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陜西省西藏民族學院附屬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陜西省西藏民族學院附屬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陜西省西藏民族學院附屬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陜西省西藏民族學院附屬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陜西省西藏民族學院附屬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陜西省西藏民族學院附屬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64年第二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綱領指出:“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是國際緊張局勢和沖突的一個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腦會議號召不結盟國家要“通過有效行使反對霸權的國家主權來鞏固它們的獨立”“拒絕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壓力”。材料強調不結盟運動國家A.把斗爭的矛頭主要指向了奉行霸權主義的美國B.不滿美國、蘇聯兩國對第三世界的激烈爭奪C.從反帝、反殖發展到反對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D.認識到發展民族經濟與爭取國家獨立的重要性2.宋元以來的理學思想形態中,從人到天,從家到國,從圣到王,即從人文到自然,從倫理到政治,從修養到行為,都有面面俱到的安排,而這些安排都是由“理”所主宰的結果。這體現了宋元以來思想的A.神圣化內涵 B.世俗化趨向 C.一體化特征 D.政治化原則3.1950年,在印度“獨立日”,國大黨發表誓言:“我們認為,擁有自由、享有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占有生活必需品,以致可以有充分機會發展——這是其他任何民族的不可轉讓的權利,也是印度人民的不可轉讓的權利。我們還認為,如果任何一個政府使一個民族喪失這些權利,并壓迫他們,那么,這個民族就有改變它或廢除它的進一步的權利。”該誓言能夠反映()A.殖民主義產生了客觀上的積極作用B.“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理論淵源C.印度人民在甘地領導下贏得了民族獨立D.印度積極號召開展不結盟運動維護獨立4.宋代江西贛州的“福壽溝”,出口之處安裝有“十二水宿”閘門。該閘門設計十分巧妙,江水低于閘門時,憑借高度差,用城中排出的積污水沖開閘門,排入江中。若閘門低于江水,則江水的壓力迫使閘門封閉,江水不會倒灌。由此可知A.工藝設計貫穿理學思想 B.技術水平彰顯工匠精神C.古代科技重視理論總結 D.設計思想體現天人感應5.美國政府和俄國政府沒有參加這次英法的冒險,但他們派出代表參與“和平的示威”。這次“冒險”的結果之一是簽訂A.《南京條約》B.《天津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6.中國古代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指出“(漢代)趙過始為牛耕”。1923年在山西省渾源縣李峪村發掘的戰國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銅器牛尊,牛鼻上有環,這被認為是牛耕出現的證據。這說明A.牛耕的出現不晚于戰國時期 B.文獻記載的可信度不高C.實物史料才能反映歷史真實 D.我國牛耕技術歷史久遠7.如圖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云紋漆案,是古人盛放食物的家具,它反映了兩千多年前貴族宴飲進餐時分餐制的生活狀況。后來,考古學家們又在距今約4500年以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一些用于飲食的木案,說明當時就已經出現了分餐制。由此可知,分餐制的出現A.說明古人有良好的衛生習慣 B.源于氏族公社共享勞動成果C.體現了長幼有序的禮儀規范 D.反映了貴賤有序的等級觀念8.下圖選自資中筠《開放中的變遷》,從中可以獲取的信息是A.1898年是清代民間社團創立最多的年份B.甲午戰敗后幾年內民間社團數量增長較快C.晚晴的民間社團以推翻君主專制為主要目的D.辛亥革命時期民間社團合并為政黨故數量減少9.下圖的陰影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在某一時期的統轄區。據此判斷這一時期正處于A.北伐戰爭時期 B.國共十年對峙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時期10.“過去專制主義是正統,神圣不可侵犯……現在民主主義成了正統,同樣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這個神圣……為人民所拋棄是沒有疑問的。”引發這種變化的歷史事件是A.維新變化B.辛亥革命C.新文化運動D.五四運動11.下表可以用來說明,“一五計劃”期間年份生產水平指數消費水平指數全國居民城市居民農村居民19321001001001001957153122126117A.效仿蘇聯造成經濟比例失調 B.城鄉差別發生了根本性改變C.在擴大積累基礎上改善生活 D.已經初步改變工業落后局面12.明太祖朱元璋流傳在世的畫像版本據說有16種之多,形象差別很大。下圖自左至石依次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朝官方畫像、《乾隆年制歷代帝王像真跡》收錄的“明太祖真像”、河南一位據稱是明朝后人家族珍藏的明代朱元璋畫像真跡。以下解釋最為恰當的是A.左圖:著力刻畫朱元璋"姿貌雄偉"失去真實性B.中圖:表明清朝極力丑化朱元璋的形象更不可信C.左圖和右圖:形象較為接近能夠反映其真實面貌D.真實的朱元璋形象還需要新的歷史史料加以佐證13.戰國時期一位思想家認為:“禮義不加于國家,則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亡矣。”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韓非子14.馬丁·路德指出,只要受洗入教,心存信仰,人人都是教士,人人都可以成為祭司,都享有與主教同等的權力。據此可知,馬丁·路德A.倡導信仰自由 B.否定宗教權威 C.主張權利平等 D.具有人文精神15.有數據顯示,羅斯福新政推行后,商品仍然大量過剩,失業大軍依舊高達900多萬人,期間(1937—1938年)還造成了新的經濟危機,有學者據此認為羅斯福新政沒有也不可能造成經濟復興和高漲。該學者的觀點A.全面認識了羅斯福新政 B.建立在一定的史實基礎之上C.充滿了主觀臆斷的色彩 D.認為新政是經濟危機的根源16.20世紀初,梁啟超強調:“國家所最渴望者,為國包資格了鼓吹革命者亦認為:“夫立國于地球之上者,無國民則亡,有國民則強。”在當時思想家中,“中國自開國以來,未嘗有國民”成為一種共識。這些看法A.有助于民族國家的發展 B.折射了軍閥割據的現實C.體現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D.推動了國民革命的興起17.羅斯福曾打比喻說:“1933年夏天,有位頭戴絲綢帽子的老紳士在防波堤邊上失足落水,他不會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進水里,把他救上來,但絲綢帽子被浪沖走了。老紳士蘇醒過來后,千恩萬謝,夸獎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紳士卻因丟了帽子而斥責他的朋友。”對這段話的準確理解是A.新政遭到資產階級的激烈反對B.新政損害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C.新政犧牲了資產階級的部分利益D.新政加劇了美國社會的矛盾18.下表為1928—1935年中國輪船統計表。據此判斷正確的是中國輪船統計年份船只噸位其中千噸以上輪船船只噸位19281352290791117213482193027924154471382479691932345657725717834221119353895675173208461812A.國民政府日益重視發展海洋經濟B.表明外國侵略由沿海轉向內陸C.國家經濟建設促進輪船業的發展D.表明工業結構逐漸趨于合理化19.14世紀,在法國興起了一個獨立的法學派,即“羅馬法學派”,16世紀時,法國的羅馬法研究居全歐洲最前列。在荷蘭則以格老秀斯為代表的“理性法學派”從人類理性出發研究羅馬法。在德國以薩維尼為代表的“歷史法學派”"研究羅馬法。材料表明A.羅馬法對歐洲近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B.學者的研究帶動了羅馬法的復興與繁榮C.羅馬法推動了歐洲近代社會的轉型發展D.羅馬法為近代歐洲法制建設莫定了基礎20.20世紀70年代,英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年增長速度只有1,6%,在西方七個工業大國中排行最末。但從1980年到1988年,英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年增長速度猛增至5.2%,而同期美國為4%,加拿大為3.6%,意大利為3.5%,日本為3.1%,法國為3.1%,德國僅為2.2%。導致這一變化的重要原因是A.歐洲經濟一體化向縱深發展B.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的推進C.撒切爾政府加強對經濟干預D.福利國家制度逐步建立完善21.光緒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確立了加強海防與建立海軍的方針,任命直隸總督李鴻章和兩江總督沈葆楨分別督辦北洋、南洋海防事宜。這一舉措表明A.中國海防空虛局面根本上扭轉B.清政府的海防意識顯著提升C.中國軍制現代化改革開始起步D.國防戰略調整到以海洋為主22.“唐、宋時宰相的總辦公處。唐初始有此名,初設在門下省,后遷到中書省”。材料中的“此”指的是A.樞密院 B.宣政院 C.理藩院 D.政事堂23.巴黎公社建立之后,公社認為紀念拿破侖一世勝利的凱旋柱是一個波拿巴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的象征,于是將其拉倒。包括德國在內的工會和社會主義組織舉行集會并傳遞了支持巴黎公社的信息。這反映出A.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應用 B.法德工人運動的斗爭目標趨于一致C.工人運動的國際主義精神 D.第二國際對于國際工人運動的指導2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所立的瑯琊碑文中記載:“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義……上農除末。”據此,可以推知秦朝A.重儒思想的治國理念 B.外儒內法的統治思想C.法儒思想的合理并存 D.焚書坑儒的專制政策25.“(漢惠帝時)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至“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不異遠方”,同時,“弛山澤之禁”,“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于是出現了“富商大賈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繁榮景象。由此可見,這時期A.商人政治地位逐漸提高 B.重商政策推動經濟繁榮C.政府放棄鹽鐵官營制度 D.國家干預促進商業發展26.“在帝國的鼎盛時期,‘羅馬人’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認同,所有公民,甚至包括像西塞羅(C.icero)所說的‘來自粗俗和野蠻地區的人’,都能參加政治活動,分享帝國的權力和榮耀。”出現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羅馬帝國A.加強軍事統治B.重視法律制定C.進行文化同化D.力圖經濟擴張27.從15世紀末西方國家開辟新航路開始,18世紀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向世界各地大肆殖民掠奪,至19世紀中期,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世界市場成為了調節全球經濟發展的杠桿。請回答下面小題1.從整體史觀講,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民族的歷史逐漸融合為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這種“融合為一部統一實現的主要方式是A.西方的殖民掠奪 B.東方的借鑒學習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碰撞2.19世紀中期,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了在這個市場里,資產階級憑借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渡過大海,越過高山。沖破一個個封閉的國界推銷工業品。收購原材料。下列關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B.資本主義擴張性和開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C.它以歐美先進的工業國為主導D.它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世界經濟體系3.1876年葛元煦《游滬雜記》言:“向稱天下繁華有四大鎮,曰朱仙、曰佛山、曰漢口、曰景德,自香港興而四鎮遜焉,自上海興而香港又遜焉”“香港興”“上海興”都是因為簽訂了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28.“國家應在經營范圍、原料供給、銷售市場、勞動條件、技術設備、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調劑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此段話符合下列哪一文件的精神A.《臨時約法》B.《共同綱領》C.五四憲法D.八二憲法29.下面油畫描繪了一個學生文藝宣傳隊走向街頭進行宣傳的情景。它對研究下列哪一史實最有證據價值A.全民族抗戰 B.七七事變 C.作者對抗戰的態度 D.作者參與抵抗的經歷30.有學者指出,在西方多黨選舉制度下,由于不同政黨的存在,整個國家的政治人才被政黨切割成幾個部分,并隨政黨共進退。一黨獲勝,哪怕原來的政務官再有能力,也需統統大換血。這揭示出西方政黨政治A.導致了政治人才的匱乏B.實現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C.影響了國家治理的質量D.擴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間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晁錯力主振興漢室經濟,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晁錯上了一篇《論貴粟疏》,疏中他細致地分析了農民與商人之間的矛盾,導致農民流亡、糧食匱乏的嚴重狀況,提出重農抑商、入栗于官等主張,被文帝接受。晁錯接著又給文帝上了一疏,勸文帝務農桑,薄賦斂,廣蓄積,號令有時。晁錯對匈奴的態度比較強硬,開始主張武力平定,此議不為文帝所接受,之后他仍主張積極備戰,提出移民實邊的策略。對晁錯提出的移民實邊、寓兵于農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諸實施。晁錯的削藩主張是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繼承,晁錯不僅有削藩的言論,而且參與了削藩的行動。在晁錯的策劃下,景帝“削吳會稽、豫章郡”。吳楚等七國既反,漢景帝接受袁盎獻策“今計獨斬錯”,為平定叛亂,誅殺了晁錯。吳楚七國叛亂平息后,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班固曾評價晁錯說:“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錯雖不終,世哀其忠。”——摘譯自班固《漢書·袁盎晁錯傳》等(1)根據材料,慨括晁錯的治國思想主張。(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晁錯治國思想主張的積極影響。32.自古以來,“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廣為流傳,但相關歷史記載多有不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甲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寵愛)于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界(給予),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清華簡系年》乙周宅豐、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于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悅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麗山之下,為天下笑。……周避犬戎難,(平王)東遷洛邑。——《呂氏春秋》丙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增、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于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注:《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中晚期竹簡(1)綜合甲乙丙三則史料,簡述從中我們可以認定的歷史事實與歷史結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廣為流傳的原因。3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金圓券在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以總統命令發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規定自即日起以金圓券為本位幣,發行總限額為二十億元限期收兌已發行之法幣、東北流通券;限期收兌人民所有黃金、白銀、銀幣及外國幣券等。發行金圓券的宗旨在于限制物價上漲,這一政策,使得商品流通癱瘓。10月1日,國民政府被迫宣布放棄限價政策,準許人民持有金銀外幣,并提高與金圓券的兌換率。限價政策一取消,物價再度猛漲,金圓券急劇貶值。至1949年6月,金圓券發行總額競達一百三十余萬億元,超過原定發行總限額的六萬五千倍。金圓券流通不到一年,形同廢紙,國民政府財政金融陷于全面崩潰。——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金圓券》(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民政府金圓券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國民政府金圓券改革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材料中的“1964年第二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綱領指出:‘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是國際緊張局勢和沖突的一個基本根源’”,說明此時是強調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1973年第四次首腦會議號召不結盟國家要‘通過有效行使反對霸權的國家主權來鞏固它們的獨立’”,說明此時是強調反對霸權主義,故答案為C項。其他三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項。點睛:不結盟運動最初成立時,決心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現;20世紀70年代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不結盟運動斗爭內容的轉變,也是當時國際社會主要矛盾的反映。2、C【解析】

理學產生以后,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理”主宰一切,從個人學習、日常行為到國家政治管理和自然萬物等,都要接受天理的安排,這體現了宋元以來思想的一體化特征,C項正確;天理安排世間一切的觀點不能說明宋元思想的“神圣化”,A項錯誤;天理無處不在,管理一切的認識不能說明宋元以來思想的“世俗化”和“政治化趨勢,BD兩項錯誤。3、A【解析】

根據材料,1950年印度慶祝獨立日,宣揚民族主義。結合所學可知,這個誓言反映出殖民主義客觀上促進了印度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理念的發展,A選項符合題意;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理念,在材料里面無從體現,B選項錯誤;在尼赫魯的領導下,印度獲得了民族獨立,C選項不符合題意;1950年印度獨立日誓言中,不包含不結盟運動的宗旨,與不結盟運動的展開無關,D選項錯誤。4、B【解析】

根據材料“江水低于閘門時……積污水沖開閘門,排入江中”“若閘門低于江水,則江水的壓力迫使閘門封閉,江水不會倒灌”等信息可知,宋代江西贛州“福壽溝”對“十二水宿”閘門的設計體現了當時人對相關技術的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工匠精神,B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十二水宿”閘門技術的巧妙設計,沒有體現理學思想的影響,A項錯誤;中國古代科技重視實踐的總結,而不是理論的總結,C項錯誤;天人感應是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材料沒有體現天人感應,D項錯誤。5、B【解析】

根據“英法的冒險”可知,這是英法聯合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故B正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之后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不符合“英法的冒險”,排除A;中日甲午戰爭后簽訂《馬關條約》,不符合“英法的冒險”,排除C;1900年英、法、美、俄、德、日、意、奧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之后簽訂《辛丑條約》,不符合“美國政府和俄國政府沒有參加”,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英法的冒險”“美國政府和俄國政府沒有參加”,聯系所學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史實分析解答。6、A【解析】

出土文物是一手史料,文獻記載是二手史料,兩者結合可知,我國牛耕出現的時間不晚于戰國時期,A正確;文獻記載有一定的可信度,排除B;文獻記載相互印證之后也能反映歷史真實,排除C;D與題無關,排除。7、B【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飲食木案體現的分餐制反映了氏族公社群體共享勞動成果的畫面,故B項正確;分餐制與古人衛生意識無直接聯系,排除A項;分餐制中并未體現長幼與貴賤的禮儀規范和等級秩序,排除CD兩項。故選B。8、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圖片信息的能力,從圖中曲線的走勢中能夠看出1895年-1910年間晚清社會民間社團力量的發展經濟的兩次大的曲折波動時期,甲午戰后的幾年間民間社團數量增長較快但至1900年又由于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迅速跌入谷底;1905年后民間社會力量再次興起,同樣至1910年間民間社團力量再次弱化,所以B項說法符合圖中圖中曲線含義,ACD三項三項并不能從曲線中直接顯示出來。考點:1840至1900年間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9、D【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地圖信息的能力。陰影部分是中國共產黨的統轄區,從地圖來看,中共控制了東北、華北、華中等大片地區,與此相符合的是解放戰爭時期。故D正確。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解放戰爭【詳解】10、B【解析】

根據“過去專制主義是正統,神圣不可侵犯……現在民主主義成了正統,同樣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這個神圣……為人民所拋棄是沒有疑問的”,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B正確;維新變法并沒有推翻封建專制統治,排除A;新文化運動主要是對封建思想文化的打擊,而不是對封建政體的打擊,排除C;五四運動重點是反帝愛國,不是側重在國內的反專制,排除D。11、C【解析】

與1932年相比,1957年生產指數和城鄉局面消費指數都有了提升,說明“一五”計劃期間是在擴大積累的基礎上改善了生活,故選C;根據表格內容無法看出經濟比例失調和工業落后局面的改變,排除AD;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故選C。12、D【解析】

據題意可知,不同版本的朱元璋畫像存在較大差異,而且沒有確切證據證明哪一版本是最準確的,所以真實的朱元璋形象還需要新的歷史史料加以佐證,故選D;ABC中的說法都有一定的主觀臆斷性,有待商榷,故排除。故選D。13、C【解析】

材料“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體現的是禮法并治的思想,屬于荀子的主張,C正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A排除;孟子主張民貴君輕,B排除;韓非子主張嚴刑酷法和變革,D排除。故選C。14、D【解析】

材料顯示,馬丁·路德認為凡是受過洗禮的人都可擔任神職,有信仰者在上帝面前權力平等,這是其人文精神的體現,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馬丁·路德關于信仰虔誠問題的理論,而非信仰自由問題,排除A;馬丁·路德并不否認宗教權威,其強調的是信仰平等,排除B;只要虔誠信仰,人人平等,這是宗教信仰領域的平等,權利平等強調的是政治方面的平等,排除C。15、B【解析】

由材料可知,羅斯福新政推行后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者從一些數據得出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史實依據,說明材料所述現象建立在一定史實的基礎上,B項正確,C項錯誤;數據只是揭示了羅斯福新政的某些方面,所以該學者并沒有全面認識羅斯福新政,A項錯誤;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而非新政,D項錯誤。16、A【解析】

梁啟超、資產階級革命者以及當時思想家都在提倡國民的重要性,這種主張有助于民族國家的發展,A正確;B與題無關,排除;20世紀初正值民族危機,思想界多主張學習西方,對本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足,而且國民這一概念也是西方的舶來品,C排除;梁啟超并不主張革命,因此D與國民概念無直接因果聯系,排除。17、C【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羅斯福新政影響的理解與分析。羅斯福把“老紳士”比喻為資本家,因為新政將他們從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中挽救出來,所以“老紳士蘇醒過來后,千恩萬謝”;羅斯福雖挽救了美國資本主義制度,但他在經濟上實行最高工時和最低工資等一些措施,卻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資產階級的某些利益,因此“三年后的今天,老紳士卻因丟了帽子而斥責他的朋友”。故本題選C。考點: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羅斯福新政·羅斯福新政對資產階級的影響【詳解】18、C【解析】

材料信息體現了1928年一1935年中國輪船船只數量、噸位尤其是千噸位以上的輪船增長的數據,說明輪船制造業有了較快的發展。1927年后南京政府通過與聲名顯赫的資本家合作來促進工業發展,推動了中國輪船業的發展,故C項正確。海洋經濟一般指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產業活動,輪船船只數量及噸位數的增長可以從側面說明內河或沿海航運繁榮,但不能說明政府重視海洋經濟,故A項錯誤。1928一1935年,外國侵略者加緊了對中國從沿海到內陸的侵略,但不能說明由沿海轉向內陸,故B項錯誤。材料并未顯示輕工業的信息,因此不能判斷工業結構的變化,更不能說明工業結構逐漸趨于合理化,故D項錯誤。19、A【解析】

據材料可知,在14---16世紀的歐洲,法國、荷蘭、德國各國學者都對羅馬法進行了研究,這說明羅馬法對歐洲近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A正確;各國學者對羅馬法的研究,只能羅馬法對歐洲近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不是羅馬法的復興與繁榮,B錯誤;歐洲近代社會的轉型發展是生產力發展和思想解放推動的,不是由羅馬法推動的,C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法國、荷蘭、德國各國學者都對羅馬法進行了研究,沒有強調羅馬法對歐洲近代法制建設的影響,D錯誤。【點睛】羅馬法對后世法律制度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羅馬法中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尤其是對歐洲大陸的法律制度影響更為直接。20、B【解析】

依據材料中“1980年到1988年”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79年,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執政。她放棄凱恩斯主義,改行貨幣主義政策,推出一系列經濟改革政策,調整經濟運行機制。撒切爾政府實行的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讓市場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意大利、德國和法國都是歐共體國家,但同期它們經濟增速放緩,所以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不是造成此時英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C選項錯誤,撒切爾政府減少了對經濟的干預;D選項錯誤,二戰后英國的福利國家制度影響了經濟發展速度,撒切爾政府主導削減社會福利。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21、B【解析】中國近代海防空虛局面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故A項錯誤;清政府確立加強海防和建立海軍的方針說明海防意識的增強,故B項正確;近代海軍的創辦表明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起步,但是材料只是體現出政府的意向,還沒有付諸實踐,故C項錯誤;此時國防戰略仍然以陸地為主,故D項錯誤。22、D【解析】

政事堂是唐宋時期宰相的總辦公處,唐初始設在門下省,后遷到中書省,宰相們平時在政事堂討論軍國大事,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決策機關,故答案為D;樞密院在宋朝時候分管軍事,起到分割宰相的軍事權力的作用,不符合題意,排除A;宣政院是元朝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的中央官署,不符合題意,排除B;理藩院是清朝主管邊疆事務的機構,不符合題意,C錯誤。23、C【解析】

材料中的“推倒凱旋柱”表明巴黎公社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不主張對外擴張,具有國際主義精神,同時國外的工人組織對巴黎公社表示支持,可知工人運動具有國際主義精神,故答案為C項;巴黎公社不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開展的,排除A項;B項說法絕對,排除;第二國際成立于1889年,巴黎公社革命是在1871年,排除D項。24、C【解析】

材料“端平法度,萬物之紀”體現的是重視法治,屬于法家思想;材料“以明人事,合同父子”體現的是對儒家倫理關系的重視,因此可推知秦朝時期法儒思想的合理并存,C選項符合題意;秦國時期的治國理念是嚴刑酷法,A選項排除;外儒內法是漢武帝時期的治國理念,B選項排除;焚書坑儒屬于思想文化專制,材料未涉及,D選項排除。25、D【解析】

根據“復弛商賈之律”“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不異遠方”“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說明政策的松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國家干預促進商業發展,故選D;“然市井之孫亦不得仕宦為吏”說明抑商政策側重于抑制商人的政治地位,排除A;根據材料可知,漢惠帝時、孝文皇帝時復弛商賈之律,但是市井之孫亦不得仕宦為吏,說明也是實現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沒有反映官營手工業的信息,排除C。【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復弛商賈之律”“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不異遠方”“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26、B【解析】從材料中的敘述來看“‘羅馬人’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認同”,這說明此時羅馬帝國內部所有自由人都具有公民權,這是萬民法帶來的結果,所以本題選擇B選項。A選項不是主要原因;C選項“同化”的說法不正確;D選項與此無關。27、1.A2.D3.A【解析】1.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民族的歷史逐漸融合為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的主要方式是西方的殖民掠奪,故A正確;東方的借鑒學習不符合史實,故B錯誤;正常的文化交流不是主要方式,故C錯誤;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碰撞是在工業革命后,故D錯誤。2.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對落后國家和地區是不公平的,故D符合題意;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即19世紀末20世紀初,故A不符合題意;資本主義本身具有擴張性和開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故B不符合題意;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以歐美先進的工業國為主導,故C不符合題意。3.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香港興”“上海興”都和《南京條約》的“五口通商”有關,故A正確;《北京條約》只開放了天津,故B錯誤;《馬關條約》是在1895年,故C錯誤;《辛丑條約》是在1901年,故D錯誤。28、B【解析】試題分析:據材料提到,調劑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之下,分工合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當時新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特點,屬于《共同綱領》的內容,故B正確。《臨時約法》,屬于中華民國時期,故A排除。五四憲法,不存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故C排除。八二憲法,也不存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故D排除。考點: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共同綱領》29、C【解析】

由“1940年”、“《七七的號角》”和“學生文藝宣傳隊走向街頭進行宣傳”等信息可知,這幅畫主要體現了作者對抗戰的態度,即喚起民族意識,宣傳全民族抗戰,C項正確;全民族抗戰、日本發動全面侵華和作者參與抗日等,都沒有在畫面中得到體現,不是這幅油畫最主要的史料價值,ABD三項不符合題意。30、C【解析】

材料顯示,西方多黨制選舉造成政治人才的政黨化和閑置,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作用的發揮,影響了國家治理的質量,故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多黨選舉制度下政黨對政治人才的爭奪和政治人才的閑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A項錯誤;多黨制下,不同黨派秉承不同的政治理念,體現出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與材料主旨不符,B項錯誤;不同政黨的政治人才隨政黨共進退,在野黨政治人才無法參與國家管理,縮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間,D項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