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真冢在正寧_第1頁
皇帝真冢在正寧_第2頁
皇帝真冢在正寧_第3頁
皇帝真冢在正寧_第4頁
皇帝真冢在正寧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皇帝真冢在正寧 陳興鵬張華郭曉佳 歷史的真實 不容演繹 史記 云 黃帝崩 葬橋山 短短數語給后人留下了重重迷霧 黃帝是否真有其人 史記 所云黃帝冢是否真的存在 橋山究竟在 何處 拂去歲月的塵埃 聆聽時光的回響 推敲那些似乎無可質疑的事 實 我們探詢質疑的目光和歷史對接 浮云煙塵過后 經年累月被錯 置的歷史終將復原 一切將再現真實面目 為甘肅正寧的 黃帝冢 正名 是我們對始祖的一種莫大尊重 也是對我們的一種最佳救贖 甘肅正寧黃帝冢及其傳說 1 甘肅省正寧縣五頃原鄉有一古冢 冢 高 60 米 頂部南北長 70 米 東西寬 30 米 面積約 1500 平方米 兩 面臨谷 中間一峰聳起 連通五頃原和二頃原 天然成橋 故曰 橋山 也 動土層至少在 40 米以上 當地老年人說是 先轅墳 或 仙人墳 原先故墳上長滿又高又密的松樹 經考證 松樹是抗日 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砍掉的 梯田 核桃樹是 1958 年后五頃原林場修 筑 種植的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 黃帝冢 2 二頃原 五頃原 是 二姓原 五姓原 的變音 目前這一帶的有些土墻上仍寫著 二姓原 五姓原 二姓 五 姓是為黃帝守陵的二姓 五姓人家 與明凌蒙初所言 黃帝葬橋山 子孫守冢 因為氏 吻合 3 黃帝冢在橋山 從東西方向看 黃帝冢位于溝通五頃原和二頃 原之間的天然土橋上 是曰 橋山 從南北方向看 橋山山脊走向 正南正北 故曰 橋山即子午山 子午山以子為北 午為南 黃帝 冢為正南正北方位 南高而北低 面首朝南 符合黃帝時期乾南坤北 天南地北的理念 4 遠望正寧黃帝冢 附陰抱陽 宛若一巨鳥南飛 守望著華夏大 地 世代庇佑華夏子孫 黃帝是生于神農時代的真實歷史人物古代述史 依原始社會中人 類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 以一個形象化的名稱而作概括 如先秦史家 們認為人類之初白天結群拾橡栗等野生植物果實充饑 晚間筑巢于樹 上棲息 因此稱這個時期為 有巢氏 到了發明鉆木取火 改生食 為熟食的階段 就命名為 燧人氏 時期 當人們發現有些禽獸是可 以人工飼養 繁殖的 畜牧業發展起來 稱此為 伏犧氏 時期 而 當原始人類進步到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生活的時代 就稱其為 神 農氏 時期了 史記 曰 軒轅之時 神農氏世衰 諸侯相侵伐 暴虐百 姓 有兩層含義 一是說軒轅黃帝生在神農時代 二是講到了 軒轅之時 神農時代世風衰敗 言軒轅黃帝用 時 說神農用 世 時 即時候 世 謂世代 明白顯示了軒轅黃帝是生于神農時代的 真實歷史人物 他以武功統一了華夏地域 建立了國家制度 他有姓 有名 有生存年齡 世系之載 其歷史活動都有時間 有地點 甚至 有歷史遺跡可考 黃帝冢應為實冢而非衣冠冢黃帝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司馬遷在 史記 五帝本紀 中亦有明確記載 黃帝崩 葬橋山 為何至今 關于黃帝冢是否存在仍有爭議呢 追溯其根源 在于司馬遷 史記 孝武本紀 中的一段敘述 其來 年冬 上議曰 古者先振兵澤旅 然后封禪 乃遂北巡朔方 勒 兵十余萬 還祭黃帝冢橋山 澤兵須如 上曰 吾聞黃帝不死 今 有冢 何也 或對曰 黃帝已仙上天 群臣葬其衣冠 后來的 人在這一基礎上將黃帝進一步神話 為后來認為 黃帝是神話傳說 沒有具體人 的學者提供了論說依據 作為以敘史嚴謹而聞名的司馬遷 為何會在 史記 中出現前后 不一且將歷史神化現象呢 深入研究 史記 就會明白 并非司馬遷 敘史前后不一 而是后人對 史記 研究的片面性所導致的 史記 在一開篇的 史記 五帝本紀 中已明確指出 黃帝者 少典之 子 黃帝崩 葬橋山 并無半分將黃帝神化 而且清晰明 白地記述了黃帝從生至死的一生 而至于在 史記 孝武本紀 中的所 述 只是作為當時記事官的司馬遷在真實地記錄漢武帝與其臣下的對 話 漢武帝晚年沉迷于長生不老 而其臣下為了奉承討好 謊稱黃帝 已仙上天一點也不奇怪 由此可知 史記 中關于黃帝葬地的說法 很明確 這一葬地即 橋山 黃帝冢是實冢而非衣冠冢 黃帝真冢在甘肅正寧 史記 中所記載 橋山 究竟在何地 目 前 關于橋山的主要爭議集中于四個地方 陜西中部 甘肅正寧 河 南新鄭 河北涿鹿 筆者在實地考察和批閱古籍的基礎上 最終確認 黃帝真冢在甘肅正寧 一 對歷史古籍的研究表明 黃帝真冢在甘肅正寧的可能性高達 80 筆者搜集了自戰國時期 竹書紀年 至今的有關黃帝葬地記載的 文獻共 42 部 根據文獻的年代 記載的內容與記載主題 歷代學者的 評價三個方面 分別設定不同的權重 30 30 40 采用專家打分 的方式 對歷代有關于黃帝葬地的文獻進行打分 確定各文獻的可信 度得分 得分最高者為滿分 相對得分 并據此計算 進行比較研究 得出 黃帝真冢在陜西中部 河南新鄭 河北涿鹿 甘肅正寧的可能 性比例為 4 1 1 24 黃帝真冢在甘肅正寧的可能性高達 80 研究 的具體過程將在學術期刊發表 二 從地理角度分析 蒙恬墓 扶蘇墓 古陽周城遺址 秦直道 等在地理空間上與甘肅正寧黃帝?;ハ嘤∽C 據 史記 記載 公元 前 212 年 秦大將蒙恬和太子扶蘇率三十萬大軍在子午嶺修直道 直 道未成而始皇出巡死在沙丘 秦二世胡亥發動宮廷政變 假傳圣旨賜 扶蘇 蒙恬死 蒙恬死在陽周縣 今正寧縣永正鄉 葬于蒙家洼村 扶蘇葬于寧州 今寧縣 西原畔 墓冢均尚在 秦二世繼續修完了秦直 道 漢武帝元封元年冬 前 110 年 北巡朔方 勒兵十余萬 還祭黃 帝冢橋山 對漢代 里 與現代 里 的差異校正得出 秦直道距 正寧黃帝冢 10 里 漢武帝北巡順道拜謁黃帝冢才合乎情理 而不可能 是到距秦直道二百里的陜西中部縣或其他地方 三 從地脈思想及中國仰韶時期帝王葬地的要求分析 甘肅正寧橋山 是黃帝葬地的最佳位置 黃帝內經 易經 太極等思想一脈 相承 認為 太極圖之圓就是人們最直觀的天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