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課件_第1頁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課件_第2頁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課件_第3頁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課件_第4頁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1 第二章 網絡傳輸介質 本章學習目標 本章對綜合布線中常用的介質做了較為詳盡的介紹, 讀者應掌握以下基本內容: l 認識局域網的拓撲結構,能在具體的應用場合中選用 正確的結構 l 能理解傳輸介質的性能參數的含義 l 重點掌握同軸纜、雙絞線及相應連接器的性能 l 了解光纖的特性,并能掌握不同連接器的應用場合 l 了解微波通信系統與紅外通信系統的組成,并能認識 相應的硬件設備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2 2.1 概述概述 學習目標:認識局域網的拓撲結構, 能在具體的應用場合中選用正確的結構, 理解傳輸介質的性能參數的含義。 學習重點:各種拓撲結構的結構、優點、

2、缺點。 學習難點:傳輸介質的性能參數的含義。 一、網絡的拓撲結構一、網絡的拓撲結構 總線型網絡 環型網絡 星型網絡 基本網絡拓撲結構 1總線型(bus topology):指網絡上的計算機掛接在同一物 理鏈路上。 工作原理: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監測(CSMA/CD)技術, 有結點利用總線發送信號時,其它結節不能發送, 只能處于等待的狀態,這時總線上流動的是發送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3 圖3-1 總線拓撲結構 結點所發送的幀的比特流,總線上的其它結點全 部都能偵聽到這個數據幀,通過適配器接收后, 進行分析,如果目標地址不是自己則將其丟棄, 如果是發給自己的,則接收此數據幀。 結構如圖

3、3-1所示: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4 缺點: 故障診斷困難; 故障隔離比較困難; 實時性不強; 總線長度有限制,擴展麻煩。 優點:(1)結構簡單靈活; (2)可靠性高 ; (3)設備少,費用低;(4)安裝容易,使用方便; (5)共享資源的能力強,便于廣播式工作; (6)在總線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增加新計算機。 應用:小型辦公環境 2環型網絡:指整個網絡的物理鏈路構成一個閉環,所有的 計算機節點都掛接在這個環上。如圖3-2所示。 圖3-2 總線型拓撲結構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5 工作原理 :令牌控制機制 令牌 :決定環上的哪個站可以發送信息的特殊信息包 優點:(1)簡化路徑的選擇

4、; (2)電纜長度短; (3)網絡的實時性好; (4)適合于光纖網,傳輸速度快,避免電磁干擾。 缺點:(1)對環接口要求高;(2)故障的診斷困難; (3)網絡擴展困難;(4)接點過多時,傳輸速度慢。 應用:(1)工廠環境; (2)研究有許多大型機的場合。 3星型網絡(Star topology):所有的計算機結點都連接在一 個中心結點上。如圖3-3所示。 圖3-3 星型拓撲 集線器:是一種將各個單獨的電纜 段或單獨的局域網連接為一個網絡 的中央設 備。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6 優點:(1)結構簡單,便于管理; (2)控制容易,組網簡單; (3)連接的故障不影響整個網絡; (4)集中控

5、制,故障的檢測和隔離方便; (5)延遲時間短,傳輸的誤碼率低。 缺點:(1)對中央節點的可靠性要求很高; (2)費用比較高,要大量的電纜,維護、安裝難; (3)擴展困難:加電纜和中央節點的接口; (4)點對點連接,共享數據能力差; (5)專用通信電纜,利用率不高。 4星型總線型拓撲結構:骨干網絡是總線型,節點網絡是星型 的網絡結構。如圖3-4所示。 圖3-4 星型總線型拓撲結構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7 5. 樹型拓撲結構:是一種分層結構,適用于分級管理和控制 系統。如圖3-5所示。 圖3-5 樹型拓撲結構 應用:園區網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8 二、網絡傳輸介質的選擇二、網絡

6、傳輸介質的選擇 1選擇介質考慮的因素: (1)數據傳輸速度。(2)在某網絡拓撲結構中的使用。 (3)距離要求。 (4)電纜和電纜組件的成本。 (5)要求的其他網絡設備。 (7)可防止外界干擾。 (6)安裝的靈活性和方便性。(8)升級選擇。 2傳輸頻率與傳輸速率的區別: 線纜的頻帶帶寬(MHZ):表示的是單位時間內線路中的信號 振蕩的次數,是一個表征頻率的物理量。 線纜上傳輸的數據速率(Mbps):表示的是單位時間內線路 中傳輸的二進制位的數量,是一個表征速率的物理量。 傳輸頻率表示傳輸介質提供的信息傳輸的基本帶寬,帶寬取決 于所用導線的質量、每一根導線的精確長度及傳輸技術。 傳輸頻率表征了器件

7、或介質對信息進行傳輸的帶寬,衡量器件 或介質傳輸性能時,可以采用采用帶寬。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9 通過表3-1來直觀地體現傳輸頻率與傳輸速率的區別 表表3-1 3-1 傳輸頻率與傳輸速率傳輸頻率與傳輸速率 3類UTP 4類UTP5類UTP超5類* 傳輸頻率 MHXZ 1620100200600 傳輸速率 Mbps 1016155100*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10 2.2 同軸電纜同軸電纜 同電纜優點:屏蔽好、帶寬高和衰減低及安裝方便等 一般構成形式 :用一條導體線傳輸信號,導體周圍裹一層 絕體和一層同心的屏蔽網,屏蔽層和內部導體共軸。 一、一、概述概述 1基帶同軸電纜 同

8、軸電纜:以硬銅線為芯,外包一層用密織的網狀導體環 繞的絕緣材料。網狀導體外又覆蓋一層保護性 材料。用于數字傳輸。 特性:(1)高帶寬; (2)極好的噪聲抑制。 同軸電纜的帶寬取決于電纜長度。 線纜中間還須要使用中繼器。 應用:(1)有線電視; (2)某些局域網。 2寬帶同軸電纜 寬帶同軸電纜:使用有限電視電纜進行模擬信號傳輸的同 軸電纜系統。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11 二、二、 常見的同軸電纜常見的同軸電纜 圖3-8 同軸纜結構 3. 寬帶系統與基帶系統的區別:覆蓋的區域廣。 主要電氣參數: 特性阻抗; 衰減; 傳播速度; 直流回路電阻。 主要物理參數: 中心導體直徑; 屏蔽層的內外

9、徑; 外部隔離材料的材質 最小彎曲半徑。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12 RG編號中心標號阻抗(歐姆)導體芯 RG-6/U18AWG75單芯 RG-8/U10AWG50單芯 RG-58/U20AWG53.5單芯 RG-58C/U20AWG50單芯 RG-58A/U20AWG50單芯 RG-59/U20AWG75單芯 RG-62/U22AWG93單芯 常用的同軸電纜型號參見表3-2。 表3-2 常見同軸纜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13 三、三、 同軸細纜同軸細纜 1硬件配置 布線硬件 BNC接口的以太網卡 網絡接口適配器 便協式適配器 PCMCIA卡BNC-T型連接器 終端匹配電阻(5

10、0毆) 細同軸電纜:中心有一個銅的或敷銅箔膜的鋁導線, 中軸上包圍著一層絕緣泡沫材料。 10Base2 :“10”代表了它的數據傳輸速度為10Mbps, “Base”代表了它使用基帶傳輸, “2”代表了最大段長度為185(或粗略為200)米。 電纜系統: 細纜(RG-58 A/U) (5毫米, 50歐姆) BNC連接器插頭(安裝在兩端) BNC桶型連接器 (連接兩段細纜) BNC 終端匹配器(50歐姆) 中繼器(最多四個)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14 細纜以太網的連接如下圖所示: 圖3-9 同軸細纜網絡 2技術參數:(1)最大的干線段長度:185米; (2)最大網絡干線電纜長度:925

11、米; (3)每條干線段支持的最大結點數:30; (4)BNC-T型連接器之間的最小距離:0.5米。 3特點:(1)容易安裝; (2)造價較低; (3)抗干擾能力強;(4)維護和擴展困難; (5)斷點多,可靠性差。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15 四、同軸粗纜四、同軸粗纜 4網絡實施時的注意事項:(1)不應絞結; (2)彎角半徑應大于20cm; (3)各工作站點間的距離應大0.5米; (4)接頭安裝要牢靠,防止信號短路; (5)走線在電纜槽內,防止電纜損壞; (6)鋪設時,不可用力拉扯,防止拉斷; (7)兩端一定要安裝終端器,一個要接地; (8)一般不可在室外,在室外的加裝套管。 同軸粗纜:

12、中心為銅導體或敷銅箔膜的鋁導體。 10 Base 5:“10”代表10Mbps的吞吐量, “Base”代表是基帶傳輸, “5”代表了粗纜網的電纜最大網段長度為500米。 1粗纜以太網硬件 硬件設備:網絡接口適配器(AUI接口的以太網卡、PCMCIA卡) 收發器(Transceiver) (以太網(IEEE802.3)類型) 收發器電纜 (AUI電纜)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16 粗纜以太網的硬件連接圖如下: 圖3-10 同軸粗纜網絡 電纜系統:粗纜(RG-11 A/U): (10毫米,50歐姆) N-系列連接器插頭:(安裝在兩端) N-系列桶型連接器:(連接兩段) N-系列終端匹配器:

13、(50歐姆) 中繼器:(干線段的長度不超過500米,最多四個) 2主要技術參數:(1)最大干線段長度:500米。 (2)最大網絡干線電纜長度:2500米。 (3)每條干線段支持的最大結點數:100。 (4)收發器之間最小距離:2.5米。 (5)收發器電纜的最大長度:50米。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17 3主要特點:(1)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 (2)地理覆蓋范圍大,最長距離可達2500米; (3)安裝、維護和擴展困難; (4)造價高。 4實施時應注意的問題 (1)自然平直鋪設; (2)彎角半徑應大于30厘米; (3)各工作站點間的距離應大于2.5米; (4)接頭要牢靠,防止信號短路;

14、 (5)走線在電纜槽內,防止電纜損壞; (6)拉線時不可用力過猛,防止扭曲; (7)可用連結器,總長度不可大于500米, (8)一定要安裝終端匹配電阻,一個接地; (9)可安裝在室外,要防護措施。 小結:本節主要學習了同軸電纜的性能及應用。 作業:常見同軸纜有哪些?綜合布線中什么情況下會用到 同軸細纜?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18 2.3 雙絞線雙絞線 一、一、 概述概述 雙絞線電纜 (是否屏蔽) 屏蔽雙絞線電纜(STP) 非屏蔽雙絞線電纜(UTP) 1. 屏蔽雙絞線 影響屏蔽作用的因素 環境噪聲的級別和類型 屏蔽層的厚度和所使用的材料 接地方法 屏蔽的對稱性和一致性結構如圖3-11所

15、示 圖3-11 雙絞線結構 學習目標:掌握雙絞線的性能,能應用雙絞線組網 學習重點:五類、六類布線的性能參數 學習難點:雙絞線的性能參數的理解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19 2. 非屏蔽雙絞線 “X Base T” “X”代表最大數據傳輸速度為X Mbps, “Base”代表采用基帶傳輸方法傳輸信號, “T”代表UTP。 結構如下圖所示: 圖3-12 非屏蔽雙絞線結構 3屏蔽雙絞線與非屏蔽雙絞線的比較 吞吐量 成本 連接器 抗噪性 尺寸和可擴展性 STP 10Mbps 昂貴 類似于 電話連 接器和 插孔 更好 最大網段長度是 100米 每個邏輯段最多 僅能容納1024個 節點 UTP 1

16、0Mbps 便宜過濾和 平衡技 術抵消 噪聲 100Mbps ( CAT5) 非常昂貴 (CAT5、6)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20 二、二、 常見雙絞線的型號常見雙絞線的型號 最高傳 輸頻率 最高傳 輸速率 主要應用 最大網 段長度 連接器采 用形式 3類雙絞線16MHZ 10Mbps 語音和 10Mbps的以太網 100米 RJ 4類雙絞線 20MHZ 16Mbps 語音傳輸 100Mbps的以太網 100米 RJ 5類雙絞線 100MHZ 100Mbp s 語音 100 BASE-T以太網 100米 RJ 超5類雙絞線 200MHZ 1000Mb ps 100米 RJ 6類雙絞線

17、 250MH z 100米RJ 7類雙絞線 600MHZ 100米RJ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21 三。三。 常見的技術名詞常見的技術名詞 1Wire map 導通性主要包括:線序是否正確、是否存在斷路或短路、 阻抗。 2Length(指電子長度):信號傳輸時所經過的距離。 線纜長度:物理路徑長度、電子長度 3Attenuation 在接收端接收到的信號能量一定會比發送端發送的信號能 量小。經過損耗的信號能量與干擾信號相當,就無法分辨原先 所傳送的信號。 4NEXT:(Near End Cross-talk) 電信號在線纜及連接器上傳送時,在導體周圍產生一個電磁 場。這個電磁場輻射到相

18、鄰線對上,就會對其信號傳輸造成不 良干擾。近端串擾表征了這種干擾對同在近端的傳送線對與接 收線對所造成的影響。 5PSNEXT(Power Sum Cross-talk) 綜合近端串擾表明四對線纜中三對線纜傳輸信號時對另一對 在近端所造成的影響。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22 6ELFEXT:(Equal Level Far End Cross-talk) 平衡等級遠端串擾是傳送端的干擾信號對相鄰線對在遠端 所造成的影響。 7PSELFEXT (Power sum ELFEXT) 綜合平衡等級遠端串擾表明三對線纜處于通信狀態時,對 另一對線纜在遠端所造成的干擾。 8ACR:(Attenu

19、ation to cross-talk ratio) 衰減串擾比是在某一頻率上測得的串擾與衰減的比值。 ACR為負值,則說明噪音的強度高于所傳送的信號強度。 9PSACR:(Power Sum Attenuation to Cross-talk Ratio) 綜合衰減串擾比反映了三對線同時進行信號傳輸時對另一對 線所造成的綜合影響。 10Return Loss 電信號在遇到端接點阻抗不匹配時,部分能量會反射回傳 送端。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23 11Delay Skew 傳輸時延差是不同線對的傳輸時延的差值,以傳輸時延的 最小值為基準點,其余線對的時延與之的差值即為傳輸時延差。 12

20、Channel、Link: 信道(Channel)是從發送輸出端到接收輸入端之間傳送 信息的通道。綜合布線系統中的有線信道和鏈路如圖3-6所示, 從圖3-6中可看出信道不包括兩端設備。 圖3-6 信道與鏈路(注:D為設備,T為終端。)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24 上述名詞解釋中關于“綜合”一詞的含義如圖3-7所示。 圖3-12 Power Sum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25 四、四、 超五類布線系統超五類布線系統 RJ45接頭中的8個PIN分布如圖3-13所示: 圖3-18 RJ45引腳步分布 1四大優點:(1)堅實的網絡基礎; (2)多對數應用,低偏差和低串擾總值; (3)為

21、將來的網絡應用提供了解決方案; (4)充足的性能余量,安裝和測試方便。 3超五類雙絞線的應用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26 2主要性能與測試(100米長度、100MHZ時): 頻率范圍:100MHZ 電纜插入損耗:22.0dB 連接器插入損耗:0.4dB 線對間的近端串擾:35.3 dB 線對間綜合近端串擾:32.3 dB 連接器線對間的近端串擾:40.3dB 連接器線對間的綜合近端串擾:40.0dB 信道近端串擾:30.1dB 信道的綜合近端串擾:27.1dB 衰減串擾比:6.1dB 綜合衰減串擾比:3.1dB 電纜遠端串擾:23.8dB 電纜綜合遠端串擾:20.8dB 連接器的遠端串

22、擾:35.1 dB 連接器的綜合遠端串擾:32.1 dB 信道遠端串擾:17.4 dB 信道綜合遠端串擾:14.4 dB 電纜回波損耗:20.1 dB 連接器回波損耗:20.0 dB 信道回波損耗:10.0 dB 纜線最大延時:538ns 連接器最大延時:2.5ns 信道最大延時:548ns 纜線最大延時差:45ns 連接器最大延時差:1.25ns 信道最大延時差:50ns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27 五、五、 六類布線系統六類布線系統 1六類系統與五類系統的主要區別 結構變化 新標準中增加:電信布線系統設計原理 安裝準則與現場測試 組件規范、傳輸性能、系統模型 用于驗證電信布線系統的

23、測量程序 光纖電信布線系統的組件規范和傳輸要求 關鍵新項目 插入損耗:表示鏈路與信道上的信號損失量 永久鏈路替代基本鏈路 測試參數的變化 推動高速應用 傳播時延差:最快線對與最慢線對發送信號延時差的尺度 傳播時延:傳播信號延長時間 新增加的兩個參數為傳播時延、傳播時延差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28 2 .六類產品 產品主要有:六類雙絞線、六類RJ45連接器、 六類布線架、六類信息插座等。 圖3-14 六類布線產品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29 3六類系統的安裝注意事項 六類布線系統施工時應該注意: 在管線設計時,一般內徑20mm的線管以放2根六類線為宜。 橋架設計合理,保證合適的

24、線纜彎曲半徑。 放線過程中主要是注意對拉力的控制。 拉線工序結束后,兩端留出的冗余線纜要整理和保護好, 做好標注,提醒其他人員勿動勿踩。 在整理、綁扎、安置線纜時,冗余線纜不要太長, 不要讓線纜疊加受力,線圈順勢盤整,固定扎繩不要勒得過緊。 在整個施工期間,工藝流程及時通報。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30 2.4 2.4 光纖光纖 學習目標:了解光纖的特性,掌握不同連接器的應用 學習重點:不同連接器的應用 學習難點:光纖的性能 一、什么是光纖一、什么是光纖 光纖:即光導纖維,是一種傳輸光束的細而柔韌的媒質。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31 二、二、 光纜分類光纜分類 按照模數分:單模

25、、多模; 按照折射率分布分:跳變式光纖 、漸變式光纖 1. 單模/多模(SMF:Single Mode Fibre) 單模光纖中光的傳輸如圖3-26所示: 圖3-26 單模光纖 TIA/TIS-568A規范規定的單模光纖電纜的主要特征如表3-3 屬性值或特征 主干段的最大長度3000米 一水平段(到桌面)的最大長度不建議用于水平布線 每段上結點的最大數目2 最大衰減不高于0.5dB/Km 纜線類型8.3/125m 連接器ST或SC連接器 表表3-3 3-3 標準中的單模光纖規格標準中的單模光纖規格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32 圖3-21 多模光纖 多模光纖(MMF:Multi Mode

26、 Fibre)中光的傳輸如圖3-27: TIA/TIS-568A規范規定的多模光纖電纜的主要特征如表3-4: 屬性值或特征 主干段的最大長度2000m 一水平段(到桌面)的最大長度100m 每段上結點的最大數目2 最大衰減850nm波長下傳輸的衰減為3.75 dB/Km 1300nm波長下傳輸的衰減為1.5 dB/Km 段的最大數目1024 帶有結點的段的最大數目1024 菊花鏈集線器的最大數目4 纜線類型62.5/125m 連接器ST或SC連接器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33 2. 折射率分布 纖芯纖芯和保護層的 交界面 保護層 跳變式光纖 常數 階梯型變化 常數 漸變式光纖 隨著半徑

27、的增加而按一定規律 減小,呈近似拋物線型變化 保護層的折射率 3 其它分類方法 表表3-5 3-5 常見的網絡常見的網絡類型類型與光纖的型號對照表與光纖的型號對照表 網絡類型單模光纖波長-尺寸多模光纖波長-尺寸 以太網1300nm-8/125微米850nm-62.5/125微米 高速以太網1300nm-8/125微米1300nm-62.5/125微米 令牌環網專利-8/125微米專利-62.5/125微米 ATM網1300nm-8/125微米1300nm-62.5/125微米 高速光纖環網1300nm-8/125微米1300nm-62.5/125微米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34 .4

28、.光纜的標號 光纜型號及規格標注形式如圖3-22所示。 圖3-22 光纜型號標注形式 光纜型號中常見代號見表3-6。 三、光纖在綜合布線中的應用三、光纖在綜合布線中的應用 光纖應用于結構化布線中的數據干線優點: (l)干線用纜量不大 (2)干線升級容易 (3)防電磁干擾。 (4)弱電井布放,安裝難度較小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35 分類代號加強件類型結構特征護套外護層 代 號 含義代 號 含義代 號 含義代 號 含義代 號 含義 G Y 通 信 用 室(野) 外光纜 金屬T填充式 光纜 Y聚乙烯2 3 繞包鋼帶鎧 裝聚乙烯 G R 軟光纜F非金屬非填充 式光纜 V聚氯乙 烯 2 2 燒

29、包鋼帶鎧 裝聚氯乙烯 G J 室(局) 內用光 纜 G金屬重 型 Z自承式 結構 U聚氨乙 烯 5 3 縱包鋼帶鎧 裝聚氯乙烯 G S 設備內 光纜 H非金屬 重型 B 扁平形 狀 A鋁塑綜 合 5 2 繞包鋼帶鎧 裝聚乙烯 G H 海底光 纜 S鋼塑綜 合 3 3 細圓鋼絲鎧 裝聚乙烯 L鋁3 2 細圓鋼絲鎧 裝聚乙烯 表表3-6 光纜型號中的常見符號光纜型號中的常見符號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36 五、五、 光纖連接器光纖連接器 1光纖連接器的一般結構 :采用高精密組件(由兩個插針 和一個耦合管共三個部分組成)實現光纖的對準連接。 2光纖連接器的性能 光學性能:主要是插入損耗和回波

30、損耗這兩個最基本的 參數。 插入損耗(Insertion Loss):是指因連接器的導入而引 起的鏈路有效光功率的損耗。 回波損耗(Return Loss, Reflection Loss)是指連接器 對鏈路光功率反射的抑制能力, 互換性、重復性 抗拉強度(不低于90N) 溫度 (-40oC +70oC) 插拔次數(1000次以上) 3部分常見光纖連接器 按傳輸媒介分;單模光纖連接器和多模光纖連接器; 按結構分:FC、SC、ST、D4、DIN、Biconic、MU、LC、MT; 按連接器的插針端面分:FC、PC(UPC)和APC; 按光纖芯數分:單芯、多芯。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37

31、 目前比較常見的光纖連接器: FC型光纖連接器(Ferrule Connector) SC型光纖連接器 MT-RJ型連接器 雙錐型連接器(Biconic Connector) DIN47256型光纖連接器 LC型連接器 MU型連接器(Miniature unit Coupling)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38 2.5 無線介質無線介質 一、一、 無線網絡的概念無線網絡的概念 學習目標:了解微波通信系統與紅外通信系統的組成, 能認識相應的硬件設備 學習重點:微波通信系統與紅外通信系統的組成 學習難點:微波通信系統與紅外通信系統的組成 所謂無線網絡就是利用無線介質作為信號的傳輸介質, 1拓

32、撲結構:無中心或叫對等式(PEER TO PEER)拓撲、 有中心(HUBBASED)拓撲。 2網絡接口:可以選擇在OSI參考模型的物理層或數據鏈路層。 3對移動計算網絡的支持 移動計算網絡應的功能: 小區內的站點可移動; 不同小區內站點可經過網絡接入點及主干網進行通信; 站點由移動時,通過越區切換協議或算法,被切換至 新的小區。在新的小區中該站點仍和在以前小區時一樣; 站點可通過主干網上的路由器訪問公共網或被公共網訪問。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39 二、無線通信技術二、無線通信技術 無線通信技術主要有:無線電波(Radio)、微波(Microwave)、 紅外(Infrared)、激

33、光(Laser) 三、微波通信三、微波通信(Microwave Communication)(Microwave Communication) 1.微波的傳播 微波通信過程如圖3-30所示。 圖3-30 微波中繼傳輸 綜合布線技術與施工網絡傳輸介質40 頻段(千兆赫 GHZ)波長(厘米)代號 123015L 24157.5S 487.53.75C 8133.752.31X 13182.311.67Ku 18281.671.07K 28401.070.75Ka 2.微波通信的基本原理 微波通信主要采用擴頻通信的原理, 微波擴頻通信技術特點:是利用偽隨機碼對輸入信息進行 擴展頻譜編碼處理,然后在某個載頻上進行調制以便傳輸。 常用的微波頻段及其代號如下,我國微波通信廣泛應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