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湖南省武岡二中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湖南省武岡二中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湖南省武岡二中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湖南省武岡二中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湖南省武岡二中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湖南省武岡二中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認為,成書于明代的《三言二拍》以近古新興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構傳統文化思想的同時,又以吸納了釋道的儒家思想為主導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體現了儒雅與世俗互攝互涵的中和審美理念。據此可知,《三言二拍》A.體現了商品經濟發展環境的改善 B.反映了市民階層的價值追求C.說明社會主流思想已經發生變異 D.表明傳統儒家觀念根深蒂固2.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認為,運行兩百多年的美國政治體系已出現“機能性障礙”:立法和司法部門對行政部門影響力加大,導致行政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利益集團、游說團體影響力加大,扭曲了民主進程;政治兩極分化,使“制衡制”淪為“否決制”。這種“機能性障礙”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美國A.立法權與司法權合作 B.分權制衡體制的漏洞C.行政權力獨立性較強 D.社會團體的迅速發展3.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實行采邑改革時,中國正處于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4.如圖是1950年創作的版畫《保衛世界和平簽名運動》,該作品A.繼承了中國畫注重寫意的基本風格B.反映了農民珍惜社會主義建設成果C.折射了美蘇對抗的國際政治局勢D.體現了“雙百”方針的創作精神5.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講政治時大多站在民眾一邊,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與其他各家不同,為君主參謀,專替君主打算。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6.1958年到1978年,小崗村減少了半數人口、半數耕地以及三分之二的牲口,每一個人每年產出的糧食則由五百公斤減至五十公斤……每臨秋冬時節,小村家家閉門堵戶,老幼相攜,在他鄉乞討。此種現象出現說明()A.農村經濟體制亟待改革 B.聯產承包未能解放生產力C.自然災害危及農民生存 D.計劃經濟挫傷革命積極性7.15世紀中期,德國人古滕貝格發明了一種可以成批澆鑄字模的手工澆鑄機,用活字與機械來印制書籍,并建立了印刷廠。他的發明很快得到推廣,到1500年德國約有60多個城市有印刷廠,歐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廠。這反映出當時A.畢昇活字印刷術傳入歐洲B.科學技術轉化成為生產力C.宗教改革推動了信息傳播D.社會需求與商業發展結合8.為確保公民自由,羅馬通過民眾大會、元老院、保民官之間的權力分立和相互牽制的安排形成權力制衡格局。其中,保民官的憲政意義非常獨特:保民官既無立法權又無行政權,但擁有的否決權,不僅可以否定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也可以取消元老院決議的法律效力,為保護人民而對抗政府。據此分析,保民官的設置A.推動了羅馬法的進步和完善 B.緩解了羅馬帝國的社會矛盾C.有助于羅馬公民的政治平等 D.加快了羅馬憲政實施的步伐9.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由此判斷,當時孔子對現狀的態度是A.肯定 B.否定 C.中立 D.無所謂10.保羅?S?芮恩施在《一個美國外交官使華記》一書中評價中國近代某位歷史人物“名義是共和主義者,但內心卻是專制君主”,該歷史人物是A.梁啟超 B.康有為 C.孫中山 D.袁世凱11.據《新全球史》記載,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鐵制農具在中國驟然增加,鐵犁、鐵鎬、鐵鍬、鐵鋤、鐵鐮刀和鐵耙在鄉村里成為日常用具。這一現象給當時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包括()①“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稅田”③“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2.有觀點認為:《十二銅表法》中說“人民對于最新情況的投票就是法律”,沒有比這句話更能體現出法律中所發生的革命了;它使羅馬自神的法律中解放出來,法律成了一項人類的工作。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其中“人民”是指羅馬帝國的自由民B.成文法一經產生便不可更改C.羅馬法對宗教改革起到直接推動作用D.羅馬法中蘊含人文主義精神13.讀下圖中甲乙丙丁四幅圖,該過程實質上()A.反映了美術領域的多元一體 B.說明了印象派繪畫影響甚微C.強調了美術領域的復雜多變 D.體現了現代主義美術的特點14.如圖是1954年的宣傳畫。該作品A.反映了國民經濟正在迅速恢復 B.描繪了人民投身建設的熱情C.說明社會主義工業化全面展開 D.表明女性在建設中貢獻突出15.鄭觀應強調,在與外國協定稅率時,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異邦客商,一切章程,均南各國主權自定。實與公法吻合”。鄭觀應的這一觀點A.體現了近代國家觀念 B.接受了西方民主政治理論C.已突破“中體西用”的觀念 D.開啟了外交觀念的近代化16.據統計,1860年松江府的總人口約為300萬人,年產土布3千多萬匹。按照當時的生產情況估計,共需1億8千多萬個勞動日:以每家5口,每戶1.5名織布者計,需要松江所有家庭每年織布202.8天。據此可知,當時松江地區A.農家“耕”“織”分離 B.精耕細作技術的發展C.農戶收入多賴家庭副業 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17.二戰后,“現代化”這個新詞便應運而生,因為它可以簡明地表達所有建設現代化社會的相似愿望而不論其地域和傳統如何。還有學者認為:不同于蘇聯史學界,在西方學術界,使用ModernTimes(現代)時,一般泛指15-16世紀地理大發現以來的歷史概念。它包括了中國學術界現在習慣采用的“近代”、“現代”和“當代”三個時間段,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材料表明這一“現代化”概念A.就是“西方化”“工業化”,專屬于西方社會B.更加準確地體現出世界近代以來的深刻變化C.與蘇聯,中國傳統史學觀點既相近又相背離D.其本質就是強調世界范圍內全面資本主義化18.20世紀40年代朱自清總結了人們的普遍心情:“勝利到來的當時,我們喘了一口氣,情不自禁的在心頭描畫著三五年后可能實現的一個小康時代……但是勝利的歡呼閃電似地過去了,接著是一陣陣悶雷響著。這個變化太快了,幻滅的太快了。”當時人們的普遍愿望是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B.“要和平,爭民主”C.“還我河山,守土抗戰”D.“打倒列強,除軍閥”19.明清時期,景德鎮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恥,東際海,西被蜀,無所不至……而商賈佳以是牟大利”;佛山鎮的鐵鍋全國各地“無處不需”、“四方賈客各輦運而鬻之”。據此可知,明清時期A.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迅速 B.專業性的生產區域較為普遍C.區域之間市場需求存在差異性 D.商品交換突破狹隘區域市場20.陜甘寧邊區政府曾三令五申要加強預防接種和預防注射工作,邊區衛生處于1941年組織注射傷寒、霍亂疫苗200瓶、牛痘苗30打,注射3300余人;1941年3月,邊區民政廳發布《陜甘寧民政廳布告》,對傳染病的隔離制度作了初步規定;1942年,邊區防疫委員會通過《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由此可知,陜甘寧邊區A.阻止了傳染疫病的流行和蔓延 B.保障了抗日戰爭的勝利C.逐步建立起現代疫病防控機制 D.貫徹全面抗戰路線方針21.如圖詩歌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A.公車上書 B.新文化運動 C.五四運動 D.一二.九運動22.宋朝對官員的優待達到了歷史的高峰。除享有穩定的俸祿職田收入外,還可以封妻蔭子,免夫役和二稅。即使犯法,也可用“官當”代替刑罰。宋朝的優待A.激發了文人的創新精神 B.導致官員人數不斷膨脹C.推動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D.是科舉制度發展的必然23.以下傾慕中華的人物,按生平時序排第三的是A.利瑪竇 B.哥倫布 C.伏爾泰 D.馬可·波羅24.馬克思曾說:“自然科學正在準備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紀中翻轉了整個世界,現在它的統治已到末日,另外一個大得無比的革命力量……將取而代之。”材料反映出馬克思觀察社會的視角是A.階級斗爭 B.全球聯系 C.技術革新 D.生態變遷25.下表為1940—1950年部分年份蘇聯加盟共和國預算支出情況表。據此可知,蘇聯的財政管理體制(摘自柯契托夫《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經濟文化建設及其預算》)A.調動了加盟共和國經濟建設積極性 B.有利于加盟共和國的全面綜合發展C.使得加盟共和國經濟建設基礎薄弱 D.增強了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凝聚力26.徐錫齡《熙朝新語》載:“蘇州長間門外南滾黃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曠地,煙戶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遠連交廣,以及海外諸洋,梯航畢至。……千里之商賈,駢肩輻較……吳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多系晉省之人。”由此可見明清時期A.開始形成一批繁榮的商業市鎮B.蘇州成為徽商晉商主要活動區域C.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較為繁榮D.蘇州居當時對外貿易的中心地位27.“它發端于廣東一隅而最終進入華北,使上國帝京一時成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潰。……昔日京華景象正如洪水過地,蕩然無存。”材料所反映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A.中國被迫開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流域C.列強獲得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權D.清政府墮落為“洋人的朝廷”28.根據下表可知,明清江南市鎮管理的主要特點是市鎮類型管理模式代表一般市鎮沿用傳統模式,州縣衙署直接管理交通要道市鎮設巡檢司加強治安管理蘇州府汾湖鎮一些富裕市鎮設課稅司掌收商稅松江府唐行鎮規模較大市鎮委派縣丞等官員駐鎮掌管治安、稅收等吳江縣盛澤鎮鈔關、港口市鎮設榷使署、海防署等進行管理常熟縣福山鎮A.以治安和賦稅征收為重點B.注重發揮地方的自主性C.蘊含了近代經濟管理方式D.保障小農生產的穩定性29.以國家大法的方式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是A.中英《聯合聲明》 B.中葡《聯合聲明》C.《反分裂國家法》 D.中美《聯合公報》30.陳旭麓指出:雖然新政產生于自上而下的過程,但160萬新式學生的出現和眾多八股士類的淘汰則直接和間接地牽動了整個社會。新政造就了他們,但他們又超出了新政劃定的界限。這表明新政()A.開啟了中國教育近代化 B.掀起了近代思想啟蒙C.形成了實業救國的高潮 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延續下來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但考慮到西藏歷史和現實的特殊情況,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六年不改”的決定,給西藏上層主動進行改革留出了時間。然而,1959年3月,西藏上層反動集團在國外反華勢力的支持下挑起了全面武裝叛亂。中央人民政府領導西藏人民迅速平定了叛亂并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運動。改革廢除封建農奴制的壓迫和剝削,解放百萬農奴和奴隸。解散了舊政權及其所屬的軍隊、法庭和監獄,廢止了舊西藏法典及其野蠻刑罰。實行土地改革,沒收參與叛亂的農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分配給農奴和奴隸,對沒有參與叛亂的農奴主土地和多余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廢除政教合一制度,實行政教分離和宗教信仰自由。建立人民民主政權,保障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廢除封建農奴制度后,翻身解放的西藏各族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權。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成功召開,西藏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摘編自《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書》(1)根據材料概括西藏民主改革的特點。(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藏民主改革的歷史意義。32.材料致仕制度是我國古代官僚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清代致仕制度基本沿襲明制,但仍進行了一定的改革。清代官員通常以七十為致仕年齡,官員年屆七十或在此之前一般都要奏請致仕。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清代官員的致任年齡并非一成不變。有的官員雖年齡致仕,但屢請致仕而不許或明令不準致仕,故常有“老而不休”的現象。官員自愿致仕稱為“告休”“乞休”“乞骸骨”等,官員被朝廷強制致仕則稱為“勒休”。無論哪種致仕方式,都應得到皇帝的允許,獲皇帝批準后才能離任。官員致仕后基本都能享受一半以上的俸祿,保證了晚年生活,解除了后顧之憂,可使許多年過七十和體弱多病的官員及時退出官場。同時,清代也把致仕作為淘汰平庸官員的一種措施,如有的官員被參奏,情況屬實,皇帝就勒令其致仕。清代致仕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容易產生種種弊端,主要表現為:一是久仕不退,二是已退復仕。其種種弊端的存在使得晚清吏治更加腐敗,賣官鬻爵成風,官場風氣惡劣——摘編自姚舞艷《試論清代官員的致仕制度》(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致仕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清代致仕制度的作用。33.材料在恐夷氛圍中,作為朝廷封疆大吏的丁寶楨(1820—1886年)提出了他的御侮邊防思想。丁寶楨對“西洋以通商為主,茍駕馭得宜,一時尚無戰爭”“日本立意窺視中國,數年之后必將與我開釁”有著清醒的認識。而沿海“天津則必爭以為要抉之地,上海則必據以為根本之圖,而其中間寄屯糧草、轉運煤水,緩急可便于接濟者則必在山東”。丁寶楨認為“海防應辦之事大要實不外練兵,簡器造船三大端,而籌餉為兵器船三者之根本,用人持久又為兵器船三者之實用”,他明確地認識到,清王朝已經腐朽的原有軍隊,不可能守住海防,必須加以整頓和改革,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海軍隊伍。——摘編自陳朝祥、楊秀蓮《丁寶楨邊防思想初探》(1)根據材料,概括丁寶楨的邊防思想。(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丁寶楨的邊防思想。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三言二拍》體現了人情,消解傳統文化思想,代表世俗審美,由此可知,這一作品反映了市民階層的價值追求,B正確;明清時期的商品經濟發展環境并未改善,依然是重農抑商,排除A;明清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學,排除C;D脫離主旨,排除。2、B【解析】

依據材料中“……行政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扭曲了民主進程”、“政治兩極分化,使‘制衡制’淪為‘否決制’”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實行三權分立體制,權力部門、利益集團和政黨等利用這一體制相互制約,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導致美國政治體系出現“機能性障礙”的主要原因,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顯示了立法權與司法權對行政部門的影響較大,但并未涉及兩者合作的信息;C選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行政權力具有較強的獨立性;D選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3、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采邑改革推行于公元8世紀上半葉,而隋朝存在于公元581-618年,唐朝存在于618-907年,宋朝存在于960-1276年,元朝存在于1271-1368年,因此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實行采邑改革時,中國正處于唐朝統治時期,B項正確;排除A、C、D項。4、C【解析】

從《保衛世界和平簽名運動》這一標題及1950年的時間來看,此時正處于美蘇冷戰時期,折射了美蘇對抗的國際政治局勢,故C項正確;該畫是寫實的,排除A項;此時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還未顯現,排除B項;雙百方針于1956年提出,排除D項。5、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春秋戰國時代,法家主張厲行法治,加強君主集權,因此最受統治者推崇。由此可知B項正確。儒家主張“仁”和“仁政”,道家講求自然無為,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均不符合題干“專替君主打算”的要求,由此可排除A、C、D三項。考點:戰國百家思想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戰國百家思想的主要內容。戰國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樣,觀點也不是一樣,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試的重點。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如戰國百家思想出現的背景和對后世產生的影響等也需要掌握。6、A【解析】

“1958年到1978年”是實行集體化生產的人民公社時期。“糧食則由五百公斤減至五十公斤”“小村家家閉門堵戶”的現象說明農村生產力的極度下降,因此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急需進行,A正確;此時尚未進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B錯誤;材料并不是說明自然災害危及農民生存,C錯誤;材料說明的是農村經濟體制亟待改革,并不是說明計劃經濟挫傷革命積極性,D錯誤。7、D【解析】

根據材料“到1500年德國約有60多個城市有印刷廠,歐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廠”,說明當時社會需求與商業發展推動了印刷術的普及,故D正確;材料反映手工澆鑄機的發明和影響,A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手工澆鑄機不屬于科學,排除B;材料與宗教改革無關,排除C。8、C【解析】

材料信息是,保民官的設置實現了對行政機關和元老院的制衡,其目的是保護人民而對抗政府。由此可知,保民官的設置有助于羅馬公民的政治平等,故C正確;題干中并沒有提到羅馬法,排除A項;保民官的設置有利于保護人民對抗政府,社會矛盾緩和的結論并不準確,B項錯誤;羅馬沒有成為憲政意義上的國家,D項錯誤。9、B【解析】

“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違反了西周的禮制思想,孔子創立儒家學說的目的在于改變戰亂頻繁的現實社會,恢復禮樂和諧的理想社會,B正確;ACD三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10、D【解析】

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撕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行獨裁專制統治,故D符合題意;梁啟超和康有為屬于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君主立憲制,故AB不符合題意;孫中山屬于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民主共和,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11、C【解析】試題分析:鐵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故①正確;鐵器的使用推動稅制改革,故②正確;鐵器的使用使牛耕得到推廣,故③正確。“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的意思是庶人依靠出賣勞力生活,工商依靠服務官府的所得而生活。這與材料反映的信息沒有關系。④是錯誤的。通過排除法,所以選C。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鐵器的作用12、D【解析】

材料“它使羅馬自神的法律中解放出來,法律成了一項人類的工作”體現的是羅馬法對人性的解放,凸顯的是人文主義精神,D正確;《十二銅表法》適用于羅馬公民,A排除;B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未涉及羅馬法和宗教改革之間的關系,C排除。故選D。13、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現代主義美術的特點是追求創新,甲乙丙丁四幅圖也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即選D是符合題意的,正確;能反映反映了美術領域的多元而不能反映一體,因為他們屬于同的流派,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甲乙丙丁四幅圖受印象派繪畫影響大而非甚微,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不是復雜多變而是越來越簡易,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D。14、B【解析】

宣傳畫中的人物象征著群眾代表,群眾表態“我們為參加國家工業化建設而自豪”,這說明我國人民建設工業化國家的熱情高漲,B正確;我國國民經濟恢復在1952年底就已經完成,A排除;C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的人物是群眾的代表,并非單指女性,D排除。故選B。15、A【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鄭觀應提出在對外交往之時應獨立自主,應該遵守國際公法,這實際上突破了傳統上中國的夷夏之防觀念,反映出近代國家觀念的形成,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鄭觀應只是接受了國際外交觀念,沒有涉及對西方民主政治的認識;C選項錯誤,材料不能表明鄭觀應已突破“中體西用”的觀念;D選項錯誤,依據材料信息無法得出這是中國外交觀念近代化的開始。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16、C【解析】

19世紀中期,松江地區生產出的大量土布,需要當地大量人口將大部分時間都在棉紡織業上,體現了當時松江地區農戶收入多賴家庭副業,C項正確;松江人用大半時間從事土布生產,不能說明當時當地農家的“耕”“織”分離,不是“精耕細作技術”的發展的結果,也與“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不符,ABD三項錯誤。17、B【解析】試題分析:A項就是“西方化”“工業化”顯得單一,“專屬于西方社會”是錯誤的;C項“與蘇聯、中國傳統史學觀點既相近又相背離”與材料、史實均不符;D項“強調世界范圍內全面資本主義化”與材料、史實均不符。故B項正確。考點:世界近代化?世界近代化的發展歷程?表現【名師點睛】近代西方與中國工業化的差異

西方工業化

中國工業化

發展進程

西方工業化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和新航路的開辟開始發展,雖然有來自封建勢力的阻礙,但政府的重商主義政策推動了西方工業化的進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和工業革命的開展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工業化的進程

中國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沒有獨立成長為資本主義經濟;鴉片戰爭后的工業化進程受到內部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榨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阻礙,進程曲折緩慢

領導力量

在西方工業化過程中,資產階級一直扮演著主角,開始是商業資本家,后來是工業資本家、金融寡頭推動工業化

中國工業化一開始時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在其過程中作用甚小,民族資產階級沒有真正掌握領導權

資金來源

西方工業化的資金來源于資本的原始積累

中國的洋務企業多靠政府投資,民族資本主義則是在資本主義萌芽被外來侵略截斷的情況下出現的,缺少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資金嚴重不足

工業化的次序

西方工業化先是從輕工業如棉紡織業開始,再發展重工業

中國洋務企業一開始就發展重工業,輕工業是輔助,而民族工業始終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比重較小,工業結構極不合理

18、B【解析】材料“20世紀40年代”“勝利的歡呼閃電似的過去了”反映的是抗戰勝利到解放戰爭開始的場景,而“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口號,故A項排除;“要和平,爭民主”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人民的愿望,故B項符合題意;“還我河山,守土抗戰”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口號,故C項排除;“打倒列強,除軍閥”是國民大革命時期的口號,故D項排除。19、D【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商業。根據材料“自燕而北,南交恥,東際海,西被蜀,無所不至……”“無處不需”、“四方賈客各輦運而鬻之”等信息可知,景德鎮瓷器遠銷國內外市場,佛山鎮的鐵鍋全國各地均有銷售,說明此時商品交換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場,故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商品交換突破了區域之間狹隘的地方市場,而不是長途販運貿易發展,故A項錯誤;材料中僅僅說明景德鎮和佛山鎮兩地的市場交換,并不是較為普遍,故B項錯誤;材料突出的是商品交換突破地域限制,并不是說明區域之間市場需求的差別問題,故C項錯誤。20、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陜甘寧邊區政府不但采購疫苗,還對傳染病的隔離制度作了規定,并且通過《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表明陜甘寧邊區的防疫措施已經達到了現代防疫的要求,故選C;AB說法絕對化,排除;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21、C【解析】

五四運動中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根據材料“學子激昂”“眾工人”“列強抗爭”可知是五四運動,故C正確;公車上書主要是舉人聯名參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新文化運動主要是知識分子倡導,排除B;一二.九運動主要是反對日本的侵略,工人階級沒有廣泛參與,排除D。故選C。22、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對官員的優待大大鼓勵了士子從政為官,這在壯大了統治基礎的同時,還導致了冗官,即官員人數不斷膨脹,故B正確;這一措施對激發文人的創新精神沒有直接關系,故A錯誤;郡縣制是官僚政治建立的標志,故C錯誤;宋朝對官員的優待和科舉制度發展沒有必然關系,故D錯誤。23、A【解析】

利瑪竇生平在明朝中后期,是在16-17世紀;哥倫布生平在15世紀末;伏爾泰生活在17-18世紀;馬可·波羅在元世祖時到過元朝,應該生活在13-14世紀;根據時間順序為DBAC,故排在第三位的是利瑪竇,答案為A;BCD不符合題意,排除。24、C【解析】

材料中馬克思從技術的革新來觀察社會的變化。C正確;ABD三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故選C。25、C【解析】

表格顯示,蘇聯加盟共和國預算支出中,國民經濟建設支出小于社會文化建設,這種狀況不利于加盟國的經濟建設,故選C;國民經濟建設支出小于社會文化建設不利于調動加盟共和國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和全面綜合發展,排除AB;表格內容無法體現是否增強了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凝聚力,排除D。故選C。26、C【解析】材料信息“上自帝京,遠連交廣,以及海外諸洋,梯航畢至。……千里之商賈,駢肩輻較”等反映了區域間長途販運發展較為迅速,故C項正確;ABD項不符合題意。點睛:材料“上自帝京,遠連交廣,以及海外諸洋,梯航畢至。……千里之商賈,駢肩輻較”是解題的關鍵。27、B【解析】

“它發端于廣東一隅而最終進入華北,使上國帝京一時成為夷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流域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故選B;中國被迫開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是在鴉片戰爭后,排除A;列強獲得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權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排除C;清政府墮落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排除D。28、A【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設巡檢司加強治安管理”“設課稅司掌收商稅”“駐鎮掌管治安、稅收等”等信息可知,明清江南市鎮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治安管理和收商稅為主,故A選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明清江南市鎮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治安和賦稅征收為重點,沒有體現地方的自主性問題,故B選項錯誤;上述市鎮以治安管理和收商稅為主的管理模式不是近代經濟管理方式,故C選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明清時期中央對江南市鎮的管理模式,沒有涉及小農生產,并且與穩定小農生產無關,故D選項與材料無關。29、C【解析】

根據“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指的應該是《反分裂國家法》,該法旨在打擊分裂國家的行為,故選C項;ABD中的“聲明”和“公報”都不屬于國家大法,排除。故選C。30、D【解析】

從材料中的“新政造就了他們,但他們又超出了新政劃定的界限”等信息來看,清末新政的本意是維護專制統治,但客觀上推動新的社會力量的形成,并加劇了社會矛盾,從而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故答案為D項。中國教育近代化由洋務運動開啟,排除A項;維新變法掀起了近代思想啟蒙,排除B項;實業救國是在辛亥革命后發展到高潮,排除C項。【點睛】清末新政由于改革政策的“支離、拖沓”和一些官員的“敷衍”,沒有取得太大進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也為辛亥革命的興起提供了準備條件。特別是清末新政中辦學和留學熱潮的出現,產生了眾多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階層,這是民主革命的群眾基礎。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點:改革與平叛相結合;對農奴主的土地與生產資料區別對待,沒收與贖買相結合;政治、經濟、宗教全方位改革。(2)意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廣大農奴和奴隸得到了土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政教分離,保障了宗教信仰自由;推進了西藏各項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民族平等團結;抵制了境外反華勢力和分裂勢力,保障了祖國統一。【解析】

(1)特點:根據材料“府領導西藏人民迅速平定了叛亂并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運動”“沒收參與叛亂的農奴主的土地…對沒有參與叛亂的農奴主土地和多余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等可從土地改革角度、宗教管理角度、政治變革角度進行概括。(2)意義:根據材料“廢除政教合一制度,實行政教分離和宗教信仰自由。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并結合所學,西藏民主改革的意義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