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其它相關論文-青海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社會保障問題分析.doc_第1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青海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社會保障問題分析.doc_第2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青海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社會保障問題分析.doc_第3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青海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社會保障問題分析.doc_第4頁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青海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社會保障問題分析.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青海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社會保障問題分析摘要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已成為城市建設的中堅力量,但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缺乏相應的社會保障,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社會能否健康快速發展及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社會保障農村剩余勞動力是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長期以來他們一直是城市的“邊緣群體”,缺少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截然不同的兩個部門:傳統的農業部門與現代工業部門,即“二元結構”。前者缺乏資本,勞動生產率低下,但擁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后者主要集中于城市,集合了大量資本,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剩余勞動力被不斷增加的資本吸收的過程,這一發展態勢持續到把農村剩余勞動力全部轉移到現代工業部門為止,從而推動國民經濟不斷增長。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地轉移到城鎮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和重要措施之一。2008年青海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達100.3萬人次,年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量首次突破百萬。一、青海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1.剩余勞動力轉移呈明顯增長勢頭2008年我省勞動力轉移數量大,達到100.3萬人次,首次突破了百萬大軍,比2007年增加2.07萬人次,其中,穩定就業的人數達到了27萬人次。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增長勢頭強勁。2.勞務收入已經成為農牧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來源2008年勞務收入大幅度增加,勞務收入達到了33億元,比2007年增加2.1億元,增幅達到6.8%。隨著勞務經濟的發展,農村牧區勞動力流動性增強,勞務收入將成為農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3.就業渠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調查顯示,到2008年,經政府與中介組織的外出務工比例有了很大幅度上升,比例總和為39%。其中通過勞務經紀人帶領,有組織、成規模地輸出人數增多,占到總輸出數的32%左右,由政府組織的人數占了整個輸出比例的7%。只有47%的人員是依靠親戚或朋友取得。4.省外就業比例在逐年提高,但變化不大雖然近幾年青海的經濟發展比較快,但從全國來看,我省經濟水平仍然較低。2006年我省轉移的農村牧區勞動力中,有41.4%到省外轉移就業;本省就業的比例為58.6%。而到了2008年,有42%的人員到外省就業,本省的就業比例為58%。5.外出務工具有一定的兼業性和季節性絕大多數農村勞動力在參與非農就業的活動中并沒有完全脫離農業、放棄土地經營活動。農村勞動力在省內從事非農產業勞動的基本上還保留著對土地的承包權,每年除在外務工外,農忙季節都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據調查:2008年青海省西寧市外出從業累計時間在一個月以下的人占0.73%,外出從業累計時間在1個3個月的占10.87%,外出從業累計時間在3個6個月的占33.33%,外出從業累計時間在6個月以上的僅占55.07%。可見,青海省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仍有一定的兼業性和季節性,尚未形成穩定的轉移。二、青海省農村剩余勞動力社會保障的現狀目前,青海省外出務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總量規模巨大。但根據調查,只有很小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占總數的6%)有一至兩項非均衡的、水平極低的社會保障。1.社會保險現狀從總體上來看,青海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普遍社會保險意識不強,處于嚴重缺乏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工傷保險參保率低截至2008年,全省參加工傷保險人數達34萬人,其中農村剩余勞動力僅有3.2萬人,工傷保險在農村剩余勞動力中的覆蓋率只有3.19%。調查顯示,40%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工作地環境差,并且在從事工業和建筑業的584人(63%)中,只有3%的人反映安全防護用具配備完善,發生事故后單位負責醫療費用的僅有33%。有的學者將其概括為“3D”(險、臟、難的英文第一個字母)職業。(2)失業保險處于空白狀態調查結果顯示,87%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市中都有沒活兒干的經歷,從“失業”時間上看,失業在一周以上的居多,占62%,失業1個月以上的占14%,并且,67%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反映自己曾遇到過用工單位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就業過程突然中斷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打擊比下崗對于城市職工的打擊更為沉重。(3)醫療保險不健全在農村剩余勞動力隊伍中,盡管大部分都在自己戶口所在地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但由于合作醫療的報銷比例較低,在加上不能做到省級統籌,因此在這一群體中“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現象較普遍。調查顯示,有33%的農民工生過病。他們的看病支出絕大部分是自費,由用人單位為他們支付費用的只有6.2%。由此可見,在醫療看病方面,農民工的保障待遇非常有限。(4)女性農民工的生育保險嚴重缺失生育保險是國家通過立法對女性勞動者在懷孕、分娩過程中給予生活保障和物質幫助的一項社會制度和政策。盡管在調查中,女性比例不算高,只占了24%,但現實情況是絕大多數企業或雇主沒有為女性農村剩余勞動力辦理生育保險,女職工生育保險基本上是空白。2.社會福利現狀調查發現,在社會福利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是無法與城鎮職工相比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社會福利缺失表現在與城鎮職工在住房條件或補貼、在職培訓或進修、各種勞動保護及保健費、子女入學、入托、社區服務等方面存在明顯差別。調查顯示,34%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居住在簡易工棚里,承租私房的農民工也占有一定比例,達到15%。從教育福利上看,除了少數技術性強、工作年限長的農民的農民工有機會參加在職培訓或進修外,68%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沒有機會享受。3.社會救助現狀社會救助是社會成員陷入生存危機或不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時,由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定程序和標準,向其提供最低生活需要物質和其他援助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調查顯示,農村剩余勞動力處于社會的邊緣,雖然身在城市,但是不屬于城市這個范疇。他們一般都住在建筑工地,如果遇到生活和其他困難,他們是很少會得到單位救助的。即使那些住在固定社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租房居住),社區也只是關心他們應盡的義務,例如交納衛生費、計劃生育檢查等。以最低生活保障為例,城市職工如果家庭收入達不到最低生活標準,就可以從城鎮民政系統申請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而在所調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中,沒有一例是得到過這種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的。三、青海省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社會保障制度的策略1.穩定就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社會保險方案(穩定就業這里界定為在同一個單位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的)(1)全面強制施行工傷保險制度青海省農村剩余勞動力工傷保險是社會保障中最重要的保險項目。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特殊身份,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主要在條件較差的第二勞動力市場,因工致傷、致殘、致命的事故時有發生,并因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勞資糾紛,決定了對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應當作為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項目盡快得到建立。當前,尤其要加快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較為集中、工傷風險程度較高的建筑行業、煤炭等采掘行業參加工傷保險。(2)有條件地推行農村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