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建筑學092認識實習報告.docx_第1頁
暑期建筑學092認識實習報告.docx_第2頁
暑期建筑學092認識實習報告.docx_第3頁
暑期建筑學092認識實習報告.docx_第4頁
暑期建筑學092認識實習報告.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自從走進了大學,距離工作就不遠了,學校為了拓展我們學生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增加個人在社會競爭中的經驗,鍛煉和提高我們的能力,以便在以后畢業后能真正走入社會,能夠適應國內外的經濟形勢的變化,在學習建筑學專業知識兩年之后,組織我們進行認識實習。認識實習是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它不僅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還使我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進一步地了解建筑與城市的處理方式,學習將傳統營造方式融入現代城市建筑景觀之中。為我們以后更好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認識實習過程中,學校也以培養學生觀察問題、解決問題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和方法為目標。一、 實習時間:2011/08/292011/09/9二、 實習內容:1 班級于2011年8月28日抵達南京住所,下午進行休息整頓。2 2011年8月29日,帶隊老師帶領我們開始考察調研。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稱。是長江下游地區重要的產業城市和經濟中心,中國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我們在南京獎金四天的時間里參觀調研了東南大學,南京大學,中華門,中山陵,明孝陵,南京圖書館,南京總統府,江蘇省省美術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望江樓等一系列的著名建筑和景點,極大的豐富了我的知識,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時接近9.18,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更是極大地震動了我的內心。紀念館位于南京市水西門大街,擴建用地呈狹長的船形。故設計方案賦予其彎刀的理念,用“軍刀”象征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深埋在土中“折斷的軍刀”隱喻正義戰勝邪惡,象征中華民族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戰勝強敵,將侵略者送上歷史審判席。 大屠殺紀念館以紀念墻、主館結合高大密植的樹木來圍合內向庭院,力圖與外部環境隔離,以利營造氣氛與醞釀情感,其空間布局及流線與中國環游式園林的空間結構有異曲同工之處,齊先生將園林由其布局造成的非直線式緩慢步行活動,以及中部庭院在視覺、情緒上對人的巨大感染力等特點巧妙借鑒到大屠殺館中,為引起悼念者悲憤的感受創造環境,該布局能適宜表達悲憤美情感的深層原因是契合了心理學上悲憤的力的模式,與悲憤情緒的發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異質同構關系:從心理上的緩慢活動、思想上的軟弱無力、行動上能力與決心的缺乏,轉而到擺脫怯懦的情緒而漸漸有力,以至最終達到情緒的高潮而憤發。中部庭院鋪滿象征死亡的白色卵石而非水體,尤其是通過入口空間的視線約束和屋頂平臺的開放形成對比,與累累白骨有某種形態上關聯的大片卵石更令人為之一震,卵石間偶生寸草,對比之下更顯死的悲慘、生的抗爭。庭院中若干枯樹、母親雕塑、銘石等進而強化了悲愴的氣氛。又因大屠殺館處于當年屠殺后的掩埋實地,現場感受更能激起情緒的高潮。 在進入口之后,是一塊廣場集會區,集會區后面是南京大屠殺的主要展館,設計者的設計意圖:1.在入口處設計如此寬闊的廣場便于入口處人流的組織于疏散,在主干道的左邊還有一條次干道,便于工作人員的流動。2.為進入主展館的參觀者提前作主題暗示,在進入主展館之前,參觀者的心態或許還停留在進入主題前煩雜的心情,這個廣場以它的寬闊給進入紀念館的人以心理的沖擊,將那些煩雜清除干凈,這樣的參觀者在每接觸到館內的主題建筑時,會有更深的感觸,更容易激起他們心里的悲慟,于設計者產生共鳴。 在突出遺址主題、尊重原來建筑的基礎上,通過石材肌理、火炬、燭光、墻體文字等造型語言塑造建筑的整體氛圍,使參觀者在參觀過程中感受當年屠殺現場的場所精神。百國文字寫上哭墻 參觀者在入口處將會看到長明火把,接著映入眼簾的是哭墻,哭墻上用100個國家的文字寫下“300000遇難同胞紀念館”,旨在讓來自全世界的參觀者都能看明白,給人震撼之感。 枯樹卵石象征哭訴 參觀者隨后進入和平廣場,場地內布滿枯樹、卵石,人踩在上面能聽到沙沙之音,象征著無聲的血淚控訴。萬人坑旁要設碑林參觀者進入萬人坑,將切身感受到殺戮現場,到達參觀的高潮。設計者著意在萬人坑旁邊增設碑林,以高矮不一的墳墓營造祭場的感覺,國殤的氣氛。冥思廳鋪“燭之路” 參觀者隨即進入冥思廳。該廳中間為行人道,左右以漂浮在水中的蠟燭鋪設燭之路,兩邊是鏡面玻璃,燭光在鏡面的反射下使空間得到無限延伸。紀念碑形狀如“犁” 們隨后達到和平公園。公園內建有南京大屠殺紀念碑,紀念碑以黑色花崗巖為基座,透明水晶體頂端消失在空中,為亡靈鋪就通天之路。紀念碑形狀如“犁”,以鑄劍為犁的設計理念寓意不再有戰爭。 在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之后,我覺得這個紀念館設計更接近于場地設計,在設計中,建筑展館始終不是設計的主題,它們只是起到感情路線的承接作用,這些展館可以作為感情路線的節點,為參觀者提供參觀路線的引導作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主題很明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樣的感情主題,通過紀念館的流線,內部的景觀,建筑的色調,肌理,光線等方面全方位的體現,可以說在紀念館的每處都能讓參觀者感受到設計者的心情,這樣的設計是一個優秀的場地與建筑融合的設計。3.1號下午到達蘇州,晚上參觀了觀前街部分。接下來的幾天參觀了拙政園,蘇州博物館,獅子林,留園,虎丘,楓橋,寒山寺等景點。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拙政園,蘇州博物館和留園。拙政園,是中國一座著名的園林,位于蘇州市東北街178號,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它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拙政園中現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豐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為精華所在。面積約18.5畝。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池水面積占全園面積的3/5(另一資料:1/3)。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總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園林渾厚、質樸、疏朗的藝術風格。以荷香喻人品的“遠香堂”為中部拙政園主景區的主體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與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粉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云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里有三間水閣“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成一個幽靜的水院。 從拙政園中園的建筑物名來看,大都與荷花有關。王獻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揚荷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區還有微觀樓、玉蘭堂、見山樓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園中之園枇杷園。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12.5畝,其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的風格占了上風,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的三十六鴛鴦館,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晴天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鴛鴦館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裝飾華麗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與誰同坐軒”乃為扇亭,扇面兩側實墻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倒影樓”,另一個對著“三十六鴛鴦館”,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與誰同坐”取自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一見匾額,就會想起蘇東坡,并立時頓感到這里可欣賞水中之月,可受清風之爽。西部其它建筑還有留聽閣、宜兩亭、倒影樓、水廊等。 東部原稱“歸田園居”,是因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約31畝,因歸園早已荒蕪,全部為新建,布局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風格,主要建筑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綴云峰等,均為移建。拙政園的建筑還有澄觀樓、浮翠閣、玲瓏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等。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筑風格。拙政園形成的湖、池、澗等不同的景區,把風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境的實境再現于園中,富有詩情畫意。淼淼池水以閑適、曠遠、雅逸和平靜氛圍見長,曲岸灣頭,來去無盡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勝;通過平橋小徑為其脈絡,長廊逶迤填虛空,島嶼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園林建筑各具神韻。整個園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產生不同的藝術情趣,如春日繁花麗日,夏日蕉廊,秋日紅蓼蘆塘,冬日梅影雪月,無不四時宜人,創造出處處有情,面面生詩,含蓄曲折,余味無盡,不愧為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拙政園,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布局的山島、竹塢、松崗、曲水之趣,被勝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它與承德避暑山莊、留園、北京頤和園齊名,該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殊游覽參觀點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迄今為止同時具備這四項桂冠的全國僅拙政園一家。游蘇州園林,最大的看點便是借景與對景在中式園林設計中的應用。中國園林講究“步移景異”,對景物的安排和觀賞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設計,這是區別與西方園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國園林試圖在有限的內部空間里完美地再現外部世界的空間和結構。園內庭臺樓榭,游廊小徑蜿蜒其間,內外空間相互滲透,得以流暢、流通、流動。透過格子窗,廣闊的自然風光被濃縮成微型景觀。題詞銘記無處不在,為園林平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涓涓清流腳下而過,倒映出園中的景物,虛實交錯,把觀賞者從可觸摸的真實世界帶入無限的夢幻空間。就技法來說,借景或把園外的美景,通過精心選擇和剪裁,收納到園林中來,這稱為遠借;或用一處景致映襯另一處景致,這稱為互借,等等。這樣不僅使得面積有限的蘇州園林能夠提供更豐富的景觀,更深遠的層次,而且還極大地擴展了欣賞者的空間感受。在拙政園“倚虹亭”中能看到園外的北寺塔;滄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賞到屋外的竹林,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蘇州博物館成立于1960年元旦,是一座蘇州地方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館藏文物3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236件,二級文物1146件,三級文物13657件,珍貴文物數量占到文物收藏總數的一半以上。此外還收藏有古籍善本720種3121冊,普本28501種91754冊,為全國首批古籍保護工作試點單位之一。館藏文物以歷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書畫、工藝品見長,是蘇州地區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中心。館址太平天國忠王府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組太平天國歷史建筑物。1999年蘇州市委、市政府邀請享譽世界的華人建筑師貝聿銘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2006年10月6日,蘇州博物館新館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2008年對公眾免費開放后,蘇州博物館年接待海內外觀眾達百萬人次,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建筑空間環境組成蘇州博物館衛星圖蘇州博物館主入口蘇州博物館位于蘇州市東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館,設計者為著名的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館址為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王府遺址。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東、西、中3路,中路立體建筑為殿堂型式,梁坊滿飾蘇式彩繪,入口處側門,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內部東側有太平天國古典舞臺等。建筑室內空間建筑室外環境博物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筑風格,把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園建筑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博物館空間功能分析A東北街大門B主入口庭院 C中央大廳D蓮花池E塔放瑞光F晨光熹微G爭伯春秋H錦繡江南I都會流韻J寶藏虎丘K書齋長物L陶冶之珍M攻玉巧技N文芳雅事O錦繡浮生P草堂墨戲Q庭院竹子R主庭院S現代藝術廳T紫藤茶室U二層走廊V吳門書畫W吳門書畫X臨展廳蘇蘇州博物館平面圖該建筑群坐北朝南,主要分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西部為展區;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地下室設有新石器時代和吳文化文物的展廳,影視廳、多功能廳、衛生間,藏品儲藏庫等。體驗建筑空間組合方式與基本形體為充分尊重所在街區的歷史風貌,博物館新館采用地下一層,地面一層為主,主體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內;中央大廳和西部展廳安排了局部二層,高度16米,未超出周邊古建筑的最高點。新館正門對面的 步行街南側,為河畔小廣場,楊柳依依, 蘇州博物館側視桃花燦燦。小廣場兩側按“修舊如舊”原則修復的一組沿街古建筑, 古色古香,成為集書畫、工藝、茶樓、小吃等于一體的公眾服務配套區。簡潔的幾何體、現代的建筑工藝,卻有著古樸的建筑外形,未入大門,抬頭所見的建筑體,粉墻黛瓦,灰色線條與白色墻面,以及用菱形幾何體組成的屋頂,用鋼結構為支撐的大門,感覺有些新意,但是總覺得有點另類。用混凝土澆注的屋頂,直接澆注出瓦片形狀,省去了中式的瓦片,遠看像黛瓦結構,近看確是幾何體的組成,在功能上確保了博物館的安防問題,也減少了滲雨漏水現象對展品的破壞。幾何體的簡潔形成的現代感,讓每一個準備來參觀歷史的人,在尚未踏入大門就感到了我們是從歷史中走來的,是帶著現代的心,去回顧歷史。建筑屋頂設計,加入了江南民居及江南園林的元素,很好的傳承了當地的文脈。屋頂在走廊邊上設一個六邊形的框子,采用框景的手法,把遠處的小亭子及綠化樹木包含在內,使人的視線高度集中在遠處的小亭子上,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顯得更加美好。恰似一幅鑲嵌于鏡框中的圖畫,增加了景色的深度,產生了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就像杜 甫的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框景的真實寫照。 走廊窗子建筑的結構、設備、材料當進入蘇州博物館的時候,頓時覺得涼爽宜人。習慣性的向上張望希望看到空調出風口。可是,我轉了一圈也沒有看見一個空調出風口。而屋頂的百葉窗卻讓屋內異常透亮。而為外面35度高溫飄灑熱度的太陽,卻沒有隨著光線進入屋內,毫不令人拍案叫絕。 百葉窗我們都知道人們的身高一般在1.9米之內。也就是說地上2米是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而屋頂的部分我們是不用考慮降溫的。雖然冷空氣重量較大。會下沉到地面。但是在上面冷卻的溫度卻浪費了能源。于是,讓本身就有空氣動力的冷空氣直接在人類活動范圍循環,會降低能耗。簡單的道理,卻常被忽略,而這里卻沒有。 出風口 把外圍空間與內部空間之間安裝一個空調出風口,空調的自然風,在這里形成了一道空氣墻,通過這個隱形墻割斷了外界空間和內部空間的溫度關系,確保留了人們的視覺需要。 阻熱墻眾所周知,我們古代的建筑多為木結構,因此,椽隼結構會讓屋頂的觀賞性下降,規則而繁瑣的屋頂結構,表明了我國古人的智慧,美觀略差。而大師用線 條形成了大塊的結構,讓簡練變得繁, 讓他們共同形成了新的現代藝術的簡約美。材料就地取用,鋼材和玻璃的加入,以及傳統的灰白色調,無一不體現出 錯落有致的江南特色。3.4號下午到達上海,晚上夜游陸家嘴,之后參觀調研了上海博物館,上海美術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外灘,南京路步行街,上海城隍廟老城區,豫園,上海1933老場坊,同濟大學,八號橋,田子坊等建筑和景點。其中,著名的8號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號橋,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區盧灣區建國中路8-10號,占地7000多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園區由20世紀70年代所建造的上海汽車制動器廠的老廠房改造而成。改造中,原先那些厚重的磚墻、林立的管道、班駁的地面被保留下來,使整個空間充滿了工業文明時代的滄桑韻味。在設計中,沒有一味追求建筑面積,而是更多地在其中設置了大量室內、半室內和外部公共空間。將號橋真正建成一個國內外創意行業交流、推廣、傳播的平臺,成為一個多功能的時尚創作中心,改建工程在功能上做了極大的調整,同時內部公共空間的預留以及對于租戶的嚴格篩選,使得這里建筑風格內外一致又各具特色,在力求創造出藝術化空間的同時,也落實了實用性。改造中,原先那些厚重的磚墻、林立的管道、斑駁的地面被保留下來,使整個空間充滿了工業文明時代的滄桑整個園區由7棟建筑構成,在房屋構成方面沒有做大動作,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布局。在設計中,沒有一味追求建筑面積,而是更多地在其中設置了大量室內、半室內和外部公共空間。因為進入到園區的業主都是室內設計、雕塑等藝術設計類客戶,因此盡可能地提供交流的平臺和豐富的公共空間,讓人有足夠的空間和機會交流變得非常重要。在房子的二層,設計師以橋作為連接,連通了每一棟房子,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了一個最好的平臺。整個園區一共有四座橋,每座橋的造型均不同,極富工業感的鐵橋是在廠房原來的設施上擴展的。有著綠色“門”字造型的天橋,是一個放大版的號橋的logo,非常現代。極富特色的外墻最能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