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學習如何加深學習深度-兼及教育大數據如何支持學習分析_第1頁
混合學習如何加深學習深度-兼及教育大數據如何支持學習分析_第2頁
混合學習如何加深學習深度-兼及教育大數據如何支持學習分析_第3頁
混合學習如何加深學習深度-兼及教育大數據如何支持學習分析_第4頁
混合學習如何加深學習深度-兼及教育大數據如何支持學習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混合學習如何加深學習深度兼及教育大數據如何支持學習分析    4.提高教育大數據對學習分析的支持水平教學設計的基礎是學習分析,依托的是學習分析技術。學習分析技術指的是從教育領域的海量數據中提取隱含的、未知的及有潛力的應用價值信息或模式的工具,實現一種決策輔助的作用33?;旌蠈W習沖擊已有學習模式,成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被賦予高度期待。那么,混合學習到底有無效用?效用體現在哪里?有哪些方面的問題需要持續改進?決定混合學習學習深度的相關因素是什么?這些都有必要通過對學習過程中予以大數據支持不僅關乎混合學習如何提升學習深度,也關于混合學習本身的

2、學習效率。在促進混合學習的深度學習過程中,學習分析的作用主要發揮在三個方面:第一,分析各類混合學習內容對學習成效的支持能效;第二,分析混合學習環節對學習成效的支持能效;第三,要分析混合學習活動對學習成效的支持能效。在混合學習場域,因為接入了各類技術,使之加強了分析能力。但從實踐來講,一方面是混合學習捕捉技術不強,另一方面挖掘與應用技術的能力更是存在缺陷。比如我們的教育實踐中,教師需要大數據支持對“用什么教”、“何時教”、“教得如何”等決策的做出做學習分析,學習者需要知道“我在學習中的表現”、“哪些行為會導致學習效果不好”、“需要哪些幫助”等信息,教育管理者需要“什么樣的制度環境能促進深度學習”

3、、“如何評價深度學習已經發生”、“深度學習的相關策略是否產生了效果”等等,都沒有成熟的算法,相關的研究也起步,其難點是在于了解深度學習的相關觀測點,以及如何有效收集、測量與分析,探索行為與結果的相關性,進而整合有意義的內容、設計富有創造思維激活的學習模塊、形成有活力的教學活動,最終實現深度學習所要求的“投入程度、思維層次和認知體驗”。(三)提升教師把控混合學習的能力混合學習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促進了各種理念、方法、技術、模式的融合,豐富了課堂形式,同時也加大了教師把握混合學習課堂的難度。教師如果不能把握混合學習流暢運行的基本要求,不能實現實體與虛擬的融合,就容易導致部分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所觀察的“形

4、式上的熱鬧”。1.混合學習的開放本質需要教師多元理論視野在經典教學理論中,教學是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特殊認識過程。混合學習多方面的使命和豐富的意涵拓展了經典教學理論的范疇,如在加深混合學習中學習者思考角度而言,教師可能是一個體驗的環境設置者,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告知與被告知的傳統教學情境。教師這種多元角色,需要教育理論的多元支撐。教師需要解構自身理論體系,從社會變遷、文化發展、人口特征等多個維度思考教育問題,認識到課堂多樣性、復雜性、靈活性等新特征,批評性地接納各類流派關于教學的意義、價值等特點的認識,并轉化為課堂教學的設計、實施、反思與評價。2.深度混合學習所需要的創造性考驗教師的引領能力在分割理

5、論指導下傳統的教學操作體系是一個具有高度流程的規則體系,它的高度統一化、精確化和程序化導致了緊密的課題結構和環環相扣的技術課堂特征。34設計混合學習的課堂需要整合多類教學方式的優勢,加上深度學習所需要體現的創新性。如何在原來刻板的教學秩序中,引導學習者進行創新性訓練,在精神上實現自我超越,在行動上完成知識創新,在意志品質上保持學術精神和嚴謹態度,本身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教師一方面需要完成整合各類資源、發揮資源優勢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加深學習效果,凸顯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技巧和質疑技能,促進學習者形成創新能力。教師需要冷靜思考混合學習的特征,結合自身在混合學習中的感悟,并與自身科研、教學研究等研究工

6、作結合,體驗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要素和創新過程,轉化為自身的經驗和智慧,主動形成將混合學習課堂導入更深層次的學習。3.混合學習的多變形態考驗教師的反應能力在混合學習中,較之于以往簡單的線性關系,內部之間的各種非線性關系顯著增加,各要素的因果聯系受到不確定性干預的可能大大提升。預設的教學設計受到破壞,深度學習更是需要聚焦把握引導時機,即刻做出反應,并提供有針對性的訓練,幫助學習者深入知識“內部”,尋找創新領域和突破瓶頸。在混合學習推進的早期,課堂上會經常出現把握不住方向,需要教師加大知識共享,依托教研活動等基層學術組織開展基于問題和現象的反思、基于成果的經驗等多方面的研討,幫助教師轉化為自身的教學機

7、智。正所謂“真正的教學智慧來源于實踐,真正的教學理論來源于實踐”35。4.混合學習的技術嵌入考驗教師利用技術的能力混合學習的慌亂部分原因是教師自身對技術應用的不熟練。盡管計算機應用于教學已經很多年,但在課堂上計算機的角色更多的是扮演傳統黑板、粉筆的角色,與混合學習需要的資源整合、學習場域塑造、情境感知技術應用、大數據挖掘等需要還有較大的差距。從筆者對混合學習的田野考察來看,教師經常會陷入操作引起的技術困頓中來,造成教學節奏的打斷。轉向大數據的學習分析等技術,對教師而言更是一種挑戰。同時,除了技術本身,教師還需要理解技術對學習者思維、意識、文化等方面的沖擊,理解技術背后的哲學關系,支持技術改進混

8、合學習、通過學習分析支持教育的內在價值。當然,教師對混合學習課堂的把握,尤其是邁向深度學習的混合學習,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需要教師對教學深層次的理性認識,還需要豐富的教學實踐和不斷的反思,需要應對復雜多變的學習課堂,同時需要適應多方面的教學情境,并形成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銳的反應能力,針對混合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作出恰當的調整,引導學習者學習的深入。四、結語筆者認為,混合學習并沒有降低學習的深度,只要真正把握了混合學習內涵,掌握大數據分析技術,積累把握混合學習課堂智慧,應是傳統教學方式在學習深度方面的深化。當然,作為新的方式,在理論儲備不足、條件展現不充分、教師把握混合學習課堂能力不完全具備的

9、條件下,混合學習沖擊了原有的完整性,導致了一種“凌亂感”和“淺層”感覺是可以理解的。提升混合學習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尤其是在教師教學設計層面。同時,在大數據時代,我們不能忽視教育大數據對學習分析的支持價值,用可以量化的數據支持混合學習場域的構建、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實施的把控,還需要挖掘其相關關系,說明和改善混合學習形態,建構一個有證據、有深度、有創新的課堂新形態,使之更加適應新一代的學習者,服務于國家經濟轉型發展的大局,完成教育使命。注釋:2010年南國農先生在電化教育研究雜志撰文提出:“混合學習理論符合學與教規律,適合我國國情,對當今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深化改革具有現實意義”。2003年,何克抗

10、教授在第七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上提出混合學習的概念,認為是“網絡學習與傳統學習兩者優勢的結合,是未來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是當代教育技術理論的回歸,是一種螺旋式上升”。參考文獻:1ginns, p., ellis, r. quality in blended learning: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and face-toface teaching and learning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7(1): 53-64.2王瑩.blending learning理

11、念指導下的英語教學j.中國電化教育,2006(7):67-69.3張志禎,齊文鑫.提高混合學習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遠程教育,2007(04s):31-33.4田世生,傅鋼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4(7):7-11.5詹澤慧,李曉華.混合學習:定義、策略、現狀與發展趨勢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對話j.中國電化教育,2009(12):1-5.6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7):1-6.7830吳南中.混合學習視域下的教學設計框架重構兼論教育大數據對教學設計的支持作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6(

12、5):18-24.9杜煒,廖銳,唐松林.混沌理論視域下的大學課程變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6(7):54-60.10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靳玉樂,劉富利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66.11曹志平,鄧丹云.論科學主義的本質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4):11-15,19.12prensky m. digital natices digital immigrants 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09(2): 49-55.13吳南中.數字化生活的教育意蘊j.現代教育技術.2015(7):19-25.14康淑敏.基于學科素

13、養培育的深度學習研究j.教育研究,2016(7):111-118.15吳秀娟,張浩,倪廠清.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內涵與過程j.電化教育研究,2014(12):23-28.33.16付八軍.知識經濟與高等教育的相關性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3):12-16.172016年關于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eb/ol. 18楊帆,穆肅.終身學習能力構成及能力項關系的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1(6):81-88.19李盛聰,于莎.成人終身學習能力建構的實證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3):72-81.20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論m.李孟,李康譯.北京:

14、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30.21吳南中,李健蘋.虛實融合的學習場域:特征與塑造j.中國遠程教育,2016(1):5-11.22張三花,黃甫全.學習文化研究:價值、進展與走向j.江蘇高教,2010(6):15-18.23裴新寧.學習科學:架構課程發展的新參考系j.遠程教育雜志,2010(5):84-91.24許亞峰,趙博.教師使用學習空間的影響因素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4(10):102-109.25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eb/ol.26陳媛嫄.基于活動的情境感知模型與情境感知交互設計d.大連海事大學,2013.27marquez, j. m., orte

15、ga, j. a., abril, l. g. & velasco, f. defining adaptive learning paths for. competence-oriented learning c. in e_learning: 2008: 403-410.28陳其暉,凌培亮,蕭蘊詩.基于petri網的知識空間建模方法與學習路徑控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7(12):10-12.29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 an issue brief, washingon, d. c. db/ol. 2013-05-20. 31李紅美,許瑋,張劍平.虛實融合環境下的學習活動及其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3-29.3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