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土地流轉調查報告_第1頁
安徽土地流轉調查報告_第2頁
安徽土地流轉調查報告_第3頁
安徽土地流轉調查報告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對安徽農村土地流轉特征、趨向及阻礙因索的分析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根本。作為農業大省,安徽 人均耕地少,戶均土地經營規模小,人地矛盾仍較為突出,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安徽農村改 革的核心內容。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和農村人口持續轉移,安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加 快流轉,土地集小規模經營趨勢日益明顯。以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主要內容 的土地制度改革,正推動安徽新一輪農村改革向縱深發展。為分析安徽農村土地(指農戶承包耕地)經營權流轉的基本特征,把握安徽農村土地流 轉的發展趨向和效益,近日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杳總隊在臨泉等10個縣(區),通過問卷調杳 和實地調研等方式,

2、對當前安徽農村土地流轉問題進行了一次專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安 徽農村土地流轉的進程、形式、主體及農民意愿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經濟價值型” 土地流轉漸成主流,流轉效益逐步顯現,但阻礙流轉的因素依然較多。本文通過對調查數據 及情況的綜合分析后認為,農村土地能否有序流轉,產權明晰固然重要,但根子不在產權制 度木身,而在于如何促進農民數量的實質性減少。推動安徽農村土地有序流轉,關鍵在于平 衡好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土地需求與退出農民的土地供給z間的關系,創新城鎮化發展、農 村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體制機制,促進農民群體加速分化,從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高度,才能 更好地解決當前出現的一系列土地流轉難題。一、

3、安徽農村土地流轉的基木特征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改革,曾激發出農村改革的巨大動力。隨著改革不 斷深入和農業牛產力持續提升,土地分配平均化、細碎化的矛盾開始凸顯,戶均土地經營規 模已難以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土地流轉應運而生。作為佼早開展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試點的 省,安徽農村土地流轉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一)土地流轉進程明顯加快。從流轉總量看,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土地流轉面積 3161.8萬畝,其中耕地2314.4萬畝,約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37.6%,比上年底提高5.5個百 分點。從發展趨勢看,過去5年,全省耕地流轉率年均增幅達到37.6%。從轉入方流轉規模 看,零散

4、流轉正向集屮規模流轉轉變。調杏數據顯示,廬江縣50畝以下、50500畝、500 1000畝、1000畝以上的規模土地流轉分別占土地流轉總面積的18%、46%、23.2%和12.8%。(二)土地流轉形式不斷創新。調查發現,目前安徽農村土地流轉以岀租和轉包為主。 各地以出租和轉包形式進行土地流轉的面積約占總面積的80%左右。但股份合作、托管等新 的流轉形式發展迅速。目詢,歙縣以入股形式流轉的土地已有1287畝。址橋區灰古氛碾盤 村依托種植專業合作社,以股份制流轉村民承包地開展合作經營。同時,各地土地流轉市場 化程度不斷提升,流轉合同簽訂率逐步提高。以廬江縣為例,2011年前該縣土地流轉書血 合同簽

5、訂率約50%,目前合同簽訂率已達90%以上。(三)集體經濟組織在土地流轉屮作用突出。在一次對長豐、肥兩、埔橋、蕭縣等流轉 市場發育較好縣(區)的農戶問卷調查屮,當問及“在土地流轉合同談判時最愿和誰談”時, 1053戶農戶屮有827戶選擇村干部,占總農戶數的78.5%0這表明,盡管理論界普遍認為農 村土地產權存在虛置與代理人弱化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英代表(村 組干部),對農戶土地流轉行為仍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因此,在現有制度框架下,既要依法 保護流轉農戶權益,也應關注土地集體所冇權的保護和實現問題,以激活農村集體組織的功 能。(四)農民群體分化已成為土地流轉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

6、以來,隨著農民群體不斷分 化,其身份職業、收入來源和活動空間等方面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分離。安徽數以百力計的農 民沿著產業活動由農業到非農產業,收入來源由農業經營收入到工資性收入,經濟活動空間 由農村到城鎮,身份由農民向市民的路徑轉換。農民群體分化,已成為農村社會經濟結構演 進的根本動力。但山于城鄉二元體制等制度障礙,農民身份上的轉變明顯滯后于農民的職業、 收入和空間轉變,使市民化的農民群休較小、兼業農民群體龐人,也不利于職業農民群體形 成。農民群體分化的不徹底,對土地有序流轉,乃至農村經濟社會轉型影響很人。1053戶 農戶調查問卷結果顯示,45歲以上年齡組的農戶對土地流轉的認同度較高,但在土地流

7、轉 時更傾向于留下部分“養老田”。這說明,在農村日趨老齡化z吋,土地對于勞動能力下降、 年齡偏大的農民仍具有垂要的保障功能??偟膩砜?,安徽農村土地流轉正向縱深發展,農民的群休分化、市場機制的深入將對農 村土地流轉,乃至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調整產生重要的趨勢性影響。二、客觀把握農村土地流轉的發展趨向和效益變化農民與土地有著犬然的聯系,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與其說是地的問題,不如說 是人的問題。十地資源的配置,既有經濟的功能性因素,又有社會的倫理性因素;體現了我 國在農村改革發展中對公平和效率的雙重追求。如果說土地轉入更多基于對土地經濟價值的 考雖:,那么土地轉出則往往是農戶在土地的經濟和社會二重

8、性基礎上,做出的理性選擇。因 此,分析土地流轉的趨向和效益,應從經濟與社會兩個維度、宏觀與微觀兩個層血展開。(一)“經濟價值型”十地流轉將成為主流。產權制度是經濟運行的基礎,不同的產權 制度有著不同的組織、技術和效率。當前理論界普遍認為,產權不明晰是我國農村土地配置 效率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止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巴澤爾在產權的經濟分析一書所說, 產權不是絕對的。調查中發現,由于產權的復雜性,農民對土地產權的理解和認識具冇顯著 的層次性特征。相對來說,土地流轉的空間越往外部擴展,產權的界定難度就越突出;在村 民組內部進行土地流轉,很少發牛產權界定難題,因產權問題導致的糾紛也比較少。這說明, 緊密

9、的社會聯系和血緣關系仍在土地流轉活動中發揮著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交易摩擦的作 用。事實上,口前安徽農村土地流轉仍有和當部分是在親戚、朋友或村集體內部展開的。在 當前階段,“社會關系型”土地流轉,對于促進土地集中仍具有積極意義。但從長期看,“經 濟價值型”土地流轉將成為主流。對農戶的調查問卷顯示,如果流轉給親戚,農戶平均預期 租金為每畝437元;如果流轉給村里其他人,農戶平均預期租金為每畝579元;如果流轉給 村外的人,則農戶的預期和金可能更高。這一現象與費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論”是吻介 的。隨著農村市場機制的不斷深入,土地流轉空間將不斷擴展,農戶基于經濟利益考慮,越 來越傾向于“經濟價值型”

10、土地流轉?!吧鐣P系型” 土地流轉將逐步減少。(二)土地流轉的微觀效益正逐步顯現。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加速,農村經濟出現諸多 積極變化。主要表現在兼業農民逐步減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效率提升和農民收入結構優化 等幾個方面。對農戶的問卷調查顯示,1053戶農戶中仍以農業收入為主的有384戶;以工 資性收入和非農經營收入為主的有786八,占到全部農戶的74.6%o從土地流轉前后經濟狀 況變化看,1010戶土地流轉農戶屮,有545戶認為土地流轉后經濟狀況得到改善;當問及 改善原因時,冇372戶認為是土地流轉后可專心外出打工獲得更多收入。土地流轉正是通過 促進分工,在不斷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的同時,促進農民收

11、入的增長。(三)土地流轉的宏觀效益變化值得關注。宏觀效益變化遵循集休行動的邏輯,既可能 產生正效益,也可能產生負效益。十地流轉作為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的動力之一,對農村改革 發展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但在土地流轉進程小可能產生的農村社會穩定、耕地“非農化”和 規模經營風險等諸多問題,也需要密切關注。從流轉前后的種植結構看,流轉前土地種植以 糧食為主,流轉后糧食種植占比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從流轉前后土地產出和效益看,1010 戶中有187戶農民認為流轉后土地畝均產量高于流轉前,223戶農民認為流轉后畝均收益高 于流轉前。應該說,十地規模經營優勢較為突出。但從宏觀角度看,也應避免“規模不經濟”、 規模效益增

12、加但比較效益下滑,或集中后土地產出率不升反降等問題的出現。三、阻礙農村土地經營權冇序流轉的因素產權明晰固然是一個重要條件。但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根子不在采用何 種產權制度,而在農民數量的實質性減少。沒冇農民群體的分化和職業農民群體生成,土地 流轉就會面臨很多困擾。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就是要保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家 庭農場等)的土地需求與農民退出釋放的土地供給基本同步。但從現實情況看,當前安徽土 地流轉仍而臨一些阻礙因素。(-)農民工市民化進展緩慢,農村人口遷移受阻。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形成,為促進 農村人口結構加快轉型帶來了難得機遇。新生代農民工情感上對土地的情結不深,經濟

13、上對 土地的依賴較少,文化上與農村的距離較遠。這些特點決定著新生代農民工山生存型遷移向 發展型遷移,由個體型遷移向家庭型遷移,由城鄉雙向流動的“候鳥型”遷移向鄉城單向 流動的“留鳥型”遷移的特征i-分明顯。但城鄉二元體制背景下,農民工永久性遷移面臨著 就業、住房、社會保障、隨遷子女教育等諸多政策障礙和難題;即使在城市居留也面臨較高 的生產生活成本。農民市民化既要綜合考慮生活、子女教育撫養、住房、各種政策性繳費等 顯性和直接成木,又要權衡社會認同、失業風險、退出農村的機會成木等隱形和間接成木。 城市落戶成本高,導致農村人口遷移受阻,造就了規模龐人的兼業農民隊伍,對農村土地有 序流轉產生了較大影響

14、。(二)農村公共服務事業發展滯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調研中發現,與新生代農民 工渴職融入城市不同,笫一代農民工和傳統農民更愿意留守農村。當前,安徽農村正加快進 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成為人齡農民群體面臨的首要難題。這一群體既難以追隨子女實現 市民化,乂很難成長為職業農民,土地就成為這一群體的首要保障和兒乎唯一的就業空間。 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農村50歲以上農民總® 2.03億人,安徽作為 農業人省,50歲以上農民總最也1099萬人。解決以億萬計農村老齡化人口的養老問題, 無疑是個沉重負擔。在當前廣覆蓋、低標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條件下,除少數可以完全依靠 子女養老

15、的大齡農民外,僅僅依靠土地流轉收入和有限的轉移支付,顯然難以解決這一群體 的生存問題。因此,從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看,人齡農民在土地流轉時保留12塊土壤最 為肥沃的土地以備養老z需,也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三)土地細碎化和“插花養老iii”導致互換并地難題。調研發現,山于土地細碎化問 題的存在,農民保留的“養老川”,同時也是“插花iii”;這對集屮連片開展土地流轉帶了很 大的困擾。但由于基層組織在土地互換調整中的權利空間模糊,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代理人 在互換并地中難以有所作為。即使一些地方存在互換并地的成功案例,村集體及其代理人也 是考慮社會關系,從中做個中間人角色。(四)農村農業領域就業空間不足

16、。除遷移受阻、農村養老、土地調整等方而的困擾外, 就業渠道狹窄,就業途徑偏少也是影響土地有序流轉的一個重要因素。農民本地非農就業機 會不多,工資性收入偏低,對農民收入的預期影響較大。調查發現,非農就業機會越少,農 民的“戀土情結”就越濃厚。三、“減人、托底、增效”促進農村十地流轉的建議推進農村土地健廉有序流轉,關鍵在于減少農民、保障農民和創新土地流轉制度。(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障礙,加快推進農民市民化。一是逐步將農民工納入城鎮社會 保障體系。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解決農民工參保預期不佳、繳費能力不足和政府責任缺失、 制度平臺不統一等問題,降低農民工融入城市的社會保障成木。二是完善農民市民化多元化

17、成木分擔機制。開展農民市民化工作試點,探索建立政府主導,政府、企業、個人共同承擔, 市場機制運作為特征的農民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提升企業吸納農民工正規就業的能力,采 取發放房租等直接補貼方式,改善農民市民化預期。三是推進農民工城鎮就業體系建設。大 力發展屮小城市和屮小企業,優化城市體系和產業結構,擴人農民工就業空間,不斷改善農 民工就業環境,加大對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上的投入,提升農民工的整體索質和人 力資源水平。(二)加快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創新農村養老體制機制。在減少農民的同時,托住 農村社會保障底線。重點解決好農村老齡人口養老問題,解決其示顧之憂。加人社會化養老 體系建設,促進政府養老、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協同發展機制。加強農村醫療等公共服務體 系建設力度,大力建設公益性服務機構。通過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等方式,一方面為農民提 供基礎公共服務,另一方面也口j創造更多適合農民的就業機會,搞活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