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能力訓練1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與初步發展先秦和秦漢專題能力訓練第2頁一、選擇題1.(2018課標全國,24)據史記記載,商湯見野外有人捕獵鳥獸,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乃去其三面”,因此獲得諸侯的擁護,最終推翻夏桀,創立商朝。這一記載意在說明()A.商湯成功緣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獵是夏商時主要經濟活動C.商朝已經注重生態環境保護D.資源爭奪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本題題干設計的是一種歷史情境,此情境體現了商湯對生命的關愛,這是仁愛思想的體現,故A項說法體現了題干情境的主旨;夏商時期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原始農業,并非捕獵,故B項說法錯誤;從題干情境來看,突出了商湯的行為在爭取人心方面的作用,故C項說法與題意不符;夏商更替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桀的殘暴統治,并非是資源爭奪,故D項錯誤。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國聯合體上的血緣性國家,秦以后才是地緣性(即民族性)國家。”此觀點的主要依據是()A.最高統治者的行政權力不同B.地方行政的組織方式不同C.能夠直接統治的區域不同D.選拔官員的途徑不同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意在考查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的能力。先秦分封制未形成中央權力的高度集中,秦朝推行郡縣制實現了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型,在地方行政組織上實現了從血緣政治向地緣政治的轉變,故選B項。3.(2019課標全國,24)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秦國實力增強的影響。題干材料的主旨是戰國時期秦國興修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興修需要調動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當時秦國通過商鞅變法,開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因此秦國具有強大的組織能力,足以完成這些任務,故D項正確;戰國時期,公田制度已經遭到破壞,故A項錯誤;鐵制工具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已經開始使用,所以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還要考慮秦國的國情,故B項錯誤;交通運輸網絡的通暢與水利工程建設并沒有直接關系,故C項錯誤。4.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朝歷史與漢朝政治聯系起來。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D.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西周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根據材料,可知其考查的角度是西周時代對秦漢中央集權的作用。A、B、D三項均是秦漢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制度與現象的概括,與西周時的歷史不符。西周推行宗法制,使人與人之間建立了血緣隸屬關系,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從而有利于天下一家觀念的形成,培養統一意識,這是西周及以之為依托的制度文本周禮為以后歷代所重視的原因。故C項正確。5.在中國古代,褒揚官員德行和政績,往往稱其人為“民之父母”,官員亦以“為民父母”“愛民如子”作為執政的理想境界。這一現象反映出()A.宗族關系已成為執政的基礎B.“家天下”觀念的政治影響C.官員考核主要依據民本思想D.官員之間具有共同政治訴求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宗法制的影響。宗族關系是家族關系,不是執政的基礎,故A項錯誤;材料中“民之父母”“為民父母”“愛民如子”體現的是“家國同構”的“家天下”觀念,故B項正確;官員考核的主要依據是政績,故C項錯誤;官員之間的共同政治訴求是維護統治,“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種表現,兩者是不同的概念,故D項錯誤。6.(2019湖南六校聯考)春秋戰國時期,在儒家學派的大力提倡下,孝成為完整的、有關處理親子關系準則的學說。秦律對不孝罪的懲罰明顯重于普通犯罪,如毆打祖父母、曾祖父母者,處以黥城旦舂的刑罰,對被控以不孝罪者,最重可判處死刑。這表明()A.秦朝統治者事實上不排斥儒家學說B.秦朝繼承并發展了儒家提倡的忠孝觀念C.秦朝用嚴厲的法律手段來維護孝道D.秦朝時孝成為人們的日常行為規范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秦律對不孝罪的懲罰明顯重于普通犯罪,如毆打祖父母、曾祖父母者,處以黥城旦舂的刑罰,對被控以不孝罪者,最重可判處死刑”,可知題干材料反映了秦朝法律對孝道的重視,故選C項;秦朝以法家思想為治國的指導思想,排除A項;題干材料并未體現“忠”的觀念,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出孝成為人們的日常行為規范,排除D項。7.所謂“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六門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時,樂排在首位,禮排在從屬的位置。到了周朝,形成了以禮為首的教育局面。這一變化凸顯出西周的教育()A.以平民教育為主要形式B.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C.以規范奴隸行為為核心D.以維護宗法制度為目的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再認再現相關史實的能力。A項為春秋時期孔子所首倡,B項開始于西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推行,均晚于題目限定時間“西周”;西周的教育被奴隸主貴族所壟斷,故排除C項;以禮為首的西周教育主要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維護宗法制下的等級制度,故本題應選D項。8.(2019課標全國,25)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國勢力強大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C.現實統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漢朝學術思想發展的原因。漢初,道家雜采各派思想精華,形成黃老之學,滿足了統治階級休養生息的需要,而西漢中期,董仲舒雜采各派思想精華,形成新儒學,滿足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其共同點都是為滿足現實統治需要而主動兼容各種思想,故C項正確;西漢中期,王國問題已得到解決,故A項錯誤;題干材料強調了各派思想的融合,故B項錯誤;學術上的兼收并蓄不能表明統治者實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D項錯誤。9.(2019陜西西安聯考)秦以郡縣治東方,結果激起東方的反抗。漢初,這種區域文化的差異與沖突又顯現出來,且仍以楚、齊、趙三地最為明顯。劉邦一方面必須“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須尊重東方社會的習俗。這反映出()A.漢朝中華文化尚未出現融合B.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有合理性C.秦由于未從俗而治導致滅亡D.漢承秦制才是長治久安的保證答案:B解析:題干材料提及秦朝實行郡縣制而導致了東方的反抗,漢朝實行郡國并行制,而封國主要是在東方,故選B項;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C項;由題干材料“另一方面又必須尊重東方社會的習俗”可知漢朝在秉承秦制方面具有變通性,排除D項。10.(2019湖南郴州模擬)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西漢前期漢高祖實行郡國并行體制,皇帝任命官員管理與委托劉姓子弟統治地方并舉;漢武帝實行刺史制度,通過授權品級較低的刺史代表皇帝巡查監督各地郡縣官員和王侯;東漢后期刺史所轄州成為郡縣之上的地方一級行政區,州郡縣三級管理體制取代郡縣二級制。這些舉措的變化主要表明漢朝()A.地方行政機構并非一成不變B.統治者著眼于加強中央集權C.統治者的主觀愿望與客觀效果相背離D.都起到了加強對地方控制的效果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舉措主要適應了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區劃,而非地方行政機構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出郡國并行制、刺史制度的客觀效果,因此不能體現出與主觀愿望相背離,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出郡國并行制、刺史制度的效果,排除D項。11.史記記載,西漢前期,從事農牧業、采礦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這反映了當時()A.義利觀發生根本改變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業者地位C.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D.地方豪強勢力控制了郡縣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西漢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題干材料反映出,西漢前期各行各業的人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這反映出西漢前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故C項正確。西漢時期的義利觀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故A項錯誤。西漢的經濟政策主要是重農抑商,故B項說法錯誤。材料并沒有反映地方豪強勢力控制郡縣的問題,并且地方豪強勢力主要是在東漢時期得到較大發展,故D項錯誤。12.下圖為漢朝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古代農業生產情況。注意關鍵詞:漢朝。從圖片信息看,有多人在農田中集中從事農耕,因此這屬于漢朝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故選D項,并由此排除A項。圖片體現的是勞作的情形,無法體現精耕細作,排除B項。圖片反映了集體耕作狀況,無法判斷出土地性質是否為土地公有制,故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13.在中國古代,“家”(家族、宗族)與“國”(國家政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周制度示意圖材料二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左傳材料三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圖(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在“家”“國”關系上有何特點。(2)在“家”“國”關系上,材料三、材料四與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有何延續性和變化?分析以上變化的原因。參考答案:(1)分封制與宗法制緊密結合(或政權與族權緊密結合、政治制度與血緣關系緊密結合);周王獲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貴族通過嫡長子繼承制(世襲制或世卿世祿制)獲得政治特權。(2)延續性:皇位世襲制延續了“家天下”的格局。變化: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員任免制取代了貴族世襲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原因: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趨勢,而分封制不利于統一;郡縣制適應了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的信息分析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關系以及嫡長子繼承制的特點,依據材料二中的信息分析出周王的地位。第(2)問,對比分析血緣關系及皇位世襲制在秦朝的延續,區分地方管理及官員任免方式與西周的不同,并結合春秋時期的社會狀況歸納出變化的原因。14.(2019天津文綜,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孔子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復興,“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現孔子所說“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據論語孟子(1)依據材料一,指出孔子與孟子主張的異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出現異同的原因。材料二“萬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其兼天下不難矣。”“故治民無常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是故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萬物莫如身之至貴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韓非子(2)依據材料二,概括韓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秦在實踐法家思想上的成敗。材料三董仲舒說:“今漢繼秦之后,如朽木糞墻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漢書(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春秋大一統”。依據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董仲舒“大一統”理論的歷史意義。參考答案:(1)實現國家統一,恢復禮樂制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川省達州市普通高中2025屆高三下學期3月摸底生物試題含解析
- 工程項目合同范例匯編
- 版個人借款續期還款合同
- 創業公司借款合同范本
- 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次月考測試卷(含答案)
-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題【含答案】
- 版醫療器械購銷合作協議
- 認籌登記合同細則
- 初中數學冪的乘除-冪的乘方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下冊
- 2025教育設備采購合同模板
- 起重傷害應急預案培訓
- 手術室護士入科匯報
- 【MOOC】電視采訪報道-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精神科患者首次風險評估單
-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課件
- 跨學科實踐活動6 調查家用燃料的變遷與合理使用課件九年級化學上冊(人教版2024)
- TDT1056-2019縣級國土調查生產成本定額
- 2024年中國抗靜電阻燃非金屬托輥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地理10分鐘微課教案模板
- ISO14644國際標準(中文版)
- 借名存款合同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