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御馬監(一)_第1頁
明代的御馬監(一)_第2頁
明代的御馬監(一)_第3頁
明代的御馬監(一)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明代的御馬監 (一 ) 在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中,司禮監和御馬監是值得重視的。沈德符說: 司禮今為十二監中第一署,其長與首揆對柄機要。御馬監雖最后設,然所掌乃御廄兵符等項,與兵部相關。近日內臣用事稍關兵柄者,輒改御馬銜以出,如督撫之兼司馬中丞。1這段話雖有失實處, 卻反映了明代中后期人們的普遍看法: 司禮監代皇帝審批閣票, 與內閣 對柄機要,實為 “內相 ”;御馬監與兵部及督撫共執兵柄,實為內廷 “樞府”。其實,御馬監還 要管理草場和皇莊、經營皇店,與戶部分理財政,為明廷的 “內管家 ”;兩度設置的西廠,也 由御馬監提督,與司禮監提督的東廠分庭抗禮。本文擬對御馬監的設置及其職責演變、 御馬監在明

2、朝宦官體系以及整個國家政治體制中所處 的地位作一考察。沈德符說御馬監 “最后設 ”是失于考察的。 恰恰相反, 御馬監是明代宦官機構中設置較早的一 個。據明太祖實錄 ,吳元年九月設內使監,旋將內使監分為內使、御用二監,秩皆正三 品,分掌內使名籍和皇家用度;同時設御馬司,正五品,掌御廄馬匹2。御馬司即御馬監的前身, 其地位雖低于內使監和御用監, 卻是明太祖開國之前就設置的第三個宦官衙門, 其 設置比司禮監的前身內正司、紀事司還早六年。洪武十七年四月,更定內府諸司職掌品秩,改御馬司為御馬監,與神宮、尚寶、司禮等監同 為正七品 3。這時距明太祖誅殺丞相胡惟庸、廢中書省、改革外廷官制不久,所以整個內 廷

3、機構的設置雖然日趨龐大而健全,但品秩卻普遍降低,連 “總督各職 ”的內官監,也只是定 為正六品。洪武二十八年, 明太祖最終確立了中央政治體制。 這年六月, 先規定外廷體制: “我朝罷相, 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 皆朝廷總之。 ”4九 月,又定內廷機構,將原有的九個監擴充為十一個監,均定為正四品, 另有四司八局,宦官二十四衙門的規制基本形成 5。宦官衙門數量的擴充和品秩的提高, 暴露了明太祖試圖通過加強內廷的地位以達到內、 外廷 相互制衡的潛在意識, 為以后明朝政治體制朝雙軌制發展鋪墊了基礎。 而取消內官監的獨尊 地位和十一監品秩平等,

4、又體現了明太祖 “彼此頡頏, 不敢相壓 ”的總體設計思想在內廷體制 上的實施,也使永樂以后內官監、 司禮監、御馬監等內府衙門的相互制衡有了法律上的依據。 這時,御馬監的職掌也由 “掌御廄馬匹 ”擴充為 “掌御馬及諸進貢并典牧所關收馬騾之事”6,并進而衍生為軍事和財政兩大職能。1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一內監內官定制。2明太祖實錄卷二五,吳元年九月丁亥。3明太祖實錄卷一六一,洪武十七年四月癸未。4明太祖實錄卷二三九,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己丑。5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一,洪武二十八年九月辛酉附。參見明代的司禮監。6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一,洪武二十八年九月辛酉附。二由于御馬監職掌御馬,自然有養馬、馴馬人員,由此產生了

5、一支由御馬監統領的禁兵騰驤四衛及四衛、勇士營。弘治十年十月, 兵部尚書馬文升在一個奏疏中對明代禁兵的設置情況作了回顧,其中便提到了御馬監所統領的這支禁兵:我太祖高皇帝有天下, 法古為治, 制兵之法極其周悉。 故置十六衛親軍指揮使司, 不隸五府,為禁兵。永樂中,復設親軍指揮使司十二衛。又選天下衛所官軍年力精壯者及虜中走回 男子,收作勇士,常數千人,俱屬御馬監,更番上直,委以心腹內外官統領,其盔甲器械俱 異他軍。 1從這份奏疏可知:御馬監由管轄養馬人員進而統領禁兵始于永樂時;這支禁兵最初的來源, 是從各地衛所挑選的精壯之士,以及從蒙古地區逃回的青壯年男子2 ;這支禁兵不屬親軍指揮使司所轄的上十二衛

6、 (后為二十二衛 ),但地位顯然高于上十二衛,是禁兵中的禁兵;這 支禁兵的職責是 “更番上直 ”,擔任宿衛。 宣德六年時,這支禁兵有三千一百人,取了一個正規的名稱: “羽林三千戶所 ”。兩年后,以 此為基礎, 充實京軍各衛養馬軍士及原神武前衛官軍,組編成騰驤左、 右衛,武驤左、 右衛,統稱 “四衛”,又名 “四衛軍 ”3。 如按當時的編制,五千六百人為一衛,則四衛軍當有二萬名 以上的軍士。 景泰及成化時, 京軍三大營改編為團營制。 騰驤四衛的勇士和精壯的旗軍被抽 調,另外組建勇士營和四衛營, 在四衛指揮使中挑選坐營官。 兩營在弘治、 正德時多達四萬 余人, 后經多次整頓, 定額為六千五百余人

7、4。編制雖然屢有變化, 卻一直由御馬監統領。 關于勇士營和四衛營,史籍所載不盡相同。明會典卷一三四兵部四衛營條下記:四衛營。騰驤左等四衛勇士、軍人、余丁別為一營,從御馬監提督操練,其坐營等官并于四 衛指揮等官推選。明會典說的是將騰驤等四衛的勇士等抽調出來,另立一營,所以名曰“四衛營 ”。傅維麟明書卷七一戎馬志二則說: 四衛營制。 國初有御馬勇士、 旗軍,以處迤北逃回人民, 供養馬之役, 器械衣甲, 必異他軍。 后多以進馬者投充,而聽御馬監官提督焉。宣德中,乃專設羽林三千戶所統之,凡三千一百人。間歲,遂改曰武驤、騰驤衛。衛各有左右,別營開操,設坐營指揮四員,仍督以內 官,號禁兵。明史卷八九兵志一

8、基本上沿用了明書的說法:武驤、騰驤左右衛, 稱四衛軍, 選本衛官四員, 為坐營指揮, 督以太監, 別營開操, 稱禁兵。 意思很明顯:騰驤、武驤四衛,稱四衛軍,也叫四衛營。 但事實是,御馬監所轄的禁兵,永樂時為養馬勇士;宣德時取了一個名稱,叫“羽林三千戶所”。其后為騰驤、 武驤四衛, 包括勇士和旗軍。 景泰以后, 則為四衛營和勇士營。 明會典 只提到四衛營而忽略了勇士營, 明書和明史則將四衛或四衛軍與四衛營混為一談, 同時也沒有涉及勇士營。 但這支禁兵同時包括四衛營和勇士營卻是無毋置疑的,而且, 勇士營的地位尚在四衛營之上。 明武宗實錄載:正德三年四月,司禮監太監李榮傳旨: “御馬監勇士、旗軍,

9、系禁兵重務,其令 (御馬監 )太監 谷大用提督,太監李春同都指揮夏明等坐勇士營,太監李堂同都指揮田忠等坐四衛營?!闭戮拍晔辉?,西官廳操練,右都督張洪領勇士營,都指揮桂勇、賈鑒、李隆分領前營、 后營、四衛營。 5明會典關于四衛營的 “事例 ”中也記載說: “萬歷二年議準,勇士、四衛二營,各裁坐營 官二員。 ”6這 些記載都說明,勇士營和四衛營是同時并存且都由御馬監提督的。雖然御馬監統領禁兵從永樂、 宣德就已開始, 但其真正發揮作用并引起時人的關注, 卻是在 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之后。 當時瓦剌騎兵直撲京師, 北京保衛戰在于謙的組織下進行了五天, 最激烈的戰斗發生在西直門和彰義門。 由于明軍主力

10、京軍三大營盡陷, 守衛西直門的是御馬 監太監劉永誠的侄子右軍都督劉聚, 在彰義門主動出擊瓦剌軍的則是御馬監提督的留守北京 的四衛勇士、旗軍 7。天順元年二月,英宗復辟,誅殺御馬監太監郝義,原因是郝義曾經 策劃調動四衛勇士擒殺支持英宗奪位的司禮監太監曹吉祥8。而天順五年,當曹吉祥及其養子昭武伯曹欽在北京發動兵變時, 平定兵變、 擊殺二曹的主要力量, 卻還是四衛勇士和旗 軍 9。正德九年,武宗于京軍十二團營中選拔精銳,編為前、后二營,與勇士營、四衛營 同操練于西官廳,為 “選鋒 ”10。 可見,這是一支戰斗力極強的部隊。對于御馬監所統領的這支禁兵在整個京軍中的地位和作用,內廷和外廷都看得非常清楚。

11、弘治、正德間御馬監太監寧瑾曾宣稱: “騰驤等四衛勇士旗軍,乃祖宗設立禁兵,以備宿衛扈從,名為養馬,實為防奸御侮也?!?1正 德時兵部尚書許進也認為: “勇士名雖養馬,實為禁兵,防奸御侮,關系重大。 ”12 統領禁兵, 使得御馬監在內廷諸衙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它既是明朝宦官參與軍政事務的基 礎,也使御馬監本身逐漸具備多種軍事職能,并被視為內廷中的武職衙門。 一是扈從出征并掌兵符火牌。 既然統領禁兵, 御馬監宦官自然有扈從出征的職責。 自永樂始, 明朝曾親自領軍出征的皇帝有四位,即成祖、宣宗、英宗、武宗。成祖五次征討蒙古,御馬 監少監海壽至少兩次隨征,御馬監太監劉永誠則三次隨征13 。宣宗征討漢

12、王高煦,御馬監太監劉順扈從,并受命與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領兵二萬為前鋒14 。英宗抵御瓦剌,有御馬監少監跛兒干從征 15 。而武宗北巡宣大、南下淮揚,均由御馬監太監張宗隨行,提督 軍務 16。至于御馬監掌兵符火牌,可從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成祖逝于榆木川時,御馬監少監 海壽與內閣楊榮馳告皇太子(仁宗)等事看出端倪17。一年后仁宗去世,又是海壽 “馳訃 ”在南京的皇太子(宣宗) 18。正德時,武宗每次調兵,均由御馬監內使持符而行19。沈德符說御馬監掌 “御廄兵符等項 ”,是符合事實的。二是提督京營及坐營、監槍。永樂時立京軍三大營,其中,五軍營有提督內臣一員,三千營 有提督內臣二員,神機營則不但有提督

13、內臣二員, 其下屬五軍,每軍均設坐營內臣一員、監 槍內臣一員。是京軍三大營中,常設提督內臣五員、坐營內臣六員、監槍內臣二十員,共三 十一員,均為地位較高的太監、 少監或監丞。 其中較為著名的有王彥、 王安、張泰、趙俊等, 張泰、趙俊所在衙門不明,王彥、王安則為御馬監宦官 20 。景泰三年十二月始立團營,由 兵部尚書于謙、 武清侯石亨及太監劉永誠、曹吉祥節制。 曹吉祥當時是內官監太監,內官監 列銜在御馬監之前,而曹吉祥排名卻在御馬監太監劉永誠之后,這既因為劉永誠成名已久、 資歷更深,也可見御馬監在營務中的地位 21 。天順八年四月重立團營,由會昌侯孫繼宗和 太監劉永誠 “總管提督 ” 22。 這

14、是御馬監太監單獨與勛臣提督京營的開始。此后,汪直、傅 恭、李良、苗逵、古大用、張忠、陸訚等人均以御馬監太監提督或監督京營。雖然在這期間 御用監張永等也曾提督京營,但提督京營及坐營、監槍一般由御馬監內臣充任已成慣例。 三是出鎮諸邊及各省。 成祖即位后, 命鎮遠侯顧成及都督韓觀、 劉真、 何福出鎮貴州、 廣西、 遼東、寧夏諸邊,又命宦官中有謀略者同行, 賜公侯服, 位在諸將之上。 此后,云南、大同、 甘肅、宣府、永平及其他邊鎮、布政司均有宦官出鎮,稱 “鎮守中官 ”或 “鎮守內臣 ”。成化、 弘治以后,除南京等處守備太監為司禮監 “外差 ”,其余鎮守及監槍諸內臣則多出自御馬監 23。四為監軍。這是

15、宦官專征、出鎮及提督京營、坐營、監槍諸職權的演變或延伸。明史 宦官傳序說:“明世宦官出使、 專征、 監軍、 分鎮、 刺臣民隱事諸大權。 皆自永樂間始。 ”其實, 明世宦官專征不僅僅是 “自永樂間始 ”,也只是限于永樂、宣德時。見于史料的 “專征 ”宦官也 只有鄭和、亦失哈等二三人。自正統始,宦官專征事已不再見,監軍則成為制度。鄭曉今 言說到京營出征情況: “有事出征,不必揀選,但撥某營出征, 則某營將領某營士卒啟行。 ”24 于是京營出征,提督京營勛臣及營將便是總兵、副將、參將等,而提督及坐營、監槍內臣即 為監軍,提督京營兵部尚書或都御史則提督軍務, 形成勛臣或武臣總兵、內臣監軍、文臣提 督之

16、勢。 以成化間幾次影響較大的用兵為例: 元年正月用兵廣西大藤峽, 武臣都督同知趙輔 為征夷將軍總兵官,太監盧庚、陳宣監軍,文臣左僉都御史韓雍贊理軍務。同年十二月,荊 襄用兵,勛臣撫寧伯朱永為靖虜將軍總兵官,太監唐慎、少監林貴奉監軍,文臣工部(旋改兵部 )尚書白圭提督軍務;十六年正月征討“套虜 ”,鄖臣保國公朱永 (按:與上文之朱永為同一人,因功進保國公 )為總兵官,太監汪直監軍,文臣兵部尚書王越提督軍務 25 。各地用兵 亦然。正統至正德間,各邊均有總兵武臣、鎮守內臣、巡撫文臣,是為“三堂 ”。遇有戰事,則武臣統軍、內臣監軍、文臣提督軍務 26 。由于成化、弘治以后提督、坐營、監槍、鎮守 內臣

17、多由御馬監宦官充任,故監軍也成為御馬監的重要職責。五為提督西廠。 成化十三年正月,憲宗因京師屢生變故, 錦衣衛和東廠偵緝不力, 命御馬監 太監汪直領錦衣衛官校百余人, 在靈濟宮灰廠拘訊人犯。 因靈濟宮在皇城之西, 也為了有別 于司禮監提督的東廠,故汪直拘訊人犯處被稱為“西廠 ”27。 雖然西廠設置時間不長,成化時總計六年,正德時重設,時間也只有四、五年,但西廠之設,顯然是御馬監地位提高和權 勢擴張的表現, 而競爭對手, 則是司禮監。 1明孝宗實錄 卷一三 0,弘治十年十月辛卯。2明宣宗實錄 卷四一, 宣德三年四月乙亥條載有宣宗關于“虜中走回男子 ”的“上諭 ”:“其()身陷虜中數年,艱苦多矣。

18、今獲來歸,可憫也。其令充御馬監勇士,給衣糧以優之,仍免其 原籍之家差役。著為令。 ”明憲宗實錄卷四六,成化三年九月甲子條載巡撫宣府右僉都 御史葉盛的奏疏: “凡虜中走回男子,例送御馬監驗充勇士,不堪者發回原籍。 ”可見,從蒙 古逃回男子送御馬監為勇士的做法一直在延續。3明史卷八九兵志一 、卷九十兵志二 ;明宣宗實錄卷一 0 三,宣德八年七月 壬戌。4明武宗實錄卷七,弘治十八年十一月乙酉; 明會典卷一三四兵部 。5分見明武宗實錄卷三七、卷一一八。6明會典卷一三四兵部 四衛營。7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六內監內監掌兵。8明英宗實錄卷二七四,天順元年正月癸卯。9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六內監內監掌兵。10明武宗實錄卷一一八,正德九年十一月庚申。11明武宗實錄卷七,弘治十八年十一月乙酉。12許進勇士名額疏 ,明經世文編卷六八。13查繼佐罪惟錄列傳二九宦寺列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