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全國高考文言文(有詳解)_第1頁
近五年全國高考文言文(有詳解)_第2頁
近五年全國高考文言文(有詳解)_第3頁
近五年全國高考文言文(有詳解)_第4頁
近五年全國高考文言文(有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近五年全國高考文言文閱讀匯編

一、(2021?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深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聞州人請幸成都

帝以問寇準,準曰:“不知誰為陛下畫此二策?"帝曰:“卿姑斷其可否,勿問其人也。”準曰:“臣欲

得獻策之人,斬以釁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敵當自遁;不然,出奇以撓其

謀,堅守以老其師,勞佚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棄旗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潰,敵乘勝深入,天

下可復保耶?”帝意乃決,因問準日:“今虜騎馳突,而天雄軍實為重鎮,萬一陷沒,則河朔皆虜境也。

軌為可守?”準以王欽若薦,且曰:“宜速召面諭,授敕俾行。”欽若至,未及有言,準遽曰:“主上親

征,非臣子辭難之日,參政為國柄臣,當體此意.”欽若驚懼不敢辭。用月乙亥,以參知政事王欽若判天

雄軍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緒同其母蕭氏遣其統軍順國王蕭撻覽攻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擊敗之,斬偏

將,獲其輜事。又攻北平智及保州,復為州晉兵所敗。撻覽與契丹主及其母合眾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

擊其游騎。契丹遂駐兵陽城淀,號二十萬,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是時,故將王繼

忠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為然,遣李興議和。帝曰:“朕豈欲窮兵,惟思息戰。如許通和,即當遣使。”

冬十月,遣曹利用詣契丹軍.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韓杞持書與曹利用俱來,請盟。利用言契丹欲得關南地。

帝曰:“所言歸地事極無名,若必邀求,朕當決戰!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契

丹猶覬關南,遣其監門衛大將軍姚東之持書復議,帝不許而去。利用竟以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成約而還。

(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閩

州人請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闞

州人請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間

州人/請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閩

州人/請幸成都/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釁鼓,指古代戰爭時殺人或殺牲取血涂鼓上以舉行祭祀儀式.

B.廟社,廟指宗廟,社指社稷,廟社在古代常用來借指國家朝廷。

C.閏月,農歷逢閏年加一個月,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

D.輜重,文中指行軍時隨軍運載的軍械、糧草、被服等軍用物資。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契丹軍隊南侵宋朝,面對強致,寇準堅決反對退避內地,提出應當嚴懲主張避戰的大臣,并力促皇

上御駕親征。

B.寇準舉薦主張避戰的王欽若鎮守天雄軍,并告誡欽若:皇上決定親征,臣子不可辜負圣意。欽若驚

懼不敢推辭。

C.契丹軍隊屢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虜、順安軍,又攻北平碧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軍

迎頭痛擊。

D.在戰局有利的情況下,宋朝皇帝為了息戰,主動提出議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軍中談判,最終與契

丹達成盟約。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

(2)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宣許之。

二、(2021?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

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

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

能執法,朕復何憂!"胄前后犯尊執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鄙令裴仁軌私役門夫,上怒,

欲斬之。殿中侍御史長安李乾祐諫曰:“法者,陛下所與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獨有也。今仁軌坐輕罪而抵

極刑,臣恐人無所措手足。”上悅,免仁軌死,以乾祐為侍御史。上謂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

覆奏,蓋欲思之詳熟故也。而有司須臾之間,三覆已訖。又,古刑人,君為之徹樂嫩鵬。朕庭無常設之樂,

然常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斷獄,唯據律文,雖情在可矜,而不敢違法,其間豈能盡無冤乎?”丁亥,

制:“決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進酒肉,內教坊及太常不舉樂。置

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由是全活甚眾。其五覆奏者以決前一二日,至決日又

三覆奏。唯犯惡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嘗與侍臣論獄,魏征日:“煬帝時嘗有盜發,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

疑似,皆拷訊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斬之。木理舉張元濟怪其多,試尋其狀,內五人嘗為盜,余皆平

民。竟不敢執奏,盡殺之。”上曰:“此豈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

之!”

(節選自《通鑒經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

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

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

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

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犯顏,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諫的執著態度。

B.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的極端刑罰。

C.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等讓自己感到內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饌。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戴胄認為法律是國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條例,若皇上敕令與法沖突,應以法為準繩,唐太宗聽從了

戴胄的意見,并高度評價他的看法。

B.裴仁軌因私事使喚門夫,唐太宗要處死他,李乾祐說法律為皇帝與天下共有,不可輕罪重判;太宗

免去仁軌死罪,以乾祐為侍御史。

C.唐太宗認為死刑關乎人命,如果機械執行法條難免會出現冤案,于是加強死刑覆奏,讓判決更為審

慎,這一舉措使許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說,隋煬帝濫殺無辜,張元濟不敢諫帝;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致了隋朝滅亡,

因此告誡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訓。

13.把文中面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

三、(2021?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

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對日:“上皇敦睦九族,大封

奉軍,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為天

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人不

降。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

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

自是數年之后,凈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

政道。對曰:“隋主好自專席務,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己,莫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

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己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能謹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

其成敗,以施刑賞,何憂不治!”上善其言,擢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腺,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

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

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上悅,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儻

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

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

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

/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

/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

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年月日,文中是紀日。

B.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

C.海內,即國內,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D.庶務,指國家的各種政務,后來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贊同封德彝的意見,認為天子應該養育百姓,不應辛勞百姓以養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將有功

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為縣公。

B.在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時,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認為應減輕賦稅,選用清官,使百姓衣食無

憂,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

C.唐太宗向張玄素詢問政事,張說隋亡在于君王專權,以致下諛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賢能之臣,考核

成敗,賞罰分明,一定能夠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舊臣,進入唐朝后,忠于國事,不做面從之臣,敢于進言,對唐太宗的不當行為諫錚,

受到唐太宗的認可和當眾表揚。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上患吏多受原,密使左右試賂之。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14.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道理?他這

樣說的目的是什么?

四、(2021?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答謝景山①書

[宋]蔡襄

襄頓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數十篇,其間景山所稱道而仆所不愿為者,因事往問,幸而時中,欲

景山思而從之,不敢陳于文辭也。近蒙示書,盈千百言,引喻稱類,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終不言,然使

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過之大者也。

某嘗稻景山好稱學韓杜筆,語于人,今而曰:“既師其意,又師其辭,何患?且嗜退之文辭,欲誘人

同所樂也。”某謂由道而學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為文之本,文為

道之用。與其誘人于文,孰若誘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書主文辭而言,故有是云,襄豈敢鄙文詞哉?顧事

有先后耳。襄之為文,無能過人,其句讀高下,時亦類乎古人,無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務以文詞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為無枉。古之人

重其自進,我仕且困墜,求知于人無愧。”又云:“在數頃田,必歸耕海上。”景山何樂于自進,而勇于

自退乎?是未離乎躁也。妄者易進而難退,狷者難進而易退,妄與狷,君子皆不出也。君子之于進退,唯

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進為比,苛有異于襄之說,雖前世重人,襄不從矣,其稱仲尼、佛腔②

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魯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助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顛蹦,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憤意外之橫辱。”斯亦景山未之思與?夫圣人

之言,吾畏之;賢者之規,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賢者之說,

吾畏而且愧焉;其言異于是,吾將憫之,豈暇受而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

抑憤之心日益損矣!景山又云:芳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茍也。襄又復而讀之,益悲,

豈行己之謬與?如景山且不能見信,尚何望于眾人?雖然,襄無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窮泰,不得而

知之,為學遠近,力窮則已,其所自信者,不卻行而利動也。今日視前日,猶能樂其所是,而偎其所不至;

使年益加而慮益廣,豈肯舍所樂而從所恨哉!

與景山別久,思一相見,以道所懷,今雖諄諄其詞非求勝于景山整陳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為非懸也

誠以為非是幸亦諳焉襄不敢憚煩于屢告也。不宣。襄頓首上。

(選自《全宋文》)

【注】①謝景山:謝伯初,字景山,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進士,官許州法曹,

有《謝景山詩集》。②佛胖(xi):人名,與孔子同時。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現的一項是()

A.特唱于人唱:稱道,贊揚。

B.某嘗海景山好稱學韓杜筆病:批評,不滿。

C.君子皆不申也由:遵循,遵從。

D.而恨其所不至恨:遺憾,后悔。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困于道者多矣移其栗于河內

B.委乎天晅特用者也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C.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其翼若垂天之云

D.以道所懷作《師說》以貽之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思畫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道”是“文”的銀本,“文”是“道”的體現,對謝景山沉溺文辭,倒置文道的寫作

傾向,抱有質疑、商榷的態度。

B.謝景山年過四十,仕途不順、感嘆世間少有知己伯樂,怨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進,卻

又輕言放棄,常常急躁不安。

C.作者希望謝景山能潛心向道,增進才識,不輕易為他人言語議論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進的

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D.本文采用逐層辯駁的手法,表達作者淡泊名利,樂學自信,溫厚雅正的處事態度,行文真誠坦蕩,

理直氣剛。措辭精確凝練。

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今雖諄諄其詞非求勝于景山蓋陳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為非是也誠

以為非是幸亦語焉襄不敢憚煩于屢告也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話。

(1)既師其意,又師其辭,何患?且嗜退之文辭,欲誘人同所樂也。

(2)襄又復而讀之,益悲,豈行己之謬與?

五、(2020?新課標I)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嘉佑二年,試禮部,嚏旬歐

陽修驚喜,痛血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洵卒,贈光祿丞。既除

喪,還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新政日下,軾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

安。徙知密州。旬央行手實法,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軾謂提舉官曰:“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

今出于司農,是擅造律也。”提舉官驚曰:“公姑徐之。”未幾,朝廷知法害民,罷之。元祐元年,軾以

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賜銀緋,遷中書舍人。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

得盡技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四年,積以論事,為W輸奢所恨。軾恐不見

容,請外,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

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常平米,多作一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軾曰:

“杭,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乃裒羨緡得二千,復發橐中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稍畜錢糧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軾自元祐以來,未嘗以歲課乞遷。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國

元年,卒于常州。軾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于天。嘗自謂:”作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

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

鮮矣。

(節選自《宋史?蘇軾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輔內侍每摧辱舉子

/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B.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輔內侍每摧辱舉子

/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C.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輔內侍/每摧辱舉子

/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D.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輔內侍/每摧辱舉子

/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項事務的官員,又可特指科舉的主試官,文中指后者。

B.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殿廷舉行,由丞相主持。

C.司農是官名,又稱為大司農,主要掌管農桑、倉儲、租稅等相關事務。

D.當軸,指做官處在重要的位置,當軸者則指身居顯赫職位的當權官員。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自幼聰穎,深受時賢賞識。母親親自為他授課,他往往能說出要點。歐陽修十分看重他,曾對

梅圣俞表示,應當避開此人讓他出人頭地。

B.蘇軾因勢利導,利用新法便民。當時王安石創行新法,他上書論其不便;新政下達,他常常設法使

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寧。

C.蘇軾直面饑疫,解救受災百姓。他在任職杭州時遭遇旱災病疫,減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紓緩災情;同

時又集貯錢糧、建造治病場所以防備疫病。

D.蘇軾天賦異稟,為文得心應手。他從父習文,又極具才華,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罵

之辭,皆可書而誦之,最終成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又減價泉常平米,多作筋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

(2)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六、(2020?新課標D)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陽曲人。進士及第,歷秘書省著作郎。政和間,天下爭言瑞應,廷臣輒箋表賀,

徽宗觀所作,稱為奇才。他日,特出制詔三題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書舍人。”未幾,自秘

書少監除中書舍人,擢御史中丞。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

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時上方鄉神仙之事,蔡京引方主王仔昔以妖術見,朝臣戚里寅

緣關通。安中疏請自今招延山林道術之士,當責所屬夜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國害民數事。上悚然納之。

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寧節,俟過此,當為卿罷京。”京伺知之,大懼,其子攸

日夕侍嬤,,泣拜懇祈。上為遷安中翰林學士,又遷承旨。宣和元年,拜尚書右丞;三年,為左丞。金人

來歸燕,謀帥臣,安中請行。王楠贊于上,授慶遠軍節度使、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山府,遼降

將郭藥師同知府事。藥師跋扈,府事皆專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藥師愈驕。靖康初,言者論其

締合王楠、童貫及不幾察郭藥師叛命,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又責授朝議大夫、秘書少監、

分司南京,隨州居住;又貶單州團練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內徙道州,尋放自便。紹興初,復左中

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幾卒,年五十九。安中為文豐潤敏拔,尤工向夫之而。徽宗嘗宴睿謨

殿,命安中賦詩百韻以紀其事。詩成,賞嘆不已,令大書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蜴之。其見重如此。

(節選自《宋史?王安中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

/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

B.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

/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

C.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

/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

D.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

/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方士,又稱方術士,指中國古代好講神仙方術、從事巫祝術數活動的人。

B.保任,意思是擔保或擔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薦人才而負擔保責任。

C.禁中,又稱禁內,指皇室宗族所居之處,因所居宮室嚴禁隨便進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駢文,因在發展中逐漸成為相對整齊的四六句式而由此稱。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中進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隨眾向朝廷表賀瑞應,徽宗稱他為奇才,又出題專門考查,隨

即任命他為中書舍人,不久又擢升為御史中丞。

B.王安中彈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納。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薦道術之士,擾亂朝廷,他陳奏蔡京之罪,

要求懲治,蔡京恐懼,其子蔡攸也哭請皇上寬恕。

C.王安中外放任職,仕途屢遭坎坷。金人前來歸順,他自請燕山府任職,與遼降將郭藥師共事;靖康

初,因此前的行事備受指責,仕途隨之沉浮不定。

D.王安中詩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極有文采,為文厚實脫俗,曾受命賦詩百韻以紀盛宴,徽宗高

度贊揚,下令書于大殿屏風,將副本賜給侍臣。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國害民數事。上悚然納之。

(2)藥師跋扈,府事皆專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藥師愈驕。

七、(2020?新課標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須鬢皓白,時人謂之王白須。初除佐著作郎、東海王文學。從伯導謂曰:“選

官欲以汝為尚書郎,汝幸可作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計,自當任之于時。至于超遷,是

所不愿。”遂為郎。累遷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時永嘉太殍謝毅,赦后殺郡人周矯,矯從兄球詣州訴冤。

揚州刺史殷浩遣從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為獄主,身無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與州相反復。穆

帝發詔令受之。彪之又上疏執據,時人比之張釋之。時當南郊,簡文帝為撫軍,執政,訪彪之應有赦不。

答日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

遂從之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至是,百

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無不染。若以之不復入宮,則直侍頓闕,王者宮省空矣。”

朝廷從之。及簡文崩,群臣疑惑,未敢擊前。或云,宜當須大司馬處分。彪之正色日:“君崩,太子代立,

大司馬何容得異!若先面咨,必反為所責矣。”于是朝議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沖幼,令

溫依府公信盤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異常大事,大司馬必當固讓,使萬機停滯,稽廢山陵,未敢

奉令。謹具封還內,請停。”事遂不行。加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未拜。疾篤,帝遣黃門侍郎問所苦,賜

錢三十萬以營醫藥。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祿為贈,謚曰簡。

(節選自《晉書?王彪之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

輩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

B.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

輩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

C.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

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

D.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

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守是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

B.立嗣可指無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繼,又可指確立王位繼承人,文中則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最終獲取天下。

D.居攝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親政,大臣代居其位來處理政務的一種制度。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遷任職。他的堂伯父王導對他說,選官要任他為尚書郎,他卻認為地位高低

不值得計較,越級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B.彪之堅持己見,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將謝毅交付廷尉候審,他以此非廷尉職責為由,雖有皇上命令,

依然據理拒收,時人將他比作張釋之。

C.彪之講究實效,維護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傳染病,他見各類官員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

辦公,指出這樣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復。

D.彪之言辭機敏,反對權臣聽政。簡文帝去世,討論身后事時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馬處置,他搶先表示

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馬將被他斥責。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

(2)疾篤,帝遣黃門侍郎問所苦,賜錢三十萬以營醫藥。

八、(2020?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上曾子固龍圖①書

[宋]張耒

某嘗以謂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剛柔緩急之氣,繁簡舒敏之節,一出京其誠,不隱其所己至,

不強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為楚聲,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建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則潛德

道志,不可隱伏。蓋古之人不知言則無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與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

疑其行。嗚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與夫無其德而有其言者異位也。某之初

為文,最喜讀左氏、《離騷》之書。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見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

其身,其氣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顧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誠惻怛于其心,故其言

周密而不厭。考乎其終,而知其仁也憤而非怨也,異而自潔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無存省之者,故剖志

決慮以無自顯,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麗而可悅也;如秋風夜露,凄忽而感惻也;如神仙煙

云,高遠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來,最喜讀太史公、韓退之之文。司馬遷奇邁慷慨,自其少時,周游天下,交結豪杰。其學

長于討論尋繹前世之跡,負氣敢言,以蹈于禍。故其文章疏蕩明白,簡樸而馳騁。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

中,故其余章末句,時有感激而不泄者。韓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廟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

攬,則極言語之懷巧,有不足以過乏者。嗟乎!退之之于唐,蓋不試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權臣,臨義而

忘難,剛毅相信實,而其學又能獨出于道德滅裂之后,靠孔孟之余緒以自立其說,則愈之文章雖欲不如是,

蓋不可得也。

自唐以來,更五代之紛紜。宋興,鋤叛而討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自,休養生息,日趨

手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時者,談笑佚樂,無復向者幽憂不平之氣,天下之文章稍稍興起。而廬陵歐

陽公始為古文,近排兩漢,遠追三代,而出于孟軻、韓愈之間,以立一家之言,積習而益高,淬濯而益新。

而后四方學者,始恥其舊而惟古之求。而歐陽公于是時,實持其權以開引天下豪杰,而世之號能文章者,

其出歐陽之門者居十九焉。而執事實為之冠,其文章論議與之上下。聞之先達,以謂公之文其興雖后于歐

公,屹然歐公之所畏,忘其后來而論及者也。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

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

(選自《張耒集》,標點有改動)

【注】①曾鞏:字子固。龍圖:宋代官職名。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惟其言不諄乎其心浮:顯現B.拿孔孟之余緒以自立其說纂:繼承

C.兵戈不鈦試:使用D.近揉兩漢,遠追三代揆:揣度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一出中其誠飄飄中如遺世獨立B.有不足以過乏者此小大之辯也

C.剛毅相信實勞苦而功高如此D.日趨宇富盛之域趙嘗五戰宇秦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木定福的一項是()?

A.作者在給曾鞏的信中,不僅表現出對屈原文章的喜愛,也顯示出對屈原仁而無私、氣遒趣高人格的

理解與欣賞。

B.作者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評價司馬遷和韓愈因觸犯君主,遭遇災禍,一生理想郁結于心,而文風典

雅,如同廟堂禮器。

C.文章以言與德的關系為中心,探討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認為語言無論華美、簡樸、迂曲還是疏

蕩,都可從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

D.本文通過對司馬遷、韓愈、歐陽修等人的評價,表達了作者的文學觀點;語言整散結合,鋪陳手法

的運用,增添了說理氣勢。

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見于后,不可得而考。

(2)而后四方學者,始恥其舊而惟古之求。

九、(2020?江蘇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外大母趙太夫人行狀

袁宗道

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喪母,外大母每見不肖,輒淚涔涔下,

且泣且府曰:“兒饑否?將無寒乎?”輒取衣食衣食之。故不肖即煢然弱子乎,無殊乎在母膝下也。今壯

矣,而外大母何在耶?悲哉,悲哉!

太夫人姓趙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間徙公安,遂占籍.四傳為處士文深,贈中憲東谷公與處士同里閏,

雅相歡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狀,日:“是真我家婦。”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贈中憲公性嗜飲,日偕諸酒人

游,顧以生計蕭疏,不無阻酣暢也。自有婦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幾,取辦咄嗟。諸故酒人驚相語:“前從

夫夫飲,且少鞋菜耳,今何突致此衍衍者?”遍視其困篋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嗇腹龜手盅舅姑,

心力竭臭。無何,姑錢恭人嬰疾且亟,則盡斥簟珥授方伯公,俾迎醫,醫無問遐近。恭人不食,外大母亦

絕瞰。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語及輒涕。居嘗語子:“吾今裕,故能施耳,

不若先姑貧而好施也。若所以有茲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孫無忘先姑哉!”

乙卯,方伯公領鄉書,丙辰成進士,己未官比部郎。太夫人相從京師,為置側室高,禮訓慈育,閨內

穆如。居四年,不置一鮮麗服。丙寅,方伯公僉憲江西,時長憲者喜敲撲,公庭號楚聲不絕。太夫人聞之,

戚然日:“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難續,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方伯公為之改容曰:“請

佩此言當韋。”戊寅,方伯公以大參備兵通、泰,尋由河工超遷河南右轄。未幾,轉左。日夜期會簿書間,

力漸耗。太夫人時時向方伯公:“且休矣!即不能顛琴燔鶴以飽,夫豈其無雙田之毛,東湖之水?”方伯

公曰:“所謂拂衣者難妻孥也,汝若是又奚難!”而癸未需次調補,竟請告歸,從太夫人意也。居嘗語諸

子曰:“爾父累俸,稍拓田廬,然不盡與爾曹,而推以贍族,亦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專食也。爾當識此

意附譜后,絕孫曾他腸,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語識大義類若此。

不肖宗道,甥也,義不敢飾吾外大母之行,然亦不敢隱也。惟慨惠之銘,以肉百年骨,則家舅氏厚幸,

宗道厚幸。

(選自《白蘇齋類集》,有刪節)

5.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木定福的一項是()

A.且泣且舟日拊:撫摩

B.自有婦卜太夫人卜:選擇

c.然后乃知太夫人嗇腹龜手矗舅姑適:出嫁

D.太夫人時時同方伯公風:勸說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示定前的一項是()

A.袁宗道很小就失去了母親,幸賴外祖母的呵護,母愛的缺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彌補。

B.趙太夫人當年待字閨中時,燒得一手好菜,父親好友十分欣賞,命其子前來求親。

C.袁宗道的外祖父在河南做官時,因于公務繁雜,后順從妻子的意愿而選擇了辭官歸里。

D.作為外孫,撰寫外祖母的行狀,袁宗道既不敢虛美外祖母,也不愿隱瞞外祖母的美德。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無何,姑錢恭人嬰疾且亟,則盡斥蟹珥授方伯公,俾迎醫,醫無問遐近。

(2)爾當識此意附譜后,絕孫曾他腸,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8.趙太夫人平居言語中的“識大義”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

十、(2020?山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左光斗,字遺直,桐城人。萬歷三十五年進士。除中書舍人。選授御史,巡視中城。捕治吏部豪惡吏,

獲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靠木震悚,出理屯田,因條上三因十四議,詔悉允行,水利大興,北人始

知藝稻,鄒元標嘗日:“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種水田利也,”閹人劉朝稱泰官令

旨,索戚嘛廢莊,光斗不啟封還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閹人憤而去,楊漣劾魏忠賢,

光斗與其謀,又與攀龍共發崔呈秀贓私,忠賢暨其黨咸怒。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

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卜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忠賢麗知,先二日假會推事與漣俱削籍。

群小恨不己,復構文言獄,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擁馬首號哭,聲震原野,堤騎亦為雪涕。至則

下詔獄酷訊。許顯純誣以受楊鎬、熊廷弼賄,漣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為酷刑所斃,冀下法司,得少緩

死為后圖。諸人俱自誣服,光斗坐贓二萬。忠賢乃矯旨,仍令顯純五日一通吃不下法司,諸人始悔失計。

容城孫奇逢者,節俠士也,與定興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輔,倡議醵金,諸生爭應之。得金數千,謀代輸,

緩其獄,而光斗與漣己同日為獄卒所斃,時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贓猶未竟。忠

賢令撫按嚴追,系其群從十四人。長兄光霽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應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

之,由是諸人家族盡破。忠賢既誅,贈光斗右都御史,錄其一子。已,再贈太子少保。福王時,追謚忠毅。

(節選自《明史?左光斗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

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B.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

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C.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

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D.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斗/光斗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三十二斬罪/擬十一月二

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A.輦下,又稱為輦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車駕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稱。

B.東宮是古代皇家宮殿的稱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宮,文中用來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對太子、諸王、承相的敬稱,禮尊意味次于敬稱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舊時地方官吏嚴逼限期辦事,逾期以杖責等表示警懲,繼續追逼。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光斗為人剛直,大力整肅史治。他的字為遺直,正與他的性格相符;他擔任御史時,捕治吏部惡

吏,起獲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極大震驚。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對無理要求。他的建議得以施行,水利大興,百姓得利;劉朝以東宮名義索取

戚嘛廢莊,他將信件原封返還,堅決拒絕。

C.左光斗揭露贓私,受到小人陷害。他與人彈劾魏忠賢,揭發崔呈秀,引起魏忠賢及其黨羽的憤恨,

魏以先發制人的手段,繞過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飽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連,母親、兄長以及同家群從十余人被迫害致死,

直到魏忠貿被誅,他才受到追贈,謚為忠毅。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漣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為酷刑所斃,冀下法司,得少緩死為后圖。

(2)都御史周應秋猶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諸人家族盡破。

14.孫奇逢等為什么倡議湊集金錢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沒有?請簡要說明。

十一、(2020?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吾家在唐為輔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載金聞。念后世不可事偽國、茍富貴,以辱先人,始棄官不仕。

東徙渡江,夷于編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鄉,家法凜然,久而弗改。宋興,海內一統。陸氏乃與時俱

興,百余年間文儒繼出,有公有卿,子孫宦學相承,復為宋世家,亦可謂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懼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游童子時,先君諄諄為言,太傅?出入朝廷

四十余年,終身未嘗為越產;家人有少變其舊者,輒不降;晚歸魯墟,舊廬一椽不可加也。楚公?少時尤苦

貧,革帶腋,以繩續絕處。秦國夫人④嘗作新襦,積錢累月力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

歸寧,食有籠餅,亟起辭謝曰:“昏耄不省是誰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嘆曰:“吾家故時,數日乃

啜羹,歲時或生日乃食籠餅,若曹豈知耶?”是時楚公見貴顯,顧以啜羹食餅為泰,愀然嘆息如此。游生

晚,所聞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將不聞。而舊俗方已大壞。慶黎蕾,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為諱,使

不聞。此風放而不還,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淪于市井、降于皂隸者矣。復思如往時安樂耕桑之業、終身無

愧悔,可得耶?

嗚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尚無墮厥

初。

(節選自宋?陸游《放翁家訓?序》)

【注】①太傅:陸游的高祖。②楚公:陸游的祖父。③秦國夫人:陸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農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貿遷有無,商之治生也;膏油繼唇,士之治生也。

然士為四民之首,尤當砥礪表率,效古人體天地、育萬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

治生非必蠅營營逐逐、妄取于人之謂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議、幽有鬼神,于心不安,況其禍

有不可勝言者矣,此豈善治生歟?

夫儉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養,一以節省為本,不可過多。寧使家有贏余,毋使倉有告廢。

且奢侈之人,神氣必耗,欲念熾而意氣自滿,貧窮至而廉恥不顧。儉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節選自宋?葉夢得《石林治生家訓要略》)

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木定福的一項是()

A.世載金聞令:美好

B.革帶施敝:破舊

C.戾藜蕾厭:滿足

D.毋使倉有告廢匱:缺乏

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辱先人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B.積錢累月力能就設九賓于廷,臣力敢上璧

C.且有陷于危辱之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D貧窮至市廉恥不顧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市始流

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

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

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

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

10.下列句子全都符合陸游所說“常成于困約”的一組是()

①東徙渡江,夷于編氓②終身未嘗為越產

③舊廬一椽不可加也④革帶敝,以繩續絕處

⑤歸寧,食有籠餅,亟起辭謝⑥淪于市井、降于皂隸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④⑤D.②④⑥

1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木宿■鄉的一項是()

A.陸游緬懷了舊時家風,針對當時有族人貪圖享樂的現象,表達了對家風難繼的憂慮。

B.葉氏家訓告誠族人應該節制欲望,謙遜恭謹,修身養性,以利于守家治生。

C.陸氏家族復興,緣于堅守家風;葉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農工商為榜樣,各安其分。

D.陸文借祖先的實例闡明家訓的主旨,葉文通過假設來論說不善治生的危害。

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家人有少變其舊者,輒不蟀。

(2)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此豈善治生歟?

13.請概括陸游、葉夢得二人對家風的要求有何異同。

十二、【2019年高考新課標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

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諧于

自客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季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

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

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旗國,其說皆自賈生

發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日:“洛陽之人,年

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

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

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

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封淮

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

之。文帝不聽。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

(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0.下列對文中畫被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

幸愛/

B.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

幸愛/

C.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

幸愛/

D.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

幸愛/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三家影響最深遠。

B.詔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布的各種命令、文告的總稱。

C.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D.就國,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獲得領地后,受封者前非領地居住并進行統治管理。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誼初入仕途,展現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薦而入仕,當時年僅二十余歲,卻讓諸生自覺不如,

不久得到文帝越級提拔,一年之間就當上太中大夫。

B.賈誼熱心政事,遭到權要忌恨。他認為漢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應當全盤改變秦朝法令,因

此觸及權貴利益,受到詆毀,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

C.賈誼答復詢問,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很滿意,于是任命他為自己鐘愛

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

D.賈誼勸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納。文帝封淮南厲王四個兒子為候,賈誼認為禍患將自此興起;數年之

后,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覺得未能盡責,悲泣而死。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2)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十三、【2019年高考新課標H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公

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

殺之無令出境公叔既死,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

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公與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以強國

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換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至

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

湯西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

長,卒定婁渚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日:“法之

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尊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

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于是

以鞅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強。孝公使衛鞅將而伐魏。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印,因攻其軍,盡破

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破于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和。而魏隨去安邑,

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節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日/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

無令出境/

B.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日/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

無令出境/

C.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日/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

無令出境/

D.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日/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

/無令出境/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是(3分)

A.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戎。

B.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

D.鯨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罰之中較輕。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商鞅投奔秦國,受到孝公賞識。他本是衛國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攬賢才,于是通過景監見到孝

公,說之以強國之術,孝公與他交談,數日不覺厭煩。

B.商鞅旁征博引,說服孝公變法。他初步站穩腳跟后,又借歷史興亡來證明改革的必要,勸說孝

公變法,最終孝公賜予他官職,又下達了變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