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黃山村邊界流傳著一個茶故事_第1頁
蕭山黃山村邊界流傳著一個茶故事_第2頁
蕭山黃山村邊界流傳著一個茶故事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蕭山黃山村邊界流傳著一個茶故事 杭州蕭山區湘湖新城聞堰鎮最西北角的黃山村,以村子背靠的黃山嶺得名,山的另一邊就是濱江的浦沿街道。說起這里的邊界故事,茶葉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山南山北的茶葉,都種在黃山嶺上,它和同在聞堰境內的老虎洞山都屬于天目山脈,山明水秀,氣候濕潤,是理想的茶葉產地。現在,走進山兩邊大大小小的茶園,都能看到大棚茶葉的身影,這個技術也早就被推廣到了全區、全市乃至全省,但你也許不知道,大棚茶葉最早的出處,就來自于黃山村。黃山村村民們在茶葉種植上的智慧,也在邊界兩地流傳推廣。 70 歲的黃山村老茶農王阿土,種了一輩子茶葉,因為在茶葉種植技術方面的突出貢獻,成了 1997 年的蕭山勞動模范。他說,早在民國時期,黃山嶺就有茶園單家獨戶經營。建國后,原先個體經營的零星 茶園被改造成了連片的新茶園,茶葉種植面積也逐年增加。 除了擴大茶園面積,村民們一直在想方設法提高單產。上世紀70 年代,當時的黃山大隊山林隊首先進行速生密植茶園的試驗獲得成功,在全公社推廣。上世紀 80年代初又改種“龍井 43”條插新品種,提高了茶葉的品質。“規模最大時,原黃山大隊光是采茶葉的工人就有 250 多人,全年的產量達到 25000 斤。”王阿土回憶,從那時起,就斷斷續續不斷有浦沿等地的人慕名而來,求學技術。 這時,王阿土又動起了“早”字的念頭。“一般茶葉可以采 3 到4次, 3月底到 5月收的是春 茶, 6月開始收夏茶, 9月開始收秋茶。”王阿土說,當時想的就是能讓茶葉在別的時間段采摘。 搭起尼龍棚,再用蒸汽加溫,王阿土從 1987 年開始自己在茶園里埋頭做實驗,茶葉的采摘期,也一年一年地提前。到 1993 年時,黃山村山林隊的春茶采摘期已提前到春節前。這項技術讓黃山村的茶葉出了名,也讓村民們嘗到了技術的甜頭,聞訊而來學技術的各地茶農更多了。 1997 年,大棚茶葉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黃山村附近的茶農基本都用這個技術培育高檔茶葉。這一年,由黃山村經濟合作社代表黃山山林隊茶場申請了商標, 2年后得到了 批準,黃山山林隊所產茶葉被命名為“黃山雪龍”茶。 1999 年,黃山村村民大棚種植茶葉這一智慧的結晶,被有關部門聯合編制成了湘湖龍井栽培技術規程,經浙江省農業廳經濟作物局、杭州市農業局、杭州市技術監督局審定,確定為蕭山地方標準,開始在蕭山大范圍推廣。 現在,王阿土已經不在黃山村承包山林種茶葉了,他在山對面的浦沿街道承包了 50多畝茶葉地。“現在我主要做高檔茶葉市場,每年的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