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貴州省銅仁市高三下學期3月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5屆貴州省銅仁市高三下學期3月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5屆貴州省銅仁市高三下學期3月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5屆貴州省銅仁市高三下學期3月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5屆貴州省銅仁市高三下學期3月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5屆貴州省銅仁市高三下學期3月模擬考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共6頁,20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圖為良渚文化群遺址考古發現的動態記錄。它表明良渚文化()◎距今約5100年左右,遺址群周邊的山丘坡腳,已有一些高等級的聚落分布,聚落內部和之間等級分化明顯◎距今約5000—4850年,遺址群內已建有水利系統和宮殿群◎距今約4850—4600年,遺址群內一些地方出現外郭和內城墻A.體現了文明的漸進發展 B.初步建立了集權體制 C.形成了中華文明的核心 D.建造了最早的城市群【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良渚文化在距今約5100年左右出現高等級聚落分化,至5000—4850年間建造水利系統和宮殿群,再到4850—4600年修筑內外城墻,時間線上呈現出社會組織、技術能力和工程規模逐步提升的過程,符合文明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特征,體現了漸進發展的規律,A項正確;早期文明尚未建立集權體制,且材料展現的是發展進程而非集權的相關情況,排除B項;中華早期文明發展多元,僅憑良渚文化一處遺址不能得出其形成了中華文明核心的結論,排除C項;最早城市群的說法需與其他地區進行對比才可以得出,題干并未體現對比的信息,無法得出建造了最早城市群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2.漢初,丞相曹參選擇助手專門任用“木詘于文辭”的“重厚長者”,而部下有言辭激切、刻意追求個人聲名的,均予以斥退。對此,司馬遷曾評價說“天下俱稱其美”。其評價()A.忽視了漢初的政治黑暗 B.肯定了無為政治的價值C.夸大了儒學的社會作用 D.美化了漢代的用人政策【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初實行黃老無為思想,曹參這種用人方式,不追求官員言辭激切、刻意表現,更注重穩重務實,與無為而治思想下不折騰、求穩定的理念相符,司馬遷的評價肯定了這種用人方式背后無為政治的價值,B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漢初政治黑暗相關內容,且從曹參用人及司馬遷評價看,重點不在政治黑暗方面,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儒學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材料只是在說曹參的用人,不能以偏概全地說美化了漢代整個用人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3.如表為北魏均田制關于種植谷物之田——露田授田數額及還受的規定。它表明北魏政府授田的動機在于()授田男子年滿十五歲,受露田四十畝,女子受田二十畝,奴婢依照良人(法律上的自由人)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限止四牛還受男子、女子年愈七十還受奴婢、丁牛隨有無以還受A.限制貧富分化 B.消除土地兼并 C.打擊豪強地主 D.保障財政收入【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北魏推行均田制,對百姓進行授田,而得到田地的農民需向國家承擔繳納賦稅的義務,據材可知,北魏政府授田的目的是保證財政收入,D項正確;北魏政府授田的目的是維護統治,保障財政收入,而非限制貧富分化,排除A項;消除土地兼并,不符合歷史史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政府實行均田制的目的,與打擊豪強地主關系不大,排除C項。故選D項。4.唐高宗咸亨年間,薩珊波斯被阿拉伯軍隊所滅,波斯王子卑路斯到唐朝求救。唐朝封他為右武衛將軍,讓他在長安城里做官,跟隨他來的波斯王室成員和貴族子弟上千人后來也都一直居住在長安。唐朝的做法反映出()A.唐朝文化開放包容的特征 B.中華民族樂善好施的特質C.唐朝官員居高臨下的心態 D.古代中國天下中心的意識【答案】A【解析】據題干“波斯王子卑路斯被唐朝封官”“波斯王室成員定居長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對外來文化采取開放態度,接納異域人士入朝為官、允許其長期居住,體現了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國家層面的政治文化舉措,而非民間慈善行為,排除B項;授予官職并安置是平等接納而非居高臨下,排除C項;“天下中心意識”強調等級秩序和藩屬關系,而題干更突出唐朝對外來群體融入的包容性,排除D項。故選A項。5.據統計,明代貴州共建有宣慰司儒學6所、州學4所、府學12所、衛學23所、縣學10所、書院38所。清代更盛,貴州所轄11府40州縣都設有官學,共有書院140所,義學301所。這一時期學校教育的發展有利于當地()A.改土歸流的實施 B.社會風氣的改良 C.貧困現象的消除 D.自治范圍的擴大【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明代貴州共建有宣慰司儒學6所……清代……共有書院140所,義學301所”可知,學校傳播儒家倫理,逐步改變當地少數民族的習俗,促進社會風氣文明化,因此這一時期學校教育的發展有利于當地社會風氣的改良,B項正確;改土歸流的實施??是政治手段,教育是其配套措施而非結果,二者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排除A項;貧困現象的消除??夸大了教育作用,貧困涉及經濟結構問題,排除C項;??自治范圍的擴大??與史實矛盾,明清通過改土歸流削弱地方自治,排除D項。故選B項。6.1876年,由英國駐滬領事倡議、中外士紳協力創辦的上海格致書院正式成立,其考課題目的變化反映了19世紀后半期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下列選項可能出自19世紀90年代的是()A.中國近日講求富強之術當以何者為先論B.輪船電報二事應如何剔弊方能持久論C.中國如何效法西方振興商務D.近日北邊防務輕重緩急何在論【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重心從“自強”轉向“求富”,維新派倡導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以挽救民族危機。因此“中國如何效法西方振興商務”

契合這一時期的變革需求,反映了甲午戰后對經濟近代化的探索,C項正確;“中國近日講求富強之術當以何者為先論”更契合洋務運動早期對“器物層面”的探索,排除A項;輪船招商局(1872年)、電報局(1880年代)是洋務運動的標志性民用企業,討論“剔弊”更可能在19世紀80年代企業弊端顯現時提出,排除B項;“近日北邊防務輕重緩急何在論”屬于特定軍事問題,而19世紀90年代已轉向制度、經濟等更深層改革,排除D項。故選C項。7.如表為1873—1910年中國進口商品與進口機器設備總值變化統計表。它表明這一時期()年份進口商品總值進口機器設備總值實數(千元)指數實數(千元)指數占進口商品總值的(%)187310348710083831008.11893235823228197332358.419035090594927658291415.01910721299697126493150917.5A.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 B.中國外貿逆差成倍增長C.實業救國的實踐取得顯著成效 D.民族工業獲得一定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873—1910年,中國機器設備進口總值(指數從100到1509)遠超進口商品總值的增長(指數從100到697),機器設備占進口商品總值的比例從8.1%升至17.5%,說明國內對生產設備的需求大幅增加。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尤其是甲午戰爭后,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民族資本家興辦實業,推動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與數據反映的機器設備進口增長高度吻合,D項正確;表格數據僅反映進口商品總值和機器設備進口的變化,無法直接證明政治或主權層面的半殖民地化加深,排除A項;表格僅提供進口數據,未提及出口數據,無法計算貿易逆差,排除B項;表格僅顯示進口數據,未涉及國內生產情況,排除C項。故選D項。8.1920年,哲學家張申府在解釋自己皈信馬克思主義時說:“吾的根本主張是廢國、減產、絕婚姻。感受資本主義的惡果……對于社會主義自然要絕對的信奉。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的精華,對于共產主義自然要更絕對地信奉。”這一解釋表明他()A.代表了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心聲 B.仍未突破改良主義的藩籬C.對馬克思主義內涵理解存在偏差 D.深受民主革命綱領的影響【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吾的根本主張是廢國、減產、絕婚姻”“感受資本主義的惡果……對于社會主義自然要絕對的信奉”等信息可知,張申府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過于極端,認為資本主義是完全錯誤的,沒有理解到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提升生產力的作用,體現了他對馬克思主義在理解上存在偏差,C項正確;結合所學,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心聲主要體現在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對民主與科學的追求以及對新思想的傳播和接受上,張申府過激性的信仰馬克思不能代表當時知識分子的心聲,排除A項;根據材料“吾的根本主張是廢國、減產、絕婚姻”可知,張申府主張對當時的國家進行深刻的徹底的變革,說明跳出改良主義的藩籬,主張革命,排除B項;張申府是馬克思主義的擁護者,近代民主革命綱領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他主張不符,1922年,中共二大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并區分階段性目標,更具實踐性和徹底性的民主革命綱領,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9.如圖為某五年計劃各項投資在總投資計劃中所占比例示意圖。該投資計劃體現了黨和政府()A.迫切發展工業的戰略需求 B.迅速超越美英等國的理想C.穩步推進改革開放的追求 D.全面融入全球化戰略構想【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基礎極其薄弱,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亟需工業化支撐。五年計劃中工業投資占比高達58.2%,表明政府集中資源優先發展工業的戰略,A項正確;五年計劃是長期、務實的國家規劃,而非盲目追求速度,排除B項;改革開放始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且投資結構會更均衡,與題干中高度集中的工業投資不符,排除C項;中國全面融入全球化始于2001年加入WTO,與題干背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0.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對外政策基本上遵循“一條線、一大片”的外交方針,這在當時是十分合理和必要的。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該方針逐漸喪失了必要性,甚至還出現了一些不利的后果。其不利后果主要表現在它()A.阻礙了中美關系的發展 B.縮小了外交的回旋余地C.嚴重威脅國家戰略安全 D.過分強調經濟關系基礎【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對外政策基本上遵循‘一條線、一大片’的外交方針……進入80年代,該方針逐漸喪失了必要性,甚至還出現了一些不利的后果”并結合所學知識80年代國際形勢變化與中國外交調整,可知,“一條線、一大片”方針導致外交策略僵化,難以適應中蘇關系緩和及多邊外交需求,B項正確;阻礙中美關系發展??與史實矛盾,80年代中美關系總體穩定,排除A項;威脅國家戰略安全??不符合實際,80年代蘇聯威脅減弱(戈爾巴喬夫改革),中國未面臨直接安全危機,排除C項;過分強調經濟關系??與“一條線、一大片”方針的??政治軍事對抗??性質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1.在人類早期文明中,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制了和中國農歷非常接近的陰歷,把一年確定為12個月,并創立了置閏的方法。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很早便從事天文學研究,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這些地區的天文學研究主要是服務于()A.文化傳播的需要 B.君主統治的需要 C.農業生產的需要 D.宗教祭祀的需要【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蘇美爾人創制陰歷并置閏,古埃及發明太陽歷,均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古代農業依賴季節規律,播種、收獲需精確掌握時間,蘇美爾陰歷通過確定12個月和置閏調整農時,埃及太陽歷依據尼羅河泛濫周期安排耕作,兩者核心目的是保障農業活動有序進行,C項正確;這些歷法主要服務日常生產生活,而非側重于文化傳播,排除A項;雖然君主統治可能運用天文知識強化權威,但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B項;宗教祭祀可能參考歷法,但材料強調歷法對自然周期的觀測與適應,核心仍是農業生產需求,排除D項。故選C項。12.如圖為中世紀法國的一份契約。它可以用來佐證當時法國()謹以圣父、圣子和圣靈的名義……我,路易,在法國國王的恩典下,向所有在場的人宣布,香檳伯爵亨利把薩韋尼的封地授予博韋主教巴塞羅繆及其繼位人。為了上述封地,主教答應為亨利伯爵提供一名騎士軍役、司法服務……還同意未來的主教也履行同樣的義務。契約締結于曼蒂斯,1167年……中書令休記錄。A.世俗王權超越教權 B.教權與王權的融會 C.人身依附關系松弛 D.封建的權利與義務【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香檳伯爵亨利將封地授予博韋主教,主教承諾提供騎士軍役和司法服務,并約定繼任者履行同等義務,體現了封君封臣制度中土地分封與軍事、司法義務的對應關系,D項正確;材料僅提及國王路易作為見證者,未展現王權與教權力量對比,且契約主體是伯爵與主教,無法推斷世俗王權超越教權,排除A項;契約內容聚焦封臣義務而非教權與王權的結合,且中世紀教權與王權長期存在斗爭而非融會,排除B項;從契約中主教需為伯爵履行義務可知,當時人身依附關系并不松弛,排除C項。故選D項。13.18世紀50年代,重農學派在法國興起。他們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的客觀規律是上帝制定的“自然秩序”,政策、法令等是“人為秩序”,并基于自然秩序提出反對重商主義,重視農業的思想體系。該學派的主張體現了()A.宗教改革的社會影響 B.啟蒙運動的思想威力 C.工業革命的強力沖擊 D.英法矛盾的不斷升級【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重農學派……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的客觀規律是上帝制定的‘自然秩序’,政策、法令等是‘人為秩序’”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啟蒙運動強調理性與自然法則可知,重農學派主張遵循自然規律、反對人為干預經濟的理念,直接受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的影響,體現了啟蒙運動的思想威力,B項正確;宗教改革的社會影響??主要涉及宗教領域改革,與重農學派的經濟理論無關,排除A項;工業革命的強力沖擊??時間不符,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始于英國,法國此時尚未大規模工業化,排除C項;英法矛盾升級??屬于政治軍事沖突,與重農學派的經濟思想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14.18世紀末消費主義觀念出現,其主要觀點是鼓勵人們消費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鼓勵所有人應該善待自己、寵愛自己。19世紀六七十年代,卡爾·門格爾等學者提出,正是消費,而不是勞動,創造了價值。這表明()A.傳統的購物方式被取代 B.人類開始關注并善待自我C.新的生活方式應時而生 D.盲目消費成為社會的主流【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鼓勵人們消費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正是消費,而不是勞動,創造了價值”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后,產能提升需要刺激消費,18世紀末的消費主義觀念與19世紀門格爾的“消費創造價值”理論反映的不僅是觀念變化,更是社會結構和經濟理論的系統性變革,推動了一種以消費為中心的新生活方式,C項正確;題干未提及購物方式的具體變化,而是強調消費觀念和理論的演變,排除A項;雖然消費主義鼓勵“善待自己”,但“開始關注”這一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盲目消費”屬于過度推斷,且題干未提及消費的“盲目性”或社會主流態度,排除D項。故選C項。15.列寧曾在一次針對時局發表的演講中指出:“我們的一舉一動似乎表明可以在一個幾乎不存在資本主義的國家建成社會主義。在建成一個社會主義社會之前,我們必須重建資本主義?!逼湟庠趶娬{()A.俄國尚不具備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B.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C.蘇俄必須調整經濟政策以鞏固政權D.新經濟政策完全脫離蘇俄的社會實際【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當時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政治經濟危機,所以列寧強調“在建成一個社會主義社會之前,我們必須重建資本主義”,表明需調整經濟政策,利用資本主義(允許市場、私營經濟存在)恢復和發展經濟,進而鞏固政權,C項正確;俄國十月革命已成功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且材料聚焦革命后的建設而非革命前提,排除A項;“最薄弱環節”是列寧對帝國主義時代俄國革命可能性的分析,與材料中革命后經濟建設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新經濟政策正是基于蘇俄小農經濟占主導的現實而制定,強調利用資本主義因素恢復經濟,并不是脫離實際,排除D項。故選C項。16.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獨立的民族國家先后實行進口替代戰略和出口面向戰略,大力發展民族經濟。但與此同時,他們并沒有擺脫反而加大了對西方國家的依附。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國家經濟政策調整不及時 B.原殖民國家繼續經濟滲透C.西方國家的技術力量比較強大 D.國際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新獨立的民族國家……沒有擺脫反而加大了對西方國家的依附”并結合所學知識二戰后國際經濟舊秩序以發達國家主導的不平等分工為基礎,可知發展中國家在舊秩序下被迫出口初級產品、高價進口工業品,且國際金融體系由西方控制,導致經濟依附加深,因此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國際經濟舊秩序,D項正確;政策調整不及時??并非主因,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本身就是政策調整,但受制于舊秩序結構的影響,排除A項;原殖民國家滲透??是舊秩序的表現之一,但依附性源于整個體系,非單一前殖民國行為,排除B項;??西方技術力量強大??是舊秩序的技術層面,但依附性還包括金融、貿易規則等,C項片面,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希臘半島各地的爭斗中,一些要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口,漸漸變成繁榮的商業中心,它們具有越來越多的城市特征,并且向周圍地區擴張勢力。它們向周圍農村收稅并且重新分配多余的農產品以供養城市里的人口生活。到公元前800年,許多城邦成為繁華的城市,成為希臘政治組織的中心。城邦的政治形式各不相同,受外部影響很少?!幾越芾铩け咎乩詹亍R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中國首個全國性城市體系是由秦始皇建的。他以36個郡和約800個縣為基礎,營造了一個約800個城市的全國城市體系。其后,在北邊的新開辟土地上新增了44個城市,在國家的南、東南和西南方也出現了同類發展,全國的郡增至48個,而縣增至約900個。漢武帝的征戰使漢代郡的數目在公元2年增至103個,縣增至1484個。武帝下詔把所有郡治和縣治都定性為城市,并設有市肆,為以后歷代開創了中國城市體系的指導原則?!幾匝P旋《中國城市文明史》材料三兩宋時期出現中國歷史另一個城市發展的新起點——商業鎮?!懊窬鄄怀煽h而有稅課者,則為鎮,或以官監之”,不少鎮出現在大型商貿城市周邊。1080年,在全國1135個縣中,共有1810個此類鎮,其中23.5%設有稅館。明朝中期以后又新出現了不少商業市鎮,其中南方出現了市166座、鎮205座。這些市的規模較小,人口約100一300戶,鎮的人口較多,約1000戶,一些大鎮如景德鎮,人口更達1萬戶?!幾匝P旋《中國城市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指出希臘城市發展與秦漢城市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三,指出宋明時期城市發展出現的新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對古代中國城市文明發展產生的影響?!敬鸢浮浚?)希臘:城市的經濟職能突出;未形成全國性的城市體系;城市治理多元。秦漢:以行政性城市為主導(或城市以行政功能為主);形成統一的全國性城市體系;城市治理高度統一。(2)變化: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不斷發展;南方商業市鎮數量增加。影響:城市發展獲得新動力,商業發展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進一步完善了城市的體系和功能;推動城市文化的繁榮;促使政府完善城市管理。【解析】【小問1】希臘:根據材料“在希臘半島各地的爭斗中,一些要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口,漸漸變成繁榮的商業中心”可知,城市的經濟職能突出;根據材料“向周圍地區擴張勢力。它們向周圍農村收稅并且重新分配多余的農產品以供養城市里的人口生活。到公元前800年,許多城邦成為繁華的城市,成為希臘政治組織的中心”可知,未形成全國性的城市體系;根據材料“城邦的政治形式各不相同,受外部影響很少”可知,城市治理多元。秦漢:根據材料“中國首個全國性城市體系是由秦始皇建的。他以36個郡和約800個縣為基礎,營造了一個約800個城市的全國城市體系”“武帝下詔把所有郡治和縣治都定性為城市,并設有市肆,為以后歷代開創了中國城市體系的指導原則”可知,以行政性城市為主導(或城市以行政功能為主);形成統一的全國性城市體系;城市治理高度統一?!拘?】變化:根據材料“兩宋時期出現中國歷史另一個城市發展的新起點——商業鎮”“不少鎮出現在大型商貿城市周邊。1080年,在全國1135個縣中,共有1810個此類鎮”“明朝中期以后又新出現了不少商業市鎮”可知,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不斷發展;根據材料“其中南方出現了市166座、鎮205座。這些市的規模較小,人口約100一300戶,鎮的人口較多,約1000戶,一些大鎮如景德鎮,人口更達1萬戶”可知,南方商業市鎮數量增加。影響:根據材料“兩宋時期出現中國歷史另一個城市發展的新起點——商業鎮”“不少鎮出現在大型商貿城市周邊”可知,城市發展獲得新動力,商業發展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根據所學知識,可以從進一步完善了城市的體系和功能;推動城市文化的繁榮;促使政府完善城市管理等方面分析。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抗日戰爭爆發后,陜甘寧邊區實行獎勵和保護實業家發展各種工業的政策。1938年2月,上海利用五金廠的沈鴻帶領7名青年工人,攜帶10部機器以及兩箱科技圖書到達延安,加入中央軍委總供給部兵工廠一廠,創建了延安第一座機器廠,造出了不少機器,改變了軍工生產面貌。1938年3月,中共中央軍委設立軍事工業局統一指揮和設計陜甘寧邊區的兵工生產。軍事工業局成立后,利用邊區相對穩定的有利環境條件,在邊區初步建成一個互相配套的兵工生產體系。邊區工廠的管理干部來自四面八方,有經歷過長征的干部……有在蘇聯學過軍工的知識分子,有抗戰開始后到達延安的大批知識分子,有來自太原兵工廠、重慶兵工廠的技術工人等。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使干部、技術人員和工人之間的團結問題得到解決。同時邊區注意改善和提高職工生活。1939年5月、1940年1月陜甘寧邊區連續在延安舉辦了兩屆工業展覽會,展出了手工業、礦業、機械工業等方面的產品,表揚工業生產中的先進人物。到1942年,陜甘寧邊區的公營工廠發展到62家。到1944年,已有120多個公營工廠。其中,軍工局系統的8個工廠生產的槍支保證了邊區內部隊槍支補充的需要,為邊區和其他根據地提供了火藥。延長石油廠和永坪分廠保證了無線電臺、各種機器工廠及一部分汽車和油燈所需的油料。民用工業方面,紙張、油墨、鞋襪等,保證了邊區80%到100%的供應。——摘編自張守廣《抗日戰爭與中國工業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陜甘寧邊區工業迅速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陜甘寧邊區工業迅速發展的重大歷史意義?!敬鸢浮浚?)原因:邊區政府的重視和正確領導(政策正確、領導得力、思想工作到位等);各階層人民的團結和有力支持;適應軍事斗爭的需要。(2)意義:壯大了邊區的抗日力量;有力支援了其他根據地的抗戰斗爭;積累了豐富的工業技術經驗;豐富了黨領導經濟建設的經驗,對此后黨領導經濟建設產生了一定影響。【解析】【小問1】據材料“抗日戰爭爆發后,陜甘寧邊區實行獎勵和保護實業家發展各種工業的政策”,可得出邊區政府的政策正確;據材料“1938年3月,中共中央軍委設立軍事工業局統一指揮和設計陜甘寧邊區的兵工生產”,可得出邊區政府的領導得力;據材料“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使干部、技術人員和工人之間的團結問題得到解決。同時邊區注意改善和提高職工生活”,可得出邊區政府的思想工作到位;據材料中實業家、長征干部、知識分子、技術工人、公營工廠和民用工業等為邊區提供供應可得出各階層人民的團結和有力支持;據材料“軍工局系統的8個工廠生產的槍支保證了邊區內部隊槍支補充的需要,為邊區和其他根據地提供了火藥。延長石油廠和永坪分廠保證了無線電臺、各種機器工廠及一部分汽車和油燈所需的油料。民用工業方面,紙張、油墨、鞋襪等,保證了邊區80%到100%的供應”,可得出適應軍事斗爭的需要。【小問2】據材料“軍工局系統的8個工廠生產的槍支保證了邊區內部隊槍支補充的需要,為邊區和其他根據地提供了火藥“,可得出壯大了邊區的抗日力量;有力支援了其他根據地的抗戰斗爭;據材料“軍事工業局成立后,利用邊區相對穩定的有利環境條件,在邊區初步建成一個互相配套的兵工生產體系”“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使干部、技術人員和工人之間的團結問題得到解決。同時邊區注意改善和提高職工生活”,可得出積累了豐富的工業技術經驗,對此后黨領導經濟建設產生了一定影響。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83年,沈陽市率先成立中國第一家人才中介服務機構,人才市場開始起步。1984年,全國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人才服務機構。1985年,中共中央出臺《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允許高校有一定自主分配的權力,一些高校進行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供需見面”的試點。1986年《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出臺,提出要逐步實行畢業生自主擇業,用人單位擇優錄用。從總體來看,這一時期大學生分配仍以計劃分配為主。1989年,人事部召開第一次全國人才流動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有利于人才流動市場機制建設?!幾岳钗摹吨腥A人民共和國社會史(1949一2012)》(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80年代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80年代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舉措并說明其時代價值?!敬鸢浮浚?)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對人才體制改革提出客觀要求;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傳統的人才管理體制已不適合時代需要。(2)舉措:各地建立人才服務機構;提出建設人才流動市場機制;改革高校畢業生分配制度(建立雙向選擇的人才分配機制)。價值:有力地配合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實際需要;為實現人才的市場配置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解析】【小問1】背景:根據材料“人才市場開始起步”“提出要逐步實行畢業生自主擇業,用人單位擇優錄用”并結合所學可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對人才體制改革提出客觀要求;根據材料“允許高校有一定自主分配的權力”“供需見面”并結合所學可知,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根據材料“大學生分配仍以計劃分配為主”并結合所學可知,傳統的人才管理體制已不適合時代需要。【小問2】舉措:根據材料“沈陽市率先成立中國第一家人才中介服務機構”“1984年,全國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人才服務機構”可知,各地建立人才服務機構;根據材料“明確提出要加快有利于人才流動市場機制建設”可知,提出建設人才流動市場機制;根據材料“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進行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供需見面’的試點”可知,改革高校畢業生分配制度(建立雙向選擇的人才分配機制)。價值:根據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