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區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_第1頁
喀斯特地貌區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_第2頁
喀斯特地貌區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_第3頁
喀斯特地貌區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_第4頁
喀斯特地貌區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喀斯特地貌區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以貴州省西南地區(安順、興義)為例摘要:我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廣西、四川、湖南、湖北六個省區,貴州正好位于六省區的核心位置,是喀斯特發育最為激烈的中心區域,而貴州省又主要以西南地區最具特色。在貴州西南部,隨處都可以看到獨具個性的自然景觀,喀斯特景觀就是這萬千自然景觀的基礎。本文以貴州省西南地區為研究主體,就喀斯特地貌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相關問題,通過查閱文獻、網絡搜索、實地調查和綜合分析,闡述了該地發展喀斯特旅游業的意義、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等,并提出了一些喀斯特地區發展旅游業的具體措施和策略。 關鍵詞: 貴州省西南地區 喀斯特地貌 旅游資源 生態環境 開發 保護 貴州作為我國旅游資源豐富的大省,地處西南腹地,集聚了溶洞、瀑布、石林為主的天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區等旅游資源優勢,并且它是世界上巖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但是其自然資源和人文風情的整合度較差,導致其旅游資源一直處于周邊省份尤其是云南、廣西等旅游熱點的陰影之下,影響了其在全國的知名度。因此,如何提高貴州旅游資源的核心文化品位,樹立個性鮮明的旅游產品形象,如何科學開發旅游資源,使貴州省變為一個民族文化和生態旅游競相發展的大省,成為目前貴州旅游開發與旅游業發展所面臨的首要任務。一、貴州省西南地區主要旅游資源概況貴州省西南地區旅游資源豐富,主要由特殊的喀斯特地質地貌、原生的自然環境、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構成,形成了以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交相輝映的豐富旅游資源。(一)、黃果樹風景區位于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是國家首批5A級風景區。黃果樹瀑布是該景區的核心景點,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從上、下、前、后、左、右六個方位觀賞的瀑布,以水勢浩大著稱。黃果樹瀑布屬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蝕裂典型瀑布,瀑布高77.8米,寬101米;其中主瀑高67米,寬83.3米,以其雄奇壯闊而聞名于海內外。黃果樹瀑布不只是一個瀑布的存在,以它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險、秀風格各異的瀑布18個。1999年被世界吉尼斯總部評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黃果樹瀑布群的各瀑布不僅風韻各具特色,造型十分優美,堪稱世界上最典型、最壯觀的喀斯特瀑布群,而且在其周圍還發育著許多喀斯特溶洞,如天星洞,洞內發育各種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貴州地下世界,具有極大的旅游觀光價值。(2)、龍宮風景區位于貴州省安順市南郊,與黃果樹風景區毗鄰。龍宮風景區是以暗河溶洞為主稱奇、并集旱溶洞、峽谷、瀑布、峰林、絕壁、溪河、石林等多種喀斯特地質地貌景觀為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有著中國最長、最美麗的水溶洞、中國最大的洞穴佛堂、中國最大的洞中瀑布、全世界最低的天然輻射劑量率、全世界最多、最為集中的水旱溶洞等高品位風景資源。貴州龍宮中心區有臥龍湖、迎賓洞、龍門飛瀑、龍潭天池、龍宮暗湖、蚌殼巖、虎穴洞等景點組成,上下輝映,別有洞天,宛如神話中龍王所居的水晶宮殿。天池是一個山間湖泊,碧綠如玉,俗稱龍潭,湖水下瀉,從巨大的溶洞傾斜而下,水墻壁立,寬25米,高約50米,驚濤奔涌,蔚為壯觀,此即龍門,據稱為中國地下瀑布之冠。(三)、馬嶺河峽谷風景區位于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境內,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集雄、奇、險、秀為一體。馬嶺河峽谷是一條在造山運動中的大裂水地縫,谷內群瀑飛流,翠竹倒掛,溶洞相連,兩岸古樹名木點綴其間,千姿百態。馬嶺河峽谷風景區地處云貴高原隆起的烏蒙山與廣西丘陵之間,碳酸鹽可溶巖分布廣泛,巖層斷裂褶皺復雜,集中體現了喀斯特多層次、多類型地貌景觀,與東西兩邊的黃果樹瀑布和云南路南石林競展風姿,構成冠蓋中華的喀斯特風光,被譽為“地球上一道美麗的疤痕”。特色萬峰林景區是馬嶺河峽谷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興義市東南部成千萬座奇峰組成,氣勢宏大壯闊,山峰密集奇特,整體造型完美,被不少專家和游人譽為“天下奇觀”。 萬峰林分為東峰林、西峰林兩大景區,景致各異,相映成趣,分別被稱為大自然的水畫、天然大盆景。(四)、民族風情貴州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風情獨特,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各民族的音樂、舞蹈、節日、風俗、民居、服飾等獨具魅力。布依族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等;傳統樂器有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等;傳統劇種有地戲、花燈劇等;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等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傳統音樂“八音坐唱”有“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之稱,享譽海內外。苗族最早的樂器是蘆笙,蘆笙曲調是最早的曲調之一。苗族的音樂,可分為民歌、蘆笙、嗩吶和琴簫曲調。工藝上,刺繡具有獨特的技巧,針法多種多樣;蠟染歷史悠久,獨放異彩。銀飾工藝精巧,是苗族服飾中,最耀眼的部分,在裙子、衣服、頭飾、手飾等中都有運用。此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質樸、純真、自然,被稱為“東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節”,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節日,多姿多彩,讓人留連忘返。特別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銅鼓十二則、查白歌節、土法造紙、布依戲等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五)、紅崖天書原名“紅巖碑”,是深藏貴州省安順市的一處神秘景觀,位于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約十五公里的曬甲山上。數百年來,經歷代學者先賢孜孜不倦不斷探索,山巖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號,蘊藏著無窮怪異,這引起了國內外史學界的格外重視。紅色巖壁上那些褐紅色的神秘符號,非雕非鑿,了無刻痕,經數百年風雨剝蝕,卻能依然如故,色澤似新。這種呈現眼前不難察覺的神秘,更能激發人類去探索紅崖天書那撲朔迷離的內涵。(六)、何應欽故居興義城南的泥凼鎮是已故國民政府行政部長、行政院長何應欽先生的故鄉。1890年4月,何應欽出生于鎮南一幢木結構中式房屋內。房屋原是普通民居,是1874年何應欽之父修建的。后隨著何應欽職級的不斷升遷,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為了配套,又新建兩幢廂房,最后成為巍峨高大、寬敞明亮的標準三合院建筑。樓房中的石柱、石凳、石缸、石壁,雕龍畫鳳,刻制精細;墻上鐫刻的“魚躍鳶飛”,書法精湛;花鳥蟲魚,栩栩如生。二、喀斯特地區開發旅游資源的意義旅游業的發展以整個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并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經濟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業日益顯示它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促進產業調整和優化,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促進對外交流與招商引資等。喀斯特地貌區大多以丘陵和高原地形為主,交通不便捷,商業不發達,經濟較落后。利用其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帶動喀斯特山區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義。(一)、有利于完善基礎設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旅游業的發展涉及到社會經濟文化的許多領域,一個地區的旅游業的發展,除了要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外,完善基礎設施也是不可缺少的,這就需要政府在各行各業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搞好社會服務工作。喀斯特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基礎設施少,要開發旅游資源,必然要先搞好交通運輸、電力水利、網絡通信、旅店賓館、餐飲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沒有足夠基礎設施的旅游業地,其發展是滯后的,不協調的,不持續的。(二)、促進相關產業的興起和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旅游經濟的基礎活動由旅行社、旅游飯店、交通運輸三大部門去實施,但還不能滿足旅游者的需求,除這些之外,必然要涉及到金融業、建筑業、環保產業、食品工業、農副產業以及飾品加工、美術工藝、文化體育等行業。游客的這些需求,必然刺激相關產業的興起、調整和發展,而這些產業發展有利于喀斯特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社會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三)、有利于對當地旅游業的宣傳,樹立品牌形象由于旅游者的文化背景、知識層次千差萬別,除了給旅游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外,還帶來了豐富的信息,是名副其實的“窗口”行業。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國內外游客給貴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區帶來難以估量的信息,對于大力開發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與交流,對于宣傳喀斯特地區自然景觀和民風民俗,塑造多彩貴州新形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旅游業能更好、更快地讓其他地區乃至世界了解貴州,了解喀斯特地區旅游資源的價值。(四)、是當地實現脫貧致富的好路徑旅游扶貧是國家扶貧攻堅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喀斯特地區旅游業肩負的重要使命。貴州西南喀斯特地區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而開發旅游資源正好架起了“發展旅游業”和“扶貧”之間的橋梁。由于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門檻低、范圍廣、層次多,在喀斯特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業,可以為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找到就業崗位,增加收入,同時,旅游者的涌入,會帶來新的思想、新的觀念、促進當地居民文化素質的提高,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人們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步增長。(五)、有利于自然、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喀斯特地區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不易恢復,而生態環境的破壞對旅游業產生的不利影響直接且顯著,故保護生態環境的任務極其艱巨。人文景觀和民風民俗都是獨具特色和不可復制的,一旦破壞,就無法復原。然而,旅游業又是一項對生態環境、人文景觀和民風民俗都依存程度都很高的產業,無論哪個游客,都希望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最好,人文景觀和民風民俗保存得最完整。喀斯特地區要想更快、更好地發展旅游業,就必須在各方位做好保護。精心、科學管理的旅游業,不僅能不破壞自然和人文環境,不損耗自然和人文資源,還能促進環境的改善和資源的合理利用,對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六)、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城鎮化建設自國家旅游局2006年提出“2006中國鄉村游”的旅游宣傳主題以來,我國以“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為口號的鄉村旅游不斷發展,這給欠開發的喀斯特鄉村地區帶來了發展機遇。喀斯特地區在開發鄉村旅游時,將會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積極進行“村村通”道路和衛星電視建設,農田水利和電網通信設施建設,治理鄉村社區環境等。鄉村旅游所聘用的服務人員主要來自當地居民,在經營旅游服務的同時積極推銷花卉、飾品、特產等,既降低了經營風險,又增加了農特產、工藝品的附加值。這些都將拓寬當地農民的增收渠道,促使其向非農領域轉化,加快了城鎮化步伐。三、貴州省西南地區開發喀斯特旅游資源的優勢貴州省西南地區旅游業因為交通、資金等限制因素,一直以來,都很難有效開發和利用,但近幾年來,各地政府積極探索適合喀斯特地區實際的旅游發展之路,并取得一定成效。在解決了部分限制因素和不斷突破發展瓶頸之后,貴州省西南地區喀斯特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也逐步形成一定優勢。(一)、地理位置優越貴州省西南部,位于貴州、云南、廣西三省交界處,是三省之間交通網的中心部分,故交通比較集中、便捷。如有貴昆線(貴陽昆明)、南昆線(南寧昆明)兩條全國主要鐵路樞紐;有汕(頭)昆(明)高速、貴(陽)黃(果樹)高速、畢(節)水(城)興(義)高速等多條高速公路。地處云貴高原,且位于中緯度地區,使貴州西南部氣候資源得天獨厚,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溫適中,氣候宜人。在香港舉辦的“中國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評選中,興義市2006年位居第15,安順市2007位居25,都是很好的人居環境和避暑勝地。(二)、旅游資源豐富貴州省西南部喀斯特資源內涵豐富,景觀獨特,開發潛力巨大,開發價值高,符合現代旅游消費的市場需求。雄偉的瀑布和峰林,壯美的峽谷和山間壩子,原始的巖溶地貌,優美的森林湖泊,神秘、奇特的洞穴,鬼斧神工的鐘乳石再加上古韻十足文化遺址、名人故居和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風情,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喀斯特旅游景觀系統。喀斯特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民俗旅游等多種旅游資源并存為貴州西南部旅游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成為了貴州省旅游資源富集的地區之一,展現出了誘人的開發前景。(三)、貴州旅游業初具規模經過幾年的不斷開發,貴州的旅游業初步形成了以黔中區為依托,以貴陽為中心的點面結合的輻射型旅游開放新格局。舊的旅游格局以一點兩線為主體,即貴陽為中點,西線以喀斯特自然景觀為主,民族風情為輔,東線則反之。現在形成以貴陽為中心,增加了南線,東南線,西南線等,景觀資源組合更合理、更豐富。通過科學合理的組合,擴大了旅游輻射面,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的旅游景觀格局。新的格局將有利于旅游資源的合理配置,協調、統籌發展,有利于帶動欠發展山區的旅游資源開發。(四)、政府政策支持近年來,貴州省明確提出,貴州的旅游業為重點培育的新的后續性支柱產業,并明確了旅游業在貴州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為此,貴州在旅游資源豐富地區大力建設基礎設施和進行招商引資,這些都將有利于喀斯特旅游的開發。同時,國家也在提倡協調發展、統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大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在喀斯特山區發展旅游業,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有利于縮小東西差距和城鄉差距,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符合國家政策和發展形勢。四、喀斯特地區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是貴州西南地區旅游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多年來,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不斷開發利用,其旅游業才得以發展,并已經提到地方發展戰略中主導產業的重要地位,同其他產業相比,旅游業所費資源少,環境代價低,故而享有“無煙工業”的美譽。然而,由于不合理科學的開發,許多問題日漸突出,并引起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環保部門的高度重視。(一)、生態破壞一方面,由于過度開發某些重要景點,忽視旅游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協調發展和游客承載量,致使生態遭到破壞且難以恢復。如黃果樹景區奇形怪狀的樹根與藤蔓,游客與之合影時,多用坐、站、睡、吊等姿勢,這本來就對這些景物造成重大破壞,再加上游客過多,沒有“休息”和恢復的時間,使部分樹根和藤蔓松動、枯死。萬峰林的草地,樹木等也因游客過多、集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另一方面,沒有做好統籌規劃,眼光短淺。在大部分的旅游地,只注重對景區范圍內的保護,忽視了周圍生態對景區的影響。如黃果樹瀑布中上游,沒有落實好“退耕還林,退牧換草”政策,存在著違禁畜牧、開荒等現象,導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減少了瀑布的水流量,延長了其枯水期。(二)、環境污染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人口、車輛、工廠、建筑等不斷增加,環境問題也隨之而來。發展旅游業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有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水體污染主要表現在工廠、飯店、賓館等排出的污水造成對江河湖淡水的污染;大型游泳池過度耗水造成水資源的短缺;水壩建設對水文系統的干擾等。大氣污染主要表現在工廠排放的煤煙;交通運輸車輛排放的尾氣;建設工地造成的粉塵顆粒污染等。在城市化過程中,不正確處理的城市垃圾是固體廢棄物污染的主要成分,由于不合理發展旅游業,游客量過多,造成垃圾產生量與垃圾處理能力的矛盾,導致環境下降。如垃圾箱已滿,但無人清理,游客順手把垃圾丟到垃圾箱旁,造成臭味難聞的垃圾堆。(三)、管理不善因管理體制、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原因,對旅游景區及資源的管理鞭長莫及,許多風景區設置的管理機構,成立多年來仍難以真正發揮其職能。如對鐘乳石和樹根亂采亂挖的問題,政府和有關部門都下發過通告或通知加以禁止,收效極低。宏觀上看,管理環節雖多,但管理力度小,管理難度大,盡管也有一些地方性法規出臺,仍缺少立法約束,加上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對環境的破壞有增無減。以萬峰林景區來看,破壞性建設增多,人工化嚴重,但目前尚不能對此做出有效管理。沒有合理、統一的管理,開發無序,利用無度,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都將導致貴州西南喀斯特地區旅游資源浪費、管理分散。(四)、 資金匱乏貴州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低,物質資本積累少,投資主體單一,保持投資較快增長的后勁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貴州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其西南部更是普遍存在落后的喀斯特山區,經濟發展落后,又因深居內陸,交通不便,商業氛圍弱,很難進行招商引資,資金嚴重匱乏,即使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也沒有資金進行投資開發。如馬嶺河峽谷風景區,雖然喀斯特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山、水、溝、谷、洞、石、名人故居等,集雄、奇、險、秀、美為一體,但由于資金不足,沒有得到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造成資源浪費,發展緩慢。(五)、規劃不合理貴州西南地區的航空運輸和高速鐵路運輸在整個運輸業中所占比例極其小,其中,高速鐵路運輸為零,這就難以為中遠程客源市場提供迅速、方便、舒適的交通選擇。許多旅游地主干道過于狹窄,旅游交通不通暢,周邊建筑顯得陳舊雜亂無規劃,容易給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由于景區棧道、橋梁、纜車等建設數量少、規模小,景區可進入性低,這就帶來了負面作用。一是中遠程市場大多組團前來,又多集中于節假黃金周,這給貴州西南地區黃金周的旅游接待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二是難以與區域內外其他有價值的旅游景區形成集群優勢,形成向海內外推銷的多條旅游熱線。部分景區為了眼前短暫的經濟利益人為過度開發,導致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了景區的長遠持續發展。(六)、 開發不平衡開發不平衡時整個貴州旅游業的弊病,特別是西南喀斯特地區更顯突出。這個不平衡,既有空間上的,也有時間上的。空間上,大量的資金過多的投入在同一類景區的開發上,而導致這些處在較偏遠地區的文化類景點無人問津,這是不利于喀斯特地區旅游業綜合平衡可持續發展的。喀斯特地區的旅游景點大多圍繞山水為主題,而投資商也全都扎堆投資這一類景區,這就導致了節假日黃金周期間許多景點人滿為患,嚴重超載,不利于環境的保護與再開發利用。時間上,洞穴、古文化、民族風情等受季節變化影響小的旅游資源開發程度低、數量少、規模小,導致喀斯特地區旅游業季節性強,多集中在夏秋兩季。這既不利于吸引大量游客,也不利于樹立品牌形象,更不利于長遠發展。五、關于開發旅游資源提出的建議目前,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世界性和世紀性的話題,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提到了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上。做好科學、合理的規劃,完善景區管理,統籌、協調、平衡、綜合發展,從根本上抓緊抓好貴州西南地區旅游資源的保護,對確定為主導產業的貴州西南地區旅游業來說刻不容緩、意義重大。為此,我提出了一些關于開發和保護貴州西南喀斯特旅游資源的建議。(一)、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搞好生態治理和保護政府發揮好自身職能,有效運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將生態治理和保護納入法制軌道,采取一系列工程和政策,搞好生態建設。貴州西南部的生態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加劇,一方面是由喀斯特地貌區自身的生態脆弱性和地震、暴雨、洪澇等自然災害導致,另一方面主要由過度放牧、毀林開荒、陡坡耕種、亂砍濫伐、森林火災、煤礦開采等人為原因引起。針對這些人為原因,需要政府要發揮好調節、管理、監督的作用,落實好各項政策執行,監督好各項工程實施。具體地,要落實好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長;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遏制砍伐現象;加強對礦區、牧區的管理,明確礦區、牧區生態治理責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嚴重地區,要實施重點治理;做好對“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態保護工程的管理和監督。(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區、景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前提,沒有相應的基礎設施作后盾,會導致工業、商業、旅游業、餐飲業、金融業、建筑業等所有行業發展緩慢、滯后。貴州西南部喀斯特區要想快速發展起來,就要改善景區、城區居住、飲食、交通、通訊等條件,提升城區、景區環境質量。首先,要搞好道路建設。交通是旅游業的生命線,沒有便捷的交通就沒有發達的旅游業,要完善交通網,努力打造航空、鐵路、公路、河運、管道相銜接的立體交通體系,突破旅游業發展“瓶頸”。此外,通信、供水、綠化、污水處理及垃圾填埋等基礎設施也影響和制約著旅游業發展,要放到建設的重點。在景區輻射范圍內,要優化升級公用信息平臺,強化平臺的技術性能和服務功能,為全區信息化建設提供統一完善的網絡和信息資源環境;加強對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的管理,做好供水保障,處理好排放污水;搞好城市綠化美化工程,將公園、河畔、道路與景區、市區、郊區等相結合,協調配置,形成點、線、面結合的城市森林體系;還要在綠化的過程中做好環境美化,增加環保投入,加強對建筑廢棄物、河流污染、日常垃圾等的管理和處理。(三)、合理利用資源,實施旅游精品戰略貴州省西南部喀斯特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在于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因此要充分挖掘旅游資源潛力,將旅游特色產品做大、做強。以國內、國際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科學規劃、精心管理黃果樹、馬嶺河峽谷等國家級重要景區,不斷鞏固和完善現有觀光、度假、避暑旅游,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紅色旅游等。以喀斯特觀光旅游、鄉村旅游為重點,突出特色,以生態旅游、古文化參觀和民俗民風體驗為補充。對規模大、競爭力強、有特色、信譽好、有前景的旅游企業從資金、政策等方面進行扶持,突出貴州旅游“綠色喀斯特王國與文化千島”的特色。合理規劃線路,打造“黃果樹瀑布之旅”、“馬嶺河漂流之旅”、“龍宮賞石之旅”、“萬峰林探險之旅”、“少數民族風情之旅”等特色旅游,以適應不同游客群的需要,逐步做大做強,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提高競爭力。(四)、 創新旅游融資渠道,開發多渠道籌資資金影響著旅游資源的開發規模、開發程度以及旅游業的高效、平衡、可持續發展,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開發周期長、工程投資大的旅游業很難發展起來。投資對旅游業的作用毋庸置疑,要發展旅游業,就要先解決資金“瓶頸”問題。貴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區大多是貧困山區,經濟落后,社會財富少,要想得到足夠的資金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就要創新旅游融資渠道。除了把握、利用好傳統的政府投入、銀行貸款等融資途徑外,應該積極實施市場融資和民間融資手段,增加融資渠道,加強融資力度,集中社會閑散資金,服務于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五)、 加強區域內外合作,積極對外交流區域旅游合作是市場化的產物,旅游業想要在競爭中不斷擴大規模,增強實力,區域旅游必然走向聯合協作。旅游業是需求潛力大的產業,開展區域旅游合作,是加快旅游業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貴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區要積極與省內外的各個地區合作,如黔東南地區、黔南地區、泛珠江三角洲地區、西南六省區等,努力推進多邊合作,促進區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另外,要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擴大旅游產業的科研、學術交流,吸納國外的資金和先進的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