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黑龍江省哈六中高考歷史押題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黑龍江省哈六中高考歷史押題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黑龍江省哈六中高考歷史押題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黑龍江省哈六中高考歷史押題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黑龍江省哈六中高考歷史押題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黑龍江省哈六中高考歷史押題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商朝的歷史之所以被認為是“信史”主要是因為A.青銅鑄造技術的成熟 B.甲骨文發現并識讀C.《史記》的明確記載 D.神話傳說得到驗證2.下表據許滌新、吳承明編寫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相關內容編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國產業資本的發展變化情況。對其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政府的政策推動了1894、1914、1936三年資本總額快速上漲B.中國資本總額最高峰出現在1936年與外資相比優勢不明顯C.“實業救國”思潮有力促進了民間資本在本國資本中占據優勢D.外國輸華資本的下降、時局的動蕩導致1948年資本總額下跌3.15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被西方史學家稱為“探索的時代”、“發現的時代”、“擴張的時代”。下列選項對此理解正確的有①新航路開辟打破世界孤立狀態②歐洲列強開始早期殖民擴張③美洲的發現證實了“地圓學說”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廣泛傳播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4.當時民謠說:“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靖,民以寧一。”“當時”是指A.西漢初年 B.漢武帝時期 C.光武帝時期 D.東漢末年5.下圖所諷刺的史實起始于:A.19世紀40年代 B.19世紀60年代C.19世紀90年代 D.20世紀30年代6.如表能夠反映出A.建國后我國經濟持續增長B.兩次顯著增長均得益于生產關系調整C.社會動亂對經濟領域沖擊不大D.農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尤其突出7.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第二個五年計劃順利實施并提前完成。蘇聯的工業化和全盤農業集體化順利完成。衛國戰爭前蘇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軍事和軍備的全國總動員。這反映了斯大林體制A.充分調動了人民積極性 B.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C.可短時間調動全國力量 D.促進了工農業快速發展8.16、17世紀儒家文化西傳的主要載體是A.“四書五經”西譯本 B.孔子傳記 C.《利瑪竇中國札記》 D.《風俗論》9.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衛星發射中心。2018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下列事件能為它的入選提供支持的是①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②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③1980年中國遠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④2003年中國“神舟五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10.嚴復曾在《救亡決論》中最早大聲疾呼:擺在中國面前的問題已不是一般的“自強”、“求富”,而是要直截了當地起來“救亡”。促成嚴復發出“救亡”呼聲的慘痛事實是()A.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 B.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中國C.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 D.巴黎和會拒絕中國正義要求11.晚清政府盡管在經濟改革上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激進和開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則猶豫搖擺和缺乏遠見。下列議論最能體現此觀點的是A.“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亟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B.“欲自強必先裕餉,欲浚餉源莫如振興商務”C.“以籌餉練兵為急務,以恤商惠工為本源”D.“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12.中國各區域口岸在全國貿易中的份額,以1895年為界,可分前后兩個階段。1895年之前,上海占全國份額的半數.華南約占40%。1895年~1915年,口岸貿易的發展呈現出華北和東北快于其他區域口岸的趨勢。對這一變化解讀合理的是A.日本在華擴張影響了我國港口格局B.一戰加快了沿海地區工業的發展C.上海喪失了全國最大貿易港的地位D.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鄉里制度在清代有許多方面的變化。明代的保甲還未形成全國范圍的鄉里組織。到了清代,隨著順治至雍正、乾隆再至嘉慶諸帝的倡行和推動,以及李光型、包世臣、于成龍、袁枚等一大批保甲制度的熱心者甚至力行者,使得保甲成為清代鄉里制度中最為核心的制度,從而得以普遍實行。清代保甲對常住人口的流動進行嚴格管理,如在對鄉里社會進行編甲后,“定更后,禁止夜行,如生產急病請穩延醫之類,經保甲長驗明給予夜行牌,方準放行,回時即將講牌繳回”,若有造假、作弊,將予以定罪。對流動人口也嚴加約束,即便是乞丐也要實行編甲。--摘編自白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等材料二真正代表民國以來鄉里制度民主制的最為突出的是陜甘寧邊區??傮w來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鄉里制度可分為鄉鎮、村二級制,“鄉鎮”一般設專門的行政機構,而“村”一切事情由村群眾大會討論處理。鄉正式成為一級權力機關,人民成為它的主人。民眾參與政治,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在邊區,“實行男女平等,提高婦女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的地位”,邊區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政府倡導鄉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改良耕種,增加農業生產,組織春耕秋收運動”“保育兒童”“撫恤老弱孤寡,救濟難民”“發展民眾教育,消滅文盲”。--摘編自趙秀玲《中國鄉里制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代鄉里制度的新發展及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陜甘寧邊區鄉里制度的特點及其意義。14.(20分)材料一王安石自任己見,非毀前人,盡變祖宗法度,上誤神宗皇帝,天下之亂實兆于安石?!渡褡趯嶄洝凡牧隙鋵W術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施之事功,適應于時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之日莫之能廢。——梁啟超《王安石評傳》(1)材料一選自宋廷南渡以后官方重修的《神宗實錄》,兩則材料均為對王安石的評價。請說出你的觀點并加以說明(2)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簡析對王安石評價出現差異的原因。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有文字記載,或有實物印證的歷史被稱為信史。商朝的歷史成為信史主要是因為殷墟的甲骨文的出土以及正確解讀,使得商代社會生產和生活大量信息為世人所熟知,答案選B,青銅鑄造技術不符合信史的特征,A錯誤;《史記》雖然有明確記載,但是當時并沒有文字及考古資料等印證,不符合“信史”的特征,C錯誤;神話傳說即使得到了驗證也是后人在文字及考古資料的證明下確認的,神話傳說不能被稱為“信史”,D錯誤。2、D【解析】

依據表格信息分析選項內容可知,二戰后資本主義各國普遍衰落、中國國內時局的混亂導致1948年資本總額下跌,D選項正確;1894年前清政府尚未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政府的政策不是推動1894年資本總額快速上漲的原因,A選項錯誤;中國資本總額最高峰出現在1936年,但仍不占優勢,B選項錯誤;依據表格信息可知,官辦、官僚資本在本國資本中占據優勢,C選項錯誤。3、A【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打破世界孤立狀態,隨之而來的是歐洲列強開始的早期殖民擴張,與題意相符,故A正確。4、A【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說蕭何制定的法度,其謀劃的如同寫“一”那樣簡明,曹參接替他,遵守而不失掉.,執行其清凈無為的政策,老百姓就會安定統一。蕭何和曹參都是西漢初期的宰相,故A正確;漢武帝時期采取的“外儒內法”的思想,排除B;光武帝是東漢劉秀時期,不符合題意,排除C;材料描述的是西漢初年,不是東漢末年時期,排除D。故選A。5、C【解析】

根據漫畫顯示將中國撕碎,就是瓜分中國,根據所學可知從1895年甲午戰爭之后,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故選C;ABD不符合史實,排除。6、B【解析】

據表格內容可知,農業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的兩次明顯增長第一次是在1963-1965年,主要得益于八字方針的調整,第二次是在1981-1985年,主要得益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故B項符合題意;“持續增長”的說法有誤,排除A;社會動亂對我國經濟領域沖擊非常大,排除C;D項從表格內容無法體現,排除。故選B。7、C【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斯大林體制不僅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也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軍事和軍備的全國總動員,說明該體制可以在短時間內調動全國力量,實用且高效,因此C選項正確;農業集體化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A選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和工農業快速發展,B、D選項錯誤。故選C。8、A【解析】

16、17世紀中國處于明清時期,中學西漸仍然是儒家思想,“四書五經”西譯本成為重要的載體,A正確;《孔子傳記》和《風俗論》不屬于主要載體,B和D錯誤;C是西學東漸產物。9、C【解析】

第一顆人造衛星和“神舟五號”均是在酒泉發射,因此選項C正確;第一顆原子彈是在羅布泊地區試驗,排除A;遠程運載火箭發射與“衛星”不符,因此選項B、D排除。10、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運動,B選項符合題意。ACD選項與材料時間不符合,排除。11、D【解析】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洋務運動,旨在考查分析比較相關所學的能力。題干中涉及到得是“經濟改革上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激進和開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則猶豫搖擺和缺乏遠見”可知是指晚清政府在經濟改革中取得一定成就,政治改革卻徘徊不前,這和洋務運動時期經濟上采用大機器生產,但是政治上堅持“中體西用”觀點相似,正確的答案是D項,A項側重優先發展政治改革,排除,BC項中沒有涉及到政治改革,排除。12、A【解析】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日本對華侵略擴張加劇,華北和東北地區口岸對日貿易激增,影響了我國港口格局,故答案為A項;一戰爆發是1914年,與材料中的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C項中的“喪失”說法絕對,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是在一戰期間,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新發展:保甲成為鄉里制度核心,推行全國;對基層社會嚴密控制。

影響:強化了國家對基層的控制;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限制了民眾自由;阻礙了地區間交流和商品經濟發展。

(2)特點:鄉成為正式權力機關;充分的民主性(或自治性);貫徹人人平等原則;重視生產發展;重視愛民惠民。

意義: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邊區社會經濟發展;為后來黨的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窘馕觥?/p>

(1)發展:依據材料一中“得保甲成為清代鄉里制度中最為核心的制度,從而得以普遍實行”、“清代保甲對常住人口的流動進行嚴格管理”可概括得出秦代鄉里制度的新發展。影響:依據材料一中信息結合所學從強化國家對基層的控制、一定程度上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限制民眾自由、阻礙地區間交流和商品經濟發展等方面分析其影響。

(2)特點;依據材料二中“鄉正式成為一級權力機關,人民成為它的主人”、“民眾參與政治,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實行男女平等”、“邊區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政府倡導鄉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改良耕種,增加農業生產,組織春耕秋收運動’‘保育兒童’‘撫恤老弱孤寡,救濟難民’‘發展民眾教育,消滅文盲’”等信息可從鄉成為正式權力機關、充分的民主性、貫徹人人平等原則、重視生產發展和愛民惠民等方面說明陜甘寧邊區鄉里制度的特點。意義:依據材料二中信息結合抗日戰爭時期的特征相關所學從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邊區社會經濟發展、為后來黨的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有益借鑒等方面分析其意義。14、(1)觀點:材料一認為王安石變法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材料二認為王安石變法符合現代潮流,具有進步意義。(2)原因:材料一的人屬于守舊勢力,王安石變法觸犯了他們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材料二梁啟超屬于資產階級維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