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揭陽市一中等三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下第一次測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廣東省揭陽市一中等三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下第一次測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廣東省揭陽市一中等三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下第一次測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廣東省揭陽市一中等三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下第一次測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廣東省揭陽市一中等三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下第一次測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揭陽市一中等三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下第一次測試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考員收回。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主持人:您的雜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請問您,是什么促使您從事這項研究的呢?袁隆平:我們現在13億人口,人均大概一畝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達到16億人口,人均就只一畝地。我們要修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城市要擴大,還要退耕還林,退田還湖,每年減少幾百萬畝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萬,這是個非常嚴峻的問題。中國人能不能養活自己?所以,我們始終把產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主持人:30多年前,您還是一個偏僻農村的教師,后來,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雜交水稻,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滿艱辛吧?袁隆平:唉,幾十年了,其間遇到的困難、控折、失敗,真是一言難盡!我的工作地點主要在試驗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風、下雨時我也去,去觀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觀察哪些品種能夠經得起幾級風,這很重要哩!主持人:聽說,您每天都騎著摩托車去稻田觀察,從1979年至今,已經騎壞了八九輛車。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學研究還有什么是最重要的?袁隆平:我認為,科學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創新,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向新的領域、新的高峰攀登。(摘編自《袁隆平訪談錄》)材料二:“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幾十年如一日,一雙膠鞋兩腿泥,從田邊到田里,從這塊田到那塊田。一輩子當“莊稼漢”研究玉米,當年做出這個決定,只是出于一個樸素的愿望:多打糧、吃飽飯。1972年,一則美國農民華萊士創造春玉術畝產2500斤的消息讓他心里暗暗較上了勁幾。那時,我國玉米畝產量只有兩三百斤。李登海說:“他是美國的農民,我是中國的農民,他能開創美國的高產紀錄,我要開創中國的高產玉米紀錄。”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震驚世界。南方的口糧問題解決了,可北方呢?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晝夜地啃書本,騎著自行車各地拜師。在萊陽農學院,老師劉恩訓被他的勤奮打動,送給他20粒從國外帶回來的雜交玉米種子,這在當時真是比黃金還要珍貴。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種一季,于是從沒有出過遠門的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去海南,把一年一次育種變成三次。他一次次從山東到海南,猶如大雁般遷徙。一年又一年,李登海的作息只有“玉米時間”,沒有“北京時間”。太陽一出來就要下地,整天跟著玉米轉。幾十年,他沒回家過過一次春節。1988年,李登海率先育出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掖單13號,此后六次刷新了中國夏玉米的高產紀錄,但他從未停止前行的腳步,力爭“在后半生再為國家增產1000億公斤糧食”。(摘編自邢斯嘉王茂盛《李登海:一粒種子寄家國》)材料三:中國政府14日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用事實表明,14億中國人非但沒有對世界糧食安全造成威脅,還創造出以有限資源確保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糧食安全的世界奇跡。中國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白皮書介紹,目前中國糧食產量約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糧食安全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確立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其中全面建立糧食科技創新體系至關重要。2018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3%,其中,哀隆平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單產達到每公頃近181噸,刷新了世界紀錄。當今世界依然面臨嚴峻的糧食安全挑戰,仍有8億多饑餓人口,作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發展中大國,養活自己就是對世界的重大貢獻。但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同時,中國還不斷加強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白皮書宣示,積極與世界主要產糧國分享中國巨大的糧食市場,踐行自由貿易理念,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摘編自中央廣電總臺國際銳評《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主持人詳細介紹了袁隆平的成績,從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起因以及探索之路等方面進行了采訪。B.材料二,李登海的作息只有“玉米時間”,沒有“北京時間”,表明主人公因投身科學研究而忘記了時間的意義。C.材料三,主要介紹《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的內容,并結合數據說明中國在糧食生產上取得的成就。D.李登海和袁隆平在探索之路上有許多共同點: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堅定執著;面對艱辛,不斷突破自己創造的記錄。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全面建立糧食科技創新體系,是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袁隆平、李登海都是糧食科技創新的踐行者。B.我國的雜交水稻和玉米的產量都已經非常高,這充分表明,單就糧食的產量而言,中國的糧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C.《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展現了中國糧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明了中國為世界糧食安全作貢獻的決心。D.中國不斷加強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積極分享糧食市場,表明中國是堅決反對國際糧食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3.請從文本特征的角度,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分別是如何表現袁隆平、李登海二人優秀品質的。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盛唐氣象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朝氣蓬勃,這氣象如旦晚才脫筆硯的新鮮,這也就是盛唐時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藝術形象,在這里思想性與藝術性獲得了高度統一。我們以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這是不全面的,我們只能說屬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屬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總是描述黑暗的。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離騷》,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是強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體描述黑暗面。當然追求光明就會與黑暗面敵對,這原是矛盾的兩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帶著更多黑暗的重壓,還是帶著更多光明的展望來歌唱,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李白是盛唐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整個盛唐氣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愛的正面的東西,這正反映了時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漲,這也就是盛唐氣象所具有的時代性格特征;它是屬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愛的,它是與黑暗力量、保守勢力相敵對的,這就是它的思想性。盛唐時代是一個統一的時代,是一個生活和平繁榮發展的時代,它不同于戰國時代,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的驚險變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為平易開朗。《楚辭》比起《國風》來說要復雜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詩反而與《國風》更為接近;這一深入淺出而氣象蓬勃的風格,正是盛唐詩歌所獨有的。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五花馬,千金襲,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如果單從字面上看,那么已經是“萬古愁”了,感情還不沉重嗎?然而正是這“萬古愁”才夠得上盛唐氣象,才能說明它與“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槍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氣象可以匹敵,有著聯系;才能說明盛唐的詩歌高潮比陳子昂的時代更為氣象萬千。我們如果以為“白發三千丈”“同銷萬古愁”僅僅是說愁之多、愁之長,也還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會發現這個形象的充沛飽滿,這才是盛唐氣象真正的造詣。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是說愁多、愁長,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這個形象絕不是盛唐氣象,它說愁多、愁長,卻說得那么可憐相;它的“一江春水向東流”與“黃河之水天上來”,在形象上簡直是無法比擬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也是典型的盛唐氣象。盛唐氣象是飽滿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發三千丈”時不覺得夸大,它細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壺”時不覺得細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說明了整個春天的世界。它玲瓏透徹而仍然渾厚,千愁萬緒而仍然開朗;這是基于對飽滿的生活熱情、新鮮的事物的敏感,與時代的發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相伴成長起來的。它帶來的如太陽一般的豐富而健康的美學上的造詣,這就是歷代向往的屬于人民的盛唐氣象。盛唐氣象是一個詩歌時代總的成就,無數優秀的詩人都為這一氣象平添了春色。它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造諧的理想,因為它鮮明、開朗、深入淺出;那形象的飛動,想象的豐富,情緒的飽滿,使得思想性與藝術性在這里統一為豐富無盡的言說。這也就是傳統上譽為“渾厚”的盛唐氣象的風格。(摘編自林庚《盛唐氣象》)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認為,不是只有揭露黑暗的作品才有思想性,屬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而有思想性的作品不會出現揭露黑暗的文字。B.盛唐時代,人民的力量高漲,人民喜歡歌頌正面力量的作品,比如李白的作品,不喜歡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勢力的作品。C.李白《將進酒》中有關“萬古愁”的文字,是對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境界的發展,感情雖然沉重,但氣象萬千,充沛飽滿。D.盛唐時代的作品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所以盛唐氣象呈現鮮明、開朗、深入淺出,以及飛動的形象、豐富的想象等特征。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從多個角度展開論證,最后總結論點,環環相扣。B.文章將文學作品追求理想和描述黑暗并舉,分析兩者的關系,具有辯證意味。C.文章將李白《將進酒》和李煜《虞美人》中的愁進行了對比,突出兩者的差異。D.文章以王昌齡的詩歌為例,論證了飽滿蓬勃、以小見大才是盛唐氣象的特點。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屈原帶著光明的展望來歌唱,他的《離騷》表現出強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傾向,藝術風格與盛唐氣象接近,是盛唐氣象的淵源和先聲。B.詩風深入淺出而氣象蓬勃的盛唐時代,性情相對于戰國時期更為平易開朗,是因為盛唐時代是一個統一的時代,是一個生活和平繁榮發展的時代。C.李煜的《虞美人》中,描寫愁的文字是名句,與李白的《將進酒》有相似的地方,但李煜《虞美人》中的相關文字境界不高,沒有盛唐的氣象。D.盛唐時代具有飽滿的生活熱情,對新鮮事物敏感,詩歌作品中,即使是千愁萬緒也仍然開朗,這個時代的美學造詣像太陽一般豐富而健康。3、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深海的發現:“深部生物圈”汪品先一部科學史,其實也就是人類的視野不斷拓寬的歷史。對時間的概念,已經從幾千年擴展到百億年以上;對空間的概念,不僅向外擴展到太空,而且對地球的視角也已經“上窮碧落下黃泉”,深入到地球的內部。人類文明從大陸萌發,始終以地面作為基本的活動平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盡管“入地”的能力還遠不如“上天”,卻已經能夠穿過水層,探索深海洋底的秘密。在太空中,地球是唯一呈藍色的行星,水是地球最大的特點,也是地球上生命發育的基本條件。但是水又是阻撓人類認識地球的最大障礙。幾千年來,人類社會在大陸上生生息息,把遠離自己的海洋留給神話世界;一旦透過幾千米的水深看到了大洋的真面目,回過頭來才明白自己腳下大陸的真相。沐浴在陽光下的人們,看慣了飛禽走獸、樹木花草,決不會對“萬物生長靠太陽”產生懷疑,又是深海海底"黑暗生物圈"的發現,開辟了新的視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阿爾文”號深潛器在東太平洋發現了近百度的高溫,原來海底有“黑煙”狀的含硫化物熱液從海底噴出,冷卻后形成“黑煙囪”聳立海底。更為有趣的是在熱液區的動物群,現在,這類熱液生物群在各大洋發現的地點已經數以百計,離我們最近的就在沖繩海槽。黑暗食物鏈的基礎,是在還原條件下進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機質的原核生物,包括細菌與古菌,推測與生命起源時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來發現在數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數百米的深處,還有微生物在地層的極端條件下生存,這種“深部生物圈”雖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組成,卻有極大的數量,有人估計其生物量相當全球地表生物總量的1/10。深部生物圈的發現,不僅向區分“古生物”與“今生物”的劃分提出了挑戰,甚至向“生”與“死”的概念提出了疑問。"深部生物圈"的發現,大大拓寬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圍。原來從極地冰蓋到火山熱泉,從深海海底到地層深處,生物的分布幾乎無所不在,那么人類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過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層里也是一樣:運用新技術,發現了普通顯微鏡下看不見的微微型浮游生物。深海大洋的發現,糾正了我們對生物界的偏見:我們用肉眼、甚至用光學顯微鏡見到的,只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上層,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態系統的真正基礎,在于連細胞核都沒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級分類,應當是古菌、細菌與真核生物三大類,而我們熟悉的動、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生物圈概念的擴展,也改變了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關系。傳統地質學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實際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們幾乎沒有形態化石可留,只靠生態過程影響著化學元素周期表里幾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億年的地質歷史上默默無聲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評價。總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僅是地球科學,也是生命科學的突破口。(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深部生物圈”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深部生物圈由含硫化物熱液噴出冷卻后形成的“黑煙囪”熱區的生物群組成。B.深部生物圈是指深海海底“黑暗生物圈”,其中的生物生長不需要太陽。C.“深部生物圈”雖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組成,卻有極大的數量。D.深部生物圈的發現,讓我們推翻“古生物”與“今生物”“生”與“死”的劃分。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深海大洋的發現,讓我們發現了自己視野的狹窄,也能更好地明白大陸的真相。B.黑暗食物鏈的食物基礎是原核生物,包括細菌與古菌,還有微微型浮游生物。C.原核生物的生態過程影響著化學元素周期表里幾乎所有的元素。D.深海大洋的研究,從大化石到原核生物,是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突破口。3.請結合全文,概述“深部生物圈”的發現有哪些影響?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佟國瓏,字信侯,奉天人,隸漢軍①籍。康熙三十年,由筆帖式②授山東文登知縣。縣俗愚悍,有勸治宜嚴峻者國瓏曰為政在誠心愛民興利除害化導之而已嚴峻非民之福也。”副將某以匿妓蝕餉,軍大噪,夜半斬關出屯東郊。國瓏聞變,單騎往諭曰:“吾與軍民同疾苦,有冤當訴我,何妄動為?”眾猶洶洶,國瓏當炮立,曰:“吾不忍見爾曹族誅,請先試若炮。”眾動色,曰:“公廉明,軍何敢犯,然事已至此,奈何?”國瓏力任保全。究其故,得實。縛妓抶之,眾泣拜而散,副將尋被劾去。歲饑,奸民騷動,國瓏歷村墟,給賑撫諭,捕治兇渠,民賴以安。邑豪宋某以鄰婦貸錢不償息殺之。吏役得賂,皆為豪掩,又以千金賄國瓏。國瓏怒,覆驗婦有重傷,鞫得其情,置豪于法。邑故瀕海,副將林某縛商舶之泊島嶼者數千人,指為寇,國瓏訊釋之,別捕誅真盜四十余人。五十年,擢山西澤州知州。歲祲,發常平倉③以貸民,克期輸還無爽。又減耗羨④,革陋規,省徭役,平物價,民情大悅。國瓏嘗以論事忤太原知府某,某嗾人誣揭之,坐罷任。州民鳴鐘鼓罷市,欲詣闕。既而得白,留原任。時平陽民變,巡撫檄國瓏以兵往,國瓏曰:“是速之亂也。”單騎馳赴,民皆額手曰:“佟公至,吾屬無慮矣!”乃安堵受撫。五十九年,以疾乞免。后以所屬高平令虧帑,被逮,責償萬金,民感其惠,捐金投州庫代償其半。(注)①漢軍:清旗籍的一種。凡漢人于明季降清者,依滿洲兵制,編入漢軍各旗。②筆帖式:清代于各衙署設置的低級文官,掌理翻譯滿漢章奏文書。③常平倉:官府為調節米價而設置的一種倉廩。④耗羨:舊時官府征收錢糧時以彌補損耗為名,在正額之外另征的部分。1.對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軍大噪,夜半斬關出屯東郊噪:眾人呼叫,叫嚷B.鞫得其情鞫:審問C.州民鳴鐘鼓罷市,欲詣闕詣:到,前往D.是速之亂也速:快2.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有勸治宜嚴峻/者國瓏曰/為政在誠心愛民/興利除害化導之/而已嚴峻/非民之福也。B.有勸治宜嚴峻者/國瓏曰/為政在誠心愛民/興利除害/化導之而已/嚴峻非民之福也。C.有勸治宜嚴峻/者國瓏曰/為政在誠心/愛民興利除害/化導之而已/嚴峻非民之福也。D.有勸治宜嚴峻者/國瓏曰/為政在誠心/愛民興利除害化導之/而已嚴峻/非民之福也。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佟國瓏為政不尚嚴峻。他任文登縣知縣時,由于該縣民風愚頑彪悍,曾有人勸告他要措施嚴厲,國瓏則認為嚴厲峻急不是百姓之福。[來源:Z|X|X|K]B.佟國瓏為官清正嚴明。文登富豪宋某因借貸事殺害鄰婦,還妄想賄賂國瓏以圖逍遙法外;國瓏經調查發現了該富豪罪行,并依法處置。C.佟國瓏善于處理突發事件。任文登縣知縣時,他妥善平息了軍人鬧事;任澤州知州時,州民罷市鬧事,他沒有依上級命令發兵鎮壓,而是單騎前往安撫。D.佟國瓏受到百姓的愛戴。因所管轄的高平縣縣令虧損了公款,國瓏受連累遭逮捕,并被責成賠償上萬錢,百姓捐錢到州府庫,替國瓏償還了一半。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⑴國瓏當炮立,曰:“吾不忍見爾曹族誅,請先試若炮。”⑵歲祲,發常平倉以貸民,克期輸還無爽。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云門道中晚步李彌遜層林疊巘暗東西,山轉崗回路更迷。望與游云奔落日,步隨流水赴前溪。樵歸野燒孤煙盡,牛臥春犁小麥低。獨繞輞川圖畫里,醉扶白叟杖青藜。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首詩描繪了漫步云門道中所見暮色籠罩下的山水景色,“山轉崗回”“步隨”“獨繞”等字眼點明行動軌跡。B.首聯總寫詩人云門道中所見,以“暗東西”“路更迷”緊扣詩題中“晚步”,勾勒出傍晚山林幽深晦暗的概貌,為下聯展開具體描述蓄勢。C.頜聯從詩人主體活動的角度運筆,出句與對句以“望”和“步”分別領起,描繪景象目力所及比腳力所及來得更為闊遠,筆力新俏,推陳出新。D.尾聯寫虛,畫外沉醉美景的詩人與王維《輞川圖》中扶著青藜杖醉酒老叟相映成趣,借助想象,為詩境憑添了幾許空靈的意味。2.本詩頸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試賞析其精妙之處。6、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以我賄遷。《詩經·衛風·氓》(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勸學》(3)生乎吾后,____________________,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4)____________________,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5)小樓昨夜又東風,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6)____________________,斯用兵之效也。(蘇洵《六國論》)7、“平凡的世界苦難多,追夢何懼山水長”,遭受礦難毀容后的孫少平再次回到了煤礦,請你以“中午時分,他回到了久別的大牙灣煤礦”開頭,續寫一段文字,描述此時的情形。不超過150字。8、《掌上的心》是當代詩人雷抒雁的作品,品讀該詩,說說這首詩的妙處。要求:答出3條妙處,100字左右。掌上的心雷抒雁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像紅紅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綠葉上那么,你就會一目了然你就會說哦,多么可愛的紅潤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像紅紅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綠葉上那么,定會被可惡的鳥啄破我該怎么說呢該怎么表達這裂心的痛苦?9、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楚王打獵時丟了一張弓,手下請求去尋找,楚王說:“不用找了,楚人遺弓,楚人得之’,何必尋找呢?”孔子聽了此事,說:“楚王心胸不大,‘人失弓,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撿到不可呢?”老子聽了此事,說:“連人也應該去掉,失弓,得之,對天地而言,弓不失也不得。”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參考答案1、1.D2.B3.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訪談,通過主持人精心設計的訪談問題和袁隆平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回答,表現出袁隆平敢于創新,勇攀高峰的優秀品質。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訊(或人物傳記),精心選取李登海的典型事例,在對事件的敘述、對人物的描寫中,結合抒情、議論,向讀者展現了李登海好學和勤奮的優秀品質。【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對比辨析,判斷正誤。A項“詳細介紹了袁隆平的成績”錯誤,從材料一的第一段主持人所說的“您的雜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看,只用此句話點出,并沒“詳細介紹了袁隆平的成績”。B項“忘記了時間的意義”分析錯誤,根據材料二內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去海南,把一年一次育種變成三次。他一次次從山東到海南,猶如大雁般遷徙。一年又一年,李登海的作息只有“玉米時間”,沒有“北京時間”。根據原文可知,并不是忘記了時間的意義,而是說他一心把時間用在了玉米育種上。C項“主要介紹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的內容”錯誤。從材料三的第一段“中國政府14日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用事實表明,14億中國人非但沒有對世界糧食安全造成威脅,還創造出以有限資源確保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糧食安全的世界奇跡”看出,只是評價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并沒“主要介紹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的內容”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歸納內容要點,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B項“單就糧食的產量而言,中國的糧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判斷絕對化。從材料三第三段“中國糧食安全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確立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其中全面建立糧食科技創新體系至關重要”看出,中國的糧食安全“其中全面建立糧食科技創新體系至關重要”,“水稻、玉米的產量高”并不能得出后面的“單就糧食的產量而言,中國的糧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的結論。故選B。3.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解答此類試題時需要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文本是怎么塑造人物的,如通過人物對話等。第二步,塑造了什么樣的人物形象,可以從人物性格方面進行概括分析。從材料一看出,是主持人和袁隆平的對話,應是一篇人物訪談,主持人精心設計“請問您,是什么促使您從事這項研究的呢”等訪談問題,通過袁隆平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同答,如“科學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創新,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向新的領域、新的高峰攀登”等,表現出了袁隆平的敢于創新,勇攀高峰的優秀品質。從材料二第一段,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幾十年如一日,一雙膠鞋兩腿泥,從田邊到田里,從這塊田到那塊田。當年做出這個決定,只是出于一個樸素的愿望:多打糧、吃飽飯。可看出,材料二是一篇李登海的人物通訊,作者精心選取李登海的1972年、1973年、1988年的典型事例,通過對這些事例的敘述、議論,向讀者展現了李登海的優秀品質。如材料二第三段“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晝夜地啃書本,騎著自行車各地拜師。在萊陽農學院,老師劉恩訓被他的勤奮打動,送給他20粒從國外帶回來的雜交玉米種子,這在當時真是比黃金還要珍貴”通過敘述和議論,寫出李登海的好學和勤奮的品格。【點睛】選擇題做題技巧:

1、圈劃選項信息源。

在作答過程中先用鉛筆在原文找出選項信息源,并做標記。

2、將選項與選項信息源做比較。

比較點多為:

(1)句意邏輯是否一致。

(2)表意范圍是否發生擴大或縮小。

(3)是否發生張冠李戴。

(4)是否絕對。

(5)是否無中生有。2、1.C2.D3.A【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要求選出的是“正確的一項”,然后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A項,“有思想性的作品不會出現揭露黑暗的文字”表述不嚴密,原文“很少具體描述黑暗面”,僅指《離騷》。B項,“人民……不喜歡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勢力的作品”于文無據。D項,“盛唐時代的作品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所以……”因果關系顛倒。原文是“因為它鮮明、開朗、深入淺出;那形象的飛動,想象的豐富,情緒的飽滿,使得思想性與藝術性在這里統一為豐富無盡的言說”。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對論點、論據、論證以及論證結構等的把握,同時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D項,“以小見大才是盛唐氣象的特點”表述不嚴謹,以小見大只是盛唐氣象的特點之一,參見原文“它夸大到‘白發三千丈’時不覺得夸大,它細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壺’時不覺得細小”。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這是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然后瀏覽選項,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A項,“藝術風格與盛唐氣象接近,是盛唐氣象的淵源和先聲”錯,據原文,盛唐時代與屈原所處的戰國時代不同,《楚辭》的風格與盛唐風格不同,因此A項的判斷錯誤。故選A。【點睛】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類題目,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范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干,找準區位,然后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類題目的解題方法有這樣幾點:①根據要求確定提取信息的目標。②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在確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標之后,要根據目標瀏覽全文,確定提取信息的區間。③準確尋找,篩選提取。篩選和提取信息類試題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時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位置,順藤摸瓜,確定篩選范圍。④仔細對照,正確判斷。找準選項有關內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3、1.D2.B3.改變了人們傳統“萬物生長靠太陽”的觀念;大大拓寬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圍;糾正了我們對生物界的偏見;也改變了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關系。【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及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分析概括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概念的等內涵和外延,尤其是對概念內涵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看看有沒有偷換概念、范圍縮小或擴大、混淆關系、輕重范圍失當等問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題中D項,“讓我們推翻‘古生物’與‘今生物’‘生’與‘死’的劃分”錯,根據原文“深部生物圈的發現,不僅向區分‘古生物’與‘今生物’的劃分提出了挑戰,甚至向‘生’與‘死’的概念提出了疑問”,可知是對“古生物”與“今生物”的劃分提出了挑戰,對“生”與“死”的概念提出了疑問,并不是推翻。故選D。2.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歸納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一般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不要死摳字眼。題中B項,“還有微微型浮游生物”錯,根據原文“黑暗食物鏈的基礎,是在還原條件下進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機質的原核生物,包括細菌與古菌,推測與生命起源時的生物群相近”,可知包括的是細菌與古菌,沒有微微型浮游生物。故選B。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答題時根據題干的要求先篩選主要的信息,然后對篩選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進行整合,此題要求回答“概述‘深部生物圈’的發現有哪些影響”,原文“沐浴在陽光下的人們,看慣了飛禽走獸、樹木花草,決不會對‘萬物生長靠太陽’產生懷疑,又是深海海底‘黑暗生物圈’的發現,開辟了新的視野”可概括出“改變了人們傳統‘萬物生長靠太陽’的觀念”;原文“‘深部生物圈’的發現,大大拓寬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圍。原來從極地冰蓋到火山熱泉,從深海海底到地層深處,生物的分布幾乎無所不在,那么人類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過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可概括出“大大拓寬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圍”;原文“深海大洋的發現,糾正了我們對生物界的偏見:我們用肉眼、甚至用光學顯微鏡見到的,只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上層,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態系統的真正基礎,在于連細胞核都沒有的原核生物”可概括出“糾正了我們對生物界的偏見”;原文“生物圈概念的擴展,也改變了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關系”可概括出“也改變了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關系”。【點睛】做此類試題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據要求確定提取信息的目標。②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在確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標之后,要根據目標瀏覽全文,確定提取信息的區間。③準確尋找,篩選提取。篩選和提取信息類試題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時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位置,順藤摸瓜,確定篩選范圍。④仔細對照,正確判斷。找準選項有關內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4、1.D2.B3.C4.(1)國瓏面朝著士兵們的炮站立,說:“我不忍心看到你們這些人被滅族,請讓我先試試你們槍炮的威力吧。”;(2)年成不好,國瓏就打開常平倉,把里面的糧食借給百姓,到了期限,百姓運還糧食,沒有違約。【解析】

試題分析:1.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意義的理解能力,需要結合語境,把握語句大意作一分析、判斷。D項,結合語境,因“是速之亂”之句的“速”,之后是“之”,由此可以推斷,速:招致。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名師點睛:這類題的作答,一靠日常積累,二靠對語境的把握。推斷文言實詞可以運用語境解詞法。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的多個義項只有在語境中才能得到過濾,沒有語境,有時便無法分析詞的含義。推斷詞語含義,要結合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有時甚至要通觀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言環境。另外,文言實詞重點還在于平時的分類積累、記憶,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學們在記憶不牢、拿捏不準的時候,嘗試運用。具體到語境中,要結合句子分析,如本題,速,古義,就有“招致”的意思,加之這里必須是個動詞,所以解釋為“招致”。2.給文言文語段斷句,需要在通文意初斷句的基礎上,對不能斷開的字詞要研究前后語句的含義及聯系,看看斷在哪里語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聯系往往都有標志可尋,只要抓住了這些標志,就可以輕松斷句,同時,需要掌握語句的大意,本句話的意思為:有人勸告他,治理此縣應該措施嚴厲。國瓏說:“治理一方,但求誠心愛民,興利除害,訓導教化百姓罷了,嚴厲峻急,不是百姓之福啊。”本題可據此得出答案。考點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名師點睛:考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志,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此題中,結合語境,首先排除答案AC兩項,然后根據句子大意分析,排除答案D,故可推知答案。3.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依據文意,力求明辨各選項表述的正誤。特別要注意其中的細微末節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內容混淆,任意拔高等等。C項內容混淆。“他……單騎前往安撫”的,不是“州民鳴鐘鼓罷市”事,而是“平陽民變”事。考點定位: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名師點睛:正確解答這類題,需仔細閱讀全文,比較準確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題目要求的答題范圍是“局部內容”還是“整體內容”——如是前者,需要將選項跟原文中的有關內容進行對照,以避免錯論;如是后者,則需要遺漏細節,因為細節對于答案的正確與否,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此題中,內容上有所混淆,往往是犯“張冠李戴”的毛病,解答時,應認真思考答案選項的說法是否與原文一致。4.本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然后再整體翻譯,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達到詞達句順。關鍵字(1)“爾曹”,你們;“族誅”,被滅簇;“請”,請允許。(2)“歲祲”,年成不好,災年、荒年;“發”,打開;“爽”,違約。考點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名師點睛:本題可以參考文言文翻譯題的做法。文言文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此題中,應注意古代稱呼,如:“爾曹”;個別字的解釋,如:祲、爽等。文言文翻譯:佟國瓏,字信侯,奉天人,隸屬于漢軍旗籍。康熙三十年,從筆帖式之職被任命為山東省文登縣的知縣。該縣民風愚頑彪悍,有人勸告他,治理此縣應該措施嚴厲。國瓏說:“治理一方,但求誠心愛民,興利除害,訓導教化百姓罷了,嚴厲峻急,不是百姓之福啊。”有一位副將,因為藏匿妓女、貪污軍餉,他部隊的士兵大吵大鬧,半夜里沖破關卡,沖出縣城后在東郊安營扎寨。國瓏得知這一變故,一個人騎著馬,前往開導士兵們說:“我和全縣軍民同甘共苦,你們有何冤屈,應當向我投訴,為什么要胡作非為呢?”士兵們氣勢洶洶,國瓏面朝著士兵們的炮站立,說:“我不忍心看到你們這些人被滅族,請讓我先試試你們大炮的威力吧。”眾人臉色變了,說:“您是廉明之人,我們這些軍人怎敢冒犯,但事態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怎么辦呢?”國瓏(表示)盡力承當保全大家的責任。國瓏查究此事緣由,發現了此事的實情。將副將所藏匿的妓女綁出,鞭打一頓,眾人哭泣跪拜,散去,副將不久被彈劾免職。因鬧饑荒,一些品行不端的人蠢蠢欲動,圖謀不軌,國瓏走訪各個村落,提供賑濟,安撫疏導,抓捕處置罪犯,百姓依賴這些措施,生活得以安定。縣里有個富豪宋某,因為他鄰居婦女向他借錢無法償還利息,就把鄰居婦殺害。處理此事的官吏得了賄賂,都為富豪掩蓋罪行,該富豪還拿出巨款賄賂國瓏。國瓏憤怒了,檢驗發現鄰婦身有重傷,經調查發現了實情,依法處置了該富豪繩。縣城原先瀕臨大海,副將林某逮捕了停泊于島嶼的商船上的幾千人,指責人家是賊寇,國瓏經過訊問,將這些人釋放了,另外捕殺了真正的盜賊四十余人。康熙五十年,國瓏被提拔為山西澤州的知州。年成不好,國瓏就打開常平倉,把里面的糧食借給百姓,到了期限,百姓運還糧食,沒有違約。他又減少耗羨,革除陳舊法規,減少徭役,使物價平穩,使百姓非常高興。國瓏曾經因為爭論事務,得罪了太原知府某某,某某就唆使人去誣告揭發國瓏,國瓏因此被判罪罷官。澤州百姓鳴鐘擊鼓罷市,要到朝廷去為國瓏討說法。不久,國瓏得還以清白,留任原職。當時平陽縣百姓鬧事,巡撫發檄給國瓏,讓他率兵前往鎮壓,國瓏說:“這樣做,是招致百姓叛亂啊。”他獨自一人騎馬奔馳到平陽縣百姓中間,百姓們都額手稱慶,說:“佟公來了,我們不用擔憂了!”于是排著隊接受安撫。康熙五十九年,因為生病請求免職。后來,因為所管轄的高平縣縣令財虧損了公款,國瓏遭逮捕,被責成賠償上萬錢,百姓感激于他的惠政,捐錢投到州府庫里,替國瓏償還了其中的一半。5、1.D2.①上句寫傍晚時分,樵夫砍柴歸來,遠山上的野火漸漸熄滅,最后一縷孤煙也冉冉散盡;下句寫困乏的耕牛僵臥在犁邊,早春時節,田里的小麥還顯得很低。②這一聯運用動靜結合、遠近結合、白描等多種描寫手法,將農事活動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緊扣詩題中的“晚”字。③描繪出一幅清新優美的山村春晚圖,表達了詩人悠閑愉悅的心緒。【解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及手法賞析的綜合能力。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這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題中,D項,“畫外沉醉美景中的詩人與王維《輞川圖》中扶著青黎杖醉酒老叟相映成趣”理解有誤。詩人既在畫中又在畫外,尾聯的精妙之處在于詩人通過想象虛寫,把自己織進了這幅山陰版的輞川圖畫里,使自己成為與這幅天然圖畫融為一體的畫中人;同時又存在一個畫外的自我,詩人仿佛具有分身術,跑到畫外欣賞起這幅有自己在內的云門道中晚步圖。故選D。2.本題考查的是綜合賞析詩句的能力。綜合賞析詩句注意從意境的創設、構思的精巧、手法的運用和情感的表達的角度進行分析,考生要注意結合對所指定的詩句進行分析其內容、意境、情感,要注意把握詩句中的手法及藝術效果。如此題“樵歸野燒孤煙盡,牛臥春犁小麥低。”樵夫下山了,那篝火已熄滅,淺淺的麥地里,牛兒臥在犁旁。畫面動靜結合,樵夫下山是動景,牛臥春梨是靜景,動靜結合描繪出了一派祥和的田園景觀,體現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是綜合考查對詩歌內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賞析類的試題,考生在作答這類試題的時候要注意,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這樣就能很好的作答這類試題。總之,考生要認真研讀詩句,然后將選項內容與詩句進行比對分析,這樣就能很好的作答這類試題了。6、以爾車來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聞道也亦先乎吾宮女如花滿春殿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寫分為兩大類,一是給出語境的理解性默寫,二是給出上句寫下句的直接默寫。此類試題解答時,默寫要注意字形,而字形與字義分不開,學生應借助字義來識記字形。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如“鱔”“殿”“堪”要理解字義去記憶。學生記憶的時候應該結合詩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誤該句不得分。要求學生養成回頭望的習慣,避免筆誤。7、中午時分,他回到了久別的大牙灣煤礦。他在礦部前下了車,抬頭望了望高聳的選煤樓、雄傳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滿了淚水。溫暖的季風吹過了綠黃相間的山野;藍天上,是太陽永恒的微笑。他依稀聽見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滿活力的歌在耳邊回響。這是贊美青春和生命的歌。他上了二級平臺,沿著鐵路線急速地向東走去。他遠遠地看見,頭上包著紅紗巾的惠英,胸前飄著紅領巾的明明,以及脖項里響著銅鈴鐺的小狗,正向他飛奔而來……【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微寫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解答微寫作,關鍵在于如下幾點:一是注意審題,有幾問,有無修辭、句式、字數、表達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語言要簡潔,觀點要明確,注意直接入題,不必鋪陳;三是力求結構完整,運用如下的結構方式,如前后照應式、篇末點題式、總分總式等;四是注意表達方式的運用,受文體的限制,一篇文章總以某種表達方式為主,同時兼用其他表達方式;五是注意時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發揮和聯想;六是主題要觀點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騷,符合主流思想意識;七是寫作要有創新意識,體現個性特點。就本題來說,主要側重對學生敘事能力的考查。從題干的要求來看,要求考生以“中午時分,他回到了久別的大牙灣煤礦”開頭,續寫一段文字,描述遭受礦難毀容后的孫少平再次回到了煤礦的情形。考生應該思考此時孫少平的心境如何,他的表現如何,他眼中的景象如何,等等,在描寫景象的時候要注意與人物心情的一致性。擬寫的時候要注意運用各種描寫方式,如對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可以重點描摹,如對環境可以抓住典型景物進行描摹。8、①借助形象生動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對健康心靈的珍愛、贊美和自信。②色調對比鮮明,帶給讀者強烈的心理視覺刺激。③反復詠嘆草莓紅潤可愛,強化了意象的生動性、可感性,產生一唱三嘆、余韻悠長的藝術效果。④詩句錯落有致,使詩歌具有建筑美。【解析】

此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能力。鑒賞詩歌包括鑒賞詩歌的技巧、語言、構思等方面。技巧主要包括表現手法、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以及修辭手法。語言有的清新,有的古樸。有的詩絢麗多彩,有的詩卻質樸無華。有的詩語言明朗,有的卻含蓄,言此意彼。《掌上的心》是近代詩人雷抒雁的作品,這首詩的主要特點是借助于比喻完成思想和情感的表述,從詩中也流露出詩人對健康心靈的珍愛、贊美和自信。心——紅紅的草莓;掌——厚厚的綠葉。草莓甜美多汁,具有清新而純正的天然本色;葉不但綠而且是“厚厚”的,顯然溫馨而柔軟。這是一組巧妙而妥帖的意象,為全詩奠定了成功的藝術基石。以綠襯紅,對比色調的鮮艷明麗給予讀者心理視覺的強刺激。心用“草莓”明喻以避免詩的晦澀難懂;“惡鳥”暗喻惡人,又使詩含蓄蘊藉。“草莓”系特指,因為這是全詩的“核心”;“惡鳥”則系泛指,將一切邪惡之徒概括言之。明暗相間,廣狹互補,顯得既明快簡潔又耐人咀嚼。“香草美人以喻君子,惡禽臭物以比讒佞”。詩人深得中國古典詩藝之精髓。詩分二節,每節的首三句幾乎相同。詩人之所以回環往復地詠嘆心——“草莓”之紅潤可愛,是因為這樣既強化了意象的可視、可感之生動性,又突出了心被啄之后的痛惜,具有一唱三嘆、余韻悠長的藝術效果。【點睛】首先要有鮮明的主題;其次,要有清晰的條理,在注重展示單項能力的基礎上處理好點面、詳略的關系,避免“雜亂無章”;最后,語言要精練,杜絕廢話。注意體裁特點。描寫性的小作文往往要求描繪一個特定的場景、描寫人物的某個生活片段等。要圍繞中心描繪出最集中、最精彩的場景或人物生活片段,從而產生“特寫鏡頭”般的效果,體現“精彩”二字。結構完整。小作文的特點是小,但一般結構都應是完整的,所以開頭要明快,用一兩句話引出話題或點明中心;結尾收束要迅速,或照應開頭,或點明、深化中心。這樣才能集中筆墨寫好主要部分。9、例文:從楚王失弓說開去《呂氏春秋》里記載著一則楚王失弓的故事,講的是楚王去云夢澤打獵,不小心把自己心愛的弓丟了,侍從們要循原路尋找,楚王說,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別處的。侍從們都很佩服楚王的豁達與胸懷。聽聞此事后說,這句話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說“人失之,人得之。”老子聽說了孔子的評論后,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再去掉“人”字會更好。那樣就是“失之,得之”,這樣才符合天道。楚王、孔子和老子,對同一件事卻有不同的看法,可見他們的差異。楚王丟失了心愛的弓,當然很心痛。但他想,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在自己的國土上丟了東西,不過是讓自己的子民得了去,不會跑到其他國家去。所以,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肥水不流外人田”,失與得之間,沒有什么不同,不找也罷。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啊,有修養的人多快樂!甚至別人覺得是犧牲和痛苦的事,他也會感到滿意、快樂。”在別人眼里,丟失了自己心愛的弓,肯定是一件難過的事。可楚王想到的是“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所以,他沒有因丟失了心愛的弓而沮喪,保持了一個君王應有的灑脫和風度。孔子是一個思想家,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他認為如果把楚字去掉就好了,“人失之,人得之”,就顯得胸懷更大。言外之意,就是楚王只想到楚人失之、楚人得之,雖然灑脫,但畢竟還囿于“楚”地,視野還不夠寬闊。而在老子看來,失就是得,得就是失,所以,無所謂得失。說“人失之,人得之”,雖然比楚王視野廣大,但依然停留在人的范疇里,算不上天道。他看問題的眼光,顯然又寬廣了一籌。從故紙堆里翻出這則故事,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掉書袋,而是覺得這件事對我們現代人有啟迪。拉羅什夫科說:“各種人與事都有自己的觀察點,有的需要抵近去看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有的則只有從遠處看了才能判斷得最好。”我們當然難與圣人相比,但是,他們在一件事情來臨時,不但能從自己所處的位置來對事物作出相應的判斷,更能從寬而廣之的層面去領悟與面對,這是值得我們普通人學習的人生態度。當今社會,金錢崇拜,物欲橫流,許多人都生活在焦慮之中。有的人為得而欣喜,有的人為失而苦惱。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無數次重復著失與得。金錢、地位、榮譽、名氣上的得得失失,其實與我們的生活質量好壞并沒有太必然的關系,多一份哲思,便多一份豁達,多一份心靈的自由。【解析】

本題考查寫作能力。寫作題由故事類材料、任務指令和寫作要求三部分組成。該故事類材料又可分化為三個角度,分別代表對待問題(得失)的三種態度及思想境界。從楚王角度看,他沒有因丟失心愛的弓而沮喪,“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保持了一個君王的胸懷與氣度。從孔子的角度看,作為一個思想家、政治家,“人失之,人得之”,胸懷更寬廣。孔子的話主要反映的是他的政治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