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茶葉生產技術_第1頁
有機茶葉生產技術_第2頁
有機茶葉生產技術_第3頁
有機茶葉生產技術_第4頁
有機茶葉生產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有機茶葉生產加工技術要求 農資店伙計,O,2,有機茶葉,有機茶葉概述 生產技術要求 加工技術要求,3,有機茶葉概述,按照有機生產標準要求生產加工 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斯里蘭卡 1990年浙江臨安經荷蘭認證出口有機綠茶紅茶 大部分出口歐盟、美國、日本 國內浙江最強、早(全國2007年達到1.8萬噸,45萬畝),4,生產技術要求,產地環境 基地建設 茶園生態建設 種苗和種植 施肥和耕作技術 病蟲草害防治技術 茶樹修剪 茶葉采摘,5,一 產地環境要求,空氣環境要求 NY5199、GB3095-1996(二級)、GB9137 水源要求 GB5084(灌) 、 GB5749(飲) 土壤要求 GB 156

2、18-1995(二級),6,喜酸怕堿、喜光怕曬、喜溫怕寒、喜濕怕澇 光照要求: 原產云南原始森林,耐蔭植物,忌強光照射,適應散漫光,(品質好)要利用遮陰樹或者合理密植來調節光照。 溫度要求:適溫20-30度,最低-6-16度,最高45度,對于土壤溫度最適為10-30度,低于10度影響根系生長。,7,水分要求:占茶樹55-60%,嫩梢75-80%,降雨量1500MM-2000MM(和蒸發量有關)最適,生長季節要求月降雨量不低于100MM(低于50 嚴重影響生長,生長期空氣濕度80-90%,土壤持水量60-90%。 土壤要求:PH4.5-5.5,高于6.5不能植茶。喜鋁厭鈣(活性鈣大于0.2%)。

3、磚紅壤、紅壤、赤紅瓤、黃壤、黃棕壤、棕壤、褐土、紫色土等略帶沙質的土壤。土層60-100厘米,地下水位80厘米下。,8,二 基地建設要求,基地規劃: 1 有利于保持水土,保護和增進茶園及其周圍環境的生物多樣性,維護茶園生態平衡,發揮茶樹良種的優良種性,便于茶園排灌、機械作業和田間日常作業,促進茶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2 根據茶園基地的地形、地貌、合理設置場部(茶廠)、種茶區(塊)、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統,以及防護林帶、綠肥種植區和養殖業區等。,9,新建基地時,對坡度大于25( 坡度15以下的緩坡地等高開墾;坡度在15以上的,建筑等高梯級園地),土壤深度小于60cm,以及不宜種植茶樹的區域應保留自

4、然植被。對于面積較大且集中連片的基地,每隔一定面積應保留或設置一些林地。 禁止毀壞森林發展有機茶園。,10,設置合理的道路系統,連接場部、茶廠、茶園和場外交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統,做到能蓄能排。有條件的茶園建立節水灌溉系統。 茶園與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農田交界處應設置隔離溝、帶;梯地茶園在每臺梯地的內側開一條橫溝。,11,三 茶園生態建設要求,茶園四周和茶園內不適合種茶的空地應植樹造林,茶園的上風口應營造防護林。主要道路、溝渠兩邊種植行道樹,梯壁坎邊種草。 低緯度低海拔茶區集中連片的茶園可因地制宜種植遮蔭樹,遮光率控制在20%30%。 對缺叢斷行嚴重、密度較低的茶

5、園,通過補植缺株,合理剪、采、養等措施提高茶園覆蓋率。,12,對坡度過大、水土流失嚴重的茶園應退茶還林或還草。 重視生產基地病蟲草害天敵等生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增進生物多樣性。 每隔2hm23hm2茶園設立一個地頭積肥坑。并提倡建立綠肥種植區。盡可能為茶園提供有機肥源。 制定和實施有針對性的土壤培肥計劃,病、蟲、草害防治計劃和生態改善計劃等 建立完善的農事活動檔案,包括生產過程中肥料、農藥的使用和其他栽培管理措施。,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四 種苗和種植要求,品種應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土壤和茶類,并對當地主要病蟲害有較強的抗性。加強不同

6、遺傳特性品種的搭配。 種子和苗木應來自有機農業生產系統,但在有機生產的初始階段無法得到認證的有機種子和苗木時,可使用未經禁用物質處理的常規種子與苗木。 種苗質量應符合GB 11767中規定的1、2級標準。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繁育的種子和苗木。 采用單行或雙行條栽方式種植,坡地茶園等高種植。種植前施足有機底肥,深度為30cm40cm。,27,五 茶園施肥技術,土壤耕作管理 施肥,28,土壤耕作管理,提倡放養蚯蚓和使用有益微生物等生物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性狀,但微生物不能是基因工程產品。 行距較寬、幼齡和臺刈改造的茶園,優先間作豆科綠肥,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但間作的綠肥或作物必須按有機農業生

7、產方式栽培。 土壤pH值低于4.5的茶園施用白云石(碳酸鈣鎂)粉等礦物質,而高于6.0的茶園可使用硫磺粉調節土壤pH值至4.56.0的適宜范圍。 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70%時,茶園宜節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GB5084的要求。,29,土壤耕作管理,定期監測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屬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檢測一次。根據檢測結果,有針對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采用地面覆蓋等措施提高茶園的保土蓄水能力。將修剪枝葉和未結籽的雜草作為覆蓋物,外來覆蓋材料如作物秸桿等應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質的污染。 采取合理耕作、多施有機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結構。耕作時應考慮當地降水條件,防止水土流失。對土壤深厚、松軟、肥沃,樹冠覆蓋度

8、大,病蟲草害少的茶園可實行減耕或免耕。,30,高產優質茶園指標:,土壤酸度:PH4.5-6.5 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2% 全氮含量:大于1.5克/千克 堿解氮:大于120毫克/千克 有效磷:10毫克/千克 速效鉀:100毫克/千克 有效鎂:大于40毫克/千克 有效鋅:大于1.5毫克/千克 有效硼:大于0.5毫克/千克 有效鉬:大于0.1毫克/千克 交換性鋁:3-4CMOL/千克。 交換性鈣:小于4CMOL/千克, 最小養分律的含義,由德國化學家李比希提出,他認為:植物的生長量或產量受環境中最缺少的養分的限制,并隨之增減而增減。環境中最缺少的養分稱為最小養分。 這一規律應用于除養分以外的其它生活

9、因子時也成立,稱為限制因子律。,最小養分律圖解,最小養分律,31,Shan Yuhua,32,施肥,肥料種類 1 有機肥,指無公害化處理的堆肥、漚肥、廄肥、沼氣肥、綠肥、餅肥及商品有機肥。但商品有機肥料的污染物質含量應符合規定,并經有機認證機構的認證。 2 天然礦物源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只能作為培肥土壤的輔助材料。微量元素肥料在確認茶樹有潛在缺素危險時作葉面肥噴施。微生物肥料應是非基因工程產物,并有機標準的要求。 禁止使用化學肥料和含有毒、有害物質的城市垃圾、污泥和其他物質等。,33,施肥措施 1 基肥一般每667m2施農家肥1000kg2000kg,或用有機肥200kg400kg

10、,必要時配施一定數量的礦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于當年秋季開溝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 2 追肥可結合茶樹生育規律進行多次,采用腐熟后的有機肥(含沼液),在根際澆施;或每667m2每次施商品有機肥100kg左右,在茶葉開采前30d40d開溝施入,溝深10cm左右,施后覆土。 3 葉面肥根據茶樹生長情況合理使用,但使用的葉面肥必須在農業部登記并獲得有機認證機構的認證。葉面肥料在茶葉采摘前10d停止使用。,34,六 病蟲草害防治,防治原則: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則,從整個茶園生態系統出發,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綜合運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草孳生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增進生物多樣

11、性,保持茶園生物平衡,減少各類病蟲草害所造成的損失。 病蟲害種類:刺吸類、食葉類、食根類、螨類、病害、雜草。 防治措施: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藥劑防治。,35,茶葉害蟲:茶小綠葉蟬(2種)、茶蚜、茶螨(常見5種)、黑刺粉虱(2種)、茶尺蠖、茶毛蟲、茶麗紋象甲、茶卷葉蛾、茶枝蠊蛾。 病害:茶白星病、茶餅病、茶炭疽病 、茶云紋葉枯病、茶輪斑病 雜草,36,農業防治,換種改植或發展新茶園時,選用對當地主要病蟲抗性較強的品種。 分批多次采茶,采除假眼小綠葉蟬、茶橙癭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葉的病蟲,抑制其種群發展。 通過修剪,剪除分布在茶叢中上部的病蟲。 秋末結合施基肥,進行茶園深耕,減少土壤中越

12、冬的鱗翅目和象甲類害蟲的數量。 將茶樹根際落葉和表土清理至行間深埋,減少葉病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蟲。,37,物理防治,利用害蟲的趨性,進行燈光誘殺、色板誘殺、性誘殺或糖醋誘殺。 采用人工捕殺(找蟲、病中心),減輕茶毛蟲、茶蠶、蓑蛾燈、卷葉蛾類、茶麗紋象甲等害蟲的危害。 采用機械或人工方法防除雜草。使害蟲和病原體失去中間寄主而減少發生量。,38,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當地茶園中的草蛉、瓢蟲和寄生蜂等天敵昆蟲,以及蜘蛛、捕食螨、蛙類、蜥蜴和鳥類等有益生物,減少人為因素對天敵的傷害。,39,藥劑防治,石硫合劑、硫磺懸浮劑、波爾多液 BT、白僵菌、綠僵菌、病毒顆粒 植物原農藥:苦參堿、魚藤酮、除蟲菊、苦楝

13、素、印楝素、小檗堿等 性外激素干擾(卷葉蛾、毛蟲等),40,茶樹修剪,根據茶樹的樹齡、長勢和修剪目的分別采用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臺刈等方法,培養優化型樹冠,復壯樹勢。 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茶樹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cm左右的間隙,以利田間作業和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發生。 修剪枝葉應留在茶園內,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蟲枝條和粗干枝清除出園,病蟲枝待寄生蜂等天敵逸出后再行銷毀。,41,42,43,定型修剪,44,45,46,47,48,49,50,茶葉采摘,應根據茶樹生長特性和成品茶對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結合、量質兼顧和因樹制宜的原則,按標準適時采摘。 手工采茶宜采用提手采,

14、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凈,不夾帶鱗片、茶果與老枝葉。 發芽整齊,生長勢強,采摘面平整的茶園提倡機采。采茶機應使用無鉛汽油,防止汽油、機油污染茶葉、茶樹和土壤。 采用清潔、通風性良好的竹編網眼茶籃或簍筐盛裝鮮葉。采下的茶葉應及時運抵茶廠,防止鮮葉變質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質。 采摘的鮮葉應有合理的標簽,注明品種、產地、采摘時間及操作方式。,51,52,53,54,55,56,57,58,59,60,61,茶葉加工技術要求,加工廠周圍環境衛生: 1 有機茶加工廠應遠離公共廁所、居民區垃圾場(箱)、畜牧場、醫院糞池等污染源,建在其他工廠及有潛在污染源主風向的上風處. 2 綠化、美化廠區周圍環境,廠內主要

15、道路應鋪設硬質路面,易于排水,符合加工有機茶的環境衛生質量標準。,62,廠內衛生要求 車間和倉庫房屋應建筑牢固,空氣流通,采光明亮,并有防蠅、防塵、防潮設施,達到室內無蚊蠅,地面無塵埃,墻壁、門窗無霉斑,清潔衛生,符合加工有機茶的室內衛生質量標準。,63,64,65,66,67,68,69,70,有機茶原料采收、加工、包裝、貯藏、運輸,1加工廠設1名企業領導負責產品質量和衛生管理,并配有專人具體負責。產品質量與衛生管理制度要層層落實,生產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處理。 2按加工有機茶的標準采收原料,不合標準和受污染的鮮葉不準采收。堅持原料進廠驗收,不符合標準的鮮葉和非有機茶基地采收的鮮葉不準進

16、廠或另行處理。進廠的鮮葉需在貯青車間攤放,以保持原料的新鮮、清潔、衛生。,71,3茶葉加工按不同茶類要求,執行不同的工藝流程和操作規范。各道工序間半成品或成品的交接,必須實行自檢互檢,并將結果記入檔案,以備質量跟蹤檢查。若發現有次品與劣變(或受污染)產品,均須分開攤放與處理,絕對不能混入正品茶中。 4隨時保持加工車間衛生、整潔,工具等存放要井然有序,每一作業班后,對機具、設備、車間、地面、墻壁均需清理干凈,關好門窗。,72,5茶機潤滑油采用食用油,嚴禁攜帶有毒、有異味或與加工無關的雜物(包括佩戴各種首飾)進入車間,不準在加工場地內用餐飲食、抽煙或隨地吐痰。 6車間人員按規定著裝,非車間人員,包括來廠參觀指導的人員,都按同樣要求著裝入內。 7定期對車間人員進行體檢,身體不健康或帶傳染病菌者,均不能上崗。,73,8經產品檢驗合格的成品茶必須在干燥、衛生的環境下及時包裝入庫。包裝容器應該干燥、清潔、無異味,符合食品衛生標準。包裝要牢固、密封、防潮,能保持茶的品質。定型包裝上要印注有機(天然)食品標志與質量標準及生產日期等。有機茶專用倉庫內絕對不能存放非有機(天然)食品。 9貯藏與運輸要按有機茶保存和衛生要求進行。,74,包裝及標示,包裝規格、數量、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