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9單元 生物與環境 第31講 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課件_第1頁
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9單元 生物與環境 第31講 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課件_第2頁
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9單元 生物與環境 第31講 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課件_第3頁
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9單元 生物與環境 第31講 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課件_第4頁
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9單元 生物與環境 第31講 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1講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 第九單元生物與環境 考綱要求1 種群的特征 2 種群的數量變化 3 實驗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考點一種群的特征及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 考點二種群數量的變化及應用 內容索引 重溫高考演練模擬 課時作業 考點三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知識網絡答題語句 考點一 種群的特征及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 1 種群的特征 1 種群的概念種群是在一定的 同種生物的 梳理知識要點 自然區域內 全部個體 2 種群的數量特征及相互關系 性別比例 死亡率 出生率 衰退型 穩定型 增長型 年齡組成 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直接決定種群密度的是 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不直接決定種群密度 年齡組成通過影響種群的 從而種群數量變化趨勢 性別比例能夠影響種群的間接影響種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遷出率和遷入率 種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預測 出生率 2 種群的數量特征及相互關系 2 種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 樣方法 適用對象 昆蟲卵 作物植株上的蚜蟲 跳蝻等密度的調查 過程確定調查對象 選取樣方 取樣方法 和取樣關鍵 隨機取樣 植物 五點取樣法 等距取樣法 計數 計算種群密度 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 樣方內的個體全部計數位于樣方邊線上的 只計相鄰兩邊及其頂角上的個體 平均值 2 標志重捕法 適用生物 活動能力 活動范圍的動物 過程確定調查對象 捕獲并個體 計數為M 計數為n 其中被標記個體為m 強 大 標記 重捕 密度估算公式如下 N 種群數量 M 初次捕獲標記數 重捕個體數 重捕中標記數 易錯提醒N 種群數量 M 初次捕獲標記數 易錯提醒種群密度調查方法中的4個關鍵點 1 關鍵點1 樣方法中樣方的選擇要合適 隨機取樣 常用五點取樣法 如圖1 和等距取樣法 如圖2 大小適中 喬木100m2 灌木16m2 草本1m2 樣方數量不宜太少 一般選易辨別的雙子葉植物 葉脈一般呈網狀 數量合適 樣方太少 誤差偏大 樣方過多 工作量增大 因此要選擇合適的數量 2 關鍵點2 樣方法中的計數要準確 同種生物個體無論大小都要計數 若有正好在邊界線上的 應遵循 計上不計下 計左不計右 的原則 3 關鍵點3 標志重捕法中標記物要合適 不能過于醒目 不能影響被標記對象的正常生理活動 標記物不易脫落 能維持一定時間 4 關鍵點4 標志重捕法中兩次捕捉間種群數量要穩定 被調查個體在調查期間沒有大量遷入和遷出 出生和死亡的現象 3 種群的空間特征 1 含義 種群中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布局 2 類型 均勻分布 隨機分布 集群分布 1 判斷常考語句 澄清易混易錯 1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鵲是一個灰喜鵲種群 2 依據年齡組成預測的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最終是否能夠實現 還要看影響種群密度變化的其他因素 如氣候 食物 天敵等 3 統計種群密度時 應去掉采集數據中最大 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4 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田鼠種群密度 若標記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 則會導致種群密度估算結果偏低 5 橡樹種子常在母樹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間特征 由于薇甘菊入侵導致松樹種群死亡率較高屬于數量特征 2 分析命題熱圖 明確答題要點如圖是有關種群特征的概念圖 請據圖思考下列問題 1 圖中 分別代表種群的什么特征 提示 分別代表種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 其中 年齡組成既影響出生率又影響死亡率 但性別比例只影響出生率 2 春運期間 影響北京 廣州等大城市人口數量的主要因素是 3 利用性引誘劑誘殺害蟲會降低害蟲的密度 原理是怎樣的 提示 性引誘劑誘殺害蟲會導致害蟲的性別比例失調 從而降低出生率 4 某生物學家對某地的蝗蟲種群進行研究后大膽預測 不久后蝗災會更加嚴重 他得出此結論的依據最可能是 遷入率 和遷出率 蝗蟲的年齡組成為增長型 命題點一種群的基本特征及其關系的辨析1 下列關于出生率的敘述 正確的是A 若某種群年初時的個體數為100 年末時為110 其中新生個體數為20 死亡個體數為10 則該種群的年出生率為10 B 若某動物的婚配制為一雌一雄 生殖期個體的雌雄比越接近1 1 則出生率越高C 若通過調控環境條件 使某動物的性成熟推遲 則出生率會更高D 若比較三種年齡組成類型的種群 則穩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 解析 探究命題方向 出生率是指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占原種群總個體數的比率 A選項中種群的出生率為20 若調控環境條件使動物的性成熟推遲 則種群的出生率有可能減小 不能僅根據年齡組成推斷出生率的高低 出生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命題點一種群的基本特征及其關系的辨析2 下列關于種群特征的敘述中 錯誤的是A 種群的性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種群的出生率B 進行種群密度的調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資源C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決定種群數量的直接因素D 種群密度預示著種群數量的未來變化趨勢 答案 解析 種群的性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種群的出生率 A正確 進行種群密度的調查可以通過對農林災害進行監測和預報 對漁業捕撈強度進行確定等 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資源 B正確 出生率和死亡率及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數量和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C正確 種群密度反映了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 不能反映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 D錯誤 種群年齡組成常見類型及判斷技巧 1 常見類型 統計圖 曲線圖 柱形圖 2 判斷技巧無論何種圖形 均應注意各年齡段個體的比例 增長型中的幼年個體多 老年個體少 穩定型中的各年齡段個體比例適中 衰退型中的幼年個體少 老年個體多 命題點二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的選擇和分析3 下列有關調查動物種群密度方法的敘述 正確的是A 草地中跳蝻的種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樣方法進行調查B 對于活動能力強 活動范圍大的動物最好采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C 池塘中變形蟲 草履蟲這些單細胞動物的種群密度的調查可用抽樣檢測法D 對農作物上的蚜蟲 植物葉片上的昆蟲卵常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 答案 解析 跳蝻活動范圍很小 一般采用樣方法進行調查 對于活動能力強 活動范圍大的動物最好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 對農作物上的蚜蟲 植物葉片上的昆蟲卵常采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 命題點二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的選擇和分析4 某研究機構對某區域的一種田鼠進行了調查 所調查樣方的總面積為2hm2 1hm2 10000m2 統計所捕獲的鼠數量 性別等 進行標記后放歸 3日后進行重捕與調查 所得到的調查數據如下表 以下是某同學對數據的分析結果 你認為正確的是A 此調查方法可以用來調查土壤中小動物物種的豐富度B 若田鼠在被捕捉過一次后更難捕捉 統計的種群密度比實際低C 綜合兩次捕獲情況 該田鼠種群的性別比例 約為7 2D 該地區田鼠的平均種群密度約為125只 hm2 答案 解析 兩看法 選擇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 考點二 種群數量的變化及應用 1 J 型增長 梳理知識要點 1 形成原因 條件充裕 氣候適宜 敵害 t 時間Nt t年后該種群的數量 該種群數量是一年前種群數量的 2 數學模型 食物和空間 無 該種群的起始數量 倍數 3 曲線特點 種群的數量以一定的連續增長 倍數 2 S 型增長 1 形成原因 有限 2 曲線特點 種群數量達到K 2時 增長速率最大種群數量達到 即K值 后 將停止增長 食物 空間 環境容納量 3 K值在實踐中的應用 保護有益生物 改善生存環境 提高 防治有害生物 一方面 增大其生存壓力 降低 另一方面 要在害蟲數量達到之前進行提早防治 防止害蟲大爆發 環境容納量 K值 環境容納量 K值 K 2 易錯提醒K值的易誤點解讀 1 K值不是一成不變的 K值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當環境遭到破壞時 K值會下降 當環境條件狀況改善時 K值會上升 2 在環境條件穩定 K值一定的情況下 種群數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會在K值附近上下波動 當種群數量偏離K值的時候 會通過負反饋調節使種群數量回到K值 3 K值并不是種群數量的最大值 K值是環境容納量 即在保證環境不被破壞前提下所能容納的最大值 種群所達到的最大值會超過K值 但這個值存在的時間很短 因為環境已遭到破壞 3 種群數量的波動和下降 1 自然因素 等 2 人為因素 受人口控制的種群數量不斷增加 野生種群數量不斷減少 氣候 食物 天敵 傳染病 1 判斷常考語句 澄清易混易錯 1 環境容納量是指種群的最大數量 2 不同種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 但每種生物的K值固定不變 3 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可能來自外部 也可能來自種群內部 4 在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中 種群數量在K值上下波動 5 研究種群數量的變化有利于防治有害動物以及保護和利用野生生物資源 2 分析命題熱圖 明確答題要點如圖表示兩種種群數量增長方式的增長速率變化 請據圖分析 1 甲和乙分別表示哪種增長方式 提示 甲表示的是 J 型增長 乙表示的是 S 型增長 2 乙圖中在哪個時刻增長速率最快 在t1 t2時段內 種群數量是不是會逐漸減少 提示 在t1時刻增長速率最快 在t1 t2時段內 種群數量仍然增加 只是增長的速率減緩 3 乙圖中種群的K值不是恒定不變的 下列哪些因素可以使原來的環境容納量下降 過度放牧對某種牧草種群的影響 硬化地面 管理好糧食對鼠種群的影響 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對魚種群的影響 大量引進外來物種對本地物種的影響 引進某種害蟲的天敵對害蟲種群的影響 提示 突破重點難點 1 J 型增長中 和增長率的關系 為某時段結束時種群數量為初始數量的倍數 而非增長率 增長率 末數 初數 初數 100 N0 t 1 N0 t N0 t 100 1 100 所以當 1時 增長率 0 種群數量增加 當 1時 增長率 0 種群數量穩定 當 1時 增長率 0 種群數量下降 2 種群增長率和增長速率 1 含義 增長率 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新增加的個體數 即增長率 增長速率 單位時間內新增加的個體數 即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的斜率 即增長速率 一定時間內增長的數量 時間 假設某一種群的數量在某一單位時間t 如一年 內 由初始數量N0增長到數量Nt 則該種群的增長率和增長速率的計算公式分別為 增長率 末數 初數 初數 100 Nt N0 N0 100 無單位 增長速率 末數 初數 單位時間 Nt N0 t 有單位 如個 年 100 2 兩種曲線的增長率和增長速率 探究命題方向 命題點一 J 型增長和 S 型增長的比較1 關于圖中種群數量變化的說法 錯誤的是A 種群 J 型曲線只有在理想條件下才能出現B 種群呈 S 型增長過程中 在達到K值之前就是 J 型增長C 自然狀態下種群數量達到600時 種群的增長率為0D 環境條件變化時 種群的K值也會發生相應變化 答案 解析 種群呈 S 型增長過程中 在達到K值之前由于有環境阻力的存在 種群增長曲線不是標準的 J 型 所以不是 J 型增長 K值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種群數量不變 此時種群增長率為0 環境條件變化時 種群的K值也會發生相應變化 2 圖甲表示某生物種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關系 表示出生率 表示死亡率 圖乙表示該生物一段時間內種群增長速率變化的曲線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種群密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直接影響該生物種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圖中的因素外 還有 命題點一 J 型增長和 S 型增長的比較 答案 解析 遷入率和遷出率 直接影響生物種群密度的因素有遷入率和遷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命題點一 J 型增長和 S 型增長的比較 2 圖甲的生物種群密度將會 填 增大 減小 或 不變 乙圖中 時間段內種群數量在增長 答案 解析 增大 ac 命題點一 J 型增長和 S 型增長的比較 3 若一段時間后 甲圖中的 發生重合 表示此時該生物種群數量達到 值 對應在乙圖上的 點 同一森林生態系統中 野生大熊貓的環境容納量大于老虎 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進行分析 原因在于大熊貓所處的 答案 營養級較低 獲得的能量較多 c K 不同曲線模型中 K值 與 K 2值 圖中A B C D時間所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值 A C D 時間所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 2值 3 在農田生態系統害蟲防治中 害蟲種群密度變化情況示意圖 經濟閾值是指害蟲種群密度影響農田經濟效益的最低值 如下 在A B C D E點進行了農藥防治或引入了天敵進行生物防治 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 在農藥的作用下 害蟲的抗藥性基因突變率在D點顯著高于B點B E點是生物防治 A B C D點是藥物防治C 害蟲種群的年齡組成為衰退型D 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蟲的存活率 命題點二種群數量變化規律的應用分析 答案 解析 命題點二種群數量變化規律的應用分析4 資源的合理使用使產量最大化 又不影響資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種群增長呈 S 型曲線 假設種群的K值為200 N表示種群數量 據表分析正確的是 答案 A 環境阻力對種群增長的影響出現在S4點之后B 防治蝗蟲應在蝗蟲數量達到S3點時進行C 漁業捕撈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點D K N K值為0 9時 種群增長速率最大 解析 K值 K 2值在實踐中的應用 注 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 應通過打掃衛生 做好糧食儲存 飼養天敵等來降低其環境容納量 K值 考點三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1 實驗原理 1 用液體培養基培養酵母菌 種群的增長受培養液的 空間 溫度等因素的影響 2 在理想的無限環境中 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呈 型曲線 在有限的環境條件下 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呈 型曲線 解讀實驗流程 成分 pH J S 將所得數值用表示出來 得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 2 實驗流程 1 3 酵母菌培養 培養基 條件 類型 條件 振蕩培養基 2 目的 酵母菌分布于培養基中 觀察并計數 每天將含有酵母菌的培養液滴在上 計數內的酵母菌數量 再以此為根據 估算試管中的酵母菌總數 重復 2 3 步驟 連續觀察天 統計數目 4 繪圖分析 5 液體 無菌 均勻 計數板 一個小方格 7 曲線 點撥實驗關鍵 1 本實驗的注意事項 1 測定的酵母菌種群數量是在恒定容積的培養基中測定的 與自然界中的種群數量變化有差異 2 在進行酵母菌計數時 由于酵母菌是單細胞生物 因此必須在顯微鏡下計數 且不能準確計數 只能估算 3 用顯微鏡計數時 對于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 應只計數相鄰兩邊及其頂角的酵母菌 若一個小方格內酵母菌過多 難以數清 可增大稀釋倍數后再計數 4 從試管中吸取培養液進行計數前 要輕輕振蕩試管幾次 目的是使培養液中的酵母菌均勻分布 減少誤差 5 每天計數酵母菌數量的時間要固定 2 血細胞計數板計數法 1 血細胞計數板常見規格血細胞計數板有兩種常見方格網 對于16 25的方格網而言 計四角的4個中方格共計100個小方格中的個體數量 而對于25 16的方格網而言 計四角和正中間的 共5個 中方格共計80個小方格中的個體數量 如圖所示 2 計數方法大方格長 寬均為1mm 高度為0 1mm 即規格為1mm 1mm 0 1mm 則每個大方格的體積為0 1mm3 10 4mL 故1mL培養液中細胞個數 400 104 稀釋倍數 問題探究如圖為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的實驗相關曲線 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 相當一段時間內 酵母菌的增長符合哪種模型 提示 符合 S 型增長 2 de段曲線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 營養物質隨著消耗逐漸減少 有害產物逐漸積累 培養液的pH等理化性質發生改變等 3 試著畫出酵母菌的增長速率的曲線 提示 探究命題方向 命題點一實驗基礎1 下列關于 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實驗的相關操作 正確的是 培養酵母菌時 必須去除培養液中的溶解氧 將適量干酵母放入裝有一定濃度葡萄糖溶液的錐形瓶中 在適宜條件下培養 將培養液振蕩搖勻后 用吸管從錐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養液 在血細胞計數板中央滴一滴培養液 蓋上蓋玻片 并用濾紙吸去邊緣多余培養液 將計數板放在載物臺中央 待酵母菌沉降到計數室底部 在顯微鏡下觀察 計數 計數時 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應計數相鄰兩邊及其頂角上的 早期培養不需取樣 培養后期每天取樣一次A B C D 答案 解析 命題點一實驗基礎2 某小組進行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實驗時 同樣實驗條件下分別在4支試管中進行培養 見表 均獲得了 S 型增長曲線 根據實驗結果判斷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4支試管內的種群初始階段都經歷了 J 型增長B 4支試管內的種群同時達到K值C 試管 內種群的K值與試管 不同D 試管 內的種群數量先于試管 開始下降 答案 解析 命題點二實驗拓展與應用3 2015 廣東 4 如圖表示在一個10mL封閉培養體系中酵母細胞數量的動態變化 關于酵母細胞數量的敘述 正確的是A 種內競爭導致初始階段增長緩慢B 可用數學模型Nt N0 t表示C 可用取樣器取樣法計數D K值約為120000個 答案 解析 命題點二實驗拓展與應用4 下圖為在等容積容器中 用不同條件培養酵母菌時 其種群增長的曲線 三種條件分別為 不更換培養液 不更換培養液但定時調節pH使酸堿度恒定且適宜 每3h定期更換培養液 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答案 A 曲線 是不更換培養液但定量調節pH條件下的種群增長曲線B 該實驗表明特定空間的環境容納量是可以改變的C 該實驗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與種群密度 捕食者無關D 若在曲線 所示條件下培養140h后 調節pH至適宜并繼續培養 種群數量將一直維持恒定 解析 每3h定期更換培養液 酵母菌在營養充足 條件適宜的環境中將會呈現 J 型增長 種群增長曲線是 如果不更換培養液但定時調節pH使酸堿度恒定且適宜 酵母菌的數量會比不更換培養液稍好一些 種群增長曲線是 不更換培養液培養酵母菌 一段時間后酵母菌將會因為營養物質短缺且代謝廢物積累在培養液中而影響其繁殖 種群增長曲線是 A錯誤 從圖中可以看出 三種不同條件下酵母菌種群的增長曲線變化是不一樣的 說明特定空間的環境容納量是可以改變的 B正確 該實驗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與種群密度有關 與捕食者無關 C錯誤 曲線 所示條件下培養140h后 即使調節pH至適宜條件 種群數量也會因為營養匱乏而下降 D錯誤 知識網絡答題語句 構建知識網絡 必背答題語句 1 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 年齡組成 性別比例 出生率與死亡率及遷入率與遷出率 其中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2 直接決定種群密度的是出生率與死亡率 遷入率與遷出率 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的依據 3 J 型增長曲線的形成條件 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 氣候適宜 沒有敵害 S 型增長曲線成因 資源和空間條件有限 隨種群密度增大 種內斗爭加劇 天敵數量增多 從而使出生率降低 死亡率升高 直至平衡 4 在自然界中 氣候 食物 天敵 傳染病等均會影響種群數量 故大多數種群數量總處于波動中 5 漁業捕撈中 讓魚的種群數量維持在K 2的原因是 K 2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 種群的數量能迅速恢復 有利于魚類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重溫高考演練模擬 1 2016 全國甲 5 如果采用樣方法調查某地區 甲地 蒲公英的種群密度 下列做法中正確的是A 計數甲地內蒲公英的總數 再除以甲地面積 作為甲地蒲公英的種群密度B 計數所有樣方內蒲公英總數 除以甲地面積 作為甲地蒲公英的種群密度C 計算出每個樣方中蒲公英的密度 求出所有樣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 作為甲地蒲公英的種群密度D 求出所有樣方蒲公英的總數 除以所有樣方的面積之和 再乘以甲地面積 作為甲地蒲公英的種群密度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1 2 3 4 5 2 下列有關調查種群密度的說法 正確的是A 蚜蟲呈集群分布 不宜采用樣方法調查蚜蟲的種群密度B 調查古樹木 蝗蟲的幼蟲 某種蛇的種群密度 通常采用樣方法C 標志重捕法調查得到的種群密度是最精確的現實反映D 調查某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應根據地段形狀確定取樣方法 答案 解析 蚜蟲活動能力弱 活動范圍小 宜采用樣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 標志重捕法是一種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 與現實有一定的偏差 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 應根據地段形狀來確定取樣方法 如方形地塊可采用五點取樣法 長地塊可采用等距取樣法 1 2 3 4 5 3 2015 北京 4 大螞蟻和小螞蟻生活在某地相鄰的兩個區域 研究者在這兩個螞蟻種群生活區域的接觸地帶設4種處理區 各處理區均設7個10m 10m的觀測點 每個觀測點中設有均勻分布的25處小螞蟻誘餌投放點 在開始實驗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時分別統計誘餌上小螞蟻的出現率并進行比較 結果見下表 1 2 3 4 5 1 2 3 4 5 對本研究的實驗方法和結果分析 表述錯誤的是A 小螞蟻抑制大螞蟻的數量增長B 采集實驗數據的方法是樣方法C 大螞蟻影響小螞蟻的活動范圍D 土壤含水量影響小螞蟻的活動范圍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4 2014 福建 3 研究人員用樣方法調查了某地北點地梅 一年生草本植物 的種群數量變化 結果如圖所示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 1972年北點地梅個體間生存斗爭程度較1975年低B 1971年種子萌發至幼苗階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階段 1 2 3 4 5 答案 解析 C 統計種群密度時 應去掉采集數據中最大 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 由于環境條件的限制 5年間該種群數量呈 S 型增長 A項 同一物種個體間的生存斗爭是種內斗爭 種內斗爭程度與種群密度成正相關 1972年北點地梅種群密度大于1975年 因此1972年北點地梅個體間的生存斗爭程度更高 B項 由圖可知 1971年種子萌發至幼苗階段的曲線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階段的更大 故死亡率更高 C項 統計種群密度時 應取所有樣方密度的平均值 D項 在此5年間 該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為逐年下降 1 2 3 4 5 5 2015 全國 31 現有一未受人類干擾的自然湖泊 某研究小組考察了該湖泊中處于食物鏈最高營養級的某魚種群的年齡組成 結果如下表 1 2 3 4 5 注 表中 1 表示魚的年齡大于等于1 小于2 其他以此類推 回答下列問題 1 通常 種群的年齡組成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分別是 研究表明 該魚在3 時達到性成熟 進入成年 9 時喪失繁殖能力 進入老年 根據表中數據可知幼年 成年和老年3個年齡組個體數的比例為 由此可推測該魚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是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增長型 穩定型 衰退型 1 1 1 保持穩定 1 2 3 4 5 2 如果要調查這一湖泊中該魚的種群密度 常用的調查方法是標志重捕法 標志重捕法常用于調查 強 活動范圍廣的動物的種群密度 活動能力強 活動范圍廣的動物常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活動能力 1 2 3 4 5 3 在該湖泊中 能量沿食物鏈流動時 所具有的兩個特點是 單向流動 逐級遞減 能量沿食物鏈流動時 具有的特點是單向流動 逐級遞減 答案 解析 課時作業 1 2016 長治六校聯考 如圖表示種群的各個數量特征之間及與種群數量的關系 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 甲為出生率和死亡率 乙為遷入率和遷出率B 在丁的模型中處于圖形底部的是幼年個體C 丙通過影響出生率來間接影響種群密度D 調查種群密度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資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下列是表示蟬在夏季的年齡組成示意圖 甲 乙 丙分別代表生殖前期 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其中正確的是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16 佛山高三模擬 下列關于種群特征與數量變化的敘述錯誤的是A 樣方法 標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B 與單子葉植物相比 樣方法更適用于調查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C 呈 S 型增長的種群在數量達到K值時 增長速率為0D 在理想條件下 種群數量呈 J 型增長 K值逐漸增大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樣方法 標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 A正確 單子葉常常是叢生或蔓生的 從地上部分難以分辨是一株還是多株 雙子葉植物則容易辨別個體數目 所以樣方法更適用于調查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 B正確 種群 S 型增長的增長速率是先增大后降低 在K 2時增長速率最大 在K值時 增長速率為0 C正確 J 型增長沒有K值 D錯誤 4 如圖是種群數量增長曲線 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 自然界中會存在類似曲線 的種群增長形式B 在曲線 中的b點 種群的年齡組成為增長型C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重 人口發展處于c d段D 釀酒過程中 將酵母菌的種群數量控制在K 2可獲得最大效益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外來物種入侵時 由于剛開始時當地食物充足 沒有天敵 其種群增長形式與曲線 相似 A正確 在曲線 中的b點 種群數量達到最大 種群的年齡組成為穩定型 B錯誤 目前我國人口數量仍在不斷增長 只是老年人的比例增加 C錯誤 釀酒過程中 酵母菌的種群數量保持在b點時 產生的酒精較多且較快 可獲得最大效益 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由圖可知 該物種遷入新環境后 其種群數量一直呈 J 型增長B 理論上該種群在此環境中的環境容納量約為400只C 由于存在天敵 生活空間和資源有限等 第5年到第9年這段時間內種群數量減少D 如果該種群為東方田鼠 則將其數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2016 太原檢測 如圖表示某物種遷入新環境后 種群數量增長速率 平均值 隨時間 單位 年 的變化關系 經調查在第5年時該種群的種群數量為200只 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2016 德州期末 某小組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時 同樣實驗條件下分別在4個錐形瓶中進行如下圖所示的培養 均獲得了 S 型增長曲線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達到K值的時間不同B 可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對酵母菌進行計數C 內的種群數量先于 內的開始下降D 4個錐形瓶中酵母菌種群的K值均相同 答案 解析 由于培養液的體積不同 起始酵母菌數不同 因此4個錐形瓶內的種群達到K值的時間不同 A正確 可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對酵母菌進行計數 B正確 錐形瓶 中的培養液體積相同 但是 內的起始酵母菌數量多 其種群數量先于試管 開始下降 C正確 錐形瓶 中的起始酵母菌數和培養液體積都不一樣 因此4個錐形瓶中酵母菌種群的K值各不相同 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科學家對某島嶼的社鼠種群數量和一年中不同季節的性別比例 進行統計 結果如圖 曲線表示種群數量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 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間接影響種群數量B 性別比例維持較高水平時不利于社鼠種群數量的增加C 當社鼠種群數量處于高峰期時雌性明顯多于雄性D 該島嶼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有利于社鼠種群的繁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解析 種群的性別比例變化會影響種群的出生率 從而影響種群的數量 冬季和秋季時 性別比例 水平較高 但種群數量較小 這說明性別比例 較高時不利于社鼠種群數量的增加 在春季和春夏之交 社鼠的種群數量大 說明此時有利于社鼠種群的繁殖 此時雌雄數量相差不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如圖是某地區廣東松的種群年齡組成調查結果 該種群的最終發展趨勢是A 總能量增加B 種群密度下降C 環境阻力不變D 該種群年齡組成為增長型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從柱狀圖提供的數據可以看出 廣東松種群的年齡組成是幼年個體遠遠少于成年和老年的個體 屬于衰退型的年齡組成 因此該種群的最終發展趨勢是種群密度下降 同時該營養級所含能量減少 而環境阻力加大也是導致生物繁殖數量減少的原因 9 環保工作者對某地區最主要的草食動物 野兔種群數量進行連年監測 得到如圖所示的數量增長變化 曲線 t月種群數量 t 1 月種群數量 據圖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 第1年至第3年該種群的出生率相同B 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 種群數量呈 S 型增長C 第3年末種群數量與第5年中期種群數量相等D 野兔的種群數量在第6年末達到K值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在第1 3年間 由于 基本上等于1 種群增長率為0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種群數量基本穩定 但出生率不一定相同 A錯誤 在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 種群數量先增加的快 后增加的慢 在第5年中期達到K值 種群數量呈 S 型增長 B正確 第3年末種群數量小于第5年中期種群數量 因為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 大于1 C錯誤 野兔的種群數量應該在第5年中期達到K值 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某中學遷入新建校園14年 校園中白頭鵯 鳥綱鵯科動物 在14年間的種群增長速率如表所示 據表分析可知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這14年中 白頭鵯的種群數量呈 J 型增長B 第12年時 白頭鵯種群的年齡組成為衰退型C 該學校中 白頭鵯的K值約為第8年時其種群數量的兩倍D 可用樣方法調查白頭鵯的種群密度并計算出增長速率 分析表中數據可知 白頭鵯種群的增長速率先增加后減小 說明該種群的數量呈 S 型增長 A錯誤 第12年時增長速率為1 2 說明種群數量仍然增長 年齡組成為增長型 B錯誤 第8年時白頭鵯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 此時的種群數量大約是K 2 即白頭鵯的K值約為第8年時其種群數量的兩倍 C正確 調查白頭鵯的種群密度應采用標志重捕法 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一調查小組對我國東部某地群落進行深入調查 獲得有關信息資料 請分析回答 1 調查小組對某塊荒地的幾種常見植物的種群密度進行了連續五年的調查 一般采用的調查方法是 結果如下表所示 單位 株 m2 取樣時 關鍵要做到 如果4種植物中有一種屬于入侵物種 則該入侵物種是 該入侵物種在入侵初期類似于 型增長 原因是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樣方法 隨機取樣 生存環境適宜 或資源和空間充裕 丙 J 氣候適宜 沒有天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樣方法需做到隨機取樣 外來物種入侵初期種群數量的變化類似于 J 型增長 2 如圖為調查小組從當地主管部門獲得的某物種種群數量的變化圖 據此分析該種群在30年中種群數量最少的是第 年 第20 30年間種群的出生率 填 死亡率 第15年時 種群的年齡組成是 型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 衰退 初始幾年 值大于1且不變 此時種群數量呈 J 型增長 值小于1時 種群數量減少 第15年時減少最快 減少至第20年時不再減少 此時種群數量最少 20年后 值等于1 此時種群數量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如圖表示某種群數量變化可能的四種情況 J 型 其中a點表示外界因素的變化 請據圖回答問題 1 若該種群數量變化呈現圖中 J 型曲線 其種群增長率 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表示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如果種群呈現 J 型曲線 其種群增長率是不變的 圖中的陰影表示的是通過環境阻力淘汰掉的個體 不變 環境阻力淘汰掉的個體 2 若該種群為長江流域生態系統中的野生揚子鱷 處于最高營養級生物之一 當種群數量在a點后的變化曲線為 數量接近K2時 種群的年齡組成為 型 此時最有效的保護措施是 答案 解析 曲線下降 數量減少 種群呈現衰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