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傳統文化學習之心得體會2-23.doc_第1頁
廬江傳統文化學習之心得體會2-23.doc_第2頁
廬江傳統文化學習之心得體會2-23.doc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廬江傳統文化學習之心得體會2014年2月27日-3月27日有幸來到廬江佛教居士林與傳統文化教育學校進行為期1個月學習,在這里讓我探尋到了人生的真諦,感受到了和諧,禮貌、寬容和仁愛的氛圍。雖然是居士林,卻遠不像我們普通人想象的那樣虛幻,遙不可及!入門的“大肚彌勒佛”笑容可掬,“阿彌陀佛”莊嚴肅穆,“凈空法師”的光碟播放著他講的經文,學長學妹們有序地忙著自己的習勞。佛教居士林是廬江傳統文化學校的預科班,想進學校學習就必須先到預科班修學,在這里除了讀經文、看老法師的光碟外就是學習掃撒應對,在居士林的時間里,讓人感到一切佛理,儒理盡在行走坐臥中,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已迷失了近兩百年的歷史,那么今天,來到安徽佛教居士林你一定能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在這里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有落實,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五千年來所有中國人的智慧,我們不僅要學習它,還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當中,與時代結合,讓五千年來祖輩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在此分享本次學習心得與體會,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內容:一、學習傳統文化要做到忠孝結合。提到“忠”,人們就會想到忠誠、忠心、忠誠等詞?!爸摇弊稚现邢滦?,寓意著將心放在正中,心中時刻有國君,古人的“忠”便是忠于國君。萬事以忠為重,因為重,中華民族邊有精忠報國,舍生取義的優良傳統,岳飛的“風蕭蕭水寒兮,壯士一去不復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舍生取義,忠君報國的例子?!靶ⅰ弊?,上為“老”,下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時也意味著“老人”要永遠在“孩子”之上才能稱之為“孝”,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弟子規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自古便有“董永賣身葬父”的傳說,還有“孔融讓梨”的故事,雖然強調的是禮貌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不難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長幼有序”可見“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岸饔麍?,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做人要學會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二、學習傳統文化關鍵在于感悟和體悟在傳統文化中,儒家講的是修身養性,然后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教導我們:利己、利人,功德圓滿。這三家文化的共同的特點:先要求我們自己明明德,擺脫了身心痛苦,悟了,獲得了大的智慧,然后再去做事,幫助他人,影響他人,造福社會。傳統文化的經典,是古時圣人的生活感悟和智慧、生命體悟和經驗,他不是普通的知識。學習傳統文化的關鍵在于靜心,反觀自己,觀察別人,洞察社會,順應自然,感悟生活,體悟生命,獲得對生活、對生命的交透徹的認識,獲得較高智慧,使我們能夠身體安康、精神愉悅、心靈安頓,獲得快樂充實的幸福人生。感悟和體悟需要做到以下兩點:1、做到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與自己的工作關系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祖輩們把他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這些經典留給我們,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2、認識到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學習是一種快樂,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三、廬江文化中心學習教育帶給人們幾點啟示:(1)是采取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把“教”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身體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的說教,是開啟人的愛心、羞恥心,而不是強制灌輸一種理念,強調“身教勝于言教”;(2)是注重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遵循論語上“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的理念,以弟子規為課本,從培養人的孝悌之心開始,進而教導人做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3)是形成了完整的道德教育體系:借鑒中國傳統社會把道德教育看成是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構成的完整體系。強調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開始;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四、佛教文化博大而精深,包羅萬象,其中不乏讓人深思的對于生命最原始的思考。1、關于得失。記得老師在課程前幾節的時候,講到過“看破放下”,在我一直以來的思維當中,這是一種對感情,對生命絕望后心灰意冷的消極心態。在現代的語言當中,看破“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現也指受挫折后消極回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然而,事實上并沒有這么簡單,在最原始的含義,也即是在佛教的語言當中,所謂看破,就是將色、聲、香、味、觸、法,幾乎囊括了我們的六根所能接觸到的所有東西。而這些東西,就是人世間罪惡的來源。我們看破它,這些只不過是過眼云煙,任何時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到的終須失去這不正是一種從容,隨性,灑脫的人生觀嗎?寵辱不驚,先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佛說:“萬物皆空,因果不空。” 2、關于寬容。佛教有一個很為大家所認同的觀點,就是始終堅持“眾生平等”,世間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是平等的。正是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特質,得以讓佛教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很受歡迎?!按蠖悄苋?,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引用這一出自佛教的名言的時候,是否想過很多時候我們也可以做到這樣呢?在這個日益物質化的時代,在個個都在標榜個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的時候,多少人曾想過要為無心犯錯的別人給予一絲的寬容和大度,說一聲無所謂呢?3、關于修生養性。佛的語言睿智而又真實,給人性情的陶冶,教人隨善,淡化貪欲,念無常。最重要的一點,學佛能讓人內心寧靜。在整個課程的學習當中,老師要求我們都親身體驗一下靜坐,讓我獲益頗深。那種心無雜念的心境,恐怕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在這個日益浮躁的社會當中,很少人能體驗了。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人人都為生存為發展而忙碌,是否曾有人想過要停下腳步,體驗一次沒有目的地,沒有方向,隨意而率性的心靈之旅呢?傳統文化的經典有很多,它們所能告訴我們的道理與智慧,當然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敘寫。廬江山美、水美、人更美。人美是因為心更美!在那里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為他人著想,無時無刻不在覺悟中體會每一天的生活,在那里你會看到中華五千年的積淀,你更會看到在這個喧囂的時代,還有這樣一群人質樸善良,在保護著傳統文化,在傳承者中華文明,孔孟之道,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古圣先賢和老法師的教誨在他們身上得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