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素材的角度探討中學作文的教學_第1頁
從素材的角度探討中學作文的教學_第2頁
從素材的角度探討中學作文的教學_第3頁
從素材的角度探討中學作文的教學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素材的角度探討中學作文的教學 【摘要】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素材在學生作文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從素材的積累和運用這一角度探討中學作文的教學,指出學生作文由于素材的匱乏所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素材積累和運用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素材作文語文教學 【引言】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渠道,是衡量學生語文成績的重要標志,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師最頭痛的事,也是大部分學生所害怕的,因為他們絞盡腦汁也擠不出幾句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因為學生素材的匱乏,加之不能有效自如的運用。因此,如何從素材的積累和運用的角度來指導學

2、生寫作,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素材及其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素材,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為:是指作者從社會生活中搜集的,未經加工和提煉的文藝創作的原始材料。素材在作文寫作中的重要作用,正如現代語文名家阮真先生所說:“肚子里空空如也,哪里做得出好文章呢?譬如廚房里有了魚翅海參,自然有好菜做出來;倘使只有些青菜蘿卜,哪里做得出好菜來?”對寫作的過程,著名作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先生曾用煮飯三步曲作了形象的比喻: 一是為寫作準備素材,就是提供下鍋的米;二是運用素材寫作文,就是怎么把米煮成飯;三是根據材料成就經典美文,就是怎樣才能把飯做得香甜可口。因此,寫好作文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寫作素材的積累和運

3、用。 二、中學生作文素材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1.素材貧乏,文章枯燥無味 在作文教學中發現,有的學生由于平時作文素材積累得很少,導致考試時為尋找合適的素材花費大量的時間,有的學生搜腸刮肚也找不到合適的素材,最終,即使有好的立意構思也被迫放棄,或者勉強成文卻辭不達意。 2素材陳舊,缺少新意 學生由于閱讀量少,知識面狹窄,積累的素材又少而陳舊,常導致兩種情況:一是素材陳舊,只會用幾種材料或幾個大家都熟悉的事例,導致作文缺少新鮮感和活力。二是對傳統見解的重復,人云亦云,毫無新意。很多學生都喜歡用“愛迪生孵小雞”“雨中母親送我去醫院”等作為事例。 3素材與主題脫節,結構散亂 有的學生由于平時忽視作文素材的

4、積累,在臨考前背誦大量的現成材料,一知半解,把素材硬拼在一起,結果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甚至出現材料和觀點脫節的情況。這樣的文章既無說服力和感染力,也顯得文章結構散亂而無條理。 三、作文素材的積累和運用 1從生活中積累素材 作文源于生活。觀察是獲得作文素材的基礎,沒有觀察,沒有體驗,作文就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教師應結合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指導學生從多姿多彩的人生和紛繁復雜的世界中獲得體驗,提煉自己的看法、觀點,激發學生興趣,觸發學生靈感,并讓他們養成記錄從生活觀察中得來的內容和感受的習慣。多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作文往往內容比較充實,甚至言之有理,避免了空洞和乏味。日積月累,學生的積極性

5、也會被調動起來,不再把寫作當成是絞盡腦汁應付老師的“苦差事”。在觀察中積累,這是積累作文素材最重的途徑,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2,從閱讀中積累素材 閱讀一方面能夠使我們獲得大量的知識和信息,增長見識,拓寬視野。閱讀對于寫作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更是其他手段不能取代的。關于這一點,阮真先生在中學作文教學研究中很有見地地指出:“論到中學國文教學的成績,雖有讀作二方面,但我以為讀文是因,作文是果。讀文成績的好不好,往往在作文中表現出來,所以作文教學的成績,也可包括全部國文教學的成績。讀書能力薄弱的,作文也不會好;作文好的,讀書能力自然也高些。從教育上看來,讀文是吸收智識,發展智識的判斷力;作文

6、是運化智識,發展智識的發表力。讀文好比蠶吃桑葉,作文好比蠶的吐絲。” 中學教材其實是寶貴的閱讀資源,包含著大量的人文、自然科學知識。如果學生能有意識的積累這些素材,并在作文中運用,往往能起到“點睛”的作用。 3運用聯想,讓舊素材推陳出新 對舊素材,應指導學生“深入挖掘”,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從多角度、多側面去展開聯想,進行思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這個意思。對于同一素材,從不同的角度提煉立意,既可以舊米釀新酒,舊文出新意,又可以使文章與眾不同,脫穎而出。比如說,大家都熟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如果他沒有穩

7、定的生活來源,五柳先生還能唱出對自然生活的熱愛嗎?聯想到陶淵明“帶月荷鋤歸”“采菊東籬下”自食其力的生活,當然就可以放棄媚上欺下、無人身自由的官僚生活了。 4運用典故或成語使文章增添色彩 典故和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文章中巧妙地引用,能起著非同尋常的作用。雖然有時只用了幾個字的典故或成語,卻往往可節省數十字,或者數百字。作文應指導學生運用言簡意賅的典故和成語,更能凸顯人的文化底蘊和表達力。譬如說:“以弱小之愛爾蘭,抵抗強大之英國,雖不能勝,很有勇敢精神。”不如說“愛爾蘭以螳臂當車,其勇可嘉”;譬如說“你走錯了向方,目的達不到了”不如說“你這是南轅北轍了”。 【結束語】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應指導學生加強素材的積累和運用,這對豐富學生的知識和拓寬學生的視野,并在考試中自如地運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斌輝.論學生寫作效能感的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