺,疏散發泄于肝,帥血貫脈行于心。由此可見氣與五臟的關系極為密切,所以某臟發病都會直接或間接反映出不同氣的病證。一般臨床常見氣的病證,不外氣虛、氣滯

4、和氣逆等。1氣虛:造成氣虛的原因,多系體質虛弱或久病失調以及各組織器官機能衰退。其主要表現為少氣,懶言,語言低微,心悸,自汗,頭暈,耳鳴,倦怠乏力,食少,脈虛等。此外,脫肛、子宮下脫等,亦屬氣虛的范疇。2氣滯:氣應通暢,周流全身,一旦精神抑郁,情志不舒,或因食滯,痰濕郁阻,影響氣機不得宣暢,均可引起氣滯。其主要表現為胸痞院悶,脅肋脹痛,腹痛食減,便秘,痰多喘滿等。3氣逆:外邪束表,邪迫肺胃或停痰留飲,積于中院或肝氣抑郁,橫逆犯胃,都可導致肺失肅降或胃失和降,而致氣逆。其主要表現為喘咳,嘔吐,暖氣,呢逆等。血(一)血的生成及其作用血是營養機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血的化生來源有二,一是來

5、源于水谷的精微。飲食入胃,經過消化吸收,其精華部分通過脾的運化上輸于肺,經心肺的氣化作用,化赤而變成血。一是“血之源頭在于腎”,因為腎藏精主骨生髓,精髓為化血之源。血內的精微物質,循罰;了脈道之中以滋養人體。凡皮膚、肌肉、筋骨和臟腑等,均須血液供給營養,才能維持其功能活動。故有“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等說法,這都是由于血的灌注和營養而起的作用。(二)血的病證血的作用主要是營養全身,血液所以能夠正常運行脈中,周流不息,主要是依靠心氣的推動,肝臟的調節,脾氣的統攝。因此,血的病證和心、肝、脾三臟密切有關。臨床常見血的病證,不外血虛、血疲和出血等。1血虛:血虛是指血

6、量不足。一是由于某種因素所造成的失血引起血虛;一是久病血虛,如脾胃病日久不愈,影響血液化生而引起血虛。其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唇舌指甲色談無華,眩暈、心悸、氣短、疲倦無力,手足發麻或脈細等。2血瘀:是指受某種因素的影響,如熱邪灼傷脈絡或外傷等,促使血液滲出脈外,停滯于體內或局部而言。因經絡受到換血的阻滯,故其主要表現為疼痛、腫脹、痛處不移,痛如針刺,得溫暖不緩解,皮膚呈現紫斑,舌質紫暗或有瘓血點。3出血:出血原因頗多,凡外邪傳里化熱,熱入血分,迫血妄動;肝胃郁熱,熱傷脈絡,中氣下陷,脾失統血;跌撲損傷等,均可出血。其主要表現為吐血、皿血、咯血、便血、尿血或耳、目、肌膚等處出血。此外,還有女子月經

7、過多或崩漏等。津液(一)津液的生成及其作用津液是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其中清而稀的為津,濁而稠的為液。津液也是由于飲食水谷所化生。飲食水谷經胃的消化,腸的吸收和脾的運化上輸到肺,通過肺氣的肅降,敷布于全身。一部分隨衛氣的運行而敷布于體表、皮膚、肌肉等組織間,這叫做津。它具有潤澤和溫養皮膚肌肉的作用。另一部分則注入經脈,隨著血脈運行灌注于臟腑、骨髓、腦髓、關節以及五官等處,這叫做“液”。液在耳、目、口、鼻等器官,可轉化為沼、涕、唾、涎、汗等。液具有滋養臟腑,補益腦髓,潤澤孔竅,滑利關節的作用。津和液雖然名稱不同,但其來源、功用是一致的。在臨證時二者不能截然分開,常津液并提。津液的代謝是一個十分

8、復雜的過程,律液隨著氣血輸布于全身,在輸布過程中,滋養組織器官,其中剩余部分,通過汗、尿排泄于體外。(二)津液的病證津液的生成、分布、調節,和肺、脾、腎、三焦、膀骯等有密切關系。其中某一臟腑功能失常,都會影響到津液的輸布和排泄而引起病變。當高熱、汗多、吐瀉、過利小便等,都可導致津液的損傷。如熱性病,高熱、汗多、口褐、尿黃量少、便秘、煩躁不安等,多是熱盛耗陰津液不足的表現。若臟腑功能失調、津液環流障礙,排泄失常,可導致津液潴留,出現痰飲、水腫等。氣血津液相互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它們不僅是同出一源,而且是相互為用的。血和氣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的。不僅血的生成與氣有關,而且血的運行也要依靠氣的

9、推動。所以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的論點。氣血的病證,常是互相影響的,故氣病后可引起血證的出現,如婦女因情志不舒,肝氣郁滯,初病脅肋脹癰,胃院滿悶等,繼之又可出現月經不調,經量過多或經閉等癥。同時,血病亦可引起氣病的發生,如失血過多,可以引起氣短、自汗、肢冷等氣虛證。因氣的盛衰能影響到血,血的盈虧也能影響于氣。在臨床上往往氣與血互為因果,相互為病。氣血和津液的關系是:津液是血的組成部分,其生成、輸布和排泄都離不開氣的作用。津掖的損耗,會使氣血同時虧虛,而氣血的虧虛,津液亦必然缺乏。例如病人在大汗、大吐、大瀉耗損津液時,會出現少氣、心跳、四肢發涼、脈微細等氣血虧虛

10、的證候;大量失血以后,會出現口渴、尿少、便秘等津液不足的證候。總之,氣血津液是互相化生,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一個整體,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具有營養和保衛全身功能的循環體系,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 中醫學講義 上冊 遼寧中醫學院編 223頁 1972年10月第1版 14090·8 總之,精、氣、血、津液是維持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但它們的生成與轉化,又是臟腑生理功能聯合活動的結果。它們(營養物質和機能活動)之間是互為消長,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例如人體的各項機能活動,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精、 氣、血、津液等物質,而這些物質的生成,又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這樣波長此消,彼消此長,不斷的消長。這

11、種矛盾斗爭正是人體不斷發展成長的必要條件,但又保持它們之間的相對的平衡。 臨床上的觀察:精、氣、血、津液充足,機能活動正常,人的精神健旺;反之,這些物質缺乏,機能活動衰退,人的精神就萎靡不振等。 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質;血即指血液;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從氣血津液的相對屬性來分陰陽,則氣具有推動、溫煦作用,故屬于陽;血、津液都為液態物質,具有濡養、滋潤等作用,故屬于陰。 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系 氣、血、津液三者的性狀及其生理功能雖各有自己的特點,但均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

12、動的最基本物質。三者的組成均離不開脾胃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氣。三者的生理功能,又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因此,無論在生理或病理情況下,氣、血、津液之間均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氣和津液的關系 氣屬陽,津液屬陰,這是氣和津液在屬性上的區別。但兩者都源于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并在其生成、輸布過程中,兩者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氣能生津 氣能生津,是指氣的運動變化是津液化生的動力。津液的生成,來源于攝入的飲食,有賴于胃的"游溢精氣"和脾的"散精"運化水谷精氣。故脾胃健旺,則化生的津液充盛。脾胃之氣虛衰,則影響及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 (二)氣能行(化)

13、津 津液在體內的輸布及其化為汗、尿等排出體外,全賴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例如,脾、肺、腎、肝等臟腑的氣機正常,則促進津液在體內的輸布、排泄過程。若氣的升降出入不利時,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亦隨之而受阻,稱之為氣滯水停。由于某種原因,津液的輸布和排泄受阻而發生停聚時,則氣的升降出入亦隨之而不暢,稱作"水停氣滯。"另外,氣與津液兩者的病變常互相影響。故臨床治療時,行氣與利水之法須并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氣能攝津 津液與血,同屬液態物質,同樣有賴于氣的固攝作用,才能防止其無故流失,并使排泄正常。因此,在氣虛或氣的固攝作用減弱時,則勢必導致體內津液的無故流失,發生多汗、多尿、遺尿

14、等病理表現。臨床治療時,亦應采用補氣之法,使氣能固攝津液,病則獲愈。 (四)津能載氣 津液,亦是氣的載體,氣必須依附于津液而存在。當發生多汗、多尿及吐瀉等津液大量流失的情況時,氣在體內則無所依附而散失,從而形成"氣隨津脫"之病證。 氣和血的關系氣屬于陽,血屬于陰,氣和血在功能上存在著差別,但氣和血之間又存在氣能生血、行血、攝血和血為氣母四個方面的關系。 (一)氣能生血 氣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組成及其生成過程中均離不開氣和氣的氣化功能。營氣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來自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氣。從攝入的飲食物,轉化成為水谷精氣,從水谷精氣轉化成營氣和津液,再從營氣和津液轉化

15、成為紅色的血液,均離不開氣的運動變化。因此說,氣能生血。氣旺,則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強。氣虛,則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則可導致血虛。臨床治療血虛病證時,常配合補氣藥物,即是氣能生血理論的實際應用。 (二)氣能行血 氣能行血,血屬陰而主靜,血不能自行,血在脈中循行,內至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全賴于氣的推動。例如,血液循行,有賴于心氣的推動,肺氣的宣發布散,肝氣的疏泄條達,概括為氣行則血行。如氣虛或氣滯,推動血行的力量減弱,則血行遲緩,流行不暢,稱之為"氣虛血瘀"、"氣滯血瘀"。如氣機逆亂,血亦隨氣的升降出入逆亂而異常,血隨氣升則面紅、目赤、頭痛,甚則出血;血隨氣陷

16、則脘腹墜脹,或下血崩漏。因此,臨床治療血行失常的病證時,常分別配合補氣、行氣、降氣的藥物,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三)氣能攝血 攝血,是氣的固攝功能的具體體現。血在脈中循行而不逸出脈外,主要依賴于氣對血的固攝作用,如果氣虛則固攝作用減弱,血不循經而逸出脈外,則可導致各種出血病證,即是"氣不攝血"。臨床治療此類出血病證時,必須用補氣攝血的方法,引血歸經,才能達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這三方面氣對血的作用,概括稱為"氣為血帥"。 (四)血為氣母 血為氣母,是指血是氣的載體,并給氣以充分的營養。由于氣的活力很強,易于逸脫,所以必須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體內。如果血虛,或大出血時,氣失去依附,則可浮散無根而發生脫失。故在治療大出血時,往往多用益氣固脫之法,其機理亦在于此。 血和津液的關系 血與津液,都是液態物質,也都有滋潤和濡養作用。與氣相對而言,則兩者都屬于陰。因此,血和津液之間亦存在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來源于水谷精氣,由水谷精氣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