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石門縣一中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湖南省石門縣一中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湖南省石門縣一中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湖南省石門縣一中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湖南省石門縣一中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南省石門縣一中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4世紀中葉,歐洲爆發了俗稱“黑死病”的大瘟疫,整個歐洲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貴族、教士,連一些國王和大主教都未能幸免。面對死亡,很多人祈求上帝庇佑,但無濟于事。后來民眾嘗試采取改善衛生條件等措施,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這場浩劫A.促使了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普及 B.推動了人文主義發展C.直接促成了近代自然科學興起 D.引發了歐洲宗教改革2.五四運動爆發時,孫中山馬上作出反應,對運動給予極大聲援和支持,具體表現有:發揮上海《民國日報》輿論宣傳的導向作用;竭力營救被捕的愛國師生和工人;推動和指導五四運動在上海的展開;支持學生的愛國斗爭,對五四運動給予肯定和贊許。這反映了孫中山A.是五四運動的領導者B.對人民群眾的認識變化C.主張學習馬克思主義D.明了徹底的反帝決心3.唐太宗在吸收前人“明主治吏不治民”思想的同時,認識到以法管官才是治國之本,因此提出“以法治吏”的思想,明確“二風十愆”的罪名,從作風上、道德上、政治上約束官員。這表明唐代A.監察制度的發展完善 B.官員選拔以德行為先C.外儒內法的治國方式 D.重視傳統的民本思想4.1953年9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城市建設中幾個問題的指示》。凡是工業建設比重較大的城市,要迅速組織力量,抓緊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擴大基本建設,只進行一些必要維修工作。這個指示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A.集中資源建設工業化基礎B.限制城市入口的過快膨脹C.優先發展沿海的工業城市D.重新規劃工業城市的建設5.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體共同發起的征集“改革開放30周年10大流行語”揭曉,分別是“下海”“下崗再就業”“農民工”“不管白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上網”、“①”,“北京奧運”“炒股”、②和“雄起”。其中①和②兩條是對其余8條產生決定性影響和準確的概括,它們應該是A.西部開發、解放思想 B.入世、市場經濟C.對外開放、大國崛起 D.改革開放、中國特色6.1970年12月,毛澤東說:“中國不管越南戰爭上的(中美)兩國敵對”,“歡迎尼克松的訪華”。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宣布:他即將出訪中國。這說明A.和平外交成為中美共識 B.美國放棄意識形態斗爭C.中美雙方謀求關系改善 D.中美關系走向了正常化7.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文壇興起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學學派——黑色幽默,這一學派用痛苦的幽默來表現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后的惶惑,自我掙扎的徒勞。這反映了A.美國社會精神信仰面臨危機 B.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C.社會大眾對工業文明的贊美 D.現實主義文學引發社會共鳴8.被稱為“經濟聯合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構建了當今世界的多邊貿易體制。該體制的宗旨是A.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B.促進知識經濟發展C.減輕發展中國家債務 D.促進貿易自由化9.下列與圣經無關的藝術作品是A.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B.米開朗琪羅的《創世紀》C.達·芬奇的《蒙娜麗莎》 D.米開朗琪羅的《摩西像》10.《中國對外開放的新里程碑》載:“如果說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從此登上政治大舞臺,那么,30年后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主流。”“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主流”的標志性事件是()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 B.APEC首腦正式會議在上海召開C.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 D.中國積極推動朝核問題六方會談11.在人類文明史上,漢字顯得十分獨特:這一套書寫系統的基本結構原則自商朝以來就未曾改變。當甲骨文在19世紀末被重新發現時,中國的學者幾乎立刻就能夠辨識,他們通過甲骨文與金文、篆文互證的方式成功釋讀了大約600多個甲骨文字。如圖是甲骨文、金文與篆文的“日”字,這說明甲骨文A.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字雛形B.對后世的造字方式產生重要影響C.阻斷了后世文字的創新發展D.是研究先秦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12.瑪奇(牧師)著有《量子神學》一書,力圖用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量子力學”來闡釋神學。他們常引用愛因斯坦的話:“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對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確的是()A.在西方,科學和宗教已經融為一體B.某些宗教觀念影響到了科學領域C.科學觀點也被引入到宗教領域D.宗教面臨著來自科學的威脅13.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搗毀孔子牌位,焚燒古書;洋務運動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戊戌變法時維新派打著儒家旗號宣傳維新變法的思想;新文化運動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出現這些現象主要是由于A.近代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 B.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C.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壯大 D.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斷與時俱進14.1971年7月9日至11日,周恩來同基辛格進行了會談。基辛格表示:(1)承認臺灣屬于中國。(2)美國不再與中國為敵,不再孤立中國,在聯合國內將支持恢復中國的席位,但不支持驅逐蔣介石集團的代表……7月16日,雙方發表了會談公告。這一公告的發表A.推動了印度支那問題的順利解決 B.使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C.表明美國欲謀求中美關系正常化 D.標志美國孤立中國外交政策的破產15.《詩經》中的《大雅》作于西周,其開篇為贊美周文王的《文王》,其他篇幅也大多贊頌先王先祖之美德;而《小雅》主要成于春秋,其文章基本不提及先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祖先崇拜觀念日漸淡薄 B.集權體制遭到侵蝕C.周人逐步擺脫神權束縛 D.政治局勢發生變動16.1927年初,毛澤東充分估計了農民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偉大作用,明確指出了在農村建立革命政權和農民武裝的必要性,著重宣傳了放手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的革命思想。這一思想A.發展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B.探索出符合國情的中國革命道路C.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走向高潮 D.豐富了中共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論17.《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的基礎,也是了解早期羅馬社會的重要文獻。我們可以從中了解A.羅馬貴族為了維護特權排斥法律 B.羅馬人常以法律為工具對外擴張C.羅馬共和體制將被帝國體制取代 D.羅馬人對公平與權利的追求18.第二十九軍司令部命令“盧溝橋即爾等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與該命令相關的事件是A.西安事變 B.八一三事變C.七七事變 D.九一八事變19.英國光榮革命前后國王權力的變化最主要體現在A.權力的種類 B.權力管理的領域 C.權力的來源 D.行政權力的大小20.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說:“初無所謂先離后合、始困終亨之事也。……雖有惡人交構其間,而其蹈湯赴火者,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下列項中,符合這一評價的是A.《紅梅記》 B.《感天動地竇娥冤》 C.《水滸傳》 D.《紅樓夢》21.公元前516年,齊國上空出現了彗星,按當時的說法,彗星出現是災禍的象征。齊景公準備舉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災禍。大臣晏嬰認為,如果國君有好的德政,還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國君像夏桀、商紂那樣暴虐,違命亂德,那么即使祈禱又有什么用處?這反映出當時A.君權神授觀念受到徹底批判B.形成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C.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D.出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22.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報》上刊登了寧江機床廠的一則小廣告(如圖),稱該廠既可以供應機床,又可以按用戶需求加工零件。自社會主義改造后,它第一次把生產資料當成商品,可謂石破天驚。廣告刊出后,該廠一下子接到了3年的訂貨量。這表明A.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受到了沖擊 B.“統購統銷"的政策得以改變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實驗 D.單一公有制的結構發生了改變23.1820-1939年間廣東沿海某鄉居民離鄉謀生情況統計表時期

鄉民遷出總人數

遷至他鄉種田人數

遷至城鎮做工或經營小商業人數

出國從事工商業人數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間,該鄉居民遷居方向由農村到城鎮、由國內到國外。②導致鄉民遷居謀生的原因是中國被打開國門,自然經濟解體。③導致鄉民職業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近代經濟的興起。④第四個時期出國謀生的人數激增,主要原因是國內社會長期動亂,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以上分析正確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4.1948年9月美國一份備忘錄中寫到:“中國的共產主義對于我們的安全將無足輕重,只有當中國成為蘇聯附庸時,它才能對我們的安全構成潛在的嚴重威脅。”這表明當時()A.三大戰役阻遏了美國干涉企圖 B.美國對華態度服從于全球霸權C.國家動蕩削弱了中國國際地位 D.美蘇對中國解放戰爭保持中立25.希臘城邦的公共建筑包括宗教建筑、娛樂建筑和行政建筑,三者的用途通常彼此交錯。比如雅典城邦市政廣場的母親神圣殿同時又是公共檔案館,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會和500人會議的決議都存放于此。露天劇場又并非只是觀看戲劇的娛樂場所,也常用作政治活動的空間,如舉行公民大會等。其目的在于A.增強公民參政的意識B.保障民主政治的實施C.宣揚神權至上的觀念D.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26.東漢光武帝時規定,對被察舉的茂才和孝廉,地方要先給予一定的官職進行試用,考核合格后才能舉薦到中央。這一規定A.打破了士族壟斷選官的局面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C.增加了全國學子出仕的途徑D.擴大了地方政府選官權力27.康熙帝(1662~1722年在位)為維護國家主權、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了杰出貢獻。下圖所示斗爭A.推動了臺灣問題的順利解決B.與平定“三藩之亂”同時進行C.為打擊噶爾丹分裂勢力創造了條件D.為我國東北邊防帶來了200余年的安定28.王禎《農書》曾載:“其制,當選湍流之側,架木立軸,作二臥輪。用水激下輪,則上輪所用弦通繳輪前旋鼓,棹枝一側隨轉。……則排隨來去,揙冶甚速,過于人力。”這種設備最早出現在A.戰國 B.漢代 C.宋代 D.元代29.魯迅在《關于“舒憤懣”》里寫道:“……我從此可以昂頭露頂,慢慢地在街上走,再不聽到嘲罵。幾個也是沒有辮子的老朋友從鄉下來,一見面就摩著自己的光頭,從心底里笑了出來道:哈哈,終于也有這一天了。”“這一天”的變化與以下哪一事件緊密相關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30.“續增條約畫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貿易,均照經準各條所開各口章程比例,畫一無別。”以上文字當出自:A.《南京條約》 B.《虎門條約》 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今年是中國共產黨誕生90周年。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到建國經歷了艱難曲折的發展過程。但它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終于創建了一個嶄新的中國。根據圖表,回答下列問題(1)1927下半年后,中共人數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1934—1935年中共人數為何銳減?(3)1937以后中共人數為何迅速上升?32.美國從建國之初到20世紀初,其對外出政策不斷調整。閱讀捌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們處理外國事務的最重要原則,就是在與它們發展商務關系時,盡量避免涉及政治。我們已訂的條約,必須忠實履行。但以此為限,不再增加。歐洲有一套基本利益,它對于我們毫無或甚少關系。歐洲經常發生爭執,其原因基本上與我們毫不相干。所以,如果我們卷進歐洲事務,與他們的政殆興衰人為地聯系在一起,或與他們友好而結成同盟,或與他們敵對而發生沖突,都是不明智的。……我們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伺外國訂立永久的同盟。——華盛頓《告別演說》(1)華盛頓發表這一演說時,歐洲正在發生的“爭執”是什么?從材料一中概括華盛頓的外交主張。他的主張對19世紀美國的外交政策有何影響?材料二1914年8月19日,(威爾遜)在向美國人民發出的講話中聲稱:“我要冒昧地向你們提一個嚴重警告,不要出于黨派意見,不要因為熱烈地偏祖某一萬,而作出最強烈、最巧妙、最根本地破壞中立的行為。在這些即將考驗人們靈魂的日子里,美國必須不但在名義上而且在事實上做到保持中立。”(2)根據材料二,指出美國政府對當時歐洲爆發的戰爭采取了什么政策。并說明美國實行這一政策的目的。材料三威爾遜總統向與會議員宣讀了他的《戰爭咨文》:“我們很高興為世界的最終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戰。”(3)根據所學知識指出威爾遜《戰爭咨文》發表的時間o結合所學知識說說美國在一戰后迅速崛起的表現有哪些?(4)綜上所述,你對美國對外政策調整的原因有何認識?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瘟疫爆發頻繁,往往傷亡慘重。為了做好災前預防,明王朝設有專用救災的預備倉制度,疫災發生后,可以起到平抑糧價穩定市場、減輕災民負擔的作用。對各地出現的疫情,官員必須及時組織人員深入災區,認真勘察災情并如實報告。在疫情較輕微的時候,官方只免費向民眾施藥。在疫情很嚴重的時候.往往饑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藥和施粥相結合。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病死者眾多,明朝還創建義家組織助葬,并且疏散大量聚集的工匠、夫役、軍隊等,降低其密度,減少聚集時間,改善衛生環境,以減少疫情。除此之外.明代在中央設太醫院,地方設惠民藥局,分工合作,各司所職。政府和醫家還重視瘟疫研究.出現了如《痘疹心得》、《瘟疫論》等大量瘟疫防治的醫書。明代的民間救助在應對瘟疫災害時,也常表現得較為活躍。除卻親屬社會關系之外.非親屬中的同年、同鄉、鄰里、朋友、同僚、主客等社會關系,以及各種慈善和救濟組織在疫災教助中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政府對災后重建也比較重視。采取安撫政策.撫恤災民.包括量情減輕或減免地方賦稅、徭役、軍役負擔、贖還被賣男女、制止疫區犯罪、移民到疫區、招撫流民復業等等。——據陳旭《明代瘟疫與明代社會》等整理材料二1439—1640年間,英國倫敦是當時歐洲鼠疫疫情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15世紀末期英國的防疫組織很不完備.措施也顯得零亂分散.大多數是效仿其它國家的做法,防疫成效不大。16世紀以來,都鐸政府的防疫立場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采取各種措施,建立相關機構來組織防疫。1578年以前,防疫措施主要由各郡自行制定。為了便于集中管理、統一指揮防疫工作,英國議會通過了“關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根據法令.郡治安法官全盤負責所在地區的防疫工作;各教區牧師、濟貧理事會同看守人、檢查人、監督人等定期(每周)向治安法官遞交疫情報告;郡治安法官定期召開會議,討論疫情和應對措施,并及時將疫情材料整理后匯報樞密院,以便中央及時掌握國家的疫情動向。在嚴酷的防疫斗爭中,英國的防疫預警機制逐漸形成。英國政府還比較重視解決和瘟疫相關的社會問題,如乞丐流民問題。1572年伊麗莎白女王簽署法案,將“普通稅”作為濟貧基金,對乞丐和流民進行救濟,這是英國社會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標志。此外,英國政府還頒布了《濟貧法》、《習藝所法》等一系列法案,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最低的社會保障。在英國政府和民眾緊密配合之下,17世紀下半期以來英國各地所發生的瘟疫明顯減少。——摘編自陳凱鵬《近代早期英國政府的“防疫"對策》(1)根據材料,概括明代應對疫災措施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意義。(2)根據材料二,指出英國政府防疫對策的演變趨勢。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認識。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民眾面對疫情,從求助上帝無效,到改善衛生條件措施控制疫情,加之國王和大主教都未能幸免,這必然引發民眾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對宗教信仰的懷疑,有助于推動人文主義的發展,B正確;當時歐洲資本主義正處于萌芽時期,不足以建立代議制,排除A;黑死病和自然科學興起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聯系,排除C;宗教改革不是由黑死病引發的,排除D。2、B【解析】

本題考查孫中山的主要活動事跡,解題的關鍵是“發揮上海《民國日報》輿論宣傳的導向作用;竭力營救被捕的愛國師生和工人;推動和指導五四運動在上海的展開;支持學生的愛國斗爭,對五四運動給予肯定和贊許”。根據所學知識,五四之前孫中山的革命運動基本上脫離了人民群眾,而題干說孫中山對于五四運動的支持,可知他對人民群眾力量認識發生了變化,故B正確;AC材料未體現,排除;D過于絕對,排除。故選:B。3、A【解析】

依據材料“從作風上、道德上、政治上約束官員”并結合唐代的制度可知,為了保證自己的統治,唐太宗對唐代的監察制度進行了發展完善。A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對官員的監督,而不是選拔,B錯誤;材料只體現了采用法家思想對官員進行監督,未體現儒家的治國方式,C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對官員的監督,重視民本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D錯誤。故選A。4、A【解析】

本題考查“一五計劃”期間的工業化建設。根據材料時間“1953年9月4日”可知此時為“一五計劃”期間。從“工業建設比重較大的城市”“抓緊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并結合所學可知,“一五計劃”期間,為配合以“156”項為中心的工業化建設,政府明確了城市要為社會主義工業建設服務,為生產、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方針。一切以工業為中心,工業是主體,城市是配套,城市現代化通過工業化來實現。城市發展目標被明確為以重工業化為核心選擇優先發展工業城市,把力量集中在重點工程所在城市的建設,集中資源建設工業化基礎,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項。不能僅根據“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擴大基本建設”而片面推斷出限制城市人口的過快膨脹,排除B項。“優先發展沿海的工業城市”以及“將工業城市進行重新規劃”在材料中無法體現,CD項。5、D【解析】十大流行語以新穎的形式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巨變。“下海”、“下崗再就業”、“農民工”、“不管白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上網”,是“改革開放”帶給中國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巨變。“炒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特色”的表現。故選D。6、C【解析】

毛澤東擱置中美在越南戰爭上的敵對,歡迎尼克松訪華,尼克松發出訪華回應,這些都表明雙方謀求關系改善,C項正確;A中的“共識”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當時處于冷戰時期,意識形態斗爭依然存在,排除B;中美關系正常化時間是1972年,排除D。7、A【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黑色幽默流派突出描寫荒謬的世界和社會對人的壓迫,反映了美國社會精神信仰面臨危機,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是浪漫主義的特征,排除;C選項材料并未體現;黑色幽默不是現實主義文學,D選項錯誤。故選A。8、D【解析】

【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是致力于促進各國市場開放,調節貿易糾紛,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故排除ABC,所以選D。9、C【解析】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期作品,主要是反對中世紀神權統治思想,不涉及圣經內容,C符合題意;A、B和D都與圣經有關,排除。10、C【解析】

略【詳解】由1971年算起,30年后是2001年,2001年中國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國,故選C項;AB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11、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與后來的漢字之間的傳承性和連續性,可知材料體現的是甲骨文對中國漢字的影響,故選B;A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漢字的書寫系統基本沿襲了甲骨文,排除C;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時期的文字,西周流行的金文和東周時期的篆字都是在甲骨文基礎上的演進,故甲骨文不能作為研究整個先秦時期的主要的文字載體,排除D。故選B。12、A【解析】試題分析:愛因斯坦出生于德國一個猶太裔家庭里,自稱幼年時虔誠信仰深受宗教影響。根據“量子力學來闡釋神學”“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可知科學觀點也被引入到宗教領域;“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可知某些宗教觀念影響到了科學領域,故BCD說法正確。題干不能說明科學和宗教已經融為一體,故選A。考點:現代科學技術?相對論和量子論?科學與宗教的關系13、A【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不同時期的中國人對儒家思想的態度,實際上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劇烈變動、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背景下中國人的抗爭和探索,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中“廣泛”一詞表述過于絕對,與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等時期的中國社會狀況不符;C選項錯誤,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階級是農民階級,洋務運動的領導階級是地主階級;D選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時期中國人對儒家思想的態度,不能體現儒家文化的與時俱進。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14、C【解析】

這一公報是1971年發表的,宣布尼克松將訪問中國,以謀求兩國關系正常化,故答案為C項;推動印度支那問題的順利解決是日內瓦會議,排除A項;使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第26屆聯大,排除B項;新中國建立后美國長期以來實行孤立中國的政策,這一政策破產的標志是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排除D項。15、D【解析】

《大雅》贊頌先祖,反映了西周初期宗法觀念濃厚,《小雅》主要內容成于春秋,這一時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政治局勢發生變動,因此《小雅》中基本不提先祖,D正確;祖先崇拜掛念的淡薄是因為政局變動導致,A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現象,排除;西周不是集權體制,排除B;C與題無關,排除。16、D【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這反映的是毛澤東認識到農民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主張在農村建立革命政權和農民武裝的必要性,著重宣傳了放手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的革命思想,這一思想對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豐富了中共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論,因此D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中的思想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不是發展;B選項錯誤,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建立是在1927年10月,與材料時間不符;C選項錯誤,1927年初國民大革命的高潮已經到來。17、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二銅表法》是平民和貴族斗爭的結果,體現的是羅馬人對公平與權利的追求,D選項符合題意。羅馬貴族為了維護特權排斥法律的說法不符合史實,A選項排除。武力是羅馬對外擴張的手段,B選項排除。羅馬帝國建立的時間是公元前27年,C選項排除。18、C【解析】

根據“二十九軍”“盧溝橋”可知,這是七七事變,選項C正確;選項A、B、D與盧溝橋這一地點不符,排除。19、C【解析】試題分析:材料提到,英國光榮革命前后國王權力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權力的來源由神授變為憲法議會制約,故C項正確。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排除。考點: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特點【名師點睛】本題主要考查英國君主立憲制。結合備考應注意。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英國君主立憲制度雖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議會掌權,以議會內閣制為核心。在這一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國家實權的是代議制政府;國王不僅“臨朝不理政”,而且游離于黨派政治紛爭之外,無權廢除任何法律。但是,國王作為國家元首,是國家統一的象征;同時,他也是英聯邦首腦,起著維系英聯邦的紐帶作用。20、B【解析】

《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朝戲曲作家關漢卿的代表作,描寫的竇娥的冤情,依據材料“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可知該作品是悲劇,故選B;《紅梅記》是晚明文人周朝俊的傳奇名作,主要敘述亂世背景下青年男女的愛情婚姻故事,不合題意,排除A;《水滸傳》是明代的農民題材的小說,時間不合題意,排除C;《紅樓夢》是清代現實主義小說,時間不合題意,排除D。【點睛】本題考查元朝的文學成就。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21、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晏嬰認為國君如果德政比祈禱更重要,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選項D正確;君權神授觀念是董仲舒提倡的,選項A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春秋時期尚未形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選項B排除;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選項C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點睛】解題關鍵在于把握晏嬰言論中對鬼神的態度,其強調人的作用,以此思路解答即可。22、A【解析】

根據材料“既可以供應機床,又可以按用戶需求加工零件”“把生產資料當成商品”結合所學,寧江機床廠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銷售,體現了對傳統經濟體制的突破,A項正確;“統購統銷”的政策得以改變只是材料表明的部分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內容,B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改革開放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受到了沖擊,沒有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實驗,尤其無法得出“開始實驗”的結論,C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強調所有制結構的變化,無法得出單一公有制的結構發生改變的結論,D項錯誤。23、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生需準確提取表格信息,從表中鄉民遷出人數、遷入區域、遷出后從事的行業等變化以及各時期的時間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判斷材料中的四點結論都正確,因此選擇A項。考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特點24、B【解析】

依據材料中“只有當中國成為蘇聯附庸時,它才能對我們的安全構成潛在的嚴重威脅”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逐漸形成,美國對華態度服從于全球霸權,因此B選項正確;此時三大戰役剛剛開始,尚未完成,不能體現三大戰役的影響,A選項錯誤;C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美蘇均插手了中國解放戰爭,D選項錯誤。故選B。25、A【解析】

根據材料中雅典城市將法律、法令、決議存放于母親神的圣殿里以供公民查詢,體現了雅典民主的公開化、透明化,有利于增強公民參政意識,故A項正確。將法律、法令、決議存放于母親神的圣殿的目的不是宣揚神權也并非保障民主政治的實施,故B、C排除。D項,題干現象旨在激發公民參政積極性,并非強調對統治階級利益的維護,排除。26、B【解析】

東漢光武帝要求,被察舉的人員只有經地方試用合格后才能被推薦到中央,這實際上為了選拔有能力的官員,這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故選B項;士族壟斷選官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此時尚未出現,故A項錯誤;材料只是說增加對薦舉人員的考察,并非增加了途徑,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擴大地方選官權力的信息,故D項錯誤。27、C【解析】試題分析:該題屬于圖表型材料題,旨在考查學生對康熙一生重大事件的記憶能力。圖中的地理位置涉及到的是抗擊沙俄的斗爭,但沒有帶來200余年的長期安定;時間上在臺灣、三藩之后,故C項表述正確。考點: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康熙帝·抗擊沙俄28、B【解析】

王禎《農書》中記載的借用水力鼓風冶鐵的水排,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B項正確;戰國時期還沒有發明水排,A項錯誤;宋代、元代不是水排出現的最早時間,CD兩項錯誤。29、D【解析】

根據“我從此可以昂頭露頂,慢慢地在街上走,再不聽到嘲罵”“沒有辮子的老朋友從鄉下來”可以看出這指的是剪辮,根據所學可知,這與辛亥革命后的剪辮易服有關,故D項正確;ABC三項所處的時間都是在清朝,辮子不能剪,故排除ABC項。30、C【解析】

材料“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貿易”等信息可知,此材料出自《北京條約》,其內容是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故C項正確;《南京條約》開放的是廣州等五口為通商口岸,排除A;《虎門條約》沒有涉及通商口岸的內容,排除B;《馬關條約》開放重慶等四口通商口岸,排除D。故選C。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大革命失敗后,“八七”會議做出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方針。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失敗后,將部隊帶到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打退敵人圍剿,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2)1934年由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遭到重大損失被迫長征。(3)1937年長征勝利轉危為安;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開辟敵后戰場;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勝利等【解析】

(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遭到凊洗,人數銳減。隨后八七會議的召開,中共做出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方針,土地革命使得越來越多得到土地的農民加入共產黨捍衛勝利果實。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失敗后,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從進攻大城市到向農村進軍,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這是中國革命具有轉折意義的新起點。(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國民黨對共產黨實行第五次圍剿,由于共產黨“左”傾冒險主義軍事指揮錯誤,紅軍反圍剿失敗,遭到重大損失被迫長征,人數銳減。(3)1937年,中國共產黨完成了兩萬五千里長征,自身形勢轉危為安;這時抗日戰爭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后戰場,抗擊敵人;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取得了三大戰役的勝利,人數不斷增加。32、(1)歐洲的爭執:歐洲各國組成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外交主張:不要與外國結盟或敵對沖突。影響:成為美國孤立主義的先導,被19世紀美國歷任統治者遵循和發展。(2)中立政策。避免過早卷入戰爭,借助向交戰雙方出售軍火和物資漁利。(3)1917年。表現:美國成為一戰后最大的債權國和資本輸出國;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參加巴黎和會;召開華盛頓會議等(4)美國建國之初重在發展經濟,鞏固國家極力避免卷入國際爭端,采取孤立主義政策;一戰初期,以自身國家利益為重,保持中立;戰爭期間抓住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