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游觀光景點宣傳片解說詞_第1頁
紅色旅游觀光景點宣傳片解說詞_第2頁
紅色旅游觀光景點宣傳片解說詞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紅色旅游觀光景點宣傳片解說詞 大家都知道大悟縣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也是我國重要的紅色旅游地之一,很多的革命故事都在這個具有特定意義的地方發生,無數的革命先烈曾經在這里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拋頭顱,撒熱血,今天的故事就是明天的歷史,昨天的歷史就是今天的財富。回首那些發生在上個世紀的滄桑歷史和紅色風云,人們總是感慨萬千,今天就讓我們身臨其境的體會一下革命圣地在人們心目中意味著那種特殊的精神和文化。 大悟縣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共留下革命舊址 49 處,其中有七處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三 處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天我們將依次參觀具有代表意義的幾處革命舊址和革命烈士紀念碑塔,最后我們將游覽一下大悟縣最有名氣的山 大悟山。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周恩來與美蔣代表談判舊址 宣化店湖北會館。它位于竹竿河西岸,原“湖北會館”。該館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 年 ),坐北朝南, 2 進 5 間,左右廂房 3 間,門窗均套格雕花,工藝精細,古色古香。廳外柏翠花紅,莊嚴靜謐;廳內陳列著當時三方談判代表的席位及有關圖片和文字資料;廂房內原樣保存著周恩來同志睡過的門板及辦公用過的桌、椅、油燈等文物。 1946 年 1 至 5月,國民黨 一再違反停戰協定,集結 30 萬兵力,圍困中原部隊達 4 個月之久,屢次制造事端,進攻中原部隊。在此關鍵時刻,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乘專機飛往南京,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指出中原地區的嚴重局勢,并向美蔣代表提出共同赴宣化店一帶實地視察,制止內戰爆發。 5 月 5 日周恩來同美蔣代表由南京到達漢口, 6 日同美蔣代表以及各報社、通訊社記者 40 余人啟程向宣化店進發, 8 日到達宣化店。當日下午,周恩來同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與美國代表白魯德、國民黨方面代表徐永昌的代理人王天鳴在河西湖北會館(就是這里)進行談判的。現在大家都還可以看到一些 當時談判留下來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在參觀了周恩來與美蔣代表談判舊址 宣化店湖北會館后,接下來我們將前往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 白果樹塆 。 1941 年 1 月“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重建新四軍,將原新四軍所屬部隊整編為 7 個師,以李先念率領的豫鄂挺進縱隊編為第五師。 1942 年 5 月五師司令部遷駐大悟山下白果樹塆。房屋為磚木結構,大小約 5 間, 1978 年于村北修建大悟縣博物館白果樹塆陳列室。陳列有五師革命斗爭史科和部分革命文物,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大家可以進去自由參觀一下,同時也會感受到革命生活的艱苦。 現在 我們所處的地方就是中原軍區司令部舊址,它位于宣化鎮南端。 1946 年 1 月中旬中原部隊恪守停戰協定,轉移至光山、羅山、新縣、禮山一帶,休整待命。中原軍區司令部設宣化店。中原軍區司令部舊址,是一棟 3 進 3 間的民間形式建筑。原為宣化商會公寓, 1978 年辟有中原軍區革命斗爭史陳列室,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在參觀了幾處革命舊址之后,接下來我們將參觀一下革命烈士紀念碑塔。緬懷曾經在這里為著革命事業而獻身的英雄人物。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 鄂豫邊區是革命老根據地。在歷次革命戰爭中,邊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 領導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為紀念革命先烈, 1974 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了在大悟縣修建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于 1984 年竣工, 11 月 6 日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 陵園坐落在城關鎮澴河東岸江崗山,占地 230 余畝。園內有接待廳、烈士紀念堂、骨灰祠、烈士紀念碑等主要建筑物。面對澴河,居高臨遠,莊嚴肅穆。烈士紀念堂,建在陵園中央。廳堂敞亮,端莊雄偉。正中大廳有人民子弟兵塑像,高 56 米,剛毅勇武,正氣凜然。左右廳陳列有鄂豫邊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和部分文物。 陵園所處的江崗山頂峰 海拔 120.1 米,上辟平臺,占地 1600 平方米,建革命烈士紀念碑。碑用大理石鑲砌,底座 4 米見方,高 21.8 米。上有李先念題詞:“為革命事業英勇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徐向前題詞:“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們的精神,為建設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而奮斗。”背面刻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撰寫的碑文。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在 1986 年被列為全國十大陵園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 年國家主席李先念為它題寫了“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園名。 宣化店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為了緬懷在這里為革命犧牲的烈士而建立的。 1926 年共產黨員鄭新民建 立中共宣化店東峰庵支部,領導農民運動,組織“黃學”武裝,并于 1929 年舉行起義,建立革命根據地。至 1934 年 11 月,紅二十五軍北上抗日,何耀榜等繼續領導游擊隊以東大山、西大山為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宣化店周圍是新四軍第五師及羅(山)禮(山)經(扶)光(山)等地方武裝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根據地。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原部隊集結在宣化店一帶,遭國民政府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 1946 年 6 月中原部隊被迫多這里突圍,揭開全國解放戰爭的序幕。在長達 20 多年的戰爭環境里,宣化店地區為革命犧牲的烈士達 1947 人。 為緬懷革命先烈, 1979 年動工興建宣化店革命烈士紀念碑。 1981年四月竣工。大家請看這座紀念碑坐落在宣化鎮南銀山頂,碑高 20.7 米,正面有王震提寫的碑名:“宣化店革命烈士紀念碑”;背面有徐向前題詞:“繼承和發揚先烈們的精神,為建設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而奮斗。” 大家眼前的這個紀念碑就是大山寺保衛戰烈士紀念碑,它位于陽平鎮陳家灣西首山崗上,北距大山寺 1.5 公里。大山寺東西兩側是一條 10 多公里起伏綿延的山崗,主峰海拔 294 米。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前哨,新四軍第五師的北大門。 1944 年,國民 政府軍曾 3 次大規模進攻新四軍第五師,搶占大山寺。守衛大山寺一線的是第五師十三旅部隊。在反擊戰中,該旅付出重大傷亡,經過了一場浴血的奮戰最后堅守了陣地。 這座紀念碑于 1977 年建成,碑高 15.7 米,大家請看,上有李先念題寫的:“大山寺保衛戰烈士紀念碑”。山下陳氏祠堂(原十三旅部)設革命紀念館,收集革命歷史文物 70 多件。 我們最后要參觀的一座紀念碑是豐王店殲滅戰烈士紀念碑,它位于豐店鎮西南。 1942 年 8 月下旬,國軍三十九軍配合保四旅進攻大悟山抗日根據地。新四軍五師部隊于 9 月 1 日采取迂回包圍、穿插分割戰術,向王家 沖、但家沖、王店、豐店一帶的保四旅發起反攻,經一天激戰,全殲保四旅旅部、三團全部及禮山縣 3 個自衛中隊。生俘旅長蔣少瑗、三團團長劉亞卿、禮山縣長鐘錦德等官兵 2000 余人,新四軍第五師三十八團團長梁天云及部分戰士犧牲。為了紀念犧牲烈士,于 1981 年建碑。碑高 15.5 米。上面有李先念題寫的:“豐王店殲滅戰烈士紀念碑”。 在大悟縣發生的眾多歷史事件,現有一位唯一健在西路老紅軍吳增光就是這些歷史事件的見證人,已經 85 歲的在鄉老紅軍吳增光早年參加紅軍,長征時,吳增光隨鄂豫皖蘇區紅軍西征到達甘肅、青海一帶。吳增光所在的西 路軍與馬步芳軍閥激戰后損失慘重,后與部隊失散。幾經坎坷,吳增光無奈又回到大悟縣夏店老家,隱姓埋名務農幾十年。今年為紀念長征 70 周年,中央軍委、中央文史辦組織 4 支采訪團,遍尋西路老紅軍。新華社、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大悟縣夏店鎮尋訪到了這位健在的老紅軍,并將吳增光講述的長征經歷整理成 2000 余字的回憶錄無奈逃生也精彩,收錄入我的長征大型文獻。全國西路紅軍目前健在只有 130 余人,每人收錄了一篇回憶錄載入我的長征一書。我省西路軍健在僅有人,吳增光是大悟唯一健在的西路在鄉老紅軍。 我想大家現在一定被大悟縣這樣一個革命圣地深深的吸引了,革命圣地在人們心目中意味著一種特殊的精神和文化。它讓我們記住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兒女,是炎黃子孫,雖然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的大環境中,但不能夠忘記這和平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他們的鮮血換來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抹去我們身上的革命的印記。 現在請大家做好準備,我們即將前往大悟山游覽。 大悟山屹立于大悟縣南部,是湖北省境內的重要的旅游資源,它不僅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更是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而成為馳名中外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大悟山自古以來就吸引著眾多的游客,成為文人墨客抒發感情的理想地方。早在明弘治 黃州府志中就有記載:“大悟山在治(黃陂縣)西北百二十里,上有大悟寺”。清一統志又寫到:“大悟山在孝感東北百二十里,又名上界山”。在湖北通志中是這樣描寫的:“大悟山高二百丈,周四十里,上有平壤可耕,其陽為獅子巖,相近有小悟山。兩山疊嶂,遠望如行伍,俗名大伍山,小伍山。” 大悟山屬大別山脈,主峰金頂,海拔 813 米。其東南麓原建有寺(即大悟寺),俗稱老廟。枕高山,傍溪流,佛殿數重,有藏經閣、讀書院。門前枯藤老樹,勁枝橫突,郁郁蒼蒼。院中有古井,冬暖夏涼,終年保持固定水位。據傳,該寺始建于唐,盛于明清。全 盛時,境內統有黃龍、白龍、林泉、云臺、朝陽、青龍、興隆、老山等 8 寺,為一方主廟。后數經戰火,林木遭破壞,老廟已蕩然無存。北山有臥石,橫刻“三塔凌云”。原有廟后有 3 塔,兩座早毀于雷火,喪吾舍利塔,直到解放前才被拆除。該塔旁立碑,高 2 米,寬 1 米,碑文磨損,模糊不清,僅前行數字約略可辨,云:“喪吾和尚名道元,黃安人也。姓李。”廟后數百步有青石兀起,廣數十米,峭如斧削。摩崖碑題:“六時念佛”,后款“僧道元”。筆力遒勁。 60 年代末,老廟舊址新建平房數十間,為孝感縣小悟區林場,再東行里許,為大悟縣石咀村茶場。大悟山種 茶歷史悠久,清人詩云:“萬事吾姑舍,青山便是家,穿云尋古寺,和露摘新茶。”。山間峰巒起伏,溪澗縱橫,氣候清爽。由于海拔高、氣溫低、環山植被稠密、濕度大、水氣蒸發升騰,形成輕云薄霧,游離飄忽,倏隱倏現,或濃或淡,有時覆蓋如帽,有時纏繞如帶,山鄉人每以山間云霧變幻預測天氣,為之諺云:“有雨山戴帽,無雨云纏采腰。” 大悟山自然景觀豐富。舊說有 8 景,又說有 72 景。其中有飛崖斷壁的“天生橋”,險拔幽空邃的“吊崖洞”、“石人山”石人栩栩,“獅子巖”怒獅欲躍等等,無不景象秀絕。每當日麗風清,攀藤附葛,登最高峰金頂,頓覺天 高地厚,心胸為之一爽。清光緒十一年孝感縣志載明沈惟柄登大悟山詩云:“積雪千尋界紫霄,山靈策我上扶搖。苔花繡石堆云錦,楓葉經霜剪絳綃。檻外秋云生大別,望中風雨過南條。雁堂柏子無消息,萬壑天簫吼暮潮。” 大悟山又是馳名中外的革命老根據地之一。它北依大別,南窺江漢,處平漢鐵路翼側,扼南北交通咽喉,進可以據三關,通豫皖,預馳中原。早在建黨初期,徐海東就以大悟山為基地,建立農民自衛軍,點燃了農民革命武裝斗爭的烽火。抗日戰爭時期,這里又是中原抗戰前哨,中共鄂豫邊區黨委、行政公署及新四軍第五師司政機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