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高三下學期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5屆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高三下學期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5屆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高三下學期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5屆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高三下學期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5屆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高三下學期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5屆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高三下學期二模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距今4500年前后,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區域文化逐漸衰弱,而以中原龍山文化為主的政治威權模式一枝獨秀。在“月明星稀”的格局下,展現出獨特的文化特征與耀眼光芒。呈現出史前文化格局的空前轉換。由此可知()A.中原地區的自然環境比其他地區優越 B.區域文化的重心逐漸轉移C.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因為戰爭而衰落 D.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格局【答案】B【解析】材料明確指出紅山文化等區域文化逐漸衰弱,而龍山文化卻一枝獨秀,這種變化體現區域文化的重心逐漸轉移,B項正確;題干主要描述的是不同文化的興衰以及文化格局的變化情況,并未涉及各地區自然環境的比較信息。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文化衰落的具體原因是戰爭,不能主觀臆斷得結論,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文化格局的轉換,突出中原龍山文化的一枝獨秀,沒有體現“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格局。“多元一體”更強調多種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中華文明,而材料中重點在于文化重心的轉移,而非多元文化的融合。排除D項。故選B項。2.如圖是西漢“漢并天下”瓦當,為紀念劉邦建立漢朝而作。已知該瓦當為圓形,陶制,外圈由雙線界分為四區,分印篆書“漢并天下”四字。該瓦當可用于研究()①西漢初期的國家統一狀況②西漢時期制陶工藝技術水準的發展情況③篆書在西漢時期廣為流行④漢初統治階層政治宣傳策略與文化構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瓦當直觀地體現了建立漢朝、實現天下統一這一重要歷史事件,①正確;瓦當屬于陶制品,從其材質、質地、制作工藝、等方面,能夠反映出西漢時期制陶工藝技術水準的發展水平,②正確;將“漢并天下”刻于瓦當,是漢初統治階層宣揚自身統治合法性和權威性的一種方式,體現了漢初在文化方面的構建,④正確;一個瓦當使用篆書“漢并天下”四字,不能充分證明篆書在西漢時期廣為流行,③錯誤。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3.天興元年(398年),鮮卑貴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采用大臣崔宏建議,“自謂黃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積極推進改革,改鮮卑姓氏為漢姓,并將隨魏南遷的鮮卑人改為洛陽戶籍。這說明()A.北魏統治者以文化改造實現民族同化B.漢文化的先進性就是改革的根本動力C.民族融合趨勢是由少數民族政權主導D.改革順應了當時民族交融的歷史潮流【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改革舉措順應了當時北方各民族之間已經存在的民族交融的歷史潮流。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鞏固北魏的統治,D項正確;北魏統治者的改革是為了促進民族融合加強自身統治,而非實現民族同化,排除A項;改革的根本動力是從維護自身統治利益出發,而非外力因素,排除B項;民族融合是各民族在長期的交流交往中共同推動的結果,并非由少數民族政權主導,排除C項。故選D項。4.公元780年,唐朝推行兩稅法;所有民戶在現居地登記,根據財產情況定戶等,按戶等高低交納賦稅。“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據此可知,兩稅法的推行()A.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 B.標志著古代賦稅制度成熟C.利于保證政府財政收入 D.解決了唐朝土地兼并問題【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結合所學可知,兩稅法擴大了征稅范圍,無論主戶、客戶,還是行商,都納入了征稅體系,利于保證政府財政收入,C項正確;兩稅法按財產定戶等征稅,農民的賦稅負擔是否減輕取決于其財產狀況,如果農民財產較多,賦稅可能不會減輕,甚至可能增加,排除A項;中國古代賦稅制度在兩稅法之后還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不能確定兩稅法就是賦稅制度的成熟,排除B項;兩稅法主要是針對賦稅征收制度的改革,并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土地制度,無法解決土地兼并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5.元朝實行行省制(如圖),其中遼陽行省作為重要的地方行政區劃。其管轄范圍包括現今東北地區以及東北部分俄羅斯境內區域和庫頁島。這一范圍的劃定()A.使元朝的領土面積達到歷史頂峰且遠超其他朝代B.意味著元朝對東北亞地區實施了直接有效的統治C.標志著庫頁島正式成為了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促使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超越了中原地區【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遼陽行省管轄范圍包括現今東北地區以及東北部分俄羅斯境內區域和庫頁島,這表明元朝通過設立行省制,對這一區域實施了直接有效的統治,B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遼陽行省的管轄范圍及意義,而不是與其他朝代比較領土面積大小,排除A項;中國對庫頁島的管轄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此前中國歷代王朝對庫頁島也有一定的聯系和管理等,C項表述不準確,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在元朝時期,中原地區依然是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排除D項。故選B項。6.王陽明在《節庵方公墓表》文中提到“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焉,以求盡其心。他的觀點()A.意味著心學開始向經濟領域滲透 B.體現出經世致用色彩C.是對當時社會經濟的反思與調適 D.摒棄了傳統的義利觀【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發展,王陽明認為四民“異業而同道”,這種對工商業者地位和工商業活動的新認識,是對當時社會經濟的反思與調適,C項正確。僅從這一觀點難以判定心學“開始”向經濟領域滲透,沒有依據表明在此之前心學完全未涉及經濟,排除A項;經世致用思想主要是強調學問要用于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等,而題干主要是在論述四民的職業特點和他們都盡心盡力的觀點,排除B項;傳統義利觀強調重義輕利等,王陽明強調四民各盡其心,未提及義利關系,不能得出摒棄傳統義利觀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7.19世紀中后期中國保險行業呈現出獨特的發展態勢,以下是關于這一時期保險行業發展的相關信息: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時間事件19世紀中英商怡和洋行、英商太古洋行、法商永興洋行、美商中國營業公司等在上海開業的外資洋行相繼開展保險業務1865年中國自辦的第一家保險公司——義和保險行成立1875年中國自辦的第一家具有現代意義的保險行——輪船招商局的連帶企業——保險招商局成立1884年前中國自辦的保險行已達到了10家左右A.中國保險市場完全被外國資本壟斷 B.民族保險業發展受洋務運動影響小C.中國自辦保險行業發展的較為迅速 D.外資洋行和民族保險企業合作共贏【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短短不到20年的時間里,中國自辦保險行業從無到有且數量不斷增加,發展的較為迅速,C項正確;從材料中可以看到,19世紀60—80年代,中國已經有了自辦的保險公司,且數量在不斷增加,說明中國保險市場并非完全被外資壟斷,排除A項;1875年輪船招商局連帶保險招商局的成立,說明民族保險業的發展受洋務運動影響較大,而不是較小,排除B項;材料中并沒有提及外資洋行和民族保險企業有合作共贏的相關內容,無法得出這一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8.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高等考試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甄錄試包含國文、歷史、地理、筆算;初試須對國法學、刑法、民法等七門主科進行考核,還有商法、政治學等五門附科供選擇一科加考。這一考試內容的設置()A.適應了國家治理的需要 B.強化北洋政府獨裁統治C.摒棄了傳統的選官標準 D.實現了人才選拔的公正【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甄錄試包含國文、歷史、地理、筆算;初試須對國法學、刑法、民法等七門主科進行考核,還有商法、政治學等五門附科供選擇一科加考”可知,考試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多個方面,所以這些考試內容的設置是適應當時國家治理等多方面的需要的,A項正確;考試內容涵蓋了多方面的知識和學科,是為了選拔出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人才來管理國家各項事務,不能簡單地將其目的歸結為強化獨裁統治,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側重考試內容的多樣性,且國文、筆試等傳統的選官制度中也是存在的,排除C項;考試內容只是選拔的一個方面,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人才選拔是否公正,排除D項。故選A項。9.1943年,領導的根據地軍民在頻繁應對日軍“掃蕩”的同時,開展了諸如紡織、煉鐵、造紙等各類生產活動,不僅實現了基本物資的自給自足,還將部分產品投入市場交易。這一系列舉措的主要意義在于()A.打破日偽經濟封鎖緩解物資短缺 B.沖擊國統區經濟體系爭取優勢C.積累經濟建設經驗探索發展模式 D.增強根據地經濟實力支撐抗戰【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抗戰時期,在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了諸如紡織、煉鐵、造紙等各類生產活動,不僅實現了基本物資的自給自足,還將部分產品投入市場交易,有利于增強根據地的經濟實力,有力的支援了抗戰,D項正確;根據地的大生產,增強了根據地的實力,但無法判定是否打破日偽經濟封鎖,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根據地的經濟政策,與國統區經濟體系無關,排除B項;根據地的經濟建設積累了經濟建設經驗,但并非是主要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10.1950年,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23.4%。其中,工業增長了36.4%,農業增長了17.8%。到1952年,工農業產值和主要產品的產量均已超過建國前的最高水平。這些成就的取得()A.得益于蘇聯對我國全方位的經濟援助B.顯示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布局C.說明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工作初見成效D.表明當時經濟結構已經實現優化升級【答案】C【解析】1950—1952年處于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題干中工農業總產值的增長以及1952年超過建國前最高水平,正說明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工作初見成效,C項正確;蘇聯對中國的大規模經濟援助主要是在“一五”計劃期間,排除A項;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是從1953年開始的,排除B項;1950—1952年中國的經濟結構還存在著工業基礎薄弱等諸多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11.讀下表,造成兩個年份相關數據差異的主要原因是()1978和1985年中國農作物種植面積與產量統計表(局部,摘自《中國統計摘要2009》播種面積:萬公頃,總產量:萬噸)年份糧食油料棉花播種面積總產量播種面積總產量播種面積總產量197812058.730476.5622.2521.79486.6216.70198510884.537910.81180.01578.42514.0414.67A.農村生產經營體制的重大變革 B.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發展C.國家對農業種植結構直接干預 D.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中的數據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1978年后我國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得糧食在種植面積有所減少的情況下產量大幅增加,油料、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也顯著增長,A項正確;農業機械化主要是提高生產效率,無法很好地解釋種植面積的調整和不同作物產量的變化情況,排除B項;1978—1985年期間,國家逐漸減少對農業生產的直接干預,排除C項;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在21世紀改革進一步深入的措施,排除D項。故選A項。12.下圖呈現了部分字母文字之間的關系,由此可以推斷()A.腓尼基字母向東逐漸演化成為拉丁字母B.西亞與歐洲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系C.腓尼基文字影響了世界各國文字的形成D.西亞地區是歐亞兩大洲的文化源頭【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西亞的腓尼基字母影響了歐洲的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這充分說明西亞與歐洲在文字發展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淵源和聯系,B項正確;腓尼基字母向西逐漸演化為拉丁字母而不是向東,排除A項;圖中只是展示了部分字母文字的關系,不能以偏概全地得出腓尼基文字影響了世界各國文字的形成,排除C項;文字只是文化的一個方面,僅從字母文字一方面的關系,無法得出西亞地區是歐亞兩大洲的文化源頭這一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13.中世紀德意志城市曾經規定,居住者住滿一年零一天,若領主不予反對,即可獲得城市自由。然而,1230年雷根斯堡獲取自由所需居住期限被延長至10年。1278年,巴伐利亞公爵僅允許限定的幾種職業的從業者可獲取居住權。這些變化說明()A.城市自治阻礙德意志統一 B.領主對城市的控制逐漸加強C.商業發展推動了城市改革 D.資產階級未掌握城市主導權【答案】B【解析】材料前后的變化明顯體現出領主對城市居住權等方面的限制越來越多,對城市的控制逐漸加強,B項正確;題干主要體現的是領主與城市之間的關系,而不是與德意志統一的關系,排除A項;題干中沒有關于商業發展以及城市改革的相關內容表述,無法推斷出商業發展推動了城市改革,排除C項;題干中沒有涉及資產階級在城市中地位和權力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資產階級未掌握城市主導權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14.從攝政時代(1715—1723年)到1789年,法國獲得特許出版的圖書共31716部,默許出版的書共12610部。按照18世紀法國通行的書籍分類,在特許出版的書籍中,法律、歷史和純文學方面的書籍出版數量所占份額基本保持不變,但“神學”與“科學和藝術”所占份額顛倒了過來。這一現象反映了18世紀法國()A.科技發展有利于推動出版業的發展繁榮B.啟蒙運動影響主要反映在出版領域顯著C.法律、歷史等傳統學科面臨發展的困境D.社會轉型時期知識結構與思想觀念變遷【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神學與‘科學和藝術’所占份額顛倒”并結合所學知識18世紀的法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啟蒙運動等思想潮流涌動,可知神學地位下降、科學藝術興起,反映社會思想從宗教權威轉向理性探索,材料中書籍出版份額的變化體現了人們知識結構和思想觀念的變遷,D項正確;題干提及科技類型書籍數量增加、比例擴大,反映崇尚科學理性的社會思潮,主旨是書籍類別變化反映的社會思想變化,而非強調出版業繁榮,排除A項;啟蒙運動對出版領域確實有影響,但是次要的,主要影響反映在思想文化和政治領域,排除B項;題干中明確提到法律、歷史方面的書籍出版數量所占份額基本保持不變,說明這些傳統學科總體上保持舊有地位,并沒有面臨發展的困境,排除C項。故選D項。15.1919年俄國1普特(16.38KG)糧價如下表所示,對該現象理解正確的是()類別價格國家征購價6盧布國際零售價30盧布黑市價格200盧布A.糧食價格深受蘇聯經濟政策的影響 B.反映了俄國糧食的國際競爭力較強C.黑市價格高是因為當時糧食的短缺 D.十月革命后蘇俄糧食價格波動較大【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時間1919年和表格國家征購糧價低于零售價和黑市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蘇俄為應對特殊的戰爭環境,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結果,A項正確;沒有與其他國家糧食價格及相關競爭因素的對比,不能得出俄國糧食的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結論,排除B項;僅從表格信息難以完全確定就是因為短缺導致黑市價格高,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如投機等,排除C項;表格中主要體現的是不同渠道糧食價格的差異,而不是同一時期糧食價格的波動情況,不能說明糧食價格波動較大,排除D項。故選A項。16.統計數據顯示,當下占世界人口不足20%的46個發達國家坐擁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86%,48個最不發達國家人口達6.3億,占世界人口10%,可其收入卻低于世界總收入的1%。最窮國與最富國人均收入比從1992年的72∶1,在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的十年間擴大到2001年的727∶1。這一狀況說明()A.經濟全球化就是各國貧富差距的根源B.經濟全球化下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困境C.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成為了共識D.發達國家始終主導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最窮國與最富國人均收入比從1992年的72∶1,在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的十年間擴大到2001年的727∶1”可知,貧富差距急劇擴大,這充分凸顯了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由于自身的經濟、科技等實力較弱,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面臨著嚴峻的發展困境,B項正確;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既帶來機遇,也造成挑戰,不能簡單將之歸為導致貧富差距的負面因素,排除A項;少數在舊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獲益的國家希望繼續保持有利地位,“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成為了共識”說法絕對,排除C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全球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最不發達國家的困境,發達國家“始終主導”全球經濟發展走向的說法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宗族共同體一經構造成普遍性的社會組織,便發揮了強大的社會文化功能。……在隋唐以來等級制度受到各種力量沖擊的情勢下,宗族共同體……在宗族內部構造一個微型金字塔,于等級中求穩定。……宗族最高首領為族長,族長是族人共同行為規范——宗規、族約的主持者和監督者,是全族的統率。族內發生糾紛時,由族長主持召集族中“宗賢”加以解決,不服統率者,族長有權依照宗規、族約加以制裁。《宋史·陸九韶傳》記載道:“九韶以訓誡之辭為韻語。晨興,家長率眾謁先祠畢,擊鼓誦其辭,使列聽之。子弟有過,家長會眾子弟責而訓之,不改,則撻之;終不改,度不可容,則言之官府,屏之遠方焉。”歐陽修在《胥氏夫人墓志銘》中也描述了族長莊嚴肅穆,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每端坐堂上,四顧終日如無人,雖其嬰兒女子,無一敢妄舉足發聲”。——摘編自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主編《中華文化史》下冊(1)根據材料,概括宋代宗族共同體的特點。(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宗族共同體的影響。【答案】(1)特點:有明確的等級結構;族長權力較大;重視族規族約的教化作用;重視祭祀。(2)積極影響:通過宗族共同體傳承文化和教化族人;增強宗族凝聚力;補充政府基層治理;維護社會秩序。消極影響:共同體內的家長制和等級制影響個性發展。【解析】【小問1】根據材料“在宗族內部構造一個微型金字塔,于等級中求穩定”可知宗族內部形成嚴格的層級結構,由此可得出??,有明確的等級結構??;根據材料“族長是……主持者和監督者”“有權依照宗規、族約加以制裁”可知族長在糾紛解決、規則執行中擁有絕對權威,由此可得出??,族長權力較大??;根據材料“九韶以訓誡之辭為韻語……擊鼓誦其辭,使列聽之”及“子弟有過……屏之遠方”的記載,可知族規通過日常儀式強化約束力,突出教化功能,由此可得出??,重視族規族約的教化作用??;根據材料“晨興,家長率眾謁先祠”及歐陽修描述的族長在祠堂的莊重形象,可知祭祀祖先的儀式是宗族凝聚力的核心活動,由此可得出,重視祭祀??。【小問2】從積極影響、消極影響兩方面分析。根據材料“九韶以訓誡之辭為韻語……晨興,家長率眾謁先祠”并結合所學知識宋代理學強調倫理教化,可知宗族通過祭祀活動和族規訓誡傳承儒家禮法,規范族人行為,由此可得出??積極影響:傳承文化、教化族人??;根據材料“宗族共同體……構造一個微型金字塔,于等級中求穩定”及“族長有權依照宗規、族約加以制裁”,可知宗族以血緣為紐帶強化內部凝聚力,協助政府穩定基層,由此可得出積極影響:?增強宗族凝聚力,補充基層治理,維護社會秩序??;根據材料“族長莊嚴肅穆……雖其嬰兒女子,無一敢妄舉足發聲”可知,族長的絕對權威壓制個體自由,阻礙個性發展,由此可得出??消極影響:共同體內的家長制和等級制影響個性發展。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今形勝之圖》,明代繪制,原圖長寬115乘100厘米。繪圖標有“東方九夷、南方八蠻、西方六戎、北方五狄”(該圖包括兩京十三省及周邊地區,東至日本、朝鮮,西至今烏茲別克斯坦東南的鐵門關,北起蒙古高原,南達南海)。圖上標注府、州、縣、衛、所及域外國家地區的各級地名近千處。制圖學角度上,將運河和黃河混為一體、將烏江繪成長江的主流等顯然是錯誤的。但它盡量利用圖中空白,用簡明文字把各地區的歷史沿革和地理形勢作扼要說明,尤其對邊疆地區,如在東北女直地區注有“女直慎地,唐曰黑水,唐初乃臣服,置燕州黑水府。金太祖起……迨入本朝,悉境歸附,立都司衛所二百余,所治地方,止于東北,地與契丹相抗,以時朝貢”。西班牙駐菲律賓的第二任總督基多·拉維查在馬尼拉任職期間(1572—1575年)經由閩南商人處得到《古今形勝之圖》,他將該圖中的重要地名和說明文字譯成西文,并呈現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該圖成為歐洲人最早了解的中國地圖之一,所載的文化信息使歐洲人對中國有了直觀的感覺,因而受到重視。——摘編自任金城《西班牙藏明刻〈古今形勝之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代在邊疆治理方面有哪些實踐?《古今形勝之圖》對研究明代邊疆治理有何意義?(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探討《古今形勝之圖》受到西班牙重視的原因。【答案】(1)實踐:修長城、置九邊軍鎮;在邊疆設立都司、衛所;冊封;在西南設吐司;通過朝貢貿易等方式加強與邊疆地區的聯系。意義:《古今形勝之圖》為研究明代邊疆治理體系提供了一手資料,有助于了解明朝邊疆治理的機構設置、管理模式以及政策實施情況。對于全面認識明代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2)原因:殖民擴張戰略需求;經濟利益驅動,西班牙渴望參與東西方貿易獲取經濟利益;文化探索與交流的渴望。【解析】【小問1】實踐:根據材料“圖上標注府、州、縣、衛、所及域外國家地區的各級地名近千處”可得出在邊疆設立都司、衛所;結合所學,明朝在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一線,陸續修筑長城,防范蒙古騎兵入境襲擾,并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九邊”。明朝在西南設土司。衛所和土司官員由各族酋長世襲任職,統領部屬,按時向朝廷進貢土物,接受朝廷征調軍兵。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意義:根據材料“利用圖中空白,用簡明文字把各地區的歷史沿革和地理形勢作扼要說明,尤其對邊疆地區。如在東北女直地區注有‘女直慎地,唐曰黑水,唐初乃臣服,置燕州黑水府。金太祖起……迨入本朝,悉境歸附,立都司衛所二百余,所治地方,止于東北,地與契丹相抗,以時朝貢’”及所學可知,《古今形勝之圖》詳細記載邊疆地名,描繪邊疆地理形勢和歷史沿革,標注邊疆管理機構,為研究明代邊疆治理體系提供了一手資料,有助于了解明朝邊疆治理的機構設置、管理模式以及政策實施情況。還可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分析,可知,對于全面認識明代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小問2】原因:由材料“西班牙駐菲律賓的第二任總督基多·拉維查在馬尼拉任職期間(1572—1575年)經由閩南商人處得到《古今形勝之圖》,他將該圖中的重要地名和說明文字譯成西文,并呈現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及結合所學可從西班牙處于新航路開辟后的殖民擴張時期、經濟利益的驅動以及文化交流的渴望等角度分析,如,殖民擴張戰略需求;經濟利益驅動,西班牙渴望參與東西方貿易獲取經濟利益;文化探索與交流的渴望。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文藝復興時期,弗吉里奧(1349—1420)將身體運動引入學校,認為體育教育應該培養充滿世俗精神的、得到全面發展的、身心俱健的人。他將競爭精神列為受教育者應該具有的一種首要品格,認為競爭精神的基石在人的天性之中,人具有一種渴望得到贊揚的天性。維多利諾(1378—1446)反對“靈魂的拯救只能通過對肉體的禁抑”,主張重視個體身心和諧發展。他認為“人的發展應該包括身體的發展,理想的完全的教育因之也應包括體育在內,而不只進行心靈的訓練”,即“從新的審視角度來看待受教會無端指責達千年之久的身體活動,建立正確的體育觀,從而自覺地投身到體育活動之中”。——摘編自石龍、王桂榮《西方體育人文價值的演變》等材料二在整個維多利亞時代,發源于英國的現代體育運動通過學校教育、傳教士以及軍隊士兵等多種傳播路徑,不斷向外擴散。至20世紀初,以板球為代表的運動項目已經傳播并蔓延到整個英帝國范圍內的所有社會,從印度、澳大利亞及加勒比地區,再到加拿大和南部非洲的人們都在參與和模仿起源于英國的體育運動。現代體育的發展與傳播在英國社會以及帝國范圍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它被視為道德隱喻、政治象征和文化紐帶,對于塑造英國民族觀念和維持帝國的對外擴張與凝聚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為由英國人引入的殖民統治和支配帝國文化的一種工具,現代體育及其比賽在傳播過程中也遇到了殖民地社會的抵抗運動以及西方大國間的博弈與爭霸。——摘編自趙冬等《試論三大思想文化運動對歐洲近代學校體育興起和發展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文藝復興時期體育教育觀出現突破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現代體育得以廣泛傳播的原因。【答案】(1)背景:文藝復興帶來的思想解放;城市經濟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古典文化的復興。(2)原因:殖民擴張的需要;工業革命后經濟的發展;文化傳播的推動;教育的普及;交通和通信技術的進步。【解析】【小問1】背景:根據材料“文藝復興時期”“培養充滿世俗精神的、得到全面發展的、身心俱健的人”結合所學可從文藝復興的內涵,以及帶來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思想解放等角度可知,文藝復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