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瀘州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二診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四川省瀘州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二診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四川省瀘州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二診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四川省瀘州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二診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四川省瀘州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二診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省瀘州高級中學2025屆高三二診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通航,而一直到19世紀60年代外國輪船才得以進入長江航線。這一現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拒不承認《天津條約》有效 B.太平天國戰事影響C.清政府堅持固守閉關鎖國政策 D.福州船政局的創辦2.唐代斗茶之風起源于貢茶之地福建,主要是茶民評比茶葉質量的高低。到了宋代,從制茶者到茶商,從民間到皇宮,從百姓到文人雅士,各個階層都愛玩斗茶。從此可見,宋代A.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B.社會生活平民化趨勢加強C.小農經濟趨向解體 D.文人雅士引領了社會潮流3.北宋初年,政府曾勸諭江南以至福建、廣東等地種植原北方主要糧食品種粟、麥、黍、豆等;水稻的優良品種也在各地推廣,其中最著名的品種“占城稻”從越南引進福建,后又推廣到江淮和北方;甘蔗、棉花、茶葉、桑麻等經濟作物的種植范圍也較前擴大。這說明A.北宋統一促進農作物品種交流 B.北宋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C.優良品種的推廣推動農業發展 D.對外開放有利人民生活改善4.日本統帥部修改的大正時期《帝國軍隊的用兵綱領》中規定“以中國為敵時,其作戰要領如下:初期目標是,占領華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護帝國權益和日本僑民。”為此,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了:A.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 B.九一八事變八一三事變C.七七事變一·二八事變 D.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5.“它是個質變點,是中國革命由失敗走向勝利的質變點,是中國革命由別人主導到由自己主導的質變點。”材料中的“它”可能出現于A.國民革命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C.全面抗戰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6.柏拉圖指出,“在雅典由于過分民主,尊重權威已經在群眾中消失了,沒有一個人學會如何服從”。這表明當時雅典城邦A.人文主義精神過于凸顯B.政府管理處于失控狀態C.公民參政熱情日漸增強D.道德淪喪摧殘了民主制7.1947年杜魯門總統在國會發表演講時主張:“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此后,美國實行的政策中不包括A.推行杜魯門主義 B.實施馬歇爾計劃C.組建北約組織 D.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8.小吳經常以“日耳曼人征服”、“隸奴與農奴”、“查理·馬特改革”、“封建等級”等為關鍵詞搜索有關資料。據此推測他關注的是A.歐洲君主專制 B.歐洲封建制度 C.德國宗教改革 D.中世紀城市自治9.我國古代某瓷器“如蔚藍落日之天,遠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淺草初春”。后周世宗也曾賦詩贊美“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他們贊美的是A.大邑白瓷 B.越窯青瓷 C.銅官窯釉下彩繪 D.明清琺瑯彩10.近代英國頒布了一系列法案。1689年《權利法案》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1694年《三年法案》規定,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1701年《王位繼承法》規定,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這說明英國A.國王真正成為“虛君” B.國王的立法權被剝奪C.責任內閣制正式確立 D.君主立憲制日趨完善11.中國共產黨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中國共產黨提出這一主張有利于A.推動國民革命不斷深入 B.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C.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奪取解放戰爭最后勝利12.有人反對王安石變法,理由是“上戶自足,無假(借)官錢,而強與之,使出息。……名為厚民,實乃剝下;名為惠民,實有利心。”這是反對A.方田均稅法 B.免役法 C.青苗法 D.保甲法13.周代實行世官制,但是子孫在繼承父祖職位時要經過王的冊命,受命者也非常看重冊命儀式,往往鑄造青銅器(如鼎、簋、盤等)予以紀念。其主要原因是A.宗法觀念的深刻影響 B.周天子權威的削弱C.以德治國思想的傳播 D.青銅鑄造業的發展14.1985年,鄧小平指出: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是一項長期待久的政策。本世紀內不能變,下個世紀的前50年也不能變。50年以后又怎么樣?那時,中國同外國在經濟上將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千絲萬縷的聯系怎么能斷得了呢?他的這一觀點主要基于A.發展生產力 B.全球經濟的整體聯系性C.落實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方針 D.消除左傾錯誤思想的影響15.14世紀中期,一場可怕的瘟疫——黑死病在歐洲肆虐,短短的數年間,奪走了2500萬條人命,約等于歐洲當時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們發現篤信基督并沒有使他們擺脫厄運。相反,在親眼目睹自己的妻兒,兄弟、姐妹、朋友接連去世的不幸事實之后,他們似乎突然頓悟:天下根本沒有什么神靈保佑,相信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不久后,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這說明()A.歷史往往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B.歷史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干預呈現一定的無序性C.偶然因素對歷史起到了加速或者減緩的作用D.偶然因素決定了歷史發展的進程16.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作出《關于各抗日根據地內黨支部教育的指示》,要求“普通黨員的政治教育,一般的應當包含:怎樣做共產黨員、支部本身的工作統一戰線政策,鄉村工作。爭取偽軍工作。臨時的策略教育等。”這表明,中共在抗日根據地的黨性教育A.強化貫徹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B.側重提高普通黨員的軍事水平C.強調各黨支部的戰斗保壘作用D.注意結合敵后抗戰的實際需要17.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大衛?查普曼在解讀了中國古代鉆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話故事后說:“中國人聽著這樣的神話故事長大,會傳承這樣的文化遺傳基因。……這是他們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強調A.中華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爭的不屈意志B.道家思想有其歷史淵源C.神愛世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信仰的源頭D.中國文化特有的延續性18.他,孤獨凄惶了一生,到處受排擠、受迫害,然而一旦去世,在法國思想界的地位卻直線飆升。在大革命發生前的十年里,讀他、談他的人迅速增多。羅伯斯庇爾把他的《社會契約論》當作圣經天天誦讀。他是A.伏爾泰 B.孟德斯鳩 C.狄德羅 D.盧梭19.甲午戰后,列強在中國獲得了大量礦產資源開采權,而日本在這場瓜分中國市場的爭奪中幾乎一直處于被動狀態,直到1899年方才開始有機會染指中國內陸的礦產資源。這是因為A.列強眼紅日本的巨額戰爭收益B.日本開礦技術沒有優勢C.甲午戰爭激起中國的民族憤恨D.中國內陸礦產十分有限20.柏拉圖認為:歐多克索斯等通過試驗和工具將學問應用于日常生活的嘗試,迫使屬于智力層面的幾何學去利用物質,從而需要大量體力勞動介入,使幾何學成為奴隸們從事的對象。結果,力學與幾何學相分離,長期受到哲學家們的鄙視。這說明,當時的希臘A.追求智慧輕視錢財 B.社會制度阻礙科學發展C.自然科學研究匱乏 D.個人崇拜禁錮思想21.如圖是1953年12月發表在《解放日報》的漫畫《小農經濟好比“看鴨船”一碰就翻》該漫畫A.揭露了封建社會對農民的剝削 B.彰顯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C.號召群眾積極參加工業化建設 D.反映了作者認同土地改革運動22.《十二銅表法》第九表第三款規定,被正式任命的獄官或仲裁員在執行職務期間收受賄賂的,處以死刑;第八表第十二款規定夜間行竊,如當場被殺,視為合法。這說明《十二銅表法》A.維護了奴隸主貴族的私有產權 B.保留了比較野蠻的習慣法內容.C.是對羅馬帝國社會現實的反映 D.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法律平等23.“修身方式,何者為先?”最能體現兩宋時期學者答案的是A.以仁為本,仁者愛人 B.道法自然,清靜無為C.以法為本,一斷于法 D.正心誠意,格物致知24.下圖為1954年創作的一幅美術作品《一輩子第一回》(畫中老人手捧“選民證”)。該作品反映了A.農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悅 B.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成就C.掃盲教育帶來的巨大變化 D.生產資料所有制根本變革25.如圖是19世紀末西方人繪制的一幅漫畫。如果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你認為最合適的主題當是A.可憐的東方人B.落后就要挨打C.工業化的威力D.野蠻人的下場26.如表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紡織廠創建時的資本來源狀況(單位:萬兩)。據此可知A.清政府改變了傳統的抑商政策B.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被政府實際控制C.資金不足是民族工業最大困境D.政府為實現自救積極創辦近代工業27.現代美國法學家麥基文在談到羅馬法時斷言:無論如何我對下述羅馬憲法理論是堅信不疑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所有法律的泉。”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羅馬法是一切權威的來源 B.平民與貴族在法律上平等C.羅馬法具有廣泛社會基礎 D.人民是羅馬國家權力主體28.據統計,在清末72家民族工業企業中,上海38家,廣州8家,福州4家。上海自1849年至1911年,各類各級新式學校有259所;各類中外文報刊達60多種。材料可以表明A.租界推動了上海市政現代化進程B.上海發展成為近代中國貿易金融中心C.租界對上海社會發展的雙重影響D.上海走在近代經濟文化現代化的前列29.下圖是1978年12月《時代周刊》封面,封面人物是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標題是:與中國打交道,與以色列免談。對此述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B.美國贊成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C.美國將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D.這一事件促成了中日建交30.下表據許滌新、吳承明編寫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相關內容編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國產業資本的發展變化情況。對其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政府的政策推動了1894、1914、1936三年資本總額快速上漲B.中國資本總額最高峰出現在1936年與外資相比優勢不明顯C.“實業救國”思潮有力促進了民間資本在本國資本中占據優勢D.外國輸華資本的下降、時局的動蕩導致1948年資本總額下跌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觀察下列有關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圖片,回答問題。

請回答:(1)唐宋兩朝的對外交流路線有何不同?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二者在人員交流、交往內容上有什么差異?(2)圖中反映了明清兩朝對外貿易分別呈現哪些新的變化?(3)綜合以上圖片信息,概括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主要趨勢。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特別是商品性農業的發展和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包租制租佃關系取得了支配地位。包租制租佃關系的基本特征是地租數額固定,主佃雙方“恪守豐歉兩無加減”的約定,佃戶相對較為自由,佃戶甚至逐漸獲得了永久耕佃即永佃的權利。他們還要求獲得擁有轉讓所佃耕土地的的權利,形成了事實上的“一田二主”甚至“一田多主”現象。——卞利《明清土地租佃關系與租佃契約研究》材料二2011年中國正式啟動土地確權全國試點。土地確權是指對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和其他項權利的確定。確權過程中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充分考慮歷史背景等原則。土地確權可以有效化解土地糾紛,提高農民獲得的征地補償數額,加速農村土地流轉,形成規模經營,提高農村生產力,進而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到2018年底,除少數邊疆民族地區以外,我國將在全國范圍內完成土地確權工作。——梁鑫《土地確權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一個文獻綜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租佃制的新發展并簡要評價。(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土地確權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國農村振興應注意的問題。33.閱讀下列幾種史學觀點,回答問題。①現代化(近代化)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實現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包括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②全球史觀(整體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一個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演進的歷史;③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縱向看,包括采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橫向看,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④革命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通過不斷的革命斗爭推動社會演進的歷史;⑤社會史觀認為:人類歷史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歷史,更是與平民百姓,蕓蕓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件的歷史,包括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請回答:案例一:多元史觀,解讀歷史人物。對孫中山的評價結論ZXXK]

選擇對應的史學觀點

甲說:“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說:“他是中國現代化的推動者。”

丙說:“他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

丁說:“他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填充說明:只需在答題紙上填寫對應的史學觀點的序號

案例二:多元史觀,解讀歷史現象。歷史史實

評價較高

評價較低

示例:“圈地運動”

①③

A:中國近代通商口岸的開放

B:“扶清滅洋”口號

填充說明:運用不同的史學觀點可能會對同一歷史現象作出不同的評價,參考示例,請將對應的典型的史學觀點序號填在答題紙上,可以單選或多選。

案例三:多元史觀,解讀歷史事件的影響。請運用全球史觀,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天津條約》簽訂后,太平天國運動還沒有結束,當時和清政府作戰范圍主要在長江流域,B正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承認了《天津條約》,排除A;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即被列強打破,排除C;福州船政局開辦于1866年,而且是清政府官辦的,不會對材料現象構成干擾,排除D。2、B【解析】

據“從百姓到文人雅士,各個階層都愛玩斗茶”可知斗茶風靡,社會生活的平民化趨勢加強,故選B;經濟重心的完成是在南宋,題意無從體現,排除A;小農經濟在鴉片戰爭后才開始瓦解,排除C;文人雅士也是斗茶階層的成員之一,看不出其引領作用,排除D。故選B。3、A【解析】

材料“北宋初年”政府勸諭南北各地的農作物品種交流和推廣,是在南北基本統一前提下才能實施,A項正確;材料可以體現北宋政府重農,但沒有體現抑商,排除B項;材料中只是指出,“水稻的優良品種也在各地推廣”,沒有說明“粟、麥、黍、豆”、“甘蔗、棉花、茶葉、桑麻”等是否是優良品種,排除C項;材料只是說“占城稻”“從越南引進”,還有其它農作物沒有說明是通過外交渠道引進的,排除D項。故選A。4、D【解析】

七七事變是日本1937年制造的侵略中國北平的事件,與題干中的“占領華北要地”符合,八一三事變是1937年日本制造的侵略上海的事件,與題干中的“占領華北要地和上海附近”相符合,故D正確;九一八事變發生在1931年,是日本進攻東北,與材料“占領華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護帝國權益和日本僑民”相矛盾,故AB錯誤;1932年日本發動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但是《帝國軍隊的用兵綱領》是1936年頒布的,C錯誤。5、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1934——1936年的長征是是中國革命由失敗走向勝利的質變點,是中國革命由別人主導到由自己主導的質變點,故這個“質變點”出現于1927——1937年土地革命時期,故選B;ACD不符合題意,排除。【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是中國革命由失敗走向勝利的質變點,是中國革命由別人主導到由自己主導的質變點”,聯系所學長征的意義分析解答。6、A【解析】

根據材料“在雅典由于過分民主……沒有一個人學會如何服從”可知,雅典城邦重視公民的個人價值,強調培養公民的民主權利和責任感,使人文主義精神凸顯,故選擇A選項;雅典城邦實行直接民主制,人文主義的凸顯有利于更好的進行政治管理,故排除B選項;材料并沒有將公民的參政熱情進行對比,無法比較是否日益高漲,故排除C選項;材料主旨是雅典公民蔑視權威,不懂得服從,這不屬于道德淪喪,故排除D選項。7、D【解析】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1944年召開布雷頓森林會議確定,D錯誤,符合題意;材料中論述的是冷戰的具體措施,A、B和C排除。8、B【解析】

根據題干“日耳曼人征服”、“隸奴與農奴”、“查理·馬特改革”、“封建等級”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反映歐洲中世紀的歷史現象,由此可知,小吳關注的是歐洲的封建制度,故B項正確;君主專制不能概括題干全部信息,排除A項;德國宗教改革為近代西方思想解放運動,排除C項;中世紀城市自治屬于歐洲封建制度的一方面,排除D項。故選B。9、B【解析】

根據“遠山晚翠”、“雨過天晴云破處”可知該瓷器的顏色是青色,故選B項,排除A項;銅官窯釉下彩繪和明清琺瑯彩屬于彩瓷,不是青瓷,排除CD項。故選B。10、D【解析】

“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等規定限制了王權,強化了議會權力,說明英國君主立憲制不斷完善,D正確;責任內閣制確立后國王真正成為“虛君”,排除A;國王沒有立法權,排除B;責任內閣制形成時間是1721年,排除C。11、C【解析】

材料反映了為了建立國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產黨對根據地政策進行了調整,而且改編了軍隊。C正確;國民革命時期國共處于合作的關系,而且沒有蘇維埃、紅軍,A錯誤;材料表明共產黨為了團結一切力量,改變了根據地建設的政策,B錯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有助于抗日戰爭的結束,解放戰爭還未開始,D錯誤。故選C。12、C【解析】試題分析:青苗法本是為了抑制兼并,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救濟百姓,但實際執行過程中卻出現偏差,地方官員強行讓百姓向官府借貸,而且隨意提高利息,這樣,青苗法就變質為官府輾轉放高利貸,收取利息的苛政,正如材料所描述的情況;ABD項不是材料體現的。所以本題選C。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變法·青苗法13、A【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宗法制度下,周王是天下大宗,具有天下共主的名號,故受命者都很重視天子的冊封,A項符合題意;題干未體現周天子威的削弱,排除B項;材料強調權力來源,未體現以德治國理念,排除C項;鑄造青銅器用于紀念冊命儀式,受命者重視冊命的原因在于宗法觀念的影響而非青銅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A。14、B【解析】

鄧小平的講話是基于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而提出的論斷,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與世界的聯系,因此材料的主旨出發點與ACD三項無關,排除。15、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4世紀中期的瘟疫促使人們開始懷疑神的存在,客觀上促進了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由此可以的付,偶然因素能對歷史起到加速或者減緩的作用,C正確;ABD說法均不正確,且與材料主旨不符。16、D【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根據材料信息“怎樣做共產黨員,支部本身的工作,統一戰線政策,鄉村工作,爭取敵偽軍工作,臨時的策略教育等”可知,材料強調要根據抗日根據地的實際需要開展黨員教育,故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在抗日根據地內加強對黨員的政治教育,沒有涉及軍隊的領導問題,故A項錯誤;材料信息的主旨是加強對黨員的政治教育而非提高黨員的軍事水平,故B項錯誤;材料信息強調黨員在根據地要結合實際開展工作,沒有凸顯出支部的戰斗作用,故C項錯誤。17、A【解析】C是基督教思想,排除;題干與材料無關,排除B;由“鉆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話故事”主要體現了中國人不畏自然勇于抗爭的不屈意志,這些神話故事影響了中國人的性格,故選A;材料無關中華文化特有的延續性,排除D。點睛: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鉆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話故事”主要體現中國人民不畏自然勇于抗爭的不屈意志。18、D【解析】

盧梭是法國啟蒙運動時期重要思想家,倡導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D正確;A主張天賦人權思想;B主張三權分立思想;C是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人物。19、C【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以判斷出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后攫取大量的侵略權益,激起了民族憤怒,C項說法正確。A項說法不符合材料信息“直到1899年方才開始有機會染指中國內陸的礦產資源”,可以排除。B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可以排除。20、B【解析】

由于幾何學成為奴隸們從事的對象從而導致其受到哲學家的鄙視,說明當時社會制度阻礙了幾何學的發展,故選B;“追求錢財”的說法無法體現,排除A;C項說法不符史實,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個人崇拜,排除D。故選B。21、B【解析】

1953年用“看鴨船”比喻小農經濟的不堪一擊,用來說明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彰顯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B項正確;1953年土改已經完成,揭露“封建社會對農民的剝削”不符合材料主旨,A項錯誤;材料并沒有提及工業化建設的目標,C項錯誤;小農經濟向“看鴨船”一樣一碰就翻,分析了土地改革運動以后建立起來的小農經濟的弊端,D項錯誤。22、D【解析】

獄官和仲裁者顯然是掌管司法的貴族,夜間行竊者一般是平民,夜間行竊和收受賄賂都被處以死刑,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故選D;A與奴隸主貴族無關,排除;B與材料無關,排除;當時是羅馬共和國時期,C錯誤。23、D【解析】

宋明理學把儒家倫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特別重視道德修養,主張正心誠意,格物致知,貫通明理,故D符合題意;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張“仁者愛人”,故A是早期儒學的觀點,故A不符合題意;B是道家學派的觀點,C是法家學派的觀點,故BC不符合題意。故選D。24、B【解析】

由材料中的時間信息及“畫中老人手捧‘選民證’”的描述可知,該作品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成就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故選B。畫中老人持有的是選民證,而非土地證,且土地改革在1952年已經基本完成,與材料時間也不符合,故排除A;畫中老人持有的是選民證,而非與教育相關的證書,排除C;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即1954年生產資料所有制還未實現根本變革,排除D。【點睛】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建設的成就,旨在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畫不是重點,對畫背景的解讀才是,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務必請關注括號內的解釋信息。25、D【解析】

漫畫反映19世紀末八國聯軍借口鎮壓義和團發動侵華戰爭,西方人把侵華看作是對野蠻人的懲罰,故D符合題意;由漫畫可知,鞭打的是清朝服飾的人而非籠統的東方人,故A不符合題意;B是站在受到欺凌對象的國家得出結論,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中列強使用的依然是冷兵器,沒有代表工業化成就的先進武器,故C不符合題意。26、D【解析】

材料反映政府不同程度參與近代企業的創建,故D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清王朝的經濟政策,故A不符合題意;材料涉及到的四大毛紡織廠并非以官府資本為主,故B不符合題意;民族工業最大困境是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本國封建主義的束縛,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27、C【解析】

根據“只有人民才是所有法律的泉”可知,人民是羅馬法的源泉,說明羅馬法具有廣泛社會基礎,故選C;A材料不能體現,排除;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平民與貴族的信息,排除B;材料強調的是人民與法律的關系,沒有涉及國家權力問題,排除D。28、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材料中的信息正確解讀的能力。由題目中的信息“清末……民族企業……上海……各類各級新式學校……各類中外文報刊”即可選出D項;題目中未涉及市政、金融方面的信息,故排除AB兩項;題目中未涉及租界對上海社會發展的消極性,故排除C項。【考點】經濟結構的變化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上海經濟的發展29、C【解析】

試題分析:結合題目提供的:1978年12月、與中國打交道,結合所學內容可知C項符合題意。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并在上海與中國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公報的發表標志著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1年10月25日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根據時間即可排除ABD項。考點: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國初期的外交活動【詳解】30、D【解析】

依據表格信息分析選項內容可知,二戰后資本主義各國普遍衰落、中國國內時局的混亂導致1948年資本總額下跌,D選項正確;1894年前清政府尚未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政府的政策不是推動1894年資本總額快速上漲的原因,A選項錯誤;中國資本總額最高峰出現在1936年,但仍不占優勢,B選項錯誤;依據表格信息可知,官辦、官僚資本在本國資本中占據優勢,C選項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路線:唐海陸并舉、宋海上絲綢之路;變化原因:由于西夏的興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業的繁榮和經濟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視并鼓勵海外貿易(若答指南針的應用、造船業發達等內容酌情給分)人員:唐朝主要是商賈、僧侶、使節;宋朝主要為商人交往內容:唐朝絲綢、瓷器、紙張輸往西方,形成東亞文化圈;西方的物品以及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醫藥、宗教等輸入。宋朝絲綢、茶葉、瓷器輸出,香料、珍寶、藥材輸入。(或答海上絲路以香料、絲織品、瓷器為大宗商品)(2)明朝:朝貢貿易,嚴禁民間海外貿易;清朝:閉關鎖國,廣州一口通商(3)趨勢:由對外開放逐漸走上閉關鎖國的道路【解析】

(1)第一小問依據圖片信息從唐海陸并舉、宋海上絲綢之路回答;第二小問原因依據所學從西夏的興起、商業的繁榮和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及指南針的應用、造船業發達等內容酌情給1分)回答;第三小問人員唐朝主要是商賈、僧侶、使節以及宋朝主要為商人回答;交往內容依據所學從唐宋時期不同產品回答即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