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港總體規劃報告第八次修改_第1頁
莆田港總體規劃報告第八次修改_第2頁
莆田港總體規劃報告第八次修改_第3頁
莆田港總體規劃報告第八次修改_第4頁
莆田港總體規劃報告第八次修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莆田港總體規劃(報批稿)交 通 部 規 劃 研 究 院莆田市港口管理局二九年九月莆田港總體規劃(報批稿)交 通 部 規 劃 研 究 院莆田市港口管理局二九年就月莆田港總體規劃組織編制單位:莆田市港口管理局單位負責人: 謝國良(局長) (簽章)單位參加人: 陳文雄(副局長) 吳國正(科長)規劃編制單位 :交通部規劃研究院主管院長:教授級高工主管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主管所長:高級工程師主管主任工程師:張民輝高級工程師項目負責人:尹振軍工程師主要參加人員:孫瀚冰高級工程師馮云高級工程師李宜軍工程師潘巨和高級工程師葉葭高級工程師揚懿工程師鄭晶工程師宋莉莉工程師目 錄前 言1第一章 港口發展的現狀6第一

2、節 地理位置6第二節 自然條件6第三節 港口現狀26第四節 港口發展綜合評價33第二章 港口吞吐量和船型發展預測37第一節 港口經濟腹地37第二節 港口吞吐量發展水平預測37第三節 船型發展預測62第三章 港口性質與功能68第一節 港口的性質68第二節 港口的功能70第四章 港口岸線利用規劃74第一節 岸線資源評價74第二節 岸線利用規劃77第五章 港口總體布置規劃83第一節 規劃原則83第二節 港區劃分83第三節 港區布置規劃86第四節 水域布置規劃94第五節 港界99第六章 港口配套設施規劃103第一節 集疏運規劃103第二節 供電規劃105第三節 給排水規劃106第四節 通信信息規劃10

3、7第五節 支持系統規劃108第七章 環境保護規劃110第一節 港口環境現狀110第二節 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分析112第三節 環境保護規劃113第四節 環境影響評價115第八章 港口總體規劃與相關規劃關系116第九章 問題與建議118莆田市港口總體規劃 前言前 言一、規劃背景莆田港是福建省沿海地區性重要港口。1983年莆田建市以來,隨著秀嶼、東吳港區的開發建設,莆田港建設逐步加快,港口發展漸具規模。自“九五”期開始,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港口吞吐量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為福建中部地區、尤其是莆田市經濟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加快港口發展已成為當前的主要任務之一。1991年由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和

4、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編制的湄洲灣港口總體布局規劃,對湄洲灣的建港條件、岸線利用以及主要港區的功能分工均有明確的結論,指導了湄洲灣內港口岸線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灣內港口“八五”、“九五”期的建設。1998年由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編制的莆田市港口總體布局規劃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實施以來,對莆田港的開發建設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但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發展,經濟全球化為處于東南沿海對外開放前沿的莆田港帶來很大機遇,原有規劃已不能適應港口發展要求;福建省做出了發揮沿海港口資源優勢,加快港口開發,促進經濟發展,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決策;莆田市提出建設產業集聚強勁、配套功能完善

5、、生態環境優美的湄洲灣港口城市的戰略目標;港口法的頒布實施,要求港口管理部門加強港口規劃和岸線的管理工作;現代港口朝著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并與臨港工業結合,發揮綜合運輸及流通節點的功能。這就需要根據新的宏觀經濟、產業布局、結構調整、港口發展等要求,對莆田市港口及其岸線利用情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受莆田市港口管理局委托,交通部規劃研究院自2004年10月正式開始本次規劃的編制工作。規劃的重點是:以莆田市城市、岸線、港口為研究對象,在分析港口發展現狀、和進一步調查岸線資源的基礎上,根據新的發展形勢和城市規劃的要求,圍繞進一步發揮莆田港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的作用,研究莆田港在新時期的總體發展方向

6、,明確港口總體發展的戰略構想,協調港口與城市、港口與產業的發展關系,調整結構,改善布局,并開辟更大的發展空間,提出各港區的功能及布局規劃意見,在此基礎上給出莆田全港總體規劃。二、規劃原則和方法1、規劃原則(1)在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規劃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莆田港在福建省中部地區的交通樞紐作用。(2)充分適應福建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整體產業布局的需要和莆田市的城市規劃發展目標,注重綜合開發和功能拓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快港口開發并協調與城市規劃和發展的關系,做到“統一規劃,協調開發,分期實施”。(3)在港口發展中注重結構調整,改善港口布局。(4)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7、,注重港口功能完善,實現港口向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方向發展。2、規劃方法規劃中主要采用系統工程、數學模型及專家咨詢、調查等方法。3、規劃范圍規劃區域包括莆田市轄內岸線及相關陸域和水域。4、規劃期限規劃基礎年為2008,年規劃水平年為2010、2020年,并兼顧長遠發展。三、規劃的主要結論1、莆田建市以來,隨著秀嶼10萬噸級lng、5萬噸級多用途碼頭、萬噸級通用散雜泊位及電廠煤炭過駁等碼頭的建設,莆田港的發展有了日益顯著的變化。莆田港已成為莆田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煤炭、礦建、糧食、lng等大宗散貨運輸的重要口岸和臨港產業的重要依托,在莆田市、閩中地區經濟發展、對外開放和綜合運輸中發揮了重要作

8、用。當前,莆田港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港口基礎設施不能滿足需求;港口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港口功能單一;整體集疏運能力亟待提高。2、貫徹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戰略和莆田市建設湄洲灣港口城市戰略,莆田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等,對港口發展的需求日趨旺盛,規劃期內莆田港吞吐量將保持持續快速增長:預測2010年、2020年莆田港總吞吐量分別為3000萬噸和6000萬噸,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為800萬噸和2100萬噸。lng等液散貨、煤炭、礦建材料、木材是吞吐量的增長熱點。3、莆田港的性質概括為:是福建省沿海地區性重要港口,全省綜合運輸網和海峽西岸經濟區港口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9、是莆田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對外和對臺交往的重要窗口;是湄洲灣(北岸)臨海工業帶開發、建設的重要依托。隨著向莆鐵路建成和綜合運輸網不斷完善,莆田港的腹地范圍將向內地延伸,并成為閩中及江西等中部部分地區的重要出海口和發展經濟、吸引外資、參與國際經濟交流的戰略資源,在區域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將進一步提高。莆田港的發展以能源、原材料和通用散貨運輸為主,大力發展臨港工業,擴大對臺直航運輸,積極拓展物流、商貿、信息、旅游功能。莆田港應通過港口與產業的共同發展以及資源整合等手段,積極爭取、逐步提高其在全國港口中的地位,發揮更大作用。港口應具備裝卸儲運、中轉換裝、運輸組織、現代物流、臨港工業、信息、綜合服

10、務等主要功能。4、莆田市擁有大陸岸線271.6 km,島嶼岸線262.9 km。根據港口需求和資源狀況,規劃港口岸線約103.4 km,主要分布在湄洲灣石頭鼻石門澳段、塔林門峽嶼段、羅嶼白嶼段、木蘭溪口內部分岸段及興化灣南岸線。5、在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規劃及相關專題研究基礎上,根據莆田港的岸線資源條件及腹地經濟發展的需求,規劃莆田港將形成以秀嶼、東吳、興化灣南岸三大港區的總體發展格局。其中,秀嶼港區包括秀嶼、莆頭、石門澳及楓亭四個作業區,今后將成為莆田港發展綜合運輸的主要支撐;東吳港區包括東吳、羅嶼兩個作業區及湄州、文甲兩港點,未來將成為推進莆田市臨港裝備制造業及重工業發展的重要依托,逐步發展

11、成為莆田港又一重要的綜合性港區;興化灣南岸港區包括三江口、北高兩作業區及石城、南日島兩港點,未來將成為以發展集裝箱干線運輸為主的預留發展港區;適時推進羅嶼大型干散貨作業區的開發,合理建設三江口、楓亭等中小作業區,積極改善文甲、湄洲島、石城、南日島等陸島交通運輸條件、發揮其地方物資運輸及旅游服務功能。6、規劃秀嶼港區共可形成碼頭岸線長約18km,可建500010萬噸級碼頭約70個,陸域總面積31.8km2;東吳港區形成碼頭岸線長16.0km,可建設0.520萬噸級以上碼頭45個,陸域面積15.6km2。7、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建議進一步協調港口與城市在土地、岸線利用方面的關系,實現港城協調發展;

12、加強規劃在港口建設中的指導作用,適應市場發展要求;開展必要的前期測量、勘探、模型驗證等科研工作;加強投融資體制改革,促進港口建設、經營多元化;改善港口軟、硬環境;推進湄洲灣港口資源整合及總體協調發展。5莆田市港口總體規劃 第一章 港口發展的現狀 第一章 港口發展的現狀第一節 地理位置莆田港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東臨臺灣海峽,轄湄洲灣(北岸)、平海灣、興化灣三大港灣,全港包括秀嶼港區、東吳港區、三江口港區以及楓亭作業區、湄洲島港點,是福建沿海地區性重要港口。其主體港區秀嶼港區位于北緯25°12,東經118°59,水路東距臺中港、基隆港、高雄港分別為88、178、194海里,北距

13、福州港、上海港分別132、510海里,南至廈門港、香港港口分別96、397海里。疏港公路通過202省道與福泉高速和324國道相接,然后并入全國公路網,構成莆田港通暢的陸路運輸網絡。良好的地理位置和集疏運條件,為莆田港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莆田港地理位置見附圖一“莆田港位置及經濟腹地形勢圖”。第二節 自然條件一、 氣象莆田地區的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深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溫度適中,空氣濕潤,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海島多風,氣候條件比較優越。莆田市總體規劃共分為3個港區,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及地形的影響,各港區的氣象狀況有微小差異。本規劃采用莆田市秀嶼氣象站

14、(地理坐標25° 14¢ n,118° 59¢ e)、泉州的崇武海洋站(24° 54¢n,118° 55¢ e)、山腰鹽場氣象站(25° 07¢ n,118°54¢ e)、莆田縣氣象站(25° 26¢ n,119° 00¢ e)以及秀嶼南面斗尾臨時測站等實測資料綜合分析本港區的氣象狀況(各測站位置詳見圖1-1):圖1-1 莆田風、波浪、潮位、潮流站位圖1、氣溫多年平均氣溫 20.2極端最高氣溫 39.2極端最低氣溫 -0.3最熱月(7月

15、)平均氣溫 28.2最冷月(2月)平均氣溫 11.92、降水莆田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77.5 mm1316.6mm之間。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其降水量為全年80%。4月下旬6月下旬由于太平洋熱帶氣流與北方冷空氣的空中交匯而形成的鋒面雨為梅雨,面廣勢均。79月多為臺風過境、登陸或受外圍影響時帶來的降雨,一般歷時23天,時間短,強度大。10月至翌年1月降水量較少,僅占全年總量的10%左右。灣外的降水量少于灣內。各測站降水量統計見表1-1。莆田市各測站降雨量統計表表1-1位置項目秀嶼山腰崇武莆田縣多年平均降水量(mm)1300.81316.6977.51289.5歷年最大降水量(mm)1966.4

16、1818.11477.91894.3歷年最小降水量(mm)800.5846.8月最大降水量 (mm)579.4603.7489.5540.3一日最大降水量(mm)289.6172.9234.4235多年平均降水日數(d)120.4120.4120.4125年平均日降水量25mm的天數(d)14.414.411.813.9統計年限19852001195519811954198019591980代表港區秀嶼、羅嶼秀嶼、羅嶼東吳三江口3、霧本海區多年平均霧日數(能見度小于1km)崇武站30天、秀嶼14天、山腰8天、三江口12天。最多年崇武站達46天。霧多出現在冷暖氣團交錯的冬春季節,霧日主要集中在3

17、6月。霧的日變化比較明顯,多出現于下半夜到日出之前,日出后23小時內消失。灣外霧日多于灣內。4、相對濕度秀嶼站多年平均相對濕度77%,每年4月至8月較為潮濕,6月的平均相對濕度為89%;冬季較為干燥,12月至次年2月平均相對濕度為69%。5、雷暴崇武氣象站多年平均雷暴日數27天,最多年45天,最少年13天。秀嶼多年平均雷暴日數11天。灣口雷暴日數多于灣內。6、風況本海區風向季節變化明顯,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偏西南向風,全年nnene向為常風向和強風向,灣口風速大于灣內。根據上述測站資料綜合分析本港區風況詳見表1-2:莆田市各測站風況統計表表1-2測站項目秀嶼秀嶼山腰崇武斗尾莆田縣年平均風速

18、(m/s)5.68.25.46.65.62.6常風向neenenennenen、nne常風向對應頻率(%)272831283510次常風向eneennenesw次常風向對應頻率(%)142113268強風向neenennenneneene實測最大風速(m/s)2725333319.728次強風向seenenesw實測最大風速(m/s)23242516風速8級大風日數年平均(天)6371023統計年限197819801984.11984.1219551981195419801998.71999.619601980代表港區秀嶼秀嶼、東吳斗尾三江口注:崇武站大風日數統計為出現一次算一天,本地區極大風

19、速曾達40 m/s。詳見風玫瑰圖(圖1-2、圖1-3、圖1-4、圖1-5) 圖1-2 莆田秀嶼站風玫瑰圖 圖1-3 莆田山腰站風玫瑰圖 圖1-4 崇武站風玫瑰圖 圖1-5 莆田縣氣象站風玫瑰圖7、臺風莆田市地處福建沿海中部,為臺風多發地區。每年710月受臺風影響較大。據19902000年臺風資料統計,對莆田市有影響的臺風共出現56次,平均每年5.1次。其中正面襲擊莆田地區共有18次,平均每年1.6次。臺風影響過程時間一般為23天。莆田地區臺風造成的最大暴雨過程的降水量達472mm。9914號臺風正面襲擊莆田市,沿海及內陸普降200500 mm 的特大暴雨,最大風力11級;2004年8月的“艾利

20、”號臺風先后4次在福建沿海登陸,本海區風力達到10至12級,為近三年來登陸福建最強的臺風,造成經濟損失極大。因此應十分重視臺風對港口建設帶來的影響。二、 水文1、潮汐莆田市沿海屬于我國強潮海區,潮汐性質為正規半日潮型,各站位的潮汐型態系數f=(h01+hk1)/ hm2值小于0.5。受地形影響,潮汐日不等現象低潮較高潮明顯。低潮日不等最大差值可達1.0m以上,高潮日不等最大差值為0.5m。湄洲灣內外高、低潮出現時間幾乎一致。目前莆田湄洲灣海區已有崇武長期潮位站,秀嶼、斗尾、東吳臨時驗潮站,另外2003年3月在湄洲灣水域布置3個臨時潮位觀測點。根據上述實測資料分析本海區的潮汐狀況。(各測站位置見

21、圖1-1)1)各地基面關系 “56”黃海平均海面 2.18m 羅星塔零點 3.34 m 崇武理論最低潮面 3.61 m 后嶼(斗尾)理論最低潮面 3.76 m 鯉魚尾理論最低潮面3.81 m 秀嶼理論最低潮面2)潮位特征值各測站的潮位特征值見表1-3:(以各站當地理論最低潮面起算) 各測站潮位特征值表表1-3 單位:m測站項目崇武秀嶼斗尾鯉魚尾秀嶼峰尾東吳三江口歷年最高潮位7.158.187.537.677.757.637.587.42歷年最低潮位-0.030.040.130.020.710.670.86-0.105平均高潮位5.756.666.376.366.906.746.675.15平均

22、低潮位1.371.551.451.481.741.711.830.21平均潮位3.544.113.863.864.324.224.252.68最大潮差6.687.596.877.207.046.966.727.53最小潮差1.852.222.322.152.882.802.681.97平均潮差4.385.114.604.875.205.094.90統計年限19781980年2003.3.203.27(大、小潮)代表港區外海秀嶼秀嶼東吳、羅嶼三江口 注:2003年3月數據均以秀嶼理論最低潮面起算,三江口起算面為羅星塔零點。同步實測資料表明:莆田湄洲灣海域潮汐特征為高潮位灣內秀嶼最高,低潮位峰尾站

23、最低,秀嶼測站潮差最大。3)工程設計水位各港區的工程設計水位見表1-4(三江口起算面為羅零,其余均以秀嶼理論最低潮面起算): 莆田湄洲灣各港區工程設計水位表表1-4 單位:m港區項目崇武秀嶼東吳羅嶼石門澳三江口設計高水位6.747.357.227.307.356.72設計低水位1.070.780.830.800.780.15極端高水位8.018.618.488.568.617.98極端低水位0.15-0.15-0.10-0.13-0.15-0.784)乘潮水位根據秀嶼19781980年實測潮位資料統計分析計算,該海域乘潮2小時、保證率為90%的乘潮水位為5.68m。5)風暴潮莆田市沿海是受臺風

24、暴潮威脅較嚴重的海域,臺風增水影響明顯。根據19562000年福建省潮位資料統計,45年中發生臺風增水197次,平均每年4.4次,其中最大增水值252cm。根據崇武水文站19561983年臺風暴潮資料統計:本海區出現臺風增水36次,減水8次。暴潮增、減水的幅度在-110 cm150 cm之間。近10年來,福建省沿海風暴潮災害呈頻繁趨勢,部分岸段高潮位常有超過當地警戒水位情況出現,其中1990年、1994年、1997年、1999年沿海多數驗潮站的高潮位接近或超過歷史記錄,出現特大海潮。危害性風暴潮的發生多為臺風過境時與天文大潮相遇,引起強降雨和高增水。2、波浪1)波況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本海

25、域波浪多為風浪以及風浪和涌浪兼有的混合浪。湄洲灣是一深入內陸的半封閉狹長形海灣,南北長33km,東西最寬30km,跨莆田、泉州兩市。湄洲灣灣口朝向東南,其余三面為陸域環抱,灣口有湄洲島、大竹島等島嶼的遮擋,外海波浪難以傳入灣內。灣口附近受外海波浪影響,具有明顯涌浪特征,其80%的涌浪方向集中在se、sse向。口外涌浪對湄洲灣海域的影響只波及到大生島盤嶼一帶,再往里則明顯衰減,至灣頂部位都為風成浪,因風區有限,波高不大,斗尾、東吳的波浪會略大些。三江口港區掩護較好,不受外海波浪的影響。根據灣口崇武海洋站多年波浪觀測資料統計分析:本海域常浪向se向,頻率24%;次常浪向nne向,頻率19%。強浪向

26、為se向,實測最大波高6.9m;次強浪向為ssw向,實測最大波高6.0m。多年實測平均波高0.93m。最大波周期t為10.1s;平均波周期t為4.3s。根據灣內秀嶼站19781980年波浪觀測資料統計分析:本海區以風浪為主,常浪向ne向,頻率26%;次常浪向ene向,頻率17%。強浪向為ne向,實測最大波高1.4m;次強浪向為ene向,實測最大波高1.2m。實測各向平均波高0.2m。各向實測h1/10波高在0.4m以下出現頻率為90.47%;0.9m以下出現頻率為99.69%;1.0m以上波高僅出現4次。實測最大波周期t為4.4s;平均波周期t為1.8s(詳見波玫瑰圖圖1-6)。圖1-6 秀嶼

27、站h1/10波玫瑰圖2)設計波要素湄洲灣口ssese向面向外海,灣口波浪受外海波浪影響較大,灣內則稍小些,灣中部受本地風成浪和外海涌浪的混合影響。根據灣口崇武海洋站多年波浪實測資料推算出不同重現期的外海深水設計波要素。外海波浪經淺水折射、島嶼繞射后傳入港區,與根據設計風速、有限風區計算出的風成浪疊加,并采用灣內秀嶼站19781980年波浪觀測資料進行驗證,初步推算出各港區各主波向五十年一遇設計高水位時的設計波要素見表1-5:各港區主波向設計波要素表表1-5項目位置 主波向h1%(m)h1/10(m)t(s)秀嶼港區(石門澳作業區)ese-sse 3.02.65.8ne-ene2.72.35.4

28、東吳港區(羅嶼作業區)se-sse5.44.77.7ssw-s5.14.47.5三江口港區sse2.82.45.63、海流福建中部沿海的莆田湄洲灣為強潮海區,潮流動力較強。由潮流性質(wo1+wk1)/ wm2,判定本海區屬正規半日潮流區。受地形的制約,形成比較穩定的往復流,漲潮流流向灣內,nwnnw向,落潮流流向灣外,sesse向。深槽部位漲落潮流向基本與槽向一致,淺灘和灣澳部位,流向略有分散。大潮流速大于小潮流速,表層流速大于底層流速。漲落潮最大流速一般出現在表層或次表層、高潮前后的23h。本海域曾進行過四次海流觀測,分別為1984年6月、1990年8月、1997年1月和2003年3月。結

29、合多次測流資料分析:湄洲灣口門段漲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灣內從口門至肖厝主航深槽是落潮流速大于漲潮流速,盤嶼以北海域漲落潮流速較為接近。實測最大流速出現在灣口或狹窄水道,灣口(文甲口)處實測漲潮最大流速2.57m/s,落潮最大流速1.03m/s;斗尾 東吳斷面實測最大漲潮流速2.45m/s;黃干島狗頭尾斷面實測最大落潮流速1.94m/s。三江口港區附近水域的漲落潮流基本沿岸線走向的往復流,洪水期流速較大,并有回流出現。為了配合lng項目航道設計,2003年3月在本海域的秀嶼港區附近(c1站、c2站)和航道中段(f站)布置3個站位(見圖1-1),進行大、小全潮水文測驗。根據其實測資料統計分析:本次

30、實測得到的最大漲潮流速1.04m/s,流向307°;最大落潮流速1.16m/s,流向125°,都出現在c2點。湄洲灣各測站平均流速流向見圖1-7,實測海流特征值詳見表1-6:規劃港區水域各位置實測最大流速統計表表1-6項目位置漲 潮落 潮實測時間流速(cm/s)流向(°)流速(cm/s)流向(°)北口門(文甲口一帶)257103前三次實測劍嶼口門一帶129129斗尾與大竹島之間深槽245325180155黃干島與狗頭尾之間水道188345194165西亭與峰尾之間(盤嶼以北)101343101159峰尾與東吳之間深槽160350200175肖厝與秀嶼之間

31、深槽140320185150秀嶼港區西南的內澳一帶90310103140秀嶼港區東南部水道16035130250c1站(秀嶼港區南側)101289591502003年3月c2站(秀嶼港區西南側)104307116125f站(橫嶼島東側航道附近)10335085148三江口港區附近水域883401031601979年9月4、余流湄洲灣海域余流流向總趨勢為表層指向灣外,底層指向灣內,流速一般在0.030.2m/s之間,表層流速大于中、底層。峰尾附近及灣口口門處余流流速最大,口門處表層余流流速為0.25m/s,流向218°;灣內秀嶼港區南側 c1站余流大潮0.6h層流速最大, 流速0.19

32、m/s。流向260°。三、海岸動力地貌和淤積趨勢莆田港位于興化灣和湄洲灣之間,岸線漫長曲折,港灣眾多,自南而北分布有湄洲灣、平海灣及興化灣等海灣;島嶼星羅棋布,近岸海域有南日島、湄州島等。山丘分布、岸線走向和島嶼排列方向受ne、nw、ew向構造線控制,陸域丘谷相間,沿岸島嶼交錯、港灣水道縱橫,沿岸陸域主要由紅土臺地和低山丘陵構成,地勢平坦。沿岸水體含沙量小,泥沙主要來自陸域,包括河流入海泥沙,木蘭溪、楓慈溪等沿岸河流來沙影響較小。本區海岸穩定性和淤積趨勢因海岸地貌條件與動力環境不同而異,分述如下: 1、湄洲灣湄洲灣為半封閉型基巖港灣海灣,海灣三面為緩丘和紅土臺地所環抱,沿岸地勢比較平

33、緩。湄洲灣灣闊水深,由于地處長樂-詔安斷裂帶拐點附近,海底地形較為復雜,岸線曲折,灣內多島嶼,局部有礁石,灣口有湄州島,向內有大竹嶼、盤嶼、羅嶼等島嶼作屏障,水域較為穩靜,口門無攔門沙,是優良的基巖港灣海岸。湄洲灣沿岸主要由花崗巖組成的緩丘和紅土臺地,岬角半島與海灣相間,是以基巖為主的海岸。紅土臺地高程一般在5060m以下,臺面開闊,寬達數公里至數十公里。水下岸坡較陡、海灘窄。岬間海灣內,淤泥質潮灘發育。在海灣中央潮汐通道中,局部由于潮流的沖刷而形成深槽,從灣口至灣內,主要有羅嶼深槽、橫嶼深槽、盤嶼深槽等,一般水深15m以上,寬達數百至千米;該灣0m等深線以下的海底,為寬闊平坦的水下淺灘,它受

34、3通道和深槽的分割成片展布,微向潮汐通道和深槽方向傾斜,水深一般在010m之間。湄洲灣是我國著名的強潮流海灣之一,潮差大,平均潮差4.3m以上,灣內水域寬闊,納潮量大,口門斷面全潮納潮量24億m3,潮流動力強勁。潮流是整個海灣的控制動力,以往復流為主,一般落潮流速大于漲潮流速,如秀嶼附近大潮漲潮和落潮流速分別為0.90m/s和1.029m/s,漲潮流帶進去的泥沙大部分能被落潮流帶出去。湄洲灣泥沙主要來源于周邊溪流及陸域坡面侵蝕向海輸沙等陸域來沙,灣周圍無較大河流注入,入海泥沙量小,河流來沙僅16萬噸/a,灣內周邊的岸灘侵蝕泥沙約13萬噸/a。外海隨潮流進入灣內的泥沙為200萬噸/a左右,潮流輸

35、出泥沙約220萬噸/a,表明海灣泥沙進出趨于相對平衡。灣內水體含沙量小,據1997年1月和歷年水文測驗資料,灣內平均含沙量0.0160.059kg/m3,最大含沙量可達0.129 kg/m3,一般情況下主槽水體清澈,含沙量在0.02 kg/m3以下。近20多年來,湄洲灣緩慢淤積縮小,以灣頂淤縮為主,人類活動加速淤縮進程,近幾十年灘涂圍墾等人類活動頻繁,湄洲灣面積緩慢縮小,湄洲灣總體上處于微淤狀態;據調查,灣頂楓亭灣是主要淤積場所,海涂寬闊,水下淺灘發育,灘面淤高的趨勢明顯。近20多年潮灘擴大南移約180m,平均每年0m線向海推進9m左右。就整個海灣來看,灘涂淤漲速度緩慢,其海岸灘涂處于相對穩定

36、。灣內泥質岸灘存在不同程度的微淤,中央水道、狹窄段普遍有微沖現象。秀嶼、東吳港區位于湄洲灣北岸,處于湄洲灣的主潮流通道上,是受強大潮汐動力控制的天然深槽,歷史上造就了深水的天然優勢。港區前臨深水區,深水近岸,主槽水深一般1015m。多年來秀嶼、東吳港區水深相對穩定,近岸深槽近年來有所涮深,灘地多年來變化很少,灘、槽相對穩定,因水道內水流順暢,以微淤為主,易于建設深水泊位。2、興化灣興化灣是福建省最大的海灣,長達28km,寬23km。港灣深入內陸,岸線曲折,島礁棋布,口門有南日群島屏。周邊為低山丘陵和臺地環抱,臺地和平原廣闊。興化灣屬于淤積型的構造基巖海灣,灣頂有木蘭溪等河流注入,灣岸平原遍布。

37、灣內水淺,水深在10m以下,灘涂寬廣,水下地形復雜,灣內大部分水深在10m以內,水深10m以上僅見于灣口,多呈狹長的水道,如興化水道和南日水道等。沿岸發育許多海積平原,如莆田平原、江鏡平原,地勢平坦,水網發育,高程為25m。該灣伸入內陸,地形隱蔽,海蝕作用弱,而海積作用較強烈,是個淤積型海灣,岸灘普遍處于緩慢淤積夷平之中。根據調查,在上世紀60年代后的20多年內,灣頂潮灘向海淤長約200300m,水深變淺,其中木蘭溪入海口水道淤積尤為嚴重。興化灣為強潮流海灣,平均潮差4.6m,潮流是整個海灣的控制動力,以往復流為主,一般漲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興化灣泥沙主要來自木蘭溪的入海泥沙及沿岸小溪或沖溝向

38、海的輸沙。木蘭溪年均輸沙量為75.7萬噸/a。此外,由于灣大,海域寬闊,潮流較強,流向復雜,有利于灣外南下渾水隨漲潮流由灣口不斷向灣頂移運和擴散,豐富該灣泥沙來源。本灣水體平均含沙量灣口為0.0447kg/m3,灣內為0.061kg/m3。灣內潮汐通道主要分布在江陰島、目嶼、南日島等較大島嶼之間,潮汐通道大部分水深在5m之內,局部較深也小于10m。由于灣頂圍墾,納潮量減少,潮汐動力弱,未見沖刷深槽,是屬于淤積型潮汐通道,多淤泥沉積。三江口港區位于木蘭溪河口內3海里與涵江的匯合口,為潮汐河口,港區航道水深較好。但是河口攔門淺灘發育,水深12m,長約23km。19581960年在木蘭溪上游建東圳水

39、庫和相應的渠道工程后,下游流量大減,致使下游航道淤淺,特別是河口攔門淺灘增長較快,是影響港口發展的障礙之一。3、 平海灣平海灣為構造基巖海灣。其中石城至平海為開敞型海灣,岬角半島與小海灣相間,以沙質海岸為主,岸線受侵蝕后退,海域開闊,水深淺,掩護條件差。平海至文甲屬于半封閉淤積型海灣,灣內水域寬淺,大部分水深在5m以下,沿岸普遍發育淤泥質淺灘,灣頂泥灘尤為寬廣,處于緩慢淤積狀態。四、地質本區大地構造屬于閩東新華夏系沉降帶。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主要為北東、北西和東西向構造成為本區的構造骨架。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中生代的火山巖和花崗巖、第四系的粘土、粉質粘土和粉質沙土。規劃港區海域地層分三大層:上層

40、由淤泥、粉質粘土等組成的第四系全新統海積層;中間為棕黃、棕紅色的粘性土、細中粗沙及巖塊組成的第四系更新統風化殘積層;下伏燕山期花崗巖及三迭紀至侏羅紀的變質巖。從已有的工程地質資料看,港區工程地質條件復雜,下伏基巖埋深變化大,風化程度不一,缺乏規律性。各規劃港區分述如下:(一)秀嶼港區沿岸陸域多為花崗巖類和變質巖組成的丘陵及紅土臺地,灣澳有較寬闊的淤泥灘涂。1、秀嶼作業區根據秀嶼港區支持系統碼頭工程鉆探資料表明,地基巖土層以海積及沖積成因類型為主,底部為花崗巖風華帶,按其成因及力學程度不同可分為5個工程地質層,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淤泥混砂砂混淤泥:為海陸混合相沉積的混合土,根據成分和強度不同

41、可細分為兩個亞層:淤泥混砂:深灰色,流塑,飽和。層厚0.908.90m,土質極其松軟,且均勻性差。中砂混淤泥:深灰色,稍密,飽和。成分以中砂為主,不均勻混有淤泥,在局部地段本層相變為粉砂混淤泥。層厚0.91.2m,強度均勻性一般。(2)粉砂混粘性土:灰白色,中密,飽和。為陸相沖洪積成因,成分以粉細砂為主,上部顆粒較粗、相變為礫砂混粘性土,層厚7.7m。(3)礫砂混粘性土:褐黃、灰黃色,稍密中密,飽和。為陸相沖洪積成因,成分以礫石為主,層厚3.10m。(4)全風化花崗巖:灰黃色,密實,飽和。長石及暗色礦物已完全高嶺土化,原巖結構形態尚可辨認,層厚3.103.30m。(5)強分化花崗巖:灰黃、灰白

42、色,密實,稍硬,巖石強烈風化,原巖結構已大部分破壞,中上部巖芯呈砂土狀為主、手捏即碎,下部巖芯多呈碎塊狀、可用手折斷,揭厚3.303.80m。2、莆頭作業區:根據莆頭作業區陸域形成工程鉆探資料表明,該岸段近岸海域土層自上而下為:(1)淤泥:深灰色,飽和,呈流塑狀態;層厚0.79.2m左右,土質松軟,強度低。(2)淤泥混沙:,灰色,飽和,流塑,含較多細沙及貝殼碎片,層厚0.55.3m。(3)粉質粘土:黃色,夾灰白色,可塑硬塑,含少量粉細沙,分布不連續,層厚1.48.7m。(4)中、粗沙:灰黃色,濕,中密,顆粒級配較好,含少量粘土粒,港區內分布廣泛。(5)殘積土:灰黃色夾灰綠,濕,堅硬,呈粉質粘土

43、粉土狀,土質不均,僅在個別孔揭示。(6)全風化花崗巖:灰白色,灰黃色,稍濕,質極軟,遇水崩解。該層不連續,薄厚不均。(7)強風化花崗巖:灰褐灰夾灰黃色,稍濕,質很軟,遇水易軟化崩解。連續分布,巖面標高變化范圍-13-27m。3、石門澳作業區根據莆田石門澳規劃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2006.6)、福建紫金集團銅冶煉項目陸域形成及圍海工程(2005.10)的鉆探資料,土層分布自上而下為:(1) 淤泥:深灰色,飽和,呈流塑軟塑狀態,主要成分為粘、粉粒及大量石英砂顆粒、貝殼碎屑,局部含沙量約占1020%,相變為淤泥混砂。層厚變化較大為1.917.5m,分布廣泛。為高含水量、高壓縮性、低強度軟弱土。(2

44、)粉質粘土:灰黃、褐黃色,濕,可塑硬塑。該層成分較混雜,部分地段粘土夾有粉細砂。層厚2.47.9m,層頂標高-4.98-19.98m。屬中等壓縮性土,力學強度較高。(3)中粗砂:灰黃色,呈中密飽和狀態,主要由中、粗粒石英顆粒構成,局部為細砂,層厚0.85.4m,層頂標高-7.88-20.15m。標準貫入擊數n=2026擊。(4)殘積砂質粘性土:灰黃色、灰白色,濕,呈可塑硬塑狀態,呈粉質粘土粉土狀,土質不均,遇水易軟化崩解。區內分布較廣泛,揭露厚度2.76.25m,層頂標高-9.88-22.78m。標準貫入擊數n=1430擊。(5)全風化花崗巖:灰黃色,淺黃色,濕,質極軟,遇水崩解。該層分布連續

45、,薄厚不均,標準貫入擊數n=3050擊。(二)東吳港區根據羅嶼25萬噸級散貨碼頭工程的鉆探資料表明,該岸段近岸覆蓋層薄,基巖面埋深淺,部分岸段海積層有一定厚度。1、羅嶼作業區根據羅嶼25萬噸級散貨碼頭工程的10個鉆孔鉆探資料表明,海域土層自上而下為:(1)淤泥:灰黑色,飽和,軟塑,以粘粒為主,含少量腐殖質,夾有少量細沙及貝殼。層厚0.810.1m。(2)礫砂:灰黃色,飽和,稍密,礫砂含量約占2535%,泥質含量約占1020%。層厚0.310.5m,層頂標高-11.4-23.96m。 (3)強風化花崗巖:褐黃色、灰白色,風化強烈,巖石礦物完全風化呈砂土狀,天然狀態下力學強度較強,但具有泡水后軟化

46、崩解的特性。層厚2.211.6m,層頂標高-19.21-28.41m。2、東吳作業區:根據閩港湄州灣開發投資有限公司13#碼頭工程的3個鉆孔鉆探資料表明,土層自上而下為:(1)淤泥:灰色、深灰色,飽和,流塑,主要由粉粒、粘粒組成,含少量貝殼和砂粒。層厚0.57.6m。(2)中砂夾淤泥:灰色,飽和,松散,主要由中粗粒砂組成,具粘性,局部貝殼含量大。層厚0.61.0m。層頂標高-4.2-6.3m。(3)強風化花崗巖:褐黃色、紅褐色,濕、堅硬,巖石風化強烈,呈砂土狀。層厚1.95.3m,層頂標高-5.2-7.0m。標準貫入擊數n=5357擊。東吳港區基巖面起伏較大,局部分布礁石,強風化層厚度不一;淤

47、泥層厚度變化大。(三)航道航道區海底表層大部分為第四系松散土層所覆蓋,僅大生島至黃干島約3km海底以基巖為主。根據1990年、1996年鉆探和1997年淺地層剖面儀探測資料,航道疏浚海區屬第四系土層,自上而下分為四層:(1)淤泥:深灰色,飽和,流塑, 由里向外泥質逐漸減少,貝殼、沙增多,分布不穩定。層厚34m。(2) 淤泥混貝殼沙層,深灰色,飽和、流塑,混1025%貝殼、粗中沙。厚度0.20.3m。(3) 粘土層:淺灰淺灰黃色,飽和,可塑硬塑,層厚23m,分布不穩定,部分缺失。(4) 殘積粉質粘土:淺灰白灰黃色,飽和很濕,硬塑堅硬,含1530%粗砂,層厚35m。五、地震烈度根據國家標準中國地震

48、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本地區東埔 、平海、埭頭、湄州島、南日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其他的秀嶼、三江口、楓亭等地區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對應于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第三節 港口現狀一、港口的發展歷程莆田史稱興化,自古為閩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運輸興旺,貿易發達。三江口、涵江等港區,開港于唐代之前,古代曾興盛一時。湄洲灣曾被譽為“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天然良港,然而近代由于戰爭等原因,港口發展受限。建國后因臺海局勢的影響,直到1978年,莆田市港口開發才得以起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莆田市寶貴的港口深水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才逐步展開。1979年省輕工業廳率

49、先在秀嶼建設第一座3000噸級鹽業碼頭;1984年,秀嶼1000噸級煤炭浮碼頭投產;至90年,秀嶼3000噸級散雜泊位、三江口3個500噸級泊位也相繼投入使用。“八五”、“九五”期間,莆田港陸續建成了秀嶼萬噸級雜貨碼頭、3000噸級液體化工碼頭、5萬噸級多用途泊位、東吳的電廠過駁碼頭以及三江口1000噸級雜貨碼頭、楓亭的500噸級雜貨碼頭、湄洲島陸島交通碼頭及對臺3000噸級客運碼頭等一批泊位,莆田港始可進行各種散、雜貨及集裝箱等貨種比較齊全的作業,港口也初具貨物運輸、臨港工業帶動、陸島交通、旅游客運等功能。進入21世紀,隨著福建省、莆田市相關港口發展戰略的提出,莆田港的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使

50、命。福建lng碼頭及電廠落戶秀嶼,給莆田港發展能源、液體化工等產業提供了契機。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范圍內的產業轉移,給具有港口資源和土地優勢的莆田發展港口經濟、實現港城互動也帶來了希望。深水化、多功能、綜合性的現代港口是新時期莆田港的發展目標。二、港口設施狀況1、港區現狀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和結構調整,莆田港已初步形成了以秀嶼港區為主,東吳港區、三江口等港區(港點)逐步發展的基本格局。其中秀嶼港區主要承擔綜合運輸服務功能,東吳港區目前主要服務于湄洲灣電廠的煤炭運輸,三江口等港區(港點)服務地方物資運輸及陸島交通運輸。截至2008年底,全港共有各類生產性泊位42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4個,碼頭岸

51、線長度4373m,年綜合通過能力1125萬噸、190萬人次,其中集裝箱通過能力4萬teu。基本情況為:秀嶼港區:自秀嶼lng碼頭起,向西至三江石化3000噸級液體化工碼頭。該港區是莆田港的主體港區,主要為整個莆田地區的煤炭、礦建材料、糧食、lng等大宗散貨和重要物資中轉運輸服務。現有千噸級以上生產性泊位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4個,碼頭岸線長度1531m,貨物年綜合通過能力890萬噸,其中集裝箱4萬teu。港區現有倉庫及堆場面積8.8萬m2。東吳港區:現有湄洲灣電廠8000噸級煤炭過駁碼頭和2500噸級重件碼頭各1個,碼頭岸線200m,年通過能力200萬噸,占地約6萬m2。三江口港區:位于

52、興化灣底木蘭溪與涵江匯合處,背靠涵江區,主要為當地生產物資運輸服務。現有500噸級以上生產泊位4個,碼頭岸線237m,年通過能力20萬噸,倉庫及堆場面積約1.3萬m2。全港泊位現狀見表1-7。莆田港生產性碼頭泊位現狀表表1-7 碼頭泊位名稱投產年份主要用途碼頭前沿水深碼頭泊位數靠泊噸級通過能力設計實際長度(萬噸)(萬teu)(萬人次)(m)(m)(m)(個)(dwt)總計43734211254190秀嶼港區5萬噸多用途碼頭2000多用途13.7513.85304150,0001303萬噸雜貨碼頭1996通用件雜9.659.6213110,000503000噸碼頭1987通用件雜6.56.514913,0002013000噸級化工液體碼頭1999液體化工7.87.814013,000408#泊位2008件雜貨13.613.6325140000150lng碼頭2008lng13.813.84001100000500東吳港區煤炭過駁碼頭重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