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下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_第1頁
網絡環境下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_第2頁
網絡環境下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_第3頁
網絡環境下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_第4頁
網絡環境下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網絡環境下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究收稿日期: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972051):基于知識權力技術創新網絡治理及實現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672089):基于耦合關系的技術創新網絡核心企業(集團)形成機理與實證研究。陜西科技發展計劃項目(2009KRM026)。作者簡介:張首魁(1974-),男,陜西渭南人,管理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科技政策與區域發展研究;黨興華(1952-),男,陜西蒲城人,西安理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技術創新管理與風險投資研究。:權力依賴關系的視角張首魁1,2 黨興華2(1.陜西省行政學院 經濟研究所,西安 710068;2.

2、 西安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西安 710054) 摘 要: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內涵理解,學術界目前尚存在較大的爭議。在全球化視野的網絡環境下,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具有新的特征與內涵。從自主創新及“自主性”的涵義出發,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創新能力應該從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及其結果所形成的,與外部組織間在技術場域的權力依賴關系來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從權力依賴關系研究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議。關鍵詞:網絡環境;自主創新能力;技術創新;權力依賴關系;組織間關系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Research on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Under

3、Network Environment: The New Perspective of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hips ZHANG Shoukui1,2 DANG Xinghua1(1. Institute of Economics, Shaanxi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Xian ,710068;2.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Abstract: Meanings of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

4、ility are still remaining in the larger controversy at present.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enterpris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new features and content. Based on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his research believes that,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abilit

5、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hould be understood from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results,and which lead the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hips with exter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n, the paper proposed policy suggestions of upgrading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from the

6、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hips. Key words: NetworkEnvironment; AbilityofIndependentInnovation; TechnologyInnovation;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hips;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如果不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就把握不了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所以說,自主創新能力不僅是國家創新系統的特征1,更是國家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因此,對自主創新

7、能力及其提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價值。然而,目前對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涵界定尚不明確。本研究從網絡環境下組織間關系出發,探討自主創新能力研究的新視角。1. 引 言 在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最早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出現于1994年2,真正大量的研究出現于2000年之后。理論上自主創新作為國家戰略,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然而相關研究表明對自主創新的研究近年卻出現急劇下降的趨勢3,說明對企業自主創新的研究亟需加強。現實中,什么樣的企業才算具有真正的自主創新能力,如何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更多的是將自主創新能力等同于創新能力或技術

8、創新能力,較多的評價研究也傾向于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甚至是R&D能力的評價,極少涉及“自主”的本質涵義。我們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對自主創新涵義的理解上。自主創新概念的提出,根本上是為了應對全球化開放視野下的網絡環境,然而現有的相關研究,恰恰忽視了這一網絡環境,忽視了全球化開放視野的網絡環境下企業創新活動的特征。2. 網絡環境下自主創新的涵義探析為了探討網絡環境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本質,首先需要認識和理解自主創新。自主創新通常分為企業和國家兩個層面。事實上,我國已經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即使宏觀層面對自主創新的研究,也只是將企業的性質分為本國企業與外國企業。同時自主創新也

9、主要強調技術創新。因此本研究將不嚴格區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下文的自主創新主要指企業自主創新。2.1 現有自主創新研究述評從目前對自主創新的概念界定來看,學術界尚存在較大的爭論4。從技術創新學出發,國外學者常將創新(innovation)對應于模仿(imitation)來研究,這一點上的自主創新和創新在概念與內涵上是一致的,只是自主創新更加強調技術性創新,突出自主性和原創性5。我國學者傅家驥(1998)將自主創新看作是與模仿創新、合作創新并列的第三種創新模式,認為自主創新的含義是主要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來完成技術創新全過程,關鍵技術上的突破由本企業實現6。按照這種觀點,有學者將企

10、業自主創新能力定義為:企業依靠自身的力量對生產要素進行創造性的集成并取得創新成果的能力7。參照厄特巴克(Utterback)、緹斯(Teece)等對技術創新的定義,張煒(2006)將自主創新定義為:在解決所面臨的科技問題的過程中,依靠自身的創造性努力,應用新思想、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模式等因素,研究開發出得到社會承認的新成果的一系列活動組合3。另一類研究則從自主知識產權的視角,強調自主創新中“自主”的涵義,認為自主創新是技術創新或科技創新的高級階段8,將自主創新定位于“獨立創新”、“自主開發或自我研究開發”或“內生創新”、“本土創新”,意在突出和強調技術創新的自主性。毛建軍(20

11、05)把自主創新的本質看成是是否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并形成自主開發的能力,把自主創新的本質理解為與知識產權相一致9。綜合起來看,現有研究對自主創新的理解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強調技術創新過程的“自主性”;另一是強調技術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的“自主性”。不可否認的是,自主創新就其本意來講是企業通過自身努力和探索產生技術突破,特別是對核心技術的突破是靠自己的力量。然而,一方面,我國的自主創新不應該像外國那樣對應于模仿創新,因為這是從技術創新過程中創新方式的角度來說的,沒有涉及自主創新的本質。另一方面,自主創新未必一定能產生自主知識產權10,而模仿創新也未必不能產生自主知識產權。這一方面最為典型的是日本

12、,事實上日本正是通過模仿創新而提高了技術水準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同時,我們應防止“將自主創新賦以創新民族主義的內涵,即追求知識創造、擴散和應用上的自力更生,否認國家間知識創造方面的專業化,進而否定國家間創新能力的相互依賴。”112.2 自主創新中的“自主”探析學者們雖然從不同的視角來研究自主創新,但都強調創新中的“自主”,差別只是對“自主”的理解。一種較普遍的觀點認為,自主創新的獨特涵義主要來自“自主”二字,應該包括“誰來自主”、“何謂自主”和“如何自主”三方面的涵義11。關于“誰來自主”,也就是自主的主體理解,目前已經產生共識,那就是企業。從國家層面來講,就是指中國公民或中國企業,即中國資本占

13、主導的企業(或法人)。“何謂自主”是理解“如何自主”的關鍵,在于什么樣的狀態才算“自主”。宏觀來看,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創新成果主要依靠自身實力獲取還是依賴國外供應。從企業來看,主要指企業對創新成果的應用不會“受制于人”。所謂“如何自主”存在兩個方面11:即一方面,包括自主主體主導的創新活動并由此而產生的創新成果;另一方面,包括自主主體投資購買的其他國家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的創新成果,并能不受相關創新成果原權利人的影響,實現創新成果的商業價值。我們認為,對于自主創新的認識還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應該有對于自主創新客體,也就是技術創新結果的認識問題。因為創新本身就包括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理

14、論上,創新過程的自主,一定能形成自主創新的成果。然而,這不一定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創新過程中外部技術知識和內部技術知識通常是互補的關系,創新活動對外部知識的利用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那么自主創新活動就不可能是封閉的。從創新過程的方式來看,自主創新不是“開放創新”的對立面。反之,創新結果的自主,不一定依賴于創新過程的自主。從創新的結果來說,自主創新的成果不但不一定有知識產權,反而可能侵犯別人的知識產權,自己的知識產權中也可能包含引用他人的專利權4。進一步,對自主創新認識,應該從“自主”與“創新”兩個方面及其結合上來理解,同時應該包括“自主”的涵義與定位問題。事實上,“自主”應

15、該對應的是“不能自主”或“它主”,也就是被它人或其它組織做主,自己只能被迫接受。從字面上看,“自主”就是自己作主的意思。所謂“做主”,并不意味著一切都要自己做,而是要起主導作用12。李國杰(2005)認為13,那種強調一切都從頭做起,強調所謂“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是一種誤區,是將自主創新“泛政治化”,無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因此,對自主創新的認識,要從自己做主的技術創新來理解。這里,與“自己做主”相對立的就是對其它組織的依賴。2.3 網絡環境下企業創新活動的資源依賴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離不開現實開放的網絡環境。為了確保資源的取得,創新企業必須積極地和其它組織建立合作關系來降低不確定性。快速多變的

16、市場環境,使由不同的創新主體合作而形成的合作創新網絡,已經成為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14。網絡環境給予企業技術創新新的形式,同時也賦予自主創新新的內涵。資源依賴理論認為沒有組織是自給的,所有組織都在與環境進行交換,并由此獲得生存。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斯蒂博格說過,幾乎沒有一家成功的大公司主要靠內部資源成長起來的。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專家的研究,在1992-2002年的十年間,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跨國公司中,外部技術資源占有重要地位的企業,已經從平均不到20%迅速上升到 80%以上。美國是全球資金供給最充分的國家,是技術能力最強的國家,但同時也是全球吸收海外投資和引進技術最

17、多的國家。現實中,任何企業都難以獨立掌握全部與其相關的前沿技術,技術開發分工進一步細化,形成企業之間超越邊界甚至國界的研發網絡。從微觀層面來分析,企業的自主創新不僅包括從創新網絡中獲取知識資源,在企業內部整合知識進行的集成式創新;而且包括與創新網絡中的其它結點組織合作進行的創新活動。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國企業的創新活動需要從所嵌入的創新網絡獲取技術資源,當然也可以從所嵌入網絡的外國企業,包括我國境內的外資企業和境外企業,獲取所需要的技術知識等創新資源15。因為全球化視野的網絡環境下,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增強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完全可能的16。忽視全球化的網絡環境,不僅是一種損失,而且會使得企業

18、喪失利用全球資源提高自身創新能力的機會與條件。封閉是不現實,也是沒有必要的。資源依賴理論表明,不論是技術創新過程,還是技術創新活動形成的成果或產品,都存在著與網絡環境的資源依賴關系。然而,單純從創新活動過程中的資源依賴來看,是沒有辦法確定何種程度的創新才算自主創新。因為即使創新主體開始對外部資源高度依賴,在領域內沒有發言權,也可能通過集成或消化吸收再創新,而實現技術創新成果資源的權力與被依賴,實現創新成果的自主性。3.網絡環境下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涵從企業間權力依賴關系研究自主創新,有利于抓住自主的本質。這里的自主,是從微觀層面的企業自己做主的角度來理解,從宏觀層面來說,就是本國企業自己做主。3.

19、1 網絡環境下企業創新活動與權力依賴關系網絡環境下,企業的自主創新不可能也沒必要完全依靠自身資源“閉門造車”。企業的創新活動,事實上是企業自身主導的,吸收環境技術資源,整合企業內外部知識資源的過程。從理論上來說,每個嵌入創新網絡環境的企業都擁有自己做主的核心技術和能力。從合作創新網絡出發,合作組織間是一種資源互補的關系。現實的網絡環境下,創新企業與外部網絡共同構成了開放的創新系統,系統內部的各個部分的相互依存性,通過相互作用而存在、成長17。網絡環境下,企業技術創新資源的外部需求構成了其對環境的依賴,繼而使得權力成為顯像(Emerson,1962)。雖然企業間資源是互補關系,但實際上這種資源的

20、依賴是不對稱的,勢必導致組織間權力的不對稱。依賴是相互的,但當一個組織的依賴性大于另外一個組織時,權力變得不平等起來。政治經濟學的視角(Zald,1970)認為,當資源的控制掌握在另一個組織的手中時,組織的自主性(autonomy)被削弱。組織間權力依賴關系分析來源于共同抉擇(Coptation)策略18。這種共同抉擇可能從一個強大的組織吸收對其存在的具有潛在威脅的一種過程,轉變成一個脆弱的組織對其它組織的依賴,使其成為一個俘虜的過程1。菲佛爾和薩蘭奇科合著的組織的外部控制:一種資源依賴的視野指出,組織生存建立在一個組織控制它與其它組織關系的能力的基礎之上19。伯特(Burt,1983)基于社

21、會網絡,將資源依賴理論擴展到產業之間,認為只要一個產業高度依賴于另一個產業,那么后者限制著前者的發展20。事實上,一個具有網絡控制權的組織,一定會迫使有依賴性的組織做出它們期望的行為,并且通常會滲透到那些依賴它的組織中去,而不是與這些依賴它的組織“共同抉擇”21。3.2 網絡環境下企業創新“自主性”與權力依賴關系網絡環境下企業創新活動離不開與外在環境在知識與技術方面的相互補充,資源的互補會形成資源的相互依賴關系,導致組織間權力依賴關系。權力,指的是擁有某種特殊知識和專長的成員,對不具有這種特殊知識和專長的其它成員的影響力。依賴,指的是為外力所支配或受其巨大影響的一種狀態,表明一方得到的由“敏感

22、性”造成并放大的效用。當一方對另一方擁有較大的權力和較低程度的依賴,而另一方具有較大的依賴和較低程度的權力時,便形成不對稱的相互關系。正是這種不對稱的相互依賴關系,導致一方的權力和另一方的依賴。權力與依賴一起構成某種雙邊關系,一方的相對依賴是另一方的權力,而一方的權力則是另一方的相對依賴。在創新網絡中,這種權力依賴關系形成擁有主導權的一方對另一方(或者網絡核心企業對非核心企業),的事實上的權力控制。而被控制的一方則失去了“自主”的地位,失去了創新技術領域的主導權,形成被動依賴的“它主”的局面。我們認為,網絡環境下,自主創新重在避免受制于人,減少對外部關鍵技術資源的依賴。自主創新是掌握主導權的創

23、新,主導權表示對創新產權和創新收益分配的控制力,能夠嚴重影響競爭對手。在企業創新活動過程中,自主是難以衡量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依靠他人的技術資源,也會形成“自己做主”的創新成果。即使“獲取了具有控制力的本土之外創新的知識產權,能夠主導創新收益的分配,這種創新也可以成為自主創新。”22網絡環境下,自主創新中的“自主”,對應的是“它主”,本質上是對組織間耦合關系的分析。自主創新中的“自主”本質上就是“自己做主”,是一種對組織間權力依賴關系的運用。3.3 基于權力依賴關系的自主創新能力的概念界定網絡環境下,創新的自主,是無法通過創新過程中的技術資源依賴關系來界定的。真正有意義的自主創新并不一定完

24、全反映在創新活動的過程的自主上,而更應該體現在創新活動及其形成的結果是否具有“自主性”。企業的創新成果是否屬于“自主創新”成果,企業是否能夠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應該從企業創新形成的與外部環境技術資源的權力與依賴關系來分析。因此,企業自主創新可以歸結為,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果形成的,企業在技術場域內對其它組織的權力,或者說該技術場域內其它組織對企業創新成果的一種依賴。從而,對自主創新能力的理解,應該基于技術創新成果資源所形成的,與環境組織間的權力與依賴關系的非對稱性程度。自主創新中的“自主”體現在,企業創新形成的成果自己能夠掌握和控制,企業在領域中具有“核心”性地位和主導性影響力。當一個企業相對于其它

25、企業具有更大的話語權和控制權的時候,其不僅是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更說明了其在合作系統中的啟動力量的大小和控制系統的能力23。這種權利會導致該企業在與環境的“共同抉擇”中的“自主性”和較高的被依賴性。網絡環境下,基于權力依賴關系的自主創新能力,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新活動及其成果對創新企業帶來的相關領域內的權力,和對外部技術資源的低依賴性,另一是在領域內被其它組織的高度依賴性。也就是說,基于權力依賴關系的自主創新能力,在于創新企業所形成的成果資源能夠自我控制,在領域中具有關鍵性的核心位勢,具有高度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只有其技術創新活動能夠自我控制,形成在相關領域具有高度主導權和低依賴的企業,才能

26、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領域的發展方向,決定著技術和產品的走向。具有這樣能力的企業,才是真正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4.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究的建議網絡環境下,自主創新能力應該從創新企業的創新成果形成的與外部環境的權力依賴關系來理解。從這一新的視角研究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4.1 從權力依賴關系評價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現有的自主創新更多的從企業實現創新成果的活動過程的資源自主性來理解,要么將自主創新理解為創新結果的產權歸屬,要么將自主創新界定為創新活動的資源基礎,甚或兼而有之。從資源依賴理論來看,這顯然是不符合全球開放的網絡環境的實際情況的。進而也導致對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研究嚴重不足。

27、資源依賴理論源于開放系統的觀點,即組織為了獲得資源必須與生存的環境進行交互。基于權力依賴的視角,從組織與環境間關系出發,自主創新應該表現在創新活動的成果這一資源,導致企業與外部企業技術資源間的權力與依賴關系上。因此,從資源依賴視角,也就是從創新活動的成果,導致企業在所在創新網絡的權力與依賴關系的視角,評價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具有客觀現實意義。4.2 從權力依賴關系的演變研究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路徑 基于權力依賴關系的自主創新,為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資源依賴理論肯定企業有改變所處環境的主動性,通過戰略選擇與權力地位的運作過程來有效地掌握資源并克服環境變動的壓力24。現實

28、中,大量的社會組織過程或事物在其起點通過他組織方式被組織起來,而后通過一定的調節改造改變為以自組織方式運行是可以、可能的,而且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維持下去、運行下去25。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完全可以通過與外部組織合作,有效利用外部資源。面對資源獲取的不確定性和組織的依賴性,不斷改變自身結構和行為模式,以便獲取和維持來自外部環境的資源,并使依賴最小化26。同時,必須通過控制關鍵的資源來降低對外部組織的依賴,而且可以通過占有關鍵性的資源來提高外部組織對企業自身的依賴,擴大企業的領域權力,進而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4.3 結合資源依賴的現實進行自主創新能力的政策研究資源依賴理論認為組織為了獲得資源,必須

29、與生存環境進行交易,從而達到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或控制其他擁有稀缺資源的組織的目的27。從而,企業可以通過組織間關系形成單個企業不能產生的資源網絡,和一個或更多的企業形成聯盟以獲得必要的資源;可以整合組織間關系來提高企業擁有獨特資源的能力。相應的政策研究可以從企業間權力依賴關系的視角出發,鼓勵合作創新,包括通過“采取多種可能方式,從多個不同來源,將不同技術集成,最終形成能夠滿足自身需求的創新產品”,也就是通過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種創新模式,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參考文獻1 KaiserR,PrangeH. TheReconfigurationofNationalInnova

30、tionSystemsJ. ResearchPolicy, 2004(33):395-408.2 陳勁. 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的學習模式J. 科研管理,1994 (2):31-34.3 張煒,楊選良. 自主創新概念的討論與界定J. 科學學研究,2006(6):956-961.4 胡小鵬. 中國學界關于自主創新問題的觀點論爭與啟示J.財經問題研究,2006(6):9-15.5 韻江,劉立. 創新變遷與能力演化:企業自主創新戰略J.管理世界,2006(12):116.6 傅家驥. 技術創新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7 賈平.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系統的基本結構及其優化J.經濟管理,200

31、6,(19):18-198 張景安. 實現由技術引進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轉變的戰略思考J,中國軟科學,2003(11):1-5.9 毛建軍. 自主創新從概念走向實踐J.科技促進發展,2006(6):36-46.10 彭紀生,劉伯軍. 模仿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J.科學學研究,2003(4):423-427. 11 張義梁,張嵎喆. 國家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經濟學家,2006(6):28-34.12 朱高峰. 自主創新:把技術與經濟融為一體N.光明日報, 2005-11-13.13 李國杰. 自主創新必須走出誤區N.人民日報, 2005-08-29.14 Assis, A.B. External Linkag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ome) Topical Issues J. Int. J. Entre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