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5屆北京市門頭溝區高三下學期一模歷史試題本試卷共10頁,100分。考試時長9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答題卡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宜侯夨(cè)簋是西周早期青銅器,其銘文記載:“錫(賜)土:厥甽三百……錫在宜王人[十]又七里……錫奠(職官)七伯,厥廬(附屬人口)千又五十夫。”這一記載反映出此時()A.禮樂制度推動了文化認同 B.內外服制強化了國家管理C.分封制授土授民鞏固統治 D.甲骨文是記錄歷史的媒介【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該銘文提到“錫土”“王人”“厥廬”,可知是周天子賜給宜侯土地、人口等,符合分封制授土授民鞏固統治的特征,C項正確;禮樂制度主要通過禮儀規范和音樂等級維護宗法秩序,材料未涉及禮儀、音樂或等級規范內容,無法體現文化認同的構建,排除A項;內外服制是商朝的制度,題干是西周早期青銅器銘文,時間不符,排除B項;甲骨文是商朝占卜記錄的主要載體,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金文)已成為記錄歷史事件的重要形式,題干中的宜侯夨簋本身就是金文載體,與甲骨文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2.1965年,在北京西郊西晉墓中出土了掐絲鑲嵌銀鈴(如右圖),具有西域風格。銀鈴整體采用了鏨刻、焊接、鑲嵌等多種繁雜的工藝,頂部有辟邪座環鈕,四周以掐絲工藝制成八個樂人形象,中間帶萬向軸,無論銀鈴如何擺動,均可保持平衡。該文物佐證了西晉時期()A.手工業與科技結合的高超水平 B.中原與西域民族交融達到頂峰C.佛教盛行影響了傳統藝術創作 D.樂舞文化從貴族化轉向平民化【答案】A【解析】據材料信息“西晉墓中出土了掐絲鑲嵌銀鈴(如右圖),具有西域風格。銀鈴整體采用了鏨刻、焊接、鑲嵌等多種繁雜的工藝,頂部有辟邪座環鈕,四周以掐絲工藝制成八個樂人形象,中間帶萬向軸,無論銀鈴如何擺動,均可保持平衡”可知,掐絲、鑲嵌等工藝需高超手工技術,體現手工業發達。萬向軸設計符合物理學原理,需精密計算與機械制造能力,題干明確提及工藝復雜性和科技應用,直接指向手工業與科技結合,A項正確;西晉時期雖存在民族交流,如銀鈴的西域風格,西晉短暫且戰亂頻繁,民族交融未達頂峰,另外一件西域風格器物僅能反映交流存在,無法證明“頂峰”,排除B項;題干中的辟邪座環鈕屬中國傳統神獸,與佛教無關;樂人形象亦未體現佛教主題。西晉佛教雖已傳入,但盛行于南北朝至隋唐,西晉佛教影響力有限,排除C項;銀鈴為墓葬陪葬品,工藝復雜,屬貴族階層用品,無法體現“平民化”。八樂人可能象征禮儀或貴族娛樂,與平民生活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3.《禮記·王制》中提出對待蠻戎夷狄要“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即采取“因俗而治”的治理原則,以穩固邊疆地區。唐朝政府秉承了上述邊疆治理原則,使邊疆、內地各民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以下可為唐朝“因俗而治”提供史料佐證的是()序號史料出處①“自太宗平突厥……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新唐書》②“(吐蕃)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儒者典書疏。”《新唐書》③“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依法律論。”《唐律疏議》④“接乎開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新唐書》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自太宗平突厥……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記載了唐太宗以突厥首領為世襲都督、刺史,保留其原有統治方式,符合題意,①正確;“(吐蕃)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儒者典書疏。”反映了吐蕃子弟學習中原文化的信息,屬于文化交流而非保留習俗,②錯誤;“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依法律論。”反映了《唐律疏議》規定同類相犯依本俗法,明確尊重各族習慣法,體現“因俗而治”,③正確;“接乎開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描述了設置節度使的信息,屬于軍事防御措施,與治理習俗無關,④錯誤。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4.常平倉,司馬光稱其為“三代之良法也”,所謂:“常平倉法,以豐歲谷賤傷農,故官中比在市添價收糴(買入糧食)……兇歲谷貴傷民,故官中比在市減價出糶(賣出糧食)……物價常平,公私兩利。”由此可見,常平倉()A.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 B.反映了古代糧食儲備技術進步C.體現出了政府救濟的重點在救災 D.能夠有效調節糧價保障農民利益【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常平倉在豐收時政府加價收購糧食,災年則減價賣出,起到了平衡物價、讓公私均獲益的效果,有效調節糧價,一定程度保障了農民利益,D項正確;從材料看,常平倉發揮作用可穩定物價、公私兩利,未體現增加政府財政負擔,排除A項;材料重點闡述常平倉能夠有效調節糧價保障農民利益,未涉及古代糧食儲備技術變化,排除B項;常平倉有救災的功能,但材料強調常平倉能夠有效調節糧價保障農民利益,材料未體現政府救濟的重點,排除C項。故選D項。5.侯官響在《明代萬歷時期蘇州府的賦稅結構》一文中,對16世紀中晚期的蘇州府各賦稅項目進行考察計算,得到蘇州府萬歷初年的賦稅結構(如下圖)。該賦稅結構數據表明當時蘇州府()A.民眾賦役負擔沉重 B.賦稅總額在全國的占比最高C.農業經營方式多樣 D.對百姓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明代萬歷時期蘇州府的賦稅結構》”及所學可知,蘇州府的徭役折銀占比9.64%,說明部分徭役以折銀形式征收,這是一條鞭法實施的體現。一條鞭法把丁稅、徭役和雜征合并為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使得政府對百姓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D項正確;表中只涉及賦稅結構比例,無法直接得出民眾賦役負擔沉重與否,需要知道具體賦稅征收量以及民眾收入等情況,排除A項;圖中只是蘇州府自身的賦稅結構,沒有與全國其他地區對比的數據,不能得出賦稅總額在全國占比最高的結論,排除B項;賦稅結構主要體現的是賦稅來源的構成比例,與農業經營方式無邏輯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6.茶是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的重要商品。下表是1838—1855年廣州、上海兩地茶出口量的相關數據,下列說法中對兩地茶出口量總體變化趨勢的原因分析正確的是()年份茶(磅)廣州上海1838—184242,353,000——184317,727,730——184469,327,5001,149,000185164,468,10036,722,500185236,127,10057,675,000185331,796,00069,431,000185516,700,00080,221,000①五口通商使中國舊有對外貿易格局發生變化②廣州民眾自發抵抗英法聯軍使行商環境惡化③太平天國運動致使原有的商貿體系難以維持④東南互保章程使長江流域秩序免受戰爭破壞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廣州的茶葉出口量在1842年之后呈下降趨勢,上海的茶葉出口量在1842年之后呈上升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后,廣州和上海被開辟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使中國舊有對外貿易格局發生變化,①正確;1851年——1864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的統治疆域位于長江中下游,長達十數年的內亂嚴重影響長江中下游的商貿體系,致使原有的商貿體系難以維持,與材料相符合,③正確;廣州民眾自發抵抗英法聯軍使行商環境惡化,與材料無關,②錯誤;東南互保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時間與題干時間不符,與材料無關,④錯誤。據結論可知,①③正確,B項正確;②④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7.1912年,蔡元培發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批判清末制定的“忠君”“尊孔”教育宗旨。他認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和,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均須刪除,提出應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并解釋說:“何謂公民道德?曰,法蘭西之革命也,所標揭者,曰自由、平等、親愛。道德之要旨,盡于是矣。”這反映出蔡元培()①否定中國儒家傳統倫理道德觀念②推崇辛亥革命所建立的共和政體③反對清末新政各項教育改革舉措④順應時代潮流主張進行教育變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蔡元培在1912年發表的《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中批判清末“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但并未全盤否定儒家傳統倫理,僅反對將其作為強制信條,①錯誤;他明確強調“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和”,結合1912年中華民國的建立可知蔡元培認同共和政體,②正確;材料僅提及刪除舊教育宗旨,未否定清末新政所有教育改革舉措,③錯誤;他主張以自由、平等、親愛為核心的公民道德教育,契合民國初年民主共和的時代需求,④正確。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8.以下為中華民國二十年十月份接連刊登于《申報》的廣告,其共同反映了()A.全國團結抗戰局面初步形成 B.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迎來了短暫的春天C.實業救國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D.商業廣告的創作與時局變化緊密相關【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民國二十年是1931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民族危機加深,這些廣告中出現“國難”“救國”等字樣,體現了商業廣告創作與時局變化緊密相關,通過這種方式喚起民眾愛國意識,促進國貨銷售,D項正確;全國團結抗戰局面初步形成的標志是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排除A項;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迎來短暫春天是在一戰期間(1914-1918年),排除B項;1931年民族危機加深,雖然實業救國思潮存在,但并未成為社會主流思想,排除C項。故選D項。9.以下文件內容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農民正面的敵人,更是列強與軍閥官僚,故中國的無產階級應當最先竭全力參加促進此國民革命,并喚醒農民,與之聯合而督促茍且偷安的資產階級,以引導革命到底。”②“歷史已經證明這個方針是完全必要,完全正確,并且是完全成功的。但是,采取這樣一種工作方式的時期現在已經完結。從現在起,從新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③“以西安事變和國民黨三中全會為起點國民黨政策上的開始轉變,以及蔣介石先生七月十七日在廬山關于抗日的談話,和他在國防上的許多措施,是值得贊許的。”④“所有封建地主、豪紳、軍閥、官僚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無論自己經營或出租,一概無任何代價的實行沒收。被沒收來的土地,經過蘇維埃由貧農與中農實行分配。”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答案】B【解析】據材料“農民正面的敵人,更是列強與軍閥官僚,故中國的無產階級應當最先竭全力參加促進此國民革命,并喚醒農民,與之聯合而督促茍且偷安的資產階級,以引導革命到底”可知,材料中的“國民革命”是指①19241927年的國民大革命時期;材料“②歷史已經證明這個方針是完全必要,完全正確,并且是完全成功的。但是,采取這樣一種工作方式的時期現在已經完結。從現在起,從新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反映的是1949年春七屆二中全會時期,是由城市到鄉村,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材料③“以西安事變和國民黨三中全會為起點的國民黨政策上的開始轉變,以及蔣介石先生七月十七日在廬山關于抗日的談話,和他在國防上的許多措施,是值得贊許的”,反映的是1937年七七事變后,蔣介石發表的關于抗日的講話;材料④“所有封建地主、豪紳、軍閥、官僚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無論自己經營或出租,一概無任何代價的實行沒收。被沒收來的土地,經過蘇維埃由貧農與中農實行分配”,反映的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蘇維埃政權領導的土地革命。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10.下圖為北京市門頭溝區某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活動計劃,計劃內容反映出()XX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2024年1月活動計劃活動時間活動主題活動地點2024年1月4日下午2:00——4:00移風易俗——防患于未“燃”理論宣講室2024年1月8日下午2:00——4:00普法宣傳——憲法進社區·普法惠民心市民教育室2024年1月12日下午2:00——4:00弘揚時代文明新風——愛心義診暖人心理論宣講室2024年1月15日下午2:00——4:00全民閱讀——閱讀點亮人生市民教育室2024年1月19日下午2:00——4:00科學普及——讓溝通拉近親子距離科學宣傳室2024年1月22日下午2:00——4:00學習《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理論宣講室2024年1月26日下午2:00——4:00全民健身——健康生活每一天健身活動室2024年1月29日下午2:00——4:00文藝匯演——書畫韻社區文化活動室①社區迅速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②社區承擔著多方面的公共服務功能③社區著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④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優勢明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基層自治主要指居民委員會等組織的民主管理,題干未提及自治實踐如選舉、決策等,①錯誤;社區活動涉及多領域服務,如普法、義診、健身、閱讀等,體現了公共服務功能,②正確;活動主題如移風易俗、普法、學習論述等均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③正確;材料未涉及社會保障制度如醫療、養老等具體內容,④錯誤。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11.《佛國記》記述了東晉僧人法顯公元399年至413年西行求法的所見所聞,其中記載印度“民人富盛,競行仁義”“王治不用刑罔,有罪者但罰其錢,隨事輕重,雖復謀為惡逆,不過截右手而已……”上述材料反映出()A.此時佛教在印度產生并且盛行 B.笈多王朝統治下的印度經濟發展、政治穩定C.種姓制度使印度社會秩序穩定 D.伊斯蘭教的流行有利于印度經濟與社會發展【答案】B【解析】據材料“印度‘民人富盛,競行仁義’‘王治不用刑罔,有罪者但罰其錢,隨事輕重,雖復謀為惡逆,不過截右手而已……’”可得出,公元399年至413年笈多王朝統治下的印度人民生活殷富,仁義施行,國王統治輕用刑罰,犯罪給與經濟上的懲罰,謀逆也給與截取右手的懲罰,可見當時經濟發展程度較高,政局相對穩定,B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排除A項;材料體現公元399年至413年古印度的社會經濟和政局,未涉及種姓制度,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伊斯蘭教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12.史學家吳于廑認為,西歐中世紀城市的發展使之演變為封建制度的侵蝕物和對立物。可以支持此觀點的是()①城市工商業發展培育新的社會力量②城市中的社區功能發展到多個方面③城市興辦大學推動世俗文化的傳播④城市以金錢人力支持王權促進統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西歐中世紀城市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市民階級(如商人、手工業者)的崛起,他們逐漸擺脫封建領主控制,形成獨立的經濟和政治力量,沖擊了封建等級制度,①正確;城市社區功能多樣化更多體現城市自治管理的發展,并未直接體現與封建制度的對立,②錯誤;城市大學打破教會對教育的壟斷,傳播理性與世俗知識,削弱封建神權統治的思想基礎,③正確;城市通過財稅和軍事支持強化王權,推動國家統一,客觀上削弱了封建割據勢力,④正確。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13.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并決定商品的價值,大衛·李嘉圖精辟指出商品價值決定于勞動時間,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剩余價值學說,這說明()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④杰出人物對歷史有決定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到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反映了不同時期經濟學家對社會經濟現象的認識深化,體現了社會存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推動社會意識(經濟理論)的演進,①正確;材料未涉及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直接作用,而是強調理論家的思想貢獻,②錯誤;勞動價值論及剩余價值學說屬于社會意識中的經濟理論,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其發展基于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變化,③正確;材料雖提及杰出人物的理論貢獻,但馬克思主義否認個人對歷史的決定作用,強調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④錯誤;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14.20世紀,國際法的范圍和作用都有了進一步發展,下表中史實與結論對應準確的是()史實結論A一戰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國際聯盟,規定了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國聯在決議過程中實現了公正與平等B1928年,美、法等國簽訂了《非戰公約》,宣布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美、法等國認識到和平談判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最主要方式C1945年,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安理會避免了世界各地的軍事沖突,維護了世界和平D二戰后,在裁軍、人權、環境、海洋、外層空間等方面,頒布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展A.A B.B C.C D.D【答案】D【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國際法的范圍和作用都有了進一步發展,涉及了裁軍、人權、環境、海洋、外層空間等方面,頒布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D項正確;據所學可知,一戰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國際聯盟,規定了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但國聯成為英法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不可能實現“公正、平等”,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1928年,美、法等國簽訂了《非戰公約》,宣布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公約的拘束力 拘束力因美、英、法等國的保留而受到削弱。美國的保留是,維護門羅主義為其國防體系的一部分權利;英國的保留是,世界上某些區域的“幸福和完整”,對于英國的和平與安全具有特殊和重大利益關系,因而保衛這些區域不受攻擊須視為一種自衛措施;法國則保留在其同盟國遭受攻擊時給予支持的權利。這些保留超出了自衛權的范圍,是帝國主義國家強權政治的表現,因此結論“美、法等國認識到和平談判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最主要方式”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據材料“安理會避免了世界各地的軍事沖突,維護了世界和平”可知,“避免了”的說法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15.有學者認為,16世紀至20世紀,世界貨幣體系先后經歷了以西班牙銀元為主導(16世紀——19世紀初)、以英鎊為中心(19世紀初——1944年)、以美元為主導(1944年以后)的演變,下列選項中對這一演變進程描述正確的是()A.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由主導國綜合國力決定B.經濟全球化直接推動了世界貨幣體系變革C.軍事霸權在世界經濟秩序中具有決定作用D.科技進步是世界貨幣體系演變的根本動力【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國際貨幣體系演變過程中,西班牙、英國、美國先后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成為主導國,如西班牙通過殖民擴張積累白銀確立銀元地位,英國依托工業革命和貿易霸權確立英鎊中心地位,美國在二戰后以強大工業和經濟實力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美元主導地位,A項正確;經濟全球化是貨幣體系變革的背景而非直接推動力,19世紀前全球化程度有限,西班牙銀元主導更多依賴殖民而非全球貿易,排除B項;軍事霸權雖能鞏固經濟地位,但貨幣體系核心是經濟實力而非單純軍事力量,如荷蘭17世紀軍事強盛卻未主導貨幣體系,排除C項;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但并非貨幣體系演變的根本動力,如西班牙銀元主導時期科技水平有限,排除D項。故選A項。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題,共55分。16.古代商業發展材料一兩宋時期,東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臨安“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后方靜”。交子、會子等紙幣流通,“民間典賣田宅、馬牛、舟車等如之,全用會子者聽”。對于海外貿易,宋高宗曾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摘編自《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等材料二遼宋夏金時期,榷場貿易頻繁。遼以羊馬、皮革換取宋的茶葉、絲綢,西夏的青鹽、藥材亦通過榷場流入中原。宋遼榷場貿易,北宋每年“歲獲四十余萬”。至南宋,泉州、廣州等地設立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諸國物貨,航舶而至者”,商品遠銷高麗、占城、大食諸國。——摘編自《宋史》《宋會要輯稿》等(1)閱讀材料一,概括兩宋時期商業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其成因。(2)結合材料二,說明遼宋夏金時期商貿活動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作用。【答案】(1)特點與成因特點:①城市商業打破時空限制(夜市興盛、紙幣流通);②海外貿易規模擴大,政府重視市舶收入。成因:①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②政策:政府放寬商業限制(如坊市制度瓦解);③技術:造船和航海技術進步促進海外貿易。(2)商貿活動的作用①經濟互補:南北物資交換(如宋的茶葉與遼的羊馬)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②民族交融:榷場貿易推動文化互動(如儒家典籍傳入遼國,影響其制度);③邊疆治理:商貿稅收增強中央財政,為邊疆穩定提供經濟支撐;④中外聯系: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擴大中華文明影響力。【解析】【小問1】特點:據材料一“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后方靜”“交子、會子等紙幣流通”可得出,城市商業打破時空限制(夜市興盛、紙幣流通);據材料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可得出,宋代政府高度重視海外貿易,市舶收入成為財政的重要來源,海外貿易規模顯著擴大。成因:經濟上,結合所學知識,宋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例如,糧食產量的提高和手工業品的多樣化滿足了市場的需求;政策上,據材料一“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政府放寬了對商業活動的限制,坊市制度瓦解,促進了商業的自由發展;技術上,結合所學知識,宋代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如指南針的應用)為海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小問2】經濟互補:據材料二“遼以羊馬、皮革換取宋的茶葉、絲綢,西夏的青鹽、藥材亦通過榷場流入中原”可得出,南北物資交換(如宋的茶葉與遼的羊馬)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民族交融:據材料二“宋遼榷場貿易,北宋每年‘歲獲四十余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榷場貿易推動文化互動(如儒家典籍傳入遼國,影響其制度)。例如,儒家典籍傳入遼國,對遼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邊疆治理:據材料二“泉州、廣州等地設立市舶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貿稅收增強了中央財政收入,為邊疆穩定和治理提供了經濟支撐;中外聯系:據材料二“商品遠銷高麗、占城、大食諸國”可得出,宋代市舶司管理下的海外貿易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力,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及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17.近現代中國外交近現代中國外交史料選編史料出處第三條(一)英王陛下認為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中國政府與他國政府包括英王陛下聯合王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之議定書,應行取銷……第八條(一)締約雙方經一方之請求,或于現在抵抗共同敵國之戰事停止后至遲六個月內,進行談判簽訂現代廣泛之友好通商航海設領條約。《關于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簡稱《中英新約》)(1943年)第五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早已載入中國憲法……新征程上,中國將繼續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各國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24年)依據材料,結合所學,評析近代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的變化。【答案】示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積極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參與國際反法西斯斗爭。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爭取世界反法西斯勝利做出巨大貢獻,國民政府通過外交談判與英國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收回了部分主權,這一系列外交成果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新中國初期,為結束百余年來舊中國屈辱外交,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并按照“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方針,開創了外交新局面。同時,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為維護世界和平起到了積極作用。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發展,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積極引領國際社會發展,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復雜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展現出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近代以來的中國外交經歷了從被動接受到嘗試改變弱勢處境,再到積極主動參與全球事務的過程,折射出了中國近代以來從屈辱到獨立到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解析】據材料“《關于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簡稱《中英新約》)(1943年)”及所學,從背景、內容、影響等方面評析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外交政策: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積極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參與國際反法西斯斗爭。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爭取世界反法西斯勝利做出巨大貢獻,國民政府通過外交談判與英國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收回了部分主權,這一系列外交成果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據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及所學,從背景、內容、影響等方面評析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新中國初期,為結束百余年來舊中國屈辱外交,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并按照“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方針,開創了外交新局面。同時,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為維護世界和平起到了積極作用。據材料“中國將繼續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各國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24年)”及所學,從背景、內容、影響等方面評析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政策: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積極引領國際社會發展,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復雜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展現出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最后,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總結: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近代以來的中國外交經歷了從被動接受到嘗試改變弱勢處境,再到積極主動參與全球事務的過程,折射出了中國近代以來從屈辱到獨立到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18.非洲的災難與抗爭材料一1448年,葡萄牙人在幾內亞的科納克里獲得了在西非的第一塊殖民地。1483年,一支葡萄牙探險隊抵達位于中非地區的剛果王國并建立商業關系。1502——1520年間,葡萄牙人以武力奪取了東非沿海地區的港口和城市。17世紀以后,荷蘭、英國、法國等國陸續入侵非洲。總的來看,16——17世紀,西非、中非、南非和東非已經被納入了歐洲人建立的貿易網絡之中,歐洲從非洲進口黃金和奴隸,向非洲出口工業品或手工制品。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15個歐美國家在德國召開柏林會議協商非洲問題……到1912年,西方列強已經占領了非洲95%左右的土地,非洲大陸已基本被瓜分完畢。——摘編自徐藍主編《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材料二非洲獨立進程示意圖(截至1990年)(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西方侵略非洲的演變趨勢。(2)二戰后,非洲大陸掀起民族獨立風暴,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述其歷程與意義。【答案】(1)演變趨勢①侵略國家:由15-16世紀葡萄牙為主,到17世紀后擴大到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擴展到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②侵略區域:由沿海到深入廣闊內地。③侵略方式:由建立商站、殖民據點,進行黑奴貿易,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瓜分非洲。(2)歷程與意義歷程:①埃及于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國;1956年,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②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③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意義:①非洲的獨立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殖民體系的瓦解;②非洲民族獨立,為戰后非洲經濟社會的恢復與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③非洲獨立壯大了第三世界力量,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影響了世界格局;【解析】【小問1】①侵略國家:根據材料一“1448年,葡萄牙人在幾內亞的科納克里獲得了在西非的第一塊殖民地”可知,15-16世紀葡萄牙為主,根據材料一“17世紀以后,荷蘭、英國、法國等國陸續入侵非洲”可知,到17世紀后擴大到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參與了對非洲的侵略。②侵略區域:根據材料一“1483年,一支葡萄牙探險隊抵達位于中非地區的剛果王國并建立商業關系”、“葡萄牙人以武力奪取了東非沿海地區的港口和城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侵略的深入,歐洲列強逐步控制了整個非洲大陸,侵略區域從沿海逐漸深入內陸。③侵略方式:根據材料一“歐洲從非洲進口黃金和奴隸,向非洲出口工業品或手工制品”可知,早期侵略主要是通過建立商站、殖民據點和進行黑奴貿易。根據材料一“到1912年,西方列強已經占領了非洲95%左右的土地,非洲大陸已基本被瓜分完畢”可知,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侵略方式轉變為全面瓜分非洲。【小問2】歷程:根據圖片信息,1956年前獨立的國家包括埃及、利比亞等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埃及于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國;并在1956年成功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根據圖片信息,1956年后獨立的國家非常的多,占到非洲的絕大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0年是非洲獨立運動的關鍵一年,有17個國家實現了獨立,因此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根據圖片信息,1990年獨立的國家為納米比亞。可知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意義:結合所學知識,非洲的獨立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特別是削弱了歐洲列強對非洲大陸的控制力。隨著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贏得獨立,殖民地體系逐漸瓦解,這不僅改變了非洲的政治版圖,也影響了全球政治格局;結合所學知識,非洲民族獨立為戰后非洲經濟社會的恢復與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獨立后的國家能夠自主制定經濟發展計劃,投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提升國民素質和生活水平;結合所學知識,非洲獨立壯大了第三世界力量,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影響了世界格局。許多新獨立的非洲國家加入了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倡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19.地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產物材料一《鄭和航海圖》(局部)明代茅元儀收入《武備志》的《鄭和航海圖》,是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航路的記錄:以寶船廠(今南京)為起點,出長江口沿海岸向南,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最遠至非洲東岸。材料二《托斯卡內利世界地圖》1474年,意大利人托斯卡內利依據托勒密的《地理學指南》繪制了一張世界地圖,將亞洲東部海岸畫在大西洋的西岸,與非洲、歐洲西部海岸之間只有很小的一塊海洋。哥倫布從此圖得知,從西班牙向西航行,可以到達中國的泉州。材料三描繪麥哲倫航線的世界地圖此圖由意大利人巴蒂斯塔·阿格尼斯1542年前后繪制而成。這幅地圖清楚地標出了麥哲倫船隊航行的全部路線。在地圖上,美洲已經明確地與亞洲分開。材料四《坤輿萬國全圖》(原刻本)此地圖是利瑪竇和李之藻在利瑪竇《山海輿地全圖》的基礎上,于1602年共同繪制而成。為迎合中國人心理,利瑪竇將中國移至圖的中央。《明史》記載:“萬歷時,其國人利瑪竇至京,為《萬國全圖》,言天下五大洲。”閱讀材料,提煉一個主題,結合四幅地圖反映的歷史信息進行闡述。(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闡述充分,邏輯清晰。)【答案】示例:主題:大航海時代推動了全球認知的拓展《鄭和航海圖》展示了中國明代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實際行動探索了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及東非沿海水域,極大地拓展了明朝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然而,其目標局限于朝貢貿易,未推動全球地理認知。《托斯卡內利世界地圖》反映了15世紀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該地圖將亞洲東部海岸畫在大西洋的西岸,顯示了當時歐洲對全球地理的誤解,但它仍為后來的航海家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參考,進一步推動了全球認知的拓展。麥哲倫航線的世界地圖,明確區分了美洲與亞洲,反映了16世紀歐洲對全球地理的更準確認識。麥哲倫的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這對全球認知的拓展具有里程碑意義,進一步推動了世界各地的聯系與互動。明末西方傳教士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將歐洲地理大發現中的航海成就繪制在地圖上,并將中國移至地圖的中央,迎合了中國人的地理認知心理,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碰撞與融合,拓展了當時中國人對全球的認知。綜上所述,大航海時代通過一系列偉大的海上探險與地圖繪制,逐步打破傳統的地理認知局限,推動全球認知的拓展。這一過程加深了世界各地之間的了解與合作,為世界一體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解析】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由材料“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航路的記錄:以寶船廠(今南京)為起點,出長江口沿海岸向南,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最遠至非洲東岸”“《地理學指南》繪制了一張世界地圖,將亞洲東部海岸畫在大西洋的西岸,與非洲、歐洲西部海岸之間只有很小的一塊海洋。哥倫布從此圖得知,從西班牙向西航行,可以到達中國的泉州”“這幅地圖清楚地標出了麥哲倫船隊航行的全部路線。在地圖上,美洲已經明確地與亞洲分開”“明史》記載:‘萬歷時,其國人利瑪竇至京,為《萬國全圖》,言天下五大洲’”可分析得出,四幅地圖及其注釋分別代表15—17世紀東西方對地理認知的突破性進展,反映了人類通過航海實踐打破地域隔閡、整合多元文明的歷程,揭示地理大發現時代全球文明從孤立走向互鑒的歷史趨勢。據此提煉主題:大航海時代推動了全球認知的拓展。其次,結合四則材料反映的史實及其意義進行分析闡述,如《鄭和航海圖》展示了中國明代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實際行動探索了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及東非沿海水域,極大地拓展了明朝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然而,其目標局限于朝貢貿易,未推動全球地理認知;《托斯卡內利世界地圖》反映了15世紀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該地圖將亞洲東部海岸畫在大西洋的西岸,顯示了當時歐洲對全球地理的誤解,但它仍為后來的航海家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參考,進一步推動了全球認知的拓展;麥哲倫航線的世界地圖,明確區分了美洲與亞洲,反映了16世紀歐洲對全球地理的更準確認識。麥哲倫的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這對全球認知的拓展具有里程碑意義,進一步推動了世界各地的聯系與互動;明末西方傳教士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將歐洲地理大發現中的航海成就繪制在地圖上,并將中國移至地圖的中央,迎合了中國人的地理認知心理,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碰撞與融合,拓展了當時中國人對全球的認知。最后,總結歸納,完成闡述,綜上所述,大航海時代通過一系列偉大的海上探險與地圖繪制,逐步打破傳統的地理認知局限,推動全球認知的拓展。這一過程加深了世界各地之間的了解與合作,為世界一體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材料一北京中軸線歷經元、明、清3個由不同民族建立的王朝以及近現代,逾7個世紀的城市歷史演進而延續至今,既吸收前代都城規劃設計理念和實踐成果,延續古老的以中軸線為都城規劃設計基準線的歷史傳統,又根據北京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的變化而增加新的內容、賦予新的內涵,彰顯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和創新性。北京中軸線示意圖——北京市文物局《讓文化遺產煥發時代新韻——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的歷程、做法與啟示》材料二乙巳年春節將是首個世界“非遺版”春節。中國年也是“世界年”,這不僅是一種印象,更是生動的現實。在即將到來的這個世界“春節周”,如果我們到英國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走一走,在美國舊金山看一場盛大的花車巡游,去法蘭克福廟會學做剪紙和糖畫,到新加坡牛車水采購年貨,當萬盞燈籠點亮日本長崎冬夜,《茉莉花》的旋律在加拿大多倫多音樂會響起,我們必能深切體會春節如今在世界范圍內的巨大影響力并為之感動。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近20個國家將春節定為法定節假日,舉辦春節民俗活動的國家和地區則達到近200個。——環球時報2025年1月27日第014版《中國春節何以成為“世界時刻”》(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保護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的意義。(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中國春節習俗風靡世界的原因。【答案】(1)意義:①保護“北京中軸線”有助于保持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北京中軸線”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北京中軸線”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于都城建造格局的理想典范,體現了中國人對于“中”的追求,是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翡翠交易合同
- 2025租房合同范文
- 2025【電氣系統、排水系統、照明系統改造及裝修工程合同書】合同書格式范文
- 《中醫藥法知識普及課件》課件
- 甘蔗地轉讓合同協議
- 甲方違約乙方合同協議
- 疑難件加工維修合同協議
- 電子手工外包合同協議
- 白酒品鑒會合同協議
- 瓷磚區域代理合同協議
- 四川省項目建設工作咨詢以下收費標準
- 眼屈光檢查 屈光參差的屈光狀態分析
- 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規范
- 高中生生涯規劃講座稿
- GB/T 4423-2007銅及銅合金拉制棒
- GB/T 34943-2017C/C++語言源代碼漏洞測試規范
- GB/T 18959-2003木材保管規程
- 交互設計1課件
- 光學信息處理第六章光學圖像識別課件
- 甜菜堿含量檢測試劑盒說明書-可見分光光度法UPLC-MS-4566
- 經濟適用房申請表好的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