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栽培制度與土壤耕作_第1頁
藥用植物栽培制度與土壤耕作_第2頁
藥用植物栽培制度與土壤耕作_第3頁
藥用植物栽培制度與土壤耕作_第4頁
藥用植物栽培制度與土壤耕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一、栽培制度 是某一地區所有栽培作物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配置方式,以及配置這些作物所采用的種植體系,包括復種、單作、套作、混作、輪作與連作等。 二、復種 (一)定義 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內接連種植兩季或兩季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 根據一年內在同一田地上種植的植物季數,把一年種植兩季植物稱為一年兩熟,如蓮子澤瀉(“”表示年內復種);一年種植三季植物稱為一年三熟,如綠肥(小麥或油菜)早稻澤瀉;兩年內種植三季植物,稱為兩年三熟,如蓮子川芎夏甘薯(中稻)(符號表示年間植物接茬播種) 耕地復種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復種指數來表示,即全年總收獲面積占耕地面積的百分比。公式為: 耕地復種指數=(全年種植植物總收獲面

2、積耕地面積)100% 熟制是我國對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種表示方法,它以年為單位表示種植的季數。一年三熟、一年兩熟、兩年三熟、一年一熟、五年四熟等都稱為熟制。其中,對年播種面積大于耕地面積的熟制,如前三種,又統稱為多熟制。 休閑是復種的反義詞。休閑是指耕地在可種植植物的季節只耕不種或不耕不種等方式。農業生產中,對耕地進行休閑是一種恢復地力的技術措施,其目的主要是使耕地短暫休息,減少水分。養分的消耗,并蓄積雨水,消滅雜草,促進土壤潛在養分轉化,為后作植物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二) 復種的條件1熱量條件熱量是決定能否復種的首要條件。復種所要求的熱量指標積溫,不僅是復種方式中各種作物本身所需積溫(喜涼

3、作物以0積溫計,喜溫作物以10積溫計)的相加,而應在此基礎上有所增減。如在前茬植物收獲后再復播后茬植物,應加上農耗期的積溫。套種則應減去上、下茬植物伴生期間一種作物的積溫。如果是移栽,則減去植物移栽前的積溫。一般情況下,10積溫在2 5003 600之間,只能復種早熟植物,或套種早熟植物;在3 6004 000之間,則可一年兩熟,但要選擇生育期短的早熟植物或者采用套種或移栽的方法;在4 0005 000之間,可進行多種植物的一年二熟;5 0006 500之間,可一年三熟;6 500可三熟至四熟。 2水分條件在熱量條件能滿足復種的地區能否實行復種,就要看水分條件了。即熱量是復種的可能性首要條件,

4、水分是復種可行性中的關鍵條件。例如熱帶非洲熱量充足,可以一年三熟、四熟,但是一些地區由于干旱,在沒有灌溉條件下,復種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只能一年一熟。降水量、降水分配規律、地上地下水資源、蒸騰量、農田基本建設等都影響著復種。從降水量看,我國一般年降水量達600 mm的地區,雖然熱量能滿足一年兩熟的要求,但水分則成為限制因子。 3地力與肥料條件 在光、熱、水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地力條件往往成為復種產量高低的主要矛盾,而且需要增施肥料才能保證多種多收。地力不足,肥料少,往往出現兩季不如一季的現象。 4勞力、畜力和機械化條件 復種主要是從時間上充分利用光熱和地力措施,需要在作物收獲、播種的大忙季

5、節,能在短時間內及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上季作物收獲、下季作物播種以及田間管理工作。所以有無足夠的勞力、畜力和機械化條件也是事關復種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自然條件相同時,當地生產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承載力則是決定復種的主要依據。 5技術條件與經濟效益大小 除了上述自然、經濟條件外,還必須有一套相適應的耕作栽培技術,以克服季節與勞力的矛盾,平衡各作物間熱能、水分、肥料等的關系,如作物品種的組合,前后茬的搭配,種植方式(套種、育苗移栽),促進早熟措施(免耕播栽、地膜覆蓋、密植打頂,使用催熟劑)等。復種是一種集約化的種植,高投入,高產出,所以經濟效益也是決定能否復種的重要因素。只有產量高,經濟效益也增

6、長時,提高復種才有生命力。 (三) 我國藥用植物的主要復種方式 三、間作、混作及套作 (一) 間作、混作及套作的概念單作:是指在同一塊田地上一個完整的生育期內只種植同一種作物的種植方式。這種方式種植植物單一,群體結構單一,全田種植植物對環境條件要求一致,生育期比較一致,便于田間統一管理與機械化作業。人參、西洋參、當歸、郁金、菊花、蓮子等單作居多。 間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長期內,分行或分帶相間種植兩種以上植物的種植方式。比如在玉米、高粱地里,可于其株、行壟上間作穿心蓮、菘藍、補骨脂、半夏等。與單作不同,間作是不同種植植物在田間構成人工復合群體,個體之間既有種內關系,又有種間關系。間作時,

7、不論間作的作物有幾種,皆不增計復種面積。間作的植物播種期、收獲期相同或不相同,但植物共處期長,其中至少有一種植物的共處期超過其全生育期的一半。間作是集約利用空間的種植方式。 混作:是指在同一塊田地上,同時或同季節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的植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撒播或同行混播種植的方式。混作與間作都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的植物在田間構成復合群體,從而提高田間密度,充分利用空間,增加光能和土地利用率。兩者只是配置形式不同,間作利用行間,混作利用株間。在生產上,有時把間作和混作結合起來。如玉米間大豆,玉米混小豆;玉米混大豆(小豆),間種貝母;果樹間小蔥,果樹混福壽草;山茱萸混種豌豆(或蠶豆

8、),山茱萸混種黃芩等 套作:是指在前季植物生長后期的株行間播種或移栽后季植物的種植方式,稱為套種。如甘蔗地上套種白術、丹參、沙參、玉竹等。對比單作,它不僅能階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間,更重要的是能延長后季植物對生長季節的利用,提高復種指數,提高年總產量。它主要是一種集約利用時間的種植方式。 立體種植:是指在同一農田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從平面、時間上多層次地利用空間的種植方式。如云南植物研究所建造人工林,上層是橡膠樹,第二層是中藥材肉桂和羅芙木,第三層是茶樹,最下層是耐蔭的名貴中藥砂仁。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復合綠化器,使能量、物質轉化效率及生物產量均比單一純林顯著提高。 立體種養:是指在

9、同一塊田地上,植物與食用微生物、農業動物或魚類分層利用空間種植和養殖的結構;或在同一水體內,高經濟價值的水生或濕生藥用植物與魚類、貝類相間混養、分層混養的結構。前者如玉米(甘蔗)和菌菇、蓮子和魚共同種養,后者如藻(海帶)和扇貝、海參共養。 (二) 間作、混作、套作的技術原理及運用1.選擇適宜的植物種類和品種搭配 原理:使其互利,減少競爭 運用:在株型方面要選擇高稈與矮稈、垂直葉與水平葉、圓葉與尖葉、深根與淺根植物搭配。在適應性方面,要選擇喜光與耐蔭,喜溫與喜涼,耗氮與固氮等植物搭配。根系分泌物要互利無害,注意植物間的他感作用(allelophathy)。在品種熟期上,間、套作中的主栽植物生育期

10、可長些,副作物生育期要短些;在混作中生育期要求要一致 2建立合理的密度和田間結構 密度和田間結構是解決間套作中植物間一系列矛盾,使復合群體發揮增產潛力的關鍵措施。間混套作時,其植物要有主副之分,既要處理好同一植物個體間的矛盾,又要處理好各間混套作植物間的矛盾,以減少植物間、個體間的競爭。就其密度而言,通常情況下主要植物應占較大的比例,其密度可接近單作時密度,副栽植物占較小比例,密度小于單作,總的密度要適當,既要通風透光良好,又要盡可能提高葉面積指數。副作植物為套作前作時,一般要為后播主作植物留好空行,共處期愈長,空行要多,土地利用率控制在單作的70以下。后播主栽植物單獨生長盛期的土地利用率應與

11、單作相近。在間作中,主栽植物應占有較大的播種面積和更大的利用空間,在早熟的副栽植物收獲后,也可占有全田空間。高矮稈植物間作時,注意調整好兩種植物的高度差與行比。調整的原則是高要窄,矮要寬,即高稈植物行數少,矮稈植物行數要多一些,要使矮稈植物行的總寬度大致等于高稈植物的株高為宜。間混套作行向,對矮稈植物來說,東西行向比南北行向接受日光的時間要多。 3采用相應的栽培管理措施 在間、混、套作情況下,雖然合理安排了田間結構,但仍有爭光、爭肥、爭水的矛盾。為確保豐收,必須提供充足的水分和養分,使間套作植物平衡生長。通常情況下,必須實行精耕細作,因植物、地塊增施肥料和合理灌水,因栽培植物品種特性和種植方式

12、調整好播期,搞好間苗定苗,中耕除草等伴生期的管理。要區別植物的不同要求,分別進行追肥與田間管理,這樣才能保證間套作植物都豐收。 (三) 間作、混作、套作類型間作、混作、套作是我國精耕細作的組成部分,早在2 000多年前就有瓜與韭菜或小豆間作,桑與黍混作的記載。如今全國各地都有本地的間、混、套作經驗。間、混作類型很多,除常規的作物、蔬菜間、混作類型外,還有糧藥、菜藥、果藥、林藥間、混作類型。 1間作、混作 (1)糧食作物、蔬菜間、混作中引入藥用植物,如玉米麥冬(芝麻、桔梗、山藥、細辛、貝母、川烏、川芍)。一類是在藥用植物的間、混作中引入作物和蔬菜,如芍藥(牡丹、山茱萸、枸杞)豌豆(大豆、小豆、大

13、蒜、波菜、萵苣、芝麻),川烏菠菜,杜仲(黃檗、厚樸、訶子、喜樹、檀香、兒茶、安息香)大豆(馬鈴薯、甘薯),巴戟天山芋(山姜、花生、木薯)等。 (2)果藥間作,幼齡果樹行間可間種紅花、菘藍、地黃、防風、蒼術、穿心蓮、知母、百合、長春花等;成齡果樹內可間種喜陰矮稈藥用植物,如辛夷、福壽草等。 (3)林藥間作:人工營造林幼樹階段可間、混種龍膽、桔梗、柴胡、防風、穿心蓮、蒼術、補骨脂、地黃、當歸、北沙參、藿香等,人工營造林成樹階段(天然次生林),可間、混種人參、西洋參、黃連、三七、細辛、天南星、淫洋藿、刺五加、石斛、砂仁、草果、豆蔻、天麻等。 2套作類型: 以棉為主的套作區,可用紅花、芥子、王不留行、

14、莨菪(lng dng )等代替小麥。 以玉米為主的套作,有玉米套郁金、川烏套種玉米。 四、輪作與連作 (一)概念: 輪作是在同一田地上有順序地輪換種植不同植物的栽培方式。例如一年一熟條件下的白術小麥玉米三年輪作,這是在年間進行的單一作物的輪作,也有年內的換茬,例如南方的綠肥-蓮子-澤瀉油菜-水稻-澤瀉小麥-蓮子-水稻輪作,這種輪作由不同的復種方式組成,因此,也稱為復種輪作。連作與輪作相反,是在同一田地上連年種植相同作物的種植方式。而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種復種方式稱為復種連作。 (二)連作障礙及其原因 1.土壤養分失衡,導致難以滿足植物生長發育全程或某一時期的養分需求。 2.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改

15、變,病原、害蟲侵染源增多。 3.土壤中植物自身代謝的自毒物質增加。 4.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 (三)合理輪作的作用 1.均衡利用土壤養分 2.減少病、蟲、草害 3.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減少有毒物質 (四)連作 1不同作物、藥用植物對連作的反應 (1) 忌連作的作物、藥用植物。以玄參科的地黃、薯蕷科的山藥,茄科的馬鈴薯、煙草、番茄,葫蘆科的西瓜以及亞麻、甜菜等為典型代表。這類植物需要間隔五六年以上方可再種植。 (2) 耐短期連作作物、藥用植物。甘薯、紫云英、菊花、菘藍等作物,對連作反應的敏感性屬于中等類型。這類作物在連作二三年內受害較輕。 (3) 耐連作作物、藥用植物。這類作物有水稻、甘蔗、玉米、

16、麥類、蓮子、貝母及棉花等作物。其中又以水稻、棉花的耐連作程度最高,莧科的懷牛膝耐連作程度也比較高。此外,蓮、洋蔥、大麻、平貝母等也較耐連作。 2連作的應用(1) 連作應用的必要性。同一植物多年連作后常產生許多不良的后果。但是,當前生產上許多栽培植物運用連作的依然相當普遍,這是由于:社會需要決定連作。有些作物,如糧、棉、糖等,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經濟需求量大,不實行連作便滿足不了全社會對這些農產品的需求。資源利用決定連作。為了充分利用當地優勢資源,不可避免地出現最適宜作物的連作栽培。經濟效益決定連作。有些不耐連作的作物,如煙草由于種植的經濟效益高,其種植相隔年限由原來的四年兩頭種變為兩年一種。

17、栽培植物結構決定連作在商品糧、棉、中藥材gap基地建設,植物種類必然出現單一化現象。 (2) 連作應用的可能性。某些植物耐連作特性允許連作;新技術推廣應用允許連作,其中化學技術的應用相當廣泛,采用先進的植保技術,以新型的高效低毒的農藥、除草劑進行土壤處理或莖稈葉片處理,可有效地減輕病蟲草的危害,而農業技術的應用如進行合理的水分管理可以減輕土壤毒素。 (五) 茬口順序與安排 1茬口與不同類型植物茬口特性茬口是植物輪作換茬的基本依據。所謂茬口是植物在輪作中給予后植物以種種影響的前茬植物及其茬地的泛稱。茬口特性是栽培某一植物后的土壤的生產性能,是在一定的氣候、土壤條件下栽培植物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及其措

18、施對土壤共同作用的結果。2不同類型作物茬口特性(1) 抗病與易感病類植物。禾本科植物對土壤傳染的病蟲害的抵抗力較茄科、葫蘆科、豆科等較強,前者比較耐連作,后者不宜連作。(2) 富氮與富碳耗氮類植物。富n類植物主要是豆科植物。其中多年生豆科牧草富n作用最顯著。禾谷類植物以土壤中吸收的n較多,但能固定大量c素,有利于維持或增加土壤有機質水平。(3) 半養地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芝麻等作物。(4) 密植作物與中耕作物。密植如麥類、大豆、花生及多年生牧草,由于密度大,覆蓋面積大,保持水土作用較好。中耕作物如玉米、棉花行距較大,覆蓋度較小,又經常中耕松土,易引起土壤沖刷。(5) 休閑:休閑是作物輪作中一種特殊類型的茬口,是許多作物的好茬口。休閑在北方旱區意義重大,它是旱區作物穩產、高產的重要措施。 3茬口順序的安排生產上,茬口順序安排要考慮前、后茬作物、藥用植物的病蟲草害以及對耕地的用養關系。在安排藥用植物茬口應注意的問題有:葉類、全草類藥用植物,如菘藍、毛花洋地黃、穿心蓮、薄荷、北細辛、長春花、顛茄、荊芥、紫蘇、澤蘭等,要求土壤肥沃,需n肥較多,應選豆科或蔬菜作前作。用小粒種子進行繁殖的藥用植物,如桔梗、柴胡、黨參、藿香、穿心蓮、芝麻、紫蘇、牛膝、白術等,播種覆土淺,易受草荒危害,應選豆茬或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