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論文-新形勢下對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再認識.doc_第1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新形勢下對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再認識.doc_第2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新形勢下對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再認識.doc_第3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新形勢下對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再認識.doc_第4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新形勢下對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再認識.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聞傳播學論文-新形勢下對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再認識內容提要本文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對于以媒介技術的社會作用為研究焦點的麥克盧漢理論進行新形勢下的再探討、再認識。文章從3個方面進行論述:分析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當初的魅力所在以及在新形勢下重放光芒的原因。討論以往學術界對該理論的一些批評。結合當前的傳播新環境,理性地審視、評判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以及學術界以往對該理論的主要批評,以期使麥氏理論在新形勢下重新起到啟發學術界審視媒介的社會影響的思路之作用。關鍵詞媒介技術再認識唯物辯證法科技動因社會意圖技術決定論機械化在世界聞名的傳媒理論家中,若論在學術界所受到的評價的起伏、落差之大,恐要數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最為突出。他的以“媒介即訊息”論斷著稱的媒介理論,于電視在全世界蓬勃發展的60年代提出后,曾迅速風靡歐美各國,極受褒揚,他也因而名噪一時,頻受傳媒報道。但是,在“麥克盧漢熱”似一股旋風刮過后,國際上學術界開始批判性地審視其理論,對該理論提出諸多批評。而在經歷褒揚和批評的起伏之后,在相當長時間內麥氏及其理論似乎退居于較少引起注意的位置。事過境遷,隨著電腦互聯網絡(尤其是因特網)的迅速崛起,人們對媒介技術的社會作用的關注再次出現高潮,以媒介技術為研究焦點的麥克盧漢及其媒介理論又從寂寞中走出,重新受到學術界的矚目,引起學術界的探討。在信息傳播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時代呼喚傳播學界加深自身對于信息傳播新技術的社會作用之認識。因而,對于專門論述媒介技術的社會作用的麥克盧漢理論進行新形勢下的重新思考,意義重大。本文試圖分析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當初的魅力所在以及在新形勢下重放光芒的原因,并對照以往學術界對該理論的一些批評和結合當前的傳播新環境,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對麥氏理論來一番再探討、再認識。I.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魅力及其在新形勢下重放光芒的原因翻開西方傳播學的發展史,以媒介傳遞的各種信息內容對受眾的影響為中心的研究傳統,在傳播學領域堪稱根深蒂固。不論是傳播學在美國形成初期四大先驅的研究還是被稱為美國大眾傳播研究中的里程碑的幾項大型的重要研究,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媒介傳遞的各種信息內容或其影響展開的。而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卻一反這種研究傳統,沿著將媒介技術同人類文明發展史聯系起來進行探討的學術先驅、加拿大著名經濟史學家英尼斯(HaroldInnis)開創的研究方向,強調媒介技術本身對整個文明/文化發展進程的影響,從而為在傳播學領域確立以媒介技術為焦點、用媒介技術史作主線把文明發展史串起來的研究傳統,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的確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創舉。這一創新之舉開拓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領域,包括媒介的形式特性與社會的文化特征,媒介特征與人的感官、心理活動過程等,從而使文化研究與傳播學研究的范疇得到了拓展。此外,麥氏理論的表述頗多別出心裁的比喻和新奇驚人之語,如“媒介即訊息”的斷言,稱任何媒介的“內容”都是另一媒介的提法,將電視節目等通常意義上的媒介內容比作“竊賊所拿的多汁的”、“旨在分散看門狗的注意力”的肉片的比喻,“地球村”的概念,等等。而且,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人體的延伸等著作中對“電視一代”與“書本一代”之間的代溝和對美國60年代的校園抗議等的關注,顯示了他善于探索貼近現實的熱點問題的敏感性。新穎,出語驚人,善于聯系熱點問題,這些都是當時使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具有極大魅力的因素。而這些又恰恰同傳媒時時追新、講究轟動效應的特征相吻合,麥氏一度在美國大眾傳媒中頻頻亮相,可說決非偶然。當然,對于學術界而言,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的魅力,還在于它的主要觀點,顯示出深刻的洞察力和預見性。以麥克盧漢有關媒介對人體的延伸有三個階段的觀點為例,雖然,由于60年代電腦技術的發展尚未達到普及的程度,多媒體技術、虛擬技術等信息傳播新技術尚未出現,因此麥克盧漢筆下的新媒介以電視為代表;但是,麥氏在其富有想象力的預言中并非絲毫沒有涉及電視后的媒介發展。他這樣描述媒介對人體的延伸的三個階段:“在機械化時代,我們實現了自身在空間中的延伸。如今,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電子技術的發展之后,我們已在全球范圍延伸了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在我們的星球范圍取消了時空。目前我們正在很快地接近人的延伸的最后階段意識的技術模擬階段,在這個階段,知識的創造性過程將被集體地、共同地延伸至整個人類社會,如同我們已通過各種媒介延伸了我們的感官和神經一樣。”盡管當時麥克盧漢尚不可能對后來迅速崛起的互動型媒介,作出清楚的描述,但是他還是扮演了預言家的角色,雖不無模糊但卻大膽地對信息傳播新技術革命將使知識、信息成為生產力發展的主要資源的趨勢,作出了預言。他在理解媒介:人體的延伸中寫道:“在電子技術下,人類的全部事物變成學習和掌握知識。這意味著所有形式的職業變成有償學習,所有形式的財富都來自信息的流動。發現職業或工作可能被證明是難題,而發現財富反倒輕而易舉。”他還說,“時間()和空間()在瞬時信息時代雙雙都化為烏有。在瞬時信息時代人類結束了其分門別類的專業化工作并承擔起收集信息的角色。今天,收集信息重新占據包羅萬象的文化概念,完完全全如同原始的食物采集者在同整個環境完全平衡的狀態下工作一樣。我們在這一新的游牧和無工作世界中的追求目標,就是知識和對于生活及社會的創造性過程的洞察。”這些論述可說含有對人類目前正在步入的知識經濟時代的輪廓性的勾畫。麥克盧漢的深刻洞察力和預言能力,不能不令人贊嘆。再以他提出的“媒介即訊息”的中心論點為例。這一觀點,乍聽上去給人以一頭霧水之感:媒介是傳播過程賴以實現,使傳播者與傳播對象發生關系的中介,訊息是通過媒介傳遞的內容,媒介怎么會就是訊息呢?但如果細加思考,就會發現它非常耐人尋味。麥克盧漢從功能和影響效果這兩個角度,對“內容”這一概念作出了標新立異的解釋。對于麥氏將媒介對社會的影響視為媒介的“內容”媒介帶給社會的訊息,我國學術界早已熟知,這里不贅述。關于從媒介技術的功能的角度理解“內容”,麥克盧漢出語驚人地提出任何媒介的“內容”總是另一媒介:“言語是文字的內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內容一樣。而印刷則是電報的內容。如果有人問,言語的內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說,它是思想的實際過程,這本身是非言語的。”他還將媒介效力強歸因于一種媒介總是被賦予另一種媒介作為其“內容”。按照麥氏提供的思路,從媒介的功能作用與社會影響的角度理解“內容”。應當承認,媒介作為承載、傳遞社會信息的工具,一旦進入信息流程,便會以其自身的特征與活力,對社會與其成員產生有力的影響。由于傳播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行為之一,因此傳播方式不可避免地對人類的思考與行為方式產生影響。例如,當印刷傳媒在社會傳播活動中占主導地位時,人們自然而然會重視書面語言符號的使用技巧,重視文章的邏輯、修辭等。一旦電視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傳播媒介,人們對書面語言符號使用技巧等的重視程度就有所減弱,而開始轉而強調聲像效果、形象等。近年來,隨著電腦排版的應用與電子出版的興起,人們開始對印刷物的版面設計、格式等產生了新的期望,日益重視這方面的視覺效果。近年來出版的電腦排版的書籍,往往插圖豐富多采、排版精致、格式考究,與以往的書籍在外觀方面已不可同日而語。事實證明,麥克盧漢關于“媒介即訊息”的論點,含義深刻,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倍顯出其指導意義。正是因為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在闡述媒介技術與人類文化/文明進程的關系中所表達的思想的深刻性及前瞻性,他的理論才會在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再度出現突飛猛進的質變時重新為學術界所矚目。在國際上,有些學者提出應重新給麥氏的理論以較為肯定的評價。90年代中期以來,在美國和加拿大,專門關于麥克盧漢及其媒介理論的書籍頻頻出現。例如,1995年,加拿大麥吉爾昆思(McgillQueens)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朱迪斯斯坦普斯(JudithStamps)撰寫的改變對現代性的看法:英尼斯、麥克盧漢和法蘭克福學派;1996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出版社推出了格倫威爾莫特(GlennWillmott)所著的麥克盧漢,或逆向的現代主義;199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了保羅本尼戴逖(PaulBenedetti)和南希德哈特(NancyDehart)合編的通過反視鏡向前:有關麥克盧漢的看法和麥克盧漢提出的看法;紐約基本出版社(BasicBooks)發表了W特倫斯戈登(W.TerrenceGordon)撰寫的馬歇爾麥克盧漢:進入理解的出口;1998年,加拿大黑玫瑰出版社(BlackRoseBooks)出版了保羅格羅斯威勒(PaulGrosswiler)所著的方法即訊息:以批判理論重新思考麥克盧漢一些廣泛闡述有關信息傳播新技術與傳播新動向、社會新變遷等的書籍,也紛紛論及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近年來,因特網上也出現了有關麥克盧漢的網頁,如http:/www.Mciuhan.T和http:/hosted/beaulieu/Mcluhan/default.htm以迅速溝通學術新信息為己任的學術會議和學術性刊物,也及時反映了學術界對麥氏及其理論的新興趣。例如,1998年3月,在美國紐約福得姆(Fordham)大學舉行了為期兩天的題為“麥克盧漢的遺產”的研討會。對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的寶貴之處,對其理論的要點對傳播學研究的啟示,進行探討;尤其是結合因特網的迅速發展,對麥氏理論中的“涼”、“熱”媒介區分說,按占主導地位的傳播手段、媒介技術劃分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階段的觀點等,進行了新的分析。雖然與會者的意見并不統一,但有一點則可說是他們的共識,即:在信息傳播新技術革命正給社會帶來巨變的今天,重新認識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正值其時。又如,美國傳播學雜志季刊(JournalofCommunication)1998年夏季號刊登了匹茲堡大學弗雷得里克沃塞(FrederickWasser)教授撰寫的題為“時下流行的對麥克盧漢的看法”的評論文章,對上面提到的美國和加拿大近年來出版的5本專門關于麥克盧漢的書籍,進行了一番分析評論。文章指出,這5本書均“贊美麥克盧漢戰勝了傳播效果研究的客觀主義方法。”根據沃塞的書評,這幾本書顯示出學術界對麥克盧漢及其理論作出了多種多樣的解讀。有的將麥克盧漢視為語言學家,有的把他看作文學分析家(文學一詞在他們論述麥克盧漢中用作廣義),有的視麥氏為歷史學家,有的將他視作詩人。這些不同的解讀多少折射出美國和加拿大傳播學界正試圖重新思考麥氏理論的閃光點所在。在我國,近來也已有學者提出應對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進行再研究、再認識,并有學者聯系傳媒新實踐重新探討麥氏理論的啟示作用。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徐耀魁先生在今年第一期國際新聞界上發表論文“對大眾傳播的再認識”,文中提出,“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麥克盧漢關于媒介作用的學說大都為社會實踐所證實,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麥克盧漢的學說給予重新的認識和評價。”又如,新聞大學今年春季號刊登的華中理工大學屠忠俊先生的論文“網絡多媒體傳播媒介進化史上新的里程碑”,提出:“在人們力求對因特網現象進行深思熟慮的分析的時候,麥克盧漢又從無聲無息之中走了出來,重新擴展、啟發著人們的思路”。該論文極為重視麥克盧漢關于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的觀點以及“涼”、“熱”媒介的區分之觀點,對它們進行了新的探討。透過徐、屠先生的論文,可以看出我國傳播學界當前也已開始思考在新形勢下如何對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進行再認識,以期使之重新啟發學術界審視媒介的社會作用之思路。學術界對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的重新思考,必須將以往這一理論所受到的指責和挑戰考慮在內,否則這種重新思考便難以全面。有鑒于此,本文的下一部分,將討論學術界對該理論的一些非議、批評。II.學術界對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缺陷的批評既然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自有其魅力,那么,究竟是什么使這位“傳播學怪杰”及其媒介理論后來在學術界受到諸多非議、批評,跌入低谷的呢?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沃塞的“時下流行的對麥克盧漢的看法”一文指出,麥克盧漢在生前因其缺乏學術嚴謹性、連貫性及其空前出名而受到學術界的蔑視。缺乏學術嚴謹性和連貫性,則可說確是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缺陷之一。麥克盧漢著述的寫作,帶有一些按學術嚴謹性來衡量屬于缺陷的特點:在其藐視實證研究的結果、輕視邏輯推理的思想指導下,麥氏的著述文體散漫,以書籍寫作而模仿電視“馬賽克”的表述方式。他對媒介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之考察和論述,雖然深刻,但卻失之于缺乏嚴格按照邏輯進行的推敲,結構松散,不講究嚴謹的論證。就連對他非常推崇的美國傳播學者梅羅威茲(JoshuaMeyrowitz)也指出,麥克盧漢雖然對各種媒介的作用作出了概括性的斷言,但是這些斷言卻沒有形成清晰的、連續結構的論證和論據。他雖然旁征博引,但引用的往往是文學作品或傳媒作品,卻忽視史料的引用,更不必談對實證研究結果的引用。因此,麥克盧漢的論著,頗有點像文學批評,有些部分甚至帶有神話評論色彩。如在理解媒介:人體的延伸一書中,麥氏引用希臘神話中的那喀索斯神話來說明新的媒介導致的“麻木”和“麻醉”狀態,書中的這一部分就帶有神話評論色彩。麥克盧漢原是文學批評家,他使用的語言帶有文學色彩很自然,而且可說不無優勢,例如,這可能使其論述“富有詩意”而能打動許多人的心靈。但這不能取代嚴密的邏輯性、結構的連貫性等所能帶來的說服力。即便是麥氏理論所顯示的一些觀點的深刻性,也無法取代學術論著的嚴謹性要求;思想家和學者之間,沒有必然的等號;麥克盧漢洞察深刻的思想可以使他當之無愧地被稱為思想家,但若以學者的標準來衡量,缺乏嚴謹性卻是一大缺陷。此外,麥氏對其著述中的基本概念缺乏嚴格界定。他筆下的媒介等基本概念,既不同于學術界使用這些概念時通常所取的意義,又未經他本人作出必要的界定,從而使之缺乏解釋,缺乏明確的科學界限。例如,在他的筆下,金錢、時鐘等都是媒介,這同傳播學中通常意義上的媒介概念顯然不同,但他卻未對自己使用“媒介”一詞的定義作出任何界定。又如,“涼媒介”、“熱媒介”概念在麥氏的媒介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卻缺乏嚴格的科學界定,以致他本人在使用這些概念中也不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