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河北省秦皇島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學期二模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河北省秦皇島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學期二模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河北省秦皇島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學期二模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河北省秦皇島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學期二模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河北省秦皇島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學期二模歷史試題 (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4屆河北省秦皇島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學期二模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本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商代外服諸侯的“職”,如侯—“為王斥侯”、甸—“治田入谷”、男—“任王事”、衛—“為王捍衛”,諸稱主要類于服事的“職”稱。西周時期,在此類稱呼的基礎上形成“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等由內至外排列層次為王畿、諸夏、夷狄的制度。這一發展反映出西周()A.借助政治地理區劃強化統治秩序 B.繼承了商遺留的原始部落政治色彩C.有效拓展諸侯對周王的義務范疇 D.形成了共同血緣關系的國家共同體【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商代內外服制中,外服諸侯等職位的名稱凸顯了對商王負有的不同服事義務,西周繼承了商代外服制并進一步發展,以政治地理區劃方式貫徹和表現尊卑、親疏、內外、遠近等等級制原則,并據此規定諸侯臣服者對天子的不同服事義務,凸顯了等級制觀念,更利于強化統治秩序,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西周繼承原始部落政治的相關信息,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這一發展有助于強化諸侯對周王的義務,并沒有體現出拓展義務范疇,排除C項;根據五服制度內容可知,各地區并不一定與周有共同的血緣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2.下表是敦煌出土的西魏大統十三年籍帳所見土地占有情況(部分)。據此可知,當時該地區()姓名年齡何時取得授田資格“授田”情況侯老生55公元510年(北魏永平三年)麻正足叩延臘臘52公元513年(北魏延昌二年)麻正足白醜奴41公元525年(北魏孝昌元年)麻足,正未受那雷處姬37公元528年(北魏永安元年)麻足,正未受房英英29公元537年(西魏大統三年)麻足,正未受白顯受18公元547年(西魏大統十三年)麻、正未受[注:“麻”指北魏至北齊分配種麻的田,“正”即正田(露田)]A.自耕農經濟大量破產 B.土地交易為國家嚴格控制C.均田制后期推行不力 D.農業生產服務于租調征收【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這份計賬統計登記時,年齡大者即先達到授田資格者相對于后來取得授田資格者,所獲得的田達到應授的情況較好,而到了北魏后期和西魏時的授田多出現“正未受”或“麻、正未受”的情況,這表明當時該地區均田制下土地還授未能正常進行,即已超過國家規定的土地歸還年限后,土地并未及時歸還,從而后續應授者無田可授或所授不足,C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自耕農經濟大量破產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恰恰反映出當時均田制實施受阻,國家未能嚴格控制土地,排除B項;材料中雖然相對于正田,用于種麻的田分配情況相對較好,但不能說明農業生產服務于租調征收,排除D項。故選C項。3.唐代周昉的仕女畫“衣裳勁簡,彩色柔麗,菩薩端嚴,妙創水月之體”,《唐朝名畫錄》就有關于其銷售的記載:“新羅國有人于江淮以善價收市數十卷,持往彼國……皆神品也”。此后此類畫創作日增,其所擅長的“妙創水月之體”成為長期流傳的一種佛像標準。這反映出唐代()A.宗教題材占據書畫主流市場 B.藝術消費與藝術創作密切相關C.繪畫彰顯了窮理盡性的特征 D.多種文化交流推動了繪畫創新【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周昉的仕女圖消費者由國內逐漸擴大到國外,藝術品消費需求隊伍的擴大和遠銷促使唐代人物仕女畫的迅速發展,導致從事此類畫創作的畫家也日益增多,體現出藝術消費反作用于藝術創作,B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出“占據繪畫主流市場”,排除A項;C項是宋代文人畫的特點,排除C項;D項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不涉及文化交流與繪畫創新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4.南宋時期,政府一方面警告聚集臨安府的考生返回原籍,另一方面給予這些“游士”解元(地方州府主持的本地人考試,稱“解試”)名額(相關情況如下表)。南宋政府的這一做法()年份得解舉人數(解額)考生數比率115684281/53.511772~3400+約1/20011921015621/1561198516671/3331201514491/2901207513841/2771213719241/2751216616711/3341219719931/285A.提升了臨安的文化地位 B.旨在抑制宗族勢力把控科舉C.折射出科舉的地域差異 D.優化了官僚隊伍的整體結構【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南宋時政府給予聚集都城臨安的考生一定的解元名額,反映出這些籍貫本不屬于臨安的考生在其各自的戶籍所在地的錄取難度要遠遠大于臨安本籍考生,臨安府擁有各種教育優勢,非本地人沒有機會在臨安府應試,為了一定程度上維護社會穩定,給予在臨安的外籍考生一定解元名額,C項正確;南宋時期,臨安已是全國文化中心,且給予游士解元名額無法產生提升文化地位的巨大影響,排除A項;宋朝時期士族力量已衰落,且這一舉措的目的是為了穩定臨安社會秩序,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臨安府給予外籍游士解元名額十分有限,無法產生優化官僚整體結構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5.明清時期部分手工業中雇傭的幫工來源于學徒,行會對學徒有極其嚴格的限制,如嘉慶年間長沙《香店條規》中規定“本城各琢坊,無論三伙四計只許老板兩年半帶徒弟一名”,且“進師之日”應繳納高額入幫會費。這些規定()A.嚴格遵守家庭化技藝傳承模式 B.體現出行會規范市場運作的職能C.旨在強化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 D.制約了手工業新經濟因素的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行會對手工業資本化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在行會管理下,雇傭的幫工即為學徒,對學徒人數及年限的限制,不利于手工業者擴大生產規模,制約了手工業領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未描述這些學徒來源于家族內部,排除A項;行會對學徒的規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規范行會內部的競爭等,而非對市場的規范,排除B項;材料中的生產經營是手工業的發展,無法體現強化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6.1892年,薛福成專門寫作《論中國在公法外之害》一文,文載:“然所以用公法之柄,仍隱隱以強弱為衡,頗有名實之不同……(強國)雖稍自克以俯徇乎公法,其取盈于公法之外者已不少矣,(弱國)雖能自奮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損于公法之外者,已無窮矣。”據此可知,薛福成認識到()A.與國際社會接軌具有緊迫性 B.國際法在外交中形同虛設C.自強是實現平等外交的關鍵 D.救亡圖存應首先挽回利權【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薛福成認識到國際法背后是國家實力的強弱,不可太過相信和依憑,因此想要依賴國際法實現平等外交必須實現自強,C項正確;材料未描述薛福成應立即融入國際法體系的觀點,排除A項;材料反映出薛福成看到了國際法對強國和弱國的不同效果,并非強調國際法毫無實際效用,排除B項;救亡圖存應首先挽回利權,不是材料強調的重點,排除D項。故選C項。7.新政初期,清廷認為諮議局的任務為“凡地方應興應革事宜,議員共同集議,候本省大吏裁奪施行”。宣統元年(1909年),河南諮議局成立大會上,清廷代表致辭時指出:“諮議局者……(地方之事)屬地方紳民,而官但當任督率倡導之責而已”。這實質上反映出()A.封建勢力博弈助推民主因素發展 B.新政強化了清廷權威C.諮議局架空了地方督撫實際權力 D.地方勢力控制了官場【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清廷既不愿過多放權給諮議局,又欲通過立憲限制太平天國運動以來日益坐大的督撫群體、利用諮議局制約和監督地方大員,從而造成諮議局定位的變化,這反映出蘊含近代民主因素的諮議局在清廷中央與地方勢力斗爭中得到了發展,A項正確;新政強化了清廷權威,不符合歷史史實,排除B項;材料只反映出清廷試圖通過提高諮議局的地位抑制地方督撫發展,并沒有體現諮議局已經完全取代督撫在地方的勢力,排除C項;材料只反映出清廷試圖通過提高諮議局的地位抑制地方督撫發展,并非地方勢力控制了官場,排除D項。故選A項。8.1937年7月,中共機關刊物上刊登了董必武的時事評論:“中共所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固非孫中山先生所簽訂,而中華蘇維埃的基本政策實未超過扶助工農的范圍。”這一思想()A.折射出民主革命綱領的調整 B.意在重塑國共合作的思想基礎C.確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 D.重申了的中心任務【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三民主義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全面抗戰爆發之初,中共領導層重申了土地革命時期建立的中華蘇維埃政權與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存在的統一性,這反映出在民族矛盾上升時期,中共希望再一次促成國共合作的愿景,B項正確;民主革命綱領的調整,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排除C項;中共一大規定黨的任務是集中全力領導和開展工人運動,排除D項。故選B項。9.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新區土改后,多數中富農怕共產、怕露富、怕冒尖,如太倉縣新建鄉中農有“種種吃吃”“反正不想發財”的消極情緒,江寧縣麒麟鄉富農因“怕二次土改,不敢雇工,生產消極,產量比土改前降低11%”。這可用于說明當時()A.農村土地改革的復雜性 B.消滅地主階級的緊迫性C.國民經濟調整的必要性 D.生產關系變革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廢除了農業生產中的封建地主剝削制度,土地產權屬于農民,但在此材料中出現了中富農等對國家政策認識不足等問題,出現消極生產,因此在廢除封建剝削制之后,新中國迫切需要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將土地所有權收歸國有,進一步調動生產積極性,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調動生產積極性,而非農村土地改革的復雜性,也不是消滅地主階級的緊迫性,排除A、B項;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是1961—1965年,排除C項。故選D項。10.下面是1966~2002年《人民日報》報道的英模人物行業分布數據統計表。對材料中變化解讀正確的是()項目年份工業商業服務業農林牧副業科教文衛系統部隊公安系統機關單位合計1966~1976小計1406362187238206896比例15.63%7.03%6.92%20.87%26.56%22.99%100%1977~2002小計6335833989507197904073比例15.54%14.31%9.77%23.32%17.65%19.40%100%A.彰顯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新風尚 B.轉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符合以精神文明建設為中心的要求 D.順應了經濟現代化建設需要【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以來報道涉及的英模行業相比于改革開放前,商業服務業、農林牧副業以及科教文衛系統的占比和人數都明顯提高,這折射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勞模評選適應了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建設的需要,D項正確;“人民當家作主”無法反映出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排除A項;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反映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要求,而非以精神文明建設為中心,排除C項。故選D項。11.《十二銅表法》規定,奴隸對他人的侵害行為,奴隸主應承擔支付罰金或將奴隸的所有權移交受害人的“替代責任”。而到了《阿奎利亞法》時期,強調責任人的“不知曉”,若主人命令奴隸實施不法損害,則私犯行為被視為主人自己的行為,依法對受害人承擔直接責任。這一變化()A.促使誠信原則滲透法律條例 B.印證羅馬法適用范圍的擴大C.注重協調法律主體間的關系 D.意在打破貴族壟斷司法局面【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羅馬法調整了對責任人主觀意圖的觀照,倘若奴隸對他人造成的侵害行為是在奴隸主“不知曉”的情況下,則奴隸主只需負“替代責任”,若該侵害行為負有奴隸主的主觀意愿,即在奴隸主的授意下的侵害行為,則被視為奴隸主自己造成的侵害行為,對主觀意圖的考量有助于協調訴訟中侵害行為雙方的關系,使得法律能夠更加公平公正,更具有靈活性與務實性,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出誠信原則,只涉及對奴隸主主觀意愿的考量,排除A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羅馬法的適用范圍情況,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對奴隸主群體關系和利益的調節,而非對貴族壟斷司法局面的沖擊,排除D項。故選C項。12.在阿拉伯帝國伍麥葉王朝時期,統治者“一方面在各個領域緊緊地依靠阿拉伯人并表現出強烈的阿拉伯性,另一方面又背離了許多伊斯蘭傳統……伊斯蘭反對的部落偏見被重新復活”,伍麥葉人主動適應并逐漸采取了西亞北非的階級制度和超經濟強制。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阿拉伯帝國()A.商業發展推動了社會變革 B.統治政策兼顧宗教性與世俗性C.政治和文化發展方向背離 D.階級剝削成為對外擴張的支撐【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帝國統治政策一方面體現出遵守伊斯蘭教的教規,另一方面體現出與宗教中非歧視性、超階級性相背離的、服務于世俗階級統治的政策特點,統治政策兼具宗教性與世俗性的雙重特征,B項正確;材料未描述商業發展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阿拉伯統治者對西亞北非的階級制度的借鑒,而非政治與文化的背離,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統治政策,而非階級剝削成為對外擴張的支撐,排除D項。故選B項。13.植物學家讓·魯埃爾于1536年編制植物錄已列入玉米,但直到1700年農學家仍對玉米在法國種植感到驚奇。在巴爾干各國,玉米至少有十幾種不同的名稱,但為逃避稅收和貢賦,農民只在菜園或在遠離通衢大道的地塊種植玉米。這反映出玉米的引種和傳播()A.存在漫長的認知轉變過程 B.與國家政策導向密切相關C.其經濟價值尚未得到重視 D.刺激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但為逃避稅收和貢賦,農民只在菜園或在遠離通衢大道的地塊種植玉米”等可知,玉米在引種歐洲后的兩百年時間內未能成為重要的農作物并規模性種植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對這一新進物種的高額稅收,促使農民只能在非國家管控的邊緣性土地上進行種植,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對玉米的認識歷程與國家政策的關系,未體現出認知轉變過程,排除A項;材料恰恰體現出政府認識到了玉米的經濟價值,排除C項;材料只體現出農民在“菜園或在遠離通衢大道的地塊種植玉米”,而非提高土地利用率,排除D項。故選B項。14.在亞當·斯密那里,商業社會的運行機制是從“恩惠型”向“契約型”轉變的。在“恩惠型”社會中,每個人只是依附和臣屬,而在商業社會“要想僅僅依賴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請給我以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這表明亞當·斯密()A.倡導發揮人的主體作用 B.反對政府的過多干預C.強調社會分工的主導性 D.對理性主義進行反思【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每個人只是依附和臣屬”“請給我以我所要的東西……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當·斯密認為商業社會的運行基礎是在相互獨立基礎上的市場交換,而交換的本質則是建立在一種交易上的契約,因此每個人都是交易的參與者,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人的作用,未體現政府在商業交易中的地位,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社會分工,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對理性的反思與思考,排除D項。故選A項。15.下圖是1933年刊登于英國《笨拙》雜志的一幅漫畫《正確的梯子》。對該漫畫解讀正確的是()A.世界霸權中心正在轉移 B.經濟危機倒逼美國實力增長C.美國孤立主義受到沖擊 D.國際聯盟體系的脆弱性凸顯【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時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并在戰爭期間對英法貸款,戰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前的資本輸入國搖身一變成為資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漫畫中歐洲人將拯救世界貿易、挽救經濟危機的期望寄托在美國身上,希望美國能夠取消戰爭債務,這折射出一戰后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經濟實力衰退,1929~193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飽受經濟危機的打擊,自身難保,更難以償付“一戰”的戰爭債務,霸權地位逐漸向美國轉移,A項正確;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出美國孤立主義外交政策,排除C項;美國沒有加入國聯,排除D項。故選A項。16.下表是1981年荷蘭《銀行和金融雜志》的一份調查報告,該報告統計了美國跨國公司在歐洲貨幣市場上選擇銀行時的考慮因素(單位:%)。這可用于說明()選擇的種類選擇時考慮因素選擇歐洲債券的領頭承購人選擇歐洲債券的發行人選擇歐洲信貸的領頭銀行信譽665058在美國時的關系818268(注:“在美國時的關系”指設有歐洲分行的美國銀行或在美設有分行的歐洲銀行,曾為該公司在美國本土提供銀行服務。)A.國際貿易滲透出冷戰色彩 B.跨國公司推動區域集團化發展C.大國對抗方式發生新變化 D.金融資本國際化具有競爭優勢【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美國跨國公司在歐洲貨幣市場上選擇銀行時更多地考慮“在美國時的關系”,這表明跨國銀行或者銀行的國際聯合在跨國貿易中占據優勢,復雜的國際市場條件促使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注重維護和鞏固聯系,比起與尚未合作過的歐洲銀行進行合作,與本國銀行的國外分行或曾合作過的歐洲跨國銀行合作更能規避風險,因此銀行國際化發展在跨國貿易中占據著競爭優勢,D項正確;材料未描述出跨國貿易受到冷戰思維等政治因素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跨國貿易中與銀行方面的合作,而非區域集團化,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世界經濟發展,沒有描述大國對抗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6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成帝乃僑立豫州于江淮之間,居蕪湖。時淮南入北,乃分丹楊僑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舊當涂縣流人渡江,僑立為縣。司空郗鑒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晉陵(治丹徒,今江蘇鎮江市東北)諸縣,其徙過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僑郡縣以司牧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立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濕,無有蓄積之資。——摘編自葛劍雄《中國移民史》(1)材料反映了(時期)的(歷史事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該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答案】(1)魏晉時期(西晉末東晉初);人口南遷(或衣冠南渡)。(2)背景:西晉末年北方戰亂頻仍;南方相對安定,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統治者的遷徙移民政策的推動。(任答兩點即可)(3)影響: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經濟開發;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推動了民族交融的進程;鞏固了統治秩序,維護了社會的穩定。(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問1】根據材料“成帝乃僑立豫州于江淮之間,居蕪湖。時淮南入北,乃分丹楊僑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舊當涂縣流人渡江,僑立為縣。”可知,魏晉時期(西晉末東晉初),人口南遷(或衣冠南渡)。【小問2】背景:根據材料“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立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濕,無有蓄積之資。”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西晉末年北方戰亂頻仍;南方相對安定,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統治者的遷徙移民政策的推動等方面說明。【小問3】影響:根據材料“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立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濕,無有蓄積之資。”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經濟開發;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推動了民族交融的進程;鞏固了統治秩序,維護了社會的穩定等方面說明。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國民黨不顧中共和民盟的反對,召開了“制憲國民大會”(簡稱“制憲國大”或“國大”),國民黨代表“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國民黨人認為,以三民主義冠國體,是國民黨領導革命的目的,也是建國的準繩,“民有、民治、民享”及“民主”等字義已包含于“三民主義共和國”的含義之中,不必贅述,在會議中與青民兩黨代表展開了激烈爭論。青年黨與民社黨代表指出修改憲法第1條為“中華民國為民主共和國”,認為“各國憲法第一條皆規定國體,規定主權者是誰……現中華民國既規定為三民主義之國體,等于國民黨為主權者,國民黨員為八百萬,則其他四萬萬四千二百萬人民將摒棄于主權之外”。民社黨代表指出“三民主義是一種廣泛政治思想,各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釋,如果訂在憲法條文中,將來必會引起種種爭執與借口。”國民黨代表潘公展、葉青則強調三民主義目前已為國內各黨派所一致承認,寫入政協通過的《和平建國綱領》之中,已“非國民黨一黨者”,稱此舉“甚合理想”。蔣介石與國民黨被迫作出一定讓步,同意“民有、民治、民享”入憲,稱“這部憲法‘以三民主義為基礎,成為民有、民治、民享共和國的憲法,是世界上共和國最新的憲法’”。——摘編自張維達《1946年“制憲國大”國體之爭研究》(1)根據材料,概括這場爭論雙方主要依據。(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1946年“制憲國大”國體之爭進行評價。【答案】(1)主要依據:青年黨與民社黨代表:世界他國憲法的慣例;書寫“三民主義”體現了國民黨一黨專制;破壞了信仰自由和民主思想。(任答兩點即可)國民黨代表:三民主義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為國內各黨派一致承認);此前的施政綱領已確定民主原則與思想。(任答一點即可)(2)評價:“國體之爭”是國民黨專制勢力與民主黨派在思想、政治上的斗爭;折射出民主共和思想深刻影響著近代政治;憲法最終修改結果是各方妥協的產物(反映出近代民主革命道路任重道遠);爭論未能提供找到中國政治困境的正確道路。(任答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據材料“青年黨與民社黨代表指出修改憲法第1條為‘中華民國為民主共和國’,認為‘各國憲法第一條皆規定國體,規定主權者是誰……現中華民國既規定為三民主義之國體,等于國民黨為主權者,國民黨員為八百萬,則其他四萬萬四千二百萬人民將摒棄于主權之外’”可知,青年黨與民社黨代表:世界他國憲法的慣例;書寫“三民主義”體現了國民黨一黨專制;破壞了信仰自由和民主思想。據材料“國民黨代表潘公展、葉青則強調三民主義目前已為國內各黨派所一致承認,寫入政協通過的《和平建國綱領》”可知,國民黨代表:三民主義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為國內各黨派一致承認);此前的施政綱領已確定民主原則與思想。【小問2】據材料“現中華民國既規定為三民主義之國體,等于國民黨為主權者”可知,“國體之爭”是國民黨專制勢力與民主黨派在思想、政治上的斗爭;據材料“國民黨員為八百萬,則其他四萬萬四千二百萬人民將摒棄于主權之外”可知,折射出民主共和思想深刻影響著近代政治;據材料“蔣介石與國民黨被迫作出一定讓步”可知,憲法最終修改結果是各方妥協的產物(反映出近代民主革命道路任重道遠);結合歷史發展的走向可知,爭論未能提供找到中國政治困境的正確道路。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一份某村支書一天的工作記錄筆記(部分)84年5月15日1天召開村支部、村委會聯席會議參加人員:張明德(√)、王永(√)、劉良(√)、高文(√)會議中心是培訓“縣、鄉換屆選舉”骨干。開始學習了上級發來的“選舉法規選論”的部分材料。學習了茨營子鄉1984年5月縣、鄉換屆選舉工作方案。…然后討論:(1)選舉領導小組怎么成立?組長:張明德副組長:王永(2)填寫承包土地使用證如何搞?由劉艮、崔玉海負責,在5月底前完成。(3)鄉分配育苗任務:油松10畝,白榆3畝,封山育林1000畝,怎么辦?(4)張家口日報社寄來“農家科技專刊”兩期,每期120份,怎么發?(5)村支部、村民委員會成員如何分工?張明德:抓村支書的全面工作。重點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干部的管理,抓報紙的管理,貧協工作。崔玉海;秘書,會計,統計,民事調解(6)鄉規民約如何修訂?對王永起草的鄉規民約,已原則通過。修訂后,在社員大會上宣布。…(12)文化室到底怎么建?仍按以前會議定的東房兩間,抓緊整修。從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簡要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答案】示例:論題: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得到蓬勃發展。論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首先在農村取得了重要突破。經濟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開來,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是村、組)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按照合同規定自主地進行生產和經營,其經營收入除按合同規定上繳一小部分給集體及繳納國家稅金外,全部歸于農戶,這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和農村的生產活力。政治上,廢除人民公社體制,逐步撤銷農村生產大隊,建立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成為積極引導村民參與基層事務、提升村民的參與意識和能力,進而推動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制度。思想上,鄉規民約的制定彰顯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成就,鄉規民約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又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其中,展現了新時代的治理要求和文明風尚。總之,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推動我國農業、農村、農民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示例”僅作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首先,確定論題,根據材料信息“縣、鄉換屆選舉”“選舉法規選論”“抓村支書的全面工作。重點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干部的管理,抓報紙的管理,貧協工作。”“對王永起草的鄉規民約,已原則通過”可知,材料描述了農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因此可以擬定論題為: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得到蓬勃發展。其次,圍繞提煉的論題“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得到蓬勃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從改革開放后,農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變化進行說明,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首先在農村取得了重要突破。經濟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開來,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是村、組)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按照合同規定自主地進行生產和經營,其經營收入除按合同規定上繳一小部分給集體及繳納國家稅金外,全部歸于農戶,這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和農村的生產活力。政治上,廢除人民公社體制,逐步撤銷農村生產大隊,建立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成為積極引導村民參與基層事務、提升村民的參與意識和能力,進而推動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制度。思想上,鄉規民約的制定彰顯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成就,鄉規民約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又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其中,展現了新時代的治理要求和文明風尚。最后,總結升華,再次說明提煉論題的準確性,如:總之,農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