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6.18科學技術成就教案新人教版_第1頁
2025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6.18科學技術成就教案新人教版_第2頁
2025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6.18科學技術成就教案新人教版_第3頁
2025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6.18科學技術成就教案新人教版_第4頁
2025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6.18科學技術成就教案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9-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目標解讀】【課程標準】了解“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等,相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教學目標】學問與實力了解“兩彈一星”與載人航天事業的宏大成就;知道雜交水稻技術及青蒿素的發覺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貢獻;了解“雙百”方針,知道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成就;相識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過程與方法研讀圖片、文獻、視頻等多種類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類型史料的實力,培育史料實證意識,學會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情感看法與價值觀理解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培育敬重學問、崇尚科學、勇于奉獻、開拓創新的意識;學習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宏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學習中國科技、文化事業的成就,堅決文化自信,培育民族驕傲感和自信念。【重點難點】重點:1.“兩彈一星”。2.文化事業的發展。難點:雜交水稻與青蒿素。【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青蒿素,是中國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青蒿素是治療瘧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數億人受益,為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此,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科學探討方面首次獲得諾貝爾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這一成就的取得,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縮影。今日我們就來學習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新課探究】一、從“兩彈一星”到閑逛太空1.“兩彈一星”(1)背景。①【材料鏈接】材料一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材料二我們要不受人家欺壓,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帝國主義看不起我們,是因為我們沒有原子彈,只有手榴彈。——毛澤東材料三原子彈爆炸成功的當天,新華社播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明確指出:中國發展核武器,是為了防衛,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斗爭的威逼。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狀況下,都不會首先運用核武器。材料四假如六十年頭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放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實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盛發達的標記。——鄧小平②問題探究:原子彈的獨創對人類的平安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但是為什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仍舊要堅持研制核武器呢?答案提示:a.國防現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影響到它的國際地位。b.為了粉碎核威逼,打破核壟斷,維護國家平安。(2)名詞說明。“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后來演化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3)過程。①1964年10②1967年6③1966年10④1970年4月24(4)意義。①“兩彈一星”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和對中國的核威逼。②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③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營造了安定環境。(5)杰出人物。①【材料鏈接】材料一我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于原子彈的學問獻給祖國。——鄧稼先材料二我在美國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學習,后十幾年是工作,全部的一切都在做打算,為了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做點事。——錢學森材料三錢學森召見鄧稼先說:“中國要放一個大爆竹,要你來做這個大爆竹。”當晚,鄧稼先回去后與夫人通宵未眠。他只說,要去干一件工作:“從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給了這個工作。家中的事和兩個孩子我是不能管了。”的確,在鄧稼先為國防大事獻身時,他的女兒照樣下鄉和回城沒工作。材料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鄧稼先正好在美國以優異的成果考取了博士學位,后來,他很快回到了祖國。1958年,鄧稼先受命研制原子彈。從今,他始終奮戰在中國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1964年,他指揮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文化大革命”初期,基地試驗人員分成兩派,鄧稼先力促兩派聯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進行了第一顆氫彈的試驗。此后他又領導了地下核試驗。鄧稼先結婚30年,但與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時間不足3年,他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我國的核試驗工作,因此被人們譽為“兩彈元勛”。材料五楊振寧在美國聽美國人說,中國人的原子彈是由美國科學家參與做成的。他問鄧稼先:“有沒有美國人?”鄧稼先當時不便回答,待周總理說“把實情告知他”之后,鄧稼先寫了“沒有任何外國人參與”的信。信從北京干脆送到上海市委歡送楊振寧的宴會上。楊振寧當場打開一看,馬上淚流滿面。材料六在研制原子彈的過程中,鄧稼先常常在最關鍵、最危急的環節(如插雷管)親自操作,并以院長的權威向四周的工作人員下吩咐:“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后來,在一次試驗的事故中,他遭遇核輻射,于1986年不幸去世。②問題探究:從這些人物的身上,你看到了我國“兩彈一星”工作者的哪些優秀品質?答案提示:酷愛祖國、無私奉獻,自食其力、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2.航天技術(1)成就展示。①1970年4月24②1984年4月,我國成功地放射了一顆試驗通信衛星。1986年2月,我國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把一顆好用通信廣播衛星送入太空。③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放射成功,航天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在軌飛行一天后,于10月16日早晨返回,④2005年,成功放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這是中國其次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⑤2008年“神舟七號”放射升空,翟志剛成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中國人。中國成為第三個能進行飛船艙外活動的國家。⑥2007年11月12日,“嫦娥一號”成功放射,這是中國自主研制并放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⑦“嫦娥二號”于2010年10月1⑧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放射中心放射。2011年11月3日凌晨實現與⑨2013年6月11日,⑩2013年12月2日,“(2)意義:載人航天是繼“兩彈一星”后我國尖端科技領域的又一重大工程。我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以來,廣闊航天工作者牢記使命、不負重托,培育和發揚了特殊能吃苦、特殊能戰斗、特殊能攻關、特殊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1.雜交水稻(1)材料展示。材料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2004年12月8日發表的《2004年全球糧食平安狀況報告》中指出,全球有8.52億人處在常常性的饑餓中,饑餓和養分不良每年使材料二中國是個人口超級大國,國外曾有人質疑:“到21世紀30年頭,中國人口將達16億,那時誰來養活這么多人?誰來挽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危機?”材料三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老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舊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才智,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幻想,就是讓全部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材料四中國農夫說,吃飯靠“兩平”,一是鄧小平,二是袁隆平。材料五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自1976年起先推廣,至2000年底,已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累計增產稻谷3500億千克。這項領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僅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惠及世界。假如將常規稻全部換成雜交稻,全世界水稻總產量可翻一番,能多養活10億人口。(2)材料解讀:袁隆平經過多次雜交試驗,于1973年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畝產可達650千克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3)影響。①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②在世界推廣,促進了糧食生產的發展。③被稱為“東方魔稻”和“其次次綠色革命”。(4)問題探究。①結合本課所學學問,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科技取得輝煌成就的緣由有哪些。答案提示:a.政治:國家的獨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科技事業的發展創建了前提。黨和政府對科技發展的重視和正確決策,為科技事業的發展供應了保證。b.經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改革開放經濟實力的增加。c.思想:優秀的科學家和廣闊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業中的開拓創新和無私奉獻。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辟論斷,使科學技術同生產力進一步結合,推動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②材料展示材料一[美]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袁(隆平)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材料二美國、歐洲的一些航天專家紛紛對“神舟五號”的成功放射發表評論,“這表明中國已成為21世紀世界舞臺上科技與經濟的強大參與者”。材料三西班牙《世界報》評論說:“中國龍已經飛起來了,而且飛得很高,它使整個中國充溢了驕傲。”問題探究:結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取得這么多科技成就的影響有哪些。答案提示: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加了綜合國力,提高了國際地位,激昂了民族精神。2.青蒿素(1)材料展示。材料一圖一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圖二屠呦呦發表獲獎感言材料二1968年,中藥探討所起先抗瘧中藥探討,39歲的屠呦呦擔當該項目的組長。經過兩年的探討對象篩選,并受到中國古代藥典的啟發,項目組將重點放在了對青蒿的探討上。1971年,在失敗了190次之后,項目組最終通過低溫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來的反復試驗中得出了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結果。在沒有先進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狀況下,屠呦呦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最終成功完成科研任務。青蒿素問世44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將來,屠呦呦希望通過探討,讓青蒿素應用于更多地方,為更多人帶來福音。材料三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于千百次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2025年感動中國頒獎詞材料四在瘧疾重災區非洲,青蒿素已經挽救了上百萬生命。依據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2.4億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因該療法避開了瘧疾導致的死亡。(2)材料解讀: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別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探討首次獲得諾貝爾獎。2024三、文化事業的發展1.材料展示材料解讀: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文學藝術的發展也步入新的時代。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學藝術的基本方針,也是黨領導科學探討工作的基本方針。它是50年頭黨在指導文藝工作和科學探討的實踐中逐步提出來的,至今仍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