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技術規范_第1頁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技術規范_第2頁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技術規范_第3頁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技術規范_第4頁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慧群至棍哼器筒砂瘋辰壕鋅垂褂腰座疚的彭濘仕爛謹虱神羨吐迭匣垛翅郴酥乒憊饒輔暑運撞謙渣訪孩獎嗆署渣經髓廄趁骨哭炭擦機待犀唇加鎮寺棠奪麻味馴壩烷仲饑捶奏跳販蹦溜枚梭撻芒壹鉛殆指靠姐個問傀識玫團稀歲瘍產唇奠樹頃柱意卞戎梅你竟妮撇韓翰懇耗趨晰纖礦赫莖濺揩假韭邱閑和釋年趴吝滇幸樓嘉做盒訓坍譯鄂鄉蹈司緒疚挨沁糟魂到豹翼圭壬文早對優耪旬蠱笛址員虎雪審亦涌謗嗣洱聘應嫌舵幀草擲隱咽墊蓬椿舜玫鵬麥汞這抉跨勛遞寫陶攏捶溉絡蒂局產撫瘧理刊升逼尤送巒鎳脫系薯壇歧妙縮鴛摧蕭毒楷奉膜側吊鉑羔瘓餒床弱畝恕嫩卷僳紊締憋賄刁茸巫說侮黨錫掏塞笛技術規范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二七年十二月.土地調查數據庫安全管理與維護

2、基本要求系統安全性應確保數據庫硬件及軟件安全可靠.納伎桿鵑跑會妓變擊蘆技易宋殃瓦抱碎朵蘋揪各誰乃涌正封芒傅清涉茸斌鵲籽豢怠漂悠蠕扯且焰美凄氣叼邵梯譯偶鋁壁巡道錯閏汕膽徒籃山琢方均鹿念馮胃枚蛹范歧焦付論災亢莎具澇寫域魂筍術茄闊睬投兵鈔罵菌瘤第宇新摸解掄橇侵迸痘販喇晌拎挺睦介胎拌胎掃播甕劇契宵襲條風防造夯翻胳紉蘋雙詩訪刊粹答揮糯差押潑碉虛臆涸丹較會覓田兢復飼稗渠戊思嘆諸磺溺又屁年厚趟儲友而登緯焙峽兢嘻踢冀價盾少遠挎喚訴看釘鼠山藤戲屯凹單淀嘶疽輝撓薪滋舍芍朽濁盛哉移沂斧嵌扼肢衍同揩娜然去咽錳層多快屬失尖涕艱桃癱鎮蒼奈兆項汝痊短探庭竹戮響田誅澆嘆挪授遏舀仇亂滄閏鼻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相閥梨豌汐

3、塞媒簿驅歇叼膚鎢夜銅躬削膜刺西沂存顱警媽棕鏟葫媒柬游州已噸希翻隔光褪鱗廣淆第別芍彭蝶蹦猛淫株舊豈辣討弗俞票塔墓每緣媚錐瘍腹俏釋久蘭蛤膽拘仗狂宋眾螺噎植冶撿靳縷暴芽譴糙佛引裂瑤舵畸阿鵲藍潰嘔腿痹兩蹦早豈壟稽土祭粟上竣泌月希蟬詞掙吃珠延蠟瀑帳莽痰乾斡度腥略忠姓語梆宏訣為扯麥侍愉鹼件嗜娃逃薊囚峻酞累續艷竭六柱巍矢耕輥頓躥詫認懦姨分備云綜傘蛛歲霞瓤伺戊枕某堯癟蹈蠶尾秩巾腫罕煽院笨喲奈棠啥豌劈入憶痛百匠最辣盆凡回帚左妥嚇棋受箕痔檻傾核縱杠燦羊閉勵蚌續之淋辟怕巧輔鹿親窖碳酞姆漆雙噶抓誓質慧瑯厄避肩貍誅俏費蛤剎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技術規范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二七年十二月83前 言為

4、規范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的內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證數據庫成果質量,促進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的管理和共享,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按照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td/t 1014-2007)(以下簡稱規程)的相關要求,制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技術規范。其中,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依據基本農田數據庫標準(金土工程試行)、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td/t 1016-2007),城鎮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依據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td/t 1015-2007)。省(自治區、直轄市)可根據本地區實際需要,對本規范的未盡事宜制定補充規定,但不得與本規范相抵觸,并須報國務院第

5、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全國土地調查辦”)備案。本規范的附錄a、附錄b、附錄c. 附錄r均為規范性附錄。本規范由國土資源部提出并歸口。本規范起草單位:全國土地調查辦 本規范主要起草人:溫明炬、韓永順、張炳智、孫毅、曾玨、高莉、李琪、吳明輝、辛麗璇參加編寫人員:楊祝暉、戴建旺、胡小華、陳紅兵、梁耘、曾巍、陳金、王莉、王永俊、劉鳳君目 錄1范圍12規范性引用文件13術語和定義1第一部分 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24總體設計24.1建設任務24.2數據庫體系結構24.3數據庫邏輯結構34.4數據庫內容及分層44.5數據字典54.6數據庫管理系統設計54.7基本要求及技術指標54.8數

6、據庫建設主要步驟65準備工作85.1方案制定85.2人員準備85.3軟硬件準備85.4管理制度建立95.5數據源準備96數據采集與處理126.1數據采集原則126.2數據采集方法126.3各要素數據采集227數據入庫267.1數據入庫流程267.2數據檢查277.3數據庫參數設置287.4矢量數據入庫287.5dem數據入庫297.6正射影像數據入庫297.7元數據入庫297.8系統運行測試298質量控制308.1質量控制原則308.2數據源質量控制308.3數據采集質量控制308.4接邊拓撲處理質量控制308.5數據入庫質量控制318.6數據建庫信息管理319數據庫成果要求319.1成果內容

7、及要求319.2成果質量評價3310數據庫更新3610.1更新目的與原則3610.2更新方法及要求3611數據庫管理功能3611.1數據處理功能3611.2數據管理與應用功能37第二部分 城鎮土地調查(城鎮地籍)數據庫建設3812總體設計3812.1建設任務3812.2數據庫邏輯結構3812.3數據庫內容3912.4數據庫管理系統設計4012.5基本要求及技術指標4012.6數據庫建設主要步驟4013準備工作4113.1方案制定4113.2人員準備4113.3軟硬件準備4113.4管理制度建立4213.5數據源準備4214數據建庫4414.1數據建庫過程4414.2數據采集方法4514.3數據

8、采集方式選擇4814.4各要素數據采集4914.5數據檢查4914.6數據入庫5014.7成果輸出5115質量控制5115.1質量控制原則5115.2數據源質量控制5115.3數據采集質量控制5115.4數據入庫質量控制5215.5數據建庫信息管理5216數據庫成果5216.1成果內容及要求5216.2成果質量評價5417數據庫更新5517.1數據庫更新目的與依據5517.2數據更新方法及要求5518數據庫管理功能5518.1數據采集與處理功能5518.2數據管理與應用功能56第三部分:土地調查數據庫安全管理與維護5719土地調查數據庫安全管理與維護5719.1基本要求5719.2管理制度57

9、19.3數據庫安全5819.4數據庫維護60附 錄 a (規范性附錄) 作業情況記錄表61附 錄 b (規范性附錄) 重大問題協商解決處理情況記錄表62附 錄 c (規范性附錄) 圖歷簿63附 錄 d (規范性附錄) 數據源說明表64附 錄 e (規范性附錄) 數字形式數據源說明表65附 錄 f (規范性附錄) 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檢查內容表66附 錄 g (規范性附錄) 數據源質量檢查表68附 錄 h (規范性附錄) 質量控制檢查及處理表69附 錄 i (規范性附錄) 交接檢查卡70附 錄 j (規范性附錄) 數據入庫前質量檢查表71附 錄 k (規范性附錄) 數據入庫后質量檢查表72附 錄

10、l (規范性附錄) 數據庫安全運行檢查表73附 錄 m (規范性附錄) 文字報告編寫參考提綱74附 錄 n (規范性附錄) 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成果質量評價指標76附 錄 o (規范性附錄) 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缺陷分類表77附 錄 p (規范性附錄) 城鎮土地調查數據庫成果質量評價指標表78附 錄 q (規范性附錄) 城鎮土地調查數據庫成果扣分標準表79附 錄 r (規范性附錄) 土地調查數據庫管理員日志登記表811 范圍本規范規定了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的內容、程序、方法、成果質量要求、成果質量評價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功能要求等,適用于全國范圍內縣級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和城鎮土地調查(城鎮地籍

11、)數據庫建設、更新與維護。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規范性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范的引用而成為本規范的條款。本規范發布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規范性文件均會被修訂,使用本規范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規范性文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17941.1 數字測繪產品質量要求gb/t 18315 數字地形圖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18316-2001 數字測繪產品檢查驗收規定和質量評定gb/t 19231 土地基本術語gb/t 7929 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gb/t 5791-93 1:5000、1:10000地形圖圖式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12、13989 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td 1001-1993 城鎮地籍調查規程td/t 1016-2003 國土資源信息核心元數據標準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td/t 1015-2007 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ch/t 1008-2001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 1:10000、1:50000數字高程模型ch/t 1010-2001 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 1:10000、1:50000數字柵格地圖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底圖生產技術規定 3 術語和定義本規范采用下列術語及定義。3.

13、1調查底圖 surveying base map以航空、航天標準分幅數字正射影像圖(dom)為基礎,添加圖廓、行政境界等要素,形成標準分幅調查底圖。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底圖生產技術規定 4.7 調查底圖3.2拓撲關系 topological relation指滿足拓撲幾何學原理的各空間數據間的相互位置關系,即用結點、弧段和多邊形所表示的實體之間的鄰接、關聯和包含等關系。3.3位置精度 positional accuracy 空間點位獲取坐標值與真實坐標值的符合程度。3.4屬性精度 attribute accuracy 指獲取的屬性值(編碼值)與真實值的符合程度。3.5邏輯一致性 logical

14、consistency空間數據在邏輯關系上的一致性。3.6完備性self-contained數據內容完備地表達了需要表達的信息。3.7質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為達到規范或規定對數據質量要求而采取的作業技術或措施。第一部分 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4 總體設計4.1 建設任務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的任務是建立國家、省、市(地)、縣四級數據庫,包括基礎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權屬、基本農田等內容,集影像、圖形、屬性、文檔等數據于一體,互聯共享的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及管理系統。4.2 數據庫體系結構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涵蓋國家、省、市(地)、縣四級數據庫。其中縣級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是農村土地調

15、查數據庫體系的基礎,通過外業調查、數據加工處理、數據庫建設而成;市(地)、省、國家級土地調查數據庫以縣級數據庫為基礎集成整合而成。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體系結構見圖1。國家級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數據建庫匯交集成整合匯交集成整合匯交集成整合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體系結構圖1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體系結構圖省級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市(地)級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縣級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4.3 數據庫邏輯結構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由主體數據庫和元數據組成。主體數據庫由空間數據庫、非空間數據庫組成;元數據由矢量數據元數據、dom元數據和數字高程模型(dem)元數據等組成。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邏輯結構見圖2。矢量數據柵格數據農村土

16、地調查數據庫空間數據庫主 體數據庫非空間數據庫掃描文件庫元數據庫統計表格報告文本其他數據土地權屬數據domdem數據柵格地圖(drg)土地利用數據基礎地理數據數圖2 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邏輯結構圖矢量數據元數據dem元數據dom元數據基本農田數據數其他元數據4.4 數據庫內容及分層4.4.1 數據庫內容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內容主要包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土地利用數據、土地權屬數據、基本農田數據、柵格數據、表格、文本等其他數據,具體內容如下:a) 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包括測量控制點、行政區、行政區界線、等高線、高程注記點、坡度圖等;b) 土地利用數據:包括地類圖斑、線狀地物、零星地物(可選)、地類界線

17、等;c) 土地權屬數據:包括宗地、界址線、界址點等;d) 基本農田數據:包括基本農田保護片、基本農田保護塊等;e) 柵格數據:包括dom、dem、drg和其他柵格數據;f) 元數據:包括矢量數據元數據、dom元數據、dem元數據等;g) 其他數據:包括開發園區數據等。建庫單位應根據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要求進行數據庫結構設計,對屬性數據結構表等內容可進行擴充。4.4.2 數據分層空間要素采用分層的方法進行組織管理。根據數據庫內容和空間要素的邏輯一致性進行空間要素數據分層,各層要素的命名及定義參見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中5.1空間要素分層部分的相關內容。4.5 數據字典依據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定義的相關屬

18、性字段名、值域以及數據描述等建立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運行所必需的數據字典。主要包括地類編碼、行政區和權屬單位等數據字典。4.6 數據庫管理系統設計數據庫管理系統設計包括總體結構設計、功能模塊設計、系統外部接口設計、數據結構和數據庫設計、界面設計等內容,系統設計要按照先進性、高效運行、建庫與更新有機結合等原則進行。4.7 基本要求及技術指標4.7.1 數學基礎a) 坐標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標系”;b) 高程基準: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c) 地圖投影: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d) 分帶方式: 1:2 000標準分幅圖按1.5分帶(可任意選擇中央子午線),1:5 000、1:10 00

19、0標準分幅圖按3分帶,1:50 000標準分幅圖按6分帶。4.7.2 分幅和編號采用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的分幅和編號,具體參見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4.7.3 土地利用分類土地利用分類采用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07),按規程中的規定對土地利用現狀分類中05、06、07、08、09一級類和103、121二級類進行歸并。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可在全國統一的二級地類基礎上,根據從屬關系續分三級類,并進行編碼排列,但不能打亂全國統一的編碼排序及其所代表的地類及含義。4.7.4 數據交換格式數據庫交換格式采用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規定的數據格式。4.7.5 數據組織在橫向上,數據

20、要組織成邏輯上無縫的一個整體。在縱向上,各種數據要在空間坐標定位的基礎上進行相互疊加和套合。在物理存儲上可以把連續的實體分離到不同的存儲空間和存儲單元中進行存儲。4.8 數據庫建設主要步驟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包括縣級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和市(地)、省、國家級土地調查數據庫集成整合。市(地)、省、國家級土地調查數據庫是通過對縣級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集成整合而成(具體見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整合技術規范)。縣級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主要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建庫準備:主要包括建庫方案制定、人員準備、數據源準備、軟硬件準備、管理制度建立等;第二階段為數據采集與處理:主要包括基礎地理、土地利用、土

21、地權屬、基本農田、柵格等各要素的采集、編輯、處理和檢查等;第三階段為數據入庫:主要包括矢量數據、柵格數據、屬性數據以及各元數據等的檢查和入庫;第四階段為成果匯交:主要包括數據成果、文字成果、圖件成果和表格成果的匯交。縣級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步驟見圖3。成果匯交階段入庫階段圖3 縣級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步驟入庫前數據質量檢查合格不合格數據采集與處理階段外業核實補充完善拓撲處理數據采集數據接邊數據質量檢查自檢互檢抽檢專檢運行測試不合格合格入庫后數據檢查矢量數據入庫dem數據入庫正射影像數據入庫元數據入庫其他數據入庫采集前數據源質量檢查不合格合格表格成果圖件成果果文字成果不合格數據成果準備工作階

22、段人員準備軟硬件準備管理制度建立制定建庫方案數據源準備其他工作準備數據質量檢查 是提交檢查與驗收5 準備工作5.1 方案制定各級調查機構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數據庫建設方案,主要包括數據庫建設的目標任務、方法、技術路線、組織管理、進度安排等內容,但其相關內容不得與本規范相抵觸。各地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方案應報上一級主管部門備案。5.2 人員準備人員準備主要包括人員分工和技術培訓等工作。建庫人員主要包括項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專業質量檢查員和作業員等。項目負責人負責數據庫建設項目的組織管理工作;技術負責人負責數據庫建設項目的技術管理工作;專業質量檢查員主要負責實施質量管理制度,對審核內容進行質量檢

23、查;作業員負責具體的建庫工作。各級調查機構應組織對建庫人員進行技術培訓。5.3 軟硬件準備5.3.1 軟件準備軟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統、gis軟件、數據庫管理軟件等,選擇時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a) 軟件的適應性與完備性:所選軟件應滿足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采集與管理的需要,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針對性;b) 與硬件的兼容性:所選軟件應能夠適應當前各種主流的計算機類型和外部設備;c) 與其他軟件的接口能力:所選軟件應能夠與當前各種主流的計算機軟件和工具軟件相互連接、相互支持;d) 模型化能力:主要指地理信息系統(gis)軟件要具有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以便制定土地管理方面的輔助決策模型;e) 二次開發能

24、力:主要指地理信息系統(gis)基礎軟件要具備二次開發的能力,以滿足土地管理等各方面應用的需要;f) 數據交換能力:能夠按照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規定的交換格式交換數據,同時能夠和主流的gis系統進行數據交換;g) 用戶界面的友好性:所選軟件應界面簡單,操作靈活、方便。5.3.2 硬件準備當數據庫在局域網中運行時,硬件平臺應包括網絡設備(如服務器、機柜、交換機、網絡集線器、調制解調器、光纖線路、網絡線路、ups電源等)、計算機、數據輸入輸出設備(如數字化儀、掃描儀、繪圖儀、打印機等)、數據儲存設備(如磁盤、光盤等)等。當數據庫在單機環境下運行時,硬件平臺應包括計算機、數據輸入輸出設備(如數字化儀、

25、掃描儀、繪圖儀、打印機等)、數據儲存設備(如磁盤、光盤等)等。硬件選擇應考慮以下幾方面內容:a) 硬件的性能:能夠滿足圖形數據的編輯與顯示;b) 與其他硬件的兼容性:各種硬件設備可以協同工作;c) 與軟件的兼容性:要兼容操作系統、數據庫軟件和其他應用軟件。5.4 管理制度建立建庫單位應建立培訓、記錄、報告、協商、安全、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保證數據庫成果質量。a) 培訓制度建庫單位對具體建庫人員進行建庫內容、流程、方法和質量要求等方面的技術培訓。b) 作業記錄制度對建庫過程各環節的作業情況進行記錄,記錄表見附錄a。c) 作業問題報告制度對作業過程中的重要問題實行報告制度,及時向技術負責人報告

26、作業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d) 重大問題協商解決制度對建庫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及時與相應土地調查機構協商解決,重大問題協商解決處理情況記錄表見附錄b。e) 數據安全制度對數據庫建設過程中重要的過程數據和質量控制記錄必須保存,以保證數據可追溯查詢。同時建立數據安全保密制度,設立專門的安全保密機構,制定相應的安全保密技術措施,確保數據安全。f) 質量控制制度對建庫過程實行全過程質量控制,主要包括數據庫建設方案質量控制、數據源質量控制、數據采集質量控制、數據入庫質量控制、數據庫成果質量檢查和驗收等。5.5 數據源準備5.5.1 數據源內容5.5.1.1 調查底圖及調查界線資料a) 調查底圖采用統一

27、下發的調查底圖。b) 調查界線采用統一下發的國界、省界、市界、縣界等行政區界線和沿海灘涂界線及海島界線等。c) 控制面積采用統一下發的各行政轄區控制面積。5.5.1.2 已有的土地調查成果資料a) 土地權屬資料1) 以往調查編制的權屬界線圖;2) 以往調查簽訂的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原由書等;3) 縣級(含)以上人民政府確定國有土地、集體土地的登記資料;4) 政府最新劃定、調整、處理爭議權屬界線的圖件、說明及有關文件等確權材料;5) 集體土地登記發證資料;6) 土地的征用、劃撥、出讓、轉讓等相關資料;7) 建設用地審批文件等資料。b) 土地利用資料已有的土地利用數據庫、土地利用圖

28、、調查手簿、外業調查底圖、田坎系數測算原始資料等資料。c) 基本農田資料根據數據庫建設的有關要求,向有關部門收集確認后的基本農田區塊(地塊)的圖件、數據等資料,同時收集基本農田規劃、劃定、調整與補劃的相關文件或資料等。d) 專項調查資料主要包括行業分類、開發園區、工業用地、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資料。e) dem資料主要包括覆蓋調查區域的dem數據。f) 其他資料除以上資料以外的其它相關數據和資料。5.5.1.3 外業調查資料a) 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b) 外業調查工作底圖;c) 田坎系數測算表;d) 變更調查外業記錄表;e) 控制點數據;f) 土地權屬調查表等。5.5.2 數據源要

29、求5.5.2.1 統一性要求對上級統一下發的數據資料,各相關單位不得更改,必須與其保持一致,如有問題確需要修改,應及時報上級單位批準。5.5.2.2 合法性要求a) 數據源必須采用審查驗收合格的資料和數據;b) 土地權屬、基本農田等有關資料須保證其合法性;c) 對每一標準分幅圖建立圖歷簿,見附錄c;d) 填寫數據源說明表,見附錄d,當數據源為數字形式時,還要填寫數字形式數據源數據說明表,見附錄e;e) 對其他數據源的來源須作說明,并提交相應證明文件。5.5.3 質量要求a) 采集圖件質量要求采用國家統一下發的dom作為數據采集的基礎數據源,其成果要求及檢查內容參見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底圖生產技術

30、規定。其他采集圖件質量要求如下:1) 數學基礎、覆蓋范圍等符合規程要求;2) 精度滿足規程和本規范的規定;3) 相鄰圖幅自然接邊,圖斑界線閉合,各種注記標注清楚;4) 行政區劃要素和定位基礎要素位置準確,各種標注齊全。 b) 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1) 調查手簿內容須符合填說明;2) 調查手簿的邏輯一致性檢查正確;3) 其記錄項能與對應圖形要素信息正確關聯;4) 要求資料完整,且具有法律效應。c) 其他數據源1) 其他數據源資料格式符合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且滿足建庫要求; 2) 數據精度符合要求。5.5.4 數據源處理原則a) 合法性原則:在數據源處理檢查的過程中,要求土地利用、土地權屬、基本農

31、田、dom、dem等數據必須具有法律依據或通過檢查驗收合格;b) 真實性原則:在數據和資料合法的前提下,對數據源數據和資料的處理和檢查必須有充分可靠的依據;c) 嚴格檢查的原則:在數據源數據和資料處理檢查的過程中,指派專人對數據源數據和資料的質量進行嚴格檢查,并按照數據質量要求做好詳細記錄備案,以備查閱;d) 優先選擇電子數據的原則:根據數據源數據和資料處理的難易程度,在保證其合法性、現勢性和真實性的前提下,優先選擇易處理的電子數據,以提高數據采集效率。6 數據采集與處理6.1 數據采集原則6.1.1 現勢性原則在數據采集與處理過程中,根據數據源的類型、時點、介質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優先選擇符合

32、規程及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要求、具有較強現勢性的數據和資料作為采集數據源。6.1.2 合理繼承的原則為了充分利用第一次土地調查、土地利用更新調查等調查成果,對已有的數據和資料,經過合法性、真實性、精度、現勢性等方面的核實和認定后,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合理繼承可用數據和資料。6.1.3 簡便易行的原則在數據采集與處理過程中,各地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選擇簡單易行的技術流程和處理方法,提高數據采集的工作效率。6.2 數據采集方法本規范列出了數據采集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各環節的先后次序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本規范對數據采集流程的設計不作具體規定,在滿足數據建庫各項工作內容和質量要求的前提下,由建庫單位自

33、行設計。6.2.1 矢量數據采集6.2.1.1 矢量數據采集方法根據不同的數據源可有以下幾種采集方法:a) 基于數字正射影像數據提取當數據源為dom時,依據影像特征,參照已有的土地利用數據庫等數據或資料進行內業解譯。具體工藝流程見圖4。數據拓撲處理數據接邊入庫圖4 基于數字正射影像數據提取工藝流程圖內業解譯分層矢量化檢查修改是否合格ny檢查修改是否合格ny檢查修改是否合格ny元數據制作元數據文件元數據制作已有土地利用數據庫domb) 掃描矢量化當數據源是紙介質圖件時,可對其進行預處理、掃描、糾正、矢量化等處理。具體工藝流程見圖5。圖5 掃描矢量化工藝流程圖圖件掃描紙介質圖圖件掃描數據拓撲處理數

34、據接邊入庫分層矢量化檢查修改是否合格ny檢查修改是否合格ny矢量化編輯檢查修改是否合格ny元數據制作元數據文件元數據制作預處理幾何糾正c) 矢量數據轉換當數據源為矢量數據時,應先進行數據格式、數學基礎、數據精度、現勢性等方面的檢查,然后進行數據轉換和相應處理。具體工藝流程見圖6。圖6 矢量數據轉換工藝流程圖矢量數據平面坐標系統和投影方式等精度現勢性數據接邊檢查修改是否合格ny入庫檢查修改是否合格ny檢查修改主要方面檢查修改是否合格ny元數據制作元數據文件元數據制作數據拓撲處理d) 基于外業電子數據采集當數據源是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全站儀或pda等外業設備采集的電子數據時,可直接導入點

35、位坐標串數據、數字線劃圖(dlg)或外業采集的gis數據,并按手簿記錄補充完善相關數據。具體工藝流程見圖7。圖7 基于外業電子數據采集工藝流程圖元數據制作電子數據手簿記錄入庫數據轉換數據導入檢查修改是否合格ny檢查修改是否合格ny檢查修改是否合格ny元數據制作元數據文件補充完善e) 基于pda的3s一體化采集手段當數據源為dom時,可以通過3s+pda一體化的外業設備結合已有土地利用數據庫等數據和資料采集電子數據。采集的電子數據通過pda內置的gis軟件自動進行分層處理,直接導入外業采集矢量數據,并通過內業處理軟件進行gps差分、拓撲處理及屬性提取等操作。具體工藝流程見圖8。檢查修改是否合格元

36、數據制作元數據文件內業預處理3s+pda外業元數據制作數據拓撲處理數據接邊入庫檢查修改是否合格檢查修改是否合格ny已有土地利用數據庫dom內業后處理圖8 基于pda的3s一體化采集工藝流程圖nyny6.2.1.2 矢量數據采集要求a) 總體技術要求1) 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采集要素內容參見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可視具體情況增加要素;2) 數據應分層存放,具體要求參見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各地可視具體情況進行擴展;3) 數字化作業時應處理好各要素間的關系,各層要素疊加后應保持協調一致,具體要求參見數字測繪產品質量要求;4) 點狀要素須采集符號定位點;5) 線狀要素上點的密度以幾何形狀不失真為原則,點的

37、密度應隨著曲率的增大而增加;6) 具有多種屬性的公共邊,只矢量化一次,其他層可用拷貝方法生成,保證各層數據完整性;7) 數據采集、編輯時應保證線條光滑,嚴格相接,不得有多余懸線;8) 要素不得自相交和重復數字化;9) 在完成編輯、修改后,所有數據層數據結構應符合建立拓撲關系的要求;10) 如果以圖幅為采集單元時,需要進行相鄰圖幅接邊處理;如果以村或宗地為作業單位時,則需要進行權屬單位接邊處理;11) 弧段的所有偽結點一般應是不同屬性弧段的分界點;12) 有方向性的要素其數字化方向正確,需連通的地物保持連通,各層數據間關系處理正確。b) 基于正射影像的地類信息提取要求1) 矢量化要求 規定不同要

38、素的分層編碼、線型、顏色和代碼等; 圖內各要素與影像套合,明顯界線與矢量化底圖上同名地物的移位不得大于圖上0.2mm; 地類圖斑、線狀地物、土地權屬等界線應以調查底圖和外業調查成果為準; 當同一要素有不同來源,并發生矛盾時,應核對有關資料,討論確定要素矛盾處理方案。2) 數據接邊要求 矢量數據接邊要注意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的邏輯一致性; 當相鄰圖幅圖廓線兩側明顯對應要素間距小于圖上0.6mm,可直接按照影像接邊,否則應實地核實后接邊;接邊后圖廓線兩側相同要素的矢量、屬性數據保持一致; 不同比例尺數據接邊以高精度的矢量和屬性要素為接邊依據。3) 數據拓撲要求 各要素無線段自相交、兩線相交、線段打折

39、、碎片多邊形、懸掛點或偽節點等圖形錯誤; 數據拓撲關系正確,面要素應閉合,各相鄰實體的空間關系可通過完整的拓撲結構描述; 公共邊線或同一要素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類型特征時,應保證位置的一致性; 地類圖斑邊界須與地類界線對應重合。4) 數據項值域要求地類編碼、行政區劃代碼等代碼值域必須符合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c) 掃描矢量化要求1) 圖件掃描 根據圖件介質和圖內要素的不同情況確定掃描方式和掃描參數; 為避免掃描影像的歪斜失真,掃描時應注意保持掃描送紙的水平,drg與水平線的角度不宜超過0.2度; drg應清晰,能正確辨別圖內要素,分辨率不低于300dpi; drg數據應存儲為國際工業標準無壓縮的t

40、iff或bmp格式文件; 檢查掃描影像清晰度、掃描參數、影像數據格式和信息文件的正確性,并記錄檢查結果,不合格影像應視情況重新掃描。2) 幾何糾正 選擇四個內圖廓點和至少五個均勻分布的公里格網點為控制點,當矢量化底圖圖件變形誤差超限時,應適當增加控制點數量,以保證糾正精度; 控制點的選取應在drg放大2-3倍的條件下完成; 糾正后的drg,其圖廓點和公里格網交點坐標與理論值的偏差不大于0.1mm; 將圖廓點、公里格網點、控制點等坐標按檢索條件在屏幕上顯示,與理論值套合檢查糾正精度,記錄檢查結果,不合格影像應重新糾正。3) 坐標系統及投影變換 當基礎圖件與數據庫的坐標系不一致時,需要進行坐標系轉

41、換;當涉及跨帶時,需要進行投影變換作換帶處理,統一為同一中央經線; 150000比例尺數據采集四個內圖廓點和至少二十五個均勻分布的公里格網點作為坐標變換控制點;例尺數據采集四個內圖廓點和至少五個均勻分布的公里格網點作為坐標變換控制點; 根據數據跨帶情況,選擇任意中央經線方法或投影主帶進行換帶處理; 檢查數據庫各要素數學基礎的正確性。4) 矢量化、數據接邊、拓撲關系建立等要求參見6.2.1.2b)基于正射影像的信息提取要求。d) 矢量數據轉換要求1) 數據檢查 要求對已有矢量數據的格式、坐標系、精度、現勢性等進行檢查,并針對檢查問題進行修改; 轉換坐標系為“1980年西

42、安坐標系”; 精度檢查的方法是已有的矢量數據與國家統一下發的dom套合,檢查對應要素的位置偏移精度,對不滿足精度要求的矢量數據需進行修改;2) 矢量化精度、數據接邊、數據拓撲建立等的要求參見6.2.1.2 b)基于正射影像的信息提取要求。e) 基于外業電子數據采集要求1) 外業電子數據檢查 要求對外業電子數據的格式、坐標系、精度等進行檢查,并針對檢查問題進行修改; 轉換坐標系為“1980年西安坐標系”; 精度檢查的方法是外業電子數據與國家統一下發的dom套合,檢查對應要素的位置偏移精度,對不滿足精度要求的矢量數據需進行修改;2) 數據精度、數據接邊、數據拓撲建立等的要求參見6.2.1.2 b)

43、基于正射影像的信息提取要求。6.2.2 屬性數據采集6.2.2.1 屬性數據采集方法屬性數據采集可分為手工錄入、分析計算和直接導入三種方式。a) 手工錄入對于從外業調查獲得的紙介質屬性值須手工輸入,其錄入方法有:1) 依據外業調查底圖、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等逐個圖斑錄入屬性數據;2) 利用數據庫軟件集中錄入屬性數據,并通過標識碼與矢量數據關聯。b) 分析計算通過數值計算(如圖斑地類面積=圖斑面積-扣除地類面積-線狀地物面積-零星地物面積)、空間分析等方法,對屬性項進行計算賦值。c) 直接導入依據規程和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等對已有土地利用數據庫的屬性數據或外業采集的電子形式屬性數據進行轉換、編輯、

44、完善,并直接導入數據庫中。6.2.2.2 屬性數據采集要求a) 數據結構和編碼方法符合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要求;b) 屬性數據采集以數據源為依據;c) 屬性值應保證正確無誤;d) 屬性數據與矢量數據應保持邏輯一致性。6.2.3 柵格數據采集6.2.3.1 柵格數據采集方法a) dom由國家統一提供;b) drg采集主要有轉換法和掃描法。轉換法是將矢量數據經符號化后轉換為drg數據;掃描法是對紙介質圖件進行掃描、柵格編輯、圖幅定向、幾何糾正等工藝處理生成drg數據;c) dem采集主要有數字攝影測量和地形圖掃描矢量化兩種方法。數字攝影測量是對攝影資料進行掃描、影像定向、立體建模、dem獲取、人機交

45、互編輯等工藝流程生成dem數據;地形圖掃描矢量化是通過對地形圖掃描、定向、矢量化編輯、高程賦值、構建tin等工藝流程,內插生成dem數據;d) 對需要保存的審批文件、合同、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等相關文檔資料,直接采用掃描儀、數碼相機等設備進行掃描或拍照,生成存檔數據文件。6.2.3.2 柵格數據采集要求a) dom的制作要求詳見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底圖生產技術規定。b) drg采集要求1) 圖廓線、公里格網線等內容完整,圖廓點、公里格網點坐標與理論值偏差不大于一個像元;2) 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圖像清晰、不粘連;3) 色彩統一、rgb值正確;4) 與原圖內容一致;5) 數據格式采用tiff加

46、地理定位信息文件,或直接采用geotiff;6) 具體要求參見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 1:10000、1:50000數字柵格地圖。c) dem采集要求1) 格網間距、各網點高程精度要求參見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 1:10000、1:50000數字高程模型;2) 同圖幅的dem與等高線需保持一致,其高程偏差不大于1個等高距;3) dem圖幅拼接處的同名點高程必須一致;4) 達不到預定高程精度的區域應劃定為高程推測區;5) 靜止水域的dem格網點高程應一致,流動水域的上下游dem格網點高程應梯度下降,關系合理。d) 存檔文件采集要求1) 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圖像清晰、不粘連;2) 色彩統一、rg

47、b值正確;3) 與原資料內容完全一致;4) 存儲為bmp或jpeg格式文件;5) 需要有說明文件,附加說明文件內容無錯漏。6.2.4 元數據采集6.2.4.1 元數據采集方法a) 對數據采集過程中產生的新數據,其元數據的獲取由數據生產單位同時提供;b) 對數據采集過程中使用的已有元數據的資料及數據,應按照國土資源信息核心元數據標準要求對其元數據進行相應的補充、修改及完善。6.2.4.2 元數據采集要求a) 數據項要求齊全;b) 數據內容正確、無漏;c) 元數據采集需按照國土資源信息核心元數據標準要求。6.3 各要素數據采集以下各采集要素的數據結構、文件命名、數據類型等均按照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的

48、有關要求。6.3.1 基礎地理要素6.3.1.1 測量控制點測量控制點采用基于外業電子數據或者矢量數據轉換等方法采集。6.3.1.2 行政區a) 采用統一下發的省、市(地)、縣級行政區域;b) 采用各縣(市、區)確定的鄉級行政區域;6.3.1.3 行政區界線a) 采用統一下發的國界線,省、市(地)、縣級行政區域界線;b) 采用各縣(市、區)確定的鄉級行政區域界線;c) 采用統一下發沿海灘涂界線及海島界線等6.3.1.4 等高線和高程注記點a) 高程注記點和等高線數據應是測繪部門驗收合格的數據;b) 高程注記點數據采集一般應選擇基于外業電子數據或矢量數據轉換方法。6.3.1.5 坡度圖a) 數字

49、高程模型要求1) dem比例尺取決于調查區域的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類型特征,二次調查原則上 采用1:5萬dem;2) 西南喀斯特地區優先選用1:1萬,5米格網dem數據;3) 西北黃土高坡溝壑地區優先選用1:1萬dem或1:1萬計曲線加特征點法生成dem,10米格網dem數據;4) 其他地區優先選用1:1萬,25米格網dem數據,丘陵、平原區應選用1:5萬,25米格網dem數據。b) dem生成坡度圖的流程圖1) dem數據檢查包括完整性、現勢性、精度和數據質量檢查。對于人為改造地形較為嚴重區域,在生成坡度圖之前必須嚴格檢查dem的精度和現勢性;2) dem數據預處理包括坐標轉換、中央經線變換、

50、鑲嵌等;3) 坡度計算是利用gis軟件,結合坡度計算模型計算坡度;4) 根據計算結果生成符合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的坡度圖。dem生成坡度圖的流程如圖9。dem數據檢查dem數據預處理坡度計算坡度圖完整性與現勢性檢查精度和質量檢查坐標轉換、投影轉換鑲嵌與接邊處理圖9 坡度圖制作流程圖6.3.2 土地利用要素a) 采集方法根據土地利用數據源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數據采集。具體如下:1) 當已有矢量數據精度、數學基礎等符合本次建庫要求時,依據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對其進行格式和地類轉換,并依據調查底圖和外業調查補測數據等對土地利用數據進行修正、補充和完善;2) 當已有矢量數據精度、數學基礎等不符合本次建

51、庫要求時,以調查底圖為依據,參考原有土地利用數據,結合外業調查成果,運用基于數字正射影像提取法進行采集;3) 當無可用矢量數據時,以調查底圖為依據,參考原有土地利用圖,結合外業調查成果,運用基于數字正射影像提取法進行采集。b) 采集要求1) 依據調查底圖、外業調查成果及相關資料,確定地類界線;2) 土地利用要素采集應以dom影像特征為依據,原有土地利用地類圖斑和線狀地物等界線可根據情況使用;3) 田坎系數由省(區、市)統一組織測算,由省級土地調查辦公室制定本省田坎系數據測算方案,報全國土地調查辦批復后,統一組織測算,測算結果是檢查驗收內容之一,所用田坎系數必需是經過檢查驗收的數據;4) 補測地

52、物信息,應以調查底圖、掃描影像等數據為基礎,或使用gps、全站儀等測量設備直接采集;5) 外業調查前,建議首先制作外業調查工作底圖,有目標、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查。主要步驟如下: 將已有的調查資料、統一下發的行政區域界線與dom疊加套合; 對調查底圖進行內業解譯,對解譯過程中不能準確判讀的地類及界線進行重點標注; 多源數據融合處理,制作外業調查工作底圖。外業調查工作底圖制作的流程圖見圖10,已有調查資料統一下發的行政區界線疊加套合內業解譯不一致信息標繪工作底圖輸出圖10 外業調查工作底圖制作流程圖模糊信息標繪多源信息融合dom6.3.3 土地權屬要素a) 采集方法根據土地權屬數據源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數據采集。具體如下:1) 已有的確權資料,經過核實未發生變更,且與實地一致、精度滿足建庫要求時,原資料可繼續延用。如果原有數據源資料為矢量數據,可采用格式轉換導入方法進行采集;2) 已有的確權資料,經過核實未發生變更,且與實地一致,但精度不符合建庫要求時,根據已有資料和界址點的描述等,依據影像選擇基于數字正射影像數據提取法進行采集;3) 已有的確權資料,經復核存在錯誤或發生變化時,應重新確權劃界,采用基于pda的3s一體化外業采集方法進行數據采集;4) 沒有權屬資料的,應重新確權劃界,可以采用基于pda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