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北京市順義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北京市順義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北京市順義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北京市順義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北京市順義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4屆北京市順義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歷史試卷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曲沃代晉是春秋早期晉國一次長達近70年的內戰。最終,晉國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晉都翼城,取代了晉國的君主,成為了晉國的新主人。該歷史事件說明()A.宗法制度遭到破壞 B.諸侯兼并戰爭不斷C.禮樂制度完全消亡 D.分封制度不復存在【答案】A【解析】【詳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在宗法制度下,君主的地位應該是穩固的,但曲沃武公能夠攻入晉都并取代君主,顯示了宗法制度的約束和規則被打破,A項正確;兼并戰爭是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與材料中的春秋時期在時間上不符,排除B項;春秋時期禮樂制度不斷被破壞,但并沒有完全消亡,排除C項;分封制是在戰國時期崩潰的,但是西漢、明的政權也使用過該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2.如圖是漢代東西交通大動脈上的一段官方驛站線路圖。懸泉置是該要道上的一處綜合機構,其主要職責是提供驛騎,遞送公文書信、傳達命令,同時還為絲路上往來的人員提供歇腳和補充物資。該驛站的設立有利于()①推動中外絲綢貿易的發展②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③構建西南地區的交通網絡④加強中原王朝對邊疆治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解析】【詳析】根據材料可知,該驛站的主要職責是提供驛騎,遞送公文書信、傳達命令,同時還為絲路上往來的人員提供歇腳和補充物資。其設立有利于推動中外絲綢貿易的發展,也有利于加強中原王朝對邊疆治理,①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驛站不是收稅機構,不會增加政府財政收入,②不符合題意,排除BD項;僅僅一個驛站的設置,不能得出構建西南地區的交通網絡,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故選C項。3.下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主要產糧區示意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①這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②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產糧區已連為一體③主要產糧區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附近④北方發展主要得益于自然環境非常優越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C【解析】【詳析】據材料信息可知,這一時期的產量區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下游地區,且黃河流域的產量區和長江下游的產量區連成一體,②③符合題意,C項正確;據材料信息可知,此時期主要產量區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下游地區,經濟重心尚未轉移到南方,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D項;北方的發展得益于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因素,且南方自然環境也相對優越,所以自然環境不是此時期北方發展的主要原因,④錯誤,排除B項。故選C項。4.1372年,朱元璋下令在鄉里廣泛設立申明亭。每里推選一個年高有德之人掌管其事,曰“里老人”。“里老人”除執掌教化外,還可調節民間糾紛。“里老人”所作的理斷、裁決被法律賦予效力,“里老人”也由此被稱為“無印御史”,頗受地方官員、鄉里百姓的禮待。材料可以印證明朝()①實行優撫政策以緩和矛盾②借助道德教化加強基層治理③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④認同民間力量維護社會秩序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B【解析】【詳析】據材料“每里推選一個年高有德之人掌管其事”可知,“有德之人”反映了借助道德教化加強對基層的治理,②正確,據材料“‘里老人’除執掌教化外,還可調節民間糾紛。‘里老人’所作的理斷、裁決被法律賦予效力”可知,民間推舉的“里老人”在基層管理中作用得到官方承認,反映了認同民間力量維護社會秩序,④正確,②④正確,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基層管理,并非優撫政策,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C項;材料反映的是基層治理,沒有削弱中央對地方的控制,③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5.制度建設是鞏固統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②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③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④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答案】C【解析】【詳析】本題要求按前述時間先后順序排列。①“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反映的是遼朝的南北面官制;②“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體現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③“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反映的是唐朝的兩稅法;④“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反映的是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時間先后順序是②③①④,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6.下列各項史實與結論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史實結論A魏源在《海國圖志·序》中說:“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工業化B《天朝田畝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任免文武官員等,但行使職權時,須有國務員副署。”在法律上確立了三權分立原則D“明定國是”詔書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諸臣……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標志著資產階級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詳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天朝田畝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反映了農民對于土地的迫切要求,體現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B項正確;魏源的主張并未直接指導洋務運動,排除A項;“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任免文武官員等,但行使職權時,須有國務員副署。”確立的是責任內閣制,而非三權分立,排除C項;公車上書標志著資產階級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排除D項。故選B項。7.1866年,在徐壽、華蘅芳主持下,安慶內軍械所制造的第一艘蒸汽輪船——“黃鵠號”在南京下關試航成功。它猶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中國科技發展的未來。它的意義主要有()①打破西方國家對蒸汽動力船舶的壟斷②見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③初步奠定了近代船舶工業發展的基礎④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詳析】據材料可知,在徐壽、華蘅芳主持下,中國制造出第一艘輪船——“黃鵠號”,打破西方國家對蒸汽動力船舶的壟斷,初步奠定了近代船舶工業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①③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黃鵠號”是洋務運動中創辦的軍事企業,不屬于民族資本主義企業,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8.如表是20世紀初中國社會流行的部分思想流派及其核心主張,對其理解正確的是()思想流派核心主張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實業救國保護民族工業、實業救國科學社會主義社會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①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②社會主義成為一股新思潮③救國是中國社會的時代需求④傳統封建禮教被完全取代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答案】D【解析】【詳析】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初中國社會流行的部分思想流派及其核心主張有很多種,體現了救國是中國社會的時代需求,其中有社會主義,說明社會主義成為一股新思潮,②③符合題意,D項正確;中國社會性質沒有發生根本變化,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C項;傳統封建禮教被完全取代說法不符合史實,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故選D項。9.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開始后,有一支由上海漫畫家組成的抗日漫畫宣傳隊。從城市到鄉村,從沿海到內地,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可以說“抗日的炮聲到哪里……抗日漫畫就出現在哪里”。抗日漫畫宣傳隊的活動()①表明了中國民眾堅持抗戰的決心②體現了藝術創作與政治宣傳相結合③為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一定貢獻④歌頌工農紅軍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詳析】根據所學可知,抗日漫畫宣傳隊宣傳抗日的活動表明了中國民眾堅持抗戰的決心,也體現了藝術創作與政治宣傳相結合,這為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一定貢獻,①②③符合題意,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反映具體漫畫內容,不能得出歌頌工農紅軍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10.1976年10月以后,干部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首先恢復了各級、各部門的干部管理機構,接著在干部管理、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干部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和逐步完善()A.促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逐步完善B.推動干部隊伍建設的規范化、制度化C.說明新時期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D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答案】B【解析】【詳析】據材料“在干部管理、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干部制度”及所學知識可知,“文革”后,對干部制度的改革推動了干部隊伍建設走向規范化和制度化,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干部制度的改革,并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完善,排除A項;干部制度改革不等同于公務員制度確立,排除C項;干部制度改革并非法律制度變革,排除D項。故選B項。11.19世紀以前,人們認為古希臘信史只能從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屆奧林匹亞賽會算起。19世紀后期以來,考古學家受到《荷馬史詩》啟發,發現了邁錫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臘文明史被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這說明()①奧林匹亞賽會在古希臘史失去重要地位②只有借助文獻才能接近歷史的真實面貌③考古發現改變了人們對古代文明的認識④考古發現與口述史料互證探究歷史真相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詳析】據材料“19世紀后期以來,考古學家受到《荷馬史詩》啟發,發現了邁錫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臘文明史被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可知,考古發現與《荷馬史詩》的記載形成了印證,改變了人們對古代希臘文明史的認識,所以③④正確,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奧林匹斯賽會在古希臘的地位,且①也不符合史實,排除AB項;②夸大了文獻的作用,考古發現頁是接近歷史真相的重要途徑,排除C項。故選D項。12.“18世紀后期,從非洲輸出一船棕桐油(機械潤滑劑的主要原料)的利潤已大大高于販運一船奴隸。”該歷史敘述有助于研究()A.大西洋上三角貿易興盛的過程 B.非洲精壯勞力大量流失的影響C.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的特點 D.英國推動廢除奴隸貿易的原因【答案】D【解析】【詳析】據材料“18世紀后期,從非洲輸出一船棕桐油(機械潤滑劑的主要原料)的利潤已大大高于販運一船奴隸”及所學知識可知,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黑奴貿易的利潤下降,這成為英國廢除黑奴貿易的原因之一,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黑奴貿易(三角貿易)的衰落,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工業革命的影響,并非非洲流失精壯勞動力的影響,排除B項;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的標志是世界被資本主義國家瓜分完畢,排除C項。故選D項。13.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能佐證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史實有()①公元前8至前6世紀古希臘進行“大移民”運動②隋唐時期亞洲逐漸形成了以儒學為核心的文明圈③15世紀末至17世紀歐洲國家相繼開辟了新航路④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B【解析】【詳析】根據材料可知,馬克思所強調的世界史是打破原始封閉隔絕狀態的,新航路開辟后才算真正世界史,因此,15世紀末至17世紀歐洲國家相繼開辟了新航路,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這些算是真正世界史,③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公元前8至前6世紀古希臘進行“大移民”運動和隋唐時期亞洲逐漸形成了以儒學為核心的文明圈都是新航路開辟前的史實,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①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14.有歷史學者寫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諸帝國的領導人闡明了他們將抓住殖民地不放的決心……但實際上,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戰后10年內成為獨立國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戰后20年內成為獨立國家。”材料可以反映()①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②民族解放運動已成為潮流③信息科技革命加速到來④帝國主義國家被嚴重削弱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詳析】根據材料“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戰后10年內成為獨立國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戰后20年內成為獨立國家”可知,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已成為潮流,帝國主義國家被嚴重削弱,②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到社會主義運動,和信息科技革命的相關內容,①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15.《2002年人類發展報告》中指出:1979年到1997年間,英國和美國實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38%,但是一個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最富裕的1%家庭收入增長了140%。對以上材料理解正確的是()①英美經濟顯著發展②中間階層的人數增加③南北差距日益明顯④社會不平等不斷擴大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A【解析】【詳析】據材料“1979年到1997年間,英國和美國實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38%”可知,英美經濟顯著發展,①正確,據材料“一個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最富裕的1%家庭收入增長了140%”可知,這反映了貧富分化,④正確,①④正確,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間階層的變化,②不符合題意,排除BC項;材料反映都是英國和美國的經濟情況,南北差距指的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與材料無關,③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題,共55分。請將所有答案寫在答題卡中。16.少數民族政權與大一統材料一遼朝的《鮮演大師墓碑》有“大遼中國”的說法。《大契丹國夫人蕭氏墓志》稱蕭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為軒轅黃帝八世孫虞舜后裔。《遼史·世表》則認定“遼之先,出自炎帝。”遼人自稱“北朝”,稱北宋為“南朝”,并認為“南朝”“北朝”是一家。西夏李元昊立國后遣使向宋上表時,自稱祖先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鮮卑自稱為黃帝次子“昌意少子”之后。西夏“自稱西朝,謂契丹為北邊(朝)”,宋為南朝,認為遼宋夏當共奉“中國”之號。(1)依據材料一、概括遼夏政權的共同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材料二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開發邊疆地區一覽表(部分)少數民族名稱開發地區百越嶺南、東南沿海地區和山區巴、蜀、蠻、僚、俚西南肅慎、東胡、鮮卑、烏桓(丸)、靺鞨、高句麗、奚、契丹、女真、滿等東北匈奴、鮮卑、丁零、突厥、回鶻、黨項、蒙古、回、維吾爾等北方、西北羌、吐谷渾、吐蕃(藏)等青藏高原高山族(臺灣“原住民”)臺灣島材料三戰國時,趙武靈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即取消兵車,改為騎兵,同時改穿緊身窄袖、便于作戰的“胡服”。自秦漢以來,歷代都在邊疆或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特殊政策,一般都包括沿用部分既定制度。清朝統一內外蒙古后,就根據蒙古長期形成的習俗,建立了盟旗制度,成功地解決了游牧民族聚居區的行政管理難題。(2)依據材料二、三、簡述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貢獻。【答案】(1)特點:華夏認同(自稱為炎黃子孫);與宋并立,共奉“中國”。原因:遼夏政權為證明各自政權的合法性,加強統治;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斷加深;遼夏政權統治范圍兼跨農耕區和游牧區,深受中原王朝文化的影響。(2)貢獻:促進了邊疆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中國遼闊疆域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創造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使中華文明更加豐富多彩。如“胡服”等物質文明被中原漢族學習模仿,豐富漢族的日常生活;創造適合的邊疆管理制度等被中原王朝沿用,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解析】【小問1詳析】特點:據材料“遼朝……有‘大遼中國’的說法。……認定‘遼之先,出自炎帝’”“西夏李元昊……自稱祖先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鮮卑自稱為黃帝……之后”得出華夏認同(自稱為炎黃子孫);據材料“遼人……認為‘南朝’‘北朝’是一家”“西夏……認為遼宋夏當共奉‘中國’之號”得出與宋并立,共奉“中國”。原因:結合所學從證明政權合法性的政治意圖、民族交融的文化背景、政權并立的現實局面等方面分析。據材料“遼朝……有‘大遼中國’的說法。……認定‘遼之先,出自炎帝’”“西夏李元昊……自稱祖先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鮮卑自稱為黃帝……之后”得出遼夏政權為證明各自政權的合法性,加強統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時期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斷加深,遼夏政權統治范圍兼跨農耕區和游牧區,深受中原王朝文化的影響。【小問2詳析】貢獻:據材料“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開發邊疆地區一覽表”得出促進了邊疆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中國遼闊疆域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據材料“趙武靈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得出創造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使中華文明更加豐富多彩。如“胡服”等物質文明被中原漢族學習模仿,豐富漢族的日常生活;據材料“歷代都在邊疆或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特殊政策,一般都包括沿用部分既定制度。清朝統一內外蒙古后,就根據蒙古長期形成的習俗,建立了盟旗制度,成功地解決了游牧民族聚居區的行政管理難題”得出創造適合的邊疆管理制度等被中原王朝沿用,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李鴻章與近代中國李鴻章(1823~1901),安徽省廬州府(今屬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清末重臣。李鴻章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是晚清社會的重要人物,對晚清轉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影響深遠。通過對與其相關的史料進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和認識李鴻章。下表是近現代研究李鴻章的部分相關史料。史料1《欽定剿平粵匪方略》編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報、上諭史料2《中國輪船招商局》(《申報》第2版1872年11月29日)史料3《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同治元年(1861年)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史料4《李文忠公全集》吳汝綸,金陵書局1908年史料5《義和團檔案史料》1959年出版史料6《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1992年出版(1)閱讀材料,將上表中的文獻史料分類,并說明其史料價值。(2)依據材料和所學,對李鴻章在近代中國的社會形象加以闡釋。【答案】(1)分類與價值史料1、5、6屬于文獻史料中的檔案與文書,是最原始、可靠、權威性的記錄,史料價值最高。可用于研究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漢族地主官僚的崛起;研究李鴻章對義和團運動的態度和作用。史料2屬于文獻史料中的報刊類,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各領域的狀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參與洋務運動的情況。史料3、4屬于文獻史料中的文集與書信,內容豐富,史料價值較高,可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在清朝晚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活動。(任答兩類即可,只要按史料類型分類可酌情給分,未按史料類型分類不給分)(文獻史料分類:史書;檔案與文書;文集、筆記、書信與日記;地方史志;報刊;碑銘與簡牘;族譜、契約、賬簿)(2)闡釋:李鴻章社會形象是晚清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清末重臣。清朝晚期,清政府統治腐朽,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面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李鴻章積極參與洋務運動,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積極籌劃海防建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作為封建士大夫,他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參與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維護腐朽落后的封建統治,具有階級局限性。總之,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要歷史人物,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受時代和階級局限,以維護腐朽的清政府統治為己任,具有落后性。【解析】【小問1詳析】分類與價值:據材料信息可知,《欽定剿平粵匪方略》是奏報和上諭,《義和團檔案史料》、《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都屬于檔案,這三個都是史料價值較高的一手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檔案史料是最原始、可靠、權威性的記錄,史料價值最高。根據《欽定剿平粵匪方略》《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可知,可用于研究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漢族地主官僚的崛起;研究李鴻章對義和團運動的態度和作用。據材料信息“《申報》第2版1872年11月29日”可知,史料2為報刊的報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報刊的報道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各領域的狀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據材料“《中國輪船招商局》”可知,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參與洋務運動的情況。據材料“《李文忠公朋僚函稿》”“《李文忠公全集》吳汝綸,金陵書局1908年”可知,史料3、4屬于文獻史料中的文集與書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集書信內容豐富,史料價值較高,可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在清朝晚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活動。【小問2詳析】設問要求依據材料和所學,對李鴻章在近代中國的社會形象加以闡釋。綜合材料信息可知,李鴻章在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上有多重形象。在闡述時候,可以結合李鴻章生活的時代背景、李鴻章的主要功績進行說明。可進行說明如下:李鴻章社會形象是晚清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清末重臣。清朝晚期,清政府統治腐朽,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面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李鴻章積極參與洋務運動,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積極籌劃海防建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作為封建士大夫,他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參與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維護腐朽落后的封建統治,具有階級局限性。總之,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要歷史人物,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受時代和階級局限,以維護腐朽的清政府統治為己任,具有落后性。18.年畫與時代發展材料一年畫作為民俗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通過點、線、面、色等的巧妙組合,反映了民眾的文化心理、審美觀。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民眾的審美情趣以紅為美,以大為美,以對稱為美,以規范為美,這都充分體現于年畫藝術特色上。在農村,吉祥的含義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期望、贊賞和歌頌的多種意思。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的四幅年畫依據材料和所學,以“時代發展與女性形象變化”的某一側面,擬定一個主題,進行解讀。要求:主題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答案】標準示例:主題新中國與女性形象的塑造;解讀新中國成立以前,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女性的社會地位很低,無獨立人格,長期遭受壓迫。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當家作主,女性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力量,而對女性的宣傳以及女性形象的塑造成為國家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建國初期,我國頒布《婚姻法》,實行婚姻自由,打擊封建包辦婚姻,讓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掌握了自主權,因此1953年的宣傳中以《自由婚姻美滿幸福》為題,大力傳宣婚姻自由,樹立了女性獨立自主的形象;過渡時期,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并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女性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中的重要力量。1956年《提高技術,爭取更大的節約》的宣傳畫凸顯了女性在投身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中的積極熱情,展現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新中國女性形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女性占據了重要位置。60年代《志在山村》和《姑嫂選筆》是婦女在農業生產、文化教育領域的精神寫照,體現女性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貢獻。總之,在的領導下,新中國女性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形象越來越突出,各個領域都離不開女性參與,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還可以從生產生活、社會地位、文化教育等角度進行解讀)【解析】【詳析】首先,依據材料和所學,以“時代發展與女性形象變化”的某一側面,擬定一個主題,進行解讀。其次根據題意,擬定論題:新中國與女性形象塑造。闡述論題,從解放前婦女地位,到解放后婦女地位對比,然后分別解讀四幅畫的背景和反映女性地位變化的內涵。最后總結升華,總之,在的領導下,新中國女性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形象越來越突出,各個領域都離不開女性參與,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梁啟超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中寫道:“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現亞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當維哥達嘉馬(達·伽馬)發現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則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倫布,達嘉馬以后,有無量數之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之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豈鄭君之罪也。……哥氏(哥倫布)之航海,為覓印度也,印度不得達而開新大陸,是過其希望者也。……若我國之馳域外觀者,其希望之性質安在,則雄主之野心,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耳,故其所成就者,亦適應于此希望而止,何也?其性質則然也。故鄭和之所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躊躇滿志者,然則以后雖有無量數之鄭和,亦若是則已耳。(1)依據材料,指出梁啟超在寫鄭和傳記時采用的史學研究方法。(2)閱讀材料,梁啟超指出了“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倫布,達嘉馬以后,有無量數之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之后,竟無第二之鄭和”這一現象。結合所學,對這一現象進行評析。【答案】(1)方法:比較分析法。運用全球視角,將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對比分析。(2)現象:哥倫布、達·伽馬之后西方國家進行了持續的海外探險與擴張;鄭和之后,明朝政府停止了遠洋活動。評析:歐洲開辟新航路具有多方面可持性的動因: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迅速發展;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有傳播基督教的愿望;葡萄牙、西班牙王室渴望獲取海外殖民地,支持海上探險;新航路開辟給歐洲帶來了資本原始積累。中國鄭和下西洋不具備可持續性的社會動因: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要地位,對外經濟交往需求小;中國人具有濃厚的安土重遷觀念;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是耀兵海外、宣揚國威;朝貢貿易厚往薄來,給國家財政造成嚴重的負擔。哥倫布、達·伽馬之后西方國家持續的海外探險與擴張,促進世界市場形成與發展,促進了歐洲的社會轉型,新航路開辟帶有殖民掠奪色彩,給亞非拉帶來了災難;鄭和下西洋是和平友好交往,鄭和之后,明朝政府被迫停止了遠洋活動,閉關鎖國逐漸變為主要對外政策,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鄭和下西洋以后,中國遠洋航海未能持續;新航路開辟后,西方長期持續海外擴張。這兩種結果主要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它影響了近代中西方歷史發展的走向。【解析】【小問1詳析】方法:根據材料“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現亞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當維哥達嘉馬(達·伽馬)發現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則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倫布,達嘉馬以后,有無量數之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之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豈鄭君之罪也。”結合所學可知,運用了比較分析法。運用全球視角,將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對比分析。【小問2詳析】第一小問,現象,根據所學可知,哥倫布、達·伽馬之后西方國家進行了持續的海外探險與擴張;鄭和之后,明朝政府停止了遠洋活動。第二小問評析,從新航路開辟和鄭和下西洋停止兩個角度回答。新航路開辟方面主要從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方面回答,如歐洲開辟新航路具有多方面可持性的動因: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迅速發展;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有傳播基督教的愿望;葡萄牙、西班牙王室渴望獲取海外殖民地,支持海上探險;新航路開辟給歐洲帶來了資本原始積累。中國鄭和下西洋不具備可持續性的社會動因,如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要地位,對外經濟交往需求小;中國人具有濃厚的安土重遷觀念;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是耀兵海外、宣揚國威;朝貢貿易厚往薄來,給國家財政造成嚴重的負擔。然后分析兩種現象造成的不同影響,哥倫布、達·伽馬之后西方國家持續的海外探險與擴張,促進世界市場形成與發展,促進了歐洲的社會轉型,新航路開辟帶有殖民掠奪色彩,給亞非拉帶來了災難;鄭和下西洋是和平友好交往,鄭和之后,明朝政府被迫停止了遠洋活動,閉關鎖國逐漸變為主要對外政策,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鄭和下西洋以后,中國遠洋航海未能持續;新航路開辟后,西方長期持續海外擴張。這兩種結果主要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它影響了近代中西方歷史發展的走向。20.歷時性與共時性材料一歷時性和共時性是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的概念,借用到歷史領域,歷時性強調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演進,共時性強調的是在同一時間不同領域(或地域)的差異狀態。對于歷時性,我們以前強調過多,容易讓學生產生歷史是線性發展的錯覺。其實,歷史的不同領域(或地域)并非是齊頭并進的,這個領域(或地域)已經進入21世紀那個領域(或地域)還停留在19世紀,這就是共時性。歷時性思維和共時性思維并不矛盾,它們是互補的,學生掌握歷時性和共時性思維,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認識歷史問題。(1)依據材料一、提煉關于歷史演進歷時性與共時性關系的觀點。結合16-20世紀的世界歷史的重要史實,加以論證。材料二順義區某同學在復習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歷史時,繪制了一幅世界格局發展的示意圖。(2)依據示意圖,結合所學說明世界格局發展的歷時性。【答案】(1)觀點:歷史的演進是“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統一。論證:歷史發展的“歷時性”是指人類社會的演進。近現代世界歷史,從社會性質角度看,經歷了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進入20世紀又演變為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并存;從社會生產力角度看,經歷了從工場手工業階段到工業革命階段;從全球化的角度看,經歷了從分散走向整體、全球化不斷加強的過程。歷史發展的“共時性”,是指同一時期不同領域或不同地域存在發展進程不平衡的情況。從不同領域角度來看,19世紀中后期,德國和日本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經濟現代化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政治民主化的發展水平卻相對滯后;19世紀20年代,沙俄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反映其經濟發展進程落后于思想文化發展進程,當時俄國社會已經存在民主啟蒙思想,但是經濟上俄國還是封建經濟。從全球化角度來看,在1500年前后,當西歐開始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階段,美洲的主要文明還處于奴隸社會階段;當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時,中國還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體,工業生產仍停留在手工業階段。(任答三個史實,包括兩個角度即可)歷時性的解釋揭示了這段歷史的大致脈絡,共時性的解釋揭示了這段歷史的豐富性、復雜性。二者結合起來,能幫住我們更全面客觀地認識這一段歷史。(2)說明:歷時性強調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社會所發生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