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第二節當仁不讓于師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1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第二節當仁不讓于師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2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第二節當仁不讓于師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3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第二節當仁不讓于師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4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第二節當仁不讓于師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6-當仁,不讓于師[基礎·夯實]一、識記字音1.綏之斯來(suí)2.喟然(kuì)3.瞻之(zhān)4.循循然(xún)5.莞爾(wǎn)6.偃(yǎn)7.一簞食(dān)8.饑饉(jǐn)9.哂之(shěn)10.以俟君子(sì)11.鼓瑟(sè)12.鏗爾(kēnɡ)13.舞雩(yú)14.牖(yǒu)二、通假字1.君子一言以為知 通智,聰慧,才智2.道之斯行 通導,引導3.子見南子,子路不說 通悅,興奮4.夫子矢之曰 通誓,發誓5.鼓瑟希 通稀,稀疏6.毋吾以也 通已,停止7.莫春者,春服既成 同暮,晚8.唯求則非邦也與 通歟,語氣詞三、古今異義1.君子學道則愛人古義:寵愛別人今義:丈夫或妻子2.君子一言以為知古義:可以表現出今義:認為四、一詞多義1.絕eq\b\lc\{\rc\(\a\vs4\al\co1(①人雖欲自絕斷絕,②不如早與之絕絕交,③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停止,④搶呼欲絕絕命,⑤而絕江河橫渡,⑥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陡峭的))2.彌eq\b\lc\{\rc\(\a\vs4\al\co1(①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更加,②彌天大罪滿))3.莫eq\b\lc\{\rc\(\a\vs4\al\co1(①莫春者通“暮”,②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沒有誰,③莫須有或許))4.疾eq\b\lc\{\rc\(\a\vs4\al\co1(①伯牛有疾病,②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憂、患,③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強,這里指聲音宏大,④草枯鷹眼疾鋒利))5.非eq\b\lc\{\rc\(\a\vs4\al\co1(①唯求則非邦也與不是,②不辨是非錯誤))6.舍eq\b\lc\{\rc\(\a\vs4\al\co1(①舍瑟而作放下,②舍相如廣成傳舍安置))7.如eq\b\lc\{\rc\(\a\vs4\al\co1(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②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假如))8.為eq\b\lc\{\rc\(\a\vs4\al\co1(①為國以禮動詞,治理,②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動詞,作為,③是知其不行而為之者與動詞,做))9.其eq\b\lc\{\rc\(\a\vs4\al\co1(①其生也榮,其死也哀代詞,他,②人不堪其憂代詞,那樣的,③如其禮樂代詞,那,④亦各言其志也代詞,你們的,⑤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副詞,確定))10.焉eq\b\lc\{\rc\(\a\vs4\al\co1(①割雞焉用牛刀疑問代詞,怎么,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詞詞尾,③愿為小相焉句末語氣詞,啊,④愿學焉兼詞,在這方面))五、詞類活用(一)名詞作動詞1.聞弦歌之聲 弦歌:彈琴唱歌2.端章甫 端章甫:穿上禮服,戴上禮帽3.風乎舞雩 風:吹風4.曾皙后 后:落在后面5.鼓瑟希 鼓:彈奏(二)使動用法1.博我以文 博:使……廣博2.可使足民 足:使……富足(三)意動用法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榮:以……為榮 哀:以……為哀(四)動詞作名詞一簞食,一瓢飲 食:飯;飲:水(五)形容詞作名詞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小:小相;大:大相六、文言句式(一)推斷句1.他人之賢者,丘陵也 (“……者……也”表推斷)2.亡之,命矣夫 (語意上的推斷句)(二)狀語后置句1.其何傷于日月乎 (“于日月”作狀語,后置)2.仲尼豈賢于子乎 (“于子”作狀語,后置)3.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以文”“以禮”作狀語,后置)(三)賓語前置句1.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夫人”和“誰”作“為”的賓語,前置)2.不吾知也 (代詞“吾”作“知”的賓語,前置)(四)主謂倒裝1.賢哉,回也 (正常語序應為“回也,賢哉”)2.異乎三子者之撰 (正常語序應為“三子者之撰異乎”)[課文·譯注](1)eq\f(叔孫武叔毀仲尼。,叔孫武叔詆毀仲尼。)eq\f(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行毀也。他人之賢者,,子貢說:“這樣做沒有用!仲尼是詆毀不了的。別人的才德)eq\f(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好比是丘陵,還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好比是日月,)eq\f(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①何傷,是不能超越的。一個人即使想自行斷絕跟日月的關系,對日月又)eq\f(于日月乎?多見其②不知量也!”,有什么妨害呢?只不過顯示他毫不自量罷了!”)eq\b\lc\[\rc\(\a\vs4\al\co1(毀:詆毀,誹,謗。無以為:))這樣做沒有用。逾(yú):超越。無得:不能夠。雖:即使。其①:用在句首強化反語語氣的副詞。傷:妨害。多:只,僅僅。eq\b\lc\\rc\](\a\vs4\al\co1(見xiàn:顯示。其②:,代“自絕”之人,他。))(2)eq\f(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陳子禽對子貢說:“您在仲尼面前表現出敬重,仲尼)eq\f(豈賢于子乎?”,莫非真的比您有才德嗎?”)eq\f(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子貢說:“君子能憑一句話顯示出才智,也能憑一句話顯示出無知。)eq\b\lc\[\rc\](\a\vs4\al\co1(為wéi:動詞,表現,顯示。賢:形容詞,有才德。于:介詞,比。言:名詞,,話語。以為:古今異義,在此是“憑……顯示”之意。知:通“智”,當“才智”講。))eq\f(言不行不慎也!,所以說話不能不慎重啊!)eq\f(夫子之不行及也,,我的老師人們無法趕得上,)eq\f(猶天之不行階而升也。夫子之得,就像青天人們無法用梯子登上去一樣。假如老師做了)eq\f(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諸侯或大夫,那他就像我們所說的,讓百姓立于禮百姓就會立于禮,)eq\f(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附,發動百姓百姓就會)eq\f(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團結協力。他活著的時候人人敬重他,很榮耀,他死了,大家都很哀痛。)eq\b\lc\[\rc\(\a\vs4\al\co1(言:名詞作動詞,說話。夫子:古代對老師的尊稱。及:趕得上。階:名,詞作動詞,架梯子。邦:古代諸侯的封國。家:古代卿大夫的統治。))eq\b\lc\\rc\(\a\vs4\al\co1(得邦家:得到邦或家,即做諸侯或卿大夫。立:使動用法,使……,立于禮。斯:連詞,就。道:通“導”,引導。綏suí:安撫。來:投))eq\b\lc\\rc\](\a\vs4\al\co1(奔,歸附。和:和諧、團結一心。其:代,詞,代孔子。也:用在句子中表停頓。))eq\f(如之何其可及也?”,怎么可能趕得上他呢?”)eq\b\lc\[\rc\](\a\vs4\al\co1(如之何:怎么能。,其:加強反問語氣。))(3)eq\f(顏淵喟然嘆曰:“仰之,顏淵深深地感嘆說:“老師的思想學問越往上看,)eq\f(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越覺得它高遠,越鉆研越覺得它堅實深邃。往前看,它在前面,)eq\f(忽焉在后。,突然間卻又發覺它在后面。)eq\b\lc\[\rc\(\a\vs4\al\co1(喟kuì然:嘆氣的樣子,用在“嘆”,的前面,強化情態與程度。之:均))eq\b\lc\\rc\](\a\vs4\al\co1(代孔子的思想學問。焉:用在,形容詞后表詞尾,相當于“然”。))eq\f(夫子循循然善迷人,,老師擅長一步一步地引導我們,)eq\f(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用文化典籍使我的學問廣博,用禮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下來)eq\f(不能。既竭吾才,,也不行能。我已經用完了我的才能,可老師的思想學問)eq\f(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就像一座高高屹立的山峰。雖然我想追隨他,也沒有方法了!”)eq\b\lc\[\rc\(\a\vs4\al\co1(循循然:一步一步地。誘yòu:引導。博我以文:“以文博我”,的倒裝,下文“約我以禮”亦如此。博,使動用法,使……廣博;))eq\b\lc\\rc\](\a\vs4\al\co1(以,介詞,用。竭:使動用法,使……竭盡。,卓爾:高聳的樣子。雖:雖然。由:途徑,方法。))(4)eq\f(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孔子說:“假如說我圣和仁,那么我哪里敢當呢?)eq\f(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不過我會努力做到圣和仁而從不滿意,訓誨別人毫不厭倦,)eq\f(則可謂云爾已矣。”,就只能夠這樣說罷了。”)eq\f(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弟子學不來的。”)eq\b\lc\[\rc\(\a\vs4\al\co1(若:假如。,則:與“若”))eq\b\lc\\rc\(\a\vs4\al\co1(呼應,那么。豈:怎么,哪里。抑:轉折連詞,不過。為wéi:,追求,努力朝著……去做。之:代圣和仁。云爾:如此罷了。))eq\b\lc\\rc\](\a\vs4\al\co1(已矣:語氣詞連用、強化語氣。唯:,用在句首或句中,強化語氣的副詞。))(5)eq\f(子曰:“當仁,不讓于師。”,孔子說:“遇到仁義之事的時候,對老師也不必謙讓。”)eq\b\lc\[\rc\](\a\vs4\al\co1(當:遇到。讓:辭讓,,謙讓。于:介詞,對。))(6)eq\f(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孔子說:“弟子們,你們認為我有什么隱瞞吧?)eq\b\lc\[\rc\](\a\vs4\al\co1(二三子:孔子稱眾弟子。“子”是對男子的尊稱,可譯,為弟子們、你們、諸位。以……為:認為……。))eq\f(吾,我對)eq\f(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你們沒有任何隱瞞。我沒有哪一件事情不讓你們知道,)eq\f(是丘也。”,這就是孔丘啊。”)eq\b\lc\[\rc\](\a\vs4\al\co1(乎:介詞“于”,對。爾:你們。無……,不:沒有……不。是:指示代詞,這。))(7)eq\f(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孔子到武城去,聽到彈琴歌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eq\f(曰:“割雞焉用牛刀!”,說:“殺雞怎能用宰牛刀!”)eq\b\lc\[\rc\(\a\vs4\al\co1(之:動詞,往,去。弦歌:彈琴歌頌。,莞爾:微笑的樣子。而:表修飾))eq\b\lc\\rc\](\a\vs4\al\co1(的連詞。焉:疑問代,詞,怎么,在此作狀語。))eq\f(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子游回答道:“從前我從您那里聽說過:‘地位高的人學習)eq\f(愛人,小人學道,禮樂的道義就會愛別人,地位低的人學習了禮樂的道義)eq\f(則易使也。’”,就簡單使喚。’”)eq\b\lc\[\rc\(\a\vs4\al\co1(昔:以前,從前。諸:兼詞“之于”。,之,代后面的話;于,介詞,從。))eq\b\lc\\rc\](\a\vs4\al\co1(君子:地位高的人。,小人:地位低的人。))eq\f(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孔子說:“弟子們!言偃的話正確啊!我前面的話)eq\f(戲之耳。”,只不過是同他開玩笑罷了。”)eq\b\lc\[\rc\](\a\vs4\al\co1(是:形容詞,正確。戲:開玩,笑。耳:限制性語氣詞,罷了。))(8)eq\f(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孔子去拜見南子,子路不興奮。孔子對子路發誓說:)eq\f(“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我假如做得不合禮,讓上天厭棄我!讓上天厭棄我!”)eq\b\lc\[\rc\(\a\vs4\al\co1(說:通,“悅”,))eq\b\lc\\rc\](\a\vs4\al\co1(興奮。矢:通“誓”,發誓。所否者:假如不對的,話。厭:厭惡,厭棄。之:第一人稱代詞,我。))(9)eq\f(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孔子說:“顏回多么有才德啊!一竹筐飯,一瓢水,)eq\f(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住在破舊狹小的巷子里,別人忍受不了那愁苦,)eq\b\lc\[\rc\(\a\vs4\al\co1(賢哉,回,也:主謂))eq\b\lc\\rc\](\a\vs4\al\co1(倒裝句,目的是強調謂語。簞dān:盛飯的器具,多用竹制。,陋lòu:簡陋,破舊狹小。堪kān:忍受,承受。其:指示代詞,那。))eq\f(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卻不變更他的歡樂。顏回,多么有才德啊!”)eq\b\lc\[\rc\](\a\vs4\al\co1(其:代顏回,他,的,作定語。))(10)eq\f(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坐在孔子身邊。)eq\b\lc\[\rc\(\a\vs4\al\co1(子路:孔子,弟子,姓仲))eq\b\lc\\rc\](\a\vs4\al\co1(名由。曾皙:孔子弟子,名點。冉有: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華:孔子弟子。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侍坐:陪坐在年長者身邊。))eq\f(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孔子說:“不要因為我比你們年長一點,就受拘束,而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eq\b\lc\[\rc\](\a\vs4\al\co1(以:因為。乎:介詞,于。長zhǎnɡ:,大。爾:你們。以:通“已”,停止。))eq\f(居則曰:‘不,你們平常就說:‘人們)eq\f(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將怎么做呢?”)eq\b\lc\[\rc\(\a\vs4\al\co1(居:閑居,指平常。則:就。不吾知也:“不知吾也”的倒裝,否定,的陳述句中,代詞賓語往往前置。如:假如。或:有人。爾:你))eq\b\lc\\rc\](\a\vs4\al\co1(們。則:與“如”呼應,那么。,何以:以何,用什么;以,用。))eq\f(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子路輕率地回答說:“一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eq\f(乎大國之間,,在幾個大國的中間,)eq\b\lc\[\rc\(\a\vs4\al\co1(率爾:率然,輕率匆忙的樣子。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春秋后期,))eq\b\lc\\rc\](\a\vs4\al\co1(是中等國家;乘shènɡ:名詞,車,兵車。攝,shè:夾。乎:介詞,在。之:結構助詞,的。))eq\f(加之以師旅,,有軍隊攻打它,)eq\b\lc\[\rc\](\a\vs4\al\co1(加:攻打。之:代千乘之國。以:介詞,用,拿。師旅:古代軍隊,編制,兩千五百人為一師,五百人為一旅,在此指鄰國的軍隊。))eq\f(因之以饑饉;,饑荒緊接著戰亂而來;)eq\b\lc\[\rc\(\a\vs4\al\co1(因:繼,緊接著。之:代斗爭,戰亂。,饑饉jǐn:泛指荒年;饑,五谷收成))eq\b\lc\\rc\](\a\vs4\al\co1(不好;饉,連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eq\f(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假如讓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我可以使百姓都)eq\f(有勇,且知方也。”,有志氣,而且知道禮義道德。”)eq\b\lc\[\rc\(\a\vs4\al\co1(為:治理。之:代千乘之國。比,及:等到。且:而且。方:名詞,))eq\b\lc\\rc\](\a\vs4\al\co1(儒家倫理道,德和學問。))eq\f(夫子哂之。,孔子聽了對他微微一笑。)eq\b\lc\[\rc\](\a\vs4\al\co1(夫子:老師,指孔子。,哂shěn:微笑。))eq\f(“求,爾何如?”,“冉求,你怎么樣?”)eq\b\lc\[\rc\](\a\vs4\al\co1(爾:你。何如:如何,,可譯為“怎么樣”。))eq\f(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冉求回答說:“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一個小國,)eq\f(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假使讓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我可以使百姓衣食豐足。)eq\b\lc\[\rc\(\a\vs4\al\co1(方:名,詞,方圓。))eq\b\lc\\rc\](\a\vs4\al\co1(如:連詞,或者,下文中“如會同”的“如”,也是此意。足:使動用法,使……富足。))eq\f(如其禮樂,以俟,至于它的禮樂教化,只能等待)eq\f(君子。”,德行高的人來做了。”)eq\b\lc\[\rc\](\a\vs4\al\co1(如:連詞,至于。其:代,小國。俟sì:等待。))eq\f(“赤,爾何如?”,“公西赤,你怎么樣呢?”)eq\f(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公西赤回答說:“我不能說能做什么,但我情愿學習。)eq\b\lc\[\rc\(\a\vs4\al\co1(非曰:不敢,說。能:勝))eq\b\lc\\rc\](\a\vs4\al\co1(任。之:代勝任的職位。,焉:兼詞,于之,在這方面。))eq\f(宗廟之事,如會同,,諸侯祭祀的事情,或者諸侯會盟的事情,)eq\f(端章甫,愿為小相焉。”,我穿上禮服,戴上禮帽,情愿做一個小司儀啊。”)eq\b\lc\[\rc\(\a\vs4\al\co1(宗廟:天子、,諸侯供奉))eq\b\lc\\rc\(\a\vs4\al\co1(祖先牌位的地方。會同:諸侯相見結盟。端章甫:端,古代禮,服名;章甫,古代一種禮帽;這里名詞作動詞,穿禮服、戴禮帽。))eq\b\lc\\rc\](\a\vs4\al\co1(相xiànɡ:諸侯祭祀或會盟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有等級,差別,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小相指最低的士這一級。))eq\f(“點,爾何如?”,“曾點,你怎么樣呢?”)eq\f(鼓瑟希,鏗爾,,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了,接著“鏗”的一聲停了下來,)eq\f(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曾皙放下瑟站起身回答說:“我跟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eq\b\lc\[\rc\(\a\vs4\al\co1(鼓:彈奏。,希:通))eq\b\lc\\rc\](\a\vs4\al\co1(“稀”,稀疏。舍:舍棄,放下。作:起,直起身來,表示尊,敬。乎:相當于“于”,介詞,跟。撰zhuàn:說,陳述。))eq\f(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孔子說:“有什么阻礙呢?也只是各人談談自己的)eq\f(志也。”,志向罷了。”)eq\b\lc\[\rc\](\a\vs4\al\co1(傷:阻礙。言:說。,其:代各人自己。))eq\f(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曾皙說:“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攜同五)eq\f(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六個成年人,帶著六七個少年,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eq\f(詠而歸。”,唱著歌回家。”)eq\b\lc\[\rc\(\a\vs4\al\co1(莫春者:莫春,夏歷三月;“莫”通“暮”;者,語氣,助詞。春服:春天穿的夾衣或單衫。既:已經。))eq\b\lc\\rc\(\a\vs4\al\co1(成:定,在這里是穿上的意思。冠者:成年人,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束發加冠,表示已經成人。童子:少年,不到20歲的人。))eq\b\lc\\rc\](\a\vs4\al\co1(沂yí:水名,在現在山東曲阜南。風:,名詞作動詞,吹風。乎:介詞,于,在。))eq\f(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成曾點的想法啊!”)eq\b\lc\[\rc\(\a\vs4\al\co1(與yù:稱,贊,贊許。))eq\b\lc\\rc\](\a\vs4\al\co1(也:在感嘆句句,末表感嘆語氣。))eq\f(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都出去了,曾皙后來才離開。曾皙)eq\f(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問孔子說:“那三位的話怎么樣?”)eq\b\lc\[\rc\(\a\vs4\al\co1(三子:指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后:名詞作動詞,))eq\b\lc\\rc\](\a\vs4\al\co1(走在后面。夫fú:指示代詞,那。,言:名詞,話語。何如:如何,怎么樣。))eq\f(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孔子說:“也只是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eq\b\lc\[\rc\(\a\vs4\al\co1(言:說。也,已矣:語氣))eq\b\lc\\rc\](\a\vs4\al\co1(詞連用,強,化確定語氣。))eq\f(曰:“夫子何哂由也?”,曾皙說:“老師為什么笑仲由呢?”)eq\b\lc\[\rc\](\a\vs4\al\co1(何:為,什么。))eq\f(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孔子說:“要用禮治理國家。可他的話不謙讓,所以)eq\f(哂之。”,我笑他。”)eq\b\lc\[\rc\](\a\vs4\al\co1(為國以禮:即“以禮為國”;以,用;為,治理。,其:他的。讓:謙讓。是故:因此,所以。))eq\f(“唯求則非邦也與?”,“莫非冉有講的就不是治理國家的事嗎?”)eq\b\lc\[\rc\(\a\vs4\al\co1(唯:句首語氣詞,,強化反問語氣。))eq\b\lc\\rc\](\a\vs4\al\co1(邦:國家。與:通“歟”,,表示反問語氣。))eq\f(“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怎么見得方圓六七十平方里,或者五六十平方里,就不是)eq\f(邦也者?”,一個國家呢?”)eq\f(“唯赤則非邦也與?”,“莫非公西赤講的就不是治理國家的事嗎?”)eq\f(“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宗廟祭祀、諸侯會盟,不是諸侯國的大事又是什么呢?)eq\f(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假如公西赤只能做諸侯國的小相,那誰又能做諸侯國的)eq\f(大!”,大相呢!”)eq\b\lc\[\rc\](\a\vs4\al\co1(安見:怎見得。為之小:為wéi,做;之,代諸侯國;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相,下句中的“大”也是此用法。孰:誰。))(11)eq\f(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探問他,從窗外伸進手去,握住)eq\f(其手,,伯牛的手,)eq\b\lc\[\rc\](\a\vs4\al\co1(有疾:患病,據說伯牛得的是麻風病。問:探問,問候。之:,代伯牛。牖yǒu:窗戶。其:代伯牛,譯成“他的”,作定語。))eq\f(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說:“死亡,是命里注定的啊!沒想到這樣好的人卻得了這么惡的病!)eq\b\lc\[\rc\](\a\vs4\al\co1(之:用在形容詞后湊足音節。夫fú:用于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詞。斯:代詞,這,這樣。而:表轉折,卻。))eq\f(斯人,這樣好的人)eq\f(也而有斯疾也!”,卻得了這么惡的病!”)(12)eq\f(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顏淵死了。孔子說:“唉!上天要了我的命!上天)eq\f(喪予!”,要了我的命!”)eq\b\lc\[\rc\](\a\vs4\al\co1(喪:使動用法,使……喪命。,予:第一人稱代詞,我。))(13)eq\f(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顏淵死了,孔子哭得很哀思。跟著他的人說:“您太哀思了!”)eq\f(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孔子說:“真的很哀思嗎?不為這個人極度哀思又為)eq\f(而誰為?”,誰極度哀思呢?”)eq\b\lc\[\rc\(\a\vs4\al\co1(哭之慟:之,連接謂語和補語,相當于“得”;慟,tònɡ,很哀思,極度哀思。夫fú人:這個人;))eq\b\lc\\rc\](\a\vs4\al\co1(夫,指示代詞。為,wèi:介詞,替。))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評析]孔子說:“顏回是多么有才德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里,別人都受不了這種愁苦,顏回卻沒有變更他的樂趣。顏回是多么有才德啊!”本章中,孔子贊揚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志向,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要自得其樂。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評析]暮春三月,春天的夾衣已經穿上了,我跟五六個成年男子,還有六七個男孩兒,在沂水中洗浴,在舞雩臺上吹風乘涼,一路唱著歌回來。這是和諧社會的真實寫照,也是一個國家德政達到極致的體現,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形象化表述。這正合乎孔子對志向社會的追求,所以后面才引出孔子“吾與點也”的喟然感嘆。[問題1]第1節中“多見其不知量也”是針對什么人說的?[明確]針對詆毀孔子的人說的,指叔孫武叔。[問題2]第2節中“其生也榮,其死也哀”說明白什么?[明確]“其”代孔子。說明孔子的出類拔萃和對孔子的無限敬重。[問題3]選文第6節“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說明白什么?[明確]孔子的毫不隱瞞,表現了他對弟子的人格的敬重。[問題4]選文第11~13節,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白什么?[明確]主要是通過語言描寫和神情舉止細微環節的刻畫,表現了孔子對學生的關愛與敬重,情意深厚。[問題5]當孔子談到師生如何相處時,他說:“當仁,不讓于師。”這體現了孔子怎樣的人格魅力?[明確]孔子特殊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在一般狀況下,學生不行違反老師。但是,孔子提出,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時候,對老師也不必謙讓,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把“仁”作為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問題6]從第10則選文看,每個人物各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明確]子路:“率爾而對”,直抒胸臆,表現了他魯莽坦率、自負急躁的性格;冉有、公西華:說話委婉而留有余地,表現了他們的謹慎和謙恭;曾皙:始終在鼓瑟,直到被孔子問起,才“舍瑟而作”,充分表現了他的溫文爾雅、瀟灑超脫的性格,尤其是他所描繪的充溢詩情畫意的志向藍圖,更是展示了他逍遙自得、恬淡空靈的內心世界;孔子:謙和懇切,諄諄教導,耐性地啟迪弟子,始終保持著謙謙君子的儒家風范。一、基礎學問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仲尼豈賢于子乎 B.道之斯行C.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D.亡之,命矣夫解析:B項中的“道”通“導”。答案:B2.下列句子中實詞的說明有誤的一項是()A.何傷于日月乎(妨害)B.夫子循循然善迷人(誘導)C.夫子莞爾而笑(微笑的樣子)D.吾與點也(和)解析:D項中的“與”,讀yù,贊揚。答案:D3.下列句子中虛詞的說明有誤的一項是()A.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怎么樣)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假如)C.愿為小相焉(做)D.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于)解析:B項中的“如”,意為“或者”。答案:B4.與“以吾一日長乎爾”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A.當仁,不讓于師B.約我以禮C.仲尼豈賢于子乎D.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解析:A、B、C三項與例句均為狀語后置,D為推斷句。答案:D二、閱讀理解(一)課內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9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5.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說明有誤的一項是()A.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shènɡ,四馬一車為一乘)B.因之以饑饉(接著)C.夫子哂之(微笑)D.舍瑟而作(住舍)解析:D項中“舍”讀shě,放下。答案:D6.下列加點詞與“端章甫”中“章甫”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驢不勝怒,蹄之 B.皆共目之C.沛公欲王關中 D.殫其地之出解析:例句中的“章甫”是古代的一種禮帽,這里是名詞作動詞,戴禮帽。A、B、C三項均為名詞作動詞。D項為動詞作名詞,出產的東西。答案:D7.下列各句中與“不吾知也”句式不一樣的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C.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D.我之謂也解析:例句是賓語前置句,為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A項與例句相同。B項是被動句,用“見……于……”表示被動。C項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何傷”即“傷何”。D項用助詞“之”作賓語前置的標記,“我之謂”即“謂我”。答案:B8.下列對語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通過神態和語言描寫刻畫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B.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寬容,也有不以為然的稍微指責。C.曾皙的回答干脆用理性的語言述說了他的志向,勾畫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D.聽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長嘆。這喟嘆表現了孔子對曾皙志向的贊許,又表現了孔子對那種志向境界的憧憬。解析:C項中“理性的語言”不對,曾皙運用形象的描述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志向,而非通過理性的語言。答案:C9.本則故事中,孔子激勵其弟子暢所欲言,而不阻擋弟子們表達自己的意愿,說明白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現了孔子對弟子的敬重,能同等待人;孔子對弟子們言志的不同看法,又表現了孔子對仁德的重視。(二)課外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題。《論語·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段文字,據唐人陸德明《經典釋文》的句讀可以標點為:“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10.分別指出上面兩種不同標點的引文中孔子對人、馬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題考查對《論語》的解讀。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比較句讀的不同所顯示的語意的不同。①孔子只關切人的傷亡,對馬的傷亡則不聞不問。②孔子既關切人的傷亡,也關切馬的傷亡,只不過先人后馬,先重后輕。答案:①貴人賤馬。②人、馬并重(或“先人后馬”)。11.比照孔子的仁愛觀,談談你對后一種句讀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題考查對《論語》的分析評價。本題考查了《論語》的仁愛觀,兩個斷句的差別在于,前者“不問馬”為一句,后者將“不問馬”標斷。這一細小的變更,使意義有了明顯不同。第一種: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譯文:馬房燒了,孔子退朝回家,問道:“傷了人嗎?”沒有問馬。其次種: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譯文:馬房燒了,孔子退朝回家,問道:“傷了人嗎?”(回答說:)“沒有。”接著詢問馬的狀況。依據前一種標點,孔子只關切人的傷亡,對馬的傷亡則不聞不問。答案:這種句讀體現了后儒對孔子的推崇,但“人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為孔子的“仁”并非兼愛,他主見在“親親”的基礎上推己及人。三、語言表達12.在橫線處填上恰當的話,使內容、句式對應,文意相通。我們要靠冰的溶化、草根的發芽、枝條的變軟來感知早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們的眼簾中,________________,要有白雪皚皚和滴水成冰。解析:由“要靠冰的溶化、草根的發芽、枝條的變軟來感知早春”“要有白雪皚皚和滴水成冰”可知句式為“要……來……”“要有……和……”。前面三空內容填與夏天有關的短語,最終一空填與秋天有關的短語。答案:(示例)要憑荷塘的蛙聲林間的蟬鳴曠野的螢火來記憶盛夏要有落葉蕭蕭和鴻雁南飛13.閱讀下列材料,依據要求答題。某小區將對柏油路面進行修理。修理工作安排從本月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