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隱自尊的研究綜述_第1頁
內隱自尊的研究綜述_第2頁
內隱自尊的研究綜述_第3頁
內隱自尊的研究綜述_第4頁
內隱自尊的研究綜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內隱自尊的研究綜述摘 要:內隱自尊概念是 1995 年被 Greenwald 等人提 出,對內隱自尊的文化差異進行總結如下:越是對內隱自我 評價高的學生,外顯自我可能會表現得越謙虛,但西方文化 則正好相反。個體對自我的無意識積極評價即內隱自尊的高 低,是與其文化背景有著密切聯系的。關鍵詞:內隱自尊;內隱聯想測驗;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 B842.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2-2589(2015)02-0031-02一、內隱自尊的概念的提出內隱自尊的概念在 1995 年被 Greenwald 等人 1提出: 內隱自尊是人們在對與自我相關或無關的客體進行評價時 表現出的一種無法通過內

2、隱察覺的態度。內隱自尊的預期效 應是:一旦事物與自我建立了聯系,人們就會對其產生積極 的評價。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外顯自尊還是內隱自尊都是 對自我的一種態度評價,只是內隱自尊是無法通過內省的方 式獲取,即這種自我評價傾向往往是無意識的。內隱自尊現 象表現為個體會對自我和與自我相關的客體評價過高,而對 于與自我無關的客體卻不產生這種現象。所以,內隱自尊是 對主體自我的一種無意識的態度,是自我態度長期累積所形 成的一種積極傾向的自動化狀態。內隱自尊概念的提出,標 志著內隱自尊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二、內隱自尊的功能及其作用機制(一)內隱自尊的功能席明靜 2 通過失敗反饋任務來探討抑郁癥患者內

3、隱自 尊的穩定性。研究發現相比于正常人,抑郁患者容易受失敗 反饋的影響,他們內隱自尊是不穩定的。研究同時也表明內 隱自尊的穩定對于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還有研究表明內 隱自尊的補償效應對于焦慮的緩解起重要作用。朱躍宗 3 對威脅情境下得自尊補償效應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在有一定 環境壓力的情況下,自尊威脅情境和自尊威脅刺激都會引發 內隱自尊的補償效應。補償效應的其目的是控制刺激和環境 引起的焦慮。而外顯自尊則對自尊威脅不夠敏感,相對比較 穩定。個體通過補償內隱自尊來維護外顯自尊。這同時也說 明內隱自尊對抑制不良情緒、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二)內隱自尊的作用機制1.“緩沖器”理論 當個體處于壓

4、力情景時,內隱自尊具有沖的作用,不論 處于高壓力還是一般壓力環境中,高內隱自尊者相比于低內 隱自尊者總是表現出較低的焦慮水平。 Greenwald 和 Farnham (2000)4的研究表明,當被試的自尊受到威脅時,低內隱 自尊者對任務重要性的評價會降低,并且不愿意繼續去執行 任務,而高內隱自尊者的行為沒有受到自尊威脅的影響。內 隱自尊和正負反饋之間存在著顯著的交互作用。由此可見, 內隱自尊在個體受到外界威脅時能起到“緩沖器”的作用。2.“過濾器”理論常麗和杜建政 5 通過使被試獲得關于英文單詞的不同 的成敗反饋發現高內隱自尊的被試對自己答題的滿意度高 于低內隱自尊的被試,此結論符合“緩沖器

5、”假設。但是結 果同時也發現在成功時高內隱自尊者的滿意度要極其顯著 地高于失敗時的滿意度, “緩沖器”理論無法解釋這一點。 于是他們提出了“過濾器”理論,即在接受外界信息時,個 體首先會對刺激進行分析和判斷,同時還會在內心產生與信 息有關的積極或消極的感受,而內隱自尊會對消極的感受進 行過濾。該假設不僅對“緩沖器”理論進行了說明,同時也 解釋高內隱自尊者為何在成功時比失敗時滿意度要高。三、內隱聯想測驗(一)內隱聯想測驗范式一一內隱聯想測驗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Greenwald ( 1995)等人提出的內隱聯想測驗(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簡稱 IAT) 1 ,最初主

6、要是作為內隱態度的 測量方法。作為目前廣泛應用于內隱社會認知領域的測量工 具,它是運用計算機進行分類任務,以測量概念詞和屬性詞 之間的評價性聯結,這是一種自動化的測量,測量指標是反 應時。其中概念詞(如我,他)和屬性詞(如機智,愚笨) 有兩種組合關系:相容(如我一機智,他一愚笨)和不相容 (如我一愚笨,他一機智)。相容是指概念詞與屬性詞之間 的聯結與被試的內隱態度一致。不相容是指概念詞與屬性詞 之間的聯系與被試的內隱態度不一致。概念詞與屬性詞相容 任務與不相容任務相比,由于認知沖突較少,不需要復雜的 意識加工,辨別、歸類、加工的自動化程度較高,反應也就 較為快速。這樣,概念詞與屬性詞的關系與內

7、隱態度的一致 性越高,認知沖突越少,自動化程度越高,反應時就越短。 實驗所使用的概念詞分為兩種: 第一人稱代詞 (稱為自我詞) 與第三人稱代詞(非我詞) ,各 10 個。自我詞包括:我、俺、 自己、自個、本人、本人的、俺的、自己的、我的、自個的; 非我詞包括:他、她、他們、別人、人家、外人、他的、她 的、他們的、 別人的。 屬性詞是對人或事物的評價性形容詞, 其分為兩類,各 10 個。一類是積極評價詞(褒義詞)例如: 誠懇、機智、聰慧,一類是消極評價詞(貶義詞)例如:欺 騙、虛偽、惡劣。(二)內隱聯想測驗的變式 1.評價性與情感性的內隱聯想測驗 評價性的內隱聯想測驗與情感性的內隱聯想測驗二者

8、采用相同的概念詞即自我詞和非我詞,但目標屬性詞不同, 評價性的 IAT 中目標屬性詞為自我屬性詞。其中積極的評價 性屬性詞包括:聰明、寬容、高尚等;消極的評價性屬性詞 包括:丑陋、笨拙、軟弱等。情感性 IAT 中目標屬性詞為情 感性詞語,其中積極的情感性屬性詞包括:幸運、快樂、愛 撫等;消極的情感性目標詞包括:尸體、死亡、嘔吐等。具 體程序和標準內隱聯想范式一致。2.泛化性與特定性內隱聯想測驗 泛化性的內隱聯想測驗與特定性的內隱聯想測驗二者 采用相同的目標屬性詞即積極性和消極性的詞,但概念詞不 同。因為一個是針對一般他人的自我偏好效應,另一個是針 對特定人自我偏好效應。 其中泛化性 IAT 的

9、概念詞與 IAT 標 準范式相同,例如:我、他、我的等。而特定 IAT 的概念詞 則與特定的對象有關系。例如:研究戀情嫉妒傾向與內隱自 尊的關系時,特定 IAT 的概念詞采用與男(女)朋友有關的 詞,即為男(女)朋友、男(女)朋友的等。具體程序和標 準與內隱聯想測驗一致。3.單類內隱聯想測驗(SC-IAT )Karpinski 和 Steinman 提出用單類內隱聯想測驗 (SingleCategoryImplicitAssociationTest ,簡稱 SC-IAT )的方 法來測量對單一態度對象的內隱態度 6 。以往所使用的 IAT 測驗中,概念詞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比較結果依賴于比較

10、對象。故其是一種相對態度。而用 SC-IAT 就可測出個體對 自己的整體評價。實驗步驟與 IAT 范式基本相同。第一步要求被試把“自我詞”和“褒義詞”歸做一類并 按 f 鍵反應,把“非我詞”歸做一類并按 j 鍵反應;第二步 要求被試把“自我詞”和“褒義詞”歸做一類并按 f 鍵反應, 把“非我詞” 歸做一類并按 j 鍵反應; 第三步要求被試把 “褒 義詞”歸做一類并按 f 鍵反應,把“自我詞”和“非我詞” 歸做一類并按 j 鍵反應;第四步要求被試把“褒義詞”歸做 一類并按 f 鍵反應,把“自我詞”和“非我詞”歸做一類并 按 j 鍵反應;第一步與第三步為練習,第二步與第四步為正 式測驗。其計分標準

11、、分數的計算與標準范式一致。四、內隱自尊的文化差異 國內學者蔡華儉 7 運用結構方程建模對外顯自尊和內 隱自尊的結構關系進行研究時發現在東方文化下同樣存在 內隱自尊。其結果與國外學者 Greenwald4 在 2000 年做的研 究進行對比發現西方人的內隱自尊效應大小比東方人大得 多,即東方人的內隱自我評價強度不如西方,這可能是由于 東西方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東方強調集體,以謙謹、內斂、 平和為發展目標。而西方人則強調個體,崇尚個人價值、鼓 勵個性張揚。所以在無意識的自我評價方面西方人對自我的 評價更高。國內學者艾傳國等人 8 以大學生為實驗對象,對 外顯自尊、相對內隱自尊和整體內隱自尊進行比較

12、時發現我 SC-IAT 的內隱效應 D2 與外顯自尊呈顯著負相關。并且 D2 對外顯自尊具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但國外學者 Karpinski等的研究顯示外顯自尊與我 SC-IAT 呈顯著正相關 6 。作者 對其的解釋也是與中國文化有關。中國文崇尚謙虛,視謙虛 為美德。在內隱層面中國大學生對自我持積極肯定的態度, 但考慮到謙虛的美德,外顯層面所表現出的自我評價便沒那 么高,甚至還會出現相反的情況。越是對內隱自我評價高的 學生,外顯自我可能會表現得越謙虛,但西方文化則正好相 反。綜上所述個體對自我的無意識積極評價即內隱自尊的 高低,是與其文化背景有著密切聯系的。但自尊的穩定性及 其變化是否也于文化

13、環境有關,還有待證明。王博 9 探討人 格操縱對內隱自尊的影響,結果表明在經過人格反饋操縱后 被試的內隱自尊水平都顯著降低。蔡華儉 10 通過瑞文智力 測驗對成敗進行操縱,探討其對內隱自尊變化的影響,結果 顯示不論被試接受的是成功反饋還是失敗反饋,接受成敗反 饋后,被試的內隱自尊水平都顯著地低于反饋前。但有國外 研究表明,智力測驗后給被試負反饋會使個體的自我積極偏 好降低,但是當研究者針對被試某一重要的人格特質給予積 極評價時,這種偏好又會上升 11 。這種差異的產生與許多 因素有關。文化環境因素可能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但 這一點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明。參考文獻:1 Greendwald A

14、G , Banaji M R.Implicit socialcognition : Atti-Review,1995,102(3):4-27.2 席明靜 .抑郁癥患者內隱自尊及其穩定性的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 2006.3 朱躍宗.威脅情境下內隱自尊補償效應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09.4 Greenwald A.G , Farnham, S.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measure self-esteem and self-conceptJ.Joum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

15、hology ,2000,799( 6):1022-1038.5 常麗,杜建政 .內隱自尊的功能: 緩沖器還是濾波器 J. 心理科學, 2007,30( 4): 1017-1019.6 Karpinski A , Steinman RB.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2006,91(1):16-32.7 蔡華儉 .內隱自尊效應及內隱自尊與外顯自尊的關系J. 心理學報, 2003,35( 6):798-801.8 艾傳國,佐斌.外顯自尊、 相對內隱自尊和整體內隱自尊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 19 (6): 763-765.9 王博.人格操縱對內隱自尊的影響及其與外顯自尊的關系J.心理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