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衛過當之罪過形式探究解析_第1頁
防衛過當之罪過形式探究解析_第2頁
防衛過當之罪過形式探究解析_第3頁
防衛過當之罪過形式探究解析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防衛過當之罪過形式探究摘 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正當防衛 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 處罰。”但根據該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和第十六條的規定,某種行為要構成 犯罪在主觀方面都必須具備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過失這兩種基本的罪過形式 之一。如果行為人的某種行為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態度,盡管在客觀 上造成了危害社會的結果,也不構成犯罪,不負刑事責任。作為一種特殊犯罪 形式的防衛過當在主觀方面實際上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行為人希 望通過其防衛行為制止不法侵害,保護被侵害的合法權益,實現防衛目的;另 一方面,行為人清楚地知道其防

2、衛行為已經遠遠超過必要限度并會造成重大損 害,但是行為人為了追求防衛效果,對防衛過當結果的發生持滿不在乎、聽之 任之的態度或者行為人雖然具有認識防衛過當結果發生的預見能力,卻消極地 不履行自己的注意義務。沒有認識到防衛過當結果會發生,雖不希望其發生, 但卻發生了防衛過當的結果。因此,根據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防衛過當的主 觀方面即罪過形式是確定防衛過當是否負刑事責任的關鍵,可是我國刑法 未對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作出明確規定,刑法學界對此也是眾說紛壇,莫衷一 是。筆者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只包括間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過失兩種。 關鍵詞:防衛過當;罪過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

3、為了使國家、公共利 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 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 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 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通過法律上述關于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的規定,我們 可以看到我國刑法關于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的界定在于防衛行為的客觀方 面,即如果防衛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是一種犯罪行為,應當 承擔刑事責任。反之,則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但根據我國刑法 第 14 條、第 15 條和第 16 條的規定,某種行為要構成犯罪在主觀方面都必須具 備犯罪的故意

4、或者犯罪的過失這兩種基本的罪過形式之一。如果行為人的某種 行為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態度,盡管在客觀上造成了危害社會的結 果,也不構成犯罪,不負刑事責任。因此,根據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防衛過 當的主觀方面即罪過形式是確定防衛過當是否負刑事責任的關鍵。可是我國 刑法未對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作出明確規定,刑法學界對此也是眾說紛 壇,莫衷一是。一、防衛過當罪過形式在我國刑法學界爭論的幾種看法: 確定防衛過當的刑事責任,首先需要確定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在我國刑法學 界,關于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有多種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排除直接故意說。該說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只能是間接故意或過失,而 不可能是直

5、接故意。這種觀點目前已成為刑法學界的通說,該說否認在防衛過 當中防衛人具有直接故意這一心理態度的存在,認為在防衛過當的場合,行為 人對于其過當行為及其結果在主觀上不可能出于直接故意,因為正當防衛的目 的和犯罪的目的,在一個人的頭腦中不可能同時并存。間接故意、疏忽大意的 過失、過于自信的過失,都是沒有犯罪目的的罪過形式,它們與防衛過當需要具備目的的正當性不相矛盾,因而可以成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2、排除過失說。該說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只能是故意(直接故意和間接故 意),而不可能是過失。3、全面過失說。該說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只能是過失(疏忽大意的過失和 過于自信的過失)。例如:“必要限度的超

6、過只能是行為人的過失,即行為人 在正當防衛中由于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輕信能夠避免的過失,以致出現 了超過必要限度的客觀結果。”4、疏忽大意的過失說。該說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只能是疏忽大意的過失。 例如,“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只能是疏忽大意的過失。具體表現在:防衛者在 對不法侵害行為實行正當防衛時,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會超過正當防衛的 必要限度,從而將會造成不應有的危害出現,而防衛者由于疏忽大意卻沒有預 見到,以致其防衛行為超出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了不應有的危害。”5、故意與過失說。該說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即可能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 和間接故意),也可以是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

7、的過失)。例 如:“如果防衛過當故意造成他人死亡,則構成故意殺人罪,如果防衛過當故 意造成他人傷害則構成故意傷害罪,如果在防衛中失手將侵害者打成重傷,可 考慮定過失重傷罪。”二、國外有關防衛過當罪過形式的立法例: 關于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大多數國家都未在刑法中作出規定,只是有少數國 家作了規定,規定的情況又各不相同,基本上有四種立法例:1、在刑法總則中規定防衛過當為過失犯罪。例如巴西刑法典總則第21 條附款規定:行為人過失地超越合法防衛的限度,如果實施的行為應受過失罪處 罰的,應負刑事責任。意大利刑法在總則第 55 條也把防衛過當規定為過失 犯罪。2、在刑法分則中規定防衛過當為過失犯罪。例如蒙

8、古刑法分則第72 條規定:“過失殺人和超過正當防衛限度殺人的,處五年以下剝奪自由。”另外 蒙古刑法第 74 條將過失重傷罪及超過正當防衛限度的重傷罪并列規定在一 起,規定了相同的法定刑。3、以刑法分則規范單獨規定防衛過當的殺人罪和傷害罪,條文雖然未明確規定 其罪過形式,但從其立法精神分析應為過失罪過。如前蘇聯刑法第 105 條、 111條的規定和朝鮮刑法第 116條、 122 條的規定。4、刑法分則規范單獨將防衛過當規定為故意犯罪。例如:阿爾巴尼亞刑法 典第 113 條規定,“因超過正當防衛的范圍,而故意重傷他人身體的,判處 三年以下監禁。”三、防衛過當罪過形式之淺見 本人通過對我國刑法的學習

9、并參考上述刑法學界的看法和相關的外國立法 例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只能包括間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過失兩種。 我國刑法第十四條和第十五條分別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 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應 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 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上述規1 2 3下一頁定揭示了我國刑法運用行為人主觀心理的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的 不同組合來確定罪過形式的方法。一般來說,認識因素包括行為主體的認識能 力、認識程度、認識內容三方面要素。意志因素包括行為主體的意志態度和意 志努力兩方面

10、的特征,正是這些具體要素與特征的不同組合才形成直接故意、 間接故意、疏忽大意的過失,過于自信的過失等不同形式的罪過心理。筆者認 為,論述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應當分析防衛過當行為人認識因素、意志因素 可能存在的組合形式。下文便是筆者通過對直接故意、間接故意、疏忽大意的 過失、過于自信的過失四種不同形式罪過心理的逐一分析,對本人所提出的防 衛過當罪過形式看法合理性的論證。1、防衛過當不存在直接故意的罪過形式 結合防衛過當的概念,可以看出,防衛過當的前提是進行正當防衛,即行為人 要基于正當的防衛意圖。但防衛過當又不同于正當防衛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 防衛明顯超過了必要限度,二是造成了重大損害。這是防衛

11、過當負刑事責任的 依據。直接故意的罪過其心理的認識內容要求行為人認識其行為與危害結果的 因果聯系,認識程度要達到對發生危害結果的肯定性判斷,這里所說的對危害 結果這一結果的認識,是指行為人對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這 一危害社會結果的認識。從防衛過當的定義看,行為人對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 度造成重大損害是可以預見的,至少也是應當預見的,否則就不能追究防衛過 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例如意外事件的防衛過當),也就是說防衛過當具有符 合直接故意罪過心理的認識因素的特征。但是,筆者認為防衛過當不可能具有 符合直接故意罪過心理的意志特征的情況。因為( 1)直接故意罪過心理的意志 特征是:行為人的意

12、志態度是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意志努力表現為積極地追 求危害結果的發生。如果防衛過當可以由直接故意引起,那就意味著防衛人在 實行正當防衛之初或者在防衛過程中,就已經預見到了自己的防衛行為會超出 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危害,并且防衛人在防衛過程中,積極地追 求并希望這種危害社會結果的發生,這實際上就是否認了防衛過當具有正當防 衛的前提。并且,正當防衛具有防衛意圖,包括正當防衛的動機和目的,這是 防衛人高尚道德情操的體現。而如果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可以是直接故意,那 就必須承認防衛人主觀上具有犯罪目的和動機,這是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體現。 顯然,防衛的目的和動機與犯罪的目的和動機不可能共同存在于一

13、個人的頭腦 之中,因為它們是互相排斥的,所以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不可能是直接故意。 (2)如果行為人在實施防衛行為之前或在防衛過程中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不適 時或超過了必要的限度,對由此而可能造成的結果持希望的心理態度,顯然也 失去了防衛行為正當性的基本出發點,行為人實施行為的動機,目的已不再是 為了保護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免遭不法侵害,在實際上已經成為 借防衛之名進行報復侵害,這里的故意已經不是防衛的善意故意,而是具有了 犯罪的主觀惡意。例如:農民某甲家里幾次深夜被盜,某甲心里忿恨不平,即 準備了一根鐵棍夜夜守候。這天夜里,小偷某乙翻墻進入某甲院中,意欲再次行竊,某甲持鐵棍從某乙背后朝

14、某乙頭部猛擊數下,致某乙死亡。此案中某甲 就不能以防衛過當論處。因為雖然某甲的行為是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實 施的,但其對用鐵棍猛擊某乙頭部數下,會導致某乙死亡而采用其他方式也能 制止某乙的行竊是明知的,但是,其卻希望和積極地追求這種小偷某乙死亡危 害結果的發生,可見某甲并非出于防衛意圖,而是為了泄私憤的故意殺人意 圖,對某甲只能以故意殺人罪論處。因此,筆者認為防衛過當不存在直接故意的罪過形式。2、防衛過當可以存在間接故意的罪過形式 雖然間接故意的罪過與直接故意的罪過心理的認識因素相同,但是其意志特征 卻大相徑庭。間接故意罪過心理的意志為放任的意志,即行為人為了追求某種 目的而不顧其它危害社

15、會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在心理學上,放任不是一種獨 立的意志形式,而是一種附屬的或者派生的意志形式,任何放任的心理都不是 毫無情由地自發產生的,它總是依附于一定的希望意志而形成,也就是說放任 是希望意志的派生意志,行為人不會無緣無故地放任自己的行為發生危害社會 的結果,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在追求某一目的的過程中,才放任了 其他危害社會的結果。被放任的危害結果并不是行為人所追求的結果,它是行 為人在追求某種結果的過程中產生的。放任的意志它的這個特點,使得防衛過 當行為人在追求正當防衛這一希望意志的前提下,有可能產生放任其正當防衛 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這一意志特征的出現,也就是

16、說產生間 接故意的罪過形式。一般情況下,防衛過當的間接故意是由防衛人的法律性認 識錯誤引起的。防衛人出于正當防衛這一希望意志,認識到自己的防衛強度已 明顯超過制止不法侵害的強度,將給侵害人帶來重大損害,但是,誤以為法律 允許任意防衛,所以放任了過當結果的發生。罪過形式只以行為人對其行為所 造成結果的社會危害性的認識為標準,并不要行為人是否知道法律是如何評 價。這種罪過形式就是防衛過當的間接故意形式。例如:某村果園經常被盜, 村里即組織了護園隊,并給每個隊員配發一根鐵棍。一天夜里護園隊某甲在巡 邏時抓獲了赤手空拳正在偷果子的某乙,某乙為逃跑,朝某甲臉上打了一拳, 某甲遂持鐵棍照某乙頭上猛擊兩棍,致某乙搶救無效死亡。本案中,某甲應當 認識到打擊某乙腿部、肩部將其擊傷就可以制止不法侵害,某甲也明知連續打 擊某乙頭部會使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產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其誤認 為法律允許其將某乙打死,而放任了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因此某甲的行為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