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師集錦.doc_第1頁
管理大師集錦.doc_第2頁
管理大師集錦.doc_第3頁
管理大師集錦.doc_第4頁
管理大師集錦.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目錄目錄 管理理論發展及代表人物一覽表 1 一 詹姆斯 斯圖亞特 2 二 亞當 斯密 2 三 查爾斯 巴貝奇 3 四 羅伯特 歐文 4 五 泰勒 5 六 吉爾布雷斯夫婦 6 七 亨利 甘特 8 八 法約爾 9 九 韋伯 11 十 梅奧 13 十一 馬斯洛 14 十二 奧爾德弗 15 十三 麥克利蘭 16 十四 赫茨伯格 16 十五 麥格雷戈 17 十六 沙因 19 十七 孔茨 20 十八 明茨伯格 21 十九 科特 23 2 二十 巴納德 24 二十一 德魯克 25 二十二 菲德勒 27 二十三 豪斯 28 二十四 特倫斯 米切爾 29 二十五 西蒙 30 二十六 卡斯特 31 二十七 威廉 大內 33 二十八 波特 34 二十九 哈默 35 三十 詹姆斯 錢皮 35 三十一 彼得 圣吉 36 三十二 斯蒂芬 P 羅賓斯 37 三十三 斯坦利 E 西肖爾 39 三十四 羅伯特 坦南鮑姆 40 三十五 倫西斯 利克特 41 三十六 威廉 紐曼 43 三十七 保羅 勞倫斯 44 三十八 理查德 帕斯卡爾 45 三十九 吉爾特 霍夫斯塔德 46 四十 吉姆 柯林斯 47 3 四十一 羅伯特 布萊克 48 四十二 保羅 赫塞 49 四十三 歐內斯特 戴爾 50 四十四 艾爾弗雷德 P 斯隆 51 四十五 布魯斯 亨德森 52 四十六 埃爾伍德 斯潘塞 伯法 54 四十七 威廉 愛德華茲 戴明 55 四十八 艾爾弗雷德 D 錢德勒 57 四十九 查爾斯 漢迪 58 五十 大前研一 59 五十一 盛田昭夫 60 五十二 松下幸之助 61 五十三 羅伯特 湯賽德 62 五十四 勞倫斯 彼得 63 參考文獻 65 1 管理理論發展及代表人物一覽表 發展階段時間代表人物及理論 管理理論產生萌 芽 從 18 世紀到 19 世 紀末 詹姆斯 斯圖亞特 亞當 斯密 查爾斯 巴貝奇 羅伯特 歐文 科學管理理論 泰勒 吉爾布雷斯夫婦 亨利 甘特 一般管理思想法約爾 古典管理理論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 20 年代 行政管理思想韋伯 人際關系理論梅奧 層次需求理論馬斯洛 ERG 理論奧爾德弗 成就需要理論麥克利蘭 雙因素理論赫茨伯格 X 理論 Y 理論麥格雷戈 人際關系 行 為科學理論 20 世紀 30 年至 20 世紀 70 年代 復雜人假設理論沙因 管理過程理論孔茨 經理角色理論明茨伯格 領導理論科特 社會系統理論巴納德 經驗主義理論德魯克 權變領導理論菲德勒 目標 途徑理論豪斯 決策理論西蒙 系統管理理論卡斯特 Z 理論威廉 大內 競爭戰略理論波特 組織文化理論沙因 企業再造理論哈默 現代管理理論20 世紀 70 年代至今 學習型組織理論彼得 圣吉 2 一 詹姆斯 斯圖亞特 詹姆斯 德哈姆 斯圖亞特 James Denham Steuart 1712 1780 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 重商 主義后期重要代表人物 出身于蘇格蘭貴族家庭 1735 年畢業于愛丁堡大學 取得律師資格后 赴歐 洲大陸游學 1745 年 斯圖亞特參與了法國詹姆斯 黨的第五次復辟活動 并成為顯赫人物 復辟失敗后 斯圖亞特流往歐洲達 17 年之久 并開始研究政治經 濟學 1767 年著作了 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 馬克 思稱他是 第一個試圖建立經濟學體系的不列顛人 是亞當 斯密進入經濟殿堂的領路人 管理思想 1 闡述了貨幣流通的一般規律 主張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生活 2 提出了實際價值的概念 即一國平均需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 3 提出了勞動分工的概念 論述了工人由于重復操作而獲得靈巧性的理論 4 指出了工作研究方法和刺激工資的實質等思想 突出貢獻 詹姆斯 斯圖亞特首先分析了稅收的起源與依據并提出了賦稅原則和稅收 分類 為稅收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 亞當 斯密 亞當 斯密 Adam Smith 1723 1790 又 譯亞當 史密斯 亞當 史密夫 英國古典政治 經濟學家 是最早對經濟管理思想進行系統論證 的學者 1723 年亞當 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 County Fife 的寇克卡迪 Kirkcaldy 其父 是律師 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 3 監督 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 其母是法夫郡斯大地主約翰 道格拉斯 John Douglas 的女兒 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 終身未娶 1723 1740 年間 亞當 斯密在家鄉蘇格蘭求學 在格拉斯哥大學 University of Glasgow 時期亞當 斯密完成拉丁語 希臘語 數學和倫理學 等課程 1740 1746 年間 赴牛津大學 Colleges at Oxford 求學 1750 年后 亞當 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不僅擔任過邏輯學和道德哲學教授 還兼負責學校 行政事務 一直到 1764 年離開為止 這時期 亞當 斯密于 1759 年出版的 道德情操論 獲得學術界極高評價 而后于 1768 年開始著手著述 國民財富 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簡稱 國富論 1776 年 3 月此書出版引起廣泛關 注 亞當 斯密于 1790 年 7 月 17 日與世長辭 享年 67 歲 思想理論 1 勞動分工理論 勞動分工的起源是由于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異 勞動分 工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原因有三 一是分工節約了因工作的經常變動而損失的 時間 二是重復同一作業可以使工人的技能得以提高 三是由于分工 使作業 單純化 這有利于工具和機械的改進 2 經濟人 觀點 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追求個人利益 社會上每個人的利 益總是受到他人利益的制約 每個人都要兼顧他人的利益 由此產生共同利益 進而形成總的社會利益 所以 社會利益是以個人利益為立足點的 突出貢獻 國富論 的出版標志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理論體系構筑的完成 世人尊 稱亞當 斯密為 現代經濟學之父 和 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三 查爾斯 巴貝奇 查爾斯 巴貝奇 Charles Babbage 1791 1871 英國數學家和機械工程 師 是科學管理的先驅者和可編程計算機的發明者 生于倫敦 父親是銀行家 1812 年他協助建立了分析學會 其宗旨是向英國介紹歐洲大陸在數學方面的成 就 該學會推動了數學在英國的復興 1814 年和 1817 年先后獲得文學學士和 碩士學位 1815 1827 年期間在倫敦從事科學活動 1827 1828 年期間在歐洲 4 大陸考察工廠 1828 1839 年期間在劍橋大學任 盧卡斯數學教授 原為伊薩克 牛頓的教席 思想理論 1 發展了亞當 斯密關于勞動分工的利益的 思想 進一步指出腦力勞動也同體力勞動一樣可 以進行分工 2 在勞資關系方面 強調勞資協作 提出了 把分工和報酬結合起來 倡導以技術水平及勞動強度為依據的付酬制度 建議 實行固定工資加利潤分成的分配制度 3 提出將技術性的方法作為解決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輔助手段 4 探討了能使投資效率更高的大工廠的優越性 以及這些工廠對原料來源 的恰當位置 工藝過程和制造成本的分析 如在制針業中 在同一領域中各個 企業的比較研究 突出貢獻 查爾斯 巴貝奇在管理理論上的貢獻在于他開創了將科學方法應用于管理 研究的做法 為以后古典管理理論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思想依據 查爾斯 巴貝奇設計出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 并利用計數機來計算工人的 工作數量 原材料的利用程度等 這使他成為運籌學和管理科學的創始人 四 羅伯特 歐文 羅伯特 歐文 Robert Owen 1771 1858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 也是一位企業家 慈善家 是歷史上第一個創立學前教育機關 托 兒所 幼兒園 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者 是人本 管理的先驅 歐文于 1771 年 5 月 14 日出生于北威爾士蒙 哥馬利郡的牛頓城 是全家七個孩子中的第六個 他的父親是位馬具師和小五金商 母親是女郵政 5 員 家庭的貧窮 從小開始的 家庭童工 經歷 使他過早地步入社會 十歲 時 歐文離開了家出外謀生 他嘗試過多種職業 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8 歲那 年 歐文在曼徹斯特創辦了自己的工廠 20 歲的時 為了求得更好的發展 他 將工廠售出 自己則受雇于工廠買主成為一個更大工廠的經理 在此工廠管理 的實踐 使歐文覺察到環境對自己和別人所產生的影響 并著力改善工人的工 作環境 在他數年堅持不懈的宣傳與呼吁下議會終于在 1819 年第一次通過了限 制工廠中女工和童工勞動日的法案 思想理論 反對把人視為機器 強調人和機器的根本區別在于人是有需要的有機體 著力改善工人勞動條件 縮短雇員的勞動時間 突出貢獻 羅伯特 歐文的管理理論和實踐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 實際上是人際關 系和行為科學理論的思想基礎 對以后的人事管理理論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所以被人們稱為 人事管理之父 五 泰勒 弗雷德里克 溫斯洛 泰勒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 1951 美國古典管理學家 科學管 理理論的主要倡導人 被譽為 科學管理之父 泰 勒出生于美國費城杰曼頓一個富有的律師家庭 在 接受中學教育后 進入埃克塞特市菲利普斯 埃克塞 特專科學校學習 18 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哈佛大學 第二年因視力與健康原因而中止學業 到一家小機 械廠當學徒工 22 歲時進入費城米德維爾鋼鐵公司 作技工 后來迅速提升為工長 總技師 28 歲時任 鋼鐵公司總工程師 從此開始一系列實驗 1898 年 以顧問身份進入伯利恒鋼鐵公司 此后在伯利恒進行了著名的 搬運生鐵塊試 驗 和 鐵鍬試驗 這兩個研究改進了原有的操作方法取得了驚人的成果 6 1901 年以后 他用大部份時間從事寫作 講演 宣傳他的管理理論 1906 年 泰勒當選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主席 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名譽科學博士學位 1911 其代表著作 科學管理原理 正式出版 1915 年 3 月 21 日因患肺炎在 費城逝世 終年 59 歲 思想理論 科學管理理論 1 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2 第一流工人制 為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必須為工作挑選第一流的工人 3 標準化管理 為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必須實現標準化 4 勞動定額原理 為減少工人怠工必須切實地為某種工作規定出 合理的 日工作量 5 刺激性工資制度 在制訂標準定額的基礎上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 6 計劃與執行分離原理 在大多數情況下 需要由一種人預先去計劃 而 由另一種人去處理工作 7 職能工長制 把管理工作分成幾個部分 使所有人都盡可能少地實施管 理職能 這樣工人必須接受幾個不同職能的管理者從不同方面發出的指令 而 每個具有特定管理職能的管理人員在其職能范圍內對所有作業人員都有指揮和 命令權 8 管理的例外原理 對組織機構的管理控制實行例外原則 9 思想革命 為實現科學管理應開展一場思想革命 突出貢獻 泰勒被譽為 科學管理之父 這個稱號被刻在他的墓碑上 其管理理論 影響廣泛而深遠 首先他開創了管理實證研究的先河 其次 使人類的管理從 經驗上升到科學 六 吉爾布雷斯夫婦 弗蘭克 吉爾布雷斯 Frank Bunker Gilbreth 1868 1924 美國工程師 被人們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1868 年吉爾布雷斯出生在美國緬因州費爾菲爾 德 1885 年他通過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 卻因家庭困難沒有入學 而是 以一個砌磚學徒工的身份開始了其在建筑行業的職業生涯 1895 年 吉爾布雷 7 斯在波士頓注冊登記了自己的建筑承包公 司 1912 年 在泰羅與甘特的影響下 吉 爾布雷斯放棄了收入頗豐的建筑業務 改 行從事 管理工程 的研究 他在體力勞 動的操作方法上很有造詣 1912 1917 年 的 5 年時間內 他把美國普羅維登斯市的 新英格蘭巴特公司作為自己的試驗基地 由于他的出色的研究成果 很快他就贏得 了管理專家的榮譽 1924 年 6 月 14 日 由于心臟病 正在準備參加布拉格國 際管理大會的吉爾布雷斯突然死去 當時年僅 56 歲 莉蓮 吉爾布雷斯 Lillian Moller Gilbreth 1878 1972 心理學家和管理 學家 是弗蘭克 吉爾布雷斯的夫人 也是美國第一個獲得心理學博士的女士 被稱為 管理第一夫人 原名叫做莉蓮 莫勒 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奧 克蘭 畢業于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英語系 為了同丈夫合作研究 她改學了心理 學 莉蓮 吉爾布雷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 在撫養 12 個孩子的繁忙家務 勞動之余 潛心于管理心理學的研究 并寫成了著作 管理心理學 爾后 在 1915 年獲得布朗大學的博士學位 1924 年 當弗蘭克 吉爾布雷斯辭世后 她接替了丈夫的工作 并且使自己也成為工業界的一個榜樣 在 1938 年評選的 有行使美國總統權力才能 的 12 位婦女中 莉蓮 吉爾布雷斯榜上有名 思想理論 科學管理理論 1 時間研究 時間研究就是研究各項作業所需的合理時間 亦即在一定時 間內所應達到的或合理的作業量 進行時間研究的目的 是為了制定作業的基 本定額 2 動作研究 動作研究是把作業動作分解為最小的分析單位 然后通過定 性分析 找出最合理的動作 以使作業達到高效 省力和標準化的方法 3 差別計件工資制 對同一種工作設有兩個不同的工資率 對那些用最短 的時間完成工作 質量高的工人 就按一個較高的工資率計算 對那些用時長 質量差的工人 則按一個較低的工資率計算 4 動作經濟原則 用于分析和改進操作動作的原則 依循此原則對工作中 8 人體的運動 工作場所的布置以及工具設備的設置進行分析和改進能夠提高工 作效率和工作舒適度 突出貢獻 吉爾布雷斯夫婦發明了一個 動素 的概念 把人的所有動作歸納成 17 個動素 在動作研究和工作簡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們是第一個把工業工 程從一種實驗和經驗的辦法 變成一種比較科學的辦法 他們兩人的工作對于 工業工程的誕生起了非常決定性的作用 七 亨利 甘特 亨利 勞倫斯 甘特 Henry Laurence Gantt 1861 1919 美國管理學家 機械工程 師 他的 甘特圖 是當時計劃和控制生產的 有效工具 并為當今現代方法 PERT 計劃審評 技術 奠定了基石 甘特出生于馬里蘭州的一 個農民家庭 1880 年 當他在霍普金斯大學以 優異成績畢業后在自己原來的母校麥克多納預 備學校任教的同時在史蒂文斯技術學院繼續學 習 1884 年 他成為一名機械工程師 1887 年 甘特來到米德維爾鋼鐵廠任助理工程師 在這 里 他結識了泰勒 并在后來和泰勒一起去了西蒙德公司和伯利恒公司 此后 甘特同泰勒密切合作 共同研究科學管理問題 直到離開伯利恒為止 1902 年 以后 甘特離開了泰羅 獨立開業當咨詢工程師 并先后在哥倫比亞 哈佛 耶魯等大學任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甘特放棄了賺錢的企業咨詢 為政府 和軍隊充當顧問 對造船廠 兵工廠的管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因為甘特在戰 爭期間的貢獻 他獲得了美國聯邦政府的服務優異獎章 思想理論 科學管理理論 1 計件獎勵工資制 除了按日支付有保證的工資外 超額部分給予獎勵 完不成定額的 可以得到原定工資 9 2 人際關系論 重視管理中人的因素 強調 工業民主 和對人的領導方 式 3 甘特圖 使用價值較高的管理工具 標明計劃和控制工作的線條圖 反 應出工人完成任務的進展情況 工人是否達到標準和獲得獎金的情況 生產量 的對比 成本控制 每臺機器的工作量 每個工人實際完成的工作量及其與原 先對工人工作量估計的對比情況 閑置機器的費用等內容 突出貢獻 亨利 甘特在工業管理方面的人道主義影響以及甘特圖的發明為科學管理 的旗幟上增添了異樣的光彩 八 法約爾 亨利 法約爾 Henri Fayol 1841 1925 古典管理理論在法國的杰出代表 他的管理思想 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是管理過 程學派的理論基礎 被譽為 現代管理之父 法 約爾出生于法國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15 歲時就讀 于里昂一所公立中等學校 兩年后經考試及格轉 入圣艾蒂安國立礦業學院 是同一學年里最年輕 的學生 19 歲畢業時他取得了礦業工程師資格 1860 年他被任命為科芒特里 富香博公司的科芒特里礦井組工程師 在他漫 長而成績卓著的經營生涯中 他一直珍視這項事業 1918 年他退休時的職務是 公司總經理 他繼續在公司里擔任一名董事 直到 1925 年 12 月以 84 歲高齡去 世為止 其代表作為 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 思想理論 一般管理思想 1 企業的六項基本活動 1 技術活動 指生產 制造 加工等活動 2 商業活動 指購買 銷售 交換等活動 3 財務活動 指資金的籌措和運用等活動 10 4 安全活動 指設備維護和職工安全等活動 5 會計活動 指財產清點 資產負債表 成本統計 核算等活動 6 管理活動 包括計劃 組織 指揮 協調和控制五項職能活動 2 管理的五項職能 1 計劃 計劃就是探索未來 制定行動計劃 2 組織 組織是建立企業的物質和和社會雙重結構 3 指揮 指揮是組織建立起來后使其發揮作用 4 協調 協調時連接 聯合 調和所有的活動及力量 5 控制 控制是檢查所進行的一切活動是否都按已制定的計劃和下達 的命令進行 3 著名的 14 項管理一般原則 1 勞動分工 通過勞動分工 可以提高人們的熟練程度 從而提高勞 動效率 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均可進行勞動分工 2 權利與責任 就是權利與責任相符的原則 同時還強調應該建立有 效的獎懲制度 實質上是把權 則 利統一起來 3 幾紀律 紀律是一個組織興旺發達的關鍵因素 必須嚴格執行 4 統一指揮 組織中的工作人員在任何活動中只能接受一個上級的命 令 5 統一領導 各種活動只能在一個領導和一個計劃下進行 領導的統 一性來源于良好的組織結構 6 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糾正組織中那些出于私心 野心形成的個 人利益或小集團利益 7 人員的報酬 報酬必須公正合理 盡可能使職工和企業雙方感到滿 意 8 集權 任何增加下級作用的重要性的行動都是分權 任何減少這種 作用的行動是集權 集權的程度應視具體情況不同而定 9 等級系列 從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直至低層管理人員的領導系列 也就是權力等級的順序 是信息傳送的渠道 10 秩序 在組織管理中 一切工作都應按部就班地進行 即人和物都 要有自己合適的位置 11 公平 用善意 親切 公正的的態度對待組織中的成員 11 12 人員的穩定 成功的企業 人員應該是穩定的 這樣有利于工作的 順利完成 13 首創精神 管理人與需要極有分寸 并要有某種勇氣來激發和支持 大家的首創精神 14 人員的團結 應該強調集體的力量 在組織內部應該保持一種融洽 和諧與團結的氣氛 突出貢獻 法約爾在實踐和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提出了管理功能理論并將管理作 為一個學科進行傳授 他跳出了泰勒的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管理原理的局限 努 力將管理要素和原則同管理實踐相結合 使抽象的管理原理具體化 細節化 使組織的邊界從無序走向有序 從抽象走向具體 九 韋伯 馬克斯 韋伯 Max Weber 1864 1920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 政治 學家 哲學家 是現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 力的思想家 韋伯最初在柏林大學開始教職生 涯 并陸續于維也納大學 慕尼黑大學等大學 任教 對于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 曾前往 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進行談判 并且參與了魏 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設計 是同泰勒和法約爾 同一歷史時期 并且對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確 立做出杰出貢獻 是公認的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 他 的官僚組織模式的理論 即行政組織理論 對后世產生了最為深遠的影響 因 此他被后世稱為 組織理論之父 思想理論 行政管理思想 行政組織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 權利的分類 12 韋伯把社會所能接受的權利分為三類即法定的權利 傳統的權利 超凡的 權利 他認為傳統權利效率差 超凡的權利是非理性的 只有法定的權利才能 作為行政組織體系的基礎 2 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 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的核心是組織活動要通過職務或職位 而不是通過個 人或世襲地位來管理 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具有的特點包括 1 明確的分工 每個職位的權利和義務都應該有明確的規定 人員按 職業專業化進行分工 2 自上而下的等級系統 組織內的各個職位 按照等級原則進行法定 安排 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級系統 3 人員的任用 人員的任用要完全根據職務的要求 通過考試和教育 訓練來實現 4 職業管理人員 管理人員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規定的升遷制度 是 一種職業管理人員 5 遵守規則和紀律 管理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組織中規定的規則和紀律 及辦事程序 6 組織中人員之間關系 組織中人員之間關系完全以理性準則為指導 不僅適用于組織內部的關系 而且適用于組織與外界的關系 3 理性的行政組織的管理制度 行政組織除最高領導外 每一個領導這都按以下準則被任命和行使職能 1 人員的任用應該根據工作性質的要求以及人員所具備的資格條件 2 根據職位等級系統 給人員安排合適的位置以發揮其才能 3 人員按其特長可自由選擇每一個職位 4 明確規范每一職位的權責范圍和應具備的學識 能力 經驗 5 工作標準根據人員的地位 職責和薪資確定 組織應有明確的以貨 幣支付的工資制度 6 人員的獎懲應根據人員工作的優劣而定 7 人員的晉升應依據人員工作成績大小和資歷程度 8 任何人員不得將自己的職位私自轉讓或指定他人非法繼承 9 工作中完全同行政管理物資分開 個人不得利用職位謀取私利 10 人員在行使職能時受到嚴格而系統的紀律的約束和控制 13 突出貢獻 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是對泰勒 法約爾的理論的重要補充 是古典管理理 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用一句話贊揚韋伯 歷來登上學術 舞臺的角色中最有影響的一個 十 梅奧 喬治 埃爾頓 梅奧 George Elton Mayo 1880 1949 原籍澳大利亞的美國行為科學家 管理學家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他出生在澳大利亞的阿得雷德 20 歲時在澳大利亞阿福雷德大學取得邏輯學和哲學碩 士學位 應聘至昆士蘭大學講授邏輯學 倫理學和哲學 后赴蘇格蘭愛丁堡研究精神病理學 對精神上的不正常 現象進行分析 從而成為澳大利亞心理療法的創始人 1922 年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 埃爾頓 梅奧移 居美國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管理學院任教 1926 年 他進入哈佛大學工商 管理學院專事工業研究 以后一直在哈佛大學工作直到退休 1927 年冬 梅奧 應邀參加了著名的霍桑試驗 整個試驗歷時 8 年 通過霍桑實驗梅奧發現 整 個社會過多關注技術問題 而忽視了社會技能 尤其是人際合作的技巧 根據 霍桑試驗的結果 梅奧于 1933 年出版了 工業文明中人的問題 一書 闡述了 他的人際關系理論的主要思想 為提高生產率開辟了新的途徑 思想理論 人際關系理論 1 人是 社會人 而不是 經濟人 人們的行為并不單純出自追求金錢的動機 還有社會方面的 心理方面的 需要 即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 安全感 歸屬感和受人尊敬等 而后者更為 重要 因此 必須從社會 心理方面來鼓勵工人提高生產率 而非單純從物質 條件著眼 2 企業中存在著 非正式組織 企業中除了 正式組織 之外 還存在著 非正式組織 這種非正式組織是企業成 員在共同工作的過程中 由于具有共同的社會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團體 這種無形組織有 它特殊的感情 規范和傾向 左右成員的行為 如果能使企業中的非正式組織的發展方向 與企業的發展方向保持一致 就能夠極大地促進企業生產率的提高 3 生產效率的提高取決于員工的工作態度及其與周圍人的關系 14 生產率的升降 主要取決于公人的士氣 即工作的積極性 主動性與協作 精神 而士氣來源于家庭的 社會的和企業的人與人的關系 突出貢獻 人際關系理論的問世 開辟了管理和管理理論的一個新領域 彌補了古典 管理理論的不足 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久遠的影響 使西方管 理思想在經歷過早期管理理論和古典管理理論階段之后進入到行為科學管理理 論階段 十一 馬斯洛 亞伯拉罕 哈羅德 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 1970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和 行為科學家 馬斯洛出生于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一 個猶太家庭 1926 年進入康乃爾大學 三年后轉至 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心理學 1934 年獲得博士學位后 留校任教 1935 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 理研究工作助理 1937 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 授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轉到布蘭代斯大學任心理學 教授兼系主任 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征進行研究 1968 年當 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969 年退休后赴加州 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 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 1970 年 馬斯洛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終年 62 歲 思想理論 層次需求理論 馬斯洛在管理學說史上的主要貢獻在于提出了人類的基本需要等級論 即 層次需求理論 此理論把人類多種多樣的需求歸納為五大類 并按照他們的重 要性和發生的先后次序分為五個等級 1 生理需求 人類維持生命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各種物質需求 也是 人類最低級 最基本的需求 2 安全需求 指免除各種危險和威脅的需求 3 情感需求 指給予別人并從別人那里得到友愛和幫助的需求 4 尊重需求 指滿足自己的自尊心 自信心的需求 15 5 自我實現需求 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 包括希望能最充分地發揮 自己的潛力 喜歡承擔挑戰性的工作 在工作中得到一種能勝任的滿足感 這五類需求的欲望使人產生動機 人的動機首先來自基本的需求 如果基 本需求得到滿足 更高層次的需求又激發新的動機 突出貢獻 馬斯洛在管理學說史上的主要貢獻在于提出了人類的層次需求理論 而其 在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更是影響深遠 紐約時報 評論說 馬斯洛心理學是 人類了解自己過程中的一塊里程碑 如果說弗洛伊德為我們提供了心理學病態 的一半 那么馬斯洛則將健康的那一半補充完整 十二 奧爾德弗 克萊頓 奧爾德弗 Clayton Alderfer 美國著名的管理名家 耶魯大學組織行為學教 授 心理學家 1969 年 奧爾德弗在 人類需 求新理論的經驗測試 一文中修正了馬斯洛的 觀點 將需求層次進行重組后提出了三種人類 需 即 ERG 理論 其主要著作還有 1972 年出 版的 生存 關系 以及發展 人在組織環境 中的需要 和 1973 年出版的 關于組織中需 要滿足的三項研究 與本杰明 施奈德合寫 思想理論 ERG 理論 奧爾德弗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將馬斯洛的五中需求壓縮為三種 生存 需求 Existence Needs 關系需求 Relatedness Needs 以及成長需求 Growth Needs 因此稱作 ERG 理論 1 生存需求 最基本的需求 是指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 2 關系需求 指與他人友好關系和有歸屬感的需求 3 成長需求 指人在事業 能力等方面能夠有所成就和發展的需求 奧爾德弗認為這三種并不是與生俱來的 而是通過后來的學習逐漸形成的 16 這三種需求也不是嚴格地依照由低到高的次序發展的 而是可以跳躍發展的 突出貢獻 奧爾德弗的貢獻是在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的基礎上 進行了更接近實際經 驗的研究 提出了一種新的人本主義需要理論 十三 麥克利蘭 戴維 麥克利蘭 David Clarence McClelland 1917 1998 美國心理學家 出生于美國紐約州弗 農山莊 Mt Vernon 1938 年獲韋斯利恩大學心理 學學士 1939 年獲得密蘇里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 1941 年獲耶魯大學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 之后曾先 后任康涅狄格女子大學講師 韋斯利昂大學教授及布 林莫爾學院教授 1956 年開始在哈佛大學任心理學 教授 1987 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杰出科學貢獻獎 后轉任波士頓大學教授直到退休 1998 年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列克 星敦市 Lexington 麥克利蘭早期對社會動機問題很感興趣 發展了期望學 說 他創制過測量成就的技術 并對成就動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是當代研 究動機的權威心理學家 并以三種需要理論而著稱 思想理論 成就需要理論 麥克利蘭認為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后 基本需要有三種 成就需要 合 群需要和權利需要 其中成就需要時麥克利蘭理論的核心 1 成就需要 指人對挑戰性工作及事業成就的追求 對一個人 一個 企業的發展和成長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2 合群需要 也稱友誼需要 是指人們尋求他人的接納和友誼的欲望 3 權利需要 是影響和控制別人的一種欲望或驅力 對于現代管理而言 成就需要和合群需要更具有普遍性 權利需要只是極 少數人的需要 17 突出成就 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將人的基本需要簡化為三種 較之馬斯洛的層次 需求理論更切合管理過程的實際 十四 赫茨伯格 弗雷德里克 赫茨伯格 Fredrick Herzberg 1923 2000 美國行為科學家 心理學家 人力資源管理專家 赫茨伯格獲得紐約市立學院的學 士學位和匹茲堡大學的博士學位 以后在美國和其他 30 多個國家從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詢工作 是猶他大 學的特級管理教授 曾任美國凱斯大學心理系主任 20 世紀 50 年代末期 他和同事們對匹茲堡附近一些 工商業機構的約 200 位專業人士作了一次調查 在調查訪問后提出雙因素理論 其主要著作有 1959 年出版的 工作的激勵因素 與伯納德 莫斯納 巴巴 拉 斯奈德曼合著 1966 年出版的 工作與人性 和 1976 年出版的 管理的 選擇 是更有效還是更有人性 思想理論 雙因素理論 赫茨伯格把工作中的影響因素分為兩大類 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 1 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包括監督 人際關系 工作條件 薪金 公司 政策和行政管理 福利 職業安定等 它對職工產生的效果 類似于衛生保健 對身體健康所起的作用一樣 它不能直接起到激勵職工工作熱情的作用 但能 防止職工產生不滿情緒 2 激勵因素 指屬于工作本身或內容方面的積極因素 包括成就 個 人成長 職業滿意感和賞識等 它的目標是通過工作本身而不是通過獎賞或壓 力達到激勵的目標 其作用是直接使職工滿意而激勵積極效果的產生 突出貢獻 雙因素理論促使企業管理人員注意工作內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 特別是它 18 們同工作豐富化和工作滿足的關系 十五 麥格雷戈 道格拉斯 麥格雷戈 Douglas M Mc Gregor 1906 1964 美國著名的行為科學家 社會心 理學家 在韋恩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學位 1935 年 他 取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隨后留校任教 1937 1964 年期間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 他教授的課 程包括心理學和工業管理等 并對組織的發展有所研 究 1948 1954 年在安第奧克學院任院長 任院長期 間 麥格雷戈對當時流行的傳統的管理觀點和對人的特性的看法提出了疑問 1957 年 11 月在美國 管理評論 雜志上發表了 企業的人性方面 一文 提 出了有名的 X 理論一 Y 理論 該文 1960 年以書的形式出版 思想理論 X 理論 Y 理論 麥格雷戈把傳統的管理觀點稱為 X 理論 這種理論是傳統的胡蘿卜加大棒 式軟硬兼施的思維方式 它假定人生來是懶惰的 人們基本上厭惡工作 對工 作沒有熱誠 如非必要就會加以逃避 人類只喜歡享樂 凡事得過且過 盡量 逃避責任 所以要使之就范 雇主必須用嚴密的控制 強迫 懲罰和威逼利誘 的手段來對付之 麥格雷戈提出了與之相反的 Y 理論 Y 理論的假定概括為以 下幾點 1 一般人并不是天性就不喜歡工作的 工作中體力和腦力的消耗就像游戲 和休息一樣自然 2 外來的控制和懲罰 并不是促使人們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努力的唯手段 人們在自己對目標負有責任的工作中能夠實現自我指揮和自我控制 3 對目標負有責任是與成績聯系在一起的報酬函數 4 一般人在適當條件下 不僅學會了接受責任 而且能夠學會了主動承擔 責任 5 大多數人 而不是少數人 在解決組織的困難問題時 都能發揮較高的 想象力 聰明才智和創造性 19 6 在現代工業生活的條件下 一般人的智慧潛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發揮 根據以上假設 相應的管理措施為 1 管理職能的重點 管理者的重要任務是創造一個使人得以發揮才能的工 作環境 2 激勵方式 對人的激勵主要是給予來自工作本身的內在激勵 讓他擔當 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擔負更多的責任 促使其工作做出成績 滿足其自我實現 的需要 3 管理制度上 給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權 實行自我控制 讓工人參與管理 和決策 并共同分享權力 突出貢獻 如果說 X 理論是強調外因與客觀因素 那么 Y 理論強調的是內因與主管因 素 更加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這是 Y 理論的一大進步之處 十六 沙因 埃德加 沙因 Edgar H Schein 1928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 麻省理工大學斯隆商學院教 授 1947 年畢業于芝加哥大學教育系 1949 年在 斯坦福大學取得社會心理學碩士學位 1952 年在哈 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此后一直任職于斯隆學院 沙因首次提出 復雜人 假設 并在組織文化領 域中率先提出了組織文化本質的概念 思想理論 復雜人假設理論 組織文化理論 1 復雜人假設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 人類的需要是分成許多類的 并且會隨著人的發展階段和整個生活 處境而變化 2 人在同一時間內有各種需要和動機 它們會相互作用并結合為一個 統一的整體 形成錯綜復雜的動機模式 20 3 動機模式的形成是內部需要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4 個人在不同的組織或是同一組織的不同部門工作 也會產生不同的 需要 5 職工們能夠對多種互不相同的管理策略做出反應 這要取決于他們自 己的動機和能力 也決定于工作任務的性質 2 組織文化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 沙因人為 組織文化由三個相互作用的層次組成 物質層 包括可以觀察到的組織結構和組織過程等 1 支持性價值觀層 包括戰略 目標 質量意識 指導哲學等 2 更深層 3 目前理論界對組織文化的研究大多停止在前兩個層面 對于更深層的東西 挖掘不夠 2 五個維度的組織深層文化 沙因將處于組織深層的文化劃分為五個維度 自然和人的關系 1 現實和真實的本質 2 人性的本質 3 人類活動的本質 4 人際關系的本質 5 突出貢獻 根據 復雜人 的人性假設 引申出了形形色色的管理流派 使管理理論 進入 管理叢林 階段 組織文化理論的提出為企業認識自己文化的深層本質 提供了工具 使企業能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 十七 孔茨 哈羅德 孔茨 Harold Koontz 1908 1984 美國管理學家 管理過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908 年 5 月 19 日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芬雷 1931 年 成績優異的孔茨被美國西北大學錄取 21 改讀企業管理碩士學位 1935 年獲得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從大學畢業之后 到 1935 年 他先后在科爾孟特大學經濟學專業擔任助理教授 擔任戰時生產部 運輸部主任 美國鐵路聯合會副主席助理 特朗斯世界航空公司總經理等職 1962 年為加里福尼亞大學洛杉礬分校管理學院管理學教授 1963 年任美國管理 科學院院長 1965 年起任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長 并于 1965 至 1971 年兼任行政 管理研究公司總裁 1957 到 1972 年還兼任捷尼斯科公司董事會主席 思想理論 管理過程理論 孔茨的管理過程思想非常注重要素或管理職能 他把管理解釋為通過別人 使事情做成的各項職能 其主要理論有 1 將管理職能劃分為計劃 組織 人事 領導 控制 把協調作為管理的 本質 是五項職能有效綜合運用的結果 2 無論組織性質及其所處環境有多不同 管理人員所從事的管理職能確是 相同的 3 管理的過程就是管理職能逐步展開和實現的過程 突出貢獻 孔茨的 管理學 這部著作在西方管理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此外 孔 茨還首次提出 管理理論的叢林 說法 他對現代管理理論中的各種學派加以 分類 把流行的管理理論學派劃分為十一大學派 并分析了學派林立的原因 十八 明茨伯格 亨利 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1939 加拿 大管理學家 經理角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明茨伯格 1939 年 9 月 2 日出生于加拿大的一個普通家庭 高中畢 業以后 明茨伯格進入位于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攻讀 機械工程學 畢業后 他在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從事操 作研究工作 此后明茨伯格在叔叔杰克的鼓勵下 到麻 省理工大學攻讀管理學 他的人生軌道也由此改變 拿 到博士學位后 明茨伯格回到了麥吉爾大學任教 1980 年 成為加拿大皇家協 22 會的會員 是該協會第一位管理學教授出身的會員 1998 年 明茨伯格被授予 為加拿大國家勛章 加拿大最高榮譽 與魁北克勛章 2000 年 因對管理學 所做出的貢獻獲得管理學會頒發的杰出學者獎 思想理論 經理角色理論 1 經理工作的特征 明茨伯格認為 不論哪種類型的經理 他們都具有以下特征 1 工作量 大 節奏緊張 2 工作活動短暫 瑣碎而多變 3 把現實的活動放在優 先地位 4 喜歡口頭聯絡方式 5 重視與外界和下屬信息聯系 6 權 利與責任的結合 2 經理的角色 明茨伯格將經理所擔任的角色分為互相聯系 不可分割的三類十種 即 1 人際關系方面 有掛名首腦 領導者 聯絡者三種 2 信息方面 有信息收受者 傳播者 發言人三種 3 決策方面 有企業家 故障排除者 資源分配者 談判者四種 3 經理的目標 明茨伯格從以上十個角色中提煉出經理工作的六項目標 1 經理的主要目標是保證他的組織實現其基本目標 有效率地生產 出某些產品或服務 2 經理必須設計和維持他的組織的業務穩定性 3 經理必須負責他的組織的戰略決策系統 并使他的組織以一種可控 制的方式適應于其變動的環境 4 經理必須保證組織為控制它的那些人的目的服務 5 經理必須在他的組織同其環境之間建立起關鍵的信息聯系 6 作為正式的權威 經理負責他的組織的等級制度的運行 4 提高經理工作效率的要點 明茨伯格根據經理職務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性質 歸納了十項提高經理工作 效率的要點 1 與下屬共享信息 2 自覺克服工作中的表面性 3 在 共享信息的基礎上 由兩三個人分擔經理的職務 4 盡可能利用各種職責為 組織目標服務 5 擺脫非必要的工作 騰出時間規劃未來 6 以適應于 當時具體情況的角色為重點 7 既要掌握具體情節 又要有全局觀念 23 8 充分認識自己在組織中的影響 9 處理好各種對組織有影響力的人和 機構的關系 10 利用管理科學家的知識和才能 突出貢獻 明茨伯格的理論不僅對我們理解經理人的角色 工作性質 職能和經理人 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而且還對如何提高經理的工作效率 尤其是對經營管理 體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十九 科特 約翰 科特 John P Kotter 1947 美國管 理學家 世界領導與變革領域最杰出的權威 曾被 譽為 領導大師第一人 約翰 科特 1947 年出 生于美國圣地亞哥 早年先后就讀于麻省理工學院 及哈佛大學 1972 年開始執教于哈佛商學院 1980 年 年僅 33 的科特成為哈 佛商學院的終身教授 曾服務過的客戶包括 高級微型設備公司 AMD 美國 運通 American Express ARCO 雅芳 Avon 通用電氣 General Electric IBM 摩托羅拉 Motorola 殼牌石油 Shell Oil 索尼 Sony 等等 科特因改 革哈佛商學院研究生課程設計而受到埃克森獎 因提出企業領導的新觀點而獲 JSK 獎 因撰寫最佳哈佛商業評論文章而兩次獲得麥肯錫獎 因著作 松下領 導學 而獲 財經時代 的全球商務書籍獎 科特還是蜚聲全球的演講家 他 曾經為數十家企業提供過演講和咨詢服務 教學 寫作和演講是科特事業上的 三駕馬車 它們不僅奠定了他在領導和變革方面不可取代的地位 也帶給了他 無上的榮譽 思想理論 領導理論 領導理論是研究如何實施有效領導 提高管理效能的理論 科特的領導理論主 要包括以下內容 1 領導和管理的關系 24 科特認為 在企業中 領導與管理是兩個十分不同的概念 領導 兩道是指通過一些非強制的 不易察覺的方法 鼓勵人們朝著某個 既定的方向 目標努力的過程 其內容是確定方向 整合相關者 激勵和鼓舞 員工 其目的是產生變革 管理 管理是計劃 預算過程的確定和詳細的日程安排 并通過調撥資源 來實現計劃 其內容是計劃與預算 組織及配置人員 控制并解決問題 其目 的是建立秩序 2 領導者的素質 科特根據管理實踐和管理認識的新變化 提出適應變化的領導應具備四個 要素 1 動力和精力 2 智力和智能 3 精神和心理健康 4 正 直 3 企業領導行為研究 科特認為 一個企業領導者的行為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 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和經營方向 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是領導行為的主 要職能 而經營的方向又是戰略目標的核心 2 團結群眾 對合作的人講明經營方向 以形成一個聯盟 對某一遠景目 標和長遠戰略達成共識 承認方向的有效性并主動投身于實現這一目標 3 激勵和鼓舞 滿足非常基本而又常被忽視的人類需求 成熟感 歸屬 感 認可 自尊 把握自己命運的意識 實現理想的需要 從而在人們身上激 發出極大的能量 突出貢獻 科特的領導理論突破了經理角色理論的框框 對企業管理中的領導和管理 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思想 他關于企業家的領導藝術以及產生根源和企業文化的 理論是對組織行為學的領導理論的重大發展 二十 巴納德 切斯特 巴納德 Chester I Barnard 1886 1961 美國管理學家 社會系統理論的創始人 巴納德出生于 美國一個貧窮的家庭 1906 1909 年期間在哈佛大學攻 25 讀經濟學 由于拿不到一項實驗學科的學分 1909 年未拿到學位的巴納德離開 哈佛大學 進入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 在 20 世紀 30 年代大 蕭條時期擔任新澤西州減災委員會總監 1942 年巴納德創立了聯合服務組織公 司并出任總裁 1948 1952 年擔任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 1938 年 巴納 德出版了著名的 經理人員的職能 一書 此書被譽為美國現代管理科學的經 典之作 1948 年 巴納德又出版了另一重要的管理學著作 組織與管理 巴 納德的這些著作為建立和發展現代管理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也使巴納德成為社 會系統學派的創始人 由于巴納德在組織理論方面的杰出貢獻 他被授予了七 個榮譽博士學位 巴納德不僅是一位優秀的企業管理者 他還是一位出色的鋼 琴演奏家和社會活動家 他曾經擔任過巴赫音樂學會的主席 思想理論 社會系統理論 1 組織的基本含義 1 組織是人的行為構成的系統 而非直接的物質系統 2 組織是一個系統 即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調節的人的活動和行為的 相互關系 3 組織是動態的 開放的和發展的 4 組織是構成 協作系統 的核心部分 2 正式組織的要素 巴納德認為 正式組織無論其規模大小或級別高低 都必須包含協作的意 愿 共同的目標和信息的溝通三個要素 1 協作的意愿 組織成員愿意向協作系統提供服務是組織程序必不可少 的 個人必須為協作系統目標的實現共同協作 做出個人的努力和犧牲 2 共同的目標 共同的目標是達到協作意愿的必要前提 3 信息的溝通 個人協作意愿和組織共同目標只有通過信息溝通才能 聯系和統一起來 3 經理人員的職能 1 建立和維持一個信息溝通系統 2 從不同的組織成員那里獲得必要的服務 3 規定組織的共同目標 并用各個部門的具體目標加以闡明 突出貢獻 26 經過了古典和新古典理論 巴納德將組織理論推進到了名副其實的現代理 論階段 并從人類行為的觀點徹底地糾正了人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