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鎮規劃文本.doc_第1頁
常平鎮規劃文本.doc_第2頁
常平鎮規劃文本.doc_第3頁
常平鎮規劃文本.doc_第4頁
常平鎮規劃文本.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東莞市常平鎮總體規劃文本目錄第一章 總則 2第二章 城市發展戰略與目標 3第三章 城市性質與規模 5第四章 總體布局及用地規劃 5第五章 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12第六章 綠地系統規劃 17第七章 景觀系統規劃 19第八章 環境保護規劃 20第九章 環境衛生規劃 22第十章 市政工程規劃 24第十一章 綜合防災工程規劃34第十二章 舊城改造規劃 37第十三章 近期規劃建設39第十四章城市遠景發展規劃設想 43第十五章 規劃實施策略和政策體系 44第一章 總 則第1條 修編目的為了更好地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需要,滿足鎮江市未來發展的要求,促進鎮江市社會經濟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對鎮江市城市總體規劃(19932010)(以下簡稱本規劃)進行修編。第2條 規劃依據 2-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2-2、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城鄉規劃工作的通知(2000年);2-3、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4、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2-5、廣東省城市規劃指引GDPG-002:村鎮規劃指引;2-6、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及2015年發展規劃綱要;2-7、東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及2015年發展規劃綱要;2-8、東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東莞市人民政府,1999年);2-9、東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0-2015);2-10、東莞市村鎮規劃管理規定,2001年;2-11、東莞市常平鎮總體規劃(19932015);2-12、常平鎮跨世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19942005); 2-13、常平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送審稿);2-14、常平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第3條 指導思想3- 1從區域協調發展角度編制城鎮發展策略常平鎮作為東莞市東部地區的一個支點城鎮和經濟發展中心,必須通過發揮經濟的輻射作用,帶動東部地區的發展。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應通過產業的合理分工以及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等策略加強與周邊鎮區的合作關系。同時,常平鎮作為“京九第一鎮”,應充分發揮交通優勢,利用和整合京九沿線各城鎮的優勢,達到經濟快速發展的目的。3-2遵從城市經濟發展規律和空間生長演變機理城市生長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城市產業結構更替與城市地域空間結構演變之間存在有機的聯系。城市空間生長機理主要體現城市產業經濟組織和生產力布局沿阻力最小方向和引力最大方向發展的基本原理,反映了城市空間擴展的主軸線與其對外聯系方向相一致的特點。因此,常平鎮總體規劃必須尊重和引導城市經濟流向與用地發展方向相一致,同時充分考慮城市建設資金的邊際成本因素,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保值增值效益,以提高城市建設的投入產出率,構筑城市開發和建設中土地、設施、服務、經營管理的良性循環體系。3-3保持和強化城市空間形態結構的整體性和合理性在常平鎮現狀城鎮空間及功能結構格局基礎上,以發展新城帶動舊城的改造,通過強化新舊城區內聚力和相互作用,物流園區的建設以及適當擴大城鎮工業園區的建設規模,從整體發展和重點突出角度,調整和重新組織城市空間結構形態,以保障城市空間結構演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使各組團發展方向與城市發展方向相吻合。城市新型空間形態的構建要強化新城區與舊城區以及城區與園區的功能互補、交通聯系和綠化、景觀系統的創造,為現代化人居環境的建設提供基礎和保證。3-4挖掘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在保持城市空間結構整體性和合理性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常平鎮的文化積淀、人文底蘊和城市形象要素,合理改造舊城、舊村功能,建設新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功能新區,以引導城市中心區新型和現代化景觀的形成,改善人居環境。這是塑造城市形象和提高城市品位的主體思路。另外,規劃必須充分考慮人文因素對城市結構形態和形象塑造的引導和強化作用。 3-5建設人居環境優良的生態型城市在規劃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對現有生態景觀要素的維護,通過地區景觀特征的整理挖掘,將生態環境要素有機地融入到城市空間形態中,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第4條 規劃重點4-1、進一步研究常平鎮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與戰略;4-2、明確城市性質,調整城市規模;4-3、明確協調與周邊城鎮的發展關系及東莞整體發展思路;4-4、統籌考慮工業園區、物流園區與城鎮中心區,優化城市功能和布局結構;4-5、明確城市發展時序,做好近期建設規劃;4-6、從常平鎮特色出發,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同時做好舊城、舊村改造規劃,塑造常平城鎮新形象;4-7、完善城市道路與公用設施、市政設施規劃。第5條 規劃范圍總體規劃確定的規劃區范圍為常平鎮鎮域范圍,總面積108平方公里第6條 規劃期限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遠期:20112020年;遠景:2020年以后。第二章 城市發展戰略與目標第7條 發展戰略7-1 加強區域合作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將進一步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使區域經濟一體化、集團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區域合作的空間不斷擴展,合作的層次也不斷深化。常平鎮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與交通樞紐地位的優勢條件,從特色和互補兩個角度確定自身在京九沿線以及周邊區域中合理和有效的經濟分工。7-2 優化投資環境優越的投資環境是吸引人流和物流的基本條件,而人流和物流的集聚程度直接決定了城市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效益。只有從自然環境、交通等基礎設施環境、居民的素質等各方面提高城鎮的綜合投資環境,才能真正地使其優化,并在激烈的經濟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常平鎮由于其特殊的交通樞紐地位使人流量和物流量都十分可觀,但能否留住這些人流和物流為常平的經濟發展服務,投資環境是關鍵。7-3 調整產業結構目前常平鎮三次產業結構為4.9:51.8:43.3,第二產業的主導地位逐漸減弱,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今后,常平鎮應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繼續發展第三產業,使第三產業上升到主導地位。同時,要采取產業傾斜政策,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現代流通業和房地產業,使其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并圍繞支柱產業形成強勁的產業群體系。經濟結構的調整還表現在各次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方面,即要不斷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實現各次產業的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技術高新化和服務信息化。7-4 實施人才戰略城市的發展在于經營,經營的效果則在于人才,可以預測,未來城市的競爭集中地表現在對人才的競爭方面。因此,在整個城鎮發展過程中,要把人才戰略的實施擺在重要地位上。對常平而言,為適應未來現代制造業和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需要,急需引進相關的人才或進行人才培養、人才儲備。第8條 城市發展目標8-1 到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0億元;工業全面實現污染達標排放,城鎮具有比較完善的污水處理設施;城鎮化水平達到70%左右;社會保險覆蓋率在95%以上,全市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服務設施體系。8-2 到2010年,全鎮基本實現現代化,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50億元;圍繞現代制造業業、現代流通業和房地產業形成了高層次的城市產業結構體系的基礎,產業層次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城鎮化水平達到75%左右,形成了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相互襯托的現代化人居環境的雛形;建成了覆蓋全鎮的現代化寬帶信息網絡設施,信息技術在全鎮國民經濟和社會各行業的應用高于東莞市當時的平均水平。8-3 到2020年,全鎮圍繞現代制造業、現代流通業和房地產業建立起了現代化的產業結構體系,實現了社會經濟的全面現代化,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0億元;城鎮化水平達到85%左右,城鎮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城鎮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充分發揮區域鐵路樞紐、物流中心和經濟中心的作用。第三章 城市性質與規模 第8條 城市的性質 珠江三角洲東部地區的鐵路樞紐,客流、物流中心,東莞市東部經濟、文化中心,華南商貿重鎮第9條 城市的規模9-1 人口規模規劃期內各階段年末人口情況年份200520102020城市總人口47.55260戶籍人口(萬人)7.51018暫住人口(萬人)404242城市設施配套人口(萬人)323747注:現狀戶籍人口6.22萬人,外來暫住人口31.83萬人,按系數0.6折算入內,城市設施配套人口按25.32萬人計算。第10條 城市用地規模 根據土地承載力分析,確定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常平鎮建設用地總量分別控制在31平方公里、36平方公里和51平方公里左右。 第四章 總體布局及用地規劃 第11條 總體布局原則11-1、土地集約化的原則;11-2、合理配置城市用地,完善城市功能; 11-3、合理調整工業用地,建設工業園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11-4、增加城市綠地空間,提高城市品質;11-5、規劃高效的道路交通體系,加強對外交通聯系,調整內部交通結構,促進城市發展;11-6、彈性規劃,留有發展余地第12條 規劃結構及功能布局12-1規劃結構常平將以組團式的結構形態發展,以現狀舊城為中心,分別沿南北主軸線向南發展新城組團,沿東西次軸向兩側延伸,向東北方向跨越鐵路發展站北組團,形成五個城市組團。并且五個組團分別以鐵路、河流、中心綠地自然分隔,通過城市快速干道、主干道聯系,形成相對獨立、功能各異、特色鮮明的城市結構體系。因此,從用地發展方向上來說,常平鎮主要是向南發展,并適當向東,采取生活內聚、產業外延的擴展方式。常平未來城市將按兩級中心配置,即在舊城組團配置市級商業中心,在新城組團配置市級行政中心,在站北組團、東站組團、河西組團各配置組團中心。12-2功能布局舊城組團:面積8.6平方公里,為城市商業中心及綜合功能區;新城組團:面積6.9平方公里,為城市行政中心及生活區;東站組團:面積6.2平方公里,為城市綜合功能區;站北組團:面積8.7平方公里,為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物流園區及綜合功能區;河西組團:面積8.5平方公里,為城市工業區及綜合生活區。第13條 城市建設用地發展目標13-1 2005年、2010年、2020年城市建設用地分別控制在31平方公里、36平方公里和51平方公里左右。13-2 在節約土地的前提下,確保土地的有效供應,以滿足未來20年城市社會經濟及文化活動的要求。其中,基礎設施、生活服務設施及公園綠化等政府提供的城市綜合配套設施用地必須優先保證。13-3 通過舊城、舊村及部分工業區改造等城市更新措施,實現城市土地開發由外延式向內涵式的轉變。整治已征未建和已推未建土地,實現城市土地開發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并通過工業用地相對集中配置、住宅形式改造等城市化措施,實現城市用地形態由村鎮型向城鎮型轉變。13-4、為城市建設不可預見的因素留有土地空間。13-5、具體建設用地調整目標為:13-5-1 工業用地拆停并轉、工業入園、調整結構、提高效能。13-5-2 居住用地“以人為本,完善配套,提高質量,住宅入村”。13-5-3 綜合交通用地調整交通結構,完善交通體系,為城市高效運行提供必需的空間。13-5-4 公共綠地大幅增加綠地,完善綠地系統,建設園林城市。13-5-5 城市配套設施城市公共設施、基礎設施是構成城市綜合服務能力的重要因素。第14條 居住用地規模及布局14-1 舊城組團 居住用地主要包括中心區內新建的多層、高層和多高層混合住宅用地,重點改造舊城中的三類住宅用地,使其達到二類住宅用地標準。新建常平大道以南的部分住宅用地,所有新建、改建的用地都不得低于二類住宅用地標準。規劃舊城組團居住用地總面積為266.29公頃,居住人口8.5萬人。14-2 新城組團 常華路以東,行政中心周邊主要布置以多層為主,適當建部分高層住宅,沿生活性道路可適當建一些商住混合住宅。居住用地面積為252.25公頃。常華路以西,保留部分已建一、二類住宅用地,拆除用地內的農村居民點,居住用地按不低于二類住宅用地建設,并且在西面靠河的用地,環境良好,植被保持良好,按一類住宅用地標準建設。居住用地面積為284.08公頃。新城組團居住用地總面積為536.33公頃,居住人口13.5萬人。14-3 東站組團 在該組團控制居住用地建設,主要對現有農村居民點用地進行改造,按三類住宅用地標準進行改造建設。居住用地總面積為157.40公頃,居住人口為4.0萬人。14-4 站北組團 常平大道以東,保留現有隱賢山莊等高尚住宅區,部分新建用地按二類居住用地標準進行建設,其他廠房改造及農村居民點按三類居住用地控制,居住用地面積為172.77公頃;常平大道以西,保留現有高尚住宅區,新建和改造用地均按二類居住用地標準建設。居住用地面積為209.44公頃;站北組團居住用地總面積382.01公頃,居住人口為10萬人。14-5 河西組團 常平大道以北,改造農村居民點用地,新建及改建用地按二類住宅用地標準建設。居住用地面積為189.13公頃。常平大道以南,靠近常平大道用地,按二類住宅用地標準建設,南部環境較好,且靠近河邊的用地可按一類住宅用地標準建設。居住用地面積為164.28公頃。河西組團居住用地總面積為353.41公頃,居住人口為9.0萬人。第15條 工業用地規模及布局15- 1 舊城組團工業區作為現代制造業工業園,主要為二類工業用地,因近臨城市污水處理廠,便于工業污水的處理,并且現狀用地有一定工業規模,與鐵路貨物距離較近,加上其優越的對外交通條件和城市基礎設施條件,發展為現代制造業工業園具有一定的優勢。北環路東段為一類工業用地,北環路西段為二類工業用地。工業用地總面積為142.59公頃。15-2 站北組團工業區作為常平高新技術工業園區,為一類工業用地,臨近鐵路貨物,區內環境較好,它的發展可以借助于優越的對外交通條件和環境條件發展成為常平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加速常平現有工業園區的改造及現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促進常平工業的發展。工業園區用地總面積254.25公頃。北面預留用地作為東莞東部工業園規劃控制用地。15-3 河西組團工業區作為常平新型工業園區,為一類工業用地,區內環境較好,并且現有一定基礎,它的發展可以利用優越的環境條件,適度開發成低密度、環境優越的工業示范園區,作為傳統加工業基地,且便于政府統一指導管理。工業園區用地總面積為202.68公頃。第16條 公共設施用地規劃16-1 各級服務中心公共設施按市級和組團級兩級設置,規劃公共設施用地面積為650.41公頃,占城鎮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2.05%。16-1-1 市級商業中心。結合中元路、振興路和常平大道中段改造,在道路兩側安排大型的綜合商場、專業商場、超級市場及部分金融機構,構成常平商業服務中心。16-1-2 市級行政中心。在新城組團以規劃政府大樓為中心,結合其它行政設施及部分服務設施構成新行政中心。在行政中心設置大型金融機構及商業服務機構,構成常平金融服務中心。16-1-3 組團中心。其他各組團配置相應組團中心,站北組團中心設置在常平大道中段,河西組團中心設置在振興路西段,東站組團中心設置在東莞東站站前地段。其他組團級服務設施分布在各組團中心位置及居住區中心位置。16-2 行政辦公為加速城鎮的擴展,規劃考慮政府搬遷出舊城區,其相應的政府辦公機構一并遷出,并在新城組團設置行政中心,以緩解舊城中交通及用地緊張的狀況,原有政府大樓可作為其它辦公機構或技術培訓中心基地等用途。非市屬辦公用地布置在各組團中心。16-3 商業金融服務商業服務設施規劃考慮在舊城中以規劃振興路兩側進行改造建設,安排大型的綜合商場、專業商場、超級市場及部分金融機構,構成常平的商業服務中心。在新城組團行政中心東西兩側設置大型金融機構及商業服務機構,構成常平的金融服務中心。其它組團級服務設施分布在各組團中心位置及居住區中心位置。16-4 文化娛樂用地市級文化中心及文化廣場布置在規劃振興路北側寒溪河東岸位置。市級博覽會館、圖書館設施布置在新城中心。其它組團文化娛樂中心分別設置在各組團中心。16-5 體育設施用地市級體育中心布置在城鎮中心綠軸上,規劃南城路北側、新城與舊城的交接處,占地51.5公頃。安排標準田徑場、足球場等其它有關場館,便于開展大型體育活動。另外,在外環路東南側設置一處高爾夫球場,占地面積為135.70公頃。各城市功能組團配置相應的體育設施。16-6 醫療衛生用地規劃4座市級綜合醫院,分別布置在中心組團、新城組團、站北組團及河西組團,每座醫院都應按國家規范標準配置用地。各組團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專科醫院及門診部,均勻布點,便于市民就近就醫。16-7 教育科研用地規劃在新城南部預留用地作為常平技術學院或科研基地。用地面積為85公頃。完善常平中學的配套,遠期達到8所中學,其中新增建5所。分別在中心組團2所、新城組團1所、河西組團2所、站北組團2所、東站組團1所,各中學按國家標準不少于2.0公頃進行配套建設,對現有用地緊張的中學,進行拆遷擴張,完善配套。16-8 其它市政公用設施規劃按國家標準進行配套建設。配套設施一覽表 序號類別項目數量1教育設施中學82醫療衛生綜合醫院43文娛體育設施文化中心2體育中心1綜合圖書館1會展中心14商業服務商業中心3旅游渡假中心15行政管理政府16公安消防設施公安分局1消防控制中心1消防站57郵電設施郵政支局1電信支局18市政公用設施水廠2污水處理廠2變電站5煤氣站1長途汽車客運站2停車場按國標配加油站按國標配第17條 物流倉儲用地規劃17-1 規劃原則17-1-1 根據城市經濟發展,結合工業布局,綜合考慮鐵路、高速公路的物資流向,合理布局倉儲用地;17-1-2 調整現有危險品倉庫布局不合理的狀況,確保市民生命與財產的安全;17-1-3 結合對外交通條件,綜合考慮貨物及人流集散的流向,合理布局物流中心,確保其作為未來城市主導產業的地位。17-2 發展目標17-2-1 以高效的現代化城市為標準,構筑珠江三角洲的流通中心;17-2-2 形成分布合理,結構優化,管理先進的流通體系,把常平建設成為珠三角地區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物資配送中心。17-3 用地規模規劃2020年,倉儲物流用地總面積334.15公頃,占建設用地6.38%,其中物流用地為137.64公頃。17-4 規劃布局17-4-1 東莞站貨物倉儲區:為了配合常平三大工業園區的發展,滿足工業生產需配套的倉儲用地,主要承擔區域性工業品中轉倉儲作用。規劃用地91.7公頃。17-4-1 東莞東站倉儲區:配合常平物流中心建設,設置大型的農副產品中轉批發倉儲用地,主要承擔珠江三角洲糧油食品及農副產品中轉倉儲作用。規劃用地114.77公頃。17-4-2 旗嶺危險品倉儲區:用于存儲石油化工用品、液化氣等危險品倉儲區。規劃用地10公頃。17-4-3 一般性物資倉儲區:分布于市區中,主要作為周轉較快的城市商業網點及工業產品的批發倉、中轉倉。一般性物資倉儲區結合市區大型批發市場、商業區進行配置。共設四處,分別設在元江元、橋梓、木掄、朗貝。第五章 道路交通系統規劃第一節 對外交通 第18條 鐵路18-1 配合國家電氣化鐵路建設,常平需加強鐵路的維護建設,在鐵路的兩側應留有用地,用于鐵路防護帶的建設,以減少鐵路與城市之間的互相干擾,保證鐵路干線的暢通。18-2 在東莞站及東莞東站以北建設大型貨運站場,充分發揮鐵路大運量貨運的優勢,加強常平物流中心的建設。第19條 高速公路常平境內規劃有兩條高速公路穿越,一條為南北向跨區域高速公路博深高速公路,連接深圳與惠州博羅的高速公路;另一條為東莞境內高速公路常虎高速公路,連接虎門與常平的區間高速公路。常虎高速公路從常平建成區南側通過,規劃分別在新城中心區和東站組團設一高速公路出入口與城市銜接;博深高速公路在司馬設一出口與環城路相接,構筑城市與對外交通的便捷聯系。第20條 外圍公路在鎮區東面及南面分別有東深公路及莞樟公路通過,與鎮區聯系緊密,并且兩條道路交通負荷較重,基本處于飽和狀態,堵塞現象比較嚴重。第21條 輕軌 根據常平用地規劃布局及用地的特點,預留輕軌的線路走向為從東莞方向常朗路引入,跨寒溪河進入規劃新城中心,往東延伸,在細園墩跨越鐵路,并繼續往東延伸至惠州。并分別在規劃新城中心及東站廣場處設站場,便于與城市中心區交通聯系。第二節 內部交通第22條 規劃原則及發展目標22-1 規劃原則以市域交通規劃為指導,市區用地規劃為依據,充分考慮常平城市發展特點及建設要求,對常平市區道路交通體系進行綜合規劃,滿足總體規劃對道路交通的要求,為道路交通建設提供科學的依據。22-2 發展目標22-2-1 建設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布局合理、快捷的道路交通體系。22-2-2 以公共交通為主體,適度發展私人小汽車,逐步控制摩托車數量,建設安全舒適,便捷的客運交通體系。22-2-3 建立貨運交通網絡化、專業化的體系,盡量減少貨運交通對城市的干擾。22-2-4 建立高科技的、先進的交通組織和交通管理體系。第23條 道路系統的規劃23-1 路網規劃以現有的常平大道、北環路、振興路及正在建設中的環城路為基礎,進行道路系統的延伸、完善、擴展、調整,形成由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主要支路四級道路構成的城市道路網絡。規劃將建立貨運交通體系,將外環路、貨場路作為主要貨運交通干道,以減少貨運交通對城區的交通干擾,適應常平鎮作為物流中心城市的交通發展要求。構筑常平的主干道網絡格局為環狀加方格網狀。規劃建成區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總長度約為 148.7 公里,干道網密度為3.26km/km2;至2020年,人均占有道路廣場面積可達18.36/人。市區道路網規劃見附表。 規劃路網密度表道路等級單位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機動車設計速度Km/h60-8050-6030-40道路長度Km26.774.3447.7道路網密度Km/km20.61.631.05機動車道路條6-84-64道路紅線寬m6040-6030-40 規劃主要道路一覽表序號道路名稱道路等級道路長度(m)紅線寬度1環城路快速干道19060602北環路快速干道7640503常平大道主干道8200604白馬路主干道8150605新城大道主干道2970606站前路主干道3380407金美大道主干道3610508振興路主干道4520409橋梓路主干道18604010濱河路次干道36403011天鵝湖路主干道16004012袁山路主干道15805013南城路主干道42605014橋朗路主干道25104015荔園路主干道24004016環珠路主干道26204017常華路主干道33504018常東路主干道54804019常繁路主干道8204020聚富路(南段)主干道23504021聚富路(北段)主干道13108022站北路主干道77304023西城路次干道52204024 濱河西路次干道47603025旺角路次干道25403026中元路次干道28603027東興路次干道22003028紫金路次干道39104029隱賢路次干道49403030橋瀝路次干道28504031暢園路次干道36104032園中路次干道19803033新崗路次干道38503034站前北路次干道9403035貨場路次干道11203036高新路次干道18503037隱賢北路次干道14403038松崗路次干道35903023-2 道路規劃控制要求23-2-1經批準的城市道路走向及紅線寬度未經原審批機關批準不得調整修改。23-2-2 道路紅線內不得修建任何建筑物、構筑物及臨時性建筑物。23-2-3 市區支路除規劃所示外不得直接與快速路相接,路邊建筑物不得直接向快速路開口相通,快速路穿過人流集中區,應設置人行天橋或地道,快速路穿越鐵路、高速公路必須修建立交橋。23-2-4 城市主要道路兩側控制5-30米寬的道路綠化空間,快速路、主干道為15-30米,次干道為5-15米,主要支道為2-5米,舊城中有條件的道路可以按要求退讓,拆遷改建的道路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考慮第24條 道路交通設施規劃道路設施主要包括:交叉口、橋涵;交通設施主要包括:社會停車場、公交站場、汽車站、加油站、城市廣場。24-1 道路設施規劃24-1-1 道路交叉口 城市道路交叉口原則上主干道與外環快速干道采用立交形式,其他主次干道建議采用平面交叉形式,主要交叉口需要附加交通管制,即以信號燈進行控制。道路交叉口設施規劃見附表。表3-5-4 道路交叉口形式相交道路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主要支道快速干道AAA、DD主干道A、BA、BB、D次干道B、CC主要支道C注:A為立體交叉口;A為信號控制平面交叉口;B環形平面交叉口;C無信號控制平面交叉口;D右進右出平面交叉口。24-1-2 橋涵 常平現有跨鐵路橋三座,即北環大橋、常馬大橋、常東大橋。跨寒溪河大橋三座。根據城市道路交通發展要求,至2020年,規劃將新增四座跨鐵路大橋,兩座跨寒溪河大橋,拓寬改造兩座跨寒溪河大橋。24-2 交通設施規劃24-2-1 社會停車場 社會停車場分外來機動車停車場和市區機動車停車場。外來機動車停車場設六處,主要設置在城市對外主要出入口處,分別設在河西組團西面常朗路進入城區入口處一處,新城組團南面常黃路與環城路交叉口附近一處,東莞東站組團高速公路進入城區入口處一處,站北組團三處,其中東部物流園環城路與白馬路交叉口一處,常平大道與環城路交叉口一處,東北角一處,社會停車場總面積為12公頃。市區機動車停車場主要設置在大型交通樞紐、商貿等大型公建、行政中心、公共服務中心、體育中心,共設置8處,總面積為24公頃。其它一般公建按國標自行配置停車場。配建停車場指標按表3-5-5執行。表3-5-5 配建停車場指標類別單位機動車自行車高中檔旅館(賓館、招待所)車位/客房0.2-0.25/普通旅館(招待所)車位/客房0.1-0.15/飯店、酒家、茶樓車位/100營業面積1.7-1.80.6市機關、主要外貿、金融、合資企業辦公樓車位/100建筑面積0.7-0.80.4普通辦公樓車位/100建筑面積0.3-0.42商業大樓、商業區車位/100營業面積0.25-0.37.5肉菜、農貿市場車位/100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