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化療藥的分類及作用機制_第1頁
常用化療藥的分類及作用機制_第2頁
常用化療藥的分類及作用機制_第3頁
常用化療藥的分類及作用機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文庫一.常用化療藥的分類及作用機制(一)傳統分類烷化劑 主要有環磷酰胺(CTX)、異環磷酰胺、氮芥(HN2)、馬利蘭(BUS)、環已亞硝脲(CCNU)、卡氮芥(BCNU)等。抗代謝藥 主要有甲氨蝶呤(MTX)、6-巰基嘌呤(6-MP)、氟脲嘧啶(5-FU)、阿糖胞苷(Ara-C)等。植物類 主要有長春新堿(VLB)、喜樹堿(VCR)、三尖杉(HRT)鬼臼乙叉甙(VP-16)、紫杉醇(TAXOL)等。抗癌抗生素 主要有放線菌素D(ACTD)、絲裂霉素(MMC)、博萊霉素(BLM)、阿霉素(ADM)、表阿霉素等。雜類 主要有甲基芐肼(PC2)、六甲密胺(HMM)、順氯氨鉑(DDP)等。激素類

2、黃體酮、甲地孕酮、丙酸睪丸酮、腎上腺皮質激素類、三苯氧胺、甲狀腺素等。 (二)按化療藥物對各期腫瘤細胞的敏感性不同分類 按化療藥物對各期腫瘤細胞的敏感性不同可將其分為兩大類,即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CCNSA)和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CCSA)。 CCNSA能殺死各時相的腫瘤細胞,包括G0期細胞,這類藥物包括烷化劑、抗癌抗生素和激素類,其作用特點是呈劑量依賴性,即其殺傷腫瘤的療效和劑量成正比,大劑量間歇給藥是發揮療效的最佳選擇。 CCSA主要殺傷增殖期的細胞,G0期細胞對其不敏感。在增殖期細胞中,S期和M期對其最敏感。這類藥物包括抗代謝物和植物類,其作用特點是呈給藥時機依賴性,小劑量持續給藥為最

3、好的給藥方式。 (三)從分子水平及作用機制方面分類 從分子水平及作用機制方面可將化療藥物分為四類: 直接破壞DNA的藥物 鉑類配合物:如順鉑、卡鉑。此類藥物利用鉑部分與DNA同一條鏈的堿基或兩條鏈的堿基形成交叉聯結。 烷化劑:如環磷酰胺、馬利蘭等。這類藥物可引起DNA分子內鳥嘌呤堿基N7或腺嘌呤N3分子的交聯。其反應過程為:烷化劑中一個基團形成亞胺離子,進而形成正碳離子,并與DNA中GN7反應;同時烷化劑分子中另一個基團也以同樣的方式作用于DNA分子中另一個GN7,引起DNA雙鏈間或在同一條鏈的 GG間發生交聯反應,亦即這類藥物利用烷基中的碳與DNA的親核堿基之間形成單功能或雙功能共價鍵,雙功

4、能烷化劑可引起鏈內或鏈間的交叉聯結。 DNA嵌合類抗癌藥:如放線菌素D、柔紅霉素、阿霉素等。此類藥物能插入DNA的雙螺旋鏈,改變DNA的模板性質,抑制DNA聚合酶從而抑制DNA、RNA的合成。 間接破壞DNA藥物 影響核酸合成的藥物:如氟尿嘧啶、甲氨蝶呤;6-巰基嘌呤等。氟脲嘧啶在體內先轉變為5-氟-2-脫氧尿嘧啶核苷酸,后者抑制胸腺嘧啶合成酶,阻斷脫氧尿嘧啶核苷酸轉變為脫氧胸腺嘧啶核苷酸,從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 甲氨蝶呤可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阻斷二氫葉酸還原成四氫葉酸,后者傳遞一碳基因,為合成嘧啶核苷酸和嘌呤苷酸所必需,所以甲氨蝶呤可抑制嘌呤和嘧啶的合成,導致DNA的合成明顯受到抑制,此

5、外,甲氨蝶呤對胸腺核苷酸合成酶也有抑制作用。 6-巰基嘌呤進入體內,在細胞內必須由磷酸核糖轉移酶轉為6-巰基嘌呤核糖核苷酸后,方具有活性,抑制次黃嘌呤核嘌呤核苷酸轉為腺嘌呤核苷酸及鳥嘌呤核苷酸,因而抑制DNA的形成。 博萊霉素、絲裂霉素等通過產生自由基引起堿基損傷和DNA鏈斷裂。 鬼臼乙叉苷等可抑制DNA拓撲異構酶,使DNA與酶蛋白結合形成的易解離復合物趨于穩定和僵化,從而使DNA鏈斷裂。 有絲分裂抑制劑紡綞絲由若干微管集聚而成,紡綞絲連著染色體,由于紡綞絲微管蛋白的收縮,使染色體向兩極移動。植物類藥物如長春新堿、秋水仙堿等可與微管蛋白結合,阻止微小管的裝配。也有人認為,長春新堿主要影響tRN

6、A,從而選擇性抑制微管蛋白的合成,其結果導致紡綞絲形成障礙,染色體不能向兩極移動,而停留在中期赤道板上,終因細胞核結構異常而導致細胞死亡。秋水仙堿的C環可與紡綞絲微管蛋白結合,阻止其聚合反應,阻止紡綞絲形成,使其不能發生主動收縮運動,從而使染色體不能向兩極運動而致細胞死亡。 蛋白質合成的抑制劑 某些腫瘤細胞缺乏門冬酰胺聚合酶,不能自身合成門冬酰胺,其合成蛋白質所需的門冬酰胺要從細胞外攝取,使腫瘤細胞缺乏合成蛋白質所需的L-門冬酰胺,就可導致其蛋白質合成發生障礙。 嘌呤霉素可在核糖體水平干擾遺傳信息的翻譯,影響蛋白質的合成。嘌呤霉素含有一個連接于氨基酸的氨基核苷,這一結構與連有末端氨基酸的轉移R

7、NA (tRNA)(苯丙氨酰-tRNA)非常相似,因而可被轉移RNA誤作為正常氨基酸攝取而成了核糖體-mRNA-tRNA復合物,從而抑制正常蛋白質的合成。 二、化療新的使用方法 (一)手術或放療的輔助化療 目前輔助化療受到重視,因為近年對腫瘤開始轉移時間的看法與過去有明顯不同。過去認為腫瘤開始時僅是局部疾病,以后才向周圍侵犯,先由淋巴道轉移,最后經血路全身轉移,因此治療腫瘤的關鍵是早期將腫瘤徹底切除,手術范圍力求廣泛。但近年已認識到腫瘤發生后,腫瘤細胞即不斷自瘤體脫落并進入血循環,其中的大部分雖能被身體的免疫防御機制所消滅,但有少數未被消滅的腫瘤細胞確會成為復發和轉移的根源,因此當臨床發現腫瘤

8、并進行手術時,事實上大部分患者已有遠處轉移。因此手術后應當早期配合全身化療,抓住大部分腫瘤已被切除的機會,及時消滅已轉移的微小病灶。 (二)新輔助化療 新輔助化療是在手術前給予輔助化療。手術前給予輔助化療的時間不可能太長,一般給予3個療程左右。它的作用機制可能不同于手術后612個療程的輔助化療,因此不稱為術前輔助化療,而稱為新輔助化療或誘導化療。化療開始越早,產生抗藥性的機會就越少,因此近年不少腫瘤如乳腺癌采用新輔助化療。新輔助化療的優點有:可避免體內潛伏的繼發灶,在原發灶切除后17天內由于體內腫瘤總量減少而加速生長;可避免體內殘留的腫瘤在手術后因凝血機制加強及免疫抑制而容易轉移;使手術時腫瘤

9、細胞活力低,不易播散等。但目前尚不能肯定其是否能提高腫瘤患者長期生存率。 (三)腹腔內化療 目前胃腸道腫瘤雖然根治術后生存率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大多數病例就診時較晚,術后復發的機會較多,因此采用腹腔內化療以期減少腹腔內復發。癌腫發展到一定階段,病變累及漿膜,就可能出現漿膜面癌細胞的脫落,成為腹腔內游離癌細胞,引起腹腔種植。藥代動力學顯示腹腔內給藥的藥物濃度明顯高于全身給藥。腹腔內化療應在術中或術后早期開始,此時體內腫瘤負荷最小,腫瘤細胞增殖速度相應加快,對化療敏感;若延緩治療,腫瘤負荷大,化療效果差,另外手術時腹腔內粘連松解,而新的粘連尚未形成,藥物易達到腹腔內所有的部位。腹腔內化療主要使用于卵巢癌切除術后有微小的殘留病灶、胃腸道癌術后有殘留,或有高度復發及轉移危險、腹膜間皮瘤等。腹腔化療給藥方法有單點穿刺給藥法、留置導管法等。腹腔內化療的并發癥有切口感染,腹膜炎、切口出血、化療藥外漏等。 (四)動脈灌注化療 動脈灌注化療與全身靜脈化療相比有以下特點:局部腫瘤組織藥物濃度明顯提高,全身體循環藥物濃度明顯降低。全身副作用明顯降低,而局部臟器藥物反應相對較重。局部灌注所用化療藥的劑量可以大大提高。療效明顯提高。動脈灌注化療使用方法主要是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