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江蘇省靖江市劉國鈞中學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江蘇省靖江市劉國鈞中學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江蘇省靖江市劉國鈞中學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江蘇省靖江市劉國鈞中學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江蘇省靖江市劉國鈞中學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江蘇省靖江市劉國鈞中學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蘇格拉底說:“人知道自己便會享受許多幸福,對于自己有錯誤的認識便會遭受許多禍害。至于沒有自知之明而對自己的能力有錯誤的認識的人,……他們不但不能獲得好的東西,反而要陷入災禍之中。”下列選項對蘇格拉底幸福觀的理解正確的是A.人既要自由也要自律 B.重視人的價值和打破神的權威C.倡導幸福從知識中來 D.追求理性而完全否定感官幸福2.啟蒙運動提倡“社會契約”,“行政權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辦事員;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們掌權和把他們拉下臺;對受委托人來說,不存在契約的問題,只有服從”。這反映啟蒙運動A.維護人權,追求公平B.宣傳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C.提出了理想社會的藍圖D.反對專制,強調人民主權3.商代留下了眾多青銅禮器。我們據此可A.想象商人經濟發達 B.推測商人的政治活動C.斷定商人的審美取向 D.評價商人的日常交往4.在宗教改革時期,英國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經》譯成英語,并主張《圣經》是信仰唯一的根據。同樣,馬丁·路德也于1534年譯出德文本的《圣經》。這些做法在當時A.削弱了基督教在歐洲的影響B.徹底摧毀了羅馬教皇的政治權威C.推動了歐洲民主制度的建立D.有助于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5.明朝萬歷《秀水縣志》載嘉興王江涇鎮,“多織綢,收絲編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務耕織”。清初康熙《吳江縣志》載蘇州吳江縣的盛澤鎮,以綾綢為業,“富商大賈數千里輦萬金而來,摩肩聯袂,如一都會”。這些記載表明A.絲織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B.江南市鎮特色經濟繁榮C.跨區域性質的長途貿易興盛 D.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6.《漢穆拉比法典》規定:“自由民犯強盜罪而被捕者,應處死”。這反映了法典A.維護奴隸主利益的性質 B.保護社會成員私有財產的要求C.規范各階層義務的意圖 D.集原有各國法律之大成的特點7.1950年中國人民銀行的存款總額,比1949年增加12倍,反映了:()A.經濟穩定 B.財經根本好轉C.合理調整工商業 D.人民收入增加8.恩格斯在論述克里米亞戰爭的影響時指出:“現在沙皇政府道遭到了慘敗……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丟了丑,同時也在俄國面前給自己去了丑。就所未有過的覺醒時期開始了。”“覺醒”是指人們認識到俄國()A.軍備落后 B.制度腐朽 C.經濟凋敝 D.吏治腐敗9.宋朝以來的江南地區,城市里從事服務業、娛樂業的社會群體逐漸擴大。該地區一些城鎮拜財神的習俗也逐漸流行。這說明當時的江南地區A.社會風氣日漸墮落B.城鄉差距日益擴大C.已經成為經濟重心D.商品經濟不斷發展10.1921年10月,列寧在黨的代表會議上指出:“新經濟政策的全部意義……就在于而且僅僅在于:要找到我們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來的那種新經濟同農民經濟的結合點。”這里,列寧主要強調A.利用市場機制B.建立工農聯盟C.生產資料公有D.按勞分配產品11.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盡知的事實,廷杖、詔獄、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對士大夫的施虐幾乎無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歷史上,卻從未有過士大夫謀反的確鑿記錄。出現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專制發展到極致 B.士大夫失去進取之心C.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 D.嚴刑峻法的威攝力量12.公元2世紀的雄辯家阿里斯泰德熱情地贊美羅馬:“無論海洋還是陸地上任何的間隔距離都不能將一個人排斥于公民身份之外。”他贊揚的是羅馬的A.《十二銅表法》 B.公民法 C.萬民法 D.自然法13.有人用英國格言“兩個魔鬼勝過一個圣人”來形容資產階級民主憲政的特點,其強調的核心問題是A.魔鬼與圣人的區別 B.民主與憲政的關系C.魔鬼與圣人的數量 D.權力的制約與平衡14.20世紀50年代,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成了一些書籍報刊學術研討的主題,并進入大學的課堂。一些著名學者稱其是“不可超越的哲學”、“要探索人類發展前景就勢必要求教于馬克思主義”。據此可知A.馬克思主義成為思想領域的主題 B.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面臨新的高潮C.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受到較多關注 D.蘇聯模式得到知識界的普遍認可15.馬克思曾說:“自然科學正在準備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紀中翻轉了整個世界,現在它的統治已到末日,另外一個大得無比的革命力量……將取而代之。”材料反映出馬克思觀察社會的視角是A.階級斗爭 B.全球聯系 C.技術革新 D.生態變遷16.1769年,英國人韋奇伍德開辦了陶工場,在工場內將制陶工序細化,每個人只完成一道工序,并根據每道工序計算出每個車間需要的人數,由此一改英國制陶業的落后面貌。據此可推知A.勞動組織形式變化有助于機械化 B.近代標準化生產模式已經誕生C.工業革命中的行業重組尚未啟動 D.傳統制陶工藝已退出歷史舞臺17.美國歷史上曾有兩人進行總統競選,他們根據時局分別創作了競選歌曲《兄弟,你能拿出一毛錢嗎》和《快樂的日子又回來了》。與該情景發生的世界背景相同的歷史事件是A.法國大革命爆發 B.日本明治維新開始C.巴黎和會召開 D.德國納粹體制確立18.蘇聯長期是谷物凈出口國,但白1972年起,除災年從西方進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進口相當數量的谷物,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匯和黃金。據此可知A.西方的滯脹危機迅速波及世界 B.蘇聯的發展模式亟需轉型C.蘇聯已無力維系社會主義陣營 D.布雷頓森林體系遭到打擊19.“昔之貧者舉息之于豪民,今之貧者舉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評價的是A.商鞅變法B.文景之治C.貞觀之治D.王安石變法20.針對中國“百弊叢積”的現狀,他在向西方學習的同時也在體制內尋找解救之道,指出“夫天下國家者,……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當合大家公選賢能以任其職,不得世傳其子孫兄弟也,此君臣之公理也。”這里的“他”主張A.中體西用 B.君主立憲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學21.19世紀60年代,船政大臣沈葆禎給福州船政局制定的管制辦法規定:“傭工、雜作是有健丁,日每八九百人,非以兵部勒……則散而難稽,呼而不應,于是每十人以什長一人束之,每五什長以隊長一人束之,特派勤能之武弁統焉。”這一做法A.借鑒了西方近代企業管理制度B.強化了政府對軍事工業的管理C.開啟了中國工業近代化的進程D.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產生22.明朝萬歷年間,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冊立長子為太子的原則,擁戴皇長子朱常洛,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詢為太子,遭到眾臣的反對,最后朱常洛被立為太子。這場國本之爭表明A.官僚體制對皇權具有一定的約束 B.明朝的君臣關系極度緊張C.明朝皇帝已經失去了太子冊立權 D.專制集權制度出現了削弱23.作為實物史料,司母戊大方鼎直接反映的商朝情況包括A.青銅鑄造和農業生產 B.祭祀禮典和農業生產C.青銅鑄造和文化藝術 D.天文歷法和祭祀禮典24.“‘日不落帝國’在一定意義上是英國的工業家、企業主開創的,而不是殖民軍隊和海軍將領們通過征服締造的。”這句話旨在A.肯定工業革命對英國殖民體系形成的重要作用B.反思英國在世界范圍殖民體系形成中的侵略性C.揭示英國經濟實力遠在軍事實力之上的事實D.強調英國資產階級主導帝國的發展而非殖民軍隊25.1937~1941年,華北各敵后抗日根據地普遍實行減息政策,規定民間農貸的年利率一律不得超過或1.但1942年,中共中央宣布除抗戰以前的舊債不得超過年利1,外,抗戰開始后的新債由債權人和債務人“自由議定”。這一政策變化A.促成了各階層團結抗戰 B.適應了抗戰形勢的變化C.導致了封建債務的廢除 D.減輕了農民的債務負擔26.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幾乎一切農產品部門的生產都被卷入到商業性經營中來,而且各種農產品的商品率都具有較高水平。這一變化主要說明A.中國絲茶的國際競爭力減弱 B.政府獎勵措施催生民間辦廠熱潮C.“實業救國”思潮的深入發展 D.列強入侵加劇自然經濟不斷瓦解27.“在‘新政’期間,國家不再干預勞資糾紛,而是以‘總資本家’的身份,在激進勞工運動的配合下,迫使壟斷資產階級承認勞工組織工會、進行集體談判的權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勞工處境。”美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A.擺脫經濟大危機的困境 B.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C.挽救壟斷資本主義制度 D.緩和資本主義勞工矛盾28.1978年8月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發表,這部小說以悲劇的藝術力量,震動了文壇,作品中對人性的描寫,突破了長期以來文藝的清規戒律,形成了新時期第一個文學思潮——“傷痕文學”思潮。這類作品A.遵循了寫實風格 B.抒發了浪漫情懷C.突出了理性思考 D.表達了幻滅反叛29.《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說:“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該時局下爆發了A.武昌起義B.五四運動C.淞滬會戰D.渡江戰役30.下圖是民國84年地區為紀念某一重大事件而發行的一枚50周年紀念幣,該幣發行后即為各地民眾購藏,市面難得一見。依據圖中信息判斷,民眾購藏是為了紀念哪一事件()A.鄭成功收復 B.中日甲午戰爭結束 C.抗日戰爭勝利 D.開羅宣言發表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世紀中葉以前,山東交通以河運和官路運輸為主。大運河的開通大大改善了山東西部地區的商貿環境和條件,促進了魯西運河沿岸城市的興起。濟寧、臨清、聊城、德州等地依托大運河的交通優勢,迅速成為工商業繁榮的城市……運河沿岸成為明清時期山東經濟較為興盛的地區。進入近代以來,運河沿岸因交通優勢喪失而相繼衰弱,昔日繁榮的局面也隨之消失。1909年鎮江海關報稱:“山東、河南兩省來貨逐漸減少,向來該兩省由運河抵本口之貨物,顯然已趨向青島。”明清兩代,朝廷實行海禁,山東沿海地區的商貿往來非常有限。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隨著煙臺、青島、威海等沿海城市的被迫開放,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開始了飛躍式發展,逐步形成以青島、煙臺、濟南為中心,以膠濟鐵路沿線為主干的新的經濟中心。史載:“凡山東西部及山西、河南等省之土貨,欲輸往外洋者,先集中于濟南,再運集于青島。故濟南為魯晉豫三省出口土貨最初集中市場,青島為其出口之商埠。”——摘編自董建霞《膠濟鐵路的修建與近代山東經濟格局的重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19世紀以來山東經濟格局的變化,并分析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如何正確看待這種變化。32.材料歷史上,印巴同為英屬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爭日益高漲,英國首相艾德禮不得不于1947年2月20日宣布,至遲將于1948年6月把政權交給印度人。為了達到在撤走后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國極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政黨對立的基礎上,繼續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極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黨派之間制造矛盾,擴大分裂。1947年3月24日,蒙巴頓接替魏菲爾出任印度總督,6月3日發表了英國政府稱之為“印度獨立法”的新宣言,即“蒙巴頓方案”——摘編自《難滅的硝煙世界戰爭史話》(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蒙巴頓方案”出現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蒙巴頓方案”的影響。33.材料一松贊干布完成統一后,便開始整頓吏治,振興吐蕃經濟和文化。但苦于沒有文字,政令基本上靠口信傳遞,極大妨礙了吐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此,松贊干布多次派多人前往天竺修習文字,大臣吞彌·桑布扎學成而歸。松贊干布命其以梵文作為藏文基礎,創制本民族的文字。文字創制完畢后,便以佛教十善法為基礎,制定了西藏歷史上首部法典。——摘編自吳相鋒《松贊干布頒布的西藏歷史上首部成文法典探源》材料二文成公主出嫁時,松贊干布按照漢族婚俗進行迎娶,“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于河源”。之后,吐蕃學習儒經的氛圍日益濃厚。同時,唐蕃和親,為西行求取佛法的漢僧開辟了一條捷徑,吐蕃人原以“氈帳而居”,“穿氈裘衣”,在文成公主的影響下,改變了過去一年四季老羊裘的游牧裝束.據史書記載,文成公主的陪嫁物中有多種藥品和醫書,還有《博唐八十數理》《珍寶之堆》等歷算經典。——摘編自馬佳莉《從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看文成公主對吐蕃的影響》請回答:(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松贊干布的成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唐蕃和親對吐蕃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據材料“人知道自己便會享受許多幸福”“沒有自知之明而對自己的能力有錯誤的認識的人,……他們不但不能獲得好的東西,反而要陷入災禍之中”可知,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即幸福從知識中來,C正確;A是康德觀點,排除;B項是文藝復興的主張,排除;D表述絕對,而且與蘇格拉底幸福觀無關,排除。2、D【解析】

根據材料“行政權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辦事員”“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們掌權和把他們拉下臺;對受委托人來說,不存在契約的問題,只有服從”可知,受托人是人民的辦事員,如果不能履行責任和義務,人民有權罷免,這強調了人民主權,故D選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契約關系,強調了主權在民的思想,沒有體現維護人權,追求公平或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問題,故A、B選項錯誤;啟蒙運動提出了三權分立等理想社會的藍圖,但材料中沒有體現理想的社會藍圖,故C選項不是材料主要反映的問題,故C選項錯誤。3、B【解析】

青銅禮器與政治生活有關系,主要用于祭祀,故B項正確;青銅禮器主要用于祭祀,與經濟聯系不緊密,排除A項;青銅禮器與商人的審美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祭祀活動不是日常的交往,排除D項。4、D【解析】

本題考查宗教改革。依據材料“把《圣經》譯成英語,并主張《圣經》是信仰唯一的根據”、“馬丁·路德也于1534年譯出德文本的《圣經》”可知這體現了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有助于歐洲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族國家的形成。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結合所學可知,宗教改革反對的是教會,并不反對基督教,沒有削弱基督教在歐洲的影響;B選項錯誤,“徹底摧毀”一詞表述過于絕對;C選項錯誤,宗教改革主要是反對羅馬教會的統治,與歐洲的民主政治無關。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5、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明朝時期王江涇鎮、盛澤鎮主要是發展織綢、綾綢業,凸顯的是市鎮特色,B正確;資本主義萌芽的顯著標志是雇傭關系的出現,A排除;材料未涉及跨區域的長途販運貿易,C排除;材料與農產品商品化趨勢無關,D排除。故選B。6、B【解析】

“自由民犯強盜罪而被捕者,應處死”反映了《漢穆拉比法典》保護社會成員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故選B;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奴隸主的信息,排除A;CD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7、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1949-1951是我國的三年調整時期,這一段時間里中國共產黨采取了沒收官僚資本,調整物價,調整工商業等措施,使工農業發展超過歷史最高水平,1950年中國人民銀行的存款總額,比1949年增加12倍,說明我國經濟穩定發展,故選A;BD與50年的國情不符,C項是措施不是結果,排除。8、B【解析】

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充分暴露了俄國農奴制的落后,成為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導火索,故選B;軍備落后、經濟凋敝、吏治腐敗的根源都是制度落后,排除AC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克里米亞戰爭的影響”,聯系所學俄國1861年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9、D【解析】

宋朝以來的江南地區,城市里從事服務業、娛樂業的社會群體逐漸擴大,拜財神的習俗流行,說明商品經濟發展,沖擊了傳統的抑商觀念,故D正確;拜財神的習俗流行,不是社會風氣墮落,排除A;材料信息沒有涉及農村經濟狀況,無法體現城鄉差距日益擴大,排除B;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江南地區成為經濟重心,排除C。10、A【解析】試題分析:新經濟政策的主要特點是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的關系來擴大生產,從而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因此選A考點:新經濟政策點評: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與教訓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故本專題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內容上看,高考命題的熱點和重點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等。從命題方式上看,注重把蘇聯不同時期的改革作縱向比較或與中國的改革開放、羅斯福新政作比較。11、C【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明代政治雖然暴戾,但因為程朱理學已經成為官方哲學,所以士大夫們不可能謀反,故C正確;清朝君主專制發展到極致,故A錯誤;明代的士大夫依然有進取之心,故B說法錯誤;嚴刑峻法的威攝力量不是士大夫不謀反的主要原因,故D錯誤。12、C【解析】試題分析: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公民法逐漸演變為萬民法,從題干時間2世紀可知C項正確。《十二銅表法》制定于公元前5世紀中期,公民法主要是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自然法是一種法律思想,與題干無關,排除ABD三項。故答案選C。考點:古代希臘、羅馬?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萬民法13、D【解析】

“兩個魔鬼勝過一個圣人”意思是讓兩個魔鬼友好低相處并相互制約,把惡作劇減少到最低的程度。“兩個魔鬼勝過一個圣人”來形容資產階級民主憲政的特點,是因為資產階級民主憲政強調權力的制約和平衡,故D符合題意;AC沒有揭示材料的主旨,故AC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民主與憲政的關系,故B不符合題意。故選D。14、C【解析】

根據材料“馬克思主義成了一些書籍報刊學術研討的主題,并進入大學的課堂”“不可超越的哲學”等信息可知,馬克思主義成了一些書籍報刊研討的主題,并且還進入大學課堂,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受到較多關注,C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對思想領域中的主要思想進行對比,無法得出馬克思主義成為思想領域主題的結論,A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的關注,沒有體現國際社會主義運動,B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受到較多的關注,沒有涉及蘇聯模式,D項錯誤。15、C【解析】

材料中馬克思從技術的革新來觀察社會的變化。C正確;ABD三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故選C。16、A【解析】

18世紀工場手工業通過細化工序,將每個工人完成的工序具體化,促進了機器的發明,說明勞動組織形式變化有助于機械化,A項正確;近代標準化生產模式是在18世紀末才誕生的,B項錯誤;韋奇伍德的陶工場中工序細化,工人根據安排完成各自的生產工序,說明行業重組已經啟動,C項錯誤;18世紀中期韋奇伍德一家陶工場中的革新,不能說明傳統傳統制陶工藝已退出歷史舞臺,D項錯誤。17、D【解析】

根據《兄弟,你能拿出一毛錢嗎》可得知當時美國民眾缺錢。《快樂的日子又回來了》說明當時美國人民并不快樂。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受到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時間處于20世紀30年代,而德國納粹體制確立正是在這一時期,故D項正確;法國大革命爆發是在18世紀,日本明治維新是在19世紀,巴黎和會召開是在1919年,都與材料判斷的時間不符合,故排除ABC項。18、B【解析】

自1972年起,除災年從西方進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進口相當數量的谷物,這是由于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落后的結果,因此,蘇聯需要轉變發展模式,故答案為B項;20世紀70年代西方的滯脹現象沒有影響到當時的蘇聯,排除A項;C項答非所問且不符合70年代史實,排除;布雷頓森林體系遭到打擊與蘇聯無關,排除D項。19、D【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措施。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對青苗法的設計意圖。結合所學,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是在每年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青苗法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故排除ABC,D符合題意。20、B【解析】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向西方學習得出“君臣公理”的人,在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制,B選項符合題意;“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當合大家公選賢能以任其職,不得世傳其子孫兄弟,此君臣之公理”的說法,與“中體”西用、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學”的主張不符,ACD第三項錯誤。21、B【解析】

依據材料中“于是每十人以什長一人束之,每五什長以隊長一人束之,特派勤能之武弁統焉。”信息可知,針對“傭工、雜作”“散而難稽,呼而不應”的現象,沈葆楨強化了政府對軍事工業的管理,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這一做法沿用軍隊的管理模式,是封建工頭制的體現,并未像西方近代資本主義企業建立科學的人事管理機制;C選項錯誤,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工業近代化的進程,并非是材料中做法的影響;D選項錯誤,這一做法加強了政府對軍事工業的管理,與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產生沒有直接關系。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22、A【解析】

“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為太子.遭到眾臣的反對,最后朱常洛被立為太子”表明官僚體制對皇權具有一定的約束,A正確;材料并不能說明君臣關系極度緊張,排除B;皇帝依然掌握對太子的冊立權,排除C;明清時期,專制中央集權持續加強,D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A。23、C【解析】

司母戊大方鼎直接反映了商朝的青銅鑄造和青銅藝術,C正確;商朝時期的青銅很少用于農業生產,AB排除;司母戊大方鼎不涉及天文歷法,D排除。故選C。24、A【解析】試題分析:注意題干信息““日不落帝國”在一定意義上是英國的工業家、企業主開創的”說明強調的是工業革命推動英國的發展繁榮,有利于其建立殖民霸權,因此選A。考點:工業革命點評:材料式的選擇題其形式一般是題干為材料,備選項為對材料的判斷和解釋,要求考生對備選項中的解釋是否與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斷,此類題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處理和歷史闡釋兩大能力。25、B【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1942年敵后根據地減息政策的調整及對民間農貸利率的規定從嚴格限制轉變為靈活處理,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以應對日本對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蕩”,故B項正確;題干措施有利于團結富裕階層,不能體現各個階層的團結,排除A項;題干不能說明封建債務被廢除,排除C項;變化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債務負擔,排除D項。故選B。26、D【解析】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程度更深,因此中國幾乎一切農產品部門的生產都被卷入到商業性經營中來,而且各種農產品的商品率都具有較高水平,說明列強的侵略加劇了自然經濟的不斷瓦解,D正確;題干描述的變化針對的是一切農產品部門,而非單指絲織品,排除A;題干未體現政府舉措,排除B;中國農業生產的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主要原因是受到世界市場影響,而非實業救國思潮影響,而且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業救國思潮剛剛興起,尚未深入發展,排除C。27、C【解析】

注意題干中的限定詞“根本目的”,美國國家改善勞工的處境,表面看是緩和階級矛盾,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總資本家”的利益,維護壟斷資本主義制度,C正確;AD是目的之一,但其根本目的是雛護資本主義制度,排除;B是為達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排除。故選C。28、A【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傷痕文學”注重對人性的描寫,因此這類作品遵循了寫實風格,故A正確;“傷痕文學”不是浪漫主義文學,故B錯誤;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理性思考和幻滅反叛,故CD錯誤。29、B【解析】

根據材料“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等信息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皖系軍閥和直系軍閥是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年);結合選項可知五四運動發生在1919年,屬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故B項正確。武昌起義發生在1911年,與材料中“皖直交斗”不符,排除A。淞滬會戰發生在1937年抗日戰爭期間,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渡江戰役發生在1949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30、C【解析】

根據圖片信息“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將其換算成公元紀年,這一年是1995年,根據圖片信息“光復五十周年紀念”兩個時間比較,可以得知民眾購藏該幣是為了紀念1945年的事,抗日戰爭勝利發生在1945年,故C項正確;鄭成功收復發生在1662年,排除A;中日甲午戰爭結束于1895年,排除B;開羅宣言發表在1941年,排除D。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變化:從以運河沿岸為中心到以膠濟鐵路沿線為中心。原因:運河地位的衰弱;近代沿海城市的開放;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