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理論視野下的外國詩歌翻譯與_五四_....pdf_第1頁
統(tǒng)理論視野下的外國詩歌翻譯與_五四_....pdf_第2頁
統(tǒng)理論視野下的外國詩歌翻譯與_五四_....pdf_第3頁
統(tǒng)理論視野下的外國詩歌翻譯與_五四_....pdf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 34 卷 第 3 期 上 海 理 工 大 學 學 報 社會科學版 Vol 34 No 3 2012 年 9 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pt 2012 收稿日期 2011 09 29 作者簡介 王改娣 1973 女 教授 研究方向 英美文學 文學翻譯 E mail wanggaidi 多元系統(tǒng)理論視野下的外國詩歌翻譯 與 五四 新詩誕生 王改娣 潘 麗 同濟大學 外國語學院 上海 200092 摘要 翻譯文學對 五四 新文學影響深遠 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外國詩歌的譯介對中國新詩的形 成上 從多元系統(tǒng)理論角度來看 處于 五四 翻譯文學核心的漢譯外國詩歌加速了中國傳統(tǒng)詩 歌創(chuàng)作模式的瓦解 并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范式的顛覆和新文化系統(tǒng)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胡適 梁實秋 郭沫若等人的新詩創(chuàng)作便與他們的外國詩歌翻譯緊密相連 總之 譯詩是中國新詩誕生的 最大推動力 關鍵詞 多元系統(tǒng)理論 翻譯詩歌 中國新詩誕生 中圖分類號 H 05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 895X 2012 03 0178 04 The Birth of Chinese New Poetry in the May 4th Period in a Polysystemic Perspective Wang Gaidi Pan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The May 4th Chinese New Literature especially Chinese New Poetry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ranslated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the translated poetry being the core of the translated literature in May 4th period helped to break the writing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Consequently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llap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paradigm as well as the birth of a new cultural system Those like Hu Shi Liang Shiqiu and Guo Moruo are all new poets whose writing of new poe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translating foreign poetry In short translated poetry is the main force of the birth of Chinese New poetry Key words polysystem theory translated poetry birth of Chinese new poetry 文學翻譯是翻譯文學形成的先決條件 翻譯文 學是文學翻譯的必然產物 在文學翻譯過程中 翻 譯家所選取的原語文本通常是異域文化的文學經 典 對其所在國家的語言文學發(fā)展進程產生過重大 影響 同時 充滿異國文化元素的翻譯文學慢慢滲 透到譯入語國家的文學系統(tǒng) 對該國的文化產生了 不容忽視的影響 那么翻譯文學在譯入語國家整個 文化系統(tǒng)中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 又如何反作用于本 國的文學發(fā)展 潘玥指出 多元系統(tǒng) polysystem 理論將翻譯納入文學這個多元系統(tǒng)中 體現(xiàn)了翻譯 第 3 期 王改娣 等 多元系統(tǒng)理論視野下的外國詩歌翻譯與 五四 新詩誕生 179 文學在中國文學系統(tǒng)中的歷史地位和現(xiàn)今的發(fā)展 吳巳英還專門撰文介紹多元系統(tǒng)理論 認為該理論 拓寬了翻譯學研究的領域 這些研究證明 有必要 將翻譯文學納入多元系統(tǒng)之中 之前這樣做的人很 少 但是任何國家的文學發(fā)展史都不能否認翻譯作 為一個重要因素在文學發(fā)展的共時和歷時階段所發(fā) 揮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響 1 外國文學對我國 五 四 新文學影響深遠 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外國詩歌 對中國新詩形成的影響上 熊輝認為 中國新詩形 式觀念的確立得益于 五四 時期譯詩的啟示 夏 新宇則闡述了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對中國現(xiàn)代詩歌形 成的影響 在此基礎之上 下面將結合佐哈爾關于 文學多元系統(tǒng)中翻譯文學地位的探討 從譯詩的角 度考察 五四 時期外國詩歌如何對中國新詩誕生 產生影響 一 外國詩歌翻譯與 五四 時期中 國文學系統(tǒng)狀況 五四 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 是中國現(xiàn)代 文學史的偉大開端 當時的重要刊物 新青年 從 一開始就高舉反對封建文化的旗幟 推介西式的 民 主與科學 尋求思想和文化革新 在這樣的歷史背 景下 對外國文學的大量介紹構成 五四 文學革 命的一個重要內容 1918 年 新青年 出版易卜 生專號介紹易卜生主義 譯載社會問題劇 娜拉之 死 等作品 這開啟了將外國文學經典引入中國文 化系統(tǒng)的嶄新歷史進程 魯迅 劉半農 馬君武 蘇 曼殊 沈雁冰 鄭振鐸 瞿秋白 耿濟之 田漢 周作 人等都是活躍的翻譯者和介紹者 當時 幾乎所有 進步報刊都登載翻譯作品 俄國以及其他歐洲各國 日本 印度的一些文學名著 從這時起較有系統(tǒng)地陸 續(xù)被介紹給中國讀者 在 中國近代文學大系 翻譯文學 導言 中 施蟄存指出 從 1890 年到 1919 年這一段時期 是 中國文學史上繼翻譯佛經以后的第二次翻譯高潮 中國文化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化進程在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強烈 沖擊下起步 翻譯文學作品在當時的中國呈巍然之 勢 并在文學系統(tǒng)中發(fā)揮著獨特作用 佐哈爾在 文 學多元系統(tǒng)中翻譯文學的位置 中指出 翻譯文學 在整個文學體系中的作用或者在譯入語文學中所處 的位置很難闡釋 因為這種定位隨著文學系統(tǒng)的運 作而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 他認為 當文學多元系統(tǒng) 尚未形成 處于興建期 或處于邊緣 軟弱地位 或 當文學多元系統(tǒng)處于轉折 危機或文學真空時期 翻譯文學在文學多元系統(tǒng)中占據(jù)中心位置 參與多 元系統(tǒng)的核心構建 2 172 173 五四 時期的中國文 學正處于急劇變革的轉型階段 迫切要求與舊文學 傳統(tǒng)徹底決裂 對于建立中國新的文化系統(tǒng)而言 外力沖擊是一種必要因素 沒有這種外力沖擊作為 解構的力量 建構過程必然舉步維艱 翻譯文學在特 定的 文學興建期和轉型期 便成為一種有效的沖 擊力 五四 新文學運動內部存在著一個與同時代 的文學主流 斷裂 的形態(tài) 而從晚清 民初文學向 五四 新文學發(fā)展的總體趨勢則是當時中國文學 的主流 當時中國社會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文學憑著敏感的特性 自然而然地充當了回應社會 破舊立新的先聲 3 外國文學的譯介由于順應了人們克服中國文 學危機的文化心理而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 師法域外 文學 改造乃至重建中國文學 4 在向域外世界求 索的過程中 對外國詩歌的翻譯自然成了這一時期 中國詩歌發(fā)展的合理選擇 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在吸 納傳統(tǒng)詩歌審美觀念的同時 將各種形式 各種風格 和流派的外國詩歌翻譯到中國 以開放和包容的態(tài) 度成就了中國現(xiàn)代譯詩史上的第一個翻譯熱潮 當 時 譯詩的主題和風格呈現(xiàn)出多元化態(tài)勢 浪漫派 詩歌 象征主義詩歌 民歌民謠 史詩等都得到了大 量的翻譯介紹 5 45 50 從譯入語國家的接受情況來 說 沒有翻譯詩歌 外國詩歌無法與普通大眾親密接 觸 影響受限 譯詩使外國詩歌在普通的不懂外語 的中國讀者群體中得到廣泛傳播 卞之琳說 譯詩 比諸外國詩原文 對一國的詩創(chuàng)作 影響更大 中外 皆然 6 朱自清認為譯詩 可以給我們新的語感 新的詩體 新的句式 新的隱喻 7 二 外國詩歌翻譯與中國新詩的興起 對于中國文學 就 20 世紀文學領域而言 在 某種程度上是翻譯家催生出了新生代作家 事實上 1919 年前后的整個白話文學運動正是從外國文學 的翻譯中獲得了靈感 英國浪漫主義和惠特曼推動 了中國白話詩歌的形成 8 中國新詩在主流文學中 地位的確立與譯詩所起的媒介作用密不可分 譯詩 對新詩運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新文化運動伊始 各種思潮和理論的譯介 各種 創(chuàng)作技巧和文學模式的推廣 在各個方面推動了諸 多文學團體的形成 較早出現(xiàn)的 新青年社 翻譯 外國詩歌是其新詩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繼之而起 180 上 海 理 工 大 學 學 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年 第 34 卷 的 文學研究會 創(chuàng)造社 未名社 新月社 等新文學社團 既是新文學的創(chuàng)作團體 又是翻譯文 學團體 同時 五四 時期的很多詩人也是出色的 翻譯家 他們一邊翻譯外國詩歌 一邊從事新詩創(chuàng) 作 將外國詩歌的藝術技巧和形式潛移默化地融入 詩歌創(chuàng)作 許多新詩運動的先行者則明確提出要以翻 譯詩歌作為中國新詩創(chuàng)作的榜樣和發(fā)展方向 5 48 49 對于 20 世紀外國詩歌的翻譯 選材 這一問題顯 得特別重要 什么樣的作品給大量翻譯過來 為什 么這些作品會在這特定的時空受到垂青 這些作品 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這些作品跟中國原有作品的分 別在哪里 9 多元系統(tǒng)理論認為 譯本的選擇取決于原語文 本能否引入新的文學模式 以取代既定的不再有效 的陳舊模式 本土多元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包括社會的和文 學的因素 是選擇原文本的重要依據(jù) 2 172 比如在 五四 時期 外國詩歌譯介中 中國詩人和翻譯者 對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關注度非常高 這一現(xiàn)象與 五四 時期的時空氛圍息息相關 從反傳統(tǒng) 反 主流的立場出發(fā) 中國的文學系統(tǒng)選擇了英國革命 浪漫主義詩人拜倫 George Gordon Noel Byron 1788 1824 雪萊 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 1822 等人的詩歌譯本作為中國新詩新形式的指向 標 引導了中國現(xiàn)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創(chuàng)作 當時郭 沫若和成仿吾翻譯了 10 余首英國詩歌 其中 9 首是 雪萊的作品 明顯表現(xiàn)出對浪漫派的偏好 這正是 由當時中國的 社會的 文學的因素 所決定的 因為 五四 時期著重強調的是文學革命與思想革 命的密切關系 以及文學的思想啟蒙作用 18 世紀 影響英國詩歌進程的是浪漫主義詩歌 浪漫主義詩 人的一大共同特征就是對詩歌語言和詩歌形式的改 造 這種具有語言反叛精神的詩人 在文學變革時 期的中國受到了歡迎 并對中國新詩語言產生了深 遠影響 中國浪漫主義思潮萌芽于 20 世紀初 其 時拜倫的 哀希臘 有 3 個譯本 譯者是蘇曼殊 馬 君武 胡適 相繼問世 魯迅發(fā)表 摩羅詩力說 介 紹 惡魔 詩派的叛逆精神及其文學觀 在歷來崇 尚儒家理論和詩教傳統(tǒng)的中國 現(xiàn)在忽有人要公開 地為 惡魔 詩人評功擺好 認為他們是中國當下所 期待的 精神界之戰(zhàn)士 熱情闡發(fā)他們表現(xiàn)主觀激 情 飽含強烈反抗精神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想 這不 能不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它表明 中國一部分先 進的知識分子正在背離傳統(tǒng)的價值觀 一種新的文 學潮流正在醞釀之中 10 摩羅 詩人即 惡魔 詩人 指以拜倫和雪萊為代表的英國浪漫主義詩 人 11 這些詩人在 五四 時期受到中國新詩人的 推崇 五四 時期 文學翻譯家們出于改造社會的 責任感 介紹外國的先進文化 對抗黑暗的封建舊文 化 推動新文化運動 他們把這種社會責任感轉化 為驅動力 在翻譯中把作為傳統(tǒng)文化語符的文言體 解構 譯者的人性觀 審美觀和文化觀從傳統(tǒng)的桎梏 中被徹底地解放出來 從根本上擺脫舊文化的束 縛 12 佐哈爾認為 翻譯文學為滿足一種新興文 學的需要 在盡可能多的文學類型中使用新近創(chuàng)建 的或革新的語言 以使它成為一種文學語言并服務 于剛剛出現(xiàn)的讀者 當譯入語國家的文學系統(tǒng)處于 轉折時期 出現(xiàn)了文學 真空 時 外國模式則更容 易滲透 2 173 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中國的詩歌發(fā)展 正處于這種破舊立新的非常時期 急需借助外來力 量顛覆傳統(tǒng) 借助漢譯外國詩歌來創(chuàng)新 漢譯英國 浪漫主義詩歌此時為中國新詩詩人提供了一個很好 的借鑒 三 外國詩歌翻譯與中國現(xiàn)代白話詩 體的形成 1920 年胡適節(jié)譯了美國女詩人莎拉 替斯代爾 Sara Teasdale 1884 1933 的一首抒情詩 關不住 了 Over the Roofs 并將其收入自己的詩集 胡 適自言 這個時期 六年到七年年底 還只是一個 自由變化的詞調時期 自此以后 我的詩方才漸漸 做到 新詩 的地位 關不住了 一首是我的 新 詩 成立的紀元 13 這首譯詩不僅僅開創(chuàng)了胡適 新詩創(chuàng)作的紀元 實際上也開創(chuàng)了 20 世紀中國現(xiàn)代 新詩的紀元 因此 翻譯文學在顛覆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 和審美習慣 同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文學徹底決裂中起 著重要的作用 比如中國新詩文體的發(fā)展歷程就反 映了外國詩歌影響的軌跡 五四 運動觸發(fā)許多 詩歌流派的誕生 比如浪漫主義詩派 郭沫若 大眾 化詩派 劉半農 小詩派 謝冰心 湖畔詩派 馮雪 峰 新古典主義詩派 馮至 新格律詩派 聞一多 革命詩派 蔣光慈 象征主義詩派 戴望舒 總之 這些詩派和他們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外國詩歌 包括東方和西方的詩歌 的啟示和影響 14 在 新詩的格調及其他 中 梁實秋同樣主張 要明目張膽的模仿外國詩 取材的選擇 全篇 內容的結構 韻腳的排列 都不妨斟酌采用 15 這 第 3 期 王改娣 等 多元系統(tǒng)理論視野下的外國詩歌翻譯與 五四 新詩誕生 181 正是當時新詩墾拓者們的創(chuàng)作寫照 郭沫若認為他 的詩歌創(chuàng)作經歷了 泰戈爾式 惠特曼式 和 歌 德式 16 三個階段 施蟄存在談到詩歌創(chuàng)作經歷時 說自己 曾用斯賓塞體的腳韻法做過一首較長的 詩 17 詩歌翻譯與詩歌創(chuàng)作的互動 使譯詩通過 各種方式滲透進來 促使中國詩歌語言及形式的革 新 推動白話詩風的發(fā)展 使中國新詩的誕生成為可 能 同時 翻譯詩歌也逐漸被主流文化接受 以一種 無以替代的特殊地位成為 五四 新文學傳統(tǒng)的一 個組成部分 在中國文學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的過 程中 以譯文的形式尋求自身文學語言表達 技巧 和觀念等一系列變革的突破口 翻譯文學在這一變 革過程中既充當了先鋒 也是模板 而且已經融進了 現(xiàn)代文學的源流之中 18 梁宗岱認為 不獨傳達 原作底神韻 并且在可能內按照原作底韻律和格 調的翻譯 正是移植外國詩體的一個最可靠的辦 法 19 孫大雨曾創(chuàng)建了新詩格律形式的 音組 理論 這個理論可以說是英語詩歌的音律理論的橫 向移植 并采用英語詩體進行創(chuàng)作 寫出了第一首實 踐這一理論的十四行詩 愛 劉半農的 愛它 害 它 成功 則是效仿英國詩人皮科克 T L Peacock 1785 1866 的詩作 橡樹和山毛櫸樹 The Oak and the Beech 所作 尤其是第一詩節(jié) 實則是原詩 的中文翻譯 20 五四 時期的很多詩歌翻譯者本身就是詩人 著譯不分是 五四 時期詩歌的一大特征 許多新 詩創(chuàng)作者視譯詩為創(chuàng)作作品 將其收入作品集中 比如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編集 新詩集 收有孫祖宏翻譯的 窮人的怨恨 郭沫若翻譯的 從那滾滾大洋的群眾里 王統(tǒng)照翻譯的 蔭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個人詩集 胡適的 嘗 試集 也把譯詩 老洛伯 關不住了 希望 哀希臘歌 墓門行 收入在內 1952 年 胡適 編選 嘗試后集 時 仍然把雪萊 歌德等人的譯詩 收入其中 21 分類白話詩選 許德鄰編 的第一首是郭沫 若譯歌德的詩 暮色垂空 郭沫若嘗試將中外名詞 夾雜在一起 選擇現(xiàn)代科學名詞作為新的詩歌語言 與中國傳統(tǒng)詩歌語言大相徑庭 類似這首譯詩的歐 化語言正是 五四 新詩形成時期的現(xiàn)代白話模板 五四 新文學的大量歐化語言的產生 與傳統(tǒng)的 白話文自然而然的發(fā)展軌跡并不是一回事 這是另 外一個語言系統(tǒng)進入中國 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思維 方法 五四 新文學運動所提倡的白話文 可以說 是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語言空間 3 在某種意義上說 歐化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西方的語法結構形成了中國 新詩基本的雛形 四 結 論 五四 時期中國新詩的誕生 直接受益于當 時外國詩歌的翻譯熱潮 從多元系統(tǒng)理論角度來看 五四 時期的翻譯文學系統(tǒng)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與無法適應時代發(fā)展的中國固有文化系統(tǒng)相抗衡 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 翻譯文學憑借異國情調和世 界語言 打破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范式 甚至一度占領了 多元文化系統(tǒng)的中心地位 幫助新文化系統(tǒng)形成和 發(fā)展 對于中國新詩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實踐 翻譯猶如 開窗 可使陽光射入 猶如打開硬殼 以便吃到果 仁 22 漢譯外國詩歌作為當時翻譯文學的重要組 成部分 提供了徹底區(qū)別于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創(chuàng)作經 驗和資源 為中國新詩的形成提供了全方位的模板 成為中國新詩誕生的源泉 正如王宏印在其 新詩 話語 中所述 中國現(xiàn)代詩的產生 假如沒有外國 詩的沖擊和推動 以及對外國詩的借鑒和利用 那幾 乎是不可能的 多元系統(tǒng)理論引領我們關注文學 系統(tǒng)之間相互運行的機制 從多維度更好地認識到 翻譯文學在多元文化系統(tǒng)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葛校琴 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 2 埃文 佐哈爾 伊塔馬 翻譯文學在文學多元系統(tǒng)中的 位置 C 美 大衛(wèi) 達姆羅什 陳永國 尹星 新方向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讀本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3 陳思和 試論 五四 新文學運動的先鋒性 J 復旦 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5 6 1 17 4 陳平原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 第一卷 M 北京 北 京大學出版社 1989 5 熊輝 五四譯詩與早期中國新詩 D 成都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 2007 6 卞之琳 人與詩 憶舊新說 M 北京 生活 讀書 新 知三聯(lián)書店 1984 7 朱自清 新詩雜話 M 北京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lián) 書店 1984 8 王佐良 論新開端 文學與翻譯研究集 M 北京 外 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1 下轉第 192 頁 192 上 海 理 工 大 學 學 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年 第 34 卷 2 改譯改譯 由于非規(guī)約性委婉語的語義特征 含義 色彩及 使用場合均已成為交際雙方共享的語境知識的一部 分 使本無委婉含義的表達在特殊的語境中具有委 婉含義 翻譯時如果在譯語中找不到完全對等的委 婉表達 就要考慮根據(jù)語境用改譯法來翻譯 例如 An old white pimp named Tony Roland who was known to handle the best looking working girls in New York 譯文 眾所周知 一位叫托尼羅蘭的老淫媒 手里掌握著紐約市最漂亮的窯姐 working girls 本義是 工作婦女或勞動女性 但在本語境中指 妓女 為了保持原語境的委婉色 彩譯成 窯姐 既忠于原文 又明白曉暢 從語用學角度來解讀委婉語 能夠為委婉語的 理解提供新的視點 增強文化交際能力 還能有效避 免語用失誤 在對英漢委婉語進行翻譯時一定要遵 守兩大原則 盡可能保持原文的委婉效果及區(qū)別委 婉語的語體和感情色彩 在提到具體的翻譯策略時 分別對規(guī)約委婉語和非規(guī)約委婉語進行歸納 翻譯 時盡可能實現(xiàn)原文與譯文在形式 內容和委婉效果 上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 范家材 英語修辭賞析 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 社 1992 168 2 徐莉娜 跨文化交際中的委婉語解讀策略 J 外語與 外語教學 2002 9 6 9 3 何自然 語言學與英語學習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 出版社 1997 1 4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C Cole P Morgan J L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41 58 5 何兆熊 新編語用學概要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 版社 2000 155 6 孫敏 英語委婉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