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淺談語文教學的改進策略.doc_第1頁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淺談語文教學的改進策略.doc_第2頁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淺談語文教學的改進策略.doc_第3頁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淺談語文教學的改進策略.doc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談語文教學的改進策略摘 要:我們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教師教學效率,首先應認清語文這門學科的特點,并依照此特點,落實方法、措施,讓學生習得學習、運用語文的能力。鑒于此,語文能力的培養要以“應需”為目標。使學生具有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語文問題的能力。在這樣的認識下,我們研究語文學科的規律性,討論如何使學生習得語文能力的方法和途徑,教學他們養成良好的口語習慣,書寫習慣,閱讀習慣,并且對語體文的敏銳把握,自如的運用能力,和敏感的語感生成能力。因此,我們要重視教師的示范作用,通過學生自身的多記,多背,多讀,多聽等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養成他們熱愛語文,終生學習運用語文的能力。關鍵詞:語文教學,能力培養,素質,方法,途徑素質教育最主要、最有效的載體應該是學科教學。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素質,則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而現在的語文教學卻是以應試教育為載體,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因此,從培養能力入手,進而使學生形成一種習得的語文素養,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要達到這個目標,小學語文教學究竟要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其實,教學大綱說得明明白白,學生應“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具有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簡言之,就是“聽說讀寫”四個字。然而考試的導向決定了語言書面運用,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得寵,這里無須贅述。想強調的是聽說和讀寫中能力的培養問題。1“聽”外語課有聽力訓練,其出發點無非是非母語學習,不會聽說學不好。誠然,作為母語,只要是正常人,只要說者講的不是難懂的方言,聽的人自然能聽懂,自會理解,但是,能否做到聽得機智,聽出話中之話、言下之意,聽后即產生各種反應,則是另外一回事。實際上,口頭言語交流和社會交際需要的是高水平的機智的“聽力”,這是不言而喻的;而欣賞文學作品的朗誦之能引發愉悅感,則更賴聽力與心智的默契。教育心理學家對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動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在人們的各種交往方式中,聽占45%,說占30%,讀占16%,寫占9%。這一連串的數字告訴我們,人有一半的時間在聽,聽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同時,一個人是否會聽還將直接影響其社會交往的能力。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種學習方式,“會聽”都是必要前提。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聽見”,還要求學生對所聽的的內容進行欣賞、理解、批判等處理。久而久之,學生的耳朵靈敏了,便能聽出對錯優劣來。所以,我經常把有代表性的學生習作在課堂上讀出來,讓學生判斷哪篇寫得好,哪篇寫得不好,不好的文章從思想內容直至遣詞造句存在什么問題。這樣的練習多了,學生往往會在文章尚未讀完的時間對佳作以會意的微笑,對劣作發出寬容的大笑。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中的一個誤用詞就是學生在課堂上“聽”出來的。這個句子是:“楊志故事卻是把失意、得意、幻滅這三部曲概括了楊志的求官夢”播放課文錄音時,一學生指出該句聽起來別扭,仔細一琢磨,對呀,這個“把”字顯然應該是“用”,否則,那個“了”字也無以落實啊。我在備課時倒沒有發覺,學生竟在聽的時候發現問題,真是“感覺好極了”!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語文課除了課本、錄音機,不妨引進圖片、幻燈、錄像、電影,在形象感覺中強化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同樣是重要手段。我發現有時我們會片面重視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而輕視或相當程度地忽略聽的能力的培養。我發現有以下幾個方面:有時學生的心思還停留在上一環節中,我們老師已經開始進入一個環節了,因而學生根本沒有聽進去;老師沒有注意到部分學生的精神狀態還沒在學習上就開始上課了;小學生特別是低中段的學生還處在一個愛表現的階段,往往只顧自己表達并不聽別人在說什么,有什么地方需要補充修改的;不知道如何在所聽到的內容中抓住主要內容來記。我認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習慣非常重要,此時必須做到精神集中,保持安靜。逐步培養學生聽的技巧,提高自己聽的能力。在講讀課中,教師要盡可能在關鍵地方巧設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給學生創造想一明真相的機會。講解內容必須做到中心明確,條理清楚;表達上必須做到吐字清晰、表述準確、簡潔明了、抑揚頓挫。保證聽的效果,除了在課內進行有計劃地訓練外,還要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2“說”當今社會,“訥于言”恐怕不再被視為一種美德吧。由于“說”的水平體現了多種能力和修養,所以,說話能力的培養大約可以算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內在機制十分復雜。就語文教學而言,最直接的說話訓練,應該是對學生課堂發言的規范。在課堂教學中,常可發現,學生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發言,姑且不論其答得是否正確,其口語組織就很差,不是前言不搭后語,句不成句,就是顛三倒四,雜亂無章,不能令人滿意。這里當然有思維問題,但不盡然。同一個題目,大部分學生也許書面能完成得很好。“說”就不行,反映出口頭表達能力的不足。怎么辦?還是多實踐。呂淑湘先生認為,學習語文要做到“一是正確,二是熟練”,而語言能力,“只有通過正確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培養說話能力更是如此,教師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說,當然不是胡扯亂說,所以還要讓學生“模仿”聽別人怎么說的。其他的,諸如課前演講,小型辯論會,模擬記者招待會或法庭審判等,都行之有效,只是參與的人有限。總而言之,要重視學生的“說”。培養學生說的能力是非常關鍵的,當務之急是讓學生主動來說。下面我來談談我在教學中讓學生主動來說的方法:1、鼓勵原則,讓怯說的學生也敢說。我會用我的眼睛、言詞鼓勵學生主動發言,樹立信心,勇敢地把話說出來。2、循序原則,讓敢說的學生真能說。使學生的回答從一句簡單的話到有修飾的話、表意精確的話。3、出彩原則,讓能說的學生更善說。在有些學生說清語意后,我會適當提出口語修辭練習,讓學生說出有文采的語句。4、交流原則,我會身體力行地聆聽學生說。5、激趣原則,挖掘教材與學生愛好的結合點,讓學生的“說”有激情、有意義。6、設境原則,拓展說話訓練的空間。比如演課本劇,播放插圖讓學生來說課文內容等等。3“讀”閱讀習慣也是重要素質,做語文教師的可以回顧一下,我們自身的一點語文修養,有多少得之于學校課堂教學的,實事求是地講,大概不會多,主要還是靠自己的課外閱讀。讀書多了,就漸漸領悟到語言文字藝術的魅力,感受到了樂趣,語文素質也就形成了。所以,即使走上工作崗位,語文教師依然是最愛讀書的人群之一。對學生,我們自然不能奢望他們也象自己讀那么多的書,但培養他們的讀書興趣,在他們走出校門后仍不忘時時讀書不一定是語文方面的,這就可以了。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重點應讓學生學會感悟。在閱讀時不能忽視學生獨立自主地實踐,不能忽視語言感悟的實踐。在讀中領悟,把讀書與思考結合起來。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難以理解的詞句,我在處理教材是,會引導學生從中提升對詞句內涵的領悟。比如小音樂家楊科中有這樣一段話:“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動。但是有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在推著他往前走,推著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著門口移動。”學生難以理解楊科心中的最愛和最大的恐懼,以及這兩者交織在一起的矛盾復雜的心情。領悟的方法是先讓學生質疑:楊科為什么害怕,為什么怕了還有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在推著他向前移動,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指什么?接著引導討論,解疑,聯系上下文,讀讀楊科害怕的原因,再讀好楊科熱愛音樂的句子,說說自己的感受。4“寫”書寫是人的另一種“門面”,寫得好不好是技能問題,認真還是馬虎,規范還是不規范則是素質問題。教師在學生讀中學時期,用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對學生的成長、發展都有好處,對凈化社會用字環境也是一種貢獻。特別是要訓練學生對“語體文”的書寫,這里的“語體文”指非文學作品,重點是稱為“應用文”的實用文體,生活中接觸最多,最管用的就是這類文章。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訓練如果僅囿于考試的范圍,而脫離實際生活,則學習語文的價值就是曇花一現,因為他無法很好的領會,寫出為社會活動所必需的語體文。試想,自己能寫信、打報告、寫計劃、總結發言稿,擬說明書,撰論文等等。是不是所有的語體文寫作都有意識地學過?基本不是!凡是非靠先學寫作不能寫人,大多數反而寫不好,能寫者,靠的是平時閱讀時,對同類文章的敏銳捕捉,有了印象,沉淀在心中,要用時,自然會從筆尖流出來,而且八九不離十。說到底,即使是應用文,也不是只有唯一的寫作套路、格式,關鍵還在于內容和語文運用。語文教師的任務,是把學生的閱讀敏感培養起來,如此,胸有丘壑,學生方可自如地駕馭語言,完成各種文體的寫作。5“語感”語感,語言的睿智。語感問題爭論頗多,有認為這是“直覺知識”的,有認為是“經驗的感知”的,也有認為是“直覺感受能力”或“感受能力”的。其實,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對于語言文字“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可見,語感既非知識,亦非能力,而是一種直覺性的心智活動,當然,語感的產生是以生活經歷和語文能力為基礎的。我們讀一篇優秀散文,感受到作者的生命律動,感情起伏,在文章境界和語言氛圍中獲得美的享受,精神愉悅,這就是語感,難道非要找文眼,尋找線索,把握“形”啊,“神”啊,分析寫作手法等等以后才能欣賞散文嗎?讀文學作品如此,讀文言文和一般語體文也需要語感,還是葉圣陶說得好:“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文字上去。一個人即使不預備鑒賞文藝,也得到訓練語感,因為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處。”只有當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生活愿望引起他語形式的敏感和內化時,他們才會涵泳其中,慢慢地獲得靈感思維語言睿智;語言教學才真正與生活之用接榫。由此可見,語感訓練對造就素質起著多大作用。 素質構成因素的能力,其訓練方法可謂五花八門,不可勝數。素質培養還有一條重要途徑,那就是教師的語文實踐對學生的示范作用。呂淑湘先生指出:“教師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如果教師說的話,寫的文字跟他對學生講的道理不盡相符,那么學生會丟掉以前聽到的道理而模仿當前的榜樣,至少是會感到無所適從。可以說,學生的語文素質優劣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文教師的言傳身教。試想,教師講不好普通話,經常讀錯字音,寫不規范的字,學生能行嗎?教師要求學生多讀書,自己卻課余不讀書或很少讀書,講課詞匯貧乏,不生動,豈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反之,教師全身心地投入語文教學,講解聲情并茂,啟發循循善誘,形象再現親歷的閱讀經驗,則會促使學生不自覺地產生追求語文素質的強烈愿望。所以,有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