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XX鎮水利改革發展的報告 (4)_第1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5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xx鎮水利改革發展的報告 基層水利改革發展調研報告 xx縣區水利局 一、基本情況 (一)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情況 xx縣區位于xx省西南部,歷史悠久,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建縣,為處州建制之始,距今已1800余年。xx縣區東西最寬徑距53.7km,南北最長徑距40.2km,縣域總面積1406km2,下轄3街道4鎮14鄉401個行政村,總人口23.83萬。xx縣區生態環境優美,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松古平原四周群山環抱,生態景觀豐富多樣,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5%。自古有“桃花源”的美譽。xx縣區又是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十大特色產茶縣、中國綠茶集散地。 “十一五

2、”以來xx縣區社會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經濟總量跨上新臺階。據初步核算,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57.70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71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25.23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增加值21.76億元,增長11.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31173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4826美元),增長12.4%。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上年的19.6:41.4: 39.0調整為18.6:43.7: 37.7。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7%、56.0%、35.3%。經濟外向度17.1%,比上年提升3.3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3、72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255元。 xx縣區是一個傳統農業縣,也是xx市的糧食主產縣,歷史上 1曾有“處州大米出松陽”的美譽。根據2007年xx縣區土地變更調查成果,全縣耕地21.4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0.23%;園地18.51萬畝,占8.83%;林地15.21萬畝,占72.61%;其他農用地5.5萬畝,占2.64%。2011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0.58千公頃,糧食產量止跌略增。全年糧食總產3.53萬噸,增長0.6%。 (二)基本水情 1、水源情況 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3.845億m3,人均0.58萬m3。xx縣區水資源分布呈現三個特點: 一是降水地區上分布不均,水資源組合不平

4、衡。xx縣區降水高值區在人口分散、耕地較少的山區,而耕地資源豐富、人口密集、經濟相對發達的松古平原,降水量相對較小。 二是降水時間上分布不均,年際間變化大。全年降水主要分布在56月,約占去全年的32.8%;7-9月約占24.8%,在無臺風影響的年份就是干旱期,豐水期和枯水期流量變幅較大。 三是河川源短流急,豐枯懸殊。松陰溪及其支流大多是發源于縣內或鄰縣,均屬季節性、山溪性河流,流程短、落差大、水流湍急,極易形成山洪災害。 2、水系情況 xx縣區水系單一,全部溪流屬甌江流域。松陰溪為縣境最大河流,占全縣面積的92.55%,其較大支流有小港。此外流域面積占全縣面積7.45%的山間小溪,經宣平港、龍

5、泉溪注入大溪。 全縣河道有982條,總長1873km,河網密度1.33km/km2,水2域面積37.54km2。其中200km2以上河道有2條,為松陰溪和小港源,總長123.5km;50-200km2河道有6條,為梧桐源、謝村源、十三都源、竹溪源、安民源和玉巖源等,總長124.65km;50km2以下河道有974條,總長1624.86km。 3、社會經濟用水及各年災情 2011年,全縣經濟社會用水量7550萬立方米、工農業用水量840萬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1106萬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4.58立方米、農業灌溉水用水5547,有效利用系數0.65。“十一五”以來各年發生洪澇災害、旱災

6、和山洪、泥石流、臺風等其他災害發生次數、受災人口、成災面積和災害損失如下: (1)2006年災情。受3次較大洪澇災害,全縣20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受災總人口5.5萬人;受災倒塌(損壞)房屋411間(其中倒塌20間);受災農作物4500公頃;沖毀、損壞水利設施360處24.5km;受災停產工礦企業21個;沖毀、損壞交通、電力、通訊設施49條104.9km,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950萬元。 (2)2007年災情。受3次較大臺風及1次山洪災害,全縣20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受災總人口8.6萬人;受災倒塌房屋101間;受災農作物6200公頃;沖毀、損壞水利設施320多處26.6km;受災停產工礦企業43

7、個;沖毀、損壞交通、電力、通訊設施34條76km,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46億元。 (3)2008年災情。受1次較大臺風“海燕”及1次山洪災害,全縣16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受災總人口2.5萬人;受災倒塌房屋46間;受災農作物1650公頃;沖毀、損壞水利設施430多處25.2km;3受災停產工礦企業45個;沖毀、損壞交通、電力、通訊設施23條70km,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775億元。 (4)2009年災情。受“莫拉克”臺風及3次山洪災害,全縣20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受災總人口3.5萬人;轉移人口1960人;受災倒塌房屋125間;受災農作物850公頃;沖毀、損壞水利設施80多處12.5km;受

8、災停產工礦企業25個;沖毀、損壞交通、電力、通訊設施30條38km,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93億元。 (5)2010年災情。“莫拉蒂”臺風及3次大暴雨災害,全縣受災鄉鎮20個,受災人口13萬人,倒塌房屋101間,轉移人口2552人。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3740公頃,公路中斷51條次,供電中斷39條次;損壞堤防99處4.6千米,堤防決口36處4.3千米,損壞灌溉設施47處,損壞水電站3座。造成直接經濟總損失23780萬元。 (6)2011年災情。受1次暴雨山洪災害,全縣5個鄉鎮受災嚴重,據統計,受災人口可2.5萬人,轉移人口1793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07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0.98千公頃),農

9、作物絕收面積0.06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0.05千公頃);停產工礦企業5家,毀壞公路8條,損壞堤防65處6.7千米,沖毀堰壩53處。直接經濟總損失3500萬元。 (三)水利工程建設情況 20062011年間,xx縣區通過積極爭取項目,完成了農村飲用水、千庫保安、灌區配套續建及節水改造、松陰溪及小流域河道治理、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農田水利以及小水電開發等項目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0.6億元,全縣現有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5座,4小型水庫32座,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全面完成;建成灌溉千畝以上堰壩14條,小水電總裝機9.47萬kw,年上網電量2.1億kwh;建成標準堤防41.22km,配套灌排渠系620k

10、m,建成中型灌區2處。至2011年底,全縣累計解決18.56萬農村人口飲水問題,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3.36萬畝,建成噴微灌溉等高效節水面積2.0萬畝。 項目建設嚴格落實基本建設程序,前期工作手續完善,嚴格履行各項審批程序,項目組織實施科學有效,質量安全等監管有力,資金管理規范。6年來未發生重大質量安全事故,無重大資金使用問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還積極創新,2009年了成立水庫和堤防管理處,在全省率先實行了集中制法人管理,并在此基礎上實行了統一項目法人、統一設計單位,統一監理單位的做法,在全省設計、監理力量不足的大環境下,通過此措施很好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項目順利推進。 二、水利改革發展情

11、況 (一)水利投入及完成情況 20062011年以來,xx縣區充分利用各項政策,努力拓寬籌資渠道,通過向國家和省爭取上級補助資金、縣財政安排財政資金、建設單位自籌資金、農民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進行“一事一議”等方式,籌集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設資金,累計完成水利投資10.6億元。 1、水利投資規模及來源 20062011年累計完成投資10.6億元,其中中央投資0.56億元、省級投資2.53億元、市縣級投資3億元、銀行貸款投資1.12億元、其他投資3.46億元。(分年度投資組成情況詳見附表2) 5 2、資金投向 20062011年所完成的10.6億元投資中,投向農村飲水安全1.65億元、灌區續建配套與

12、節水改造0.77億元、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1.65億元、江河治理3.62億元、小型農田水利0.88億元、水保生態0.2億元、包含水電投資等社會其他水利投入1.86億元(分年度投資資金投向情況詳見附表2)。 3、項目安排情況 政府資金主要以配套省級規劃的千庫保安、江河治理和灌區配套改造項目為主,部分縣級資金按照本縣實際情況安排到農田水利建設。2009年以后xx縣區的千庫保安工程逐步走向尾聲,在中央、省開始加大對江河治理資金投入的背景下,縣政府相應整合各類資金,安排了一大批河道治理項目,2009年到2011年,20092012年,我縣共有13段長20余km松陰溪干堤項目列入省廳“強塘工程”加固規

13、劃,總投資規模約1.5億元,2011年又有30余km的松陰溪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治理項目列入全國中小河流治理規劃,投資規劃2.6億元,各年度投資安排項目情況詳見附表3。 4、投資完成情況 20062011年所累計完成投資10.6億元,按照批復一個初步設計計算,20062011年完成500萬元以下項目97個、5001000萬元項目33個、10003000萬元項目19個、3000萬元以上項目5個,各年度投資安排項目情況詳見附表4。 (二)水利前期工作情況 1、規劃情況。xx縣區歷來十分重視項目規劃,20062011年6根據本縣實際,與省內主要規劃、設計單位合作,完成各類28個,主要規劃包括xx縣區十一

14、 五、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xx縣區城鄉飲用水規劃、xx縣區河道采砂規劃、xx縣區農田水利建設規劃、xx縣區“十二五”及2020年水電新農村電氣化規劃、xx縣區水域保護規劃、xx縣區農村河道綜合整治規劃、松古平原水資源配臵規劃、xx縣區城市藍線規劃等,同時還配合上級部門完成了省市水利發展規劃、全省強塘工程規劃以及全國中小河流治理等規劃。xx縣區水利規劃主要依靠省內各級規劃設計部門編制,一般是投資規模較大、專業性加強的重要規劃均委托省級規劃單位完成,據初步統計,在完成的28個規劃中由甲級單位完成的4個,乙級單位完成的10個,丙級單位完成的14個。各年度規劃情況詳見附表6。 2、項目前期工作完成情況

15、。2009年,xx縣區水利局根據縣政府有關要求,建立健全水利項目前期工作制度,并逐步建立了項目庫,實行年度滾動更新,20062011年累計完成項目建議書193個、可行性研究報告207個、初步設計報告以及項目實施方案201個,各年度規劃情況詳見附表6。 3、前期工作經費及來源。20062011年累計投入資金4600多萬元,用于規劃編制和項目前期工作的前期工作經費,其經費主要來源為兩部分一是由縣財政從水利建設基金中安排列支,用于水利項目重大規劃編制,二是項目概算總投資中列支用于完成項目建議書到初步設計各階段前期設計費用,各年度前期工作投入情況詳見附表6。 (三)水利工程建設成效 720062011

16、年,充分利用各項政策,努力拓寬籌資渠道,通過向國家和省爭取上級補助資金、縣財政安排財政資金、建設單位自籌資金,全縣完成水利工程總投入10.6億元,水利項目建設成效顯著: 1、防洪減災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1)以松陰溪干堤加固為重點的堤防加固工程全面推進。20062011年期間累計建成二十年一遇標準堤防13km,完成了包括玉巖鎮、馬橋后、五都陽、葉村、裕溪等小流域堤防加固工程15km。 (2)以水庫保安工程為重點的山塘水庫加固工程全面推進。20062011年期,全縣累計完成31座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完成座1萬m3以上山塘整治55座。 (3)以信息化建設為重點的防汛防臺工作全面推進。2011年以山洪

17、災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為契機,建成了涵蓋全縣的57個水雨情監測站,完成了縣鄉兩級預警一平臺的建設,并在全縣小(2)型以上水庫、重要河段的安裝圖像視頻監控,同時全面建設和完善了基層防汛體系建設,防災減災綜合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2、民生水利建設成效顯著 (1)全面推進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至2011年底已解決和改善農村飲用水不安全人口18.56萬人,建立了農村飲用水工程的長效運行和管理機制。 (2)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取得新突破。完成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江北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新建完成了一批小型灌區水源工程,包括青龍堰、白龍堰、京梁堰、梁下堰、觀口堰等5座松陰溪干流 8上堰壩。千萬畝十億方工程加快建設,完

18、成了江南渠道灌區、東塢水庫灌區的節水改造工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順利推進,全縣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為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保障糧食安全打下了扎實基礎。 3、水資源保障能力得到改善 松古平原江北片水資源配臵格局基本形成。依托梧桐源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梧桐源水庫進行了加固擴建,水庫總庫容從750萬m3增加到1671萬m3,為解決江北片缺水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條件。江北灌區通過串聯梧桐源水庫、六都水庫、四都水庫等水源,統一調配水資源,使江北灌區農業用水得到基本解決。 完成xx縣區黃南水庫項目建議書并通過省廳審查,為下一步建設黃南水庫,解決松古平原缺水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 4、水利管理體制改革得

19、到新突破 根據國務院關于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以及xx省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辦法等要求,2009年我縣完成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新成立事業單位xx縣區水庫和堤防管理處,主要職責為松陰溪主要河道的維修養護保潔及堤防建設,東塢、梧桐源、六都源3座國有水庫及中型灌區江北灌區的維修養護等,水利管理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5、水利隊伍不斷壯大 初步建立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機制。新成立的水庫和堤防管理處新增事業人員10人。縣水利局下屬水文站、水庫和堤防管理 9處、魚種場,松陽、古市、小港3個水利站,及謝村源、東塢、梧桐源、六都源等4座水庫,共有職工306人,水利服務能力有所增強。水利法制建設取得了

20、新的進展,逐步走上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軌道,執法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 6、水利綠色經濟穩步發展 全縣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3.6萬kw,其中可開發水電裝機10.8萬kw。現全縣已建成并網電站66處,總裝機9.78萬kw,年設計發電量2.2億kw.h,年產值8600萬元。 (四)規劃計劃執行能力 1、水利系統從業人員情況。目前xx縣區水利系統從業人員約784人,包括水利行政管理(公務員)人員10人、參照(公務員)行政管理人員7人,水利系統事業單位人員61人、縣內設計與施工等企業單位從業人員31人、電站等水利生產經營性單位人員665人。 其中縣水利局領導班子職數6人,水利專業的3人,全部具備大專以上

21、學歷。 全縣水利基層單位從業人員總人數131人,公務員(含參公)17人、事業單位61人、企業53人。具體學歷結構和專業背景詳見附表7。 2、勘測設計單位情況。縣域內具有水利工程勘測設計資質的xx縣區水利水電勘察設計所,為xx縣區國資委下屬企業,由縣水利局負責行業管理,具備水利行業工程設計丙級資質。現有員工29人,其中具有高級工程師及以上職稱的11人,工程師等中級職稱的8人, 10助理工程師等初級職稱的5人,其中30周歲以下7人,30-45歲9人,46歲及以上13人。 3、施工單位情況。縣域內具有水利工程施工資質的施工單位1家,即xx縣區泰盛水利水電建筑公司,具備水利工程施工總承包叁級資質。 2

22、011年xx縣區在建水利工程主要由xx縣區泰盛水利水電建筑公司、浙江景昌建設有限公司、xx縣區水電建設工程公司、麗水廣盛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注冊地在麗水范圍的施工單位中標,除浙江景昌建設有限公司具有水利工程施工總承包貳級資質外,其余均為叁級企業。施工單位人員構成詳見附表7。 4、項目法人組建情況。2009年我縣根據水管體制改革有關要求,組建了xx縣區水庫和堤防管理處。2011年在建項目法人主要包括兩類,松陰溪干流及小流域治理等以及中型灌區改造、小農水重點縣等投資規模加大的項目均由水庫和堤防管理處統一承擔項目法人職責。其他農田水利、農村河道整治小型水利工程以及相對分散的農村飲用水工程均有鄉鎮人民政

23、府擔任項目法人,重大水利建設項目,如莊門源水庫工程(目前尚在初設報批階段),則專門成立項目公司擔任項目法人,具體詳見附表7。 5、制度建設情況。為了落實中央1號文件,xx縣區委、縣政府以松委"2011"1號文件出臺中共xx縣區委、xx縣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對xx縣區未來水利工作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以及水利改革的基本思路等作了明確的規定。在水利投資方面特別要求要加強農村水利建設、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 11設,“十二五”期間,地方一般性預算收入對水利投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其中土地出讓收益的10%或土地出讓總額的2%用于農田水利建設。 三、“十二

24、五”時期水利發展改革目標和任務 (一)發展改革目標 1、“十二五”規劃水利投資的規模。 “十二五”期間水利發展規劃總投資規模為20億元,擬計劃爭取中央補助資金2億元,省級補助資金5億元,市縣地方通過縣財政預算、土地出讓金受益、銀行貸款、項目建設(受益)自籌資金13億元。 2、“十二五”時期水利工程建設預期成效。 (1)水資源有效供給。總庫容343萬方的莊門源水庫工程建成,黃南水庫工程動工建設。全縣的水供需矛盾得到緩解;農村飲水困難得到解決;灌溉有效面積得到恢復和增加,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溉保證率逐步提高,基本保障農業增產用水;初步改善重點地區的生態環境用水。 (2)水資源保護。一般河段水質都能達到

25、灌溉要求;重點飲用水水源地東塢源水庫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突破,飲用水水質得到保障。 (3)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初步形成全縣水土流失的預防保護、監督體系,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加快,人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有所遏制,重點水土流失區得到初步治理,重點治理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12(4)防洪安全。至十二五末,松陰溪干流松古平原段全面完成加固任務,形成防洪閉合圈,防洪能力達到二十年一遇。主要鄉鎮基本達到防洪標準,遇設計標準洪水,基本能夠避免重大災害;遇超標準洪水,防洪體系能夠正常運行,把洪水災害損失降到較低程度。 (5)水利執法和服務能力。通過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及水利基層站點建設,

26、水利執法和服務能力得到加強,涉河涉堤開發利用及采砂管理審批逐步得到規范。應付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得到提高, (6)水利工程安全運行。水利工程維修養護隊伍健全,山塘水庫、堤防安全巡查人員落實,維修養護經費得到保障,基層水利組織逐步完善,水利工程實現長效運行。 (二)重要任務 1、“十二五”規劃水利工程項目情況。 “十二五”規劃水利工程項目3個超億元的重大水利建設項目,為莊門源水庫工程投資1.1億元,黃南水庫工程投資10.7億元,松古平原水資源配臵工程投資10億元。其他水利建設項目在3000萬元至1億元的有5個,1000-3000萬元25個,500-1000萬元30個,500萬元以下45個。 2、“十

27、二五”時期水利發展改革目標。(1)水資源管理體制 一是進一步貫徹執行水法為中心,以加強隊伍裝備建設和強化水政監察執法管理為重點,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登上一個13新臺階,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的水利專業知識,還要有較為豐富的社會科學、法律等知識的水政執法大隊。二是進一步完善水資源有償轉讓制度,在條件成熟后探索建立市場化程度更高的水權交易制度。三是研究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四是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在做好從地表水取水管理的同時,重點是加強地下水取水許可辦理,逐步規范地下水取水管理,實現水資源有償使用。五四根據目前各水系河段的

28、水質現狀和排污能力,結合工業經濟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嚴格實行排污口許可制度。六是通過推廣農業節水措施,降低農業用水量。加強節約用水,繼續大力推廣節水示范項目和節水器具,加強節水宣傳,挖掘節水潛力,穩步提高我縣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2)工程建設管理體制 積極推進相對集中于農民自治相結合的水工程建設與管理模式,大中型項目全面推行以縣為單位組建水利工程集中法人制度。小型農村水利工程充分發揮農民自治管理的積極性,組建一灌區等共同受益區為單位的鄉鎮、村或農村水利協會為項目法人,履行建設與管理職責。對于鄉鎮實施據有關一定規模且技術管理要求相對較高的項目積極推進代建制度。 (3)基層水利服務

29、體系建設 一是強化基層水利服務機構的公益性職能,完善縣域內流域(區域)水利站“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機制,并根據鄉鎮區劃調整以及水利員配臵標準,新增若干流域(區域)水利站,完善水 14利站布局。同時加強基層水利服務機構人員的培養。在不斷充實和壯大基層水利服務隊伍的的同時,特別要抓好基層負責人的培養,提高水利基層水利服務機構服務農村水利建設與管理的能力。 二是建立村級水利工作隊伍,加強村級水利公共管理和服務。以行政村為單位(原則上一村一人)組建401人村級水利員隊伍,協助基層水利服務機構做好涉水事物的管理和服務,承擔行政村內防汛減災、水利設施、工程巡查(1萬方以下山塘等)、灌溉放水、飲用水管

30、護等公益服務管理工作。 三是進一步完善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全面增強基層防汛防臺能力。按照組織健全、責任落實、預案實用、預警及時、響應迅速、全民參與、救援有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全面建立和完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防汛防臺指揮部為單位,行政村(社區)為單元,自然村、水庫山塘等重點區域為網格的檢查防汛防臺體系。建立健全防汛防臺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基層防汛防臺組織責任、應急預案、監測預警、安全避險和應急救援等體系的動態管理制度。 四、經驗和問題 (一)成功做法和經驗 一是在2009年借助水管體制改造的契機,我縣成立水庫和堤防管理處,創新了以縣為單位組建水利工程項目法人的集中制建設管理體制,實現了全縣主要水

31、庫、河道堤防集中管理的長效運行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創新了項目法人、設計和監理三統一的做法。并在松陰溪治理、小型農田重點縣等項目中積極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5也獲得了省市相關部門的廣泛好評。 二是通過組建水庫和堤防管理處,目前已將東塢、梧桐源2座中型水庫以及一座重要的小(1)型水庫六都水庫、1處中型灌區江北灌區以及松陰溪干流22.35km松陰溪標準堤防納入集約化管理范圍,在水工程管理管理組織、安全管理、運行維護、經費管理都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的良性軌道。 三是以信息化建設為重點的防汛防臺工作全面推進。十一五期間通過設臵水雨情自動遙測站點,建立了水雨情監測和預警預報體系,建成了會商系統;特別是通

32、過2010的基層防汛體系建和2011年利用山洪災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的建設,加快了水利信息化建設步伐,提升山洪災害防御水平,進一步提升服務基層防災減災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綜合能力。 四是全力加強水資源保障建設,20032010年期間,我完成了有31座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在水庫除險加固的同時,進行充分的論證,對東塢、梧桐源等水庫進行了加固擴容,為保證灌溉、保障城鄉居民供水安全提供了水源保障。2011年先后完成了黃南水庫項目建議書和松古平原水資源配臵規劃的編制,為xx縣區未來水資源保障指明了方向,繪就了一幅宏偉藍圖。 (二)存在問題 一是水利工程管理任務十分艱巨。隨著“十一五”大量水利工程的建成投入使

33、用,水利工程管理問題日益突出。雖然目前我縣已經成立了水庫和堤防管理處,并將其升格為副科級管理單位,但目前庫管理處機構尚不完善、人員配臵在數量和結構也不合理,相應的 16運行機制不完善、缺乏管理制度、管理責任制不明確、管理的投入也明顯不足,使得水利工程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益,人為地縮短了水利工程使用周期,增加了建設成本。 二是水利工程投融資機制尚未成型。水利工程公益性強,目前,xx縣區大多項目建設主要以政府投入為主。繁重的建設任務與xx縣區相對薄弱的財政收入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水利項目自身的融資潛力沒有有效發掘,主要原因水工程投融資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目前xx縣區既沒有相應的制度建設,也沒有相應的融

34、資平臺,項目投融資仍停留在較為粗放的以項目抵押進行銀行貸款的初級階段。 三是水利法制建設需進一步加強,法律法規體系仍需完善,一些法規、規章的實施環節研究不夠,可操作性不強,依法行政意識仍需加強,執法水平仍待提高。河道、堤防、灘地等的依法管理存在漏洞,水功能區管理尚在起步階段,松陰溪河道禁止采砂雖然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后期管理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四是干部隊伍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人才總量不足、年齡老化、中高級人才數量不足、缺少高層次特別是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等問題。高級專業人才短缺、年齡普遍較大。與我縣水利系統人才隊伍現狀與水利事業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還不相適應。 五是水利基層服務體系不健全

35、。主要存在管理體制不順、資金投入缺乏、導致基層水利機構人員、設施裝備、辦公經費得不到落實,造成基層服務體系難以發揮有效作用,也是很多基層防汛、河道管理、農田水利建設、以及小型水利工程維護等工作難以開展。 五、對策建議 17以提高xx縣區基層水利服務能力、實現水利跨越式發展為目的,我縣計劃從前期投入、前期工作完成、人員隊伍、項目法人組建、勘測設計、建設施工、制度建設等方面,提出建議和意見如下: (一)加強前期工作力度,加快項目前期進度。 一是制定出臺相應的前期工作管理辦法,完善和充實重點水利工程項目庫。根據國家產業發展動向以及省級部分的文件健身,做好項目儲備,并不定期的進行滾動更新,及時啟動項目

36、的規劃編制,為項目爭取贏得主動;二是完善項目前期推進機制,完善重大項目前期局班子領導負責制,有條件的項目,特別大型的重點項目由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協調縣政府各組成部分合力推進前期工作,三是與財政、發改、國土、環保等職能部門建立長效的聯系制度,在水利項目規劃、論證、評審等各環節加強溝通,確保工程盡早開工。四是對于重大項目前期,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予以扶持,同時建議省財政也安排出部分資金,給予縣市在項目前期工作經費上更大的支持。 (二)成立水利發展公司,實行工程集中法人制管理。 目前我縣成立有水庫和堤防管理處,主要負責全縣國有水庫和松陰干堤的建設和管理任務,并承擔縣級其他一些較大水利工程的項目法人

37、,隨著項目建設任務的逐年加重,已建成項目的運行管理任務也與日俱增。下一步將建設與管理部門有效分離,計劃成立縣水利發展公司,承擔縣級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法人的職責,推行縣級民生水利工程集中制法人,同時還將落實水利發展公司項目融資的職能,積極發掘水利項目特別是一些水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的融資潛18力,通過發行債券等多渠道籌集資金,破解水利項目資金短缺的困局。 (三)理順水利管理體系,加強管理服務力量 實行建管分離后,新成立xx縣區水利發展有限公司將主要承擔中小型民生水利工程的項目法人職責。水利工程管理體系需進一步理順。 1、xx縣區水庫和堤防管理處將主要承擔國有的中型、小(1)型水庫、中型灌區運行管護,小(2)型水庫的安全監管;縣域內縣級及以上河道以及堤防的運行管護。 2、建立起水利工程管理總站區域(流域)水利站(農民飲用水管理辦公室)受益鄉鎮、村(水管理協會、村級水務員、山塘巡查員)的工程管理體系。 (1)計劃新成立xx縣區水利工程管理總站。主要職責包括山塘、農田水利、防汛抗旱、農民飲用水及電站等管理等。 (2)原有的4個區域(流域)水利站定性為水利局的派出機構,主要承擔區域內防汛防旱、河道監管、農村河道治理和農田水利等小型水利建設管理的技術服務和業務指導。并按規定水利員配臵進行補充。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