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題目】 試談信息技術與地理課堂教學內容的整合【摘要】本文通過闡述中學地理的發展與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分析中學地理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可能性與必然趨勢;進而從教育信息化角度,闡述信息技術與中學地理全面整合的內容,方式和方法 。并對學生進行研究,提出了中學地理信息系統的地理教育新理念,為探索中學地理的發展方向提供一新模式、新理念,同時也為信息技術與具體學科整合提供一新方法、新思路。另外,本文也針對目前信息技術與中學地理整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與看法,與同仁交流、參考。【關鍵詞】信息技術 新課改 研究 效果【正文】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對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
2、展、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日益顯著。如何在教學中融合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的知識,如何恰到好處的運用課件進行教學,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1概述1.1高中地理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現狀及分析通過對沈陽市各高中的初步調查表明,許多重點高中每個教室都配備了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如沈陽一中、沈陽二中、120中學等重點高中以及幾乎所有普通高中每個班級都配有多媒體器材。但多媒體的使用卻不盡如人意,重點高中的使用率很高,但教師大多使用word解決一下練習問題,或把課本上的圖畫做成課件,再用多媒體演示出來,出現了“黑板、課本、練習本”搬家現象。其他普通高中多媒體教室的使用率則很低,只是在公開課或研究課時使
3、用。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教師自身計算機知識的缺乏,開發制作教學軟件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另一方面市場上現有的教學軟件很少而且不適合教師實際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要。地理學科信息容量大、知識開放性高,如果信息技術能很好的運用到地理的教學中,對于解決地理學科跨時空知識的教學難點非常有利。1.2高中地理新課程的特點地理課程標準的頒布,標志著新一輪高中地理課程改革已進入實施階段。標準提出重視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理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重視實踐活動。2.整合2.1整合內容整合的內容來自教材和報章雜志、cd、vcd、電視和網上等。地理教材內容主要由文字、數字、圖
4、表、圖片和地圖等信息要素構成的,運用信息技術對這些信息進行經過加工處理是必要的。2.1.1文字文字內容主要包括地理名詞、地名、地理事實、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可運用文字工具調整字體、顏色、字型和效果使之醒目耀眼。地理原理還可以制作成示意圖或聯系圖表。如“熱力環流”的形成制成以下圖表: 熱力環流冷熱不均 垂直運動 氣壓差異 水平運動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運用信息綱要教學法,整理教材內容,形成知識結構網絡,有利于知識內容的系統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系統的掌握。2.1.2數字地理數據表示地理事物的數量關系,在地理教學中起“定量”作用它可以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過程,地理事物的特點、規律或界限。
5、這些數據可直接制成幻燈片,或轉繪成圖表,用以說明地理問題。例如,在氣候資源教學中可以顯示以下表格,讓學生分析出各地的氣候資源決定著該地的種植制度。地區無霜期(天)10積溫( )降水(mm)種植制度類型隔年年內復種東北平原1401701300 3700500 800春麥玉米大豆輪作 一年一熟西北地區1002202000 4500250 600春麥冬麥谷輪作 一年一熟黃淮海平原1772203400 4700500 950麥麥豆套種 一年二熟長江中下游平原210 2804500 5600800 1600綠肥稻稻 油菜稻稻麥稻稻 一年三熟2.1.3圖表地理教材中的圖表可以用動畫反映地理事物的上升或下降
6、趨勢,加深學生對該趨勢的印象。可以逐漸顯示每一要素,以避免其他要素的干擾,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例如,在作三角坐標圖判讀時,可以將圖標分別展示,分步進行講解,一邊然學生更清楚的了解。a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020406080100802040608001001006040200此圖表現出第一產業為40,可以用動畫的形式表示a點第一產業判讀的方法。a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020406080100802040608001001006040200a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0204060801008020406080010010060402002.1.4地圖地圖確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反映地理事物的
7、大小、高低、形狀、以及與周圍地理事物的關聯。指導學生閱讀分析地圖,可以培育學生的觀察、想象和思維能力。但地圖應突出主題,可把主題要素用動畫或閃爍等動畫效果顯示。如“京九線”鐵路(如上圖)的延伸可用動畫,城市的位置可用閃爍動畫效果來顯示,以吸引學生視線。2.2整合方法2.3.1變“文” 為“圖”過多的文字教學,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直觀性教學和系統化教學,獲取良好的教學效果,地理教材中的文字可以轉變成圖表、圖像和音頻視頻,實現圖文轉換。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差異”這部分文字內容就可制成以下圖表:國家起步發展速度城市化水平其它發達國家早慢高逆城市化現象發展中國家
8、遲快低城市發展不合理表中的具體內容由學生閱讀分析教材后,進行歸納概括完成。在課件中逐一顯示。地理教材中的圖表、圖片可以制作成動畫或視頻,動畫可以制作成二維或三維動畫。例如,“世界人口增長”圖,是曲線和柱狀圖,其中的曲線和柱狀都可制作成動畫,先是曲線的增長動畫,然后是柱狀的上升動畫;“開墾荒地引起的惡性循環示意圖”應設置逐一播放各個環節的動畫。在講“地震的破壞性”時,教材中有一幅“唐山地震”圖片(如圖),可轉換成播放一段“唐山地震”的電影,增強視聽效果,教學更為生動有效。動畫可制作成二維動畫或三維動畫,這要視該教學內容及其教學目標要求來定。如“水循環”“亞洲季風(如圖)”等圖可設計成二維動畫;“
9、地球的公轉”“晝夜更替”等可設計成三維動畫。經整合后,改變了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從而引起了教學模式的變革,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中心”,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3.研究對象、內容、過程及方法3.1研究對象和內容取沈陽市第四十八中學中學2005級高二(4)至高二(6)班為研究對象,共150名學生,其中(4)班(49人)、(5)班(51人),(6)班(50人)。選擇難點、重點集中,難度大的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為實驗內容,作為教學研究的突破口(表2-1)。表2-1 實驗內容及課時章節內容原計劃課時(時)現課時(時)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119第二單元大氣1210第三單元陸地和海洋1211
10、第四單元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66合計41363.2研究過程與方法整個研究過程在不影響原教學計劃的前提下,由同一教師分別在實驗班和參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和多媒體教學方式。第一、三單元,以(4)班、(6)班為實驗班,(5)班為參照班;第二、四單元則以(5)班為實驗班,(4)班、(6)班為參照班,為避免霍桑效應的影響,事先沒有向學生說明實驗情況。一個單元結束后,立即檢測課堂教學效果及學生的態度表現。考題由非授課教師擬定,授課教師不接觸試卷,不事先通知學生。在其中我以高中地理課本第四章第四節“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這一節課中關于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的過 程以及板塊張裂、碰撞、俯沖、消亡的機制,為例,來
11、說明信息技術與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整合。雖然課文使用了多幅插圖和相應的說明文字,但學生仍然感到比 較難于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如果利用電子計算機的圖形顯示、動畫演示的功能,就可以將這些難以理解和掌 握的內容直觀化、形象化、動態化、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在較短時間內就能夠理解和掌握 這些知識,從而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目前,各類中學地理cai軟件(即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頗多,但大多不適合直接用于課堂教學。為此,本人根據“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這一節課的特點和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利用“authorware star” 二維動畫軟件編制了一套軟件,并用之于課堂教學。教學過程如下:
12、 3.2.1復習舊課,引入新課 一開始,由計算機顯示如圖的地層剖面圖: 教師提出與上節課有關的問題:圖中a、b兩個谷地的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教師講評答案。接著教師引言:“圖中巖層發生了變形,說明是地殼運動的結果。那么地殼為什么會發生運動?運動的力量從哪里來?為了解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種現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從而導入新課。 3.2.2介紹大陸漂移學說 計算機顯示世界海陸分布大勢,進而動畫演示大西洋兩岸大陸岸線拼合后世界陸地的大致輪廓,學生就很 容易理解大陸漂移的證據以及“聯合古陸”的概念。 動畫演示“聯合古陸”漂移形成現在海陸分布的過程。教師配合動畫畫面
13、,一面講解,一面提問學生,使學生對“聯合古陸”的分解過程和各陸塊漂移的路徑產生十分深刻的印象。隨后老師歸納魏格納所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論點。 讓學生從圖中仔細區分地殼與巖石圈的不同范圍,并啟發學生對魏格納關于大陸漂移的驅動力和大陸發生漂移的層面等論點提出質疑: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和天體引潮力是否足夠大,使得由硅鋁層組成的大陸塊在硅鎂層這個固體硬殼之上發生漂移呢?這一問題的提出,為使學生透徹理解下面講述的板塊構造學說埋下伏筆 。 3.2.3推出板塊構造學說理論,并深入探討它的基本觀點。 再一次顯示巖石圈結構示意圖,我們不難發現海底擴張學說同樣面臨著與大陸漂移學說所碰到的困境,就是什么力量驅使
14、大洋地殼在莫霍面這樣的一個固體層面上擴張呢? 至此,學生受到啟發已經形成了如何完善所學的兩個理論的觀點: 漂移或擴張的層面若發生在可塑性的固體“軟流層”之上則較為可信。 火山、地震以及形成地表基本面貌的深海溝、巨大山脈等地理事物事實上存在著某種規律性的分布。而海底擴張學說關于大洋地殼俯沖、消亡的論點則可較為合理地解釋這些現象。 將以上觀點綜合起來,便初步形成了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它包括下列要點: 板塊的概念:巖石圈的某個區域; 板塊的漂移層面:“軟流層”之上; 板塊運動的結果:地表基本面貌(海陸分布、海溝、山脈)的形成以及火山、地震的發生。 理解了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之后,要掌握板塊構造
15、學說的主要論點就顯得十分容易了: 利用計算機顯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幫助學生掌握關于板塊劃分的論點; 利用動畫演示板塊的擴張、俯沖過程,幫助學生掌握關于板塊漂移層面的論點、板塊與地殼活動關系的論點; 利用動畫演示板塊張裂、碰撞的實例,幫助學生掌握關于解釋地球基本面貌形成的論點板塊張裂形成 裂谷或海洋,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碰撞形成海溝、島弧鏈和海岸山脈,兩個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巨大山脈。 最后簡介板塊構造學說的應用及其有待完善之處。 3.2.5 課后小結 這一節課的特點是,利用高科技所提供的教學手段,突破了傳統教學手段沒有解決或解決不了的教學難點。大部分的教學內容由計算機演示代替了黑板和教師的講解。本課中“
16、聯合古陸”分合變換的過程、海底更新擴張,俯沖消亡的過程以及板塊構造學說一步一步的進行,都是計算機分步呈現信息,教師層層啟發,學生逐步探索所得到的結果。教學是在教師的設計和指導下,由學生通過計算機媒體索取知識的愉快的學習過程。課后,有的同學說:“這一節課既上得十分輕松,又學到很多知識,希望以后還能經常上到這樣賞心悅目的課。”4.研究結果與分析4.1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及原因分析利用態度量表,發出問卷150份,回收150份,對回收的問卷進行統計處理、分析。調查顯示,學生對課堂教學中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興趣較大(很感興趣及感興趣的,創新班占86.09%,普通班占80.53%),上課認真(很認真及認真的
17、,創新班占89.67%,普通班占72.61%),學生對課堂教學效果感到滿意(很滿意及滿意的,創新班占91.06%,普通班占72.62%)(表3-1)。表3-1 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態度表現 (n=150)調查項目態度等級人數abcde學習興趣(5等級)241013050認真程度(4等級)15120105/教學滿意度(5等級)201111810注:a、b、c、d、e分別為興趣、認真程度、滿意度從高到低的排列。學生對本課程感興趣及對教學效果感到滿意的原因,可歸結四點:(1)理論聯系實際。(2)形象生動。(3)突破時空限制。(4)快速、及時。4.2學生的課堂理解與掌握程度比較理解與掌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教
18、學效果,對媒體的理解程度則反映了媒體的教學效果與功能。調查表明,學生在課堂上總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屬學生自我評價)是滿意的,其中大部分及以上理解和掌握的分別占85.53%和84.65%(表3-2)。表3-2 學生的理解與掌握程度自我評價 (n=150)調查項目理解與掌握程度等級(人數)abcde總體理解程度67153119總體掌握程度58642107注:等級為:a.全部 b.絕大部分 c.大部分 d.半數 e.僅小部分結果表明,實驗班的得分率略高于參照班(創新班相差稍小,普通班相差稍大),說明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難點問題解決得較好。4.3教學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通過達標檢測,對本次的實驗效果進行評
19、估。學生考試成績的評估方法,采用目前中學里較常用的平均分。表3-3 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課堂教學效果比較 n=118(114)實驗內容實驗班級平均分均量值(z)p值第一單元實驗班:(4)班、(6)班80.92(73.04)3.14(3.07)0.149(0.283)參照班:(5)班79.64(74.42)2.88(3.12)第二單元實驗班:(5)班78.27(72.18)3.10(3.07)0.912(0.987)參照班:(4)班、(6)班78.04(72.16)2.96(3.11)第三單元實驗班:(4)班、(6)班76.81(70.42)3.09(2.96)0.124(0.975)參照班:
20、(5)班75.61(70,46)2.95(3.16)第四單元實驗班:(5)班83.08(76.05)3.31(3.09)0.127(0.540)參照班:(4)班、(6)班81.92(76.86)2.84(3.11)從表3-3達標測驗結果分析,本次實驗與預期的結果是一致的,即采用多媒體教學盡管沒有明顯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對學生的考試成績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無論是創新班,還是普通班,從第一單元至第四單元,成績均無顯著性差異(p值均大于0.05)。5結論與建議5.1結論通過實驗研究,可明確以下結論:(1)應用信息技術,可實現重點、難點在地理教學方法上的突破。 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課上的應用,將抽象的概
21、念、原理,變得生動,貼近學生的實際。信息技術逐漸因其優勢,逐漸取代了地球儀、掛圖等傳統的地理教學工具。(2)應用信息技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地理學科的進步,歸根于人類主動認識世界能力的提高。新課程標準中,強調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進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在獲取地理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自主的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課上的應用,為教師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地理現象、地理的模擬實驗引入到課堂中,使學生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體現知識的綜合應用。 (3)信息技術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教師的基本功。解決地理問題、學習地理知識,往往需要
22、借助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為輔助。信息技術的應用,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知識空間,讓學生將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合理聯系。信息技術豐富了地理教學資源,借助網絡,使得教師可以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補充教學素材。在網絡上也使教師可以學到更多的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 5.2建議新課程要求教師從知識性的備課向發展性的教學設計轉變;要求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從教師權威的傳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要求教學手段從單一的教學方式轉向運用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技術。5.2.1實現課堂教學形式的變革改變傳統教學中單調古板的教學形式,既精講啟發,又有現代媒體適時參與;既有學生復習質疑、討論、練習;又有親自實踐觀察的機會,使動腦、動口、動手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注意率,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而且授課內容相對集中,重點、難點各個擊破。5.2.2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改革同步進行,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采用多媒體教學,其教學手段與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若與教學方法不協調,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則嚴重影響其教學效果。如教師單純利用大量媒體進行單一枯燥的宣講,則成了新的形式下的“滿堂灌”;一味地追求“直觀”,則限制了學生想象思考的空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合川區初中“七校聯盟”2025年春期半期質量檢測七年級 英語試題
- 投資基金合同履約金的管理
- 《Python程序設計基礎》課件 第7、8章 面向對象編程;文件與異常
- 《Python程序設計基礎》課件 第5-8章 函數與模塊-文件與異常
- 鐵路工程安全技術石家莊鐵路35課件
- 《GB 18399-2001棉花加工機械安全要求》(2025版)深度解析
- ARM Cortex-M3嵌入式開發及應用教與學 課件 第12、13章 信號量與互斥信號量;消息郵箱與消息隊列
- 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英語專業》生涯發展展示
- 簡單版度個人耕地承包協議
- 農產品購銷合作協議
- 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力課件-高二下學期物理人教版選擇性2
- 文職考試題庫試卷及答案
- 2025-2030中國電氣火災監控模塊競爭戰略規劃與需求預測分析研究報告
- 2025年臨床執業醫師考試的醫學影像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養老護理員養老機構管理考試試卷
- 【報批稿】XX市三萬畝鹽堿地改良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鍋爐施工安全文明方案
- 2024福建福州閩投海上風電匯流站有限公司招聘8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中國輸電線路在線監測系統行業發展狀況及前景規模調查報告2025-2030年
- 第18課《井岡翠竹》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2025年河南林業職業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